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sbilla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虞美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虞美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目录
篇1: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虞美人》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 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
3. 品味赏析教学重点,知道诗词是通过描写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教学难点:品味赏析学法指导: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江南
一、导入新课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让我们在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做一次艺术的巡礼吧。二、资料助读: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 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三、师生共同赏读《望江南》四、词文赏析写人的是哪几句,表达什么情?写景的是哪几句,它的作用是什么?抒情的是那几句,抒发了什么情?五、归结全文形象刻画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六、练习:熟读课文,当堂背诵《望江南》
《虞美人》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 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 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 一)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 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 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 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 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 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七作业: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虞美人》]
篇2: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2
1、在吟诵背诵中感受本词语言清丽自然的特色。
2、体会本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
2、课堂学习重点内容
1、作者和词作的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 西省抚州市)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 赐同进士出身。他是北宋前 期较早的词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两片(也叫上下两阕),各有三个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个平声韵。这首词写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思绪,表现了年华易逝的伤感。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名句。
3、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词:刚填好的词,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 楼阁。
(3)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4)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谢,点明节 令是暮春。
(5)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香径:花间小路。徘徊:来回走。
4、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词中关键词句所蕴涵的哲理和感情。
( 1) “去年天气旧亭台。”“去年”二字把今昔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问题一:你知道作者经历了怎样的人生变故吗?故地 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仔细体会思考“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话的含义。
(思路点拨: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却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 却又情知 难返的细腻心态。)
(2)问题二:怎样体会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中的“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从“花落去”到“燕归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感情?
(思路点拨:“花落去”、“燕归来”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但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有机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变为某种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业
1、自己默写本词中需积累的名句 ,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语是 。
1、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 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 之情。你在学完本词后有怎样的感受和人生启迪?请用一段文字表达。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五首2]
篇3: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
1.明确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通过 《故乡》的学习,把握文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3.把握小说主题。教学重点:
1.情节的把握;
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3.小说主题的探讨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设计:理情节--析人物-- 品语言--悟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故乡是一支美丽的歌谣。那里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留下了我们最美的梦。几天,让我们在鲁迅先生的笔墨中,去看看她眼中的故乡吧。顺便回顾一下鲁迅及其作品。
2.测试小说的常识(预习检测)
3、扫除障碍读准下列字音(预习检测)阴晦 猹 萧索 潮 汛 五行缺土 髀间 愕然 嗤笑 鄙夷 瑟索 惘然 恣睢
4、了解鲁迅
1)我们学过鲁迅的那些文章?
2)对鲁 迅的故乡,你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了解一些吗?
5、时代背景(请看当时的农村景象)本文是写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可对农民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呢?(欣赏图片)
6、听读 课文要求:
1)听准字音;2)体会感情;3)初步了解小说的内容。
7、理情节
1)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叙述?
2)依照此线索,请 以“ 故乡、 故乡、 故乡”来简单梳理,其中横线上添一个动词。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
8、.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分析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
2.了解旧中国劳苦人民的苦难生活,感受今天安定生活。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线索和情节,现在我们来讨论本 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二、讲授新课(一)作者在故乡遇到了 哪些人和事?重点刻画了哪些人?闰土、杨二嫂、“我”(二).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朗读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1、 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 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看看润土前后3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 、(教师引导)归纳闰土在哪些方 面有了变化并扣住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人形象。 明确:(1) 肖像的变化: 昔日 今日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皱纹 小毡 帽 --- 破毡帽 红活圆实实的手- 又粗又笨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2)动作、对话变化:
(3)闰土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变化:
a.对我: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b.对生活:少年闰土:捕鸟、看瓜、 刺碴、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小结: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二).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 、动作描写):
--她的说话和动作表现了她尖嘴利舌,贪小泼辣的小市民习性和日趋贫困的生活。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 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我”的形象及其意义:(心理描写。主要采用内心独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个线索人物。)(1)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样?(2)怎样对待闰土?( 3)怎样对待故乡及其人物的变化?
三、小结:“我”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都表现出“我”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四、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
篇4: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 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
(二)能力目标: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 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词, 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 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 具:多媒体
课 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 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 字词障碍。
惆怅 倚门 萌生 希冀 蠢人 魅力
链子 依偎 迫不及待 引人入胜 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 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 作 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 “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 “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 “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 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 的韵律。 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 示: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 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 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 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 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 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 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教学后记: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待]
篇5: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绝品》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 理解小说题目“绝品 ”的含义。四 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 《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 )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 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 “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 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 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 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绝品》]
篇6: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给我一点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识字解词;
通读文本,勾画出不解的语句,讨论其含义;
揣摩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作者介绍,阅读课文,学习词语。
第二课时:细读1--11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学习写法。
第三课时:细读12--27段,理解内容,写法,及本文所要表达的主要 意思。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课前诵读:锦言妙语(一段)
课前讲故事:(按点名册顺序进行,每节课一名同学。)
导入方式:课前播放《老大的幸福》片尾曲《知足是福》。教师问:歌曲中说: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才是最幸福。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是幸福?(学生发言)教师: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由 于每个人得年龄、性格、追求、人生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幸福,是因为,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大家看这幅图片(西南干旱图片 )对 于这些孩子来说,能有一小桶水,可能就是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走近台湾 著名作家张晓风,共同品读《给我一点水》
认识作者:(课件)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
朗读课文:找若干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并把生难字圈画出来。
识字解词:教师把生难字写在黑板上,并标上拼音。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解释学生不解的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词。如:“停贮”与“停伫”“停驻”的词义区别)反复朗读词语,在 写字本上写两遍。
家庭作业:(1)写词语(2)细读课文,把不懂得语句画出来。
第二课时
课前诵读
课前讲故事
课前训练:
(1)文学常识填空:《给我一点水》选自《 》,作者 ,
(籍)作家。
(2)给红颜色的字注音
湖泊 沉浸 敦厚 鲜澄 雎鸠 洗濯 畚箕 剥花生
深圳 琴弦 贫姝 阻塞 恬然 犷悍 渊薮 倔强
停贮 淙淙 玄思冥想 岸芷汀兰
(3)根据拼音写汉字
Huǎng hū jiān liàn yàn z ì sì xìng zǎo náng
恍惚 诗笺 潋滟 恣肆 荇藻 皮囊
Jié ào dí cè miǎo
桀骜不驯 素面相觌 恻恻愁情 浩淼无尘
解读文本:
一.指名朗读1至4段:
思考1:开篇引用麦尔维尔的话,用意何在?
思考2:“那个时代”指什么?为什么说“那个时代的人 是幸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 指名朗读5、6段:
1. 简要回答:“我”的“一个愿”是什么?--还给我一片干净水。
2. 去掉“ 还”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 样?
3. 齐读第6段:意思已经表达明白,后文又写“给我鲜澄的湖,给我透明的溪涧……”有什么作用?
--排比句,增强语势,强烈地表达 作者对一片净水的渴望。
举例:《母亲》彭名燕中的排比句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亲冬夜里的一床棉被,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
三.齐读7至11段:
思考:这几段文字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提到《诗经》和“六朝乐府诗”,作者写道:“三百则‘温柔敦厚’原是始于一带河啊!”“六朝乐府的恣肆古艳,其实是来自南国的潋滟泽光呢!”因为先民择水而居,所以才吟咏出了与水有关的诗章。《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一 路走下去到“六朝乐府诗”乃至后世的许多诗歌都闪耀着水的光泽,作者仅以此来挖掘文学意义上的水具有的价值--是我们古典诗性的缘起,是我们浪漫歌咏的源头。
回顾:你所知道的关于水的诗章还有哪些?
家庭作业:巩固自己掌握不牢的词语,积累关于水的诗句。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给我一点水》]
篇7: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
教学目标:
体味文章中作者描写的童年趣事所带来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童年,反复朗读文章,体会至情至性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教学重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 描写景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这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引起我们的共鸣。而《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记叙了自己与祖父之间那种浓浓的爷孙情。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敦厚的祖父和一个充满 乐趣的后园,共同编织了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 时光, 让我 们一起走进后园,共同感受儿童自由的天性和人间浓郁的亲情。
二、作 品、作家介绍
《祖父、后园和我》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萧红幼年丧母,父亲冷酷暴戾,再婚后 基本上对萧红不闻不问。萧红自小就缺乏父 母的关爱。在寂寞的童年里,只有年迈的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让她感到一些人间的温情。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互相依恋,互相 安慰,度过了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萧红能进学校读书,也得力祖父的支持。
萧红的祖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慈爱、宽容、仁厚,由于有了祖父的关爱,萧红童年虽然寂寞,却依然有温情有快 乐,以至于萧红“觉得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祖父一天到晚都在后花园里劳作,于是萧红也跟着祖父总在后花园里玩乐,锄草,吃黄瓜,捉蜻蜓,采花,捉蚱蚂,浇菜,玩累了用草帽遮一遮,睡一觉,一切对她来说非常美好。
三、学习新课
(一) 学生自读,整体感知课文,注意文中重点字词:
谷穗 衣襟 嘴馋 玫瑰 玩腻了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二) 引导讨论,理清课文的情节
课文以一个充满乐趣的后园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的快乐时光,其中又以几件趣事串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到位的认识和感受到了“我”和祖父在后园度过的自由快乐时光,但是作者是怎样将童年的 美好记忆生动地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的呢?本课我们将就这一点 展开深一层的探讨。
二、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讨论)
后园:课文所描写的典型环境。
依次提出以下四个问题,待同学(可以是小组发言人)充分发表意见后,分别给予提示,最后由教师作结。
1.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提问:作者的观察是否很细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提问:“啸”“冒烟”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由发光的叶子想到沙滩上的蚌壳?
刘维萌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祖父、后园和我》]
篇8:《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望江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著名词作家的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掌握吟诵欣赏古诗的技巧与方法。
(3)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
(2)赏读诗词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和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在感悟中同(2)古人心灵交融,使学生多一份宝贵的情感经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古典诗词新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
难点: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
展示《久别的人》mtv.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名字叫《久别的人》,(展示歌词)有谁能说说你的感受呢?(生说感受。)这首歌曲表达了情侣(朋友)之间切盼重逢却又无法相逢的复杂情感。是啊,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别了很长时间了,想见却不能相见,心中是何等的痛苦!今天,也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正在江边,痴痴盼着久别的人的归来。大家想去看看吗?那么,就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走进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 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读这首词。(A、了解作者。B、读准字音。C、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并将不懂的字、词、句作上记号,然后全班交流。)
2、师生交流:
①、解题
“望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梦江南”。
②、简介词的知识。师:这是一首词,有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词的一些知识呢?(生介绍)师补充:词又叫长短句,曲子词、诗余。它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开始只是为配乐演唱时所用,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按字数多少来分,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以内)、长调(91字以上)。那么这首词属于哪一类呢?
③了解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词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他的诗与李商隐的诗齐名,时称温李。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④积累字词:A、请一生朗读,检查是不否读通全词。B、针对字词相互质疑。
三、整体感知:
<一>指导朗读:
过渡:俗话说“书读百变,其义自见。”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词,在读中来感受这一幅美丽的画面。
1、 朗读方法:同学们知道朗读应该注意些什么吗?(如:读准字音、节奏、重音(感情色彩较重的要重读)、把握感情基调等。)
2、 学生自由朗读两次。
3、 请一生朗读一次。
4、 听朗读录音,注意语速、节奏、重音。(展示节奏划分等课件)
5、 自由读,模仿录音。
6、 指名读。比较,学生评价。
7、 男生读、女生读。比较评价。
8、 齐读,读出感情。
<二>概括词意
过渡: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好!老师也似乎跟着你们走进了美丽的画面。那么,你们能用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吗?
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 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四、 理解词的意境
A、 理解人物心境:过渡:刚才有同学说了,词中这位美丽的女子是多么伤心绝望,那么,从整首词看,她一直是这种心境吗?请同学们将这位女子等待的心境变化过程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并在词中找出依据。
出示课件:
喜 悦 充满希望--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失 望--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伤 心 绝 望--肠断白蘋洲
B、莱辛说得好:“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温庭筠的妙笔,融入这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这幅图画。
展示课件:
说:结合词意给大家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唱:找一至两首能表达此情此景的歌曲,并唱出其中最合乎意境的几句
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每一个细节
画:画一幅切合词意的画
演:扮演词中的女主人公,将自己融入其中
请各学习小组自行选择一种形式,开始准备,然后在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些组完成得最好。(生开始准备,师巡回检查并加入其中)
C、各组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五、课堂巩固
背诵练习(A、接龙式背诵;B、指名背诵;C、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改写这首词
师:这首词只有27个字,却给我们展现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同学们能体会到这首词的语言特点吗?(凝练、含蓄。)其实同学们也能做到的,相信吗?那么,请同学们只须对这首词的部分词句作一些改换,就可以将这首词的画面改为思妇与她心上人相会的喜悦场面。同学们有信心试一下吗?
虞美人
教学目的
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 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 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多媒体课件。教学平台。
(一)导入新课。
教师解说:
李后主作为一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的之一,下面请听邓丽君的《几多愁》。请同学们跟着旋律默诵歌词。
2出示多媒幻灯片,填写李煜的小档案。
教师明确并幻灯片展示。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籍:南唐 身份: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二)疏通文意。
1“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学生甲:李煜身陷囹圄,放眼窗外,春花秋月空有好风光,而自已成为阶下囚,纵有千种风情,也与我无缘。
学生乙:李煜触景生情,无限感慨涌现心头,亡国之君的失落、惆怅、无奈、悔恨、寂寞、怨哀、伤感、怅恨,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句中的充分体现出来了。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学生甲:往事如烟,世事难料,众多后宫佳丽,无数信臣利卒,都臣服李后主的脚下。
学生乙:美女如云,艳如桃花,饮酒赋诗,好不逍遥。
学生丙:弦歌悠悠,如一江春水,不可遏抑,词性大发,毫无节制。国运衰微,词性勃发使然。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精神层面: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因作者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的主人对它们的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悔恨、追思、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4“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
学生:李后主身陷囹圄,触景伤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一国之君,只有悔恨交织,抱恨终生。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轻歌曼舞,逍遥自在。
学生:李后主从一国之君沦为囚犯,心力憔悴,形容枯槁。想当年,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如今自已的容颜凋零,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教师颔首一笑,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位同学形象地说出了“朱颜”的含义,并且用语优美隽永,富有文采。
有一位同学不以为然,一脸不屑的目光,让人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
教师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请你谈谈自已的理解。
老师我们是否理解的太深奥了一点罢。这位同学淡然地说。
教师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特别关注自已的体验,重视原始阅读以后的原始理解。
这位同学说:这个“朱颜”就是“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吧。
教师微微点头,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这句词句。
最后教师明确:我们是否可以把“朱颜”理解成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已的容颜,国家的容颜,当然也包括“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5“问君能有几多愁?”是他问还是自问?为什么?
学生:这个“君”就是自己,“问君”就是问自己。问自己体恤黎民百姓乎?问自己兀兀穷年治理国家大事乎?问自己沉湎酒色听信小人乎?问自己词性大发不问国事乎?
一位多情善感的女生戚戚地说:“问君”最好理解成问他人。这个人能够倾听李后主的满腔激情,能够谅解李后主的种种过失,能够融化李后主的无限愁绪。
教师明确:是自问也可以是他问。作者的愁情,问天问地皆不知,愁肠百结惟有自已最明了;也可以说是上天在问作者,作为国君,你何以沦为阶下囚?你的愁,是你没有勤政的苦果,这愁里包含着几多悔啊!
(三)把握主旨。
1如果我们把“愁”作为本词的核心情感,那么,作者的愁有哪些?
教师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2以水喻愁,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眼泪。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就出自晏殊的《浣溪沙》,《浣溪沙》这是一个词牌名。
二、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解读目标。
三、导学达标:
1、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
晏殊, 北宋词人。
2、、鉴赏诗歌
①. 能表现一切必然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必然消逝,但是,阻止时仍然会有美好事物出现的语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句”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课堂检测:
1.背诵课文。
2.理解内容。
五、拓展延伸:
比较《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小结: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七、作业;
1、 熟读、背诵。
2、完成练习。
八、板书设计:
《浣溪沙》 北宋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天净沙 秋思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 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曲中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 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5、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教学重难点:游子思乡之情,羁旅之思。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可由秋天的诗词导入(如刘禹锡的《秋词》等)。或由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导入。
(二) 朗读这首词
可通过自由读、默读、赛读、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进行
(三) 背诵这首词
(四) 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这首词
1. 这首词写了哪些景色?
2. 作者在这首词中蕴涵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这首词的独特之处(如色彩的搭配等)
4. 点明这首词的主旨句是什么?
5. 品味文中的语言。
6. 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五) 拓展:
1. 可提起笔来补充内容,扩写《天净沙》,也可拿起画笔来画。
2. 比较阅读:引刘禹锡《秋词》其一,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比较。
(六) 作业:
写一段短文,描写《我心中的秋》。
山坡羊 潼关怀古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分析《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2、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 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
三、课堂探讨: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
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例如:望 弄清影 怒 聚 等等
四、堂上练习:完成下发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默写这首曲子
封志莉
[《词曲五首》教案(共5课时)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 《虞美人》教案
★ 七年级语文教案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词曲《虞美人》(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