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陈绮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 第1篇: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2篇:第四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3篇: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4篇: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5篇: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6篇: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篇:第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8篇:第三单元: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9篇:第八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0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学设计第11篇: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篇:分数的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3篇:《分数乘法(三)》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4篇: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5篇: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篇1: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分数加减法
折纸
教学内容:
折纸(书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 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 交流汇报。
(1)“ 与 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 ,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设计: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
与 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篇2:第四单元:分数的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单元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
4.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单元
折纸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 1/2+1/4)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从中找出两种学生认可的方法:
师:比较上面两种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
生:第2种。
师:谁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道理?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尝试应用,巩固提高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1/2-1/4 =?
(评析: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的理解,在交流与反馈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明确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3/4+5/8与9/10-1/6,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四)总结评价,回顾反思
师: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五、教学反思
星期日的安排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 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3/8的同学外出游玩,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2、 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 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生2: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但计算的过程与他的不一样。计算过程是:1-3/8-1/6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24/24-13/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师:刚才有很多同学汇报了他们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计算过程不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看课外书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小数互相转化的必要性,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地将简单的分数化为有限小数,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3、通过对规律的猜想、验证和总结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在比较中认识互化的必要性
师(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请观察图表,说一说图的意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板书:林林 0.4 (小时);明明1/4(小时) )
师:请同学们比一比,谁用的时间多一些?
(在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再精确比较)
生1:我们小组是把小时化成分钟来比较的。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大小的。0.4小时是24分钟,1/4小时是15分钟,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2:我们小组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个同样的小格,0.4 涂4格,而只涂2格半,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3:我们小组也是用画图的方法来比较的。我画了100个同样的小格,0.4 能涂40格,而只涂25格,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4:我们小组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来比较的。0.4是4个1/10,也就是4/10,约分后是2/5,大于1/4,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生5:我们小组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来比较的。1/4=1÷4=0.25,0.4>0.25,所以林林用的时间多一些。
师: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案,为什么?
生1:我喜欢分数化成小数那个小组的方案。因为画图太麻烦了,而分数化成小数,直接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可以了。
生2: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的那个小组的方案。分数化小数有的时候除不尽很麻烦,画图也很麻烦,比较时间能化成分钟来比,如果其它单位的还得又一种化法。所以我喜欢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案。
生3: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大小,分母不同的时候还得通分,也很麻烦,还不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探索分数化小数
师:谁来说一说第5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的?
生: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化成小数的?
生: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而分母相当于除数。
师:请你把71页“试一试”第2题这几个分数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探索小数化分数的基本方法
师:老师问一下第4小组的同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生:我们是根据小数的意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0.4是4个十分之一,也就是十分之四,约分后是五分之二。
师:那0.04,0.004呢?
生:0.04是4个百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四,约分后是二十五分之一;0.004是4个千分之一,也就是千分之四,约分后是二百五十分之一。
师:说的真不错,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一直约分成最简分数。
师:请观察化简前的分数,分母与小数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生1:小数的位数与分母1后面的零的个数一样多。
生2: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
师:请再观察分子与小数有什么关系 ?
生: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后的数作分子,
师:请按照找出来的规律,把课本第71页“试一试”的第1题做到练习本上。
(二)练习提高
1、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题,分数化小数。
2、判断是否正确,如果不对,请改正。
3、数学游戏:你说我答:同桌之间一个说分数一个说小数,互相交换着说。
(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结果)
4、比较各组数的大小(主要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进行练习)。
5、在直线上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小数。
(三)小结延伸
师: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实践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用分数或小数表示的信息。
五、教学反思
练习五
内容:练习五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复习、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在练习中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的熟练性。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分数加减法,在游戏、应用中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基本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说分数和小数的意义
0.4 0.8 0.7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3、简单的异分母加减法练习
4、练习五的第1题(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这里重点练习分数的通分和运算顺序
二、垃圾分类
1、看图,理解图意
2、提问:
废纸类与玻璃类共占几分之几?
看图表,根据图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小组内提问,并组内进行解答,
4、全班汇报,集中交流
三、解方程。
在复习解方程的过程中,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四、找数字游戏
猜一猜,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先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然后确定数字的范围。 教学反思:
五、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
1、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回答:
读2本和3本书的学生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组内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六、想一想,算一算。
先自己算一算,想一想: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刚才发现的方法,不用计算,你能直接得出 - 的结果吗?
七、小结
八、实践活动: 建造“分数墙”
单元小结:
篇3: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文章选取了小说前8章节的内容,但有较大的改动,主要是将一到七章节的内容浓缩为前5个自然段,简单写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情景和奶奶死后他成为小侦察兵的经过。从第6自然段开始,重点叙述了他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这件事:诱敌进屋、与鬼子巧妙周旋、协助战士消灭鬼子、夺得渴望已久的手枪……故事情节生动,扣人心弦,叙事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本篇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是比较容易的。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落实高段的阅读训练目标,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中注意详略得当,同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学习作者通过符合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突出嘎子鲜活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教师重点检查“冀”、“淀”的读音,注意“嘎”的字形识记。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3.感知课文在布局谋篇上有详有略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朗读课文,借助教材中的“课文链接”对《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和小嘎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教师认真阅读《小兵张嘎》这部儿童小说,观看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选择有关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储备。
3.教师认真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的年段特点,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2.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知道作者是怎样将重点内容写详细的,并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五、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词句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初步探究文章为什么要有详有略。
六、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检查预习,找准起点。
1.出示课题。
2.学生读课题。
3.出示“嘎”字在字典上的三个读音及其解释,进行选择。
嘎(ɡā)
①(~~〕象声词,形容鸭子、大雁等的叫声。
② 象声词,形容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嘎(ɡ)
京剧唱腔里,唱出的一种音叫嘎调。
嘎(ɡǎ)
①乖僻,脾气不好。
②调皮。
4.课前你们预习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起点。)
5.抽查问题。
①本课所讲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提问的目的,一是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中,了解学生对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因为“冀”、“淀”是生字中读音最容易出错的两个字。)
②初读课文后嘎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感受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起点。)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哪里是详写。
1.浏览课文,课文有的地方写得十分详细,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找一找,举例说说。
2.详写的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知道怎样详写。
1.课文是抓住什么把嘎子夺枪的部分写详细的?学生自己读课文的6—11自然段,批注自己的体会。
预设1:
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退,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1)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导理解“说时迟,那时快”的意思)
(2)自己读,想象画面。
(3)学生练读,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理解:作者描写时所用的哪些词闪到你的眼前,让你感到特别痛快。(“窜、栽、夹、嘴啃地”等)
“窜”的教学:出示“窜”字的繁体字,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感受准确运用带有感情色彩词语的表达效果。
(4)指导学生读好这部分内容。
(5)课文是写小兵张嘎,为什么作者那么详细地写鬼子的狼狈样?
预设2:
(1)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人物对话的内容。
②指导学生读好“哎呀,两个鬼……”从朗读中体会嘎子的机智。
③学生练习朗读,体会人物语言背后的含义。(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预备饭啊!”“奶奶”实际上是在叫谁?“快预备饭”指的是什么?指导学生用虚声表现距离感。)
④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
2.出示作家手迹,让学生感受精彩文字背后的语言锤炼。
总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四)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就连老鹰抓小鸡也没有这么快。小嘎子飞身扑过去,一下就把“王八盒子”抢在手里了。他的心是怎样在沸腾啊,什么过年放炮,什么赶会逛灯,怎么比得上他此刻的快乐呢?
(1)出示老师改写的文字。
他的心在沸腾啊,过年放炮,赶会逛灯,都比不上他此刻的快乐。
(2)两段对比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嘎子喜欢枪,作者在描述中作了铺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段落:
这时,他发现那个军官腰里挎着个皮盒子,一支手枪把翘在外面。一霎间,他那馋虫儿似的小舌头,一连在嘴角上舔了好几下。
老钟送他一把做工精巧的木制小手枪,可嘎子多么想拥有一支真正的手枪啊!
2.出示小说原文中的一段文字:
啊,削得多么精巧呀!不只弹槽、护圈、枪柄削得毫厘不差,惟妙惟肖,单看那“枪筒”,竟是用一个铜子弹壳改成的,金光灿灿地装在上面,衬着柄儿上的片片鱼鳞,简直就是小巧玲珑的“张嘴灯”,装上子弹能打得响哩。
(1)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在课文中却浓缩成了一个词,(精致)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升学生对文章布局谋篇要做到详略得当的认识。
3.回扣课题,提升人物形象。
4.激发阅读中篇小说《小兵张嘎》的兴趣。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八个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抗日战争中游击队员的英勇风采,体会小兵张嘎的懂事、勇敢、机智。
3、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品质。
教学方法:
1、自我研读发、
2、读议法、
3、角色表演法
4、多媒体演示法
教具:
1、挂图、生字卡片
2、搜集【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和当时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英雄出少年”你们都知道那些战斗小英雄呢?(学生自由发言)在抗日战斗的血与火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小英雄。如:把敌人引入包围圈而牺牲的王二小;巧送鸡毛信、勇敢机智的海娃……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小英雄,小兵张嘎。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观看【小兵张嘎】的电影片段、了解故事的内容和背景。(多媒体播放)
4、看了以后,张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全文生字、新词:
冀淀伪垮囊腔霎啃
3、指名读生字,并组词,并把生字,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着重强调:如“淀”的发音,读dian(4音)不读ding
“霎”的发音读sha(4yin)不读cha(4音)
指导“霎”的笔画安排。
5、通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6、读完全文,你能说说小兵张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7、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嘎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吗?
8、出示句子:小兵张嘎是一个的孩子。
三、课堂小结:
课文选取了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成为小侦察兵,与区队长一起消灭日本鬼子的几个画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少年的英雄形象,使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张嘎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人物的形象的特点,在读课文中感悟嘎子的机智,勇敢。
3、绘声绘色的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小兵张嘎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找出课文写了小兵张嘎的哪几件事?哪件事写得详细?哪件事写的简略?
2、哪件事写得最详细?
3、指名读1——5自然段、思考1——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4、重点读6——11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出示句子:
(1)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还没出口,他急忙改口高叫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了!快准备饭啊!”指名读句子思考: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小兵张嘎的什么形象?
(2)齐读: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临危不乱、聪明机智。
(3)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便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读句子,思考:这句话体会了张嘎的什么形象?
(4)自由读句子边读边体会,小兵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以及对敌人刻骨铭心的仇恨。
(5)课文哪几处写到小兵张嘎对手枪的喜爱和渴望?
(6)小兵张嘎最后终于拥有一把手枪,他的心情怎样?你能举个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吗?
(7)此时的嘎子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8)指导朗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9)齐读出示的重点句子
(10)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学们演一演、比一比谁演的最逼真。
三:根据情节、复读故事
1、理清课文线索
2、指导学生复述,同桌互相复述。
3、指名复述课文内容
4、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2、小兵张嘎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3、算一算、张嘎要是活着,他现在多大了?你现在要是见到张嘎,你会问他些什么呢?
五:课堂总结:
课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懂事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少年英雄形象,让我们永远记住“小兵张嘎”这个名字,永远记住这个少年英雄的形象,永远记住他英勇的抗日事迹。
六:布置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收集并了解关于小兵张嘎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26
失去奶奶
成为小兵略写
勇敢机智
诱敌入屋临危不惧
关门加敌详写
扑敌夺枪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5: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标》或
《大纲》要求
教
材
分
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
情
分
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
要
教
学
策
略 1. 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海口市第九小学 - 学年度第 学期
学科( 年级)教学设计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4页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 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 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5-6页 《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 6÷2=3(个) 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
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6: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分数加减法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折纸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 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 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4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 1、2、3、4、5、6、7、8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 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 时: 第5、6、7课时
课 题:星期日的安排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0+15-28 26-4+21 45-(18+7)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1)全班男生中有2/7的同学户外活动,3/7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
(2)全班女生中有3/8的同学户外活动,1/6的同学参加少年宫活动,其余的同学留在家中。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女同学的几分之几?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 课本P6页练一练 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 1-(2/7+3/7)
1-3/8-1/6 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 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课 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读出下面各小数。
0.3 0.25 0.14 1.34 4.06 0.08
2、 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 15÷45 5÷10 9÷10
3、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 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 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 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篇7:第四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动、现实的情景,初步感知乘法与生活的机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在购物乘车等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良、三位成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结识估算的过程。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两、三位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探索“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连乘的运算,这些内容的学习安排在“购物”“去游乐场”“乘火车”“0×5=?”和“买矿泉水”5个情境活动之中。编排顺序是:先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然后再发现有关0的乘法规律的基础上,学习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最后学习连乘。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和白衣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继续学习乘法的基础。
题 目 购物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计算;
2、在具体的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 学
重 难 点
1、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答:300×2= 20×5= 23×3= 4×200=
23×3= 4×15= 24×2= 12×4=
二、探索新知:
1、巧设情境,提出问题并出示挂图:
搬新校了,学校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忙购买一些新课桌椅和书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商店看看吧!
(1)理解图意:
学生认真观察图后,教师提出: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能从图中看出:一个书柜213元,一张书桌42元,一把椅子12元。
(2)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买一套桌椅共花多少元?
②买3张桌子要多少元?
③买5个书柜要多少元?
……
教师先肯定学生提出的合理数学问题,并向学生提出:
①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②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解决第一个问题: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元?
①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②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用了哪种方法,每种方法怎么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以上每一种计算方法都是正确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第4种算法,指出这是用竖式计算乘法,也是今后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如下所示:
1 2
× 4 先用4乘“12”中个位的2得8,积的个位上写8;
4 8 再用4乘“12”中十位的1得4,积的个位上写4。
[强调:写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书写位置要适当。]
如果在全班交流时学生没有使用列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前面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列出乘法竖式进行计算。
(2)解决第二个问题:买2个书柜需要多少元?
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汇报交流。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列竖式计算,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积中的2、4、6各表示什么?各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在交流过程中,可指名学生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地帮助解决。
3、看书自学。
让学生看课本第28页,看看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29页“练一练”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学生板演,进行全班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交流。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出现错误,教师应及时地加以指导。
3、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书上的图,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列式计算,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不必要求全部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计算12×5、12×6、12×7、12×8这4道题的计算过程中出现了进位,竖式计算时,可能会出现错误,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重点加以指导。
4、第4题。
先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解答本题。再反馈交流。
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用以下3中不同方法解答,教师应给予肯定。
先指名学生板演以上三种解答方法,再让学生口答具体的想法和每个算式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 书 设 计
购物
1. 12+12+12+12=48(元) 3. 12×4=48(元)
1 2
2. 10×4 + 2×4=48(元) × 4
4 8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去游乐场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 学
准 备 卡片、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你们去过游乐场吗?那里都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吗?……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游乐场玩一玩。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出示“去游乐场”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独立认真观察情境图,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①花10元,坐电动火车可以坐多少人?②9人玩蹦蹦床共花多少元?……
(2)教师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怎么列式?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学生列出算式:16×4
(2)教师指出:现在用1根小棒代表1人,并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活动:先第一行摆1捆(每捆10根),另摆6根,再摆同样的三行小棒,每行都是16根。
然后让学生观察,问:每行有多少根小棒?有几行?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么计算?
教师边引导学生摆小棒边启发学生发现:要算4个16根一共是多少根,可先算4个6根是24根,把其中的20根捆成2捆,放在4行小棒下面。另外4根放在2捆小棒的右边。再算4个1捆是4捆,一共是6捆又4根,所以16×4=64。
(3)竖式计算。
①让学生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
②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③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竖式计算过程。
根据板书教师再次强调书写格式;列竖式时
1 6 相同数位要对齐,“×”的书写位置要正确。
× 2 4 4乘“16”个位上的6得24,向十位上进2,
6 4 在积的个位上写4。
4乘“16”十位上的1是4,加上进上来的2,
得6(即60),在积的十位上写6。
④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的例题(出示12×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思考: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怎样处理进位的数。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一位数乘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十,向十位进1;如果满二十,向十位进而二;满三十,向十位进三……。同时指出,在进位时可以在乘法竖式中做出记号,以防止遗漏,计算熟练后可以不做记号。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注意点;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⑤指导看书,深化认识。
让学生看课本第30页的例题,让学生正确认识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告诉学生进位的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
3、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第30页“试一试”中的1、2题。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1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2、第2题。
此题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练习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连线,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3、第3题。
此题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时,学生根据题意独立解答,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1)18×2+18 (2)18×(2+1)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后在小组内交流。
对于学生的各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板 书 设 计
去游乐场
16×4=64(元) 竖式: 1 6
口算: 10×4 + 6×4=64 × 2 4
6 8
注意:竖式计算时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乘火车 备课人 李亚清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 学
重 难 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比推理能力。
教 学
准 备 卡片、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放暑假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参加夏令营,今天他们就准备乘火车去北京了,我们也去为他们送行,好吗?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乘火车”挂图。
(1)理解图意。
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③这列火车一共可乘多少人?……
学生提的问题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2)选择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问题①:5节卧铺车厢可乘多少人?
2、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小组内交流,鼓励学生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全班交流。
请小组同学派代表板书计算过程,并口头说明计算过程,只要学生的算法是正确的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算法:
①70×5=350 ② 7 2
2×5=10 ×1 5
350+10=360 3 6 0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再讨论竖式上的“0”漏写得“36”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积的个位上的“0”处理问题。
(3)比较归纳。
将本题与上节课例题(出示16×4的竖式计算过程)相比较,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题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②: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
学生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交流,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3页“练一练”中的1、2、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时引导学生注意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第2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先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指名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4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第(1)个问题,可以将小朋友家站点到最后一个站点的铁路长度,进行5等分后确定出发3小时后火车的大概位置。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如结合过站停车等因素确定位置,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第(2)个问题解决过程可参考如下:
120×5=600(千米),45×2=90(千米),600+90=690(千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乘火车
72×5=360(元)
1. 70×5=350(元) 2. 7 2
2×5=10 × 1 5
350+10=360 3 6 0
修改及补充内容
www.xkb1.com
题 目 0×5=? 备课人 张兵
教 学
目 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 学
重 难 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口答)
14×3= 42×2= 25+0= 0+28=
32-0= 28-28= 17×5= 21×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创设情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有几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盘中拿去1个苹果,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0个后1个也没有)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列出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2)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做课本P34“算一算”3道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3)小结、深化。
引导学生认识:0乘几和几乘0都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34“试一试”中1、2题。新课标第一网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1 3 0 ② 13×5=65 ③ 1 3 0
× 5 130×5=650 × 5
6 5 0 6 5 0
第③种算法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书并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第2题。
此题是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算法:
① 4 0 2 ② 400×3=1200 ③ 2×3=6
× 3 2×3=6 400×3=1200
6 5 0 1200+6=1206 6+1200=1206
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掌握①的算法。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补充题)
2 4 0 1 5 0 3 2 0 1 0 5
× 3 × 4 × 4 × 8
6 0 3 3 3 0 8 0 7 5 0 5
× 2 × 5 × 9 × 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 书 设 计
0×5=?
1. 0+0+0+0+0=0×5=0
2. 0和任何数相乘都是0。
修改及补充内容
题 目 买矿泉水 备课人 白丽芳
教 学
目 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 学
重 难 点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 学
准 备 课件
课 时
安 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导入:
新校的体育场已经开始启用了,学校准备召开一次运动会。运动场上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准备了饮料。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提出数学问题。
出示“买饮料”挂图。
理解图意,引导学生思考“大约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估算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典型做法。
(2)全班交流,展示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指名口答估算过程及结果,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①把24听看成25听,25×2×3=150(元),所以150元就够了;
②把24听看成20听,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③一箱饮料大约70元,两箱饮料大约140元;
④一箱饮料超过60元,两箱饮料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解释各自估算的过程。
3、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学生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① 24×3=72(元),72×2=144(元)
② 24×3×2 ③ 3×(2×24) ④ 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
⑤ 24×2=48(元),48×3=144(元)
……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解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课本第36页“试一试”中的1、2题。
1、第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指名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第2题。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进行估算,并要求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可能用以下方法进行估算: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估算中可能会出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算法)教师要及时地加以指导。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了估算和精算两种方法解决连乘问题,(板书课题:连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 书 设 计
买矿泉水
24×3=72(元) 24×3×2
72×2=144(元) =72×2
=144(元)
答:共花了144元。。
修改及补充内容
篇8:第三单元: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
3.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4.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5.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4---35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22支铅笔、多媒体课件(或1个红苹果、3个青苹果、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34页“画一画”的三种画法图)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3分钟)
1、师:我们三年级的时候认识了分数,能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吗?(生:,……)
2、师:你能选择一个分数说说这个分数的含义吗?(指2人说,同桌说一次。)
3、简单做一总结:就是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一下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结合具体情境,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
1、活动一:(5分钟)
呈现4个不同颜色的水果(1个红苹果3青苹果。)
师:你能从这些水果中看出分数吗?
生1:红苹果是
师:谁的?
生1:红苹果是整体水果的(是四个苹果的)
生2:青苹果是整体水果的。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的很好,他说整体水果,你怎么理解呢?
生:就是把1个红苹果和3个青苹果看成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
师:大家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是)假如我再给你们一个更为强大的队伍,你还能找到分数吗?
出示6个白色圆片2个红色圆片,让学生观察,写下自己找到的分数,然后指名汇报,要求解释自己所写分数的意义。学生可能出现:、、、、(红、白两色圆片占整体圆片的,师:假如老师拿走八分之八的圆片,其实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体“1”。)
师:原来我们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或者图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而且还可以把几个物品或者图形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2、活动二:(10分钟)
出示三个盒子,分别装有8、6、8支铅笔。
师:这里有三盒铅笔,你能不能从每一盒铅笔中分别拿出整体的?请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三名学生到前面准备拿铅笔
师:请先说说你打算怎么拿?
生1:我准备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准备用铅笔的总支数除以2,看看得几就拿出几支。
现场组织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从一堆铅笔中拿出。结果三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两位学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支)
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他们拿出的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为什么呢?
师:他们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可是拿出来的铅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生1:我认为三盒的铅笔总数不一样多。
生2:可能是数错了。
师:请你上来帮助数一数,看看是不是数错了呢?
让学生上来数一数,证实数对了。
师:现在大家的意见都认为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了?
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铅笔都拿出来,告诉大家每个盒子里铅笔的总支数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生2: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是6支,全部铅笔的是3支。
生3:我这个盒子里全部的铅笔也是8支,全部铅笔的是4支。
师生一起小结:哦~~ 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数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喔,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是)
3、说一说(2分钟)
出示教材P34的说一说情境图。
师:根据你对分数新的认识,请你帮助判断一下这两个小朋友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重点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判断的依据。
4、画一画(5分钟)
师:机灵狗也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是被一道题目难住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课件出示题目)
师:看懂题目了吗?你觉得这三个小朋友画的对吗?为什么?
生:我觉得他们画的对,因为一个图形的是□,就说明这个图形有4个□,而这三个小朋友画的都是4个□,所以都是对的。(一个学生说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在作业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展示。注意让学生判断画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P35练一练中的题目。
1、第1题(3分钟)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第1、2、3、6个图形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两份没有分开,但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应是;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也可以用表示;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或表示。)
2、第2题(2分钟)
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说想法,让学生体会涂法的多样性。
3、第3题(4分钟)
学生画一画,并说一说画法,体现画法的多样性,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然后判断这些图形的大小一样吗?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4、第4题(3分钟)
结合“捐零花钱”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关键是让学生解释理由。
四、你知道吗?(1分钟)
学生自己阅读,感受分数的历史悠久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五、课堂小结(2分钟)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评价怎么样?
2、学过今天的知识,你想到哪些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反思:
篇9:第八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
(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
篇10: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圆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圆,在这个单元中,教材安排了“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和面积” 三个具体的内容,这三个内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简单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生将在这个单元中,结合动手操作、比较、测量等多种数学活动,更深入的理解、掌握圆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3、 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想象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点】:
1、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亲历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 题: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圆的特征及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
学情分析:
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回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 : 备注:
活动一:演示操作,揭示课题
师:一个小球,小球上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小结引入:(出示铁丝围成的圆)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种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周围哪些物体上有圆.
(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学生拿出圆的学具.
2.教师: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弯曲的)
教师说明: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教师提问: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教师指出: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师板书:圆心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 )
教师提问:根据半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半径应具备哪些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3)同学继续观察:刚才把圆对折时,每条折痕都从圆的什么地方通过?两端都在圆的什么地方?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 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 )
教师提问:根据直径的概念同学们想一想,直径应具备什么条件?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5)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反过来,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几分之几?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三)反馈练习.
1、P58 1
2、填表
半径(cm) 0.24 1.42
直径(cm) 0.84 1.04
(四)圆的画法.
1、学生自学,看书57页。
2、学生试画。
3、学生通过试画小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注意的问题。
4、教师归纳板书: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教师强调: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
5、学生练习
(五)教师提问
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圆不一样呢?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教师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六)思考:体育课上,老师想在操场画一个大圆圈做游戏,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
活动三、实践与应用
(一)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二)按下面的要求,用圆规画圆.
1.半径2厘米.
2.半径2.5厘米.
3.直径8厘米.
(三)怎样测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
活动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设 计
课 题:圆的周长
教材分析:
教材向我们呈现了什么是圆的周长,以及通过操作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展示了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可见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发现的,教学时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对周长的认识,只是研究圆的周长需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对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这个倍数关系,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是能发现的,然后再根据这一倍数关系推导出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关键是引导学生能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
3.领会事物之间是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思维方法.
4.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认识圆的周长
(一)激发兴趣
小黄狗和小灰狗比赛跑,小黄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灰狗沿着圆形路线跑,结果小灰狗获胜。小黄狗看到小灰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二)认识圆的周长
1.回忆正方形周长:
小黄狗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正方形的什么?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
2.认识圆的周长:
那小灰狗所跑的路程呢?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同学的桌上都有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等物品,从这些物体
中找出一个圆形来,互相指一指这些圆的周长。
(三)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我们要想对这两个路程的长度进行比较,实际上需要知道什么?
2. 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 那也就是说,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哪部分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总
是边长的几倍?
(四)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 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而圆的周长呢?
如果我们用直尺直接测量圆的周长,你觉得可行吗?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手里的圆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来测量它们的周长?
2.反馈:(基本情况)
(1)“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2)“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3)“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4)初步明确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 转化
曲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小灰狗跑的路线也是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还能进行实际测量吗?那怎么办呢?
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五)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请同学们想一想,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有关系,而且总是边长的4倍,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小组讨论并反馈。
2.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
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
猜猜看,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倍?
(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
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
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
4.小结并继续设疑:
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
活动二:动手操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一)分组合作测算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填入表格里。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提高效率,请你们在动手测算之前考虑好怎样合理的分配任务。
测量对象 圆的周长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
关系
1
2
3
4
2.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大屏幕展示)
(二)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是直径的几倍?
3.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如果我们任选一个圆再进行测算,结果还会怎样?(课件进行验证)
板书: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活动三:认识圆周率、介绍祖冲之
1.我们把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2.介绍祖冲之
3.理解误差
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都在为我们国家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
4.解答开始的问题
现在你能准确的判断出小黄狗和小灰狗谁跑的路程长了吗?
活动四: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怎样求周的长?如果我用字母c代表圆的周长,d表示圆的直径,那圆的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板书:C=πd
2.圆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
教师板书:C=2πr
3.圆的周长分别是直径与半径的几倍?
活动五:课堂反馈
一、判断.
1.Π=3.14 (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3、实践操作
⑴、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桌布,直径为1米。为了美观,准备在桌布边缘镶上一圈花边。请问,老师至少需要准备多长的花边?
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活动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 书 设 计
课 题:圆的面积
教材分析:
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
4、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圆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极限思想的渗透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备注: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羊吃草的动画:“一个放羊娃将一只小山羊用一根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请问小山羊最多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呢?
2、圆的面积--含义: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3、如果将绳子加长一点,又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二:猜想比较:
出示图
师:看了这两幅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右图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左图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圆的面积和大正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吗?
活动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引导转化:
师: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它们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分别怎么推导出来的?
以上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剪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进行推导。那么圆是否也可以把它剪拼转化成为熟悉的平面图形呢?
2、动手操作:
(1)分小组动手操作,把圆剪拼转化成其他图形,看谁拼得好,拼出的图形多。
操作引导:A、剪--怎样剪?剪成几份?B、拼--怎样拼?拼成什么?
(2)展示交流并介绍,选出最合理的剪法。
(3)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
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
(4)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
3、自主推导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1~2个图形,尝试推导公式。
(2)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推导过程
(3)教师板演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4、情景延续:
(1)如果绳长为5米,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2)将绳子加长为原来的2倍,那么羊能吃到草的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对吗?
5、小结:同学们通过大胆猜想和动手验证,终于得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你们真了不起!那么,求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呢?(是否只有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
活动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1、量出自己带来的圆形物体的直径,并计算出面积。
2、社区公园有一个圆形水池(中有假山),请想办算出水面面积。
活动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篇11: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一、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力图突出学生对文本中生字词的理解感悟,通过读的方式来感悟文本,展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词语的方式来理解文中词语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的领悟文本内容。
二、教材分析
《葡萄沟》是北师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新疆吐鲁番的水果之乡――葡萄沟。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前三段课文通过描写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叶茂盛、葡萄又多又好 ,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色鲜味甜”四个方面来说明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也是作者对葡萄沟由衷的赞美。
文本承接自然,第一自然段讲葡萄沟的地理位置,以及其盛产水果的特质,但是落脚点在“最喜爱的葡萄”上,突出了本文的描写中心,又自然过渡到下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突出的是葡萄沟的物美。第二自然段突出葡萄的特点以及老乡的热情好客,写景美、物美,也突出人更美的特质。第三自然段写葡萄干如何制作承接第二自然段如何处理葡萄,主要是写葡萄干美,也是物美的体现。正因为葡萄沟物美、景美、人更美,文章最后才总结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因此本文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扣住“好地方”三个字,通过多种方式品词读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理解、去体验、去感悟。通过读来感悟和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会葡萄沟的三美--物美、景美、人更美。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描写景物、水果类的文章很感兴趣。特别是已经去过葡萄沟的学生,他们更能旅游时的所见所感,来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葡萄孩子们也不陌生,他们更能联系结合日常生活,发表自己的体悟。他们能准确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采用联系上下文,对比的方式理解字词。他们喜欢和他人交流学习成果,特别是在读文章时能够结合自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读出情感。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并且学习了葡萄沟的第一个特点--盛产水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读、想、比”感受葡萄沟的“景
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将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贯穿其中,在朗读中想象、对比、领悟。做到:
朗读: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中的景美、物美。
想象:想象葡萄晶莹剔透的诱人之美--在读中展示。
对比:对比“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感受葡萄“五光十色”的美。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上因为所以。说出葡萄沟是一个好地方的原因。
2、能说出“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
3、能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五光十色”所凸显的葡萄的特点--晶莹剔透,有光泽感。
2、在读中展示对字词的理解,和自己的情感。
3、通过自己勾画关键词句的方式,填补框架的方式,说一说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抓住葡萄、葡萄叶、葡萄干、老乡们的特点深入感悟葡萄沟景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说出“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的意思,并且在读中展示出对词语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
抓住葡萄、葡萄叶、葡萄干、老乡们的特点深入感悟葡萄沟景美、物美、人更美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情景陶冶法。
七、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新疆好》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起注意
师: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葡萄沟这篇课文是围绕一句话写的?
生: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而且我们还知道了它的一个特点?
生:盛产水果(师:板书)
师: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但是人们最喜爱的还是这里的?
生:葡萄。
师:是呀,人们最喜爱的还是这里的葡萄。所以想要成为葡萄沟的小导游就得了解这里的葡萄。现在是十月份正直葡萄盛产的日子,我们赶紧去看看这里的葡萄长什么样吧!
【设计意图:用开门见山的方式,通过复习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且引出课文想要讲的重点事物--葡萄,自然进入到文章的重点段落。】
(二)精读理解,感悟“四美”
1、读画结合,感受葡萄叶“茂密”之美
师:(课件出示葡萄叶的图片)看!葡萄沟的葡萄树已经在眼前了,你们找到葡萄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只能看到葡萄叶。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这里的葡萄叶太怎么样了?
生:茂密
师:到底是怎样的葡萄叶才可以称之为茂密呢?(在黑板上画出一片葡萄叶)这样的一片叶子可以称之为茂密吗?
生:不可以
师:那请你来画一画,怎样的叶子才可以称之为茂密呢?
生:(请几位同学)画一画,将图画补充完整。
师:我观察到有孩子将葡萄叶的空隙都画满了叶子,你能来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生:说自己的看法
师:大家合力画出了这些叶子,是呀!要像这样层层叠叠、枝叶茂盛的样子,才可以称之为茂盛,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样茂盛的葡萄叶的?
生:读课文(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句子。
师:这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葡萄叶茂密的特点。
师:请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让我感受一下烈日炎炎下,在凉棚下的凉爽。(板书:葡萄叶 茂密)
生:抽读,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画一画的方式,展示对“茂密”一词的理解,能够加深他们对词语的印象和理解。设置烈日炎炎的情景,进一步引导其读出自己对茂密的感觉。】
2、直观感悟,对比理解葡萄“又大又多,五光十色”之美
过渡: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夏日的凉爽。吐鲁番这样炎热的天气,我们赶紧跑进葡萄叶搭成的凉棚中吧。小导游们都躲进来了吗?赶紧抬头找一找躲在葡萄叶下乘凉的葡萄吧!
文中用一句话直接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迅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出来!
【设计意图:直奔中心,了解葡萄沟葡萄的特点。】
生:到了秋天,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满枝头,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课件出示句子以及相关的葡萄图片: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满枝头,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设计意图:让直观的图使学生感受葡萄的特点,从而读好句子。】
师:我们看一下这些图片,自由朗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这句话描写了葡萄的什么特点。
生:读课文。
师:先不急着回答我,请你们默读这句话,在文中用横线勾出能体现葡萄特点的词语。
师:你们从中读出了葡萄的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生:(葡萄又大又多)
师:你是从哪读出这一特点的?
生:一大串一大串
师:一大串一大串,不就是两串吗?
生:指一串葡萄又多有大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你读到的葡萄的特点。(板书:葡萄 又大又多)
【设计意图:由理解到读,再由读来展现这一特点。】
师:你还从中读出了什么特点?
生:葡萄的颜色特别多/种类多
师:表示颜色多的词语我们可以用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这么多表示颜色的词,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五光十色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句子。
师: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可以吗?谁来说一说?
生:不能换,因为五光十色有光彩的意思。
师:(出示葡萄在阳光照射下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你们就明白了。五颜六色只能表示颜色多,而五光十色不但表示颜色多,还表示事物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加上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晶莹剔透的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成熟的葡萄那么大那么美,红的像玛瑙,白的像珍珠,绿的像翡翠,每一个都水灵灵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的诱人,你能把这种诱人的美读出来吗?睁开眼睛,谁来试一试。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课文。(抽读)
师:在几位同学的朗读中,我的眼前似乎也出现了这样色彩丰富而又晶莹剔透的葡萄。葡萄沟的葡萄又大又美,你们喜欢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一定的画面中进行想象,感受葡萄又大又多、五光十色的特点。】
3、抓关键词,感悟老乡“热情好客”之美
师:看着这又大又多,五光十色的葡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真想--
生:吃个够!
师:看!咱们的老乡载歌载舞,端着沉甸甸的葡萄,来让你--
生:吃个够!
【设计意图:两次吃个够,强调这里老乡们的热情,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加贴近情景。在感受这里葡萄的诱人之后,自然过渡到对这里居住的人的“美”】
师: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老乡们--
生:热情好客!
师:请你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圆圈圈起来。
生:勾画
师:这个词语在文中的那一句话?谁来为我们读一读。(抽读)
生:读课文。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让游客们也能体会到这种热情好客吗?
生:(抽读)
师:他加重了准会;吃个够的读音,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热情好客的意思。
我们像他学习齐读这句话,再一次体会老乡们的热情好客。要是这时起--(引读)
【设计意图:通过加重文中关键字词的读音来理解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
4、自主合作,感受葡萄干“色香味甜”之美
师:在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去吃这里的葡萄了,可是新鲜的葡萄很容易坏掉,他们想出的办法是?
生:制成葡萄干
师:走,咱们去看看如何制作葡萄干。全班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出示“自读提示”)
1、葡萄干在什么地方制作?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地方的?用双横线划出。
2、葡萄是怎样制成葡萄干的?用双波浪线划出。
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告诉我这个地方在哪?
生:晾房
师:谁能告诉我,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地方的?
生: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师:那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凉房要这样修吗?
生:晾房修在山坡上,这样就不存水,小孔用于通风,架子可以凉很多的葡萄。
师:总结(晾房修在山坡上,这样就不存水,小孔用于通风,架子可以凉很多的葡萄)不得不说我们的维吾尔族老乡真聪明。
【设计意图:了解晾房,感受老乡们的智慧,也在侧面补充了这里的人美。】
师:那谁能来说一下葡萄干是怎么制作的呢?不急,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一段,把关于葡萄如何制作的词语用圆圈圈出来。请你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新鲜的葡萄如何变成了葡萄干,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另一个人仔细听,可以对同桌说的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开始!
生:勾画,同桌说一说。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新鲜的葡萄首先要--运到--晾房--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蒸发掉水分--葡萄干。
而且制作的葡萄干--色香味甜(板书:葡萄干 色香味甜)
师:老师听说,以前有一些外国朋友看到葡萄沟这种奇特的制作葡萄干的过程,非常感兴趣,也学着来做,结果都失败了,葡萄都发霉变质了,因为只有在中国的新疆才有这种昼夜温差大,多风少雨的气候条件,才能用这种天然的方式制葡萄干,而且色鲜味甜。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段,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天然晾制的葡萄干的美丽。(先抽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先抓住重点词语,再让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学生能相互学习,并且也锻炼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总结的能力。最后的总结也是给学生们一个参考。其他国家不能通过这种天然的方式制作葡萄干,更突出了这里葡萄干的难得与“美”】
(三)练习说话,总结文章
师:看着板书,此时,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用一句话说一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的原因了吗?先和同桌说一说。
生:自由练习
师:指名说
【设计意图:学生练习说话,也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
师:看着板书,我们还发现盛产水果、葡萄“又大又多”、葡萄干“色香味甜”都是在写这里的“物”怎么样?
生:物产丰富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板书:美)葡萄叶茂密,四处都搭着绿色的凉棚。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老乡们大门口晾制的葡萄干也颜色鲜艳。可见这里的景--?
生:美
师: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是在写这里的?
生:人美
师:人更美,那我们能用上“因为所以”地句式来说一说葡萄沟的美体现在哪吗?(板书:因为、所以)
生:葡萄沟的物美、景美、人更美,所以葡萄沟真是一个好地方。
【设计意图:对文本进行再一步的总结、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去了一个好地方,叫--葡萄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的好,让我们一起再来夸一夸这个好地方。
生: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师:其实,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好地方,不信我们来听一首歌《新疆好》。
正如歌里所唱的,新疆是个好地方,牛羊成群,瓜果遍地,随着西部的大开发,新疆会越来越好,相信我们同学以后也一定有机会亲自到美丽的新疆去看看,到美丽的葡萄沟当小导游给其他游客介绍这里,那么让我们记住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生:齐读课题!
师:葡萄沟的葡萄如此的美味,吐鲁番离我们这的确比较远,所以我带来了容易保存的葡萄干给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文的背景下,品尝葡萄干。更能尝出味道,加深对葡萄沟“美”的认识。】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对葡萄沟的赞美吧!
生:齐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葡萄沟
因为 所以
盛产水果
葡萄叶 茂盛
葡萄 又多又好
五光十色
老乡 热情好客
葡萄干 色鲜味美
物美,景美,人更美。
[葡萄沟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篇12:分数的大小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书P、5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有关现象。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比较下列各分数的大小。
3/8和4/8 7/9和5/9 13/30和17/30
2/5和2/7 1/5和1/3 2/9和2/11
(1)学生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
(2)说一说思考的方法。(图略)
师:操场和教学楼谁的占地面积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板书:通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一、校园面积。
1、创设“校园面积”的情景,引出 和 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这两个分数大小的办法,然后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3、汇总学生的方法。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二、试一试。
将 和 通分,并与同学交流你的方法。
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特点灵活运用,让学生明白通分一般以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三、练一练。
1、独立完成第1-3题。
(1)第1题,把下面各组分数进行通分。
(2)第2题,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3)第3题,运用分数比大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第4题。
第4题,引导学生比较3个分数的大小,交流比较的策略。可以是先将三个分数一起通分后进行比较;还可以以二分之一为标准进行比较, 比 大, 比 小,这样就能得出 > > 。
四、总结。
1、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可以把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通分。
2、通分的要点:
(1)和原来分数相等。
(2)分母相同的数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
3/8和4/8 7/9和5/9 13/30和17/30
2/5和2/7 1/5和1/3 2/9和2/11
篇13:《分数乘法(三)》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7-9页 《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 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 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 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 2/3 3/52/9 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 “唐僧分瓜”。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0--12页 《练习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 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3-14页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第1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篇14:分数与除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第20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及3张完全相同的圆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6 4÷5=0.8 80÷5=16
3÷7= 5÷10=0.5 4÷9=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分类:
36÷6 = 6和80÷5=16的商为整数;
4÷5=0.8和5÷10=0.5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 的商为循环小数。
2、师指出: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板书:分数与除法)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儿童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班主任刘老师对想
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40个 47 40÷47
饮料 39瓶 47 39÷47
花生 8千克 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师: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
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
1÷3=
师: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生:0.333…或
课件显示:1÷3=0.333…或
师: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生:
师:对了!那么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 表示了,
即:1÷3= (个)
(2)现在小组讨论:1÷3= 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
出示课件:被除数÷除数=
(4)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生:会!
师出示: 40÷47=? 39÷47=? 8÷47=?
3.,巩固关系
师:“六一”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班主任刘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生:想!
师:大家看问题:我想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3÷4= (张)
答:每人分得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
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b≠0)
师: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生:不可以,因为这里的b≠0
师: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师: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三、总结提升,归纳关系(师生共同完成)
1、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最后教师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四、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1、填空:7÷13= =( )÷( )
( )÷9= ( )÷26=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
3÷4= 7÷12= 16÷49= 25÷24= 12÷25= 36÷57= 30÷37= 33÷78=
7÷13= 74÷14= 77÷13= 78÷97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4、“六一”联欢的时候,大家都会带好多自己爱吃的食品,你们愿意与同学们共同品尝吗?如果愿意的话,请说说你的打算,并编一道符合这节课学习内容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五、 情感教育,教书育人
同学们,我刚才听了大家的各种打算,感到很欣慰,同学们都打算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大家一起享用,我都盼望着过“六一”儿童节了,到那时,我也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礼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好吗?但愿我们同学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亲如兄妹,让我们的班级成为一个温暖的班级体!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b≠0)
3÷4= (张)
答:每人分得 张饼。
篇15: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39-4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观察比较,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初步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算理,会正确进行互化。
3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分数来解决。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能进行带分数和假分数的互化。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若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蛋糕”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结合分数的意义得出结果,从而得到两个关系式:1÷2=1/2,7÷3=7/3。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组关系式,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具有了一定的操作画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知道了除数不能为0。在此基础上学习《分数与除法》就显得比较轻松。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在以后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求不必过高,难度不要过大,只要学生会做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师: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
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详细的计划吗?
生:愿意!
师:好!那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吧!
师: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40个 47 40÷47
饮料 39瓶 47 39÷47
花生 8千克 47 8÷47
上面表格里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
其它的形式,比如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到答案的。
二、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活动一:分蛋糕
师: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生举手表示)
师: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师: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生:愿意!)
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
师: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思考后回答:可能1÷2=1/2块,可能半块)
(课件演示分蛋糕过程)
师:如果把7块蛋糕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学生用手中圆片代替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互相说说分的过程)
板书:7÷3=3/7
观察算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算式,说说发现,思考交流后反馈。)
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7÷3=-
(让学生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同桌讨论: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除数做分母,被除数做分子。(分母不能为零)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引导学生懂得: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自由完成)
师: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师出示: 40÷47=? 39÷47=? 8÷47=?
活动二:试一试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 5=( )/( ) 8÷7=( )/( )5/6=( )÷( )12/7=( )÷( )
2、怎样把7/3化成带分数?
(用以前学习的方法)学生组内用手中学具表示,老师做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归纳互化的方法。
(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1)7/3=6/3+1/3=2+1/3=2-(教师结合图讲解:带分数中的整数“2”是怎么得到的,并
强调书写位置)
(2)7/3=7÷3=)
三、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1、怎样把2又3分之1化成假分数?(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将整数与分母相乘的积加上分子作分子,分母不变
2、把下列的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7/5 18/6 1又3/8 8又1/49(找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3、一共有15个桃子,共4千克,要平均分给5个小伙伴。
(1)每只小猴分到多少个桃子?
(2)每只小猴分到多少千克桃子?
补充:如果这堆桃子有6千克,那么每只小猴分到几只桃子。
三、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1÷2=1/2 7÷3=7/3
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