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时间:2023-07-03 03:34:09 作者:山中客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山中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古诗登鹳雀楼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登鹳雀楼古诗教案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明像入境,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地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篇2:古诗 登鹳雀楼 教案

古诗 登鹳雀楼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认识1个生字。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二、教学过程:

1、这首古诗浅显易懂。预习时可要求学生在自学生字的基础上,读读想想,看看靠自己的努力能读懂哪些诗句;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和同学讨论。

2、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试读、试讲。

学生试讲时,要注意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处,使教学更有的放矢;对学生自己认为弄懂的地方也要注意辨析,看理解得是否准确。学生理解不准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点。

3、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4、要弄懂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并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今天人们在使用中,赋予它更丰富的内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入海口尚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两行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

看见一轮圆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目:原指眼睛,这里指看。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流光溢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万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 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摹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唯愿其愈高,望远者唯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予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今天我们重读这首短诗,仍然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力量的存在。

5、活动提示

(1)“讨论交流”。这里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学习理解古诗的交流情境。里面提示了四种学习此诗的不同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为理解诗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使学生各抒己见,并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不要只局限于以上四种想法,可与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方法,大家畅所欲言。

(2)“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用‘√’表示”。这是让学生更加明确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依山尽”是依山落下。“千里目”是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积累”。这里给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乐游原》这首诗,教师先简要介绍诗人以及诗歌大意,让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意的基础上积累。尤其诗的后两句堪称传世佳句,而今人们已赋予它太多的理解,所以可组织学生查资料,展开讨论:如今人们是怎样看待夕阳的?

①诗歌背景:李商隐少年时就聪颖过人,19岁时得到牛党令孤楚的赏识,25岁中进士,此年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牛党因此骂他“背恩”。以后牛党执政时,把他排挤了,他只好到各地节度使的幕府谋生,终生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失望后又有点忧郁的心情,很有代表性。

②诗歌大意:傍晚时分,我感到心情很不舒畅;为了排遣情绪,乘车来到乐游原(今长安南)去欣赏风景。快要落山的太阳,确实是无限美好的;可惜已近黄昏,很快就会消失。

6、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怎样深入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相关资料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省永吉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雀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鹳雀楼曾是一方登临胜地,

唐人于楼上凭高望远,即兴赋诗,故《梦溪笔谈》谓其上“唐人留诗者甚多”。

楼共三层,是当地的风景名胜,后来被大水冲毁。大浪淘沙,历史无情。鹳雀楼本身既已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那些可能很精彩的唐人题咏也随之荡然无存。

然而,其中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诗却有幸越过了一千余年的历史长河,直到今天还传诵于千家万户。这不能不证明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艺术魅力。

2、黄河

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

3、王之涣(688—742)

字季,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篇3:古诗《登鹳雀楼》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白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篇4:古诗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篇5:古诗《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解读】

太阳沿着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开阔,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鉴赏】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陽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 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篇6:登鹳雀楼古诗全文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当年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将要落山的夕阳,受云彩的'笼罩,颜色有些淡。

③依:傍,靠着,挨着。

④尽:沉没,消失。

⑤穷:穷尽,在此有看得极远的意思。

⑥更:再。

译文

太阳依傍着群山渐渐下沉,

黄河日夜不息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

就要再登上一层高楼。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曰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既别有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 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篇7:古诗:《登鹳雀楼》

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唐·马戴《鹳雀楼晴望》

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唐·司马扎《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篇8:古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中的哲理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大概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篇并不讲哲理的,但是它其中有一句两句讲的是哲理,这样的诗也叫哲理诗。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苏轼很有名的一首诗《题西林壁》。整个这首诗并不是讲哲理的,但后两句讲了哲理,这是中国哲理诗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就是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他这个诗就是一首比较完整的哲理诗了。它前面两句写景,后面两句说理,写景是为说理服务的,全诗的重心不在写景,重在说理,这是中国哲理诗的第二个境界。最高的一个境界、最好的一个境界不是这种形式,而是通篇看起来没有说理,实际上是在说理。

比如王昌龄的《闺怨》诗,它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一个闺中少妇的怨情,但实际上是一首非常高明的'哲理诗。他讲的是目标和过程的关系问题。这首诗还只直接把哲理说出来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在王昌龄的《闺怨》中,全诗没有一句说理,但是全诗就把过程跟目标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那才是真正的最高层次的哲理诗。所以谈到这里,实际上我们从诗的内容分析讲到了这首诗的特点。

我觉得这首诗它其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写景与说理的有机结合。它前面的两句十个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大手笔、大写意的手法写了一个阔大的边塞景、写了一个非常辽阔的一个画面,如果这个镜头今天用摄影来拍的话,它一定要用广角镜头才能把这么一个宏大的画面收入自己的镜头之中。但这两句并不是诗人的主旨所在、并不是诗人落笔的重心里所在,诗人的重心在后两句的说理,他明讲出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这才是这首诗要讲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这是作者王之涣在坎坷的人生中悟出来的一个人生道理,他将其写到了诗中,成就了这一首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写景、抒情的比比皆是,用边塞诗来说理,而且把景色和哲理能够融合得这么巧妙、能够融合得这么样没有缝隙——完全是无缝对接,这是非常罕见的。这就是王之涣这首诗的高明之处,但是我们在理解上,还应当再加深一步。从表面上看他讲登高方能望远,但是他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只有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这层意思我们要简单说两句。第一层是为第二层做铺垫的,第一层说你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远,第二层说你登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这个更高就是一个平台。如果你站在全局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国家层面的平台上,如果你站在世界格局的层面上,如果你站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的层面上去看问题,那么你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当你处理眼前的问题的时候,你才会处理得更符合全局,所以这首诗的价值恰恰就在它的说理部分。

拓展:和登鹳雀楼有关的诗

唐·畅当《登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篇9:登鹳雀楼古诗

唐 王之涣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篇10:登鹳雀楼古诗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20] 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析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篇11:《登鹳雀楼》 古诗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篇12:小学古诗《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经典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这首诗,现在的二年级学生应该是早就会读会背,他们在幼儿园时,或更早在牙牙学语时就聆听过或诵读过。于是,在课堂上,我刚把诗题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就纷纷举起小手来:“老师,这首诗我会背了!”“老师,这首诗我幼儿园时就会背了!”

是不是这堂课就让学生背诵一下这首诗就过去呢?光让学生会背诵应该是不够的,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诗人却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千载之后的我们读了也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诗的首句写遥望一轮红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的、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奔腾而去,流向大海。如此宽广,如此辽远的景色,又如此磅礴的气势,如不能让学生体会一二,这将是这首诗教学的最大的遗憾。再加三、四两句用了浅显的语言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人生哲理,这也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这两句千古名句之所以流传的原因。

于是,课堂上,我没有停留在学生会背诵古诗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上。首先,我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以及夕阳下黄河奔腾东去的宏壮气势。看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问:“如果让你来写一句诗,你会怎样写?”然后,让学生回过头来读读诗句,让他们大声地读,读出磅礴的气势。其次,引导学生理解三四两句时,我提问:“如果站在鹳雀楼上的诗人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如果想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你就应该怎么办?“然后,告诉学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接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实际中运用这两句话。

登鹳雀楼 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摘录)

登鹳雀楼古诗画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设计

儿童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

幼儿登鹳雀楼教案

《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

《登鹳雀楼》教案 优秀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诗登鹳雀楼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