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啰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讲义式教案范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讲义式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 目录
篇1:《争吵》 详细教案讲义
《争吵》 详细教案讲义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篇2:教案:条目式教案
教案:条目式教案
条目式教案的基本结构条目式教案首先是背景登录,包括学校、班级、科目、教师和日期等;然后由课题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材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等十大条目组成。
1.课题名称。这是指该节课教学的总题目,可以是教科书的某一课的名称,也可是该节课的教学任务名称,还可是该节课教学内容的总称。
2.教学目标。即要求研制和陈述该节课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基本原则在本课程第5章有专门而详细的论述。陈述的根本要求是“作业化”,即可以通过作业加以准确检验。
3.教学内容。即列出该节课教学的具体内容项目。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条件。
4.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学目标,分析确定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学目标规定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而难点是学生学习准备不足的内容。重点难点的分析确定,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和步骤,它为教材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时间分配以及板书设计提供依据。
5.课的类型。确定该节课是综合课还是单一课;若是单一课,需进一步确定是什么样的单一课。
6.教学方法。分析、选择甚而设计确定该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原则本书第6章有专门面详细的论述,可供参考。不过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师既可以在已有的教学方法中选择使用,也可以根据实际设计使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7.教材教具准备。根据从实际可能和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分析和确定该节课需要使用的各种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具。除课本以外,要充分利用教学指南、习题集、补充材料以及自行设计的教学材料等,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机、电视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利用和自制各种教学软件,同时选择(自制)和使用各种图表卡片。
8.教学时间。标明该节课的持续时间。
9.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教案设计撰写工作中最为重要的项目和步骤。要求步骤结构清晰、文字叙述详细、突出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确定。
(1)关于教学过程的步骤结构:一是“组织教学”;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学习动机”;三是“教授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其中,“组织教学”既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又是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项工作。
(2)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一是分解教学内容,并按内容的内在联系安排好先后顺序;二是就教学内容分别设计相应的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三是设计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具;四是设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突出重点难点,在重点难点上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
10.板书设计。板书就是在教室里的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它的作用非常大,能使教学条理清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设计并书写出优秀的板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板书设计要求比较高:一是条理清楚;二是书写工整;三是突出重点难点;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篇3:高中语文教学讲义《拿来主义》教案
高中语文教学讲义《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相关知识,理清文章思路,培养语文能力。
2.学习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目标一、二。
教学时数与设想:根据由整体到局部、由略读到精读的普遍认识规律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把握文章整体,粗略了解作者观点、思路和文体知识;第二课时细致品味文章的段、句、词及修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五月了,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满树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
这就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都困惑、迷惘过。
二、启发思考
1.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说说看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明确: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
提示: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送古董,捧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2.现在我们撇开课文,就说在对待“继承文化遗产,接受外来文化”上,可能会产生哪几种态度?
篇4:《妈妈的账单》教案讲义
《妈妈的账单》教案讲义
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
2、学习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补充妈妈的账单,对小彼得心理活动的融情想象,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检查反馈
1、揭题直接导入。提醒“账”的写法,释“账单”。
2、初读课文,随文关注生字词,用符号圈出来,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3、提醒同学注意难写的字词,难读的语句。
4、默写:“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
(二)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计学生说得比较详细。
2、引导运用默写的三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简练。
3、随机引导“如愿以偿”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三)比较账单,唤醒生活的记忆,补充账单
过渡:听同学们说主要内容,都提到了课文中的两份账单,我们来好好研究研究。
1、媒体出示二份账单
2、引导比较,发现区别。(预计学生会发现有如下区别:金额多少,劳动量大小,时间长短等)随机解释“芬尼”。
3、补充妈妈的账单。如果我们要把妈妈的账单列得更详细些,账单中应该列些什么?
教师引说:
十年的幸福生活啊!是多么的甜蜜。每一天,妈妈都为小彼得准备好干净舒适的衣服……十年的吃喝中,有一杯杯香浓的牛奶,香甜可口的饭菜……每次,当小彼得生病时,妈妈总是那样辛劳……十年来,妈妈一直是那样慈爱……
(教师在点拨和评价中随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补充妈妈的账单)
4、引导对比,体会无私、无价
这么多的事例,如果要计算金钱的话,该是多少芬尼?
而妈妈却写着“0”芬尼,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四)引导想象,补充小彼得的心理
1、引读--“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2、引导补白
“读着读着”说明什么?
教师引说:是啊!小彼得读了很多遍,心中汹涌澎湃,思绪万千,肯定也想了很多。
投影出示:
小彼得把帐单展开读了起来,他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每一天,妈妈总是准时送上香浓的牛奶,妈妈做的饭菜是那么香甜可口。妈妈的怀抱永远是自己温暖的港湾。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每一年的圣诞节,妈妈……
他读着读着,想起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深更半夜,寒风呼啸,自己突然发起了高烧,妈妈……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那次自己犯了错……
他读着读着,又想起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情景写具体(放背景音乐《懂你》)
3、交流补白内容,教师随机点拨,注意适当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
4、哪些语句说明小彼得羞愧万分?用横线画出。
5、反复朗读,体会羞愧和改过。
6、补充小彼得和妈妈的对话:小彼得扑在妈妈的怀里,会和妈妈说些什么话?
(五)小结、布置作业
1、自主设计作业。学习课文,你想给自己布置什么作业?(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抒发真实的感受)
2、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作业都很实在,很孝顺,也很感人。老师只想给你你们的温馨作业前加上一个期限,那就是一辈子。
篇5:《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
《语言学概论》课件、教案、讲义
语言学概论 Theories of general linguistics 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它是普通语言学的入门课。 导 言 (语言和语言学绪论) 1.语言的含义: Webster’s New Word Dictionary offers several senses of the word “language”,namely,
[1](a) human speech; (b)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by this means; (c) a system of vocal sounds and combinations of such sounds to which meaning is attributed, used for the expression or communicat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d) the written representation of such a system .
[2](a) any means of expressing or communicating, as gestures, signs, or animal sounds; (b) a special set of symbols, letters, numerals, rules etc. use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as in computer.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共同的语言又常是民族的特征。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各阶级服务。社会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群也会影响到语言,因而造成语言在使用上的不同特点或差异。 语言与认知: J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如:“He opened the bottle and poured himself a glass of wine;”再如:“他跳上马骑走了。” 在并列复合句中,第一部分表示的动作往往先于后一部分的动作:“She closed the window and they left.” J接近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临近的概念就容易快速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多个形容词排列顺序的原则之一是:与中心词概念越接近的修饰语置于中心词越近的位置上,如 the famous delicious Italian peppery(胡椒味儿的) pizza、the old black wooden desk。 J数量象似性(quantitative iconicity),即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试比较:
[1]A. This guy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B. This impertinent egghead is getting on my nerves.
[2]A.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her. B. On the Brighten train from Victoria, I met this fairhaired, fragile and beautiful creature. B组不仅信息量大,而且也突出了主语(1B)和宾语(2B)在概念上的重要性和不可预测性。 语言与时代:从人名50年的变迁 传统人名:祈求福禄、长寿、平安、财富、美德、聪慧、美貌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革”人名: (政治色彩浓)建国、爱华、卫国、超美、图强、卫东、向东、爱武、卫兵、军、红 改革开放时期人名:(新颖别致)如表现女性美貌的,过去用兰、桂、芬、芳,现在用婷、妍、嫣、娜、蕾、薇;女性文静的,过去用娴、淑,现在用静、洁、莹、晨、露、曦、晓等。 语言的类别: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自然语言指被语言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它一般都有较长历史发展过程。 人工语言是依照一定原理人工设计出来的。三种用途:特殊情况下发挥自然语言作用,如波兰医生柴门霍夫的世界语; 作为语言代码,为某种特殊用途服务,如电报代码、聋哑人手指语;作为符号系统用于科技领域,如计算机语言、逻辑语言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体态语包括有符号意义的各种身势和表情,如点头、摇头、微笑等。辅助于口头交际。 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言语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具体说,言语就是说话(或写作)这个行为和所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前者指言语行为本身,后者指言语行为的结果,有人叫它言语作品。它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篇话。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思考:分析“言”的含义:
[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约法三章,有言在先。
2. 语言的起源 摹声说:对客观事物发出的声音加以摹仿。章太炎《国故论衡》“何以言鹊?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 感叹说:人类受外界刺激,产生恐怖、欢乐、悲哀等感情,本能地叫喊起来,就产生叹词。 社会契约说:语言是经详细考虑而约定的。 手势语说:在手势语基础上产生有声语言。 劳动创造语言说:语言是人们在劳动的推动下,从以声音为刺激物的、具有某种交际作用的第一信号系统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二、语言学的定义、性质、任务 w
1.定义:专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就叫语言学。语言学是一门多边缘、多层次的立体学科。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和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交叉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学显得越发重要。在教育界,语言学是各高等学校中文系和外语系的必修课程。 w 一般说来,大学中文系的语言学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古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语言,包括上古、中古、近代等若干阶段;现代汉语课程主要研究中国“五四”以来的语言;语言学概论的交叉性最为明显,它不但涉及以上两门课的内容,还涉及大量的外语知识,并着重从理论上去研究语言。
2.性质:语言学概论是一门普通语言学(详见后)的入门课,属于狭义语言学(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语言学概论和上述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外国语三门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着重在理论上对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个别的、实际的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在这门课里我们将学习到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语言学性质、功能以及它的结构,掌握语言的现状、变化以及一般的发展规律。 w
3.任务:要研究语言,就要对具体的语言材料或现象集中、整理,再进行分析和概括,从中找出本质的东西,使其条理化,上升到理论,形成规律。语言研究的目的就是揭示语言的性质、特点及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语言实践,或为其他有关学科地发展提供理论或方法上地帮助。 w 如人体词语、戏剧词语、行业语的扩用等。 w 细微之别:JI gave a wallet to Bill. JI gave Bill a wallet.
三、语言学的类别 w
(一)从研究的对象上,可把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个别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某一种语言,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着重从理论上探讨语言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也叫一般语言学。
w 1.个别语言学的类型:截取具体语言某时代的一个横截面,对它当时的.现状作静态描写和研究,以掌握它的内部规律,这种语言学叫描写语言学,也叫静态语言学。 w 就某具体语言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过程进行纵的历史的研究,以发现其历史演变规律,这就是历史语言学,也叫动态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时,可以选择两种或几种语言进行互相比较的研究,这叫比较语言学。 w 在比较语言学中,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最大是用历史比较法建立起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它是利用历史材料把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或同一来源的亲属语言的语言事实进行比较, w 深入到它们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发现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的对应规律和历史演变的规律,以确定语言的亲属关系。 w 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学)的分支:对语言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研究,就形成语言学的各个部门(分支),如语音学、语义学、词汇学、词源学、词典学、语法学(词法学、句法学)、修辞学、文字学、语境学、语用学、方言学、风格学等。
w (二) 从研究的侧重点上,可把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的一般理论。狭义的理论语言学就是普通语言学,广义的理论语言学也包括个别语言学的理论部分。 w 和理论语言学相对,应用语言学是侧重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学科。它也可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w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的范围较广,除了语言教学外,还包括词典编纂、文字制定、机器翻译、人工智能、情报自动检索、失语症治疗、信息传达处理等。有人把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数理语言学也都算在广义的应用语言学之内。 w 语言学概论属于普通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w (三)根据“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观点,语言学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w 第一种,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的语言学是以“语言”为惟一对象的语言学。这种语言学的“语言”是指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它是一种静态的、同质的纯语言学。索绪尔认为应该首先研究这种语言学。言语的语言学在索绪尔当时看来只是一种以后再研究的设想,根据索绪尔的有关论述,言语的语言学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异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语言学。 w 第二种,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
篇6:英语语法讲义
英语语法讲义
主谓一致之一
主谓一致的问题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其实使用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甚至很复杂。
这是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这一问题所依据的原则各不相同。就其在现代语法中的基本原则而言,通常有三个不同角度的着眼点:1、语法一致 2、意义一致 3、就近原则。
主谓一致的原则是指,主语和谓语从语法形式上取得一致:主语是单数形式,谓语也采取单数形式;主语是复数形式,谓语亦采取复数形式。例如:
A grammar book helps you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rules of a language.
(主语是单数形式,谓语也采取单数形式)
语法书帮助你学习语言的某些规则。
Grammar books help you learn something about the rules of a language.
(主语是复数形式,谓语也采取复数形式)
语法书帮助你学习语言的某些规则。
主语和谓语从语法形式上取得一致的问题远不只上述的那么简单,有许多方面的情况需要去具体地对待:
#不定式、动名词、以及从句作主语时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Reading often means learning .读书常意味是学习。
To read English aloud every morning does you a lot of good.每天早晨朗读英语有许多好处。
What he said has been recorded .他说的话已被录音了。
##不定代词one, every, each, everybody, everyone, one of, no one, nothing, nobody, someone, somebody, either, neither, many a 等作主语或是修饰主语时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Neither of my sisters likes sports .我的妹妹中没人喜欢运动。
Many a student takes a walk on campus after dinner.许多学生晚饭后常在校园里散步。
Every boy and girl shows great interest in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每个男孩和女孩对课外活动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 表示国家、机构、事件、作品等名称的专有名词作主语时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tells people lots of mysterious bits of folklore .
《一千零一夜》给人们讲了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
The United States is leading the world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美国常在世界科技方面领先。
The United N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 .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 a portion, a series of, a kind of, the number of等与名词构成名词短语作主语时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例如:
A series of high technology products has been laid out in the exhibition. 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已在展览上展出。
The number of printing mistakes in some recent books often surprises people even to death.
近来一些书籍里印刷错误的数量让人吃惊得要命。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reports is missing .这些报告都没有提及实质问题。
A kind of rose in the garden smells very pleasant.这座花园里有一种玫瑰香气怡人。
##### 由some, several, both, few, many, a number of 等词修饰主语、或是由它们自身作主语时应看作复数,谓语动词用复数。另外,由and连接两个主语时,谓语一般用复数。例如:
On the seashore, some people are playing volleyball and some are lying in the sun. 海边,有些人在打排球,有些人躺着晒太阳。
Both of us are fond of watching football games .我们俩都喜欢看足球赛。
A number of will-be graduates are voluntarily going to work in the West of China. 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打算自愿去中国西部工作。
###### 有些短语,如:a lot of, most of, any of, half of , three fifths of, eighty percent of, some of, none of, the rest of , all of等后接不可数名词、或是单数形式的名词作主语时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但如果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作主语时应看作复数,谓语动词用复数。例如:
A lot of money in the shop was stolen yesterday when the electricity was suddenly cut off. 昨天突然断电时,那家商店丢失了许多钱。
A lot of books about Investment Fund have been published recently.
最近出版了许多关于投资基金的书籍。
意义一致( Notional Concord )
这一原则是指,从意义着眼来解决主谓一致问题。有时主语形式上为单数,但意义上却是复数,那么谓语依意义也用复数形式;而有时主语形式上为复数,但意义上却是单数,那么谓语依意义亦用单数形式。
1) 当主语后面接由as well as, as much as, accompanied by, including, in addition to, more than,no less than, rather than, together with等引导的词组时,其谓语动词的形式要依主语的单复数而定。在这样的句子里,这些词所引导的词组不影响主语自身的单、复数形式,它们在句子里其实是状语。也就是说,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词组搬到句首或是放到句末去。从表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与主语之间有“,”隔开。例如:
Petroleum, along with fuel gas, has recently risen in price.
最近石油和燃料煤气的价格上涨了。
The teacher, with all his students, is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his weekend.老师打算这个周末与学生们一起去野炊。
The students, together with their teacher ,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his weekend.学生们打算这个周末与他们的老师一起去野炊。
The warehouse, with all its stockings, was burned last night.
昨晚,那个仓库连同其所有的货物一起被烧毁了。
我们完全可以将上面句子中的那些词组都分别搬到句首或是放到句末去,因为它们在句子里是状语:
Petroleum has recently risen in price, along with fuel gas.
Along with fuel gas, petroleum has recently risen in price.
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his weekend together with their teacher.
As well as the suitcase, the missing things have been found and returned to the owner.
The missing things have been found and returned to the owner, as well as the suitcase.
2) 表示时间、金钱、距离、体积、重量、面积、数字等词语作主语时,其意义若是指总量应看作单数,谓语动词用单数;但如果其意义是指“有多少数量”则应该看作是复数,那么谓语动词也应该用复数。例如:
Four weeks are often approximately regarded as one month.
人们常大约地将四个星期看成一个月。
Twenty years stands for a long period in one's life.
二十年在人的'一生里意味着一个很长的时期。
Eighty dollars are enough for a student to spend on food for one week.八十块钱给一个
高中英语语法-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三
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三
little,no,some, 等修饰。
I have read all the book (that) you gave me.
4)先行词被 the only, the very, the same, the last 修饰时。
He is the only person that I want to talk to.
5)先行词既有人又有物时。They talked of things and persons that they remembered in the school.
先行词是表示地点时,要根据从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如果是及物的就用that(which),否则用where。
This is the house where he lived last year.
This is the house that (which) he visited last year.
用no sooner…than和hardly…when引导的从句表示“刚……就……”。主句中的动词一般用过去完成时,从句用过去时;而且主句一般倒装,把助动词had提到前面。例如:Hardly had I entered the room when I heard a loud noise.
代词作主语时,主谓语序不变。Here it is. Here he comes.
当句首状语为表示地点的介词词组时也常常引起全部倒装。
South of the city lies a big steel factory.
From the valley came a frightening sound.
表语置于句首时,倒装结构为“表语+连系动词+主语”。
Present at the meeting were Professor White,Professor Smith and many other guests.
Gone are the days when they could do what they liked to the Chinese people.
Among the goods are Christmas trees, flowers, candles and toys.
He has been to Beijing. So have I.
Li Wei can’t answer the question. Neither can I.
部分倒装
用于省略if的虚拟条件状语从句。Had you reviewed your lessons,you might have passed the examination.
3.用于“形容词(或名词、动词)+as(though)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例如:Pretty as she is ,she is not clever.
Try as he would, he might fail again.
如果从句的表语是名词,其名词前不加任何冠词。
Child as he was, he had to make a living.
用于no sooner…than…,hardly…when和not until的句型中。Not until the teacher came did he finish his homework.
用于never,hardly,seldom,scarcely, barely, little,often,at no time,not only,not once等词开头的句子。
Never shall I do this again.
Little did he know who the woman was.
6.用于以only开头的句子(only修饰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时)。Only this afternoon did I finish the novel.
Only in this way can you master English.
Only when he told me did I realize what trouble he was in.
如果only后面的词组不是状语,则不用倒装。
Only Wang Ling knows this.
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May you succeed!祝你成功!
stomach-stomachs,a German-three Germans,
an American-two Americans,man cook - men cooks;
papers 报纸, 文件 manners礼貌 drinks饮料
in a word 简言之?in other words 换句话说
have words with 与某人吵嘴
have a few words (a word) with sb.与某人说几句话
The crowd were running for their lives.
某些集体名词, 如people, police, cattle等, 只当复数看待, 谓语动词必须用复数。The police are searching for him.
高中英语语法-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二
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二
d that she (should) stay in bed for a few days.
He demanded that we (should) start right away.
作advice,idea,order,demand,plan,proposal,suggestion,request等名词的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其谓语动词要用虚拟语气的结构“(should)+动词原形”。例如:We all agreed to his suggestion that we(should) go to Beijing for sightseeing.
My idea is that we (should) do exercises first.
在feel, hear, notice, observe, see, watch, have, let, make等词后的补足语中,不定式不带to。但是这些句子如果变成被动结构时,就必须带to。例如:I often hear him sing the song.
He is often heard to sing the song.
注意:不定式动词在介词but, except, besides后面时,如果这些介词之前有行为动词do的各种形式,那么,这些介词后的不定式不带to,否则要带to.如:
She could do nothing but cry.
What do you like to do besides swim?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go.
作定语的不定式如果是不及物动词,或者不定式所修饰的名词或代词是不定式动作的地点、工具等,不定式后面须有相应的介词。例如:He is looking for a room to live in.
There i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Please give me a knife to cut with.
There / It is no use/ good/ not any use/ good/ useless doing sth.
动词后可以用动名词作宾语,但不能用不定式:
admit,appreciate, avoid, consider, delay, enjoy, escape, excuse, feel like, finish, forgive, give up, imagine, include, keep, mention,mind,miss,practise, put off, resist, risk, suggest, can’t help, can’t stand(无法忍受)等。
I tried not to go there.(我设法不去那里。)
I tried doing it again.(我试着又干了一次。)]
mean to do 有意... mean doing意味着...
I mean to come early today.(我打算今天早些来。)
Missing the train means waiting for another hour.
(误了这趟火车意味着再等一个小时。)
allow, advise, forbid, permit
We don’t allow smoking here. We don’t allow students to smoke.
动词need,require,want作“需要”解,其后跟动词作它的宾语时,若表示的含义是被动的,必须用动名词,或不定式的被动式。例如:
The window needs(requires, wants)cleaning(to be cleaned).
在短语devote to, look forward to, pay attention to, stick to, be used to, object to,thank you for, excuse me for 等后的动词也必须用动名词形式: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soon.
Badly polluted, the water cannot be drunk.(原因)
Being written in haste, the composition is full of mistakes.
(原因,强调写的过程,故应用现在分词一般被动式)
Having been deserted by his guide, he couldn’t find his way through the jungle.(为了强调已完成的动作)
Asked to stay, I couldn’t very well refuse.
这里 asked 可能意味着 having been asked, 也可能意味着when/since I was asked, 但用了 having been asked 就不会有歧义。
下面句中过去分词表示的时间与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时间相同,所以不能代之以强调先于谓语动词的现在分词完成被动式。例如:
Covered with confusion, I left the room.我很窘地离开了房间。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He used to live in London, use(d)n’t he /didn’t he?
There used to be a cinema here before the war, use(d)n’t there /didn’t there?
Such things ought not to be allowed, ought they?
He ought to be punished, oughtn’t he?
但在正式文体中,用ought we not形式。例如:
We ought to go, ought we not?或We ought to go ,should we not?
含有情态动词must的句子表示推则,作“想必”解时,疑问部分不可用mustn’t。若前句强调对现在情况的推测,疑问部分用aren’t(isn’t)十主语,例如:You must be tired,aren’t you?若陈述部分的must表示“有必要”时,附加疑问句部分则用needn’t。例如:You must go home right now, needn’t you?
当mustn’t 表示禁止时,附加疑问部分一般用must。如:
You mustn’t walk on grass, must you?
前句谓语动词是must have+过去分词时,若前句强调对过去情况的推测(一般有过去时间状语),疑问部分的谓语动词用didn’t+主语;若前句强调动作的完成,疑问部分的谓语动词用haven’t(hasn’t)+主语, 例如:
He must have met her yesterday, didn’t he?
You must have seen the film, haven’t you?
陈述句谓语部分出现否定词缀时(前缀或后缀),疑问部分仍用否定结构。例如:He is unfit for his office, isn’t he?
如果陈述部分包含有no, never, hardly, seldom, few, little,nowhere, nothing等否定或半否定词时,疑问部分用肯定形式。例如:He is hardly 14 years old,is he?
如果陈述部分的主语为everyone,someone,no one等不定代词,其疑问部分的主语可用he,也可用they。
Everyone knows his job, doesn’t he?
Everyone knows their job,don’t they?
No one was hurt,were they?
I’m late, aren’t I?
One can’t be too careful,can one(you)?
Have a cup of tea, will you?
Let’s go there,shall we? Let us go there,will you?
同位语从句跟在名词后面,进一步说明该名词的具体内容。引导同位语从句的名词主要有fact, news, promise, idea, truth等。连接词用that (不用which)及连接副词how, when, where, why等。例如:
His delay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ar went wrong halfway.
The news that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true.
She asked the reason why there was a delay.
关联词只能用whether不能用if表示“是否”的情况如下:
A)在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 film is worth seeing.
The news whether our team has won the match is unknown.
B)在主语从句中,只有用it作形式主语时,whether和if都能引导主语从句,否则,也只能用whether。例如:
Whether we shall attend the meeting hasn’t been decided yet.
It hasn’t been decided whether(if)we shall attend the meeting.
C)在介词之后。(介词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It all depends (on) whether they will support us.
D)后面直接跟动词不定式时。
He doesn’t know whether to stay or not.
E)后面紧接or not 时。
We didn’t know whether or not she was ready.
F)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只能用whether。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you must do it well.
G)用if会引起歧义时。例如: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like it.
该句有两个意思:“请告诉我你是否喜欢”。
或“如果你喜欢,请告诉我。”用了whether就可以避免。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必须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
1)先行词是不定代词:all,few,little, much,something,nothing,anything等。All that we have to do is to practise every day.
2)先行词被序数词或形容词最高级所修饰。
The first lesson that I learned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3)先行词被all,any,every, each, few,
高中英语语法-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一
高中英语语法重点难点回顾之一
主谓一致常考难题:
Five minutes is enough to do this exercise.
Each boy and each girl wants to serve the people in future.
More than one student has seen the film.
Many a ship has been damaged in the storm.
More members than one are against your plan.
一些有两个部分构成的名词表示衣物或工具作主语时, 谓语通常用复数形式:glasses, clothes, trousers, shoes, compasses, chopsticks, scissors等。
但如果主语用a kind of , a pair of , a series of等加名词构成时, 谓语动词一般用单数形式。A pair of shoes was on the desk.
并列主语如果指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时, 谓语动词用单数形式, 这时and后面的名词没有冠词。例如:
Truth and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The girl’s teacher and friend is a young doctor.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s the great happiness.
Going to bed early and getting up early is a good habit.
A knife and fork is on the table.
当主语后面跟有as well as, as much as , no less than, along with, with, like, rather than, together with, but, except, besides, including, in addition to等引导的词组时, 其谓语动词的单、复数按主语的单、复数而定。例如:
The teacher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was excited.
The room with its furniture was rented.
A (great) number of修饰可数复数名词, 谓语动词用复数; a great deal of,a large amount of 修饰不可数名词, 其短语作主语时, 谓语动词用单数。
关系代词who, that, which等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时, 其谓语动词的数应与句中先行词的数一致。例如:
Those who want to go please sign your names here.
Some of the energy that is used by man comes from the sun.
季节、月份、星期、节日、假日、一日三餐、学科名称,球类、棋类名词名称前一般不加冠词。
1/2 one(a) half 1/4 one(a) quarter
形容词的顺序:
系动词be,grow,get,become,feel,appear,prove,seem,look,keep,smell,taste,sound,turn,remain限定词+数量形容词(序数词在前,基数词在后)+性状形容词+大小、长短、高低等形体+新旧+颜色+国藉+材料
Those three beautiful large square old brown wood table
某些以a-开首的形容词例如:afraid,alike,alone,asleep,awake, alive 等只能作表语,不能作定语。
某些以-ly结尾的词是形容词而不是副词:friendly,lively, lovely,lonely,likely,deadly,silly,orderly, timely等。
1)close接近地 closely仔细地,密切地
2)free 免费地 freely自由地,无拘束地
3)hard努力地 hardly几乎不
4)late 晚,迟 lately近来
5)most 极,非常 mostly主要地
6)wide广阔地,充分地 widely广泛地
7)high高 highly高度地,非常地
8)deep深,迟 deeply抽象意义的“深”
9)loud大声地 loudly大声地(含有喧闹的意思)
10)near邻近nearly几乎
bad/ill,badly worse worst little less least
表示一方不及另一方时,用“less+原级+than”的结构表示:This room is less beautiful than that one.
表示一方超过另一方的程度或数量时,可在比较级前加表示程度的状语,如:even,a lot,a bit,a little,still,much,far, yet, by far等修饰:He works even harder than before.
注意:by far 通常用于强调最高级。用于比较级时,一般放在比较级的后面, 如放在前面,应在二者中间加“the”。
He is taller by far than his brother.
He is by far the taller of the two brothers.
某些以-or结尾的形容词进行比较时,用to代替than。superior,junior,senior等。
He is superior to Mr Wang in mathematics.
在比较从句中为了避免重复通常用that(those),one(ones)代替前面出现的名词。that指物,one既可指人,也可指物。that可代替可数名词单数和不可数名词,而one只能代替可数名词。例如:
The book on the table is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at on the desk.
A box made of iron is stronger than one made of wood.
表示倍数的比较级有如下几种句型:
A is three (four,etc.) times the size (height, length, width,etc) of B.
The new building is four times the size (the height) of the old one.
这座新楼是那座旧楼的四倍大(四倍高)。[高三倍]
A is three (four, etc.) times as big (high, long, wide, etc.) as B.
Asia is four times as large as Europe.亚洲是欧洲的四倍大。
A is three (four,etc.) times bigger (higher, longer, wider) than B.
例如:Your school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ours.
你们的学校比我们的学校大三倍。
表示两倍可以用 twice 或 double。
表示“最高程度”的形容词,如excellent,extreme,perfect等,没有最高级,也不能用比较级。
如果复数名词前有many、few,不可数名词前有much、little等表示量的形容词时,该用so而不用such。如:
I’ve had so many falls that I’m black and blue all over.
Mr White got so little money a month that he could hardly keep body and soul together.
但little不表示数量而表示“小”的意思时,仍用such。如:
They are such little children that the they cannot clean the house by themselves.
6)almost与nearly
在very, pretty, not后用nearly, 不用almost。例如:
I’m not nearly ready.
在any, no, none, never前用almost, 不用nearly。例如:
I almost never see her.
need 表示“需要”或“必须”,作情态动词时,仅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在肯定句中一般用must, have to, ought to或should 代替。例如:
You needn’t come so early.
Need I finish the work today? --Yes, you must.
注意:needn’t have done“表示本来不必做某事而实际上做了某事”。例如:You needn’t have waited for me.
“should have done”表示应该做到而实际上没有做到。
You should have started earlier.
“ought to have done”表示过去应做某事而实际未做。
You ought to have helped him (but you didn’t)
书报的标题,小说等情节介绍常用一般现在时。
表示感觉,愿望和状态的某些动词如have, be, hear, see, like等词一般不用进行时。
有些动词形式上是主动结构,但表示被动的意思。常见的有可和 well, easily 等副词连用的不及物动词sell,wash,write,read,clean,cook等。例如:
The cloth washes well.这布很经洗。
The new product sells well.这新产品很畅销。
The pen writes well.这支笔很好写。
在动词 arrange,command, demand, desire,insist, order,propose, request, require, suggest等后面的宾语从句中用“(should)+ 动词原形”(虚拟语气)例如:
We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have a meeting.
We insisted that they (should) go with us.
The doctor ordere
篇7:虚拟语气讲义
一、考点聚焦
1、虚拟语气用于条件状语从句中
(1)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假设,条件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式(be动词的过去式用were)”,而主句中的谓语动词用“would / should/ could / might + 动词原形”。如:
If I were a boy, I would join the army.
If the had time, she should go with you.
(2)表示与过去的事实相反,条件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完成时,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则用“would / should / might / could + have +过去分词”。如:
If he had taken my advice, he would have succeeded in the competition.
(3)表示与将来事实相反,条件状语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一般过去时或should(were to) + 动词原形,而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则用would / should/
could might + 动词原形。如;
If it were to rain tomorrow, the football match would be put off.
(4)当条件状语从句表示的行为和主句表示的行为所发生的时间不一致时,动词的形式要根据它所表示的时间作相应调整。如:
If they had worked hard, they would be very tired.(从句说的是过去,主句指的是现在)
以下表格是虚拟语气用于条件状语从句中时,主句和从句谓语动词的形式:
条件状语从句 主 句
与过去事实相反 had + 过去分词 should /would/could/might + have + 过去分词
与现在事实相反 一般过去时(be用were) would/should/could/might + 动词原形
与将来事实相反 一般过去时或should(were to) + 动词原形 Would/should/cold/might + 动词原形
有时侯在使用时可省略if,句子则可换成下列形式,即“were / had / should +主语”。如:
Were I a boy, I would join the army.
Had he taken my advice, he would have succeeded.
Were it not for the expense, I would go to Britain.
2、虚拟语气用于名词性从句
(1)虚拟语气在宾语从句中的运用。
①“wish + 宾语从句”表示不能实现的愿望,译为“要是……就好了”等。表示现在不能实现的愿望,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表示将来不能实现的愿望,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would/could + 动词原形”;表示过去不能实现的愿望,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had + 过去分词”或“could(should) + have + 过去分词”。如:
I wish it were spring all the year round.
I wish I had known the answer.
I wish I could fly like a bird.
②在表示建议、要求、命令等的动词suggest、advise、propose、demand、require、insist request、command、order等后的宾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用should + 动词原形或是动词原形。如:
She suggested we (should)leave here at once.
The doctor ordered she should be operated.
(2)虚拟语气在同位语从句和表语从句中的运用。
作表示建议、要求、命令等的名词advise、idea、order、demand、plan、proposal、suggestion、request等的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从句中的谓语动词用“(should) + 动词原形”。如:
His suggestion that we (should)go to Shanghai is wonderful.
My idea is that they (should)pay 100 dollars.
(3)虚拟语气在主语从句中的运用。
在主语从句中,谓语动词的虚拟语气用“should + 动词原形”的结构,表示惊奇、不相信、理应如此等。如:
It is necessary(important, natural, strange, etc.)that we should clean the room every day.
It was a pity (a shame, no wonder, etc.)that you should be so careless.
It will be desired(suggested, decided, ordered, requested, proposed, etc.)that she should finish her homework this afternoon.
注意:这种从句表示的是事实。如果说人对这种事实表现出惊奇的情感,就可用虚拟语气。反之,如果不表示惊奇等情感,that从句也可用陈述句语气。如:
It is pity that you can’t swim.
3、虚拟语气在其他场合的运用
(1)虚拟语气在as if/as though、even if/even though等引导的表语从句或状语从句中,如果从句表示的动作发生在过去,用过去完成时;指现在状况,则用一般过去时;指将来状况则用过去将来时。如:
He did it as if he were an expert.
Even if she were here, she could not solve the problem.
(2)虚拟语气用于定语从句中。
这种从句常用于句型“It is (high)time (that) … ”中,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用一般过去时(be用were)或should + 动词原形,意思是“(现在)该……”。如:
It’s time that I picked up my daughter.
It’s high time we were going.
(3)虚拟语气用在if only引导的感叹句中。如:
If only I were a bird.
If only I had taken his advice.
(4)虚拟语气在一些简单句中的运用。
①情态动词的过去式用于现在时态时,表示说话人谦虚、客气、有礼貌或语气委婉,常出现在日常会话中。如:
It would be better for you not to stay up too late.
Would you be kind enough to close the door?
②用于一些习惯表达法中。如: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I would rather not tell you.
二、精典名题导解
选择填空
1. When a pencil is partly in a glass of water, it looks as if it _______. (NMET 95)
A.breaks B.has broken C.were broken D.had been broken
解析:答案为C。本题考查的是as if 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的语气问题,as if引导的状语从句如果与事实一致,不用虚拟语气,如果与事实相反,应用虚拟语气。题中“当铅笔的一部分浸在水中,铅笔看上去好像断了”。而实际上铅笔并未断,与事实相反,前半部分陈述是一般现在时,因而本句是对一般现在时的虚拟,用were broken。
2. I didn’t see your sister at the meeting. If she ___________, she would have met my brother.(NMET 94)
A.has come B.did come C.came D.had come
解析:答案为D。本题考查的是if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题意是:我在会议上没看到你姐姐,故你姐姐没来。因此如果“她来了”与事实相反,前面一句交代了虚拟语气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的虚拟,所以if从句中用had+过去分词。
3. -If he ___________, he ________that food.
-Luckily 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immediately.(NMET 93)
A.was warned; would not take
B.had been warned; would not have taken
C.would be warned; had not taken
D.would have been warned; had not taken
解析:答案为B。本题考查的是条件状语从句与主句表示与事实相反时虚拟语气的用法。根据下一句语境可知,他事先并没有得到警告,表示过去时间的虚拟语气,故选B。
虚拟语气专项练习
1.Were it not for the snowy weather, we __________all right.
A. would be B. would have been C. were D. may be
2. ________more careful, his ship would not have sunk.
A. If the captain were B. Had the captain been
C. Should the captain be D. If the captain would have been
3. If he _________ me tomorrow, I would let him know.
A. should call B. should not have been able
C. were not able D. are not able
4. If you asked your father, you ______________ permission.
A. may get B. might get C. should have called D. maybe get
5. _____________today, he would get there by Friday.
A. Would he leave B. was he leaving
C. Were he to leave D. If he leaves
6. ______I you, I would go with him to the party.
A. Was B. Had been C. Will be D. Were
7. The millions of calculations involved, had they been done by hand, __________all practical value by the time they were finished.
A. could lose B. would have lost
C. might lose D. ought to have lost
8. Had Paul received six more votes in the last election, he ____________our chairman now.
A. must have been B. would have been C. were D. would be
9. If you ________________Jerry Brown until recently, you’d think the photograph on the right was strange.
A. shouldn’t contact B. didn’t contact
C. weren’t to contact D. hadn’t contacted
10. ____________he English examination I would have gone to the concert last Sunday
A. In spite of B. But for C. Because of D. As for
11. Look at the terrible situation I am in! If only I _____________your advice
A. follow B. would follow C. had followed D. have followed
12. Had Paul received six more votes in the last election, he ____________our chairman now.
A. must have been B. would have been
C. were D. hadn’t contacted
13. If the horse won today, it _____________ thirty races in five years.
A. would have won B. won C. must have won D. did have won
14. There is a real possibility that these animals could be frightened, _______a sudden loud noise.
A. being there B. should there be
C. there was D. there having been
17. I would have gone to visit him in the hospital, had it been at all possible, but I ______ fully occupied the whole of last week.
A. were B. had been C. have been D. was
18. I apologize if I __________ you, but I assure you it was unintentional(无意的).
A. offend B. had offended
C. should have offended D. might have offended
19. If you hadn’t taken such a long time to get dressed, we’d______________ there by now.
A. be B. circles C. is circling D. be circling
20. 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 and sets in the west, so it seems as if the sun ________round the earth.
A. were circling B. circles C. is circling D. be circling
21. I wish that I _______________ with you last night.
A. went B. have gone C. could go D. could have gone
22. I wish I ___________ with her.
A. would be B. am C. was D. were
23. I wish that I_____________ the concert last night.
A. could B. have attended C. could have attended D. attended
24. The picture exhibition bored me to death. I wish I_______________ to it.
A. had not gone B. have not gone
C. did not go D. can not have gone
25. “I wish you___________ me to put these things away,” he said.
A. will help B. help C. are helping D. would help
26. If the Watergate Incident_____________ Nixon would not have resigned from the presidency.
A. did not occur B. had not occurred C. was not occurring D. be circling
27. I hadn’t expected ________James to apologize but I had hoped .
A. him calling me B. that he would call me
C. him to call me D. that he call me
28. George would certainly have attended the mee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 .
A. if he didn’t get a flat tire B. if the flat tire hadn’t happened
C. had he not had a flat tire D. had the tire not flattened itself
29. The teacher suggested that her students _____________ experiences with ESP.
A.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ir B. to write composition about the
C. wrote some compositions of his or her D. had written any compositions for his
30. He speaks Chinese as fluently as if he ______________a Chinese.
A. were B. had been C. is D. has been
31. As usual, he put on a show as though his trip____ a great success.
A. had been B. has been C. were D. was
32. Looking round the town, he felt as though he ______________ away for ages.
A. has been B. was C. is D. had been
33. John is so strongly built that he looks as if he ______as elephant.
A. lifts B. is lifting C. lifted D. could lift
34. He described the town as if he_____________ it himself.
A. had seen B. has seen C. saw D. sees
35. At that thought he shook himself, as though he _____________from an evil dream.
A. woke B. wakes C. would wake D. had woke
36. Most insurance agents would rather you ___________ anything about collecting claims until they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A. do B. don’t C. didn’t D. didn’t do
37. Although most adopted persons want the right to know who ______________their natural parents are, some who have found them wish that they the experience of meeting.
A. hadn’t B. didn’t have had C. hadn’t had D. hadn’t have
38. It is important that the TOEFL office ________ your registration.
A. will confirm B. confirm C. confirms D. must confirm
39. without electronic computers, much of today’s ___________advanced technology.
A. will not have been achieved B. have not been achieved
C. would not have been achieved D. had not been achieved
40. He speaks Chinese as fluently as if he ____________a Chinese.
A. were B. had been C. is D. has been
41. It is time that the government ______________measures to protect the rare birds and animals.
A. takes B. took C. has taken D. taking
42. Some people are too particular about school records, insisting that every applicant ___all diplomas from elementary school to university.
A. has B. will have C. should have D. must have
43. He was very busy yesterday, otherwise he _____ to the meeting.
A. would come B. came C. would have come D. had come
44. I must say he reads very well, and I shouldn’t be surprised if he___________ acting for a living one day.
A. had taken up B. takes up C. have taken up D. would have taken up
45. If I had seen the movie, I ______________ you all about it now.
A. would tell B. will tell C. have told D. would have told
46. I hadn’t expected ______Henry to apologize but I had hoped .
A. him to call me up B. him calling me up
C. that he would call me up D. that he will call me
47. I had hoped that John ____________a year in Africa, but he stayed there only for three months.
A. spends B. spent C. would spend D. will spend
48. I had hoped that Jennifer___________ a doctor, but she wasn’t good enough at science.
A. will become B. became C. would become D. becomes
49. I’d rather you ___________ anything about it for the time being.
A. do B. didn’t do C. don’t D. didn’t
50. I’d just as soon_______ rudely to her.
A. that you won’t speak B. you not speaking
C. you not speak D. you didn’t speak
51. It’s high time they____________ this road.
A. mend B. mended C. must have mended D. will mend
52. It’s about time people______ notice of what women did during the war.
A. take B. took C. have taken D. will take
53. Everybody has arrived. It’s time we___________ the class.
A. shall start B. would start C. had started D. start
54. ___________ the English examination I would have gone to the concert last Sunday.
A. In spite of B. But for C. Because of D. As for
55. Mary ___my letter; otherwise she would have replied before now.
A. has received B. ought to have received
C. couldn’t have received D. shouldn’t have received
56. John did not feel well yesterday; otherwise he _______to see his classmates off.
A. came B. would come C. would have come D. should be coming
57. He’s working hard for fear that he_____________ .
A. should fall behind B. fell behind
C. may fall behind D. would fall behind
58. Without the dreams of the youth, this invention might____________ for a century.
A. have been postponed B. has been postponed
C. postpone D. be postponed
59. In the past men generally preferred that their wives_______________ in the home.
A. worked B. would work C. work D. were working
60. For a child to give up his less mature idea for a more mature one, it requires that the child _____psychologically ready for the new idea.
A. is B. were C. be D. would be
61. Tom’s father, as well as his mother,_______________ in New York for a few days more.
A. ask him to stay B. ask he to stay
C. asks he stays D. asks he stay
62. Your advice that_____________ till next week is reasonable.
A. she waits B. she wait C. wait she D. she waited
64. It was essential that we lease before the end of the month.
A. sing B. singed C. had signed D. were signing
65. It is appropriate that some time ______thorough study of the results of the Apollo mission.
A. devotes to B. devoted to C. is devoted to D. be devoted to
答案与详解
1.A.条件句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
2.B.条件句表示与过去事实的虚拟。
3.A.条件句表示与未来事实的虚拟。
4.B.条件句表示与未来事实的相反。
5.C.条件句表示与现在事实的虚拟。
6.D.条件句表示与现在事实的虚拟。
7.B.这个句子中含有一个省略if,把助动词提前到主语they之前的虚拟条件句,该条件句表示对过去情况的假设,而主句中by the time they were finished 表明主句也应该是对过去发生的情况的假设,因而应该选(B)would have lost为正确答案。
8.(D)这道题目是一个混合虚拟语气的句子。条件句省略了if,把助词had提前到主语前面,表示对过去情况的假设,而主句中now表明了对现在情况的假设,所以应选would(should, could, might)+动词原形这种表达形式。四个选项中只有(D)是正确表达形式,故为正确答案。
9.(D)until recently,因此(D)是正确答案,而主句是隐含的对现在情况的假设,该句是一个混合虚拟条件句。
10.(B)假设的情况有时不是用一个条件句表示,而是隐含在一个由介词如but for、but that、without, 由连词but、副词otherwise 、比较级、形容词、独立主格等表示的上下文中。本句主句表示对过去情况的假设,但事实上由于英语考试而没有去成,即若不是因为英语考试,我本可以去听音乐会,所以应选But for为正确答案。
11.(C)题目中的第一句话表示的是现在真实的情况,而第二句话中所要表达的是应该做但事实上没有做的事,这种情况导致第一句话中真实情况的发生,故If only条件句假设的是过去一种情况,因此应该用had +过去分词,所以正确答案是(C)。
12.D.注意主句now表示现在的时间状语,所以主句是对现在虚拟,从句是对过去虚拟。
13.A.从句对过去的虚拟。
14.B.从句表示虚拟,而主句是事实。
17.(D)本道题目的前半句话是对过去情况的一种假设,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而事实上没有发生的真实原因是句子的后半部分由but引导的转折句所表述的真实。因而but所引导的句子中应该用表示志过去事实相符合的表陈述的时态,即一般过去时。
18.(B)此题要求在if从句中选择适当的动词形式,以主句中的动词apologize(抱歉)来看,if从句中表达的内容应该是过去做的事,因此可以排除(A),因为(A)是现在时。(C)中should+have+过去分词结构表示本来应该做却没有做的事,在此不合题意。(D)选项中的might+have+过去分词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很不肯定的猜测,它表达的内容还不能成为事实,所以藉此道歉真是不知从何说起,因此此处也不合题意。(B)had offended表示当时已经发生了的动作。这是复杂条件句:apologize 是现在,而条件句是表示对过去假设的条件句。
19.(A)该句也是一个复杂条件句(或称作混合虚拟条件句)。条件句表示对过去情况的假设,而主句表示对现在情况的假设,但事实上却与此相反,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A)。
20.(A)as if引导的从句要求用虚拟语气,表示同时或将来的情况,动词要用过去式(be动词用were)或would(could等)+动词原形,本句话中指的是当时的情况,所以要用过去式,故(A)是正确答案。
21.D. 22.D. 23.C. 24.A. 25.D.
26.(B)had not occurred表示对过去的虚拟,条件句中要用过去完成式,主句中要用should(would, could, might)+动词原形的过去分词。
27.(B)had hoped是常见的要求其后的宾语从句用虚拟语气的句型,虚拟语气would+动词原形。
28.(C)表示对过去情况的假设,主句动词形式为would(should, could, might)+have+过去分词,条件句为过去完成式,if可以省略,但要把had提前主语前面。(B),(D)的表达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所以(C)是正确答案。
29.(A)suggest后面的从句要用虚拟语气形式,其形式为should(可以省略)+动词原形。
30.A.表示与现在相反的虚拟。
31.A.as though引导的与过去相反的虚拟。
32.D.felt是过去式,所以该句是由as though引导的与过去相反的虚拟。
33.D.as if引导的与现在事实相反的虚拟。
34.A.as if引导的与过去相反的虚拟。
35.C.
36.(D)would rather后接从句要求用虚拟语气,形式为过去式,表示对现在或将来的假设,或为过去完成式表示对过去的情况的假设。
37.(C)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中的现在完成时表示动作业已发生,所以主句中表示的虚拟是针对已经发生了的行为,所以应该用过去完成式表示对过去的虚拟。
38.(B)
39.(C)这是一人含蓄虚拟条件句,通过介词短语without,表示潜在的一种假设,而主句中的情况也早已经发生,所以是对过去情况的一种假设,因此用would not have been achieved这一形式。
40.(D)连so that引导的从句中要求用虚拟语气,表示一种假设,形式为might+动词原形。
41.(B)It is time that是一种要求从句用虚拟语气的常见句型。虚拟语气形式为动词的过去式。
42.(C)
43.(C)otherwise用来表示一种含蓄的虚拟假设,因为是对过去(yesterday)的情况的假设,所以应该用would have come形式。
44.(B)所给的四个选项中没有一个表示对未来的情况的虚拟的形式should+动词原形,或是were to do,因此可以断定if引导的条件句在这里最真实的条件句,用一般现在时表示一般将来时,故(B)是正确答案。
45.(A)这是一个混合虚拟语气的句子,if条件句表示的是对过去情况的假设,而主句是对现在(now)的情况的假设,故用would tell形式。
46.C. 47.C. 48.C.
49.B.would rather引导的虚拟语气其谓语用过去式。
50.D.would as soon引导的虚拟语气,其谓语动词也用过去式.
51.B. 52.B. 53.B. 54.B.
55.C.注意单词otherwise引导虚拟语气。
56.C.同上。
57.A.注意词组for fear that
58.A.注意without
59.C. 60.C. 61.D. 62.B. 64.A. 65.D.
篇8:合同法讲义
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要求:掌握我国合同法的主要制度,了解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具体——
掌握合同的订立、合同的生效、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履行、合同纠纷解决、合
同责任等方面的规则
知晓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学会运用合同法律制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1章 合同与合同法概述
本章基本要求:了解合同的概念、分类,理解合同法的概念、性质、法律渊源和发
展
各节内容:
第一节 合同概述
第二节 合同法概述
本章重点:合同法的性质及基本原则
本章难点:合同自由原则
第1节 合同概述
一、合同的含义及特征
第二条 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主体:两人以上
2.民事法律行为
3.双方或多方平等主体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
4.合法性、确定性、可履行性
二、合同的分类
(一)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1、划分标准:一方享有合同权利是否同时承担合同义务
2.区分意义
(1)履行合同义务的顺序
(2)风险负担
(3)违约责任
(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1、划分标准:一方取得合同权利是否偿付相应代价
2.区分意义
(1)主体资格有无特别规定
(2)确定合同性质
(3)债务人的注意义务
(4)合同效力
(5)能否适用善意取得
3.与双务、单务合同的区别
(三)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非要物合同与要物合同
1.划分标准: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2.此种分类存在的问题
(1)交付的作用:成立要件 生效要件
(2)具体合同的划分
主要依据:法律规定,并非自身性质决定
(四)要式与不要式
1.划分标准:法律是否要求以特定形式或程序为要件
2.区分意义
“形式”的作用:成立要件生效要件没啥用
基本精神:不轻易因形式问题使合同归于无效,除非法律另有明确规定 (五)主合同与从合同
1.划分标准:是否可独立存在
2.划分意义
(六)束己合同与涉他合同
1.划分标准: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
基础理论:合同的相对性
2.区分意义
第三人是否接受
(七)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1、区分标准:法律是否规定名称和相应的规范
2、区分意义:适用规则的方法不同
有名合同:直接适用相应规范
无名合同:(1)总则;(2)最相类似有名合同的规范
3.转化
(八)本合同与预约合同
1.划分标准:合同的订立是否有事先约定
2.划分意义
(九)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
1.划分标准:合同条款的内容是否由双方协商确定
格式合同特点、缺点:
2.划分意义
(1)合同条款效力:当双方权利义务不平衡时
(2)合同条款解释:当对合同理解存在分歧时
第2节 合同法概述
一、合同法的含义
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基于合同而发生的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动态的财产关系
合同法 《合同法》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
1.并非所有合同均受《合同法》调整
第2条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2.合同关系的内容
3.合同法适用的时间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
1.并非所有合同均受《合同法》调整
第2条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2.合同关系的内容
3.合同法适用的时间
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一)意思自治原则
第4条 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1.内容
2.“非法干预”
(二)平等原则
第3条 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1.内容
(1)任何一方不享有特权
(2)维护债权的权利平等
(3)违约,平等地承担责任
(4)不得强加意志
(三)公平原则
第5条 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1.公平原则的意义
对自由原则的限制
2.含义
(1)形式公平
(2)实质公平
(四)诚实信用原则
第6条 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1.意义
2.含义
3.具体要求
(五)合法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
第7条 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
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1.合法原则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中的强制性规定
2.公序良俗
第2章 合同的成立
本章基本要求:熟悉合同订立的两个基本阶段
各节内容:
第一节 合同订立的程序
第二节 合同成立与合同的形式
第三节 合同的条款(主要内容)
第四节 缔约过失责任
本章重点:要约、承诺的规则
本章难点:缔约过失责任
第1节 合同订立的程序
一、要约/发盘
(一)含义
第14条 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1.内容具体确定 2.向特定人发出 3.明确表达的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三)要约的效力 1.效力内容 (1)对要约人 (2)对受要约人 2.效力期间 (1)效力期间的作用 (2)效力开始到达 以实物为载体 电子数据形式 (3)效力期限 (四)要约的撤回与撤销 1.要约的撤回 在要约生效之前或生效之时使其不生效 2.要约的撤销 已生效的要约,使之丧失法律效力 第18条 要约可以撤销。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第19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 (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 (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五)要约的消灭 二、承诺/接受 (一)含义 (二)有效承诺的构成要件 1.主体:受要约人向要约人做出 2.内容一致 (1)实质内容一致 (2)对非实质性内容的变更 (3)对非实质性内容的变更使承诺无效的情形 3.在要约有效期内到达要约人 (1)逾期:视为新要约 例外: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 (2)本不会逾期但实际上逾期:仍有效 例外:要约人及时通知因承诺超过期限而不接受 4.承诺做出的方式 (1)通常要求:通知 (2)特殊情况:行为 5.承诺通知的传递方式 要约未规定:与要约传递速度相同或更快的方式传递
1.法律效力的内容 第25条 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2.承诺生效的时间 第26条 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本法第16条第2款的规定。 (四)承诺的撤回与撤销 1、可否撤回 第27条 承诺可以撤回。 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2、可否撤销
第2节 合同的成立与形式
一、概述
(一)合同的成立
1.含义:双方就合同内容达成一致意思表示,产生权利义务关系
与“合同订立”的关系:
2.合同成立的意义:探讨双方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前提
(二)合同的形式
1.含义:当事人合意的表现形式,是合同内容的外在表现,是合同内容的载体 2.分类
(1)法定形式
即要式合同
(2)口头形式
(3)书面形式
(4)默示形式:行为
二、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
(一)原则
承诺生效的时间、地点
(二)不同形式合同的成立
1、合同书形式:签字或盖章时、地
2、确认书:签订时
(三)关于合同成立的特殊规定
第36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
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第37条 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
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第3节 合同的内容
一、合同的主要条款
(一)概述
(二)主要条款
1、名称:主体,确定当事人
2、标的:权利义务指向对象
篇9:合同法讲义
第一节合同法概述
基本要求:
1.了解合同的基本概念、特征。
2.理解合同的原则。
3.熟悉合同的分类。
重点:合同的分类。
难点:合同的分类。
一、合同的概念与分类
(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1.合同的概念
合同,又叫契约、协议,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在理解合同概念时,应注意区分民法上的合同概念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我国合同法上的合同仅指当事人设立、变更和终止财产权的双方法律行为,就身份关系而达成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2条第2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而民法上的合同概念不受上述身份关系的限制。
2.合同的特征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民法通则中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除合同法另有规定外,均适用于合同。
(2)合同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3)合同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所谓意思表示一致,也称为合意,是指当事人各方作出的意思表示在内容上互相吻合、不存在分歧。
(二)合同的分类
【案例讨论】新年将至,赵某到甲百货大楼为小孩购买旱冰鞋两双,一双留给自己8岁大的儿子,另一双送给了侄子。考虑到小孩子调皮,为防止万一,赵某又到乙保险公司为儿子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一份。
问:赵某共形成了几个合同?这些合同属于什么类型?
【案例评析】案例中,赵某向商场购买冰鞋的买卖合同是双务合同,赵某的合同义务是支付冰鞋的价格,而商场的合同义务是提供约定的合乎质量的冰鞋。赵某将冰鞋赠送给侄子的赠与合同就是单务合同,赵某的合同义务是将冰鞋无偿送交给侄子,而其侄子无须支付任何代价。赵某和甲百货大楼的买卖合同以及赵某购买的保险合同同时也都是有偿合同,赵某将旱冰鞋赠送给侄子的赠与合同为无偿合同。赵某为儿子购买的保险合同是涉他合同。以上买卖合同、赠与合同、保险合同等都是有名合同。
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常见的合同种类有:
(一)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单务合同:单务合同是只有一方当事人承担义务的合同,如赠与、借用、自然人借款等。
双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互负对待给付义务的合同。合同法所规定的多数合同均为双
务合同。
1.区分标准:是否双方互相承担给付义务。
2.区分意义:是否具有双务合同中的履行抗辩权。
(二)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有偿合同:当事人要取得权益必须支付相应对价。有偿合同是商品交换最典型的法律形式,如买卖、租赁、运输等合同。
无偿合同:当事人取得权益无须支付相应对价,如赠与、无偿借用、无偿保管等合同。
1.区分标准:享有权利是否需要支付一定对价。
2.区分意义:
(1)注意义务:无偿合同中当事人的注意义务较有偿合同为轻。
(2)行为能力:纯获利益的行为不要求受益人的行为能力。
(三)诺成合同(不要物合同)与实践合同(要物合同)
诺成合同:又称不要物合同,指只要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就能成立的合同。实践中大多数合同均为诺成合同。
实践合同:又称要物合同,指除意思表示一致外,还需要以物的交付为成立(有效)要件的合同。主要的实践合同:动产质押、定金、借用等。注意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
1.区分标准: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合同的成立要件或者生效要件。
2.区分意义:不交付标的物的责任(违约还是缔约过失)。
(四)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要是合同: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的合同,如不动产买卖合同。
不要式合同:法律不要求采取特定形式的合同。
1.区分标准:以合同的成立是否须采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形式
2.要式合同的要式种类:
(1)书面:(2)登记(3)批准:(4)公证:
3、区分意义:关系合同的效力――欠缺法定形式的合同效力如何。
(五)有名合同(典型合同)与无名合同(非典型合同)
有名合同:我国《合同法》分则作出了具体规定并赋予名称的合同(共15种);无名合同:在《合同法》没有确立具体名称和规则的合同是无名合同。
1.区分标准:法律是否对某类合同赋予了特定名称与特定规则;
2.区分意义:法律适用不同。无名合同适用合同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合同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案例讨论】甲、乙双方达成协议,约定甲将房屋无偿提供给乙居住,乙则无偿教甲的女儿学钢琴。对于该协议,属于什么类型的合同。
【案例评析】本案中,甲将房屋无偿借给乙,乙则无偿教甲的女儿学钢琴,此内容在《合同法》上无独立名称,故属于无名合同。对于无名合同,应适用合同总则′规定,同时参照最类似的合同规定。本案中,虽然是无偿将房屋借用给乙,但乙以无偿教甲的女儿学钢琴为对价,该合同内容与租赁合同最为类似。
(六)主合同与从合同
主合同:在两个关联合同存在的场合,不依赖其他合同而能单独存在的合同是主合同。从合同:在两个关联合同存在的场合,必须依赖其他合同的存在为前提的合同是从合
同。
例如,借款合同与保证合同之间,前者为主合同,后者为从合同。
1.区分标准:是否能够独立存在;
2.区分意义:决定从合同的效力,从合同服从主合同之命运。
(七)束己合同与涉他合同
束己合同:是指严格遵循合同的相对性,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仅限于当事人之间享有和承担,而不能及于第三人的合同。多数合同属此。
涉他合同:是指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为第三人设定了权利或义务的合同。(如投保人和受益人不是同一人的保险合同)。
1.区分标准:是否贯彻合同的相对性,也即合同效力是否及于第三人
2.区分意义:
(1)缔约目的不同:束己合同系为自己,涉他合同则涉及到他人。
(2)合同的效力范围不同:涉他合同的效力可及于第三人。
二、合同法概述
合同法是指调整平等当事人之间合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担保、变更、解除、终止、违约责任等。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合同的一些内容,成为我国规范合同行为的重要法律。后来我国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比较全面的对有关合同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规范。
为了指导合同法的贯彻执行,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合同法》确立了以下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合同法》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平等原则是贯彻于合同的全部过程中,它要求合同当事人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设立、变更或消灭合同关系,避免一方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的情况发生。
(二)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享有出于内心真实想法而自愿订立合同的自由。合同自愿原则赋予合同当事人从事民事活动的一定的意志自由。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志。
(三)公平原则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的公平原则要求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要基本平衡,即双方当事人之间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要等值性。
(四)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的最基本原则,它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活动时,应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应公平衡量并兼顾双方利益,以善意的心理方式履行义务,不得滥用权利,规避法律,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第三人的利益。
(五)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原则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循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该条确立了合同法中的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共秩序原则。
第二节合同的订立 +-----------
基本要求:
1.了解合同内容及形式。
2.理解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及适用。
3.熟悉合同合同订立的程序。
重点:要约的与要约邀请的区别,要约与承诺的效力,要约和承诺的要件。
难点:要约的撤回、撤销,要约与要与邀请的区别。
一、合同订立的程序
合同的订立是指当事人就合同条款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从而达成协议的法律行为。合同订立的过程主要包括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订立合同时,当事人之间通常经历“要约——新要约——承诺”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一般由一方当事人先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然后当事人之间可能要经过若干次讨价还价的协商,最后双方达成一个明确的协议。经过合同订立这个复杂的过程后形成了明确的静态的协议,才标志着合同的成立。
【案例讨论】甲商场是一家主要经营电器的商场。1月20日,某电视机厂向甲商场发函称:愿以每台电视机2400元的价格卖给甲商场300台某型号的电视机。甲商场回函:要以每台2100元的价格买200台。电视机厂收到商场函后又发一函称:愿以每台2200元的价格卖给甲商场200台电视,且函到发货。甲商场因对条件不满意,故未予理睬。1月30日,该电视机厂将200台电视运至商场,商场拒绝接收。后该电视机厂到法院起诉甲商场。
问:甲商场与某电视机厂是否存在买卖电视机的合同?为什么?
【案例评析】某电视机厂向甲商场第一次发出的函即是希望同甲商场订立电视机买卖合同的要约。甲商场的回函把价格由2400元变为2100元,数量由300台减为200台,已经对电视机厂要约的内容作了实质性变更,所以甲商场的回函并非承诺,而是向电视机厂发出一个新的要约。
此时针对甲商场的新要约,作为受要约人的电视机厂没有承诺,其第二次所发的函也是一个新要约,其中规定的“函到即发货”,表明不须甲商场承诺该买卖合同就生效,依据要约的效力,此规定对受要约人甲商场没有效力。
某电视机厂第二次函所发出的新要约,甲商场未予以理会,既未发出新要约进一步讨价还价,也未作出承诺,因而甲商场和某电视机厂的没有达成关于买卖电视机的协议,合同没有成立。
综上所述,甲商场没有接受电视机厂所发的货物并付款的义务。电视机厂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损失。
(一)要约
1.要约的概念
要约,即订约提议,是一方当事人向他人提出的希望以一定条件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为受要约人或相对人。
2.要约的要件
(1)要约是由特定人作出的意思表示。要约旨在与他人订立合同,所以,要约人必须
是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这就要求要约人必须是特定之人。
(2)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直接目的的意思表示。如不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向对方当事人发出的意思表示,不能视为要约。
(3)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要约只有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才能唤起受要约人的承诺,从而订立合同。
(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要约一旦为受要约人承诺,合同就已经成立。因此要约应该包含订立合同的主要条件,如合同的标的、质量、价金、履行期限等,以便受要约人了解要约的真实含义,从而决定是否作出承诺。
一诺万金
【案例讨论】甲公司因建楼急需水泥,遂向乙水泥厂发函,称:“我公司愿购贵厂xx型水泥50吨,单价每吨300元,货到付款。”第二天乙水泥厂即向甲公司发出货物。那么甲公司的发函行为是否构成要约?
【案例评析】甲向特定的相对人乙作出意思表示,并且内容具体、确定,符合要约的构成要件,应当成立要约。
3.要约邀请
如果一方只是表示了订约愿望而没有提出合同的主要条件,则不构成要约,只能视为要约邀请(又称要约引诱)。要约邀请的直接目的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订立合同的要约,生活中常见的要约邀请如商业广告、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等。但商业广告如果符合要约条件的视为要约,例如广告注明本身就是要约的,又如广告写明相对人只要作出规定行为就可以使合同成立。
【案例讨论】某百货公司因建造一栋大楼,急需钢材,遂向本省的甲、乙、丙钢材厂发出传真,传真中称:“我公司急需标号为01型号的钢材200吨,如贵厂有货,请速来传真,我公司愿派人前往购买。”三家钢材厂在收到传真以后,都先后向百货公司回复了传真,在传真中告知它们备有现货,且告知了钢材的价格。而甲钢材厂在发出传真的同时,便派车给百货公司送去了100吨钢材。在该批钢材送达之前,百货公司得知丙钢材厂所生产的钢材质量较好,且价格合理,因此,向丙钢材厂去传真,称:“我公司愿购买贵厂200吨01型号钢材,盼速送货,运费由我公司负担。”在发出传真后第二天上午,丙钢材厂发函称已准备发货。下午,甲钢材厂将100吨钢材送到百货公司,被告知,他们已决定购买丙钢材厂的钢材,因此不能接受其送来的钢材。甲钢材厂认为,百货公司拒收货物已构成违约,双方因协商不成,甲钢材厂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评析】确定本案被告是否构成违约,前提是判定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和承诺的方式。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要判定本案合同是否成立,关键在于认定被告向原告所发出的传真在性质上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合同法》第14条、15条分别对要约和要约邀请作了规定。本案被告向原告发出的传真,在性质上属要约邀请,而非要约。
4.要约的法律效力
(1)要约对要约人的法律效力
要约自送达受要约人时起生效。要约可规定受要约人作出承诺的期限,这个期限就是要
篇10:合同法讲义
在经济交往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合同,签订好一份合同,防范合同的漏洞及欺诈,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据统计,每年全国法院受理的合同纠纷案件,约有300万件,大量的合同纠纷不仅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学习和掌握合同及相关法律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同的基本知识
合同是当代社会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律形式,其含义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社会生活中,商家通过合同来确定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并以此约束对方进行经济活动,达到交易的目的;公民个人利用合同去买房、租房或购物、消费等,达到满足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可以说合同随处存在,只要有经济交往,就必然有约束各方行为方式的依据,它不论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还是自制的形式,甚至根本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凭据(如一手交钱,十手交货),但都有意无意中包含着合同的内容。
合同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倡导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坦诚,讲信用,但由于经济生活的复杂多变,不能避免某些人投机取巧,言而无信,因此从客观上就需要一种行为规范来约束交易各方的交易行为,以避免损害各方的预期利益,这种规范就是合同。在经济生活中,合同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具有长期性、阶段性的经济合作关系中,如订立长期供货合同,其合同履行期长,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复杂,因此必须订立合同,以指导、约束各方合作行为,以达到其经济目的。其次,作为经济交往的重要凭证,合同也是证明交往过程的重要凭据。这样可以保证我们购买的商品能退货、保修等等;保证交易对方按约定履行义务;保证向违约方要求承担违约责任等。
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不论其是组织还是个人,不论其经济实力大小、社会地位高低,各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受外来压力的迫使。
(2).自愿原则,即自愿订立合同原则。其含义是:合同当事人从事何种经济交易,是否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都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在目前,主要在一些格式合同中,许多条款违反自愿原则,是强制性的。如一些店堂的“一经售出,概不退还”告示。需说明的是,自愿订立合同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可以自愿的、随意的终止合同,自愿订立合同强调单方面的意思自治,合同一旦订立,就形成对双方的约束力,终止合同有各种情
况,如单方终止合同必须有法定事由,否则视为违约,自愿原则不能滥用。
(3).公平原则。公平主要是指合同当事人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预期利益,双方要公平合理,不能存在显失公平,即一方获利超过约定的利益,而使另一方处于不利地位的情形。
(4).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主体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讲道德,守信用,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思,按照双方的约定行事。以避免欺诈、诱骗、恶意串通等不法行为的发生。
(5).合法原则和尊重社会公德的原则。主要指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要合法,合同内容要合法,履行合同要合法。
三、合同的主要形式
根据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口头合同是指发生经济交易时,没有可资证明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的书面凭证,而直接进行实际履行的情况。采用口头合同的主要原因:一是认为口头交易便捷,省事;二是基于特殊的信用关系,无须用合同来约束;三是没有订立合同的习惯;四是有其他证据能证明交易关系的存在,如销售小票、发票。口头合同的主要优点就是方便快捷,其缺点主要反映在发生纠纷以后证据力欠缺。前述的四种原因中,倘使一方反悔,“翻脸不认人”,则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因此,口头合同一般适用于标的额较小的交易或即买即卖的交易等。
书面合同,一般是指合同书。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交易情况复杂多变,能够证明交易关系存在以及交易各方权利义务的书面文件,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只要文件所载内容是与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密切相关的,或者补充,或者修改,都应当认定为是书面合同。因此合同法明确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根据合同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在社会实践中,对于合同标的大、履行时间长、合同交易各方不太熟悉的合同,双方就应当约定采用书面形式。法律也规定了一定的合同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四、合同的主要条款
由于经济交易内容不同,合同的内容就会不同,但各种合同均有共同的基本的条款,缺少这些基本条款,合同的效力或履行就会存在问题。合同的基本条款有:(1)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姓名(自然人)或名称(经济组织)、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委托代理人、住所(自然人的户口所在地或经常住所地、经济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或主要经营场地)、电话、传真、银行账号等。这些因素应当尽量注明,主要是为了经济交易的一般需要(如发货收货地、通信地址、联系地)和经济管理的特殊需要(如
发生纠纷时司法文书送达地、强制措施的执行地);(2)合同标的。标的是指合同各方当事人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如买卖合同中的具体买卖的物品、演出合同中的演出行为等。(3)数量。数量是衡量合同权利义务大小的尺度,如物品的数量(如吨、台、量、个、间),劳务的数量(如工作多少天、小时),有些标的的数量是概括性的,如承建一幢大楼,仓储一批货,中间涉及到个别物品的单价,也涉及到工作、服务的时间等多种数量标准。概括性数量常用于以劳务作为标的的合同中。在社会生活中,通常没有数量约定的合同,是没有效力的合同,在阶段供货合同中,可以约定以收货单计算合同数量;在大宗交易的合同中,还应当约定损耗的幅度和正负尾差。(4)质量。质量是对合同标的品质的内在要求,如货物属于优等品还是合格品,技术服务是一般技术服务还是特殊技术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合同履行的质量以及价款报酬的支付数额。质量标准有不同类型,应当谨慎适用,一旦选择其一,必须忠实履行,不能“偷梁换柱”。在社会生活中,质量条款能够按国宾质量标准进行约定的,则按国家质量标准进行约定,没有质量标准的标的,可约定按样品来规定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在约定中,除应当注意采用大小写表现合同价款外,还应当注意在大写文字的表示方式上,不能有错误、简写等情况,以免对以后的履行造成障碍。(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期限是合同中确定的各方合同当事人履行各自义务的时间限度,是确认合同当事人是否违约的一个主要的标准。履行期限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同时履行。经双方协商,还可以延期履行。在连续性的交易中,有些可以不规定期限。履行地点是当事人一方履行义务另一方享受权利的地点。履行地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任何一方所在地,也可以是第三方所在地,如发货地、交货地、提供服务地、接受服务地,具体选择由当事人协商确定。确立履行地主要是为了安全、快捷、方便地履行合同义务。履行方式是当事人履行义务采取的方式。履行方式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合同标的的履行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有自提、送货上门、包工包料、代运、分期分批、一次性缴付、代销、上门服务等;二是价款或报酬的结算方式。这种方式有托收承付、支票支付、现金支付、信用证支付、按月结算、预支(多退少补)、存单、实物补偿等。
(7)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各方不履行合同或没有完全履行合同时,违约方应当对守约方进行的救济措施。违约责任是为了保证合同能够顺利、完整履行而由双方自主约定的。它可以给合同各方形成压力,促使合同如约履行。违约责任的种类有:违约金、赔偿金、继续履行等。(8)解决争议的办法。解决争议的办法是当事人就纠纷解决协商的一种可取途径。争议的解决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事人双方自行协商解决;二是由第三人介入进行中间调解;三是提交仲裁机构解决;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基本条款是一般合同常用的条款,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情况,一些合同中也有特别约定的条款。总之,合同条款由当事人自由约定,法律规
定的基本条款具有指引性,不具有强制性。对于遗漏条款,当事人可以通过订立补充协议(合同)的方式进一步加以规定。
五、格式合同或格式条款
格式合同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合同。格式条款多在使用频率较高的合同中出现,如银行的借款合同、大型企业的买卖合同、公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特殊消费合同(如供水合同、供电合同)、保险合同、货物运输合同。格式条款一般都是书面的,但不排除其他形式,如商家提出的经营服务口号:“假一赔十”、“当面点清,出门无效”等,都可视为格式条款。
格式合同的应用往往是为了逃避责任,利用条款对广大当事者提出不平等、歧视性的要求,如银行单方面确定滞纳金的处罚比例、商店单方面提出搭售或者免除责任的要求,如“凡在我商场购买的商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请直接与生产厂家联系,我商场概不负责”,或冲印胶卷中的“冲坏胶卷,只赔胶卷,不另赔偿”的规定,这种规定是违反《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是无效条款。
为了防止格式条款的弊端,《合同法》作一些具体的规定,如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以及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等保护相对方的规定。但是,当事人在格式条款之外另有约定的,虽该约定与格式条款内容不符,则采用约定的内容。如格式条款规定逾期偿付货款的违约金是20%,如双方约定为10%,则按10%计违约金,不采用20%的标准。
六、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造成一方或各方利益损失时,应当依法承担弥补利益损失的责任。常见的违约行为有以下几种:(1)当事人由于自身的主观原因不按照合同约定的义务履行,即虽有履行义务的能力和条件,但却以种种理由拖延履行或拒绝履行,常见的现象有有货不交、拖欠货款、转移财产、赖账不还等。(2)当事人由于一些可以克服的客观条件的影响,没有如期实际履行合同,而是拖延履行或干脆不履行。如货源紧张造成迟延交货、资金周转不足造成逾期交货、“三角债”、连环合同形成的相互债务拖欠。(3)当事人履行的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的要求,履行标的不当。常见的有产品的品质出现问题,包括质量与要求不符、标准不符、产品有瑕疵等;交付的工程项目验收不合格,保管物损坏,代理权不明确出现滥用代理权等。
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定金不能超过本金的20%。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
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七、合同纠纷的解决途径
任何一种违约行为都可能引起合同纠纷。对于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和解、调解、仲裁、诉讼。
1.和解。和解是由争议各方根据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和各方实际情况,自行协商而不需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的方式。和解是纠纷常见的解决方式。但由于和解协议缺乏的法律约束力,有些人可能会出尔反尔,使和解结果成为一纸空文,延误了纠纷的有效解决。
2.调解。调解是由争议各方选择信任的第三方居中,就合同争议进行调解处理。调解通常是以各方互谅互让为原则进行。此方法解决纠纷的可能性较和解大一些,但由于调解协议与和解协议一样不具有强制性效力,也使得纠纷的解决难尽人意。
3.仲裁。仲裁指争议各方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纠纷发生以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法定的仲裁机构,由仲裁机构依据仲裁规则居间进行居中调解,依法做出裁定的方式。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并可根据生效的仲裁协议申请强制执行。
4.诉讼。诉讼是解决合同争议的最后方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争议双方的请求、事实和法律,依法做出裁判,藉此解决争议的方式。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八、合同的诉讼期限
因合同纠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九、合同犯罪
合同犯罪主要指合同诈骗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藉此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对构成犯罪,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十、合同的漏洞及欺诈的防范
1. 主体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篇11:金刚经讲义
金刚经讲义
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以下是金刚经讲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则得现前。”经中明确指出,如来智慧人人具有,但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清净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佛说《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此经是第九会所说。全经共5837字,虽义理玄奥,却家喻户晓,普遍持诵。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纷纷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胜收,其中江味农老居士的《讲义》,更是义理周详,触类旁通,深浅结合,辩才无碍的巨著。江老曾说此经是绍隆佛种、传佛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他在判经时,认为上半部是约境来说明无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约心来说明无住,以显示般若理体;并以信、解、行、证判释全经,脉络贯通,条理分明。他还认为上半部是遣除粗执,也即分别我、法二执,是对境遇缘分别而起的,例如说不应住六尘布施, 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缘上生分别心。下半部是遣细执,是遣除与心念同时俱生的俱生我法二执,例如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来随念即起的.习气种子,而入于般若理体。但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心,能所不二,并不局限。总的说来,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明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郑钟褔、吕家森、闻妙三位居士,对江老的讲义仰慕已久,从1982年起,发心学习,每周一次。至1985年,前后经过了四年之久。在学习中,他们至诚恭敬地读,悠游涵咏地读,再存养观照,以行持来帮助学习,写成笔记三厚册,成为这次编写语体文的重要基础,并积极努力印刷流通,以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方便青年一代的熏习。虽然江老的《讲义》原版,是三十年代的文本,不算古奥难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与年青一代的阅读能力,不相适应。三位居士弘法利生的悲愿,深可敬仰!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妄乱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音敏)勉之。
拓展阅读: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
篇12:符号逻辑讲义
符号逻辑讲义
逻辑运算符号同或【1】
1级优先级 左结合
() 圆括号
[] 下标运算符
->指向结构体成员运算符
. 结构体成员运算符
2级优先级 右结合
! 逻辑非运算符
~ 按位取反运算符
++ 自增运算符
-- 自减运算符
- 负号运算符
(类型) 类型转换运算符
* 指针运算符
& 地址与运算符
sizeof 长度运算符
]3级优先级 左结合
* 乘法运算符
/ 除法运算符
% 取余运算符
4级优先级 左结合
+ 加法运算符
- 减法运算符
5级优先级 左结合
<< 左移运算符
>>右移运算符
6级优先级 左结合
<、<=、>、>= 关系运算符
7级优先级 左结合
== 等于运算符
!= 不等于运算符
8级优先级 左结合
& 按位与运算符
9级优先级 左结合
^ 按位异或运算符
10级优先级 左结合
| 按位或运算符
11级优先级 左结合
&& 逻辑与运算符
12级优先级 左结合
|| 逻辑或运算符
13级优先级 右结合
? : 条件运算符
14级优先级 右结合
=+ =- =*
=/ =% =
>= < <=
&= ^= |= 全为赋值运算符
15级优先级 左结合
, 逗号运算符
布尔检索的逻辑运算符号【2】
布尔逻辑检索的定义:严格意义上的布尔检索法是指利用布尔运算符连接各个检索词,然后由计算机进行相应逻辑运算,以找出所需信息的方法.
它使用面最广、使用频率最高.布尔逻辑算符的作用是把检索词连接起来,构成一个逻辑检索式.在具体检索时,是通过以下3个布尔运算符来实现其功能的.常用的有三种:
1)逻辑“与”
用“AND”或“ *”表示.用于连接概念交叉和限定关系的检索词,功能:以缩小检索范围,有利于提高查准率.我的论文主题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人文因素的发掘”.
如:在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识字教学*人文因素”表示查找的主题词既包括识字教学,也包括人文因素,搜索结果有1条记录,它是“在识字教学中开掘汉字文化”
2)逻辑“或”
用“OR”或“+”表示.用于连接并列关系的检索词,功能:以扩大检索范围,防止漏检,有利于提高查全率.如:“识字教学+人文因素”,表示包括识字教学或者人文因素的所有材料,在中文期刊网上的搜索结果有1580条.
3)逻辑“非”
用“NOT”或“-”号表示,但在检索词为英文时,建议使用“NOT”,以避免与词间的分隔符“-”混淆.用于连接排除关系的检索词,
功能:即排除不需要的和影响检索结果的概念,以提高查准率.如:“识字教学-人文因素”表示所查找的材料包括识字教学不包括人文因素.
逻辑运算中常用符号【3】
1、逻辑加法(“或”运算)
逻辑加法通常用符号“+”或“∨”来表示。
逻辑加法运算规则如下:
0+0=0, 0∨0=0
0+1=1, 0∨1=1
1+0=1, 1∨0=1
1+1=1, 1∨1=1
从上式可见,逻辑加法有“或”的意义。
也就是说,在给定的逻辑变量中,A或B只要有一个为1,其逻辑加的结果为1;两者都为1则逻辑加为1。
2、逻辑乘法(“与”运算)
逻辑乘法通常用符号“×”或“∧”或“·”来表示。
逻辑乘法运算规则如下:
0×0=0, 0∧0=0, 0·0=0
0×1=0, 0∧1=0, 0·1=0
1×0=0, 1∧0=0, 1·0=0
1×1=1, 1∧1=1, 1·1=1
不难看出,逻辑乘法有“与”的意义。
它表示只当参与运算的逻辑变量都同时取值为1时,其逻辑乘积才等于1。
3、逻辑否定(非运算)
逻辑非运算又称逻辑否运算。
其运算规则为:
0=1 非0等于1
1=0 非1等于0
4、异或逻辑运算(半加运算)
异或运算通常用符号“⊕”表示,其运算规则为:
0⊕0=0 0同0异或,结果为0
0⊕1=1 0同1异或,结果为1
1⊕0=1 1同0异或,结果为1
1⊕1=0 1同1异或,结果为0
即两个逻辑变量相异,输出才为1
★ 党课讲义
★ 自考合同法讲义
★ 钢笔字速成讲义
★ 蹲踞式起跑教案
★ 蹲踞式跳远教案
★ 名词性从句讲义
★ 开门见山式范文
讲义式教案范文(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