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yi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
设计意图
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平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平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平跷跷板: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篇2: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
由于跷跷板的使用要求两个宝宝之间的合作,因此这种器械通常对于5岁以下的幼儿来说是不适合的。除非,有的跷跷板下面带有弹簧设计,可以避免跷跷板的突然触地。尽管如此,在玩耍跷跷板的时候仍需要额外的小心。下列安全要点,可以让宝宝牢记在心:
跷跷板一头只坐一个宝宝。如果宝宝和自己的伙伴相比显得太轻了,就需要更换伙伴,而不要在轻的一头增加一个宝宝。
宝宝们应当面对面坐在跷跷板上,不要反转过来,背对背地坐着。
让宝宝用两手紧紧握住把手,不要试图触摸地面或者两手放空。两脚自然放在两侧,而不要蜷缩在跷跷板的下方。
当跷跷板有人在使用时,其他宝宝要保持距离。绝不要将自己的肢体伸到翘起的板下面,或者站在跷跷板的横梁中间,甚至试图爬到正在上下活动的跷跷板上。
滑梯安全
如果宝宝们小心地使用这种器械,滑梯应当是相当安全的。这里有一些相关的安全要点:
宝宝们在玩滑梯的时候,应该一步一步上台阶,同时手扶栏杆,这样爬到滑梯顶部。不应该从滑梯倒爬上去。
告诉宝宝应该总是脚朝下滑,并且上半身保持竖直,绝对不要让宝宝头朝下滑,或者肚子朝下横着滑下来。
在滑梯的下滑段,一次应当只有一个宝宝,不要让宝宝一群一群地往下滑,以免挤伤。
让宝宝在滑下来之前,先看清滑梯底部是否是空的,有没有其他宝宝在那里坐着?当宝宝自己从滑梯上滑下后,也应当立即起身,离开滑梯,为后面的宝宝腾出空位。
篇3:跷跷板教案
活动目标:
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
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
1、天平干什么用的?
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
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
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
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
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
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
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
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
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
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用图片演示)
(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
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
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
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
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
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篇4:跷跷板教案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大鼓。
2.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一上一下翘起来。
1.师:我们都坐过跷跷板,现在用动作来表演好吗?幼儿尝试用动作来表现:两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动。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在强拍上击鼓。
二、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
2.师:歌曲中唱了什么?小朋友的“跷跷板”翘到了哪里?太阳和我怎么样?
3.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4.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为什么有的“跷跷板”合作得很和谐,有的“跷跷板”总是翘不起来。(应该默契配合,站立者用力一拉,蹲着应该顺势立起,于此同时,站立者下蹲)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听歌曲拍手,拍出三拍子的强弱变化,教师在重拍处击鼓配合。
2.听歌曲摇动身子,每三拍子摇动一次,幼儿也可用身体的其它动作(手臂摇动、双腿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3.轻声哼唱歌曲几遍。
4.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5.幼儿两两结伴,边唱歌曲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活动反思:
跷跷板是幼儿喜欢的游戏之一,幼儿总是对面对面你上我下,一高一低乐此不彼。然而在音乐世界中这一上一下的动作更是把节律体现的活灵活现。
《跷跷板》这首歌曲简单易学,我把重点定为让幼儿学会唱《跷跷板》这首歌,难点是让幼儿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活动导入我让幼儿学学跷跷板的动作,并在音乐声中玩玩跷跷板的游戏。通过欣赏歌曲并让幼儿说说歌曲是几拍子的,尝试用身体各部位拍拍三拍子的节奏,从而化解了难题,幼儿的兴致也较好。在学唱环节,幼儿非常投入,最后的表演,也能想出各种动作,为整个活动增色不少。
不足之处:整个活动过程逻辑有些混乱,条理不是非常清晰。
需要调整的方面:1.在幼儿说出歌曲是三拍子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让幼儿用身体其他部位来拍拍三拍子的节奏,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三拍子强弱弱的变化。
2.在记忆歌词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更利于幼儿记忆歌词,让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3.在活动导入的时候就重点指出理解跷跷板一上一下的特点,这样更利于幼儿最后的表演活动。
4.在演唱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唱法,提高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篇5:跷跷板教案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
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贴学生记录的图,师引导学生把图分成两类:(一类: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另一类:左右挂的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使学生明确: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一样时,能平衡。当杠杆尺两端所挂重物不一样多,左右的距离不一样时,也能平衡。
总结:杠杆尺平衡时,不仅与所挂钩码的数量有关,还与钩码到支点的距离有关。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谈话: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杂技演员走钢丝(可播放有关视频资料),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等。
2.学生阅读课本第七页资料卡:了解天平主要结构的名称和作用。
教师讲解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
2.课下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平衡的原理制作一个跷跷板小玩具。
篇6:跷跷板教案
设计意图: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
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
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
2、学生交流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跷跷板)
(二)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 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
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
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4、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 “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5、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学生汇报)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6、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总结评价,拓展活动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系列资料
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脚本样稿
教学流程 素材说明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需要课件或图片“玩跷跷板”
(二)制定方案 实验探究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3、进行探究实验。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4、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出示杠杆尺、钩码、实验记录单等
(三)联系生活,知识应用: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有关天平的资料和生活中平衡的图片,如走钢丝。
(一) 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出示 “蜡烛跷跷板”。
(五)总结评价 拓展活动 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篇7:跷跷板教案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比较2--3种物体的轻重。
2、初步学习运用等量替换的方法感知、理解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
3、学习运用推理的方法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天平1台,玩具水果,教学挂图二。
2、形状不同的积木若干,幼儿用书第39页的操作材料。
3、幼儿已有使用天平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天平称量,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天平,启发幼儿讲述天平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天平称水果,实际感受水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3、教师出示玩具水果,用天平称量,引导幼儿发现它们之间的重量关系。
4、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三种物体之间的重量关系,推导、理解西瓜和苹果之间的重量关系。
二、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受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游戏“那组找得又对又快”。
三、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第39页《判断推理》中“给一样重的打勾”和“跷跷板”的练习。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篇8:跷跷板教案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跷跷板》,感受音乐的高和低以及音阶的旋律。
2、能设计相应的动作,能跟随音乐做相应的游戏,喜欢与同伴互动,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3、初步掌握学唱儿歌的技巧,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游戏快乐。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音乐及伴奏、图谱、娃娃、玩游戏用的道具。
活动过程:
一、游戏律动:高人矮人
1、带领幼儿听音乐玩“高人矮人”游戏进场。
2、幼儿跟随老师在教室以圆圈队形转圈,随音乐变换动作,高低起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发声练习
玩吹气球游戏,练习用“呜”发长短音、高低音。
教师示范:双手空中比划气球,一边发音,一边变化气球大小,运用音阶,“123”,“12345”,“1234567”逐步由低到高音,气球变大,由高到低音,气球变小。幼儿学习模仿,达到初步练声效果。
三、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认识了解跷跷板。
1、谈话引出游戏内容。
指导语:小朋友玩过跷跷板吗?跷跷板是怎样玩的?
教师用动作讲解跷跷板的外形和玩法,用身体动作表现跷跷板。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跷跷板,体现出跷跷板高低不同的变化。
2、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表演玩跷跷板的游戏。
引导幼儿学会两人合作找朋友,共同表现跷跷板的样子,在游戏过程中,初步导入儿歌内容。
四、幼儿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说说听到歌里唱了什么?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1234567i天上摘星星。
跷跷板,真有趣,一会高,一会低,i7654321一下碰到地。
教师先示范演唱一遍,让幼儿感受歌曲旋律,了解歌词内容,对儿歌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示范演唱第二遍,出示图谱熟悉歌词。
教师对照图谱讲解歌曲内容,让幼儿在认识图谱的过程中熟悉歌词,并激发幼儿对图谱的记忆。
3、帮小娃娃唱出音乐台阶。
指导语:小娃娃上的这个台阶叫做音乐台阶,每一步台阶都有不同的发音,请小朋友跟随小娃娃边上音乐台阶边唱出来。引导幼儿学唱并认识音阶的从低到高,及从高到低。
4、完整的学习演唱歌曲。
教师一边唱一边教,引导幼儿带上肢体语言来表达歌曲的情感。
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歌表演。
幼儿在初步熟悉歌曲的前提下,加上跷跷板的动作,进行歌曲演唱。
六、两个小朋友合作,加上跷跷板的游戏进行歌表演。
游戏:跷跷板。玩跷跷板的游戏结束活动。
篇9:跷跷板教案
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
一、教科书说明:
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
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
出示书中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
1.讨论探究方案
(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
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
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
(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
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
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 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
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四、拓展活动:
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
学生交流。
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篇10:中班安全尖利的东西要当心教案
中班安全尖利的东西要当心教案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一些尖利的东西容易伤人,要学会保护自己不受伤。
2,理解儿歌《流血了,我不怕》,知道流血了要找医生。
3,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剪刀、仙人掌、尖锐的石头、削尖的铅笔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尖利物品、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观察事物,分析讨论这些物品的共同特点,感受存在的.危险性。
1,教师出示各种尖利的物品,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名称,并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教师总结,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发现它们都有尖利的地方。
3,教师:小朋友有没有被尖利的东西伤到过?是怎么被伤到的?请你说给大家听一听。
4,鼓励幼儿交流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被尖利的东西伤到的经历。
教师总结:我们很容易被铅笔、剪刀、仙人掌这些尖利的东西伤到,所以我,在接近东西的时候要小心。
二,生活经验交流,引导幼儿了解生活中尖利的东西。,进一步感受其危险性。
1,教师: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尖尖的,容易伤到我们呢?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周围环境中尖利的东西。
2,看幼儿用书,找出图片中尖尖的东西,并圈出来。
三,讨论:如何才能避免被尖尖的东西划伤?
1,教师:尖尖的东西容易伤人,那么我们也能应该怎么做才不会被划伤呢?
2,教师引导幼儿说说,并演示怎样才能避免受伤。如:传递剪刀时握住并拢的剪刀头;走路的时候要避开尖锐的石头;不去触碰有刺的植物。
四,引导幼儿知道遇到小伤害不害怕,找医生处理。
1,教师:万一我们不小心被尖利的东西划伤了手,怎么办?(找爸爸妈妈、老师、医生阿姨等。)
2,看幼儿用书,观察图片,说说流血了怎么办?引导幼儿知道流血不害怕,找医生帮助。
3,教师用儿歌《流血了,我不怕》进行总结。
4,引导幼儿看图学念儿歌。
流血了,我不怕
哎呀!不小心,手指流血了,
不着急,不害怕,
摁住手指头,我去找医生,
三下五除二,一点没事了。
五,活动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寻找发现尖利的东西,并制作,张贴警示图标。
篇11:跷跷板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
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篇12: 大班教案《跷跷板》
设计意图
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
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
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两个人面对面双手拉紧,一蹲一站,一上一下翘起。
2、放录音,幼儿边听音乐,边哼唱三拍子的旋律表演。教师可以在强拍时击鼓。
二、学习歌曲《跷跷板》
1、教师演唱歌曲。幼儿回忆歌曲的内容。
2、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来念歌词,并在重拍处拍手或跺脚。教师在重拍处敲鼓配合。
3、听歌曲摇动身体,每三拍摇动一次,幼儿也可以用身体的其他动作(手臂摆动、双脚移动等)感受三拍子的变化。
4、轻声跟唱歌曲几遍。边唱边摇动身体。
三、翘呀,翘呀,跷跷板。
1、幼儿自由结伴创编表演动作。
2、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动作。说说怎样才能玩得更和谐?
3、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唱出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4、幼儿两两结伴边唱边做玩跷跷板的动作。
篇13: 大班教案《跷跷板》
设计意图
在进行“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由于前期经验的缺失。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大的物体重,小的物体轻”。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经验,我以跷跷板为切入点。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引导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来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物体问的轻重关系。尝试在游戏情境中,引领幼儿积极地探索,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尝试操作并用计数形式来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记录表分析推理和判断物体间的轻重关系。
3.培养合作意识、分析观察能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事先玩过跷跷板游戏。
物质材料准备:亲子制作“简易天平跷跷板”,师幼共同收集各种材质的小动物玩具和小动物玩具的图片。
教师示范用材料:三个小动物(跳跳虎、小老虎和小狗)、示范用记录表一张(附后)、跷跷板示范图(同幼儿操作卡,附后)、简易天平一架、展示板。
幼儿操作用材料:每3人一组,每组一架亲子制作的简易天平和一张记录表,每组一个篓子(里面有三个动物玩具,每组都不一样),自选跷跷板操作卡人手一张(图片可插入相应地方,方便幼儿改错),幼儿绘画的小动物图片若干,硬币、记号笔、篓子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1.教师出示天平跷跷板:最近,我们班的小朋友迷上了玩天平跷跷板。这么有趣的玩具,不但吸引了我们小朋友,也吸引了许多小动物。看,谁来了?(跳跳虎来了)
2.教师引导语:跳跳虎可喜欢玩天平跷跷板了,它一下子就跳到了跷跷板的一头。咦,现在跷跷板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二、操作探索:怎样让跷跷板两边一样平
1.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天平跷跷板的两边一样平吗?(可以在跷跷板的另一头也放上东西)
教师:跳跳虎找来了许多硬币,那要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多少个硬币两边才会一样平呢?
2.教师请一幼儿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慢慢放上硬币,直到跷跷板变平衡为止。(提示:硬币要一个一个轻拿轻放)
3.点数硬币个数。教师引导语:现在跷跷板的两头一样平了吗?刚才这位小朋友在跷跷板的另一头放了几个硬币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4.教师示范记录(小狗和小老虎后面的格子里先空着):在跳跳虎后面相应的格子里写上数字“9”。
教师小结:原来跳跳虎和9个硬币一样重。
三、小组合作,在操作中巩固10以内的计数
1.分小组合作探索。①教师引导语:许多小动物都想来玩一玩让天平跷跷板两边平衡的游戏。在你面前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它们吗?如果把你面前的某一个小动物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那另一头需要放进去几个硬币才能使跷跷板两边一样平呢?小朋友想不想试一试?②教师提出具体要求:A.三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一个做记录员,记录操作结果,另两个是操作员。B.一个操作员把小动物轻轻放进去,另一位操作员轻轻地一个一个增加硬币,直到天平两边一样平。C.当天平跷跷板平衡的时候,三位小朋友一起数一数有几个硬币,记录员把硬币的个数记录到小动物后面的格子里。
2.幼儿分小组探索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数清楚硬币的个数,并把数字填写到小动物后面相应的格子里。
四、分析记录表,比较三个动物的轻重
1.观察分析记录表。教师出示示范记录表:刚才大家在操作的时候,老师也做了一张记录表,请你们看一看老师记录的是哪三个小动物?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只要比较记录表上硬币的个数,就可以知道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了,这个办法真好。
2.用两种不同的标记区分最轻和最重的动物。教师引导语:请你们也仔细看一看你面前的记录表,比一比,三个小动物谁最重谁最轻,请每组的记录员在最重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画上“O”,在最轻的小动物前面的格子里打“√”。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指导幼儿比较记录表上数字的大小并在相应的地方做标记。
五、运用记录表。推理判断跷跷板两头动物的轻重关系
1.观察分析跷跷板图片。教师引导语: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玩的跷跷板呢,如果在跷跷板的两头也坐着两个小动物,请你猜猜看,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轻,哪一头的小动物比较重?为什么?(轻的一头会翘起来,重的一头会垂下去。)
2.推理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的位子。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单:这里的三个小动物,也想坐上这个跷跷板。仔细看一看记录表,想一想,你认为谁会坐在跷跷板的这一头,谁又会坐在跷跷板的另一头呢?还有小朋友有不同的想法吗?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跷跷板图片的两头摆上相应的动物卡片,并适时追问:你们同意这位小朋友的想法吗?为什么?
4.幼儿自选跷跷板操作卡独立操作。教师引导语:请仔细看看面前的记录表,然后帮记录表上的小动物在跷跷板两头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同一小组的小朋友可以互相检查一下同伴的操作卡。)
5.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语:你的跷跷板两头可能坐着哪两个小动物,请带上你的记录表和操作卡,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这张记录表,我们就能知道可能是哪两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了。
六、拓展提升:初步感知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1.引出问题①。教师引导语:小朋友刚才在操作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问题?遇到了什么问题?幼儿:表格上的三个小动物轻重都不一样,它们怎样玩让跷跷板平衡的游戏呢?
2.讨论交流。教师手指示范用记录表:如果让这张记录表上的小狗和小老虎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头,跷跷板会变得怎么样?为什么?
教师:要让它们坐上去跷跷板还要保持平衡。怎么办呢?
教师适时追问:如果我们在小老虎这一头加硬币,请你仔细看看记录表,猜猜看,你认为需要在小老虎这一头加上几个硬币跷跷板就会变平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幼儿:加一个硬币就可以了,因为5减4等于1,它们俩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
3.教师用天平跷跷板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记录。
教师小结:从记录表上我们发现它们只相差一个硬币的重量,所以在小老虎这边加上一个硬币两边就平衡了,真有趣。
4.引出问题②。教师引导语:刚才我们用加硬币的方法让天平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不加硬币可以让跷跷板两边保持平衡吗?
教师将跳跳虎放进天平跷跷板的一头:小朋友想一想,另一头如果不放硬币,怎样让跷跷板保持平衡呢?为什么呢?
幼儿:另一头同时放上小老虎和小狗,因为5加4等于9,正好和跳跳虎一样重,天平跷跷板两边就会一样平了。
5.幼儿再次用天平跷跷板验证猜测并记录。
延伸活动
教师引导语:在你的记录表里也有三个小动物,如果也让它们玩一玩让跷跷板变平衡的游戏,你会怎么做呢?我们在区角游戏的时候再来试一试好吗?
附:教师示范用记录表
比一比谁轻谁重
动物名称
硬币个数
篇14:户外活动跷跷板教案
户外活动跷跷板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 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 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 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 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篇15:自驾游要当心哪些风险
自驾游常见的风险有哪些
大多数人在自驾游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安全出行的基本常识,对目的地的选择情况不是很了解,而且行驶路线也不熟,再加上在出行前没有对车辆进行检查等等,这就会导致在旅程当中发生各种问题,有时甚至会发生交通事故,危害到人身安全。
出游过程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第一,人身安全风险。我们知道自驾游大多是由亲人或朋友等关系比较好的组成的,而一旦在自驾游的过程当中发生危险,非常容易发生出现人身安全问题,严重时可能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
第二,担责风险。如今很多的自驾游活动是以娱乐休闲为主要目的组织成立的,大多属于公益性的。而在旅游的过程当中,组织者如果尽到应尽的义务是不会承担责任,但如果因为在组织过程当中遇见不足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就要负法律的责任。当然,除了组织者要担任责任风险,有时候也包括车队的队员担责风险。
第三,财产损失风险。我们通常在旅游过程当中,最怕的就是遭到小偷损失钱财,但是调查显示,有42%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发生过财产损失。当然,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旅游景点与小商小贩打交道时,购买纪念品而发生的欺骗现象。
第四,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是指在经济交往过程中,当权利人和义务人之间有一方发生违约或犯罪,而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风险。虽然信用风险在自驾游过程当中并不是经常发生,但不可忽视的是它仍然存在。
防范自驾游风险,个人需要提高哪些意识
安全问题在自驾游中最重要,为了保障出行安全,提高我们个人的安全意识,了解一些旅游中的基本防范常识是必要的。那么个人需要提高哪些意识呢?
第一、在旅游前,我们应该学习一些自驾游路程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风险,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学习防范以及应对知识。我们要计划好行程路线,了解目的地及沿途情况,准备详备的旅游地图以及导航仪和GPS,带好必备的物品以及车辆应急工具,例如,备用轮胎、轮胎扳手、千斤顶、车用气泵、工作灯(手电也行)、停车警示牌、拖车带、内用灯泡、保险管、备用钥匙等汽车急救工具。
另外要注意进行车况的检查,以避免在日常当中发生车辆爆胎、刹车失灵等等的事故,包括检查刹车片是否完好无损,检查轮胎的胎压是否正常,是否出现裂痕,检查燃油,机油,冷却液油面高度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检查照明灯,信号,喇叭,后视镜等是否运作正常。
我们应该了解特殊天气以及复杂路况的驾驶技巧,并且学习自驾游中常见意外情况的应对方法,避免在自驾游过程当中发生车辆故障或人身安全时不知道如何应对。
第二、在自驾游之前,组织者要计划好行程,对常见的意外状况有预见性,懂得一些急救的小常识,一路上做到尽职尽责,随时观察队员身体状况,尽可能的保证一切队员的人身安全。
第三、在旅行的过程当中,为了避免自己财产的损失,我们应该警惕景点卖纪念品等等欺骗现象。另外,无论我们走到哪,都要看管好自己的物品,防止被盗窃。
如何应对自驾游的安全风险
当然,我们不能只学会防范,还要学会当发生安全风险时如何应对,比如对发生的突发情况知道怎样巧妙解决,让我们的旅途不至于成为囧途,而尽快顺利的进行。
当汽车在路上发生故障时,我们应该先把汽车慢慢行驶到右侧,靠路边停下,然后打开汽车尾部的双闪,在150米之外放一个三角牌提醒过往车辆注意。之后自己先检查汽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故障,如果可以自己解决就尽快维修,如果解决不了,可以让同行车队的其他车辆拖车或者给修理店打电话。
当有人员发生意外中暑、晕厥或者被蛇虫咬伤等疾病时,这时候我们备用的急救药品就起到作用了,在平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急救的小知识,然后到我们自驾游某个成员发生一些意外小状况时,我们可以迅速对其进行急救,当然,如果情况非常严重要边急救边拨打120。
当在路上或者景区发生丢失财物时,首先我们要保持冷静,想一想丢失的财物是否是落在哪个地方,比如酒店。如果不是,我们就要清算一下究竟丢了哪些钱财和物品,然后报警的时候也可以说清楚。
当在景点买的纪念品上当受骗时,我们可以拿着在景点买纪念品时的凭据到所在地进行退货。当然态度不要过于强硬,如果商家并不承认,我们向12315举报,或者到消协举报。
篇16:自驾游要当心哪些风险
一、人身风险:
1、交通事故
提到自驾游,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自驾游过程当中行车安全。而据一些数据分析,大部分的交通事故风险通常是由机动车违法或过失造成的,这也就少不了驾驶员的主要责任。但我们知道,在自驾游过程当中,一行就是千里,如果一个驾驶员没有高超的驾驶技术,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非常大的,一旦发生交通事故,给整个家庭带来都是巨大的打击。
应对:自驾游之前应该多了解一些常用的驾驶技术,以及特殊道路如何驾驶,特殊天气如何驾驶等等。
出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时刻谨记,不要过于疲劳驾驶,不要着急过快的行驶,一定要养足精神再上路。
但还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司机,这样也可以大大的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注意:签好合同。
2、旅游常见突发病
我们说旅游常常让我们舟车劳顿,再加上对当地的环境不适应,当然也避免不了发生一些突发疾病。但通常风险程度并不是很大,这里突发疾病的主要人群包括孩子和老人。
应对:
第一,尽可能在平时多掌握一些基本疾病的处理方法。比如中暑时应该怎么办或者骨折时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第二,尽可能的不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刺激性或危险性较高的活动。
第三,有经验的旅行者在出行之前都会准备一个应急小药箱,里面包括了旅行过程当中容易突发一些小状况的急救小药物。
第四,如果旅程当中有人突发疾病,此时我们要做的方法就是赶紧急救或找车上有从事有关医药专业的旅者帮忙,然后打120送至就近医院。
3、老人常见疾病
旅游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还算好,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是慢性病的老年人,比如: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中风等等,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让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突发疾病。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往往治疗时间很长,也就会影响行程。
应对:在出行前,家属们应该尽量对慢性病老人的疾病做好一系列的应急预案,带好备用药物,掌握一些急救知识,将旅行行程尽量策划的让老年人能够接受,不做一些刺激性的活动。
4、自然灾害
很多人听到这个词就会想,哪有那么的不幸,一次旅游就会遭遇自然灾害,但您别不当回事儿,也许就让你摊上,尤其是一些火山以及地震多发带。而且一旦发生,风险程度是巨大的。
应对:为了避免在自驾游时发生自然灾害,我们要尽可能少去一些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同时小编建议您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损失。
二、责任风险
1、自驾组织者责任
在自驾游过程当中,如果发生了意外事故,组织者也有可能要负一定责任的。那么什么时候组织者不需要负责?什么时候需要负责呢?假如组织者在自驾游过程当中,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且在整个过程当中,都尽到了应尽的义务,这时候就不需要负责任。但如果组织者在整个自驾游当中,并没有尽到一定的义务,而且也是由于预见性不足而导致的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这样组织者即使没有盈利的目的,也会担一定的责任。当然,如果组织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这样担任的责任会大一些。
尤其是当组织者突然改变了原有的行程,造成队中某个成员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时,要负大部分的责任。
应对:首先,组织者在之前一定要做好一个详细的计划,做好应急方案,并且让每一个成员都签订好相关的责任书。
其次,为了避免担一定的责任,在整个过程当中,组织者要尽职尽责,随时提醒成员们防范一些相关的风险,比如哪些事该做哪些事,有危险性要禁止。
最后组织者要时刻警醒成员们,如果违反了约定而造成一定损失的,自己要担责任。
2、车友责任
在很多时候,自驾游并不是一个家庭促销,而是整个车队成行。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有包括组织者的责任也有可能让车友担任相关的责任。
应对:为了避免担责任,车友们在出发之前最好要签订好合同要看好规定,如在相关的规范里明确规定,违反的项目是由其负责大部分责任或者全责的内容。
三、财产风险
1、公共财产部分
自驾游出行大多是由很多个家庭构成的,而组织这样的'一次活动苏轼之心的展馆一般是由组织者负责,这样就会导致遗失或者被盗的风险很大。
应对:为了避免公共财产部分的钱财损失或被盗,通常可以由各家选派一名负责人,掌管各1/3的资金,这样就可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了。除此之外还可以分开钱和账目的管理,一个负责出纳,一个担任会计,这样就大大的避免出现财产上的内部纠纷。
2、个人私有财产
这个是在旅游过程当中经常受到财产损失的一部分,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治安对个人所有财产的影响,常常会遭到一些小偷的光顾。另外,在一些景点购买纪念品等也很容易遭遇个人所有财产的损失。
应对方法:
1)、最好事先先了解一下,我们要去旅游目的地的治安情况,如果在路上遇到有人为的障碍,我们可以尽量把车停在远远的地方,随时准备好倒车,这样也可以防止遇到坏人。
2)、不要认为荒凉的地方才有坏人,其实城乡结合部更容易出现治安问题。我们可以问一下当地的官员,或者也是有机会碰到警察,问一下当地的社会秩序,了解清楚情况是必要的。
3)、如果真让我们遇到了坏人,一定不要以硬碰硬,尽量确保人身安全。
3、其他财产风险
我们在财产风险的最后,说说发生意外之后财产的归属情况,虽然发生意外是我们谁都不想遇到的,但是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这样的自驾游娱乐性活动,就要提前预先考虑到。
应对:为了避免自驾游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纠纷,我们应该在自驾游之前立下一个遗嘱,即使这个遗嘱并不是正规的,也要备好一份,这也是对家人的负责任。
四、信用风险:自驾游组织者的信用风险
如今我国的自驾游法律并不是那么完善,因此,一旦发生一些危险事情的时候,组织者也就逃避不了责任,很多时候自驾游事故都是按照组织者的一次盈利活动定性的。
应对:为了防止这样的风险发生,组织者要在,自驾游过程当中记好明细的账目,一旦发生事故,这样详细的账目就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承担的责任也就少了很多。同时,组织者要时刻谨记在减少旅游时间或者旅游项目的时候,一定要与参与的成员讲清原因、分析风险,让所有的成员都发表意见是否同意。
总之,虽然我们自驾游的风险很多,但是一些风险还是可以预防的。更重要的还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自驾游知识,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这样才可以保证我们享受美景的同时,也保证了安全。
★ 我要安全征文
★ 跷跷板打一成语
★ 安全教案
★ 安全用电教案
跷跷板要当心安全教案(推荐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