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时间:2022-11-25 15:08:11 作者:真历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真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本课要求写的12个字。

2.有感情地诵读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瑰丽神奇。

3.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佳句,有诵读古诗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二、合作交流

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四、巩固延伸

1、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蛳懵‖生蜃涎蹋

遥看蚱俨肌挂蚯按ā

飞流蛑毕隆三千虺撸

疑是蛞河‖落蚓盘臁

2、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

第二课时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识字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交流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四、巩固延伸

1、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2、指导书写。

“柳”左右结构,“窗”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学生描红练写。

3、背诵课文。

篇2: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挖掘积累。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三、感悟理解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四、朗读诗词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五、背诵古诗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六、练习

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

2、按结构给字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七、书写生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篇3: 语文二年级《英英学古诗》教案

语文二年级《英英学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在课前,小朋友都读过第三课了吧?请问,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2、请你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课题,生书空)

3、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谁能像英英那样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背诵)

二、提出问题,激起兴趣。

1、请小朋友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看谁能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2、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这篇课文中有一首古诗!不,我们以前也有学过有古诗的课文。上学期学过的.《咏华山》在课文中也有意思的,还记得吗?)(这篇课文写的是奶奶和英英两个人在说话。

是呀,两个人在说话叫做什么呢?(对话!)

师:对啦!这篇课文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不一样,它是以奶奶和英英两个人之间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以前也练习过分角色对话朗读,现在请小朋友同桌练习分角色对话,好吗?

三、角色问答,深入理解。

1、现在我来做“奶奶”,你们做“英英”,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

(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2、奶奶年纪大啦,英英说话一长串一长串的可听不懂。慢慢说,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非得说“秋天的夜晚”呢?中秋节又怎么样呢?那下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是什么意思呢?谁远离家乡了?(师生问答)

篇4: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篇5: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偏旁“青”,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给生字“英”和“诗”注音)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古诗?(生:我们学过的古诗有《鹅》、《锄禾》、《华山》)

谁能把这几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学生背)

背得好!你们在家里学过的古诗背给长辈们听吗?

二、解释课题,教学有关生字词。

1.这一题目告诉我们谁学古诗?(英英)对,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记住题目中的“英”和“诗”?

3.要求学生进行书空练习,记住“英”和“诗”。

4.再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看图。

(1)课题右面的这一幅插图,画了哪两个人?(英英和奶奶)她们在做什么?(说话——谈古诗)

(2)小结: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从课题上我们可以知道她们谈的话题是有关学习古诗方面的。

(3)第二幅插图上画的是什么?(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大诗人李白在窗前望着明月,正在思考着什么)

2.自学课文。

(1)教者问:这篇课文和以往学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分步揭示自学要求

(3)教学生字词。

四、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静夜思》的意思。

2.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英英一首意思古诗静夜思

“静”的偏旁是什么?(青)出示词卡订正。

2.《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里,英英说了几次后?各讲的什么内容?

3.指名两人读课文,一人读英英说的话,一人读奶奶的话。(评议)

二、精读训练

1.学生轻轻地读《静夜思》教者板书或用投影仪出示《静夜思》全文。

2.理解“静夜思”的意思:“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诗中哪些诗句的意思你已经懂了?你是怎么弄懂的?

4.这首诗的意思,实际上大家已经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过联系下文弄懂的。这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英英是怎么讲的吧。

5.提问:《静夜思》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6.朗读指导。

(1)《静夜思》的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2)“疑是”、“低头”读时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发展。

三、课堂作业

练习背诵《静夜思》。

第三课时

一、导语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静夜思》,并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插图图画了些什么。

这个人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

你们能够想象出筒子里插的是什么吗?

二、想象与说话训练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图,再把课文轻轻两遍,想象当时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2.提示:想一想:李白这时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3.各自练习说,同桌互相试说,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4.指名当众口述。

三、背诵《静夜思》

1.《静夜思》的第一句写什么?(景色)谁能把它背出来?

2.第二句写了诗人的哪两个动作?(举头望、低头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思乡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4.指名朗读《静夜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四、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连同今天学的《静夜思》,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你们觉得古诗怎么样?

五、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六、课堂练习

1.描红练习。

2.背诵《静夜思》。

篇6: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也可读“”。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读,同座位互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指导、纠正。

7.同学们既然喜欢读,下面两人自由组合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1)两人互相读。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分两个大组对读。

四、初步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英英和奶奶共有几次对话呢?

3.小结:英英和奶奶有问有答,话说得多么清楚!以后我们说话也要这样。

五、指导写字

1.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2.出示打乱顺序的词。指读,齐读。

3.看笔顺表里的生字,自学后描红。

4.反馈检查。

5.有什么字觉得比较难写?教师指导。

静:左边是青字旁,跟读两遍。

“月”字的撤要改为竖。整个宇要写得左窄右宽。

教:左右同宽,左部件上大下小,右部件上紧下松。

意:上中下紧凑,“立”最后一笔横要写长,中间扁日横落在竖中线上。

诗:右部分的三横间隔距离相等,中间横最长,两笔竖不在同一条竖线上,竖钩偏右。

6.学生描红、仿写、临写,教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指导用“思念”说一句话。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题意。“静夜”是什么意思?(静静的夜晚)

“思”是什么意思?(思念)谁来说说诗题是什么意思?

过渡:诗人会思念什么?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图上画的是谁?

(1)从课前的'预习中,你对李白有什么了解?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此时他正在干什么呢?

(李白正在静静的夜里思念家乡的亲人)

3.学诗句。

(1)指名读诗句。

(2)诗共有几句呢?下面我们通过英英的话来理解诗句。

第一句:

①自己读读英英的话,想一想这一句诗句是什么意思?

②“疑”是什么意思?(好像、如同、就像)

看,这里的想像是多么奇特!独特的想像就是李白诗句特有的风格。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诗句。

第二句,

①还是自己来读读英英的话,说说第二句诗句的意思。

②(指着图)此时,李白看见的就是这轮明月,想一想,什么时候的月亮是这样圆圆的,亮亮的。

③在中秋节里,你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④是啊,中秋夜正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时候,可是假如你此时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样呢?(伤心、难过)

⑤是啊,(教师指着图)此时此刻,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孤孤单单一个人,想想,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呢?

⑥同学们说得真好,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勾起了远在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

⑦现在,谁愿意来当李白,有感情朗读第二句诗句呢?

(3)同学们可以看图,来当诗人边表演边吟诵诗句。

自读,指名读诗句。

(4)朗读指导。

朗读节奏:(“/”为句中停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光”、“霜”、“乡”读时要清晰些,停顿时间长一些。

(5)指名上来演吟诵诗句。

(6)指导背诵。

二、巩固诗意

1.谁愿意来当一回英荚、奶奶,把她们之间的对话演一遍呢?

要把诗句解释清楚哦!自由组合表演。

2.分角色表演课文。

三、指导用“思念”造句

1.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谁呢?

2.就连小动物之间也可以用“思念”呢

3.指名造句,师生共同纠正。

四、小结课文

1.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形式,引出一首古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同学们,学过课文后,你们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篇7:二年级语文《英英学古诗》教案

1、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

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暑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古诗。(板书:古诗)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_你可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_你会背《赠汪伦》吗?作者是谁?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懂得古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补充完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4.读课题。

5.要求认真听,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解决发现

1.听录音范读

2.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课文是谁和谁在对话?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我们已经在练习一的学用字词句当中见过了,老师和新新就是通过对话来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A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对话。

B提示语。

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3.像录音示范一样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

4.看见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老师非常高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求你们再读一遍,读完以后,看看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三)诗文整合

1.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学的是《静夜思》

(1)读好诗题。

(2)引导读好。

(3)夜晚的安静读出来了!你还读出了一种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诗:(点出红字,诗里藏着这些生字宝宝,谁来读读)

(1)读准字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这首古诗有几句?(2句)指名分句读。指名2人朗读,学生评价

指读整个诗。指读,评议。_读通诗句。

恩,小朋友读得真好,你们像英英一样都读准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师也想知道。你们能在课文里找到吗?快速看看,找到了举手。

学生交流;

(3)指名学生读意思。正音。(出示意思。点红生字)多指几个。读句子。(齐读)

(4)难读加大了,现在老师读诗句,请小朋友来读对应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6)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也来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7)学生提问。

_师: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远离家乡的人”指的是谁呢?

(8)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文本(读好唐代,李白介绍诗人。)

_引导他们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四)引导体会

1.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幅土上画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们瞧,这时候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大、圆)

师:对呀,这时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2.小朋友,你们想想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读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读,评议。

(2)生加上动作试读。

(五)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

2.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

3.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

篇8:二年级语文古诗

1、《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唐朝诗人李白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庐山瀑布时写的,整首诗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我们知道《静夜思》、《赠汪伦》、《望天门山》也是他写的。

2、《绝句》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周围美丽的春色。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雪、船,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黄、翠、白、青。杜甫又被人们称为诗圣,我们还知道《春夜喜雨》、《绝句二首》、《江畔独步寻花》也是他写的。

3、《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草》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他写这首诗时才16岁。《草》这首诗原来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六种景物,分别是篱落、径、树、儿童、黄蝶、菜花。诗的前两行是静态描写,后两行是动态描写。描写儿童找不到蝴蝶的原因的诗句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篇9:二年级语文古诗

1、望天门山 李白(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别董大 高适(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春夜喜雨 杜甫(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唐)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5、枫桥夜泊 张继(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6、游子吟 孟郊(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江雪 柳宗元(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渔歌子 张志和(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篇10:二年级语文古诗

二年级语文古诗归纳

1、赠刘景文(北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2、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3、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篇11:二年级语文古诗

一、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上横线。

乃(nǎilǎi)潜(qiǎnqián)润(rùnyùn)

眠(miánmán)随(suíshuí)晓(qiǎoxiǎo)

二、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处_____觉_____()

_____()_____()

落_____()少_____()

_____()_____()

三、将诗中的词和它的正确解释连起来。

乃晓无眠闻啼

天亮听到鸣叫没有睡觉就

四、学习了关于春天的两首古诗,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词语有哪些,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默写古诗,并加上标点。

春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大胆想象,练习写话。

学了《春雨》后,我们知道了这场雨真是及时雨啊!它滋润了万物。小朋友们知道了春雨都到过哪些地方吗?给这些地方带来了什么变化?

春雨落到(柳枝)上,柳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洒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落在()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滴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雨淋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提供的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大家学好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篇12:二年级语文古诗

1。我会拼,我会写。

wèilái zhuīgǎn kūmù shāodià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guāngróng càihuā zhùsù xúx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再组词。

未( )烧( )枯( )除( )

末( )浇( )故( )徐( )

3。默写古诗。

草 宿新市徐公店

离_________________,篱落疏疏一径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________左右结构:________上下结构:________

上中下结构:________半包围结构:________

5。阅读拓展:

小池江雪

泉眼无声惜细流,千山鸟飞绝,

树阴照水爱晴柔。万径人踪灭。

小荷才露尖尖角,孤舟蓑笠翁,

早有蜻蜓立上头。独钓寒江雪。

(1)上面两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季节?()季()季

(2)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用“________”画出来。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的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10 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二年级上册《古诗》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古诗两首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合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