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时间:2022-12-07 05:54:42 作者:喵喵喵嗚要窩在家裡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喵喵喵嗚要窩在家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   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

篇2:经典座右铭古语:当仁,不让于师

中华历史遥遥五千年,多少先贤圣哲留下了经世不朽的名言。那些经典的至理名言至今还鞭策着我们努力的学习。

一同阅读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哲理吧,让我们遵循着一笔一划,让这些话语成为座右铭为我们指引方向。前方的路,我们一路好走。

1、人受谏则圣;木受绳则直。

2、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3、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4、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言必信,行必果。

7、不怨天,不尤人。

8、不迁怒,不贰过。

9、小人之过也必文。

10、多行不义必自毙。

11、小不忍,则乱大谋。

12、学而不化,非学也。

13、见侮而不斗,辱也。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7、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8、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1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1、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3、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2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6、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8、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9、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0、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1、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3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5、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3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3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1、三思而后行。

42、知耻近乎勇。

43、学不可以已。

44、好学而不贰。

45、满招损,谦受益。

4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48、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4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50、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缴名。

51、有志尚者,随能磨砺以就素业。

52、安危不二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5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篇3: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9、【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quot;

12、【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2、“知”通“智” “道”通“导”  “矢”通“誓” “以”通“已”  “希”通“稀”     “莫”通“暮”

3、诽谤    只,仅仅    叹气的样子     更加    步一步有次序地   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遇到,面对    往、去    微笑的样子

我     灾荒、荒年     治理       等到        儒家伦理道德和学        等到起来

陈述          用           谦让           因此

4、使动用法         判断句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学过程

3、【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译文】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译文】 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三、探究研讨

1、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6、略。

四、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篇4: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型:选修课专题

四、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  2、启发探究式

五、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           2、教师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

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语段解读:

思考题: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1)第一则:

(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

(5)第五则:

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

第11、12、13则

三、体悟探究:

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一、结合注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喟然( )莞尔( )饥馑( )哂笑( )沂( )牖( )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知'通'智'

道之斯行     '道'通'导'

夫子矢之曰    '矢'通'誓'

毋吾以也     '以'通'已'

鼓瑟希      '希'通'稀'

莫春者      '莫'通'暮'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

多见其不知量也:只,仅仅

颜渊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

仰之弥高:更加

循循然善诱人: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如有所立卓尔: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当仁:遇到,面对

子之武城:往、去

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予所否者:我

饥馑:灾荒、荒年

由也为之: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以俟君子:等到

舍瑟而作:站起来

异乎三子者之撰:陈述

为国以礼:用

其言不让:谦让

是故哂之:因此

4、注意如下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使动用法。

是丘也:判断句。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当当班亲子园教案

不让它们流逝散文

不让老婆生气保证书

辞职报告一个月不让走

写了辞职报告不让离开

仁宝培训心得范文

不让自己后悔爱情名言

让与不让作文500字_小学生作文

婴儿几个月不让吃奶合适

Windows7如何设置不让孩子玩游戏?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当仁,不让于师》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