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语文教案

时间:2022-12-27 04:24:14 作者:龚俊就要吃烤肉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龚俊就要吃烤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语文教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使学生明白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教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学生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使他得到了深刻教训。

2、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这种写法。

3、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诸葛亮这个人吗?谁能介绍一下,你觉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生介绍(可引导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

明示目标

那么谋略在什么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生答)为什么这样说?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找找答案好吗?

初始通读

1、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做记号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或者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师:默读完的同学请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

3、指名朗读。

品味精读

1、师:把书放下。读了几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跟刚才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我问大家,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交流。

2、还有问题吗?学生质疑,互相解疑。

3、谈话:诸葛亮做得对吗?(对于这个主题,四人一组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课文或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4、组内推选代表汇报辩论结果。

5、现在你对诸葛亮有了怎样的认识?指名回答。

6、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用吗?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实践悟读

1、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教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学生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使他得到了深刻教训。从这个例子我们知道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

篇2:五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课文内容

诸葛亮小的时候聪明好学。

传说他在跟一位老先生读私塾的时候,这位老先生以鸡鸣确定放学的时间。先生家里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不但黎明报晓,而且到中午和傍晚也要叫一阵。那个时候没有钟表,老先生就以中午和傍晚的鸡鸣作为下课的时刻。这位老行政管理很有学问,讲书又特别生动。诸葛亮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特别是喜欢听他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乐毅和孙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大公鸡喔喔地啼起来,先生就立即收拾讲桌上的书籍,宣布下课,这叫诸葛亮感到十分扫兴。

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每天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装上几把米,当公鸡快叫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把米撒到窗外去,大公鸡跑过来,在窗外的草地上找米吃,就忘了鸣叫了。等到那大公鸡想起鸣叫的时候,别的孩子早已坐不住了,老先生也已饿得心里发慌。先生莫名其妙,觉得有点奇怪,诸葛亮却暗自得意。终于有一天,这事被先生发现了。一气之下,先生把诸葛亮撵出了学堂。

诸葛亮回家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本想能多听老师讲课,可是弄巧成拙,瑞连学也不能上了。他非常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后悔自己不该只顾自己的兴趣,不顾老师和同学饿肚子。老先生知道了诸葛亮回家以后的情况,想起诸葛亮平时有礼貌爱学习的表现,想到给公鸡喂米这件事虽然令人可气,可是也透露出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地方,将来可能是一个有用之材……于是派人把诸葛亮叫回了学堂。

从此,诸葛亮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候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从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他下河抓鱼煮汤给老人滋补身子,帮助先生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在和老师更多的接触当中,学习知识。老先生也更喜爱诸葛亮这个学生,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诸葛亮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篇3:《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自主学习中。从一开始,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关于诸葛亮利用智谋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跟其他同学分享,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后,抛出问题:“诸葛亮做得对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从而在讨论中得出最终答案,再总结出本课的`主旨:“聪明要用在正地方”,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生活中,要如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深化主题,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使用聪明,达到教育的目的。整节课下来,教师一直处于引导的地位,显得十分轻松。

不过在这节课上,有一个遗憾的地方,就是在让学生理解正地方这点上,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例去理解什么是正地方,要如何正确使用聪明。

篇4:《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道理。

2、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鼓励畅所欲言,训练孩子的说话与交流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一四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进行拓展阅读;二是展开《畅所欲言》,进行话题交流。

二、学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要求1、自由读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要求2、划出自己在阅读时不理解的字词句等问题。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讨论自渎时遇到的字词句障碍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诸葛亮为什么感到十分扫兴?他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

(2)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后悔的`语句,蹦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3)诸葛亮撒米的做法错了么?错在哪里?

(4)知错就改的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如何?

(5)用横线划出诸葛亮明白的道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全班交流,加深理解。

思考题(1):爱听先生讲书,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就到了下课时间。当公鸡快叫时把事先带来的米撒到窗外,让大公鸡找来吃而忘了蹄叫,从而推迟下课的时间。

思考题(2):“诸葛亮回家以后……现在连学都不能上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思考题(3):错了,错在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别人饿肚子,聪明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思考题(4)知错就改的诸葛亮“更尊敬先生了……在和老司的更多接触中,小知识。”

思考题(5):“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聪明要以内感在正地方。”

4、分小组朗读课文。

三、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出示学习任务:选择以下内容,针对“聪明用在正地方”的话题进行交流。

(1)对家长、老师、同……要讲诚信。

(2)遇到坏人要用智谋。

(3)我把聪明用在学习方法上。

2、汇报所选择的话题,简介内容。

3、出示“金钥匙”,提出要求:应紧紧围绕着所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6、引导全班展开表扬,对上台代表讲得好的地方进行充分肯定。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智谋的典故与成语。

第二课时

1、完成《笔下生花》练习,对魏明花钱雇李冬做值日事件展开辩论。

2、选择事件中的一个角色,把他的认识写下来。

教育准备

课件:(出示成语与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积累课前所收集的成语和典故;二是针对事件展开辩论,并完成习作。

二、完成《初显身手》,积累成语典故

1、引导学生汇报所收集的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

(1)分成四组,看哪个小组(上台)写得最多。

(2)小组据板演的成语或典故简要讲历史智谋故事。

(3)评出写得最多的小组予以小奖励。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带领学生读一读。(望梅止渴、草船借箭、暗渡陈仓、引蛇出洞……)

三、完成《笔下生花》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确定角色,展开辩论。

指名四人分别担当魏明、李冬、老师和旁听者的角色,对花钱雇值日的事件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分成四个角色的支持者,可相继补充自己的观点。)

3、选择一个人物把他的认识写下来,要求语言通顺、明白。

四、布置作业

继续完成习作。

篇5: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文章大意是:诸葛亮跟一个先生学习,因为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耍了小聪明,老先生把他撵出学堂,诸葛亮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先生见他有悔改之意后,又叫回来继续跟班学习。诸葛亮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用智谋的。

我觉得诸葛亮爱学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为了听故事让同学老师挨饿,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他人,把饥饿强加于别人身上是不对的。而他很快认识自己错误,老先生又用宽容之心重新接纳他是令人欣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发生在我和我妈妈之间的'事。

有一次,我也做了一次手脚。我一想起那次,我的脸就红了起来。那一天,妈妈给我布置了几道奥数题,又说了:“我出去办点事,你把这几道题做完。”妈妈走后,我赶紧做题,可最后一道题,我怎么想也算不出来,结果我的手慢慢伸向了答案——我马上把答案抄了上去。然后,我蹦跳的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去判作业了。又过了一会儿她叫我去把最后一条的思路说一遍,我答不上来,妈妈知到我抄了答案,训了我一顿。

篇6:聪明反被聪明误―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有感

聪明反被聪明误―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有感

聪 明 反 被 聪 明 误

――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有感 作文网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文章大意是:诸葛亮跟一个先生学习,因为喜欢听老师讲故事,耍了小聪明,老先生把他撵出学堂,诸葛亮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先生见他有悔改之意后,又叫回来继续跟班学习。诸葛亮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用智谋的。 作文网

我觉得诸葛亮爱学是一件好事。可是他为了听故事让同学老师挨饿,只顾自己的兴趣,而不顾他人,把饥饿强加于别人身上是不对的。而他很快认识自己错误,老先生又用宽容之心重新接纳他是令人欣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发生在我和我妈妈之间的.事。

有一次,我也做了一次手脚。我一想起那次,我的脸就红了起来。那一天,妈妈给我布置了几道奥数题,又说了:“我出去办点事,你把这几道题做完。”妈妈走后,我赶紧做题,可最后一道题,我怎么想也算不出来,结果我的手慢慢伸向了答案――我马上把答案抄了上去。然后,我蹦跳的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去判作业了。又过了一会儿她叫我去把最后一条的思路说一遍,我答不上来,妈妈知到我抄了答案,训了我一顿。

这篇《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篇7: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

19秋至19夏,少年毛泽东停学在家。除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帮父亲记账外,还坚持自学,经常在这盏小油灯下读书。

在此之前,毛泽东读了5年私塾,但是他的红漆书箱里,并没有多少书,除了有几本《诗经》、《论语》、《孟子》和别的经书外,仅有几本古典小说。这些书毛泽东都看过好几遍了,有的被他读得磨掉了封面,有的卷起了角。一天晚上,他随手拿起一本书看,却是《论语》上册,这是他几年前读过的,他一边看一边记,一边看一边想,突然,有几行大字,映入了他的眼帘:“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乎?’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看到这里,毛泽东开始怀疑起来了,他想,孔夫子据老师说是一位大圣人,为何说出如此的蠢话来?贫苦的人终年辛劳,吃不饱,穿不暖,他们怎么能够快乐呢?财主老爷看不起穷人,怎么会对他们讲礼遇呢?即算是有时假意奉迎,也是笑里藏刀。这位圣人,只怕是有点糊涂。他没有心思继续看下去,就把它扔进了书箱,另外再摸出别的书来看。

在挑灯夜读中,毛泽东喜欢看时人认为是不正经的“杂书”。白天下地劳动了一天,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算数,实在有点累。可是,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水符传》一类的中国旧小说,只要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常常看得律津有味,毫无睡意。父亲和母亲带着弟弟泽覃,住在隔壁房间,经常看见毛泽东的窗口还有灯光,就催促他早点休息。母亲担心他长期熬夜,会把身体搞垮,也催他快点睡觉。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继续读他的书。每天夜里,他都要坐在小油灯下读书至深夜。好多次都是父母亲催促过两三遍他才上床。

为了避免父母的催促,他经常佯装已经睡觉,却用自己床上的那条老蓝布印花被单,遮住窗户,不让灯光照射出去。他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一点点响声都瞒不过他,虽然看不见灯光,却听见了儿子翻书的沙沙声。一次,他悄悄地从床上爬起来,披上衣服走到外边,掀开那块遮挡的被单,看见毛泽东还在读书,认为他浪费了灯油,一下火冒三丈,几步冲进儿子的卧室,一把夺过毛泽东手上的书,气冲冲地对毛泽东说:“哪里这样不听话,一夜熬掉我一盏桐油,一个月就是几百文铜钱,这样下去,一份家当可能就败在你手里!”父亲边说边看书的封面,原来是一本《西游记》。这本书的内容他以前听人家讲过,说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他历来不信佛,凡是抽签卜卦、念经拜佛的事,他一概不喜欢。现在,看见儿子在看唐僧取经的故事,他越发生气了。浪费了灯油且不说,看的又是这种“邪书”,他实在无法容忍。正当父亲要大发脾气的时候,毛泽东母亲文氏也走过来了,她站在丈夫和儿子中间,设法平息这场**。她一边劝说孩子莫看书了,一边连推带劝把丈夫拉了出去。直到儿子卧室里熄灭了灯,确实已经睡觉了,他们才放心下来。

篇8:毛泽东少年时代的故事

在这场小小的冲突之后,父亲也略改变了态度:只要儿子白天努力劳动,傍晚做完交待的事后,也就不再过分管儿子看书了。在这停学的几年中,毛泽东不读“四书”“五经”了,中国的古典小说,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粮。三更灯火五更鸡,她一直是这样坚持着,每天日耕夜读,一点也不觉得疲倦。韶山冲的书看完了,他就到外地去借。这时他看过的书有:《说岳全传》、《水浒全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岳飞传》等历史小说和神话故事。这些书籍,精华与糟粕并存,他有时候非常喜欢,有时候又令他气愤。他很喜欢李逵、武松、鲁智深这些不畏强暴的英雄好汉,十分痛恨高逑、童贯、蔡京这些欺压良民的奸臣贼子。他认为牛皋比岳飞有气魄,岳飞却比不上他。岳飞明知秦桧要害他,却偏要跑到**亭去送死;牛皋的胆子大得多,他敢于拉起人马,上太行山落草……。

在贪读这些传奇小说和神话故事的过程中,少年毛泽东逐渐发现一个书中叙述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什么种田的农民当不了书中的主人公呢?他带着这个简单而又难于解释的问题,询问了韶山村里的许多人,有同学,有老师,有长者,也有年轻人,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觉得这是一个从来没有人提过的怪问题。为此,他纳闷了两年。最后,还是他自己找出了答案,解决了这个疑问。他看到农民终年劳作,生活大部很苦,读不起书,不识字,就是识几个简单的字也不会著书立说,因此,写书的人一定不是农民。写书的人不种田,不了解农民,看不起他们,当然不会写、也写不出关于农民的书来。毛泽东深深地热爱着和他朝夕相处的农民,感到书中不写农民是不公平的,他暗暗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写穷苦人的书。

毛泽东少年时代养成的夜读习惯,建国以后依然如故。毛泽东不知疲倦的读书精神,给身边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盏不灭的灯光。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回忆说:“每当毛主席日以继夜地工作之后,走下工作台,说要去睡觉休息了,我们这些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好像卸下了一天的重毛泽东在韶山读过的绘图评注《水浒传》一页。担,放松下来,脸上都堆起了笑容,像传递好消息一样,互相转告着:‘主席要休息啦!’但是,时间一长我们知道了,毛主席从办公室走进起居室,并不意味着他就要睡眠休息了,而常常是回到寝室之后,灯光仍然久久不息,这就告诉我们,他又转入了另外的一种工作形式——正在看书学习哩!”“毛主席起居室里的灯光成了我们观察他读书和睡眠的一个讯号。所以每当毛主席进入卧室后,值班卫士就把视线盯住在向南的窗子上,看着那从窗口射出来的灯光,如果这灯光1小时、2小时地亮着,或更长时间地亮着,说明他老人家正在顽强地学习着。”“毛主席右侧的床头上,放着盏台灯。只要他未在睡眠中,那台灯总是亮着的,伴着主席读书。在灯光下的书面被照得很醒目,主席半卧着,或叫作半坐着,或侧卧着,或用右时支持着上身的重量,眼睛在灯罩上的阴影里,也有时下放到灯光的领域里读着,读着……”。这些情景,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一首歌:《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歌词是:“毛主席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伟大领袖灯前坐,铺开祖国锦绣前程。……警卫战士窗前过,心中歌唱《东方红》。”

篇9:诸葛亮的故事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篇10:诸葛亮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11: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篇12: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181—234),中国百姓心目中能掐会算、聪明绝顶的人。他生当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世,受刘备三顾茅庐知遇情,辅佐刘备干得一番大事业,成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幼丧双亲,跟随叔父诸葛玄移家豫章,后至荆州(今湖北襄阳城西),在隆中躬耕读书,隐居十余年。2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功勋卓著,官拜丞相。

篇13: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修身齐家,堪称典范。

诸葛亮不但足智多谋,善于治国治军,而且严于律己,注重家教。

诸葛亮择妻不重外貌,而重德才;他虽权倾朝野,却从不贪财。他在成都郊区的田产,是刘备得了益州后赐赏给他的金银购买的,后来未增置田产。诸葛亮上表于后主说,臣家在成都,有桑树800株,薄田15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有多余的财物,那就是对不起国家。诸葛亮一直以俭朴治家,临终前家里家外没有多余的财产,也给后辈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好榜样。

诸葛亮经常告诫家人要注意修身、善德、明志、致远、勤学、励精、冶性,不能依靠父辈的权势搞特殊化,并要孩子们到艰苦的地方去接受锻炼、考验。

诸葛亮早年无子,便把哥哥诸葛瑾之次子诸葛乔过继为嗣子。诸葛乔入蜀以后,诸葛亮注意对他从多方面教育培养,要求孩子从小要立下志向,刻苦读书,沉稳安静,勤俭朴素,并且把这些要求都一一写下来经常对照检查。

后来,诸葛乔做了“驸马都尉”,这本来是京城里既坐享清福又地位显赫的官位,但诸葛亮却不允许他在成都过这种优越的生活。那时候,诸葛亮常领兵屯驻汉中,部队给养需要从蜀地输送,诸葛亮便令诸葛乔参加押运粮草的工作。此间,诸葛乔常年奔走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里运输线上,其艰苦是可想而知的。诸葛亮在给兄长的信中解释说:诸葛乔按理本来是可以回到成都去的,但是诸将弟子都在押送军需物资,大家理应同甘苦,共荣厚,所以我命令他带五六百兵士,同诸将子弟一直在山谷中运送粮草物资。

诸葛亮教子有方。他写的《诫子书》,不足百字,讲出了励志、勤学、养德的人生哲理。

227年,诸葛亮生了一个儿子,名诸葛瞻,字思远。这孩子自小聪慧伶俐,诸葛亮也算晚年得子,自然备加喜爱,但他对孩子依然是严加管教,从不溺爱。诸葛瞻刚8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爱耍小聪明,容易自满自足,担心他难成大器,因此,更加对他严上加严。后来诸葛亮还写了著名的《诫子书》,其中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不足百字的短文,讲勤学、惜时,讲修身、养德、励志,涵括了丰富而透彻的人生哲理。

诸葛瞻谨遵父教,从少年时期就发愤学习。史书上说他“少聪慧,工书画”。年十七,任骑都尉,后长期驻守边关,263年在绵竹为国捐躯。

诸葛亮还写过一个《诫外甥书》也很精彩。书中说:

“夫当志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冗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优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位历史上以“文韬武略”著名的“军师”,对子女的培养教育也是这样为之“计深远”,令人感佩由衷。

诸葛亮神机妙算救后人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懿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懿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懿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

土兵们把信递给司马懿,司马懿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司马懿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司马懿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司马懿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草船借箭的故事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篇14:诸葛亮的的故事

诸葛亮小时候聪明好学、出语不凡,被人们称为“神童”。6岁时,他被送到当地最有名的水镜先生0那里接受教育。

在读私塾时,学校养了一只公鸡,是先生用来报时的。先生讲课很精彩,深入浅出,牢牢抓住了弟子们的心。小诸葛亮听得入了迷,多么希望先生能多讲一会儿啊。可讨厌的公鸡一到中午下课时就叫起来了,天天如此,非常准时。只要它一叫,先生就宣布下课,让大家放学回家。小诸葛亮恨死了这只公鸡。

回到家里,小诸葛亮还在恨那只可恶的公鸡。正在厨房里做饭的母亲发现儿子闷闷不乐,就关心地问:“儿子,你怎么啦?”

小诸葛亮便把公鸡的事讲了一遍。然后他问:“娘,先生的那只大公鸡真讨厌,我想多学一会儿,它都不让。它为什么一到时间就叫呢?怎么才能让它晚点叫呢?”

母亲听后说:“这好办啊。先生的公鸡一到时间就叫,那是人调教的结果。要想让它听你的,你也可以调教它呀!”

“怎样调教呢?

“那就看你怎么动脑子了。”母亲一边淘米一边说,“只要肯动脑子,任何事都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你好好想一想,也许就能把办法想出来。”

小诸葛亮眨巴着眼睛,看到母亲手中的大米,忽然眼前一亮,一个“收买”公鸡的方法就产生了。”

第二天,小诸葛亮用小布袋装了一点米就出门了。从这天开始,先生的公鸡就叫得不按时了,越叫越晚,没有规律。甚至中午时间早过了,先生还在滔滔不绝地给弟子们讲课呢。

为了弄个水落石出,先生开始留心他的鸡。他发现一到以前报时的时间,那只鸡就站到窗前做出准备叫的姿势,但这时有个学生悄悄向窗外撒了一把米,鸡一见到米,忘了报时的事,跑去吃米了,而撒米的那个学生就是诸葛亮。先生大怒,训斥道:“你小小年纪敢戏弄先生?”

小诸葛亮连忙向先生道歉:“对不起,先生。你讲的课非常好,我害怕公鸡叫起来打扰你,才故意让它晚叫一会儿。”

“哦,你原来是为了想多学一会儿?”先生原谅了他,“好吧,你愿意的话,放学后可以来我家里,我会给你讲习功课的。”

小诸葛亮闻言,高兴地笑了。

篇15:诸葛亮的的故事

诸葛亮不仅有才,而且相貌俊伟,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犹如松柏”。但他却选了一位“瘦黑矮小,一头黄发”的丑女阿丑为妻,诸葛亮为何要娶丑女呢?传统观点认为,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是注重人的内在美。阿丑自幼才识过人,颇有心计,诸葛亮早在成婚前就有所耳闻。这不无道理,但并非全部。其实,诸葛亮娶阿丑,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所引《褒阳记》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匹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家境贫寒,出身卑微,自幼丧父,少年时代便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吃尽军阀混战的苦头,深受强宗豪族的压迫。后来跟着在南昌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生活。14岁时,叔父因官被削而投靠了刘表;17岁那年,叔父死了,他从此没了依靠,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定居。他虽然住在乡下,但他不想无声无息地隐居一辈子,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盛衰,有着为国家尽忠的抱负,怀着如此壮志雄心,他立志要登上政治舞台而建功立业。

这种政治上的考虑无疑会影响到诸葛亮的婚姻大事,甚至还牵涉到了家人的婚事。这也是为在地主集团的上层站稳脚跟,以便今后一展鸿图。为此,他在家庭婚姻方面,做了三件事:第一,他把姐姐嫁给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襄阳地区颇有名望的首领人物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对其赏识备至,称他为“卧龙”,从此,他就在荆州站稳了脚跟。第二,诸葛亮为弟弟娶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在南阳地区数得着的人物林氏之女为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自己择妇结亲,当然要服从既留荆州又能结交望族这一政治目的,这也就是诸葛亮在荆州而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原因。所以,诸葛亮娶了那个丑女黄氏。

诸葛亮为何不怕众人耻笑,而娶丑女黄氏呢?换作别人也许他会犹豫,但是黄氏之女他就娶定了,一是因为黄承彦在当地有相当声望,二是因为黄妻蔡氏和刘表的后妻是姐妹关系,做了黄家的女婿,就攀上了刘表这门皇亲。

据《诸葛亮新传》记载:当黄承彦当面问及诸葛亮时,他当即“拜谢泰山”,一锤定音,把从未见过面的阿丑要了过来,从而为诸葛亮进入地主集团开了“绿灯”,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这个“进身之阶”的。

从封建历史文化来说,贤妻、美妻、正妻要相夫教子,帮助丈夫治理家业,诸葛亮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自己的婚姻上,自然遵循“贤妻美妻”的风俗,而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其后确实又要过一妾。但诸葛亮要丑妇的动机仍有争论,待后人再研究探寻吧。

篇16:诸葛亮的的故事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诸葛亮小时侯遇到了一位样样精通,博学的老师——司马徽。他想把老师的知识学到手,可是上课的时间很短。他看见老师用芦花鸡来定时,就想了一个办法。当芦花鸡要叫的时候,就把自己随身带的米喂给它吃。鸡有了吃就不叫了,这样就可以延长上课的时间了。终于有一天,被司马老师发现了,诸葛亮就实话实说认了错。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小时候,由父亲带去拜水镜先生为师。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说:“我出三个题目,答对了就收下你。”接着出了一个哑题:他屈起食指,伸到诸葛亮面前,又点了点。

诸葛亮向水镜先生深深一鞠躬,又后退三步,站在一边解释道:“你要我做首屈一指的大官,我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生坐在蒲团上说:“我出的第二个题目是,要你想办法使我离开这座位。”诸葛亮走到墙角,顺手拿了一根竹竿就要捅房上的瓦。先生连忙起来阻止说:“不要捅漏了房子!”

诸葛亮笑了:“先生坐地,我想通天,先生不是离开座位了吗?”先生稳坐回椅子上说:“你能使我寸步难行吗?”

诸葛亮指指先生说:“你这老匹夫,分明没有本事,在此胡扯!”先生气得脸色发紫,诸葛亮却摘下他的帽子,扔到房顶上。先生气急了,只好脱了鞋蹲在诸葛亮父亲的肩上去拿帽子。这时,诸葛亮抓起先生的鞋子藏了起来。先生拿到了帽子,却找不到鞋子,诸葛亮说:“您寸步难行啦!”

水镜先生哈哈大笑,说:“好聪明的孩子,我收下你啦!”

三年后的一天早上,水镜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出一道考题:从现在起到午时三刻止,谁能得到我的允许走出水镜庄,谁就出师。”弟子们急了,有的大呼:“庄外失火!”有的谎报:“家里死了人,得赶紧回去!”水镜先生根本不理睬。只有诸葛亮,早伏在书桌上睡着了。鼾声大作,搅得考场不得安宁,水镜先生很生气。午时三刻快到了,诸葛亮一觉醒来,听说先生出了这么个考题,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这么刁钻,尽出歪题害我们,我不当你的弟子了,还我三年学费,快还我三年学费!”水镜先生是天下名士,谁不尊敬?现在见诸葛亮这么辱骂他,气得浑身打颤,喝令他滚出水镜庄。诸葛亮哪里肯走,水镜先生使几个弟子,硬把他赶了庄去。诸葛亮一出庄子,哈哈大笑起来,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镜庄,跪在先生面前,双手捧上棍子说:“刚才为了应付考试,万不得已冲撞恩师,弟子愿受重罚。”

水镜先生猛然醒悟,转怒为喜,扶起诸葛亮说:“看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真的可以出师了。”

历史名人诸葛亮的经典故事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三国演义诸葛亮小故事

诸葛亮的小故事

《少年时代》杂文随笔

古代名人诸葛亮的故事

诸葛亮随笔

语文《我的亲情故事》教案

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争论的故事》教案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语文教案(合集1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语文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