“小林绿子和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以前住在北湖路,在十几年前的时候我记得白天可以看见一轮红日落山,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我承认,南充二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街头,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篇2: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篇3: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有感
前天是duang,昨天是裙子颜色,我有点不解微博到底是怎么了。今天白天微博上最热门的应该是Apple Watch公布售价了吧,我叹叹气,猜测明天又会是什么玩意儿。但是今天黄昏时分,我在微博热门看到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这部视频。看完之后,我默默地拷贝了一份,放到了爸妈房间里的电脑上。真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段视频,看看这个穹顶之下的国家。
我今年大四了,临近毕业,马上需要面对在哪工作的抉择。很多人问过我,以后打算去哪儿工作?杭州?上海?北京?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说:“我要去北京,那里是中国的首都!”有些人会说:“我要去上海,那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还有些人会说:“我要去杭州,那是浙江的省会!”而我每次都坚定地说:“我只想留在宁波。”原因很简单,虽然宁波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却是一二线城市中空气最好的城市之一,而且离新昌又近,方便照看父母。
有人会笑我没志气,有人会笑我怕死。我的确怕死,但我更不想这样活着。我不想每天起床后打开“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来决定我今天要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担心受到肺病的困扰,而不得不每天将他/她关在家里。我不想让我爱人出门要面对飞扬的尘土,吸入大量可怕的有毒物质。我也不想让我的父母在年老之时还要担心自己衰老的呼吸道无法承受糟糕的空气,无法顺畅地呼吸。
我曾经非常苦恼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导致夜不能眠。有一次和焦哥出去玩,我和焦哥说:“最近一个人在家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因为有一个问题我很困扰。”焦哥说:“说来听听,我一定能够回答你。”我一本正经地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焦哥当时推着自行车,他听我说完后把自行车的摆脚放下来,把自行车停稳,然后开始跺着脚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我有一个暂时能令我向前看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使命需要谁来完成?没错,就是需要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我们的字字孙孙来完成。所以,我们每一代人都有义务给下一代人创造健康的环境,让后人能够在有一天完成这个使命。
因为某一件事情,这两天其实整个人都很浮躁,什么事情都不能静下心来做。看着手机上推送过来的每日美剧更新,我发现连美剧我都落下好多好多。连一部20分钟或者40分钟的美剧,我都不能坐在电脑前将他们看完。但是今晚,这部视频我真的非常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将它看完,差不多120分钟,我没有站起来过。这120分钟,我感觉我整个人都在发抖。屋子里并不是很冷,但是我控制不住。
我不是什么可以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我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但是我希望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环保事业作出我微薄的贡献。往自私了讲,我只想让我爱的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附图几张。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空气质量实时排行,新疆的三个城市占据了倒数前三名。而在上个月的排行中,新疆的两个城市占据了第二名和第三名。这其实令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新疆的工业发展并不能和东部城市相提并论吧。
再看今天空气质量实时排行的前三名,台湾占据了两个。而上个月的排行呢,台湾的城市占据了前五名。
篇4: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有感
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有感
前天是duang,昨天是裙子颜色,我有点不解微博到底是怎么了。今天白天微博上最热门的应该是Apple Watch公布售价了吧,我叹叹气,猜测明天又会是什么玩意儿。但是今天黄昏时分,我在微博热门看到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这部视频。看完之后,我默默地拷贝了一份,放到了爸妈房间里的电脑上。真的,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这段视频,看看这个穹顶之下的国家。
我今年大四了,临近毕业,马上需要面对在哪工作的抉择。很多人问过我,以后打算去哪儿工作?杭州?上海?北京?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多人会说:“我要去北京,那里是中国的首都!”有些人会说:“我要去上海,那里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还有些人会说:“我要去杭州,那是浙江的省会!”而我每次都坚定地说:“我只想留在宁波。”原因很简单,虽然宁波不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但却是一二线城市中空气最好的城市之一,而且离新昌又近,方便照看父母。
有人会笑我没志气,有人会笑我怕死。我的确怕死,但我更不想这样活着。我不想每天起床后打开“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来决定我今天要干什么,明天干什么。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担心受到肺病的困扰,而不得不每天将他/她关在家里。我不想让我爱人出门要面对飞扬的尘土,吸入大量可怕的有毒物质。我也不想让我的父母在年老之时还要担心自己衰老的呼吸道无法承受糟糕的空气,无法顺畅地呼吸。
我曾经非常苦恼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导致夜不能眠。有一次和焦哥出去玩,我和焦哥说:“最近一个人在家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因为有一个问题我很困扰。”焦哥说:“说来听听,我一定能够回答你。”我一本正经地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焦哥当时推着自行车,他听我说完后把自行车的摆脚放下来,把自行车停稳,然后开始跺着脚笑。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依旧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我有一个暂时能令我向前看的答案:生命的意义在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使命需要谁来完成?没错,就是需要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我们的字字孙孙来完成。所以,我们每一代人都有义务给下一代人创造健康的环境,让后人能够在有一天完成这个使命。
因为某一件事情,这两天其实整个人都很浮躁,什么事情都不能静下心来做。看着手机上推送过来的每日美剧更新,我发现连美剧我都落下好多好多。连一部20分钟或者40分钟的美剧,我都不能坐在电脑前将他们看完。但是今晚,这部视频我真的非常安静地坐在电脑前将它看完,差不多120分钟,我没有站起来过。这120分钟,我感觉我整个人都在发抖。屋子里并不是很冷,但是我控制不住。
我不是什么可以影响世界的大人物,我并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但是我希望我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环保事业作出我微薄的贡献。往自私了讲,我只想让我爱的人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附图几张。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空气质量实时排行,新疆的三个城市占据了倒数前三名。而在上个月的排行中,新疆的两个城市占据了第二名和第三名。这其实令我感到很惊讶,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新疆的工业发展并不能和东部城市相提并论吧。
再看今天空气质量实时排行的前三名,台湾占据了两个。而上个月的排行呢,台湾的城市占据了前五名。
篇5: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为中心逐渐展开。雾霾是什么?在这里做一下区分——即什么是雾?什么是霾? 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我们这里所说的雾霾即是第二种。
这部纪录片,是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穹顶之下》,一部关于霾的调查纪录片。
她用一贯平缓的语速,向你道来这么多年存在在我们周围,却一度被忽视的霾天。一时转发者众。
柴静介绍,公布女儿的病情,自己此前顾虑很多,因为“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女儿将来会承受什么。”后来丈夫劝她“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这句话对柴静产生了作用。“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我们首先来明确雾霾这个概念。
从本质上讲,雾霾是一种气象现象,是以能见度为主要判断指标的气象现象。雾霾是雾与霾这两种天气现象的合称。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目前,对霾天的观测和预报,主要依据的是2010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今年,中国气象局将有新的标准发布。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使暗物体微带蓝色。在2012年前,杭州采用人工观测方式,凭肉眼观测颜色的变化、能见度等来判断,2013年年初,杭州把人工观测改为24小时自动观测系统,执行的行业标准为中国气象局所出台的标准。”杭州市气象局副局长宋健曾在采访中这样告诉记者,这一行业标准将相对湿度从60%提高到80%,原来被考虑为轻雾的天气现在都被归为霾天气,实际可能是雾霾混合。“简单地说,现在雾多的时候也被列为雾霾,但此时空气中的PM2.5可能并不高。”
因此,雾霾天不一定就是大气污染天。当雾出现时,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有可能是很低的,达到优级水平;根据气象观测规范,只要当日观测到霾,就记作霾日,但当日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并不一定高。
那怎么样的天才是污染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保人士说,污染天是根据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来评价的,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一氧化碳、臭氧、PM2.5。因此雾霾天和环境空气的好坏是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双方有一定的联系,但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柴静的纪录片中提到,市民有环保投诉,可以拨打12369环保热线。
据钱报记者了解,目前,环保热线的处理机制是,将投诉建议意见归类,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如果属于市本级的,则有市本级处理,如果属于某区的,则转交给该区环保部门处理。
不过和柴静视频中提到的“100%现场处理”不同,并不是说,所有的投诉12369都会受理。
记者试着拨打了一下12369的电话,得到的.回复是这样的:一些并不属于环保部门管辖范围的,例如城市垃圾处置,12369并不会派专人到现场,而会转给有关部门来处理。
如果遇到环保投诉,也得根据实际情况,先做了解,如果有必要,环保部门就会到现场进行处置。
柴静试图在纪录片中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雾霾是什么?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柴静介绍,一年中她以个人身份拜访能源、环保领域内的专家以及职能部门,包括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韩俊等国内高官以及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等—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他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种感染。”采访对象的积极态度让柴静感觉,中国有很多人希望环境能够改善,并在为此努力。
除了已经上线的纪录片,柴静还把一年的采访所得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对正在修订的《大气防治法》有所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同时,她还把资料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是,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达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今天被“柴静与雾霾的个人恩怨”刷屏,自费百万耗时一年调查,值得手动点赞。跟举报刘类似,这是个人品牌、独立意志、主题遴选、专业素养、调查耐力、时机把握和渠道资源的集合,更重要的是,本人为此承担的风险与代价只有自己清楚并消化。这是自媒体的魅力之一,无关商业,言极穹顶,瓦解文宣。
柴静的节目对中国的意义,觉得有点像戈尔当年拍的全球变暖纪录片对世界的意义(戈尔为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她把大气污染这个问题做得很生动,多角度和深入。别的不说,她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沉默,而是选择了面对。这也是中国今天非常缺乏的公共精神。非常了不起!
★ 雾霾作文
★ 雾霾预防措施
★ 雾霾论文
★ 雾霾的作文
★ 雾霾保护环境作文
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雾霾之上,穹顶之下,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共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