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斯文书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篇1:《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
《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
《登鹳雀楼》教案
教材简析:
《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作者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读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法、学法:
一、做必要的讲解和说明。对作者和鹳雀楼教师做一些详细的说明,帮助学生来理解这首诗。
二、从指导读出停顿入手,教给学生“音断而意不断”的方法。这样可以快速地读出诗的韵律美感。
三、学法随评语等途径渗透。教给学生“利用手中资料或插图来帮助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
四、自读自悟,鼓励质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使学生从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和提高。
五、引导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规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结合实际拓展延伸,突破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来深层次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篇2: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 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 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 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 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 是宋以后的事了。
拓展:
篇3:登鹳雀楼赏析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篇4: 登鹳雀楼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
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篇5:登鹳雀楼赏析
登鹳雀楼赏析
唐 王之涣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品赏析
诗的开头是一对偶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纯朴自然,工整流畅,真是天衣无缝。白日依山,黄河入海,视野开阔,胸怀宽广,诗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一开始便不同凡响。自然,这暗中也写出了登楼本身,只有登临纵目,眼光和胸襟才会如此高远宽阔。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我们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但是,我们的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篇6:登鹳雀楼赏析是什么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篇7:登鹳雀楼全文赏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文解释】
夕阳西沉,渐渐没入连绵的群山,黄河奔腾,汇入浩瀚的大海。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打开千里视野,看得更清更远,那还须再登上一层层高楼。
【词语解释】
尽:沉没,消失。
穷:尽,达到极点。
更:再。
【赏析一】
黄昏时分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为唐诗中之不朽之作。
【赏析二】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篇8:登鹳雀楼教案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
1.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
2.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
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图文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图文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2)课件播放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媒体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孩子们,祖辈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你们想多了解它们吗?老师给大家推荐《必背古诗80首》、《唐诗300首》等课外阅读资料,希望你们能和古诗交上朋友,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
篇9: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篇10: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11: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篇12: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篇13: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
★ 幼儿登鹳雀楼教案
★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
★ 《登鹳雀楼》盘点
★ 登鹳雀楼 古诗
★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及赏析(精选13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