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 古诗

时间:2022-11-28 10:49:21 作者:可可森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可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语文教案:10 古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语文教案:10 古诗,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语文教案:10 古诗

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二)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以后,魏国的第一个皇帝是曹丕,他有个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干,曹丕十分妒忌,所以总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的话就杀他的头。曹植又气又恨,轻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绝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七步诗》。

2.教师范读课文。

(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1.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漉:过滤。

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箕:豆秸

釜:锅

泣:哭泣

2.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3.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三)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1.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四)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习期读。

(五)体会写法

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长歌行》

1.导入新课。

“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2.交流自学结果。

(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朝露:早晨的露水。

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阳春:温暖的春天。

德泽:恩泽,恩惠。

秋节:秋天。

焜黄:草木枯黄。

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百川:众多的河流。

复:再,又。

徒:白白地。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园中绿绿的葵菜叶上,早晨的露珠还在闪光。可是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的。温暖的春天广布恩泽,世间万物全都熠熠生辉。常常害怕秋天的到来,草木枯黄,花衰叶落。百川都奔涌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能往西流呢?少壮的时候不知努力,年纪大了只能白白的伤心。)

(3)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学习《出塞》

1.读课文,解题。

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课文。

3.交流自学体会。

4.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2)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3)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5.体会诗的意境。

(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附:板书设计

长歌行

葵露待日

百川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篇2:语文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篇3:语文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略知诗意,背诵课文。

3、积累语言。

4、感受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教学重点: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类型:精读课

教学准备:①挂图。②观察大自然中的小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检查课前准备:请几个同学讲讲对小草的认识。

2、师归纳(板书课题:草)

二、师范读《草》。

三、生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生读带局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画出朗读节奏。

2、再读诗歌,了解大致意思。

3、小组且讨论后汇报解决。

(1)理解“离离原上草”意思。

(2)“一岁一枯荣”出示春草、秋草图(生讲两幅图的不同)。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再看秋草图。

4、朗读全诗。

六、背诵诗歌。

七、读课本P7的诗。

八、讲白居易的小故事。

九、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说说怎样记住它。

3、师范写,生书写。

4、讲评。

十、作业:

背诵古诗《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背诵《草》。

2、出示早春与晚春图进行比较。

3、描绘春天的景色。

4、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朗读带有生字的诗句。

四、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自由读诗,画出节奏。

2、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篱落:篱笆

疏疏:稀疏

急走:快跑

3、出示图画,找出以下景物。

4、自由讲诗意,师归纳。

5、小组表演诗歌。

6、表演后认识到晚春的景色很美。

7、朗读诗歌。

8、背诵诗歌。

9、读了《宿新制徐公店》,看了插图,你能编个故事吗?

五、写字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析字形。

3、师范写、生书写。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九、课后反思

篇4:语文古诗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篇5:语文古诗教案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篇6:语文教案-古诗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3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3.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想像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习《望庐山瀑布》。

1. 导入 新课。

2. 读诗。

(1)试读。

(2)同桌互读。

(3) 师生共同读。

2. 理解。

(1)粗通诗意。

[4]

篇7:语文教案-古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篇8: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重要,从而抓紧时间学习。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惜时

篇9:《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3.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5.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

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

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四、拓展训练

1. 背两首古诗

2.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向同学推荐自己搜集的古诗

二、写字教学

1、认读要写的字。

注意:窗、岭、鸣、银、泊的读音。

2、说说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怎么记的?

3、扩词练习。(吴字除外)

4、自己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看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上中下、左中右结构的字分别有哪些?写的时候这些字该怎样摆才美观?

5、自己把生字描一描。你发现写哪些字要小心?

(如:含字上面是今字,不要写成令字;而岭字右边是令字,不是今字。银字右边顶上不要多写一点。泊字的白要写得瘦长一些,流字也不要忘记写右边的一点。柳字不要忘写中间的一撇。)

6、你们觉得自己哪个字写得漂亮,就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说怎样写好的?

7、自己写,每个生字写两个。师巡视

8、同学之间互相评议所写的字。

9、完成我会填的作业。读一读。

三、作业:

1、每个生字各写三个,各组两个词。

2、能默写本课诗的就默写。

板书: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绝句 唐

生 含 李白

川 杜甫

18、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压”等四个生字,学写“垂”等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3、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感情朗读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文

2、读好日记

二、写字教学

1、认读生字

注意:垂、沉、阵、蜘蛛、蝉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2、扩词训练(蜘蛛、蝉不扩词。)

3、说记字方法

4、写字指导

(1) 自己分析所有字的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自己动笔描,说说:你的发现。

(如:垂字的中间一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其余两横长短差不多;压字不要丢掉点;彩字的三撇要对齐)

(3) 请小书法家上台表演自己写得好的字并说写的技巧。

(4) 自己书写生字,每个两个。

(5) 互相学习、评价。

5、完成读读抄抄。

6、作业:

1、抄写有关天气的优美文章。修改自己的日记。

2、每个生字各写三个,组两个词。

板书:雷雨

前:闷、压抑、可怕

中:雨越下越大

后:清新、愉悦

篇10:语文教案《古诗》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篇11:语文教案《古诗》

教材简说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俺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知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知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建议写字前引导同学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观察发现。本课的9个字包括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同学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同学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宿、菜

上中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篇12:语文教案《古诗》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48人。班额较大,不过,大家都很爱学语文,上课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课前也可以自主的预习课文,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习惯良好!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难点分析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古诗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们的脑海里一定储存着不少的古诗吧?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的古诗背给同学听一听吗?

2.生展示古诗。

3.同学们背得很有韵味,也很精彩。在这些古诗中,有描写祖国壮丽山川的,有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有倾诉思乡之情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咏马的诗。板书课题。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房兵曹胡马》。

(1)指名朗读古诗,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2)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首句交代胡马的产地,来自“大宛”。二句写好马的形象、特征(瘦),“锋棱瘦骨”,把与人相若、神健气清、并夹裹着凌厉之风的神骏形象摆在读者面前。接着,三、四句从静动两方面续写马的形态,尖耳、蹄轻,生动地描写出马的体态的俊健。

(3)作者向我们刻画了一匹怎样的骏马?

(4)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把骏马之神之灵之骏写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5)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看到这匹宝马良驹时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欣赏、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6)古诗后四句,作者笔锋一转,描写马的品格。借写马的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期盼,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7)“骁腾”、“横行”是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8)它为什么能“所向无空阔”?想象一下,房兵曹的这匹好马驰骋疆场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交流。

(9)看到这匹宝马良驹,即可想象它的英勇善战。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

(10)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作者对宝马良驹的赞誉,对友人的激励,抒发着自己踌躇满志,充满远大抱负的情怀,豪迈之情溢于言表。

(11)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12)指导朗读,配古典乐曲。(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13)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境。

2.学习《马诗》。

(1)过渡:如果说杜甫笔下的马是雄健俊美的,那么诗人李贺笔下的马又是什么样子?

(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小组试讲,感知诗意。

(4)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6)指导朗读。生读,评议。

(7)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

篇13: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挂图 生字卡片 小黑板

2、查找资料,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学习古诗《草》

二、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草

3、结合课后“我知道”,了解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教师随机点拨。

如:理解诗中的“岁”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直观形象地理解“枯、荣”的意思。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导朗读,感受古诗节奏美。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3、学生练读,启发学生想象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体会感情。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自读古诗,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小组讨论、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感悟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反复诵读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枯、荣、烧”3个生字

重点讲解: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

七、积累运用

1、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2、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二课时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出示画面,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诗《小池》,今天,我们和诗人杨万里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板书课题。

2、读题,理解题意

宿:住宿、过夜 新市:地名 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诗人杨万里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3、导入: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呢?他用一首诗写了出来,我们一起读读吧!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并根据诗文内容回答。)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如:“稀疏的篱笆”、“小路伸向远方”(看课件);理解“未成阴”

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不能遮挡太阳(看课件);诗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体会感情。

3、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故事。

六、阅读积累

1、出示已学过的《村居》诵读。

2、说说《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写春天的景色。前两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色,后两句都写了儿童的活泼和快乐。)

六、指导书写“未、追、店、徐、菜、宿” 6个字。

重点讲解:

未: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舒展。

追:提示笔顺,后写“走之儿”

宿:宝盖不宜太宽。

菜:“采”是八画,不要把第三笔“点”和第六笔“竖”误连成一笔。

板书设计:2、古诗两首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诗的内容 情: 喜爱

画:篱落 一径 枝头(静)

儿童 黄蝶 黄花(动)

篇14:《古诗》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篇15:《古诗》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

一、交流资料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

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

四、学生小结

五、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翰——凉州词

六、作业 背诵默写

板书: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教后记:

第二课时

导入: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3、阴山:即阴山山脉,起自甘肃,延绵内蒙古,是古代中原地区北方的屏障。

4、互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三、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学生小结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篇16:《古诗》语文教案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篇17:古诗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篇18:《古诗》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方法:读诵为主,以读诵促情景想象及内容感悟。

教学用具: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学习《找春天》后,我们发现了春天刚来到时的一些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长出来,稀稀疏疏的。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同学们对春天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字音

1、学生自己读读两首古诗。

2、指名读古诗,读后评议。

3、播放动画课件《古诗两首――生字学习》,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使学生掌握字音。课件没有的生字另外详细讲解。

重点字音:

荣宿篱疏

4、再读古诗,读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试着自读自悟。

2、小组朗读

个别读和齐读结合,看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借助插图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和朗读的节奏感。随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如,结合“岁月、岁岁平安、辞旧岁”等词语理解诗中的“岁”(“年”的.意思),结合“奔走相告”、“走马看花”等词语理解诗中的“走”(“跑”的意思)。

3、小组赛读

注意鼓励有个性的朗读。

4、课件范读

播放PPT教学课件《草》及《宿新市徐公店》中对诗的动画范读部分内容(可分别从课件中提取出来)。使学生对古诗诵读有进一步的感悟。

5、学生美读

(1)朗读《草》时,脑子里要浮现出野火焚烧枯草和春天野草复生的画面。

(2)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时,想象:金黄的菜花,淡雅的花香,扑蝶的儿童在菜花丛中东找西寻,分不清哪是黄花,哪是黄蝶。

6、畅谈发现

你对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长情况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象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发现,自由表达。

7、启发感悟

感悟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光无限好;春天具有无穷的乐趣!

8、朗读两首古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9、利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给《宿新市徐公店》编个故事。

四、积累运用

1、练习背诵两首诗。

2、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3、抄写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实践活动

“我知道”展示交流活动。

1、展示交流自己知道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

2、背诵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写的关于春天的诗。

3、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两首古诗

二、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字。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

如,离――篱味――未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烧、荣;平舌音:菜、宿。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

2、仔细观察。

本课的9个字包含了五种结构,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独体字:未

左右结构:枯、徐、烧

上下结构:荣

半包围结构:追、店

3、重点讲解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宿:宝盖不宜太宽。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沟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沟的拐弯处要圆润。

4、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教后记录

教学总结

篇19:《古诗》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篇20: 《古诗》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这是两首赞美春天的好诗,它们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为俺们描绘出两幅春意盎然的美丽图画。

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同学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重视朗读。不论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需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同时,针对小同学,情境创设也很重要,它可以把笼统的诗句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便于同学轻松愉快地感悟古诗。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俺校是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局部同学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且班额较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家级实验区,俺区教师至少经过区一级新课程培训,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转变。相应的,同学们也变得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独立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发展。四年级同学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大局部同学早已熟背本课两首古诗。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人愉悦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春天画面的图片资料。

2、同学准备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俺们再学一首杜甫的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题目)

2、交流找到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解题:看图,猜题意,交流。

江畔:江边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理解诗意

1、自学。指导方法:边读诗,边看图,画出不明白的词句。

2、出示全诗,交流自身理解的词或句。

(1)(要求用自身的话说诗意,只要说出大概意思,就给以适当鼓励)要求查工具书,解决“蹊”;协助同学理解词语:“留连”。

(2)再说诗意。

3、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诵。

(1)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除了这些,还可能有什么?闭目想象这一美景。

(2)结合春天景色的图片,用自身的话描绘这幅景象。

(3)动手画一画,做画配诗,(交流、评议)

[点评: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是俺们感悟的方向。在要求同学熟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举行“好画配好诗”的活动,不只能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还能检验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意。整合课程,激发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4)自由练读。同桌合作读。(要求注意读出动静相宜。)

(5)老师示范读。(重点指导:边读边看图边想象,置身美景中。)

(6)不拘形式练读、背诵古诗。

三、拓展,作业。

1、自学杜甫的另一首写花的诗《绝句》:“尽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小组制出配诗图来。

2、预习《游园不值》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花

千朵万朵/压/枝低。多

留连戏蝶/时时/舞,花

自在娇莺/恰恰/啼。香

课后反思:本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却不能靠生硬的翻译来加以一一对应。在这一课里,俺给同学营造了一种情趣化的学习氛围,以描述春景的方式来力图让同学获得读诗的美感;尊重同学的阅读感受,放飞他们想象力,让他们以自身的语言和手中的画笔来个性化地表达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园不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板题《游园不值》。

3、交流诗人叶绍翁的资料。

二、理解古诗

1、自读古诗,大体读懂古诗,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释疑。要求查工具书,解决“屐、扉”。

3、结合插图,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1)小组讨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2)看图,进一步体会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

(3)抓住机会,指导朗读。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同学获得充沛发表观点的机会,激发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4、诗人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春色满园”呢?

(1)你想园中应该是怎样的景象?

(2)再次朗读。(读出春的生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朗读,背诵古诗。

(2)想象当时的情景,谁愿意做诗人来扮演一下?

(在评议中要求同学演出诗人由失望、扫兴到惊喜、愉快的心理变化。)

(3)指导朗读。

三、拓展、作业

1、小组举行朗诵竞赛。(两首诗任选)

2、任选本课中的一首古诗,改写成短文。

(可以把自身想象成诗人,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出来)

[点评:在朗诵和改写中比较并体会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3、自学“目积月累”中《吴兴杂诗》

板书: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失望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惊喜

二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10 《 惊弓之鸟》教案

教案古诗

古诗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的教案

语文 -英英学古诗

大班10以内数量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10》教案

古诗《元日》教案

语文教案:10 古诗(共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语文教案:10 古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