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英语上册《 Rain das ae sad》说课稿

时间:2022-11-28 10:07:37 作者:吴情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吴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九年级英语上册《 Rain das ae sad》说课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九年级英语上册《 Rain das ae sad》说课稿,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单元第10课是一篇题为“ MAKF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的阅读教材,通过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叙述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文中主要运用现在完成时态的句子,其中也穿插了一般现在时和过去时,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感觉和发现英语时态的变化,从而达到正确运用英语的时态能力。

2、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指出要从英语的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建立语感,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

(1)知识目标

这一课的知识目标很明确,就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继续学习和巩固现在完成时态的用法,利用本课所学习的话题,把功能与语法教学紧密结合一起。

(2)能力目标

本课首先利用课前问题(pre-reading questions ),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就有关话题开展讨论,通过阅读验证自己的推测,吸取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从而达到独立阅读的能力。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本课重点 在其运用完成时态的句子谈论环保这一话题。

(2)难点:对课文内容及时态含义的理解。

(3)关键:在于是否能突破难关,达到正确运用完成时态表达句意、理解全文的目标。

4、对练习的处理

全文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安排几个问题供学生回答,让学生边阅读边理解全文从而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结合的能力。

二、说教法

为落实大纲的要求,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从多层资助、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具体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本课教学应以以下方面进行。

1、阅读教学法

通过阅读课文,就有关问题开展讨论,吸取信息,掌握新的知识,丰富经验,通过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边读边寻找答案,要求 学生 在阅读时尽可能多地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让学生再细读课文,就课文口头提出问题,对未教过的生词和习惯用语有的直接加以解释,有的鼓励学生推测其意思,养成学生“用脑思考”的习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2、听、说、教方法

通过听录音,对课文内容有最初的了解,从而有能正确回答老师对课文,提出的问题,讲解完后,还可通过录音,让学生的听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还可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要语音和语调,老师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复述课文,达到英语教学中说的目标。

3、辅助教学—电化教学化

制作一些生动图片,如扔拉圾的、吐痰、画画在公共场所、砍树等破坏环境的场景,对应的保护环境的图片,如拾垃圾到垃圾费纸筒、种花栽树等,通过这些直观图片让学生正确运用完成时态表达句意及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

4、对比教学

通过损害环境和改善环境两方面进行对比教学。

三、说学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但教师又要因人而导,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从而达到英语学习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

Step1:组织教学 A duty report

Step2:以卡通图片的形式制作一个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课件,从而导入课题,起到一个热身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Step3 :教师介绍环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空虚环节可以学生投入到环保学中来,置身于环保的实践学中,这对学习本课作好了铺垫。

Step4:介绍预读部分,让学生思考。

Step5:听录音,让学生理解全文大意,掌握新单词和一些重要词组,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Step 6:通过制作的图片来呈现讲解全文,将全文分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让学生用一句两句话来概括第一部分,通过课文中和图片,结合理解课文,判断句子的正误,了解全文大意,第二部分通过保护环境和损害环境进行对比,第三部分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每个公民为保护环境作贡献。

Step7:让学生复述课文,达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Step8:话题报告

根据话题内容进行口语训练,设计一个或几个小型的话题报告作业,如:How to Make Our School∕Neighbourhood/City(Town) More Beautiful 等,并将教学班分为四个组来进行操练 ,让每个人就自己选择的题目准备一篇80—100词的小型话题报告,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加这项活动,营造经松、活跃的气氛,这就是综合运用语言的一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在经松愉悦的情境下掌握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

五、板书设计(略)

篇2: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由于初三正规课程早已结束,我自己就编写了这样一课的校本教材。这是一节写作课。主要争对中考的写作能力训练。本课通过学生的听说读能力的训练最终升级达到写的能力。

2.教学重点。

(1)指导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3.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听到的信息,亲口说的信息,以及读到的信息最终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

4.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听说读的训练,最终达到提升写的能力。

(2)知识目标。懂得生词drought,low-carbon,disaster,Copenhagen等并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的知识。如全球变暖,生态恶化,节能减排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英文的兴趣还有同学之间互助合作的习惯。

(4)学习策略目标。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的实践中去,包括听、说、读、的实践来最终提高写作的能力。

(5)文化意识目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来拯救地球。

二、说学生

同学们已经学完三年的正规教材,已经具有相当的听,说,读,写水平,在材料充足,训练充分,引导有序的前提下十分钟完成一篇80字的作文是没有问题的。

三、说教法

对本课我主要采取了如下几种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旱灾图像,教师本人声音,总理在气候大会上发言的影片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层层导入法。

通过小魔术(水的消失)——旱灾图片(水真的消失)——环境恶化——召开气候大会呼吁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从而层层导入,环环相扣来组织课堂教学。

3.启迪思维法。

利用预设的问题来启迪引导学生思维。如听力之前先给提示问题:What’s the proper title of the passage?和Say one of the things that low-carbon people often do.

4.强迫听音法

通过在课堂尽量使用英文教学,使学生不得不听,从而逐渐习惯了课堂英文环境,达到训练听力的目的。

四、说学法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听音法。

通过听录音来获取要写下的信息并先存储在大脑中。

2.开口法。

大胆张口说,错了没关系,在教师的改正下可以得到正确的语句。

3.阅读法。

带着问题去阅读,并能利用工具书来辅助阅读。从中能得到最实用的例句来写作。

4.实践法。

学生只有亲自实践,动手将信息组织起来形成文章,才能达到最终写的目的。

5.小组合作法。

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优生资源,互相帮助,互相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 利用小魔术“消失的水” 导入课堂,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2.呈现并练习说。 呈现最近西南旱灾图片震撼学生(真正的水消失)。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旱灾?引导学生回答:人类自己破坏了环境。进一步引导:人类认识到了破坏环境的恶果,于是召开了气候大会。接着播放温总理在气候大会上的发言(视频截取)。看完提问:温总理对世界承诺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节能减排。

3.呈现并练习听。气候大会后,一种节约,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流行。先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音。然后播放一篇低碳生活的听力材料,听完回答问题。(播两遍)第一遍播完后,可以先认识几个似懂非懂的生词:Low-Carbon,carbon dioxide, disaster, unsuitable,air-conditioner.

4. 呈现并练习读。 给学生一篇有关低碳生活的文章(两百多字,教师已做细心改编,到第五步写作时,学生可以利用其改编成作文,中考作文要求80字左右。学生通篇全抄肯定不行)。要求读完后回答三个问题。(遇到较差同学可以利用ppt闪现提示词。)5.练习写。 一通听说读下来,该是写的时候了。同学们可以利用以上听到的,说到的,读到的材料,结合ppt上的三个问题思路和提示词进行写作。(三个问题其实在呈现读时已出现过了,提示词也是摘录于刚才的文章中。(这样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效率比较高)要求学生写的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应走动指导。

6.评价。选一两篇修正。(可叫作者读,一听力好的学生口译,口译的学生如频频遇障碍,该文章为劣质,如顺利译完,可算过关。)特别注意应进行恰当评价。保护学生积极性。剩下作文叫学生当场上交教师带回批改。

7.结束。如剩时间则增加与听课老师互动环节。如时间不够,布置家庭作业即下课。

篇3: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music(音乐)为中心话题,让学生学会用定语从句谈论自己所喜爱或偏好的艺术,学习表达自己的爱好。从结构内容上说,定语从句是初中阶段必需了解的一种句法结构。本单元将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句型结构练习、听力练习、精读写作练习、自我检测、泛读练习)来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本单元共需要七个课时。本课时所进行的是基本的句型结构和部分听力练习,是整个单元学习的双基——基本和基础。

知识目标:

The key word:  prefer,lyric

Language goals: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Why?

2. What kind of singers do you like? Why?

Teaching goals:

To learn to use Relative clause with that and who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I like music that has great liyrics.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sing along with.

I like music that isn’t  too loud.

过程与方法, 在听说读写的教学环节中,采用看图说话和编造对话方式进行授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用定语从句谈论自己所喜爱或偏好的艺术,学习表达自己的爱好。

二、说教法

这一节课我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入定语从句的学习;第二部分围绕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一话题展开思维(1a)、听力(1b)、口语 (1c) 训练进行授课,最终完成本课时的教学任务。采用情景教学、看图说话、小组对话以及听力训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虽然学生在以前所学的内容当中已经有所接触定语从句,但仅仅是了解而已,对于定语从句地系统地掌握需要一定地强化,因此,本课地目标语言就变为本课地难点了。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教学、看图说话、小组对话以及听力训练”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的.方法,让其达到掌握并运用的目的。

四、说过程

首先,我将采用音乐视频片段导入新课,引出这一单元地主题: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 然后再运用幻灯片来展现以前在课文和听力中出现地定语从句,从而加强对定语从句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运用幻灯片,将学生对定语从句地认识从音乐扩展到更大地层面,比如人物、衣服动物等方面;其次,运用幻灯片将本课出现地目标语言让学生加以练习(1a),在掌握目标语言地基础上完成听力训练,并完成对听力(1b)习题的处理,让学生在听力中对目标语言加以应用,达到巩固地目的。

同时利用本课地目标语言和幻灯片,进行口语训练,同时加以拓展练习,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吸收”,达到应用地目的。

最后,对于定语从句地构成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再次对所学地知识加以巩固。

篇4:九年级英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语言教育理念是:知识用于行动,强调语言应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习策略。它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教材中每单元都设计一个或几个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获取信息,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单元,学生要学会进行合理的推论,这样的主题对活跃学生的想像力和提高学生的推测能力很有帮助。对于一些掌握快的学生会在课上就活跃地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各部分的学习,要求学会如何进行推测,并了解、学会基本句型的使用。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知识的应用,层层递进,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目的的学习语言,这样对提高学生口语和交流能力很有帮助。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本单元通过学习情态动词,学会正确运用must, might, could 和can’t 对事物进行推断,并注意体会这些词表示判断时的程度,尽量做到用词准确。拓展了belong to, much too, too much, count等词的使用,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英语谚语,要对本单元中的生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会根据一定的背景或前提进行续写。

2) 学习策略

有目的的让学生预习,在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主动的学习语言,养成继续学习英语和学好英语的良好习惯。归纳总结情态动词 must , might, could 和 can’t 表示推断的用法,比较它们的用法区别,在选择它们进行运用时,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根据句子语境,明确句子的含义,选择正确的情态动词。并让学习学会查字典。

3) 情态态度与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善于动脑观察,比较事物的特点与区别,逐渐培养自己的推理、判断能力。 同时要学会对某一事物民表自己的看法并申明理由,进而锻炼自己的演讲口才与交往能力,还要注意环保,野餐后要记得带走垃圾,在餐厅吃饭时,不要乱扔垃圾等,来保持环境的整洁与干净。

3.教学重点

学会重点词汇和目标语言,学会用must, might, could 和can’t 进行推论。

4.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掌握must, might, could 和can’t 的用法。

5.课时划分。

分为六个课时

第一课时:Section A 1a, 1b, 1c

第二课时:Section A 2a, 2b, 2c

第三课时:Section A 3a, 3b, 4

第四课时:Section B 1,2a, 2b, 2c

第五课时:Section B 3a,3b,3c

第六课时:Section B 4,selfcheck

二、说教法

1.听录音

听录音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在听中可以感知,可以模仿。

2.重点讲解

1)情态动词must, might, could 和can’t 表示推测的含义与用法,后面都接动词原形,都可以对现在情况的揣测或推断,但他们含义有所不同,must,一定,肯定(100%),might, could有可能,也许(20%--80%),can’t 不可能,不会(可能性几乎为零)

2)belong to someone和 be someone’s

含义基本相同,都表示“属于某人”、“归某人所有”。但要注意用法上的区别: belong to 中的 to 为介词,后面需接名词可宾格代词,而be someone’s 中有 be 动词,根据意思需要后面要接名词的所有格形式或名词性物主代词。

3) much too与too much的区别

3.情景对话

通过对话逐步达到对教材的全部操练对话时,可不受课文内容和顺序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当时的实际思路创造性的交流,这种教法是实现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变的必经之路。

4.独立操练

首先要求学生根据示范独立对话,随后叫几组分别出来表演。

5.教具准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图片、实物等,对顺利开展了教学活动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说学法

1.听的习惯

学生要经常听录音,听教师讲英语,听学生讲英语,这结学好英语大有帮助。

2.及时巩固,反复记忆

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到的语言难点,学生要及时整理,再次认识并积极使用,对前面已学过的内容,学生要有安排地经常复习,否则常常是学习新的,忘了旧的。

3.积极操练,重在口头

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创造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课后做自己的相应的练习,和与学生进行英语交流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能力。

篇5: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 × × × ×|× × × × × ×|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儿高》是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之作。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岛冰轮 江楼望月 海峤踌躇 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 素娥旖旎 皓魄当空 琼楼一片

银河横渡 玉宇千层 蟾光炯炯 玉兔西沉

2. 歌曲《月之故乡》

歌曲《月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韵辙是“江阳”韵,教学要点是:首先要求每一句的收声要到后鼻腔,并始终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上;其次,声音要求连贯自然,字与字之间要在声母之间连接,过渡自然;再次,情感要真挚,体现两岸同胞的骨肉情深和祖国人民对宝岛早日回归的期盼。

3.《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如:二胡与乐队、弦乐四重奏等。乐曲由引子和六个段落构成。(引子A+A1+A2+A3+A4+A5)它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在全曲中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这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为常见的变奏体曲式结构。解放以来改编的《二泉映月》,一般都将原曲的六段谱缩减成四段谱。许多演奏家对乐曲也作了各自独特的处理和解释。如:张锐的柔美纯净,王国潼的浑厚苍劲,闵惠芬的哀怨深沉,姜建华的激昂悲愤,呈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带有倾诉性的、令人沉思的,旋律则富于起伏变化,恰如海潮般的感情在奔腾。音乐主题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交替出现和变奏,把阿炳由沉思而忧伤,由忧伤而悲愤,由悲愤而怒号,由怒号而憧憬的种种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

1. 教师朗诵诗人李白的古诗《月下独酌》。(《月儿高》片段)

2. 教师提问:此首诗作者抒发了何种感受,背景音乐是由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李白、《月下独酌》,诗人以明月、身影为伴,对月高歌,抒发的是作者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琵琶独奏等。

3. 师:古往今来,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也是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因为月亮倾注了无尽的情思,寄托着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提起月亮,胸中涌起无限期望。千百年来,多少人把月亮的赞歌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歌唱、赞美月亮,一起学习第一单元《月亮颂》。(出示月亮图片)

二、欣赏琵琶独奏曲《月儿高》

师:月亮,这个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月中有美丽的嫦娥,有古老的传说。(欣赏嫦娥奔月动画)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那份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与她相关的优美音乐作品。音乐家是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描写月亮的呢?刚才大家听到的背景音乐就是琵琶独奏曲《月儿高》的片段,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整地欣赏《月儿高》这首作品。

1. 聆听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问题:

(1)在聆听中,想象乐曲表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月儿高》的旋律有何特点?音色是怎样的?

(3)琵琶属于哪个乐器组?

2. 学生回答问题:

a. (1)乐曲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b. (2)用舒展的旋律,清亮的音色,典雅的风格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月夜之中。

师可提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舒展、紧张)?音色是怎样的(明亮、暗淡)?

(3)琵琶:是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组。

师补充:弹拨乐器琵琶常用的定弦法是A、d、e、a低音区浑厚、低沉;中音区柔和、明亮;高音区清脆、坚实 。

三、学唱歌曲《月之故乡》

1. 的赏月时间是哪一天?说一说这一天我们都要做什么?

(八月十五,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

2. 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小知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3. 中秋节这天我们都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却一直漂流在他乡,不能和家人团聚。他们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下面就请大家欣赏一首思念故乡的歌曲《月之故乡》。

4.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后,让学生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5. 发声练习:(解决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切分节奏型和临时变化音的音准问题。)

1=C 4/4

Liang~~~~~~~~~~~~~~~~~~~~~ (用此音作为发声练习,为了配合歌词的韵辙“江阳”韵。)

Liang~~~~~~~~~~~~~~~~~~~~~~~~~~~~~

1=C 4/4

#4 — 3 —|2 3 #4 3 —||

Lu lu lu lu lu lu

6. 视唱乐谱。(《月之故乡》歌曲学习)

7. 填唱歌词。

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哪些地方应做强弱处理?

感受乐曲的力度变化:当唱到“看月亮,思故乡”时,声音和感情要有推进,而后的“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可以加大力度,放慢速度,然后恢复原速,最后的结束渐慢、渐轻,把人带入遐想的空间。

8. 今年的春节,两只熊猫团团、圆圆在台北的动物园和宝岛台湾的同胞们一起过年。它们带着我们的期盼和思念,更带去了我们的祝福和挂牵。让我们用轻柔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作品。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照)

四、欣赏《二泉映月》

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月亮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人类对月亮也倾诉了无数的人生梦想。下面请欣赏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对月的感情流露。

1.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主题,结合阿炳的身世,你从音乐中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能说出痛苦、辛酸的心情。能力强的学生还说出音乐优美、朴实、时而也激动。

2. 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电影片段)

3. 边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音乐边哼唱、记忆主题,注意主题有几个乐句?每句之间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听赏后,请学生稍加议论,共同归纳有三个乐句。各句之间以什么为划分标志?如何正确判别?各句之间主要是音区逐渐向高发展,表现作者不安于现状,要斗争的激动心情。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5. 初听《二泉映月》。

在主题A的基础上变奏五次。高潮部分在第四次变奏。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地抒发。

6. 复听乐曲:主题每次变奏的主要音乐要素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聆听到每次变奏的音响变化?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深化主题。

乐曲第一变奏变化大,它是将a句缩减,b句保持不变,而将c句伸展变奏发展而成。而碎弓的演奏,隐含着凄楚之情。

乐曲第二变奏系用a句微变,b句不变,c句变化发展而成。旋律中出现新的高点音。变宫音“7”的出现使旋律具有离调的性质,音乐情绪有所转折,表现出对新生活的向往。

乐曲第三变奏的a句变化不大。但b句中出现了长音“2”,这和前面乐段仅属一音之差,但乐思却迥异,可谓妙笔,它使音乐产生了疑问的语气。清角音“4”的出现,使音乐具有新的情调。这一乐段音乐色彩较为暗淡,或许是作者回忆起了过去的不幸。

乐曲第四变奏,旋律挺拔高昂,起伏动荡较大,随着速度的自然加快,情绪一步紧似一步。而用强力度﹑小抖弓和顶点音奏出的旋律,推出了全曲的高潮,音乐似冲天的巨浪,感情的潮水掀开了压抑的闸门奔泻而出。这是盲艺人积压多年的愤怒情绪的爆发。

第五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旋律最后几拍,听来果敢﹑雄健,这是作者性格和意志的表现。

7. 变奏曲式。

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讲解。比如:把主题材料称为传统月饼、变奏分别在传统月饼的基础上变化重复发展成五仁月饼、豆沙月饼、枣泥月饼等,学生会有很好的理解。

8. 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视频片段,思考二胡独奏与弦乐合奏。

教师提示学生从音色、风格、表现手法上分析。总结二胡演奏音色质朴,有民族风味。弦乐合奏音色丰满,音响敦厚。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歌曲《月之故乡》,深刻体会到了游子们借“月”思乡的真挚情感。只要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用“心”歌唱,相信一定会字字带情、声声感人的。《二泉映月》被作为民族器乐曲中珍贵的遗产,它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的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乐曲应跪下来听。”音乐是没有国界的,真正优秀的民间音乐才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音乐,喜欢自己的音乐并向世界宣传我们的音乐。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歌曲中幽幽的思乡之情,培养歌唱能力。

2. 初步了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选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为歌曲配伴奏,发现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3. 欣赏《花好月圆》,了解民族管弦乐的特点,风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

1. 通过唱乐、吟诗、赏画实践活动,对“月”之情结作一次深刻体验。

2. 用轻柔深情的音色演唱《弯弯的月亮》,较好表达歌曲意境。

3. 体会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月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欣赏《月夜》和《花好月圆》,了解外国艺术歌曲和中华民族管弦乐不同旋律的特点、表现方法以及风格特征。

教材分析

《月夜》是一首古典艺术歌曲,它体现了诗歌、旋律、伴奏三位一体的艺术特征。舒曼在德国民间诗歌的原诗上,配上了朴素的音乐,歌曲在宽广宁静的旋律上展开,全曲几乎仅用同一旋律不断反复,而且对照乐句A和对照乐句B,乐句B也可说是A的旋律的变形。在第三节情感加强,推向高潮,在渐弱的和声中,全曲结束。钢琴伴奏描摹月光的闪耀,手法很是写实的,具有独立表现意义。其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

《花好月圆》由黄贻钧作曲,彭修文编曲,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这是一首采用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的轻音乐作品,是ABA结构。全曲在热烈的快板引子中开始。A 主题柔和、轻盈,先由笛子以明亮音色呈示,然后转入高胡和二胡变化重复,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B的主题先在扬琴和秦琴上出现,轻快活泼;然后由笛子和二胡、高胡的变化重复;通过一个切分节奏的变音,乐曲由G调转入C调,低音乐器以深厚的音色演奏出有舞蹈性的节奏型,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在月下花丛尽情欢舞的场面。最后,乐队以快速的加花演奏,变化再现A的主题,使乐曲在热烈欢腾的情绪中结束。作品大意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弯弯的月亮》,曾经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歌曲采用bA大调,4/4拍子,结构为单乐段分节歌形式,由两个乐句组成。这首歌曲旋律抒情流畅,节奏自由舒展。歌词动人,内涵丰富,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演唱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配合,用柔美圆润的音色,表达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学唱歌曲《弯弯的月亮》

1. 月有阴晴圆缺,你最喜欢什么形状的月亮? (白玉盘般的圆月、弯弯像小船的弯月。)

有这样一首歌,歌里有弯弯的月亮、弯弯的小桥和童年的阿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歌曲《弯弯的月亮》。

2. 欣赏《弯弯的月亮》动画。

3. 请学生回答歌曲的音乐情绪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表达了幽幽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的追忆。)

4. 欣赏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视频片段,学生小声哼唱。

(1)学生对作品很熟悉,引导学生注意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及反复记号的运用。

(2)讨论演唱方法。

(教师提示:圆润优美的嗓音,训练有素的气息控制,清晰含情的咬字吐字,良好内在的音高节奏感以及婉转自如的运腔和心灵真情的抒发,其歌声一定是甜美抒情动人的。)

5. 简介演唱者刘欢(图片)及词曲作者李海鹰(图片)。

6. 学生以各种形式演唱、表演《弯弯的月亮》,并评选出表现最为出色的给与表扬。

二、欣赏《月夜》

同学们的歌声,悠扬动听。老师仿佛通过歌声,看到了一轮弯弯的月亮就在眼前,还有月亮下面美丽的阿娇……外国歌曲作品中也有一首歌唱月亮的,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看看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 聆听艺术歌曲《月夜》。

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旋律流动平稳。独立的钢琴伴奏,展现了月夜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也表现了一个热爱故乡、思念故国的人的心灵美。

2. 复听《月夜》片段,体会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教师弹奏钢琴伴奏。)

(1)两遍乐曲在伴奏上有何不同?

(第一遍演奏简单的和声伴奏,[自己编配就可以];第二遍演奏歌曲原伴奏。原伴奏加强了钢琴伴奏内声部旋律的活跃性,更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及表现范围。和弦的模棱两可的作用、意想不到的解决,打乱了我们对调性的感觉,突出了月光朦胧和神秘的意念。)

(2)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钢琴引出月夜的宁静、安详的自然美丽夜空之景,钢琴伴奏使乐曲更加丰富,起到了衬托的作用。塑造了月光如水的情景,使音乐丝毫不显单调,抒发了作者思念故国、热爱家乡的心情。舒曼把艺术歌曲曲调与钢琴伴奏结合得天衣无缝,使钢琴伴奏更能体贴入微,有时钢琴部分甚至超过歌唱部分。)

三、欣赏《花好月圆》

1. 欣赏《花好月圆》,请同学听完后,说说这首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是通过什么手段表现的?

2. 教师结合乐曲,说出该作品的演奏形式,复习民族管弦乐队的构成。

(演奏形式是管弦乐合奏,它采取吹、拉 、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种配合与组织。)

民族乐器分类 代表性乐器

吹管乐器组 笛子、唢呐、箫、埙等

拉弦乐器组 二胡、高胡、板胡、京胡等

弹拨乐器组 琵琶、古筝、扬琴(击弦)等

打击乐器组 锣、鼓、镲、响板、木鱼等

3. 进一步思考:该作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音乐风格?判断乐曲主题与表现内容。(作品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三段主题音频:《花好月圆》A主题、《花好月圆》B主题、《花好月圆》A’主题)

主题A 快速地加花变化再现主题段落,乐曲情绪热烈欢腾。

主题B 音乐节奏欢畅、舒展,描绘了一幅轻歌曼舞的画面。

主题A’ 舞蹈性的节奏型表现了人们尽情载歌载舞的场面。

四、唱乐、吟诗、赏画艺术实践活动(根据时间,学生回答,也可把这一环节,作为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自由探究。)

《花好月圆》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把我们带到一幅轻歌曼舞的音画里。在以“月亮”为主题的中外艺术作品中,有欢快的、含蓄的、抒情的、伤感的,它们是艺术家们“借月感怀”的心情写照。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和月亮有关的民俗活动,说出、唱出哪些作品?

1. 中秋活动:吃月饼,玩花灯,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越南中秋节儿童唱主角,韩国人在中秋节会吃松片。

2.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月亮代表我的心》《月半弯》《月亮惹的祸》《春江花月夜》,凡高的《月亮升起》,课本上的《松溪泛月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3. 月亮里有音乐吗?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歌曲搭载“嫦娥一号”去探月啦?

回答:《半个月亮爬上来》……

4. 欣赏神州七号航天飞船的图片和宇航员杨利伟图片。

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完成任务,大家正沉浸在神七太空漫步的喜悦之中,航天人将继续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 ,飞向太空。

5. 如果有一天国人能够成功实现探月的梦想,让我们准备几首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带到“月宫”。同学们,你们会推荐什么呢?也许……但老师盼望会有同学们的作品,也在其中。

五、课堂小结

月亮是爱与美的象征,因为月亮光照大地的时候,让人感到月亮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有了灵性和感悟。特别是中秋夜圆圆的月儿,就是人们心目中团圆的象征。中秋佳节才会代代相传,绽放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望月赏乐,孤单的夜晚会变得温暖,音乐与心情可以一同分享。

篇6: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教学内容

1. 欣赏:京韵大鼓《贺新春》,学唱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

单元目标

1. 了解说唱音乐基本分类,认识说唱艺术的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特征。

2. 欣赏和学唱说唱艺术,逐步建立热爱中国说唱音乐的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重整河山待后生》。

2. 欣赏不同地区的说唱作品,初步感受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1.《重整河山待后生》旋律跨度比较大,长音较多,注意引导学生的气息支持,并注意咬字吐字、装饰音等。

2. 从伴奏乐器、前奏间奏、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等方面启发学生,初步认识并正确区分四种曲艺音乐。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聆听《贺新春》,了解京韵大鼓的基本风格特点。

2. 学唱、背唱《重整河山待后生》,感受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及基本的演唱技巧。

3. 背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 学唱歌曲,做到有感情地演唱,音准、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正确,气息控制到位,并背唱。

2. 初步认识说唱艺术中语言与旋律的紧密关系。

教材分析

《贺新春》是一首新创作的京韵大鼓曲目,通过新春景象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欣欣向荣的面貌,表达了中华儿女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全曲高亢嘹亮,旋律起伏大,在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风格的同时,又充满了鲜明的时代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20世纪80年代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曲,为了表现抗战时期我国北方京津地区人民悲壮激愤的情绪,旋律选取了京韵大鼓的音调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并由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的风格特点。歌曲音域跨度近2个8度,运用七声音阶G宫调式写成。

全曲共分两个段落,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开头以高音区的平稳唱出“千里”两字,随之用四度跳进跃上“刀”字,又接以连续的高音下行级进唱出“刀光影”,曲调高亢,具有悲壮激烈的情绪特点。接着,以连续下行级进为特点唱出“仇恨”两字,突出悲剧色彩。到“月圆之夜人不归”时,以拉宽节奏、扩展句式篇幅和往低音区回旋等手法展开旋律,使音乐的悲剧气氛得以加强。第四句在“花香之地无和平”的“和平”两字上,用大起大落的旋律反衬出战争所带来的**和人们内心的不安。

第二段头两句“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用低回委婉的旋律来渲染骨肉情谊和赤子之心。到“为雪国耻”时再次触及高音区,尤其高音fa的出现更具悲壮色彩,后半句“身先去”又以拖腔往重低音区回旋,为第四句做了铺垫。最后一句,在高八度mi音上开始,然后攀上全曲音sol,以富有气势的旋律唱出“重整河山待后生”,充满信心和力量,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全曲旋律进行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旋律音调与北方方言声调紧密吻合,所谓讲求“字正腔圆”。为了做到唱腔旋律与方言声调相符合,使唱词的字音纯“正”,在许多字的前面加上了装饰音,如:“影、恨、夜、地、耻、去”等。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老师提问:大家都听过说唱音乐吗?

学生回答设定:学生应该都听过目前流行的说唱音乐,例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歌手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演唱的说唱歌曲。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说唱音乐一个定义。

学生回答设定:说和唱结合(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当场表演一个歌曲片段)。

老师:同学们知不知道,其实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有了这种说唱结合的音乐,可谓是历史悠久。而且发展到现在,我国说唱音乐的种类已经达到了200多种,根据风格特点大致可分为说唱音乐八大类。

这个单元,同学们就要通过这几首说唱作品的欣赏和学唱来学习说唱音乐的基本特点。

2. 新课学习

(1)聆听音乐《贺新春》。

(2)请学生谈聆听后的体会和感受,并回答问题:这首说唱作品你认为是哪个地区的?有什么特点?属于八大种类的哪个类别?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总结:歌曲京腔京韵十足,有气势,是流行于北京地区的一种说唱音乐,同学们可以根据演唱者手中所敲击的乐器看出是属于鼓词类(引出京韵大鼓)。

(3)教师:京韵大鼓就是我国说唱艺术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而且因为地方色彩浓郁,所以在很多现代音乐作品中也会被作曲家加以运用。下面我们请大家欣赏一首以京韵大鼓旋律为基本素材创作的电视剧插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音频。简单介绍《四世同堂》作品及电视剧。

(4)教师提问:《重整河山待后生》的这种说唱形式很好地展现了故事中的什么情绪?在电视剧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字正腔圆的演唱更好地展现了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迫害的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京腔京韵很好地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背景。

3. 《重整河山待后生》歌曲学习

(1)学唱歌曲曲谱。请学生跟琴视唱歌曲曲谱。

(2)重点练习音程跨度比较大和节奏密集的乐句,如: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先做简单的音程练习,以便更好地找到音准。

(3)练习切分节奏、空拍休止。

(4)朗诵歌词并加词学唱。

朗诵歌词1-2遍,教师提示旋律进行与朗诵时歌词的走向紧密结合。

例:“千里”两字,用普通话朗读和歌曲中的旋律 的走向非常接近,唱的时候注意“qian”一定要唱成“q-i-an”,字头、字腹、字尾都要清晰地加以体现,特别是字尾要注意归韵。

(5)听原唱2-3遍。

填词演唱,注意刚才练习的节奏,及注意词曲对位的准确性。

教师纠正学生演唱的不当之处。

教师请学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 歌曲分析

(1)聆听录音,请学生思考: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段?每段情绪有何不同?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第一段由“千里刀光影”到“花香之地无和平”,歌曲通过下行级进及大起大落的旋律进行,来表现当时北平地区受日寇迫害时的动荡不安。第二段从“一腔无声血”到“重整河山待后生”一开始低回委婉的旋律及后来的上行级进到全曲结束时的音sol,表现了中国人民充满信心及力量,和对未来的希望之情。

(2)聆听教师范唱(范唱应注意每一句的情绪及咬字吐字),请学生讨论:如何演唱才能抒发出这种情绪?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评价并补充:注意每句的旋律进行,气息饱满,咬字吐字等。请学生在书上标出“影、恨、夜、地、耻、去”这几个主要字,注意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词曲对位的解决: 5.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6.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

(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第二节

教学目标

1. 感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 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两节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1. 单弦牌子曲

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

单弦的演出形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时称“双头人”。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

《风雨归舟》单弦牌子曲的一个传统小段,运用写景抒情的手法描写了风雨中渔舟飘摇以及风消云散渔舟归来的情景。唱词典雅生动,押“言前”辙,一韵到底,流利酣畅。唱腔运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词曲结构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为六个乐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词,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着八句唱词。

《风雨归舟》在唱腔之前有一个篇幅较长(12小节)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节和第11、12小节是岔曲乃至单弦牌子曲经常运用的过门音调,在唱腔的间歇处反复出现,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

唱腔的第一、二句节奏较为徐缓,稍自由,具有吟诵性特点,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尤其在“享清闲”“抚琴饮酒”处,更显得飘逸悠闲、自得其乐。唱腔从第三乐句的后半部分进入到对风雨情景的描述,经过第四乐句的过渡,进入第五乐句时,唱词采用钳字、加垛等手法进行了句式扩充,其中多处状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情景描述的生动性。唱腔善于根据唱词声调的起伏,抓住唱词中所描述的状态,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唱腔的第六乐句“天晴雨过风消云散”的描述,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感情,唱词也同样采用了钳子、加垛等扩充句式的手法,对结构篇幅进行了扩展,用一字一音的叙述性旋律对情景事物进行了生动地描述、铺垫。最后在“长街换酒钱”时,以较为舒缓流畅的旋律来结束全曲。

2. 四川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欣赏四川清音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清音演唱中的“哈哈腔”和“舌尖弹音”。女演员用清脆明亮的嗓音和灵巧的舌头,发出类似西洋歌剧唱腔一样的美妙声音。因此,四川清音又被国外媒体誉为东方歌剧。

《布谷鸟咕咕叫》是一首反映现代生活题材的清音曲目。唱词以布谷鸟的叫声来比喻春耕大忙的开始,描绘了一幅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图画,表达了新时代农民愉快劳动的欢欣喜悦的感情。曲调采用传统曲牌《鲜花调》改编而成,鲜花调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有一定的血缘关系,结构较为均衡,以一个基本曲调多次反复来演唱多段唱词。

全曲由四个段落构成,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是节奏明快,全曲以十六分音符贯穿,多一字一音,具有轻快跳跃的情绪特点;二是旋律优美、活泼,突出高音do与中音mi的六度跳进,与节奏明快相结合更显流畅轻快;三是旋律音调与四川方言声调紧密吻合,使曲调既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又充分展现了四川方言的音乐美,其中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姐姐妹妹多活跃(哇呵)”“荞子脸红抿嘴笑”“一看就双脚跳”“呵嗬一声喊糟糕”等处,都充分显现了方言美与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相统一的特点。

3.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以问答形式表现了革命烈士对革命胜利的充分信念。“寂寞嫦娥舒广袖”舒展悠扬的慢板旋律。“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放忽收的力度变化,舞蹈性的节奏。“忽报人间曾伏虎”高音区强力度转换到中低音区的大跳旋律,节奏自由。“泪飞顿作倾盆雨”强音唱法,难以抑制的激情。这首评弹词曲结合恰当。其中,“魂”字利用韵母作拖腔处理,加强了对烈士深切哀悼之情,“舞”字之后的“啊”音拖腔 ,又使翩翩起舞的形象更显生动。最后“雨”字的闭口韵,运用了颤音拖腔中渐强渐快的唱法,展现了似汹涌海浪般的由远而近滔天而起的激情。整首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评弹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教学过程 (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集体演唱上节课学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起回忆其特点。

2. 作品欣赏

(1)欣赏动画《风雨归舟》 。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单弦牌子曲来源及历史,自主欣赏的感受。

(3)聆听《风雨归舟》并完成表格一。

曲 名 表演形式 流传地区 地方特色 伴奏乐器

风雨同舟

教师和学生一起哼唱过门旋律,提醒学生注意这是单弦牌子曲的经典旋律,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否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特征。

(3)简单介绍八角鼓,加深对此演唱形式的印象,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3. 欣赏四川清音《布谷鸟咕咕叫》

(1)欣赏动画《布谷鸟咕咕叫》。

(2)学生根据自学简介:四川清音特点及来源,及自主欣赏的感受。

(3)播放音频《布谷鸟咕咕叫》,注意唱腔有什么特点?请在书上用符号标出。“哈哈腔”──在句末处:

1=E 2/4

篇7: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

教学内容

1.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哈利路亚》《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欢快的农民集会》《音乐瞬间》《进行曲》《斯拉夫舞曲》《透过林间树叶的钟声》《俄罗斯舞曲》。

2.唱歌:《摇篮曲》。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主要作品。

2.听赏、学唱欧洲古典音乐,熟悉欧洲专业音乐的风格,培养审美情感。

3.初步了解咏叹调、小夜曲、音乐瞬间这三种体裁形式。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欧洲3间(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音乐,初步了解欧洲专业创作音乐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音乐、印象音乐的特征以及代表作曲家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学唱、背唱《摇篮曲》。

教学难点:

1.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2.感受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特点。

3.解决《摇篮曲》中的音准、呼吸和咬字问题。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赏音乐,熟悉作品的主题,感受和弦色彩,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欧洲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的特征及其代表作曲家和重要作品。

2. 听辨音乐主题旋律。

教材分析

1. 《G弦上的咏叹调》(Air On The G String)是德国作曲家、欧洲“音乐之父”约翰• 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脍炙人口的名曲。原为《D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中的第二首,原曲创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经19世纪德国小提琴家威廉米(August Wilhelmj,1845─1908)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此曲为二部曲式结构(A、B)。在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新旋律,经过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作品速度舒缓,力度起伏大,音调深沉而动人,具有鲜明的装饰性。整首作品抒发内心激动的情绪,同时带有期盼、祈祷、虔诚、深邃的宗教色彩,感人至深。

2.《哈利路亚》选自《弥赛亚》,是这部大型作品第二幕的终曲。《弥赛亚》是世界清唱剧体裁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由亨德尔创作于1741年,以大型合唱为主体,全剧由57首作品(包括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等形式)组成。亨德尔以无比虔诚的心和火一般的热情,废寝忘食地进行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写作中乐思连绵,思绪万千,音符就像喷泉般地从他笔下喷涌出来,只用了24天,便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写作,成为音乐的佳话。当写完《哈利路亚》这首合唱的时候,他激动得泪如雨下,对身边的仆人说:“我确实认为我实实在在地看见整个天国就在我面前,我看见了伟大的上帝本人!”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演唱《哈利路亚》时,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立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指“赞美上帝”。整部作品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可分五段和尾声。第一段气势雄伟的欢呼声:“哈利路亚”。第二段为赋格段,主题和答题构成五度模仿,“哈利路亚”动机穿插其中。第三段出现了新的主题和答题构成的赋格段。第四段在主旋律下加入伴唱,“哈利路亚”动机再次出现在伴唱声部中。第五段运用了第三段和第四段的主题,在相互交替中将音乐推向高潮。最后,乐曲在五个“哈利路亚”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3.《G大调弦乐小夜曲》作于1787年,是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欢迎的一首。这是一首充满纯朴、真挚情感的轻快乐曲。由于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用弦乐演奏的,所以通常被称为《G大调弦乐小夜曲》或《弦乐小夜曲》。这部作品共四个乐章,本节课所听是第一乐章,和声古典、平衡、简洁、透明。这一乐章为快板,奏鸣曲式结构。前两小节为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主部主题雄壮、有力,副部主题柔美而抒情,通过轻快的跳音、颤音以及短小的乐句展示出活泼、欢快的青春活力。再现部之后有短小的尾声。

4.《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中最为的一首。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为主题变奏的结构形式,旋律典雅、高贵,功能性和声进行体现了古典乐派典型的创作风格。其中,第一、二小节为C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形式,三、四小节为属七和弦的分解形式;五、六小节为一、二小节的重复,七小节为G大调属七和弦,八小节为G大调主和弦,第二拍强奏的主和弦即是的“惊愕和弦”。

传说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妇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妇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妇们出了丑,海顿看到傻了眼的贵妇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海顿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奠定了交响乐为四个乐章的基本格式。

5.《欢快的农民集会》为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独一无二的标题性交响乐作品。作品所表现的对大自然风情的怡然感触与其通常所塑造的“英雄性”作品有明显的区别。此乐章为三拍子舞曲,快板,3/4拍,三部曲式结构,描写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第一部分弦乐在F调上奏出具有动力感的曲调,木管乐器呼应;第二部分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的旋律,大管用单调的两个音作为陪衬。当旋律在单簧管和圆号上变换调性再现之后,乐曲进入中段,随音乐发展,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嘈杂了,拍子也发生了改变,又出现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第三部分,接着又是那个三拍子的旋律,但比以前更活泼了;音乐整个变得狂乱、来劲;兴奋到了顶点。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雷鸣,这场狂欢集会被打断了,仿佛所有的人们都仓惶走散。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1. 导入

(1)播放《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片段,教师提问: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这段音乐是管弦乐队中哪个乐器组乐器演奏的?

(2)请学生边看边回答管弦乐队的编制和构成(复习)。

(3)师:让我们一起领略西洋音乐的发展历程。

2. 欣赏《G弦上的咏叹调》

(1)简介作曲家和作品。

此曲是德国作曲家“欧洲近代音乐之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因主旋律只在小提琴最粗的一根琴弦──G弦上演奏而得名的。(小提琴定弦为G、D、A、E)出示(图片:小提琴结构图示)

(2)简介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

咏叹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的优美旋律,长于抒情,便于演员表现高难度演唱技巧。也指富于歌唱性的器乐曲。

(3)聆听《G弦上的咏叹调》音乐。

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描绘的情境和曲式结构。(期盼、深幽、祈祷、抒情,强调曲子的起伏,为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开始由弱渐强的持续长音,和长音之后的高音下行是其特点。第二部分回旋音型之后的八度大跳是其特点。)

3. 欣赏《哈利路亚》

(1)聆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听后说出音乐的感受和音乐风格特点。(提示:雄伟、庄严而恢宏的气势感人肺腑,显示出音乐对神讴歌的巨大魅力。)

(2)复听《哈利路亚》音乐。

请学生描述“哈利路亚”五段音乐发展的过程。

(3)简介作曲家亨德尔和作品。

“哈利路亚”一词的含义是“赞美上帝”。歌词大意:上帝啊我赞美你,你全知全能,无所不在……表现了作者对神的虔诚感情,充满戏剧性。

(4)音乐小故事。

同学们听说过发生在1743年在伦敦首演时的故事吗?当演唱《哈利路亚》时,音乐深深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在场的国王乔治二世受歌曲神圣情绪所感染,激动得突然起立,全场观众也随之站起听完全曲。从此,在欧洲的许多地方都保留着听众站立听此曲的传统,以示对神的敬仰。

(5)师生共同总结巴洛克作品的特点:节奏强烈、跳跃,复调和主调音乐结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富于情感变化。

4. 欣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1)聆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请同学闭眼静听音乐。一位同学到前面观看学生听音乐时的表情变化。同学:(一开始表情平和,后突然吓一跳)。

(2)教师简介海顿及《惊愕交响曲》创作背景。

惊愕和弦的运用和主题的出现,表现出了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对附庸风雅的贵妇的讥讽。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3)熟悉“惊愕”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视唱此主题,并用口风琴吹奏。

(4)聆听全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回答问题。

① 采用什么手法写作?(变奏)

② 在整个乐章主题变奏了几次?每次变奏有哪些特点?

共变奏四次。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变奏一:主题在弦乐中音区演奏,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旋律性装饰。变奏二:调性由大调转变为小调。变奏三:节奏变化。变奏四:主题在高声部,中低声部以分解和弦伴奏,力度增强,气氛热烈。尾声:主题再现。

5. 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

(1)简介作曲家莫扎特。此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3首小夜曲中最的一首,共四乐章,本节课选听第一乐章。

(2)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音频,感受音乐,教师提问两个主题的情绪?

① 主部主题:雄壮有力。

② 副部主题:柔美抒情、活泼欢快(老师补充运用颤音、跳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3)熟悉主部主题前四小节。(学生哼唱)并感受和弦色彩。

(4)师生讨论什么是小夜曲(serenade),教师补充总结。

篇8: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爱护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教材主要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情况,如利用几组对比数字突出我国大部分城市用水紧张的现状,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

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谈的,同样阐述不多,以图、表代文字。这里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具体的内容留待学生在课内外的一些活动中自己去寻求、获得。本课题后的调查与研究和习题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这类活动。这样既体现了本课题最基本的教育目的,又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 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明确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3) 初步学会写调查报告,围绕课题制作学生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查阅文献、网上搜索等方法,收集有关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等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以及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认识网络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山区农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水的污染程度也比较轻微,学生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少感性认识;学生爱好电脑也喜欢上网,但只会在网上游戏而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学习。

三、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要在网络教室里进行。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制作网络课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置学生任务来驱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采用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分成小组,对学校、家乡的水资源现状、使用以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水景图》,通过欣赏大自然水体的美丽,让学生感受到是水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彩,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从而产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

(2)播放一段《走访环保专家》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激发起学生的水危机意识。

(3)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再通过网络搜索,查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准确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网络在学习中的作用。

2、自主学习:

(1)打开课件,点击“学习目标”。

(2)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件,围绕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所探索的核心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我在课件中收集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录像资料,设置了几个优秀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网站的链接,学生能方便的点击相关链接查看具体内容,通过查看这些内容,能深刻的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从而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山区的信息比较闭塞,好在今年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远程教育资源卫星接收系统,从此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外面优秀的教育资源了,《校园主页》上有《湖北教育网台》和中央电教馆的《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链接,学生点击这些链接也能查看相关内容。我设置的《同步练习》有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告诉学生,生产纸需要很多木材和水,在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尽量减少纸的使用而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如这次的练习通过电子邮件上交给老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我在课件中设计了与校园论坛的链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交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成果的空间。

在学习中,学生会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多听几遍,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深入地了解,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苦口婆心地灌输,学生反而能更主动、更快乐、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作品制作: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部分学生是很难实现学习目标的,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设置了任务:(一)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关于家乡、学校水污染和用水情况的调查报告,找出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二)分小组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制作一个学生作品:学生网站、演示文稿、化学墙报(选其中的一项)。素材来源于网络搜寻和社会调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既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对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能力。

4、作品展示:

在校园内张贴化学墙报,邀请学校领导和老师参加学生的社会调查汇报,观看学生网站和演示文稿的展示,向全校的师生进行爱护水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一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观念。

5、总结评价:

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发布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六、设计理念

设计这堂课,主要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些精神,使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化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关注程度。另外,我想把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 ,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 [ 实验2-2 ] 至 [ 实验2-5 ]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4)

二、说教法:(点击鼠标)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 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点击鼠标)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点击鼠标)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 “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因为氧气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的非常紧密,我调整了课本顺序,由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积累说说氧气有那些用途?学生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点击鼠标)

一、氧气的用途

如果学生说不全我将采用以下两种补救方式:

1、阅读课文,及18页图示。

2、课后在网上、课外书籍上查资料或与父母交谈

这样有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参透“知识的获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让学生多关注平日司空见惯的事物,因为生活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点击鼠标)(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点击鼠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点击鼠标)

物理性质 1、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183c 液态氧 -218c 固态氧

(无色) (淡蓝色)(淡蓝色雪花状)

篇9:九年级英语复习说课稿

九年级英语复习说课稿

九年级英语复习说课稿

教材分析

1、出处: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外研版必修三《Module2 Music》第二课时复习课的内容。

2、地位与作用:在第一课时我们系统地复习了Module2 Music这一模块中所呈现的与音乐相关的词汇,重点讲解了四个单词及两个短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重点复习两个句式即: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如(2011辽宁卷2012北京卷, 2013重庆卷、全国卷、天津卷2014福建卷、湖南卷、四川卷),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式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在课堂中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将对这两个句式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与运用,为基本词汇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目标分析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3、知识目标: 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并逐步掌握强调句式的一般式,特殊疑问式及not———until的强调;体会并合理运用by the tim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强调句式 by the time

难点:强调句式的多种变化尤其是not?until的强调结构

教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师生合作的精神。为此我采用了“五标教学法”。

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引标展标

2)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标

3)个性展示, 反馈拓展,检测学习效果

4)课堂小结,及时评标

5)布置作业。

在本节课中,多媒体始终贯穿课堂,并及时的穿插纸介的习题训练,以避免学生视觉疲劳,同时学生也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引标展标

聆听音乐激发兴趣:本模块 的中心话题就是music,通过 第一课时复习,学生回顾 相

关的词汇 ,掌握了对不同音乐喜好的表达 ,为此,我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出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及原因。这样我既检查了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最后,我运用强调句式、by the time表达我最喜欢的音乐,并用大屏幕展示句子 。通过展示语句,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从而出示本节课主题。教师板书主题及目标。

(二) 多媒体呈现教材原句、明确高考中的地位

1、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拨弦键琴曲)piano and violin, as well as for orchestras、(管弦乐团)

2013重庆卷、全国卷、天津卷

(2013天津卷)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A、that

B、where C、why D、when

2014福建卷、湖南卷、四川卷

(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Smith got angry?

A、Why B、who C、where D、that

(2012北京卷)

By the time you have finished this book, you meal ____cold、

A、gets B、has got C、will get D、is getting

(2011辽宁卷)

By the time Jack returned home from England, his son ___ from college、

A、graduated B、has graduated C、had been D、had graduated

做法及意图:用大屏幕展示课本中含有强调句式、by the time引导得时间状语从句的两个句式并呈现本节课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再次回顾所学过的内容,感受其用法。然后以四个高考题为例,向学生展示2011—2014高考中所出现的对这两种句式的用法考查点。诣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它们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三)任务性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解标

Task1:

教材原句:It was Haydn who encouraged Beethoven

to move to Vienna、

强调句型

It is/was +被强调部分+that /who /whom+…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1、It is in the street that I met the young man、

2、It’s Nancy whom you should ask、

3、It was on Monday night that all this happened、

4、It was only when I reread his poems recently that I began t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5、Was it you who broke the window?

6、Where was it that you found your lost pen?

1、It强调句的特征是:

把句中的“It is/ was …that/who…”划去,所剩 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强调句型指现在或未来的情况用It is,指过去用It was。

3、强调人时可用who 或that,如果不强调人一律用that,不可误用which, when, where 或why等。

4、强调句型的疑问句结构

Is/Was it… who/that…?

特殊疑问词+is/was it… who/that…?

▲ 5、含not…until…结构的句子, 变为强调句时应将not until 放在is/was 后

原句:Tom didn’t leave until Mr、White came back、

→It was not until Mr、White came back that Tom left、

原句:I didn’t realize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

→It was not until she took off her dark glasses that I realized she was a famous film star、

Practice:

1、(2013天津卷) It was not until near the end of the letter _____she mentioned her own plan、

A、that B、where C、why D、when

2、It____ we had stayed together for a couple of weeks _____ found we had a lot in common、

A was until ; when B、was until; that C、wasn’t until ; when D、wasn’t until; that

3、(2014四川卷)Was it because jack came late for school ___ Mr、Smith got angry?

A、Why B、who C、where D、that

4、(2014湖南卷)It’s not doing the things we like, but liking the things we have to do ____makes life happy、

A、that B、which C、what D、who

5、It was ____ he said ____ disappointed me、

A、what; that B、that; that C、what; what D、that; what

6、Was ______ that I saw last night at the concert?

A、it you B、not you C、you D、that yourself

7、It is____ who____ reasonable、

A、me;am B、me;is C、I;am D、I;is

8、____ find my wallet,Tom?

A、Where did you that B、Where was it you C、Where have you D、Where was it that you

9、It was in the factory____ produced TV sets ____our friend was murdered、

A、which;which B、that;which C、which;that D、where;that

10、It was in Beihai Park____ they made a date for the first time ____ the old couple told us their love story、

A、where;that B、that;that C、where;when D、that;when

篇10:九年级上册英语复习计划

14世界和环境(Theworldandtheenvironment)

15科普技术和现代技术(Popularscienceandmoderntechnology)

话题:

1.Family,friendsandpeoplearound

2.Dailylife

3.Interestsandhobbies

4.Sports,gamesandentertainment

5.Health

6.Weather

7.Holidaysandfestivals

8.Foodanddrinks

9.Clothes

10.Customsandculture

11.Theworldandtheenvironment

12.Education

13.Popularscience

14.Famouspeople

15.Jobs

二.备课组做好三轮总复习的计划安排。

第一轮:(10周)分成两个小阶段

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线,应以扎实基础为主要目的。老师在课堂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互动。每节复习课的内容应该包括几个层面,注意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今日话题,词汇听写,重点句型,语法聚焦,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知识链接,中考试题点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轮专项与综合(6周){

专项复习:以中考题型为依据,每一题型为一个专项。教师应进行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指导,同时进行强化训练。特别是针对学生相对较薄弱的题型,更应该加强。

综合训练:以普教室的《中考新探索》为主要训练材料,同时选择一套以仁爱版教材为主的模拟卷进行综合训练。

第三轮冲刺阶段(2周)本轮复习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主,采用2006各地中考试题及模拟试题进行考练。

三.整个复习阶段计划把听,读,背,串,练贯穿其中。

听,指听力训练,每周两次。

读,指阅读训练,每天一至两篇。

背,指学生熟记基本单词,短语,句型,语法等,以不变应万变。

串,指教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串联。

练,指精选材料进行考练。两周一次阶段考,两次模拟考加市质检。

【3】九年级上册英语复习计划

一、吃透教材,把握课标,研究《考试说明》,结合新教材特点,明确中考的复习方向。

在复习之前,要反复学习《新课标》和《考试说明》,正确处理好《课标》、《考试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对今年十堰市中考词汇表中的“理解”和“掌握”两个层次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简单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解决;要重视教材,但不依赖教材;要认真研究近两年十堰的中考英语试题,明确试题难度,把握命题的特点。近几年的试题覆盖面广,时代感强,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逐渐加强了对词汇、词组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所以老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着重基础知识的复习,不搞偏题,难题,怪题。不让学生做废题,少走弯路,力求实效。另外,在复习过程中更需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采取“三轮复习法”进行后期英语总复习。

“三轮复习法”要求先进行全面复习,然后进行重点复习,最后进行考试的适应性复习。做到着眼全面,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把全面复习和重点复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系统全面又有阶段侧重的复习,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考出优异成绩。

第一轮复习是对课文基础知识的复习阶段。

这一阶段本着“依纲靠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我们主要是按教材顺序通过《走进名校》来进行复习的。归纳语言点,讲透语言点的运用;对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梳理,同时注重基础词汇、词组、常用句型和课本对话等知识;并通过配套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和基础知识的过关,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和增强复习效果。如:对基础词汇、句型和对话可以通过小测、听写或默写等形式,及时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重在抓落实。把中考词汇表上的所有单词和词组打成中文,要求学生根据中文意思能够翻译出英文来,并列出计划要求学生逐步过关。在复习知识点时,注意单项语言点在整个初中阶段的知识联系。在这一阶段重点落实考纲词汇,重点句型。

第二轮复习是对考点进行专项训练的复习阶段。

有了第一轮的复习,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消化,对十堰市历年中考题型及考点进行强化训练。从中考题型来看,注重的是考查听、读、写的能力。尽管现在听力题目并不难,但听力是学生相对比较薄弱的一项,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适量的听力强化练习。在这方面我们用了《中考听力训练》来进行训练。坚持每周不间断的练习,另外要求学生熟悉一些常用话题,适当背诵一些对话,不断培养训练学生在大段文章中听出细节的能力。对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的考查,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大意掌握对其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现在考查此类题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分值在增高。因此这类题型必须要进行专项训练。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本期进入复习开始,每天一个阅读专项训练。学生每天花10-15分钟完成练习。一般一个练习中有1篇完形、1-2篇阅读、1篇综合填空。然后在第二天课前花五分钟进行评讲。使用的材料是《丢分题训练》,后来就自编练习题。选择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本年的总复习资料以及部分评价手册中的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答题速度。针对大多数学生阅读能力较差的现状,把阅读材料按难度分级,要求大多数学生至少能通过训练,完成A、B篇水平的文章。主要要训练学生根据问题找细节的能力。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再分层阅读文章。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长句难句要教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把大长句子的主要结构找出来。找到主干结构会很容易明白句子的意思。书面表达是学生比较容易失分的试题,因此我们在第一、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就多加练习,每周要求学生至少写两篇作文,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大多数同学,先落实基础写作,要求学生注意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及时态。可以给学生练一些基本话题,先从中英文转换、写句子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大小写,标点等。教会学生连字成句、连句成篇,尽量多得分。对单项选择、口语交际、词汇练习也做了专项的训练。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学生记忆的能力和答题的技巧,防止简单的重复,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做到讲―练―评相结合。

第三轮复习是对考前指导与综合性训练的复习。

主要目的是针对中考要求,侧重培养学生审题和解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练习和模拟测试。通过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并重,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有了前两轮的复习,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可以通过模拟的中考试卷和根据今年中考考点和要求自编中考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的操练,进而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通过模拟训练,让学生更加熟悉中考题型,教给学生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为学生参加中考做好充分的心理和应试准备。同时,中考前教师应不厌其烦、反复强调解题技巧,要把握好速度、时间、质量。在答卷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面考虑,谨慎落笔,杜绝不做、漏做现象;又要避免思虑过多,导致把对的答案改成错的答案的现象。凡应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应先替学生想到,教会学生解决思路和方法。另外,要关心学生,教会学生一些心理状态的调整知识,如健康、饮食、情绪等方面。要和学生们同甘苦,共患难,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以最佳状态迎接中考。

篇11:九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

一、过去完成时的结构特点

概念:过去完成时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即“过去的过去( past-in-the-past )”。

过去完成时 过去时 现在进行时

构成:过去完成时由“助动词 had + 过去分词”构成,其中 had 通用于各种人称。

They had already had breakfast before they arrived at the hotel. She had finished writing the composition by 10 :00 this morning.

二、过去完成时的判断依据

1. 由时间状语来判定

一般说来,各种时态都有特定的时间状语。与过去完成时连用的时间状语有:

( 1 ) by + 过去的时间点。如:

I had finished reading the novel by nine o'clock last night.

( 2 ) by the end of + 过去的时间点。如:

We had learned over two thousand English words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 3 ) before + 过去的时间点。如:

They had planted six hundred trees before last Wednesday.

2. 由“过去的过去”来判定。 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的过去”,是指过去某一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动作,即动作有先后关系,动作在前的用过去完成时,在后的用一般过去时。这种用法常出现在:

( 1 )宾语从句中,当宾语从句的主句为一般过去时,且从句的动作先于主句的动作时,从句要用过去完成时。在told, said, knew, heard, thought等动词后的宾语从句。

如: She said that she had seen the film before.

( 2 )状语从句中,在时间、条件、原因、方式等状语从句中,主、从句的动作发生有先后关系,动作在前的,要用过去完成时,动作在后的要用一般过去时。

如: When I got to the station,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After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he went to bed.

注意: before, after ,as soo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中,由于 before 和 after 本身已表达了动作的先后关系,若主、从句表示的动作紧密相连,则主、从句都用一般过去时。如:

Where did you study before you came here?

After he closed the door, he left the classroom.

(3)表示意向的动词,如hope, wish, expect, think, intend, mean, suppose等,用过去完成时表示”原本…,未能…"

We had hoped that you would come, but you didn't. 3. 根据上、下文来判定。

I met Wang Tao in the street yesterday. We hadn't seen each other since he went to Beijing.

三、过去完成时的主要用法

1. 过去完成时表示一个动作或状态在过去某一时间或动作之前已经完成或结束,即发生在“过去的过去”。如:

When I woke up, it had stopped raining. 我醒来时,雨已经停了。(主句的动作发生在“过去的过去”)

2. 过去完成时是一个相对的时态,表示的是“过去的过去”,只有和过去某一时间或某一动作相比较时才使用它。如:

He told me that he had written a new book. (had written 发生在 told 之前 )

3. 过去完成时需要与一个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它不能离开过去时间而独立存在。

九年级音乐上册说课稿精选合集

九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说课稿

四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合集

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册说课稿

九年级上册英语期末试题及答案

仁爱版英语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九年级英语上册《 Rain das ae sad》说课稿(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九年级英语上册《 Rain das ae sad》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