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4-02-09 03:38:21 作者:wys3e55 演讲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ys3e5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3、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三.教学难点

3、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著名作家臧克家曾经写过纪念恩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闻一多有了很多了解,那么《最后一次演讲》又表达了怎样情感呢?

(二)、温故互查:

1、指名读课文。

2、纠正字音。

(三)、设问导读

活动一:倾听爱国心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这篇文章,这位同学读书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闻一多先生在演讲内容有那几个方面?

生:痛斥敌人卑劣无耻,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号召人们斗争。

活动二:品思爱国情

师:题目是最后一次演讲,作者是谁?闻一多,他在为谁做这一次演讲?我们找一位同学来读文章的第一段?

生:读文章后,学生说这是闻一多为李公朴做的一次演讲。

师:大家对李公朴的事迹除了书本上的介绍外,还有其他的了解吗?

学生看:课件补充资料李公朴是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学者、社会活动家。“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呼吁抗战,是著名的抗日救国“七君子”之一。1942年移居昆明,从事民主文化活动。宣传抗日救国和民主进步思想。“一二一”运动中,站在爱国学生一边,多次撰文抨击国民党,痛悼烈士。 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与夫人张曼筠在回住所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师:一个一心一意为国家前途思考,全心全意为民族前途寻找方向的人,就这样被无情的杀害了。刚才这位同学读的文章十分的流畅清楚,只是其中的感情我们应该从重读上再来更好的表达一下,应该重读那些句子和字词呢?老师来范读一次后大家来思考?

生:最卑劣最无耻,中国人,这成什么话?原因是只有重读这几个句子和字词更能表达心中的愤怒。

师:好,同学们自己尝试重读这几个句子和字词,体会一下当时作者的心情。然后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找学生读,然后引领学生齐读。

师:演讲是和观众面对面的,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可能有反动派在现场。

学生看: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卑劣的罪行,报告时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大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帽、戴黑眼镜的特务分子不顾纠察队一再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趁机杀闻先生,但因为人多不敢下手。闻先生本来并不准备讲话,现在看到敌人这样猖狂实在抑不住心头的愤怒。

师: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读出这种情感呢?

生: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

师:同学们来试一试,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在历史上敌人都有一个比较强大的时刻,现在就是这个时刻,能从文中找到根据吗?

生: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师:让学生齐读,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分析的?请学生读文章的第三和五段。

生: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

师:让我们记住“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青年的一代的名字。

学生看:南菁中学教师于再。西南联大潘琰和李鲁连。昆华工校张华昌。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师:云南人民的爱国热情是有目共睹的。

学生看:1941年4月至9月生产炮用制式光学仪器1136具,自行研制五角测远镜110具,从1942年至1945年共制造望远镜1.125万具,炮兵用象限仪100具,行军指北针3.31万件;1942年产2500挺机枪,1943年产3000挺,1944年为4400挺,1945年接近5000挺,1941年至1945年共生产15000余挺,同时,还修理火炮970余门、轻重机枪8000余挺、步枪22000余枝,还制造了难以记数的军工杂件;组装生产美、欧轻型飞机60余架。

师:这是在抗战期间一组数据,我们还记得在抗战期间为了保障缅甸公路的通畅,是伟大云南人民,确切的说是老人、妇女、儿童,顶着飞机的轰炸和子弹,用手用石碾铺平的,死了多少人已经无法统计了。有这些人在我们的革命会胜利吗?

师:让我们齐读:要求声音要洪亮。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很好理解这个问题了,演讲有什么特点?

学生看: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活动三:深悟爱国魂

师:最后一次我们来怎么理解?

生:他在演讲后很快就被敌人杀害了?

学生看: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西南联大时期,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1946年,昆明警备司令为讨好蒋介石,密拟黑名单,经国防部长陈诚同意后于七月十一日暗杀知名人士李公朴,昆明城里人心惶惶,许多人都力劝闻一多不要再在公众面前演讲,已知悉内情的朋友也告诉黑名单上排在李公朴后面的就是闻一多,闻一多明知有险,仍毫不畏惧,主持召开李公朴的追悼会,并当场怒斥捣乱的军统特务,发表了有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当天下午被杀害。

师:闻一多自己明知有险,许多人都力劝不要再去参加李公朴的追悼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生:因为他满腔爱国热忱,所以他为真理、正义献身就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师:我想用这两个字,最能说明闻一多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心有国魂。板书:国魂。

师:拥有国魂需要有一颗坚定的勇气来捍卫,在文中闻一多的那句话最能体现他的信心和勇气?

生:读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迁移:在世界近代世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位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射杀的诗人。但是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的值得我们敬仰。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歌。

(五)作业:《语文同步》

(六)板书:最后一次演讲

爱    国   魂

教学反思

这节课重在用感情引导学生读的激情,从而强化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阅读技巧,所以这节的大部分时间用在品思爱国情上,目的是在学生在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中,逐步读出情感,从而感悟闻一多、李公朴身上伟大的爱国情怀,最终落实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孟连营

[《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最后一次演讲》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后一次演讲》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初三   年级     语文   学科

课题 最后一次演讲 课型 新授

周次   周案序 总案序

标教学目 1.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3.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德育目 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重点 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难点 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情景设计、预习检测与点拨、问题提出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点拨升华、当堂检测与反馈)      二 次 修 改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激情背诵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注音释义: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卑劣(liè):卑鄙恶劣。蛮横(mán  hèng):(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2.辩字组词:厉:严厉    恰:恰巧    拨:挑拨     赋:赋予

励:奖励    洽:洽谈    拔:选拔     斌(bīn):同“彬”。

3.反义词:光明正大──偷偷摸摸      光荣──无耻       光明──黑暗

(二)整体感知: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3.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7、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三、预习心得:(归纳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现在请大家对照板书,归纳本文的中心。(指名归纳,教师小结,完善板书)

明确: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

四、当堂检测:

板  书  设   计

最后一次演讲

反思与重建

【测试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

光明正大(    )  偷偷摸摸(    )  悲愤痛恨(    )  挑拨离间(    )

制造恐怖(    )  卑鄙无耻(    )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 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

表达效果: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呀!

句式:

表达效果:

(3) 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

表达效果:

(4)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

表达效果:

【测试答案与提示】

1. 褒义,贬义,中性,贬义,贬义,贬义

2.(1) 反问句   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 祈使句   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 感叹句   揭露了敌人的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4) 反问句   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静待花开

篇3:悼念玛丽居里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分析

这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流于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功绩的颂扬,而是透过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了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拥有伟大的人格,具有极端顽强的品格力量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及其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简短而又热情地演讲中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无尽的赞誉之词,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文章展示了居里夫人――同时也展示了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科学家追求真理而不是个人利益的高风亮节。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3、运用圈点、加批注等阅读方法进行自由阅读。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上的一位伟人,我们都崇拜他。然而像爱因斯坦这样一位举世瞩目的伟人,却还有一个人让他崇敬赞扬的,这个人是谁呢?为什么能让爱因斯坦崇敬赞扬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演讲词《悼念玛丽居里》,到文中去发现答案。

一、投放教学目标

二、观看影像资料,整体感知,筛选信息。

1、生字注音

钦佩热忱抑郁悼念公正不阿

2、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国人,――学家,因提出――而享誉世界。

本文是爱因斯坦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悼念会上的讲演。

3、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4、作者从哪一方面悼念居里夫人的?

道德品质方面

三、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方法

请大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文章,并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

(通过合作交流,解决以下问题)

(一)预设质疑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单横线画出来)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2)课文介绍了居里夫人怎样的道德品质?(圈点出最能体现其品德的词语)她的哪些品质最让你钦佩?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感受最身的一点。

坚强、意志纯洁、严于律己、公正不阿、谦虚、顽强、热忱等优秀品质

(3)找出凝聚作者真挚情感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想想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例1、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点拨】这句首先用“崇高”一词来对居里夫人作出了极高的评价,接下来提醒人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其中“仅仅”、“已经”两个词暗示了还有比“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更值得怀念的,这就是下文所说的伟大的人格力量。

例2、“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一句仅有21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的交往。

【点拨】“幸运”概括地点出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崇高”“真挚”说明了友谊的性质。说明接下来演讲者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来阐述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力量,及其在取得科学功绩中的作用。

例3、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

【点拨】这一句写讲演者亲身感受的话,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下来的两段文字都是对居里夫人非凡人格的追忆和歌颂。

学生总结:本文虽是悼词,但表达的是赞美与敬仰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自主交流(批注),体会居里精神

四、质疑研讨

你不懂的句子或问题有哪些?你能设计几个问题吗?试试吧!

1、作者为什么要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作者认为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大于才智方面的成就。才智的发挥取决于品质。另外,居里夫人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熟知,从道德方面展开论述,很有独到见解,易于感染人。

2、联系《我的信念》说一说为什么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是一个“极端的谦虚”的人,居里夫人“意志的纯洁”表现在哪里?

正像居里夫人自己说的“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拖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为“纯粹研究”,丝毫不存名利之想。镭的发现,本可以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居里夫妇淡然处之,连申请专利的热情也没有。“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人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所有这些表明,“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表现在:“我深信,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的、勤奋的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近五十年来,我致力于科学研究,而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在后来献身科学的整个时期,我丈夫和我专心致志,像在梦幻中一般,坐在简陋的书屋里艰辛的研究,后来我们发现了镭。”科学可以发现世界的优美,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这种美,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人兴趣盎然,好像一个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又“好像在梦幻中一般”,又“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兴趣使人乐此不疲。

3、怎样理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

居里夫人的严肃性是从艺术气质方面解释不了的,这是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所造成的她心情抑郁。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中说:“我的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有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我从没有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当然,因为在二十四岁以前,我一直居住在被占领和被蹂躏的波兰。我估量过在法国得到自由的代价。”自由式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在专制主义的干预下,是无法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居里夫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进行科学研究的。

五、课堂小结

1、结构【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列出提纲】

第一段(总说):提出主旨“第一流人物对于…还要大。

第二、三段(分说):阐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对于她取得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第四段(总说):点出她的品德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

2、主旨【由学生归纳】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六、能力拓展

1、一句话演讲:话不在多而在精

居里夫人,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美的女孩,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

2、畅所欲言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比他的才智成就更为重要。

敞开你的心扉,谈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道德品质与才智成就哪个更重要?(注意有理有据)

七、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居里夫人以及爱因斯坦的名言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居里夫人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

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爱因斯坦

在真理的认识方面,任何以权威者自居的人,必将在上帝的嬉笑中垮台!―――――――――――爱因斯坦

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八、板书设计:

第一段(总说):提出主旨“第一流人物对于…还要大。

第二、三段(分说):阐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点以及这一特点对于她取得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第四段(总说):点出她的品德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

篇4:悼念玛丽居里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集体与个别相结)

二、理解阅读。

1、这篇演讲词也是一篇悼词,悼词是从什么方面来悼念死者的?本文却是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的呢?

(要点:生平业绩;道德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从道德品质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呢t

(要点:作者认为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成就大于才智方面的成就。才智的发挥取决于品质。)

3、文中介绍了居里夫人怎样的道德品质t

(要点:坚强、纯洁的意志、严于律己、公正不阿、谦虚、顽强、热忱。)

4、本文着重表达了爱因斯坦怎样的思想情感t

(要点:幸运地、崇高而真挚的)

三、疑难探究

1、怎样理解“她的意志的纯洁”?

(“纯洁”即单纯、无杂念。在这里表现居里夫人的意志坚定。)

2、怎样理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t

(要点:居里夫人的严肃性是用任何方法都摆脱不了的,这是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使得她心情的抑郁所造成的。)

四、讨论交流《我的信念》。

(借助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让我也能与爱因斯坦一样来真切地感受居里夫人的那火热的情怀,对工作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同学们就两篇文章谈谈对居里夫的印象或感受。)

篇5:悼念玛丽居里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特点。

2、学习居里夫人热忱、顽强、献身科学的崇高品质。

3、理解文章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的立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简介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的生平:

居里夫人即玛丽居里(MarieCurie),是一位原籍为波兰的法国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都是放射性元素的早期研究者,他们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并因此与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HenryBecquerel)分享了19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了镭在在化学和医学上的应用,并且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又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曾获得19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爱因斯坦

二、诵读《悼念玛丽居里》

要求学生做到两点:

(一)、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诵读中思考:作者是怎样评价居里夫人的?文章中最有概括力的句子在哪里?

三、介绍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悼词,也是一篇演讲词。

悼词作为演讲词的一种,具有演讲词的某些特点:

⒈有鲜明的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态度鲜明。

⒉感情要要真挚,语言形象、生动、凝练、严密。

⒊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主题,逐层深入;最后结尾再加以重申,使听众对全篇讲话能获得清晰的感受。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方式:

这篇演讲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用“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的。

第一自然段(总说),提出主旨:对居里夫人这样第一流人物,人们应当重视她的道德品质对于才智成就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第二、三自然段(分说),阐述居里夫人的品格特点以及这一品质特点对于她取得医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第四自然段(总说),点出她的品德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使演讲的主旨具体落实,鲜明突出。

五、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这篇演讲的立意:

这篇演讲的立意新颖脱俗,深刻高远而发人深思。

居里夫人是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其发现的不仅增添了一种新元素,而且产生了一种推翻物理上几种基本学说的新科学,给现代原子物理学奠定了基础,其工作的成果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这篇悼词不像一般悼词那样流于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其功绩的颂扬,而是透过居里夫人在科学上的重大成就,深刻揭示了她取得成就的原因――拥有伟大的人格,具有极端顽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及其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

六、体会这篇演讲语言凝练、严密的特点:

1、凝练,是说整篇演讲词在用词造句上紧凑简练。

例如:“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一句仅用21个字就高度概括了的交往历史。“幸运”概括地点出了作者对居里夫人的崇敬,“崇高”、“真挚”说明了友谊的性质。

2、严密,是说这篇演讲词用词造句逻辑性强,表达周到,没有疏漏。

例如,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由一个多重复句组成。(1)先用因果关系,阐明“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取得的原因;再对两个“原因”用“不仅”“而且”进行递进的申述;然后又对后一个原因中的“困难”作进一步说明。逻辑关系十分严密。(2)作者在提出“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之后,用破折号对其“科学功绩”作明确具体的说明,达意十分周到。(3)在“热忱和顽强”之前用“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加以修饰,使之非同一般。后面又进一步对“困难”作了申述,使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

5、再次诵读《悼念玛丽居里》一文,教师总结。

6、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二、三

篇6:悼念玛丽居里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掌握加批注、作摘录、写心得等阅读方法,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自由阅读。

2、能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探究・练习”题,在独立研究、合作学习中释疑。

3、能体会爱因斯坦真挚的感情,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及人格力量。

导入新课:

复习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圈点阅读方法。在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有用的阅读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学生回忆,思考,复习。

教学过程: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复习圈点勾画阅读方法

1、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关于玛丽・居里的资料。

学生查阅、交流、摘记

2、整体感知课文,复习圈点勾画阅读方法。

请大家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悼念玛丽・居里》,并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本文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圈点勾画,思考,小组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全班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学习新的阅读方法。

1、介绍新的阅读方法,如加批注、写心得、谈感受、作摘录等。

2、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喜欢的阅读方法或综合运用以上阅读方法,再次阅读《悼念玛丽・居里》,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两题“探究・练习”题。

学生运用新的阅读方法再次阅读课文,并设计“探究・练习”题。

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并共同探讨“探究・练习”题

3、你还知道其他好的阅读方法吗?请介绍给其他同学。

同学讲述,交流。

第三块:拓展阅读,学习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

1、本文着重介绍了居里夫人的人格、品格、力量等,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全班交流,畅所欲言

2、请从居里夫人的工作成果,和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方面写一篇演讲稿。

交流,写作。

作业

1、复习加批注、作摘录、写心得等阅读方法。

2、运用上述的阅读方法阅读喜欢的文章,并写一篇读书心得,在小组内交流。

篇7:傅雷家书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傅雷家书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和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作者傅雷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自己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一、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 。

二、体会父子深情,了解傅雷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三、品味信中包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

四、掌握书信的格式。

五、学会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消沉苦闷,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欣喜成功。

教学重点:

体会“坚强”的含义,体会父子深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两封家书的内容与风格 。

2、体会“坚强”的含义。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路并不处处是坦途,它有坎坷,有鲜花。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生境遇时,我们又该如何端正自己的心态呢?请看一位前辈,也是一位智者的回答吧!

二、了解傅雷与傅聪的资料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从三十年代起,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毕生翻译作品三十余部,主要有罗曼罗兰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

傅聪世界著名钢琴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认为是华人最伟大的钢琴家、中国钢琴诗人。

曾被《时代周刊》赞誉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三、阅读《傅雷家书两则》整体感知

(一)、正音

庸 碌        谀词          扶掖        枘 凿       相契       廓然无累

涕泗横流     羲皇上人      灰烬

(二) 整体感知

这两封家书,分别是针对儿子什么境遇而写的?

第一封:消沉苦闷之时。 第二封:  欣喜成功之时

作者写这两封家书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封:劝慰儿子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提醒儿子要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四、深入研讨

这两封家书,作者分别以什么样的风格展现出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第一封信: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的鼓励。

第二封信:满怀欣喜、激情洋溢的勉励。

【层层设疑引导剖析】

1、阅读第一封信,看看作者是怎样鼓励安慰儿子的?

【提示】

①、开头为什么这样称呼 ?

称呼:“聪,亲爱的孩子.”      这样称呼起了宽慰儿子,给他以感情上的慰藉.

②、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 ?

【找出相关语句】“人一辈子……真正地解脱。

“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就会越来越坚强。

讨论明确:

(1)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一:泰然处之,保持心理相当平衡.

(2)面对情绪上起伏跌宕的正确态度之二:正视错误,冷静对待,彻底感悟,引为借鉴.

③、能否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而要像对古战场一般地存着凭吊的心怀。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做任何事都要掌握分寸,控制情绪的必要。                                              2、阅读第二封信。

①当儿子成功之时,做父亲的一定非常高兴激动,那么父亲究竟都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请找出具体的语句

【朗读: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真是多神圣、多光荣的使命】。

为孩子赢得了成功而高兴;为孩子能替祖国争光而高兴;为孩子演奏的音乐能使更多人快乐而高兴。

【延伸体会:傅雷在此时用了激动的心情表达了对儿子的赞赏与自豪.试想像,在生活中别人或自己获得成功时,你是怎样的感受】

②、傅雷在高兴之余,对儿子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呢?

傅雷对儿子的赞美,浸透了他自己的人生体会与独特的感受,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更提出了要有“赤子之心”这样一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儿子在艺术上“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这是艺术的更高的境界,也是人生的至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五、抓住文眼,领悟主旨

1、有一个关键词---文眼,贯穿两封信的内在精神,请找出来。------------坚强

2、如何理解“坚强”?

【从文章中找出体现坚强的句子,朗读。结合词典中对于坚强的解释分析】

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得失泰然。“坚强”的最高境界是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3、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希望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六、联系实际,反思自己

你是一个坚强的人吗?

七、 板书设计

坚强                             胜不骄                            赤子之心

败不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信中包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父子深情。

学会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消沉苦闷,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欣喜成功。

掌握书信的格式

一、品味语言,体会父子感情

这两封家书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到,傅雷总是用自己的爱心、关心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帮他排疑解难,助他顺利成长,成为儿子人生之路的坚强后盾。从两封家书中,你能看出父子俩之间的关系如何吗?

明确:首先在于感情上和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的安慰,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

其次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相互补充、互相借鉴。)

【这一环节,仍离不开一个读,不过这次为了让学生能尽情地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读中体会朋友般的父子情,从读中获得启迪,还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相关的例子。】

二、品味语言,体会哲理

结合上下文,品味线面两句话的意思。

1、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孤独的赤子创造了什么样的世界?)

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但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会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

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 ,永远不感到精神的孤独。

【让学生在读中,结合语句,结合自身的积累与生活,通过对“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饱含哲理的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并为学生思考“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打好基础。】

2、“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地存着凭吊的心怀。”(“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地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地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态度。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练习上下文分析理解】

提示:着重指导学生用课文的语句去理解.

学生找出文中语句:

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

解决一个矛盾便是前进一步

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艺术没有止境

另外:文中提到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说傅聪常以克里斯朵夫自命,其个性也与之相像,又说“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其意旨在鼓励儿子向贝多芬那样,不惧矛盾,勇敢面对,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趋向完美。

2、体会傅雷由儿子的成功演奏表现想到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复旦”的黎明时期,更想到了滔滔不绝的中华文明,这些想象,表现了什么内容?

【朗读:第二封信的第三自然段】

明确:这些想像激励着儿子在音乐上取得更高的成就,同时也洋溢着他对新中国的殷切的期望和信心,要求儿子在艺术上要有气吞斗牛的表现.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傅雷是伟大的,他的儿子是幸运的。或许,我们绝大部分同学都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遇上这么好的一个父亲,父亲为什么对自己总是这么严格,总是这么挑剔?其实,天下的每个父亲都一样,都有一颗慈善的心,一份无私的爱,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女能够健康顺利成长。现在静下心来,好好回想下,你们感受到了父亲对你们的爱了吗?

(从《傅雷家书两则》教案中走出来,让学生再次重新审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感受表现不太明显、常被忽略的父爱。利用口、手结合的方式,先口头表述,再用笔抒怀。若时间允许的话,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也可参与进去,师生同讲。)

五、掌握书信的格式。

正文

1. 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

5.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尝试给亲友、师长写一封信。 内容是如何做一个坚强的人。要求书信格式准确。

六、相关链接,扩大阅读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教学中,光靠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它还需学生在课后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发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养料来成长,故通过相关链接这一途径,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七、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感情上和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

父子深情

志同道合,互为知音

称呼

问候语

书信格式              正文

祝颂语

具名和日期

刘志娟

篇8:《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师:走进古诗世界,我们惊讶地发现,这里处处有月亮的影子。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月亮有如此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诗人?诗人又在写月亮时寄托了哪些情感,让这个平凡的星球变得如此富有诗意?月亮究竟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点击“课堂探究”网页)

师: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先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下面大家齐读这首词,想想苏轼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学生齐读全词)

师:苏轼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月亮?

生:中秋。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小序中有“丙辰中秋”。

师:(点击解析小序网页)苏轼写的是中秋的月亮,中秋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大家能注意到小序,不错,下面请齐读小序。(学生齐读小序)

师:词的小序往往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在这个小序里面,作者交代了什么写作目的?

生:小序中提到了“兼怀子由”,可见是怀念子由。

师:原来苏轼在月圆的中秋写这首词是怀念他弟弟苏辙,希望能和他团聚。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苏轼在这个时候会怀念他弟弟吗?

师:(点击怀子由

页)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而且他们两兄弟感情特别好。他们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老师这里举一个例子,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官到黄州,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官位为他哥哥赎罪。足以说明他们兄弟感情的深厚。这一点从他们诗文的往来可以看出。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难怪在月圆的中秋,苏轼渴望能和久别的弟弟团聚。

师:通过对小序的分析和材料的介绍,我们明白了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但是关键还要看在词中有没有体现。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出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生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照无眠”可以看出苏轼想念兄弟,怀念到难以入睡。

师:好,这个同学能抓住关键字回答问题。

生2:“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话的意思是苏轼恨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因为月圆人团圆,圆圆的月亮勾起了他对弟弟的怀念。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都没有办法长圆,人其实也是这样的,悲欢离合都是人之常情,必须承认离别、不能相聚的现实。人生很难十全十美,总有不可填补的缺憾。从这句话中也可以感到他和弟弟的分离。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里作者发出美好的祝愿,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团聚。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苏轼和他弟弟没有团聚。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一段里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们刚才从小序知道,苏轼写这首词的一个目的是怀念子由,难道苏轼写这首词的目的仅仅是怀念子由吗?从小序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生:“兼怀子由”中的“兼”字。

师:这个“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中也没有介绍,怎么办?下面老师就教大家一个方法:知人论世。

师:(点击知人论世网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为了了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而对他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论述。同样,我们要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必须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在这个时期的遭遇。(点击苏轼的遭遇网页)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虽然他一心报国,最终还是被贬官到密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可见苏轼除了告诉我们他怀念子由,更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政治失意。

师:苏轼这种失意后郁闷的心情,以及对重新回到朝廷做官的渴望,表现在这首词的哪些句子上?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出上阕描写到月亮的句子,注意结合注解。

生:“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等都是写月亮。

师:把月亮代进去,依字面说说这段的意思。(学生简要翻译上阕的意思)

师:其实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的意思,是什么?

生:朝廷。

师:把朝廷代进去,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生: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年头,怎么样了?我想乘着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师: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生:因为苏轼虽然身处密州,但是心里仍然十分挂念朝廷的情况。

师:其实“今夕是何年”还有更深的含义。俗话说,天上一天,人间一年。那么天上如果一年,人间起码要几百年,苏轼现在却问天上是几年了,可见他感觉自己在人间密州好像已经过了几百年。虽然他贬到密州不到两年,从中可见苏轼在密州的心情是多么郁闷。

师:归去,就是回家,朝廷是苏轼的家吗?怎么理解这个家?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的忠诚,朝廷虽然不是苏轼现实中的家,却是他的精神家园。

师:很好,其实中国文人往往把朝廷当作精神家园,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师:朝廷怎么会寒冷,这里的寒冷怎么解释?

生:朝廷肯定不会寒冷,这里的寒冷应该是朝廷中复杂的政治斗争,让苏轼感到害怕心寒。

师:所以即使回到朝廷做官又能怎样?

生:起舞弄清影,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相伴,孤孤单单。还不如在人间密州来得逍遥。

师: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出他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不过,高高在上的月亮在苏轼的笔下,成了高高在上的朝廷,可望而不可即。

师:通过刚才的解读,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月亮在苏轼的笔下代表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

师:词可以唱,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水调歌头》,会唱的跟着一起唱,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点击古词新唱网页)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感情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文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小组中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先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句论述。(点开网页,展示选集的咏月诗词)

(分发资料,选发言代表,老师当场查看指导,学生发言)

(学生汇报合作探究成果)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故乡。证据是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古人喜欢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亲人,这里“亲人”的含义包括爱人和家人,证据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还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借月亮表达对舍弟的思念。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思念朋友。证据是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借助月亮抒发了“思君不见下渝州”。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的观念不同,我们认为月亮在文人的笔下代表愁绪。证据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还有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有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些诗词无不通过月亮抒发了惆怅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物是人非。证据是赵嘏的《江楼感旧》“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还有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还有李清照的《偶成》“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这些诗词无不是借助月亮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情感。

小组代表:我们这组认为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着边塞生活。因为以前老师提过唐代的边塞诗歌大多和月亮有关。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还有王维的《陇头吟》“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都是借助月亮来渲染边塞生活。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发现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了思念、愁绪还有边塞生活以及物是人非的情感等等。

在这里大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探究性学习方法。(点击探究学习介绍网页)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就是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然后解决问题。比如刚才我们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月亮代表什么的时候,先提出假设,然后从词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证明。对中国文人笔下的月亮,也是这样,先提出观点,然后找到相应的诗词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结论。其实,我们还可以利用《水调歌头》作为平台,作为切入点,多角度来探究。比如(点击课外探究网页)

1.从苏东坡角度进行探究。

《手足情深:苏轼怀子由诗词探究》(点击苏轼诗词网页)

《苏东坡与饮食文化》(点击苏轼饮食网页)

2.从本词的主题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并非为了怀念苏辙》

3.从本词的艺术手法进行探究。

《〈水调歌头〉的月意象探究》(点击月诗词网页)

4.从其他相关方面进行探究。

《逆境与成才:文人迁客探究》(点击迁客汇集网页)

《中秋节传说探究》(点击月传说网页)

师:这些是大家课外探究的题目,请大家根据今天学到的探究学习方法进行探究,可以广泛收集资料,也可以参考我们今天上课的网页,完成后,把作业以帖子的形式上传到网页上(点击我的作业网页),到时我只要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你们的作业,大家也一样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这节课先上到这里。

亮点透析

《水调歌头》一课,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学习的整合上做得巧妙。本课的亮点:其一在于教师把文本与非文本(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加大了课堂知识信息容量,开拓了学生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其二在于整堂课贯穿了一根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其三在于教师注重了师生两个主体的互动,教得主动也学得主动,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探究。总之,整节课给予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在愉悦中学习,在学习中逐步铸造高尚的人格。(黄麟生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雷真民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篇9: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案例(鲁人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落实常用文言文字词,分析文章精彩的描写尤其是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自嘲自解乐观旷达的心境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欣赏这张明月图,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咏月诗句呢?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梁文道《但少闲人》中对本篇文的描述: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有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二:自读翻译

1.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老师进行释义补充,解(脱下)、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天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作品背景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所。本文对月夜景色做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断。

三:朗读入境

学生大声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感情,即对停顿语气的掌握。

四:问题研讨

1. 夜游承天寺,梳理应读出文章什么样的感情?  勾画并指出叙述部分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回答应读出文章怎样的味道。

① 本文是一片小品文言文,应读出其文言味;

②“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夜游”渗透着宁静味;

③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可读出其喜悦味;

④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可读出其深沉味。

2.根据文章内容可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却脉络分明、结构灵动,可以分成两层、三层甚至四层。两层可大致分为叙事和抒情,叙述今夜的游和表达今夜游赏所激发的情感。三层分为记游、写景、抒情,分别写了记叙夜游此事、对月色的描写、以及对“闲人”的抒怀。四层可分为起因、寻张怀民的经过、笔锋一转对景色的描写、对本篇文章的抒怀小结,符合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一个写法。本文不足百字,却如此繁复,摇曳生姿。

3.依循前面层次的划分,将文章分为三层:记游、写景、抒情。欣赏文章,体会文章之“美”“美”在何处?

写景:月色的“美“可用“空明”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正面比喻月光,“藻荇交横”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4.结合全文,思考“闲人”的含义。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

“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景。

五:练习巩固

比较下列两组话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

1.解衣欲睡&解衣入睡

“欲睡”,想睡但因月色美好并没有睡着,准确的逗引出后面的“月色入户,并且反映出苏轼的孤独。而“入睡”是已经睡着,自然不会引起后面一连贯的事情。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柏影也,如水中藻荇交横

“盖”,原来是的意思,有种恍然大悟的趣味。

六:回顾总结

内容:元丰六年,苏轼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

结构:第一部分,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议论,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情感: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在其中。

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可以看出的确如梁文道先生《但少闲人》中所说全文不过百字,却是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七:课后拓展

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在文中对承天寺的月景作了精妙的描写,试想象一下当时庭院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请根据其意境写一段文字,描绘一下作者笔下承天寺的月景。

范文:

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刘鑫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案例(鲁人版八年级下册)]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鲁教版四年级语文知识点下册

鲁教版初中英语作文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十三岁的际遇》的教学反思

鲁教版六年级下册《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反思

暑期生活指导答案八年级下(鲁教版)

五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鲁教版

初三下期鲁教版化学教学计划

鲁教版语文《雪孩子》 教案

冀教版八年级unit3教案L17--24(冀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推荐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最后一次演讲》教学实录(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