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

时间:2022-11-29 10:16:03 作者:呱呱呱大西瓜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呱呱呱大西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

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

高三教案 第404期 发布时间:2010-11-08     India first, college can wait! (P3) I. Pre-reading Suppose you had received an admission to your dream university, and you were also offered a chance to volunteer in western China. What would you do?   II. Reading Read the story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Sagorin chose to go to India instead of New York University because ____. A. she decided that going to university would be a waste of time B. she could put off college but only had one chance to volunteer in India C. she had long dreamed of going to India to work for the needy there D. New York University didn’t appeal to her 2. Sagorin becomes a volunteer as a result of ____. A. her determination to change the world B. her parents’ encouragement and help C. the training she’s received at school D. being inspired by Drishtee volunteers 3. Which statement shows that Sagorin’s parents supported her decision? A. They were a little worried about her safety in India. B. They gave money for her travel and living expenses. C. They helped her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India. D. They were proud of her for choosing not to go to university. 4. The underlined word “pledge” probably means ____. A. help to collect B. decide to return C. refuse to donate D. promise to give 5. What is the main point of the article? A. To prove helping the needy is a great experience. B. To call on teenagers to follow Sagorin’s example. C. To introduce a volunteer named Sagorin and the decision she made. D. To encourage more volunteers to work for Drishtee.   II. Post-reading 1. IT was an opportunity 19-year-old Jodi Sagorin felt she couldn’t pass up. pass up: 放过, 放弃,拒绝 Her offer was too good to pass up.   2. “It’s just one of those things; it was meant to be.” be meant to be/do something 打算或注定要做某事 I thought we could be friends, but I guess it just wasnt meant to be.   3. Last month, Sagorin packed up her belongings and headed over to Uttar Pradesh as an intern (实习生) for Drishtee... pack up:把……打包, 整理 You should pack up your tools at the end of the day. 4. When Sagorin broke the news about deciding to put off college, her parents felt pride, nervousness, fear and excitement. break the news:披露消息,透露消息 The local TV station was the first to break the news about the Presidents visit.   Key: II. Reading 1. B。根据“It was an opportunity 19-year-old Jodi Sagorin felt she couldnt pass up”,这是Sagorin不想错过的机会。而其他选项并没有在文中提到。 2. A。根据“Since her younger days, Sagorin had read inspiring stories of change mak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decided she wanted to get involved somehow.”, Sagorin从小就希望能给世界带来改变,“She decided volunteering would be the path shed take”,成为志愿者是她“make a difference”的途径。 3. C。选项B和D是文中没有提到的`内容。A项表现的是Sagorin的父母对她的担心,只有答案C是正确的,父母帮助她收集关于Drishtee的信息,购买关于印度的书籍,都是父母对Sagorin远赴印度的实际支持。 4. D。根据上下文,Sagorin赴印度前集资了$3,500,作为感谢,她会在印度给“those who pledge money towards her trip”寄各种小礼物,所以可以判断“pledge”的大意是“答应捐钱”。 5. C。本文的主旨大意是介绍志愿者Sagorin和她放下学业去印度做志愿者这一人生选择。从文章的结尾“Visit Sagorins blog at ifyouneverdid.com for more information.”,可以明确看出这一目的。Drishtee这个志愿者组织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更趋向于客观报道,而没有对Sagorin进行赞扬或评价,更没有号召其他年轻人以Sagorin为榜样。   Reading Obama’s body language (P4) 根据短文内容,从短文后的七个选项中选出能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两项为多余选项。 On TV, in newspapers, on the Internet C each new day seems to bring a new image of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________ President Obama is a back-patter. After his victory in November 2008, he met with outgoing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t the White House and “their body language spoke volumes (传递大量信息),” Allan Pease, the author of The Definitive Book of Body Language, told www.bodylanguageexpert.co.uk. ________ As the two walked into the White House, Obama led Bush by putting his arm around him and giving him a pat on the back, as if to signify (表示) this was his house now. Everyone Obama meets seems to be rewarded with this pat-on-the-back signature (标志性的动作). ________ But if you look closely, you’ll notice that “Obama’s touches are invariably one-sided”, Dr Peter Collett, a body language expert and former psychologist (心理学家) at Oxford University, told British newspaper The Guardian. ________ Collett believes Obama is engaging in “power touch”, although he probably doesn’t realize it. “He’s exercising his righ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to touch and not be touched C it is his way of reminding everyone that he’s the guy really in charge. ___________ Everyone thinks he’s being friendly,” writes Collett. A. He touches other heads of state, but they don’t touch him. B. The fascinating thing is that nobody feels unpleasant. C. They represent very different ways of relating. D. So, perhaps by now, nearly two years into his term as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person, we should be able to read the American leader’s body language. E. You can’t but help feel that it’s because he wants to be seen as friendly and approachable. F. By contrast, Obama has a forward-looking gaze and strolls about in a relaxed fashion during public appearances. G. Obama took control of the meeting by grabbing Bush’s upper arm during their handshake.   Key: 1-5 DGEAB     Qomolangma is wired up (P5) I. Pre-reading: making predictions: 1. Read the headline and look at the photo and then guess what the story is about.               2. Here’s the first paragraph: You can’t get away from a cell phone call, even at the top of the world. Make another guess about the main idea and the meaning of “be wired up”.   3. Don’t tell anyone else what you have guessed, but do write them down. Read on to the third paragraph. Now can you say what “be wired up” means?   Key: The phrase means “b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The article is (probably) about Qomolangma having access to the Internet.   4. Go on predicting what is next to come in the article.   II. While reading: 1.  Read the article and then fill in the tables.         2.  Choose the best answer: 1) Before 3G towers were installed near Qomolangma’s base camp in Nepal, explorers couldn’t ____ at the summit. A. send digital photos B. use wireless Internet C. contact their families D. contact the outside world 2) Due to the change, ____. A. explorers can spare themselves the heavy load of satellite equipment B. more will try to climb the world’s tallest mountain C. people will be abl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mountain climbing D. explorers will find the climb less dangerous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Veteran climbers like Viesturs praise the new technology. B. Whittaker completely approves of the new technology. C. For Viesturs, making a video call is not a great matter. D. Easy contact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has its disadvantages. 4) From the text, we can conclude that Dave Hahn ____. A. thinks the change is inevitable B. never expected this change to happen C. accepts the change, so long as it proves beneficial D. thinks the new technology makes the climbing experience less valuable   III. Post-reading: 1. 我有点老派。 2. 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好处就是给家里打电话很方便。 3. 这些是否可能使这种经历贬值?     Key: I.  Pre-reading: 3. The phrase means “be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The article is (probably) about Qomolangma having access to the Internet.       II. While-reading:     2. 1) 根据倒数第三段I remember sitting up all night figuring out how to send the photos out in big enough resolution.可知A错误。根据文章说以前可以用handheld VHF radios

篇2:21世纪——共享的世纪作文900字

现在的世界,无奇不有,每天都日新月异。从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的科学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最近已推出了新的“四大发明”,而其中有这么之一,就让我感受颇深——共享单车。

“滴滴滴!咔啦!”随着一阵欢快的解锁声,只见一个路人用腿甩出了一个优美的狐线,轻盈地跨上了一辆“摩拜”,哼着小曲儿,不一会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共享单车?可真是个新玩意儿!我从五年级就开始观察它们,它们其实还分成许多个品种,其中比较火热的还属“摩拜”和“ofo”。并且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它们也有自己的软件为它们开锁,因此也造就了开锁方式与私家自行车的不同。“摩拜”使用电子自动开锁,用手机一扫它的二维码,在“咔啦”一声后就可以畅享轻骑。而“ofo”经历了更多的更新换代,一开始是扫码获取密码手动开锁,又改成了电子按码锁,最后也就是现在实现了蓝牙开锁。

其次就是价格,“摩拜”相对较贵,押金就要299元,有一元和五毛的车型可选,而“ofo”押金只要99元,只有一元的车型,两者创立了骑行月卡,所以还是按个人的喜好决定吧。

共享单车的崛起,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原来早上匆匆忙忙赶到地铁站的上班族们,现在优哉优哉地骑车到站头;原来苦苦挤公交、地铁,走回家的学生党们,“嘿!哥们!今天咱们骑车回去吧!”原来要辛辛苦苦走到菜场的老人们今天骑着单车,能更加享受晚年生活,锻炼身体……大家都享受共享单车的便利,感受城市微风……

当然其中不乏有些危险不法的行为:有大人骑共享单车带小孩,让他们站在杠子上的,有三、四年级的学生无视未满12岁不可骑车的标语;还有强行拆锁,将车占为己有的;更不乏将车乱停放至小区者……这些人难道就没想过“安全”、“公共财产”这些词吗?我呼吁不要把便利设施变成危险源头,更不要破坏、占位己有、随意停放!当然我也想提示一下共享单车的公司,不要生产大量车辆,这样就不是便利设施,而是毁坏市容了!

在这个共享时代里,共享单车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当然还有“共享书店”、“共享蓝球”……它们有好处也有坏处,也许我发现的只是一小部分,还需大众的雪亮双眼去发现,并靠群众的力量来改进,让共享的时代变得好上加好,更上一层楼!

篇3:lesson 21 教案

lesson 21 教案

Ⅰ.语言要点 1.keep my eyes open 使眼睛睁开着,这是keep跟带形容词的复合结构,例如: ①Good food keeps you healthy. 好的食品使你健康。 ②Please keep the boy quiet. 请让这男孩安静。 另外keep还可以跟带分词、介词短语、副词的`复合结构。 ①She kept we waiting outside. 她让我在外面等着。 ②He kept his eyes shut and stayed where he was. 他闭着眼睛待在原地。 ③if your hands are cold,keep them in your pockets. 如果你手冷,把它们放在口袋里。 ④The cold weather kept in doors. 寒冷的天气使我们待在家里。 2.be sure of/to do. ①He is sure of success = he is sure that he will succeed. ②He is sure to succeed= he will certainly succeed. ③I’m sure of the fact. 我确实相信这件事。 ④.Be sure not to forget. 千万别忘记了。 3.disagree with=not agree ①Even friends some times disagree. 既使是朋友,有时意见也不相同。 ②The reports from Rome disagree with those from Milan. 来自罗马的报导与来自米兰的报导不一致。 ③The climate disagrees with me. 我不适应这气候。

篇4:语文教案-21、挑山工

语文教案-21、挑山工

教学目标 :

1、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却反而先登上极顶的原因。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2、运用抓住体现中心的句子来领会课文中心思想的方法,培养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随一位挑山工登泰山,解开心中不解之谜是本文的重点段落。了解课文是分几层意思来表达中心的,从而理解作者悟出的哲理,懂得作者是怎样把这个哲理一步一步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画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在泰山风景区有许多游人,还有――挑山工。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①    文中的不解之谜指什么?    板书(生谜)

②    作者是怎样解谜的?            (解谜)

③    作者领悟出什么深刻哲理?      (明理)

2、检查朗读。

3、课文就是按照“生谜――解谜――明理”的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三、生谜

1、观察插图,说说“挑山工”是怎样的人?

2、自读第1节,说说课文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挑山工?谈你的感受。(同桌讨论)

3、交流:

①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说明担子重;

②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说明步履轻松;

③“折尺形”的登山线路――说明路程长。

4、引读课文: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的担子重――,他们的步履轻松――,他们登山的路程长――。这样登山的原因是――,好处是――,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

5、担了重物,路程加倍,还是慢吞吞地向前走,居然能走到游人前面,由此,作者心中产生了一个不解之谜。

出示练习:

挑山工       u 慢,              u 慢。

走得              其实并不

游人         v 快,              v 快。

交流完成填空,学生读。

6、引读课文: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奇怪的是――。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你在某个地方――,或者――,或者――,他们――。等你发现,你会――,以为――。

四、熟读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谁能说说挑山工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二、解谜、明理

1、读3-6节找出表现不解之谜的三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各种形式读句。

六、解谜、明理

1、出示作者的疑问(第4节)

2、最后,挑山工的回答解开了他心中的谜。出示挑山工说的一段话。

三人分别读这段话。

3、挑山工的这段话怎样解开这个不解之谜呢?

出示阅读提示:

任选一个内容进行学习,先读懂这段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1、是否同路

(出示)山下       他们同时起程

回马岭     一、二次……

山道上     几次相遇

最后汇合在极顶的小卖部前

2、游人走法:

挑山工走法:

随机朗读句子

3、游人东看西看,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理解时间长了,就走到前面去了的含义。

4、这些是挑山工的话,作者由挑山工的话语中悟出意味深长的做事哲理。

出示句子、读句

那作者悟出了什么哲理(师举例说一个内容,其余学生说)

出示:向着目标     踏踏实实

不停攀登     奋发努力

七、哲理升华

1、从泰山回来,作者深深记住了这些哲理,并且画了这样一幅画。

出示图与文    读句

2、作家冯骥才作为一个游客,听了挑山工的话以后,如果再去游览名山,会怎么走?

那为什么还要画这幅画并挂在书桌前,多年不曾换掉。

师小结。

八、课外延伸

出示课前,收集冯骥才作品目录。

冯骥才  (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杜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

篇5:21世纪学习的革命

21世纪学习的革命

基本资料21世纪学习的革命 作者: [美]拉塞尔L阿克夫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本书免费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简介: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遏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把孩子教育成标准化的人,如同流水线上规格统一的产品,对他们的发展真的重要的吗?人们越来越多地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审视我们的.教育,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世界人权宣言》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本书作者对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并身体力行,创办了瑟谷学校,在这里,学习是自发进行的,孩子们有足够的动力探究世界、学习知识;同时作者认为;学习还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包括幼年、学龄期、工作阶段乃至退休后。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本书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但对所有教育界人士具有启发性,还为那些为人父母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读罢此书,你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对孩子,也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书  目:举报失效目录 凤凰书库 1 21世纪学习的革命1.当今教育失败之处:学生在教,老师在学2.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要诱使孩子“...3.用“取消法”革学校的命4.当今教育体制:害怕犯错,导致错上加错5.教不出来的“领袖”人物6.1到4岁的孩子,能不能“宠”?7.传奇学校--美国瑟谷(1)8.传奇学校--美国瑟谷(2) 1

篇6:21课化石吟教案

21课化石吟教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奇hun guǒ 藏 cōng lng zhu yu

骸骨 潜行 躯壳 档案

造物主 ——  潜行——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葱茏——

3.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一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②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歌和谐优美的音乐美。

3.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合作探究】

一、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5、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6、“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8、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达标测评、整理学案:

1、8月8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世界各国友人相聚北京,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 , ?”(《论语·学而》)

2、鸟向檐上飞, 。(《山中杂诗》)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教(学)后反思: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

篇7:2月21日 周一 教案

2月21日 周一 教案

教师:邸静  班级:二年级一、二班  课时:1课时  课题:上册课本复习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复习巩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背诵和口算题目,复习乘法口诀,通过笔算题目,加强计算能力,复习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复习整理知识的成功; 教学重点:口算和笔算 教学难点:笔算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你们又见到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高兴吗? 今天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我们来想一想上一学期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看哪位同学想的最多,可以先和同桌讨论一下。 罗列学生的答案: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乘法口诀 …… 二、复习:   按照大家回顾的题目,我来考考大家是不是还记得这些内容,你们想不想试试?   1、背诵一到九的口诀   2、口算乘法加法和减法 1×3=50+7=4×7=8×4=46-6= 7×3=2×9=78-50=64+4=4×6= 7×8=4+54=5×6=6×8=42-5= 6×5=53+14=2×7=64-44=9×9= 3×9=20+25=6×6=8×8=83-7= 4×5=43+32= 2×5=54-30=5×9= 56-4= 4×2=3×7=5×3=9×5= 9×7=64+9=3×6=9×6=8+57= 9×6=56+8=2×6=6×8=40+45= 8×4=80-8=7×5=40+18=7×6= 43+17=9×5=35+25=3×8=8×9= 4×=36()+5=45 42-()=426×()=30 ()-10=34 ()×6=24 ()×7=28 30+()=35 4×()=2456-()=50()×4=36()×5=35 ()×3=9()×6=48()×7=21()-60=40 42-()=22()×7=49()×7=4230+()=90 ()+22=2250+()=74()×7=42()-40=30 8×()=64 ()×4=28()×5=40()+20=100  42-()=85×()=45()+36=50()×7=21 8×()=2460-()=36 ()×9=63()-50=24 ()-36=306×()=18 6×()=487×()=35 3、笔算 34-20=30+6=67-7=9+30=25+30= 70-64=7+55=42-8=33+46=83-25=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到了什么? 四、课下作业: 我们比一比,看谁在课下能自己复习更多的内容,好不好?

篇8:21荷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1荷花

一、教学目标。

(一)教养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二)教育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发展目标:

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荷花的样子的第2、3自然段是重点。

三、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我幻想自己变成荷花的第4自然段是难点。

四、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而写的一篇短文,写的是“我”去看荷花时看到的荷花的样子及看荷花时“我”的想象,写出了荷花的美妙。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弄清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荷花,为什么看荷花;接着要搞清楚荷花开时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学习第2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并通过“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形象地写出了荷花形态各异的花姿。学习第3段时,应注意通过反复朗读,着重理解“我”把眼前的一池荷花当作一大幅活的巨画的表现手法,从中体会到一池荷花的美妙无比。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盛开的样子。学习4、5自然段时应使学生了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是想象开始,“我才记起”是想象的终止。还应知道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象,由此引伸出这是因为荷花静时美,动时更美。还可发散思维:如果你站在这样的荷花池边有什么样的想法?也可结合看图,文图对照,认识荷花美。学生学习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五、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教学课件。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激趣,触发语感。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谜底:荷花)

2、板书课题。 21 荷花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荷花》。大家齐读课题。从古到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品质。这篇文章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今天,我们就到荷花池,看看那里的荷花是什么样的。(播放课件)

3、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这一池的荷花,你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荷花非常的美。)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多美的荷花啊!老师也和你们同样的感觉。清晨,漫步在池边,闻着阵阵清香,欣赏这一池的荷花,多美呀!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想想作者都写了什么?注意要读准字音。

2、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准了字音。

小组内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和读课文的情况。

师生合作检查生字和读书情况。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谁愿意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呀?(课文写了荷花的样子,作者把自己想象成荷花。)

3、作者不仅写了荷花的样子,还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看来同学们都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读一读,也可以读给周围听课的老师。一会儿我们再交流交流。

老师发现有些同学表情特别美,一会儿咱们要比一比,谁读的时候表情美。

你喜欢哪一句,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表达自己对荷花的喜爱,等一会儿老师还会给你们机会的,看来全班同学都非常喜爱作者笔下这一池的荷花。那作者把眼前这一池的荷花比作了什么?(一幅画)

2、板书。 画

①(出示句子)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句子。

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画上都有什么?

③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谁愿意把课文这部分内容给大家读一读?

⑴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⑵好在哪你能说说吗?

⑶你能像他这样也把对荷花的喜爱读出来吗?

⑷齐读。

2、荷叶就是这样一片挨着一片,挨得那么紧,绿得又是那么鲜艳,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荷叶是这样,那荷花又是什么样呢?谁来把描写荷花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①自己练习读一读。

②我们想象一下,荷花还有哪些姿态呢?

3、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还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要画出这样的一幅画,画家的本领可真是了不起,这不是一般的画,它是怎样的一幅画呢?(活的画)

4、板书。 活的

①谁愿意再来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让这一池的荷花活起来。

②你觉得他把这荷花读得活起来了吗?哪读得活起来了?还有哪儿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③板书:露出 破裂 全都展开

引读:有的……有的……有的……。

四、领悟语感,背诵段落。

1、想不想把这幅美丽的荷花图留在你的脑海里?你们先自己试着背一背。

2、看屏幕,老师把句子中的重点词句去掉变成了填空的形式,我们试着来背一背。

3、我们不看课文,看图试着背一背。

五、总结。

现在学了课文,你能再说说现在的感受吗?

六、板书设计。

[21荷花(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21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鲁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课文三、四段,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2、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3、检查生字词。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越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二、了解毁灭经过,学习第五段。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三、学习第一段,深化情感。

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本段。

四、感受昔日辉煌,学习第二—第四段。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出示3句话)

建筑宏伟:

1、先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这就是圆明园的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众星拱月”。

2、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3、小结:圆明园真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他是国代人民血汗,智慧与才能的结晶。。

4、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

5、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珍贵文物:

1、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2、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我们来看一些书中提到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课件展示)

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特有的心情再把课文认真的读一遍。

五、背诵课文。

通过三段、四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让这些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吧,请同学们把这两段背下来吧。

板书设计:

篇10:共享快乐大班社会教案

共享快乐大班社会教案

教学意图:

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往往导致很多孩子处于“独我”的教育环境。“不愿分享”,这是十分明显的特点。培养孩子分享不是一天一时就能形成的,需要时间、时机,当然也需要策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共享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及录像,引导幼儿分析、讨论,了解一些朋友间交往的方法。

2、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友好协商,才能获得友情,感受快乐。

3、能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助人为乐的快乐。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5、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

2、难点:理解分享是种快乐。

教学准备:

1、信箱背景,信,摄像机,事先录好的录像,多媒体课件1、课件2。

2、创设四个活动区域。(根据幼儿的人数,准备一些玩具、书等新奇的东西)。

3、墙面布置“快乐屋”

幼儿已有相关知识和经验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遇事常常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及他人,交往意识越来越差,交往的能力也不高。例如:不能与他人共同拥有一个玩具,甚至有些幼儿还有很明显的攻击性。(如为了争抢玩具出现打、推、挠、咬等行为。)还有一部分幼儿表现得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自己呆滞地坐在一旁等;针对幼儿的这一认知发展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指导幼儿怎样与朋友交往,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获得认知和体验,感受主动地帮助别人、做事互相谦让,不仅会给对方带去快乐,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了。

教学过程:

一、出示信箱,引起兴趣:

1、师:“又到看宝宝信箱的时候了,我们来看看今天谁的信箱里有信?”

2、师读信,师问:“xx,你听后有什么感觉?”

幼1:说话有礼貌,谁都会喜欢的。

幼2:客人表扬xx,他一定很高兴、很快乐。

3、师:为什么会高兴和快乐?在生活中,小朋友做哪些事情还会感到快乐?”

应对措施:如果幼儿说不出什么是快乐或不快乐的事情,师引导“快乐”一词的含义。

幼1:说话有礼貌,大人们会夸奖我们,说我们是懂事的好孩子。

幼2:老师喜欢有礼貌的孩子,所以我们会高兴。

幼3:帮助小朋友系鞋带,我很快乐。

幼4:小朋友跌倒了,我把他扶起来,我会很高兴。……

评析:《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的注意倾听的能力,并营造幼儿积极参与的语言氛围,在这一环节让幼儿说出自己对信的内容的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表达自己快乐的感受。

引出下一个环节

师:我这里也发生了一件事情,不知道是快乐的事情,还是不快乐的事情,请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1,引导讨论:

1、画面上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什么事?(两个小男孩正在夺抢玩具枪的课件)

2、他们脸上有什么样的表情?(明明横眉立目,冬冬流着眼泪)

3、他们这样做会快乐吗?为什么?

幼1:他们都不会快乐的。

幼2:这样做很没礼貌,他们没有互相谦让。

幼3:如果把玩具枪抢坏了,谁也完不成了,他们就高兴不了了。

幼4:如果没有打仗的伙伴了,一个人玩玩具枪也不好玩。

3、我们小朋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让他们都高兴起来?

实录:幼1:玩具应该大家一起玩,不应该抢。

幼2:应该大家一起分享玩具,这样才会快乐。

幼3:明明应该让着冬冬,哥哥要学会照顾弟弟。

幼4:明明和冬冬应该好好商量谁先玩,谁后玩,这样就不会打架了。

评析:《纲要》中指出:“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幼儿更多的时间来发言,而且应该要求幼儿运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初步引导幼儿分析、讨论,了解一些朋友间交往的方法。

4、再次观看课件2(课件内容:明明主动把枪让给冬冬玩,并说:“冬冬你小,还是你先玩吧,冬冬高兴得说声“谢谢”,两人都高兴得笑了。)说一说:“明明和冬冬快乐吗?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评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解决问题的好多种办法,这说明活动前幼儿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这与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引出下一环节

师:“瞧,他们都在干什么?”

三、播放录像(提前录好的有关幼儿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

1、让幼儿观察录像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有哪些不快乐的事情?

2、xx事情为什么是不快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幼1:一个小朋友主动帮助系鞋带,他会很快乐,因为他帮助别人做好事了,所以会很快乐。

幼2:洗手时应排队,不排队会很挤、很乱,这样我会很不高兴。

幼3:我们都会说:“对不起、没关系”就会很快乐。……

评析:《纲要》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看的录像内容具有一定的判断力,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这样通过初步感知及再次渗透,让幼儿了解朋友间的交往方法,这样不仅突出了重点,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3、在与小朋友玩耍时,都会遇到哪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在此我们会使用哪些礼貌用语。

评析:幼儿根据上述环节的情感经验,能说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一些礼貌用语。

引出下一环节

师:“今天活动室里开设了许多活动区域,想一想应该怎样与小伙伴一起玩。”

四、创设情景,幼儿体验:

幼儿自由结伴,分别到已创设的活动区域自由选择玩,教师当场捕捉有价值的进行录像。

评析:创设情境让幼儿来体验礼貌交往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教师最好也要深入其中,与幼儿共同参与活动。

五、播放刚才幼儿游戏实况录像,再次讨论:

1、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你们喜欢和谁在一起?快乐吗?为什么?

2、幼儿情景表演

应对措施:如果幼儿表演遇到困难,教师可随机进入角色与幼儿一起表演。

(1)体验想玩别人的东西时,应该怎么办?

小结:如果要别人东西玩,可以有很多方法解决,关键要有礼貌,征得对方同意,大家一起玩既是快乐的,又会有很多朋友。

(2)想借东西时,应该怎样说?

小结:如果想像别人借东西,必须说一些礼貌的话,这样别人才会高兴的给你使用。

(3)别人遇到困难了,你看见后会怎样做?(模仿一些交往的方法,如礼貌用语等)

小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主动地帮助别人,不仅会给对方带去快乐,同时你自己也会很快了。

评析: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情境表演进一步了解一些朋友间交往的方法,体验友好协商,才能获得友情,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感受快乐。

活动延伸:

展示“快乐屋”墙饰

师小结:每个人每天都会有一些快乐的事情,如果你的快乐也会给别人带来快乐,那么,你将会得到一颗快乐星放到快乐屋里,小朋友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能够依据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创设情境激起幼儿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冲突

2、活动设计清晰,能按预设的活动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活动中各环节的过渡自然。

3、努力领悟《纲要》精神,在活动中,力争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让幼儿积极的、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4、教师适时的提问、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讲述,在整个活动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5、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不足之处:

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不是很好,部分孩子不能说完整话;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干预的有些多,(即给予的命题有些多),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总之,通过活动的教学,既有成功的收获,也有不足。不过,我将不懈努力。让孩子们放飞快乐,尽情的回味着分享快乐的愉悦。通过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篇11:21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自我鉴定

21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自我鉴定

本人就读于xx职业技术学校,将于XX年7月毕业。我非常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文化课程,较熟悉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年来的学习生话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专生,面对的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有更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中专期间我不断学习,不断拼搏,努力学习各种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推销技巧,办公软件,动画设计等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还选修了案例分析,商务代理,photoshop图像处理以及物流知识等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我希望能在毕业后谋一职位,热切期望能用自己所学之技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

在生活方面,我乐观,热情,诚恳,宽容。我自信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本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将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篇12:21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自我鉴定

下面就一起来浏览以下这一份优秀的中专生的自我鉴定:

本人就读于xx职业技术学校,将于XX年7月毕业。我非常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文化课程,较熟悉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年来的学习生话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专生,面对的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有更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中专期间我不断学习,不断拼搏,努力学习各种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推销技巧,办公软件,动画设计等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还选修了案例分析,商务代理,photoshop图像处理以及物流知识等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我希望能在毕业后谋一职位,热切期望能用自己所学之技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

在生活方面,我乐观,热情,诚恳,宽容。我自信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本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将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篇13:21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自我鉴定

21世纪的中专生学习自我鉴定

下面就一起来浏览以下这一份优秀的中专生的自我鉴定:

本人就读于XX职业技术学校,将于7月毕业,我非常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文化课程,较熟悉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学会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三年来的学习生话磨练出一个自信和上进心强的我。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个21世纪的中专生,面对的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有更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中专期间我不断学习,不断拼搏,努力学习各种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互联网技术,市场营销,推销技巧,办公软件,动画设计等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还选修了案例分析,商务代理,photoshop图像处理以及物流知识等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鉴于此,我希望能在毕业后谋一职位,热切期望能用自己所学之技为社会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对待学习,我认真努力,对待工作我同样也能做到爱岗敬业,谨慎负责,一丝不苟。

在生活方面,我乐观,热情,诚恳,宽容。我自信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本着“迎难而上”的精神,我将凭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

篇14:青年大学习2022年第21期答案

第1题答案:C

第2题答案:A

第3题答案:A

第4题答案:D

第5题答案(多选):ABC

第6题答案:C

以上就是青年大学习2022年第二十一期所有问题答案分享。

篇15:青年大学习2022年第21期答案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4月26日,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进行考察,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希望大家要向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学习,争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期我们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起学习领悟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在上一期网上团课的学习中,广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四川、河南、湖南、新疆团员青年参学率位居前列。

青年大学习研究学习情况

推动全团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把理论学习与专题调研结合起来, 结合“走进青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常态化下沉基层冶“ 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冶“ 团干部直接联系青年冶等机制, 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团干部深入青年、深入基层, 对新时代青少年思想行为特点、共青团改革再出发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合实际撰写学习心得、调研报告或者理论文章, 不断提升学习成效。认真深入开展新时代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调研, 在此基础上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共青团改革和工作, 为团做好理论和工作准备。

着力提升全团理论研究水平

持续推进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建设, 突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特点, 注重从群团视角、青年视角选择课题、开展研究, 着力在提升研究水平上下功夫, 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充实研究团队、拓展研究平台、优化课题设置, 努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研究、传播党的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开展青年主题研讨交流

组织各行各业青年聚焦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以“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青年说冶等为主题, 在线上线下广泛开展大讨论活动, 通过主题团课和举办交流会、分享会, 开展网上话题讨论、自媒体传播、文化产品推广等形式, 引导广大青年结合实际和所思所想, 明确自己成长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篇16:青年大学习第21期答案2022

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什么结合起来?

A、实践和时代特征

B、人类命运共同体

C、四个自信

B、四个意识

篇17:青年大学习第21期答案202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原理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体系,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深刻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亲身参加和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指导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必须同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最大的存在意义就是告诉我们,观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实践开始,实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缚,哪怕是曾经认为是正确的,后来被证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时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们的目标不变,采取何种形式都不重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对社会的预测或规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时不应当先入为主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某种社会制度的代言人。

21英语怎么写

21朵玫瑰花语

安徽大学有哪些21

21 《从现在开始》第二课时

幼儿园《圣诞狂欢——共享快乐》教案

共享书店范文

共享!共享?作文

共享无法访问范文

Unit 21 Shopping 示例一

21的一天想象作文

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精选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共享教案:学习! 21英语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