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2022-11-25 05:47:10 作者:你别看我哦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你别看我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参阅。

篇1: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学法指导

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

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中国边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东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日本先后派兵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抗击。西北部,阿古柏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立了”哲德沙尔国“。俄英两国也无视中国主权,竟承认阿古柏伪政权。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区。西南部,英军入侵西藏,遇到藏族军民英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急于求和,英军取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件。南部,法国侵略越南,攻击驻越清军,发动了中法战争,这是一?quot;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

2.如何正确看待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就是为了收复新疆。由于左宗棠战略方针正确,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很快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并为中俄伊犁谈判提供了军事保证,使伊犁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都有积极囊庖濉?/p>

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的组成部分,它开启了帝国主义侵华高潮的序幕。在此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所以是本课重点。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这阶段学生尚无世界史和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很难理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为何更具侵略性,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学生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过程既体现了中国军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暴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中法战争也可以看成是对洋务运动成效的初步检验,其结果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中国边疆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

教学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看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导入新课(幻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一首赞颂清代一位西行将军的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在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民族英雄左宗棠!那么,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边疆危机?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后果如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一课。

3、讲授新课: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然而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扩张掠夺的欲望。相反,由于在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屡战屡败,侵略者的野心更大了。特别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加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地大物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它们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边疆地区,于是中国边疆地区一再出现危机。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 峤 被击退

2、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 日本(美支持)打峤(抗击)台军民

清政府赔款50万两

3、俄英入侵新疆

19世纪60年代 阿古柏 喀什噶尔 “哲德沙尔国”(俄英承认)

70年代初 俄出兵占领伊犁

4、英对西藏的侵略

1888年 西藏南部、西藏地方反击、清政府求和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0年代中期 左宗棠

评价左宗棠(学生讨论)

1881年 《伊犁条约》

三、中法战争

1.爆发原因:法DD越DD中国

2.时间:1883年12月-1885年3月

3.战役 马尾海战(1884)

台湾之战斗(1884)刘铭传

镇南关大捷(1885)冯子材

4.结局

镇南关大捷后,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可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下令停战、撤军,急忙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的“不胜而胜”。

5. 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实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的路线,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附:中法战争大事记

1、1882.4.2 攻占越南河内

2、1883.2 法攻占越南南定

3、1883.5.19 刘永福率黑旗军于河内近郊纸桥击败法军

4、1883.8 法军攻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其保护国

5、1883.12.14 法进攻清政府在越驻军地区(山西),挑起中越战争

6、1884.3.12 清军于北宁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7、1884.7 法舰强行闯入马尾军港

8、1884.8月上旬 法派3艘军舰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

9、1884.8.23下午 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中国福建海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向法宣战。

10、1884.10月初 法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被击退。

11、1884.12-1885.3 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指挥下,发动宣光之战。

12、1885.2-3 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法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13、1885.3 法占领澎湖

14、1885.3.23 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

15、1885.3.23-24 东线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16、1885.3.29 清军收复谅山,进逼郎甲。

17、1885.6.9 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板书设计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及左宗棠收复新疆

3、英国入侵西藏

二、中法战争

1、结果

2、法国的企图及战争爆发

3、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感人事迹

4、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篇2: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边疆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沙俄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中法战争。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左宗棠在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中的活动,联系他在边疆危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我国边疆出现危机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中法战争经过及其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通过分析我国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认识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更加疯狂的对外侵略,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中我国军民英勇抵抗外国侵略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相关史实的讲解,让学生明?quot;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励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学法指导

1 学习有关边疆危机的内容,指导学生用列表或方位图示的方式使知识结构化。

2 指导学生依据原始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法建议

1.如何认识中国边疆危机的历史背景及表现。

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结合本课知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叙述:第一从西方国家的贪欲看,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通过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的权益,但这些列强仍不满足他们既得的侵略利益;第二从国际环境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更加尖锐,远东就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场所。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列强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和邻近国家的侵略;第三、从清政府方面来看,当时统治者更加腐败,慈禧太后、李鸿章不顾民族利益,一味对侵略者妥协退让,加剧了边疆危机的严重性。中国边疆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中国东部、南部、西南、西北等地区。东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和日本先后派兵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抗击。西北部,阿古柏侵入新疆,悍然宣布成立了”哲德沙尔国“。俄英两国也无视中国主权,竟承认阿古柏伪政权。70年代,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伊犁地区。西南部,英军入侵西藏,遇到藏族军民英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急于求和,英军取得了进一步侵略西藏的有利条件。南部,法国侵略越南,攻击驻越清军,发动了中法战争,这是一?quot;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战争

2.如何正确看待左宗棠收复新疆。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就是为了收复新疆。由于左宗棠战略方针正确,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很快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并为中俄伊犁谈判提供了军事保证,使伊犁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都有积极囊庖濉?/p>

篇3: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是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领土的组成部分,它开启了帝国主义侵华高潮的序幕。在此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又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获得更多侵略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所以是本课重点。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

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这阶段学生尚无世界史和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很难理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为何更具侵略性,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学生跨越这一学习难关。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的过程既体现了中国军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暴露了投降派的丑恶嘴脸。中法战争也可以看成是对洋务运动成效的初步检验,其结果是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中国边疆危机的原因,英俄对新疆的侵略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中法战争。

教学难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局面的形成。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看课件、讨论。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政局有哪些变动?

2、导入新课(幻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一首赞颂清代一位西行将军的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在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民族英雄左宗棠!那么,19世纪中后期为什么会出现边疆危机?危机的表现是什么?后果如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一课。

3、讲授新课: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不仅侵占了我国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攫取了许多特权。然而这并没有满足他们的扩张掠夺的欲望。相反,由于在战争中,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屡战屡败,侵略者的`野心更大了。特别是进入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更加疯狂地向外侵略扩张。地大物博而又积贫积弱的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它们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边疆地区,于是中国边疆地区一再出现危机。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 峤 被击退

2、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 日本(美支持)打峤(抗击)台军民

清政府赔款50万两

3、俄英入侵新疆

19世纪60年代 阿古柏 喀什噶尔 “哲德沙尔国”(俄英承认)

70年代初 俄出兵占领伊犁

4、英对西藏的侵略

1888年 西藏南部、西藏地方反击、清政府求和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0年代中期 左宗棠

评价左宗棠(学生讨论)

1881年 《伊犁条约》

三、中法战争

1.爆发原因:法DD越DD中国

2.时间:1883年12月-1885年3月

3.战役 马尾海战(1884)

台湾之战斗(1884)刘铭传

镇南关大捷(1885)冯子材

4.结局

镇南关大捷后,形势对中国非常有利,可清政府却“乘胜即收”下令停战、撤军,急忙同法国代表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仍然达到了预期的侵略目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的“不胜而胜”。

5. 战争这种结局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实行的是一条妥协卖国的路线,正所谓“和者朝廷之本心”。这样,“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附:中法战争大事记

1、1882.4.2 攻占越南河内

2、1883.2 法攻占越南南定

3、1883.5.19 刘永福率黑旗军于河内近郊纸桥击败法军

4、1883.8 法军攻占越南顺化,强迫越南政府签订《顺化条约》,变越南为其保护国

5、1883.12.14 法进攻清政府在越驻军地区(山西),挑起中越战争

6、1884.3.12 清军于北宁失守,不久,法军又占领谅江、太原等地,迅速控制了整个红河三角洲。1884年5月11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款》,承认法国完全占领越南,同意撤回全部驻越清军。

7、1884.7 法舰强行闯入马尾军港

8、1884.8月上旬 法派3艘军舰进犯台湾基隆,被守军击退。

9、1884.8.23下午 事先驶进福州马尾军港的法国远东舰队主力突袭中国福建海军,清政府被迫于8月26日正式向法宣战。

10、1884.10月初 法远东舰队主力扑向台北部的基隆、沪尾(今淡水),被击退。

11、1884.12-1885.3 再度入越的西线清军在云贵总督岑毓英指挥下,发动宣光之战。

12、1885.2-3 法舰为追歼中国援台舰只,侵入镇海(今属宁波)海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率守军利用预设海防工事顽强抗击,击退法敌,取得镇海之战的胜利。

13、1885.3 法占领澎湖

14、1885.3.23 滇军和黑旗军于临洮附近大败法军。

15、1885.3.23-24 东线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正确指挥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扭转了战局。

16、1885.3.29 清军收复谅山,进逼郎甲。

17、1885.6.9 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于天津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

板书设计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美日侵略台湾

2、俄英侵略新疆及左宗棠收复新疆

3、英国入侵西藏

二、中法战争

1、结果

2、法国的企图及战争爆发

3、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英勇抵抗的感人事迹

4、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结果?

篇4:历史教案-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教学目标

1.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概况。左宗棠收复新疆。《伊犁条约》和新疆设行省。黑旗军纸桥大战。中法战争爆发。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影响。台湾设行省。

2.(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使学生认识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加紧了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的争夺,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通过学习中法战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清政府的腐败可见一斑。

3.(1)通过学习中国边疆新危机的出现原因,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甘用热血荐轩辕的献身精神;

(2)通过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本国资产阶级对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以及殖民地的需要,列强掀起了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造成了对华侵略的新态势。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仍采取妥协求和的对外政策,这一对外政策在中法战争中贯彻的最为彻底,导致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果。清政府的腐败大大加深了中国大西南边疆的危机。《中法新约》的签订表明列强已开始对中国采取资本输出的手段来进行经济侵略,这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1)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也加紧了对殖民地的争夺,中国的新疆成为英俄侵占的目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斗争,粉碎了俄英分裂祖国的阴谋。学习这一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是我国落后挨打的原因,又可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镇南关大捷是影响中法战争全局的关键战役,而《中法新约》则是中法战争及本课的核心内容。学习这一内容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反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可以使学生清地了解到,中国不是败在军事上,而是败在清政府妥协求和的外交政策上。

重点突破方案

(1)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思考19世纪70年代世界的大环境如何,使学生将中国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与世界历史发展相联系,从而,理解发生中国边疆新危机的原因;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表格的形式以及通过演示边疆新危机的课件,使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的印象。

(2)利用《中法战争》flsah动画,讲解中法战争,并重点讲解镇南关大捷。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镇南关大捷对法国产生的影响。

(3)通过分析《中法新约》的主要条款,使学生认识到,《中法新约》为列强在中国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进行经济掠夺开辟了道路,加深了边疆危机。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受已有知识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时,往往忽略各资本主义列强打着“调停”的幌子,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这一点。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胡须讨论,共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真正认识到一个腐败的政府将会给一场胜利的战争带来失败的结果。

难点突破方案

利用《中法战争》flsah动画,和分析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给前线将领所下的命令,以及一些将领在战争中临阵脱逃的表现,使学生认识到,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历史教案-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重点: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及其影响。

难点:为什么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图片、flash动画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回忆自鸦片战争以来法国对中国的侵略?

要求学生列举出中法已经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利用总理衙门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二、中国边疆新危机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教材使用“新危机”一词,“新”在何处?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内容,回忆起俄国对我国东北、西北的侵略。

让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世界史内容:19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征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此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本家对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输出资本的投资地的需求,列强掀起了新一轮的`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从而,使学生理解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

让学生阅读课文,制作中国边疆新危机的主要表现表。并利用历史图片和教学课件,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印象。

三、中法战争的爆发

出示材料:

“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出现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死问题。’”

“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让学生分析、讨论两份材料,思考法国侵略越南的目的何在?法国驻海防领事为何说,欧洲各强国将会瓜分中国?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理解法国发动中法战争的目的。

利用《中法战争》的动画讲解中法战争的过程,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中法战争的补充材料,分析清政府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给前线将领下达的命令以及李鸿章主张“乘胜即收”的说明,介绍在中法战争期间,各列强都打出“调停”的幌子,向清政府施压,从用清政府妥协,而日本借机出兵朝鲜,使中国南北同时告警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明白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的原因。

四、《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让学生分析《中法新约》的内容,通过讨论得出《中法新约》将会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法国在战场上捞不到的东西却在谈判桌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制作中国边疆新危机表现表格,分析讨论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和《中法新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的原因、中国“胜而不胜”法国“败而不败”的原因和《中法新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篇6:历史教案-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2.英国侵略西藏

3.日美侵略台湾

二、中法战争的爆发(1883年底)

1.法国侵略越南北部与黑旗军援越抗法

2.纸桥大战和中法战争爆发

三、马尾海战和镇南关大捷(1884-1885)

1.马尾海战(1884年夏)

2.镇南关大捷(1885年初)

四、《中法新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影响

2.台湾设置行省

篇7: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 高中二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内容,评价维也纳体系;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1848年欧洲革命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通过对维也纳体系建立、破坏、瓦解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历史的反动和倒退;19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革和革命中资产阶级发挥重要作用,沉重打击封建势力;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前期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最终资本主义在斗争中占据上风,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专政,使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与此同时,欧洲的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并在19世纪前期居于主导地位。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欧洲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拿破仑帝国被镇压,欧洲恢复“正统秩序”,建立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维也纳体系”,这一时期欧洲政治上表现为逆流横行。但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这股逆流很快被遏制,欧洲爆发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历史车轮的前进。

教学总体建议

阅读课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为主,可以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分析,再分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教师从中要起到引导作用。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点明教材三个目录的内在联系(也可放在后面总结处):第一目: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体系确立);第二目: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维也纳体系受到冲击);第三目:1848年欧洲革命(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关于导入的教学建议

可由复习旧知识入手,回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消亡的内容,说明在此之后,欧洲大国重划欧洲政治版图。另外可以直接点题:题目是“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本节课讲述的是关于19世纪前期欧洲的情况,1848年革命是其中重要内容。让学生对比19世纪前期欧洲经济和政治状况,得出结论:19世纪前期的欧洲总体仍是封建势力占上风,因此,在拿破仑帝国失败后,出现了封建势力的复辟。

重点分析

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本课重点。19世纪前期的欧洲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大决战时期,一开始封建势力占上风,制定反动的维也纳体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工业革命后壮大了的资产阶级凭借经济实力展开和封建势力的决战,经过反复斗争,1848年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资产阶级最终在斗争中取胜。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维也纳会议和1848年欧洲革命是两件标志性的事件,正代表着当时欧洲的主要矛盾,突破这两个重点,就明白19世纪前期整个欧洲政治经济情况。

难点分析

对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对“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这一提法容易接受,但对维也纳体系“促进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这一结论不易理解。解决了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分析维也纳会议。教师先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并对维也纳体系进行评价。关于维也纳体系的评价,指导学生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1848年欧洲革命。先由学生自己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再在教师指导下分析 1848年欧洲革命的影响。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各国革命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即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重点是法国的两次革命。让学生讨论: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教学设计方案1

第二节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重点: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

难点:学生自我阅读及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以及理清各种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前期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一、维也纳体系

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并回答下列问题: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参加国家、目的、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什么叫维也纳体系?欧洲各国用什么来维护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为什么被称为历史的反动?

在学生分析维也纳体系反动本质前,教师应指出评价历史进步和反动的标准是:第一,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是否推动人类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进步;第三,评价历史事件要置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中。引导学生根据此标准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二、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和改革

学生阅读“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分析:为什么会爆发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矛盾冲突有哪些,哪个是主要矛盾?并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类型

三、1848年革命

学生阅读“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分析革命的原因、进程。教师强调以下几点:揭开1848年欧洲革命序幕的是意大利;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腐朽的七月王朝,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匈牙利起义是1848年欧洲革命中影响最大的民族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848年革命的高潮为什么是二月革命而不是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848年革命的影响,为什么1848年革命失败了,但却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这种说法是否矛盾?

学生回答:1848年革命仅经历一年多即失败了,一方面由于封建君主的反扑、资产阶级的妥协;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成熟,虽已登上政治舞台,但没有政党斗争经验,政治上、组织上都很软弱;说明虽然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还未成熟到完全废除封建生产方式的程度。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资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明显占有优势,革命的失败指资产阶级完全掌握政权、民族独立的革命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革命削弱俄、普、奥等国的封建统治力量,重创了反动势力的堡垒――俄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欧洲大国再也不可能联合起来镇压革命了,欧洲政治版图再次变动,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统治秩序破产。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结论。了解维也纳体系确立、受到冲击、瓦解的过程,并深刻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板书设计: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

历史教案-文艺复兴

九年级历史教案

19世纪伟人徐志摩的简介

给边疆战士的一封信

精选中国历史教案优秀

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 - 初中二年级历史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