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个小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
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 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DD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DD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④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⑤ 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⑥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篇2: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
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模板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 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DD追寻人类起源。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 教学重、难点
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二、说教法
1. 教法分析
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过程
1.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3.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①比较阅读
(目的是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②找一找,谈一谈
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③神话精彩情节欣赏DD听录音。
篇3:《女娲造人》说课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 ,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督教的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篇4:女娲造人说课稿
女娲造人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女娲造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像极为丰富的作品。《女娲造人》是一则神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原始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2、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根据本课内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⑴ 知识目标:掌握神话的特点,体会想像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源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源。
⑵ 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女娲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⑶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3、教学重、难点:体会神话大胆而新奇的想像和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说教法】
1、教法分析:这篇课文属神话,内容浅显易懂,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想像女娲另一种造人的动机、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理解女娲的形象,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想像力。
适当延伸拓展,使学生认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深了解神话的特点,并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2、学法指导: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3、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说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导入。
二、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熟悉的神话,了解神话特点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1、比较阅读:
(目的: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思考:课文比《风俗通》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可见作者高超的想像力。
2、找一找,谈一谈:找出文中表现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语句,谈一谈你的感受。
(目的:体会这则神话丰富、生动的情节和语言,进一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全文洋溢着一种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总之,人的出现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与天伦之乐,只有人才使这世界充满温馨,充满爱。
3、神话精彩情节欣赏──听录音。
(目的:使学生体会“人来到世间”的欢欣)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女娲造人的辛劳与执着,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愉快。
4、女娲形象分析:
(目的:体会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体会女娲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小结: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高度的统一。
女娲的慈爱、辛劳与不懈努力不正是一位勤劳、智慧、伟大的母亲形象吗?她充满生命活力与母性,有着母亲的喜与忧。从女娲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母亲的优秀品质,这种崇高的母爱不正是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源泉吗?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与探求精神。女娲不正是一个创造者吗?这种创造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女娲的勤劳、智慧、坚持不懈何尝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5、展开想像的翅膀,对女娲造人的动机、过程作另一种推测。
自编神话《女娲造人》与袁珂比一比。
(目的':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分四小组讨论,各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6、思考:有关人类的起源,你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
学生谈一谈。
(目的:通过比较了解各民族对自身起源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师小结:对于自身起源问题,世界各地人们一直都在探索。可是,在远古完全隔绝状态,东西方的想像竟然这样相似,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
7、要求学生试着用自己所学知识科学地解释一下人类的起源。
(目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师展示:(多媒体)
人类起源学说;
传统的古猿进化说;
最新的海猿说;
海陆双祖先复合说;
外星人说;
尘埃说。
四、作业
1、参考有关资料,思考人类起源,写一则小论文。
2、继续完成自编神话《女娲造人》。
(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感悟小结
(目的: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拼搏,无愧于自己的生命。)
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寻生命问题的足迹。它让我们体验到了生而为人的自豪,使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独特而美好。也许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努力拼搏,这样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生命,让我们美丽的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彩!
篇5:女娲造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孩子,并非一个神。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像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4、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收集神话
教师:课件,朗诵背景音乐,两个视频文件
二、说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自读课文,体味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感受神话的魅力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拓展想像力,培养健康情感,学会会说、会扩、会创神话故事,感受中国灿烂、繁荣的文化魅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从网络下载了一个中央电教中心的《女娲造人》动画片,一个普通型的flash,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另外我又以舒缓的音乐弥漫于学生自读课文时间段,营造一个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促发思维的生成,并使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创造能力,品尝想像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3、教师应讲得少
这则神话容易理解,所以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分析要少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地把握想像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像教学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三、说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非常有趣,体现了神话艺术永久的魅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然后加以点拨,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激发起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学习的重点在想像力的激发上,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文件来拓展想像力,观看图片培养说话能力,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整堂课以培养学生想像力为主要目标,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等。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一个极富趣味的“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导入,紧扣教学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想像力大考查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了解了神话的产生,掌握了想像的特点,又培养了想像力。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先投影“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同学对此问题的理解和想像,(生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上帝创造了人、中国的女娲造人……)接着,打出课题《女娲造人》,辨析8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同时,这种奇特的想像也创造了古代的神话故事,并由此形成一幅简单图表,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投影《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引用作者袁珂的话“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请你们翻开课文读一读,切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由此进入“故事推荐”环节
2、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播放背景音乐,看图片说故事)
3、研讨课后练习一
①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研讨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
②四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以获得对于联想想像的方法、思路的启示(解题思路:先从文章中标出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③交流后明确: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的情节,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
喜怒哀乐等情绪……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4、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5、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像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打出图表,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在想像的两边
6、拓展思维,试试你的想像力(设计三个情景,可逐一进行,也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
情景二:运用创造性想像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段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像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情景三: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
7、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8、课外作业: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像
推荐书籍:袁珂《中国古代神话》、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山海经》、《一千零一夜》
篇6:女娲造人读后感初中语文
今天我读了女娲造人这篇文章,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女娲走在大地上觉得很孤单,女娲蹲在池塘边看见旁边有黄泥,她用水和黄泥混合成泥照着自己的样子捏泥人,她刚把泥人放在地上泥人就活了。
然后女娲找到了一根柳条,就用它蹭上泥蘸上水一甩,一堆小泥人活了。看到这里我觉得现在的人生宝宝比女娲造人妙多啦!女娲造的泥人一开始是小的它慢慢会长大。
好像说明现在的人就是女娲做的泥人,我们身上的泥好像证明我们是泥人的说法。
篇7:女娲造人读后感初中语文
很久很久以前女娲闲来无事,便四处游山玩水,走着走着,她不禁觉得兴味索然。因为放眼望去,不是河川湖海,就是崇山峻岭,那种静止荒凉的景色,在她看来可真是无聊透顶。她走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一边随弄着泥土,一边思量着。她无聊的拿了些泥土,掺了些河水,揉成一团,随便捏捏。竟成了一种动物。把它放在地上,说也奇怪,这动物竟动起来咕咕的`叫女娲把这动物叫“人”,并且继续用水和黄泥造了许多男人和女人。围着女娲跳跃欢呼,然后单独或成群结队的走了。最后,她只得拿了根藤条,深入泥潭里,搅了些泥浆,拿起往地上一甩,泥浆降在地上,用力不均所以造出来人,都不一样。有聪明的,愚蠢的。有漂亮的,有丑陋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 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是:女娲用了很多想象和观察,我要向女娲学习。
篇8:女娲造人的说课稿
女娲造人的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二)、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1、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3、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三)、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1、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四)、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篇9:女娲造人教学说课稿
一、明确教材地位,把握教学内容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都是以想象见长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神话、诗歌、童话、寓言。因此,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初一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二、设计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地位,并结合学生实际,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比较阅读,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挖掘“人”的内涵,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3、拓展阅读,运用创造性想象改写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改写课文。
三、明确教学思路,优选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四、进行科学指导,注重学法传授
依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论,要求教师教学重在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重视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过程
1、讲述故事
由学生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然后过渡到本文,明确体裁,激发阅读兴趣。
【让学生讲述故事以调动、创造轻松的气氛,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良好的情绪走进课堂,愉快接受新知识,而且充分体现课标所提倡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一理念。实际上这也是激活学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较阅读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就此提出一些疑问,教师出示疑问,学生自由默读课文,并解决这些疑问,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用什么来造人?
第二步:与《风俗通》对比,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齐读《风俗通》的内容,学生通过与原文的比对,得出作者通过想象手法来改写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过程、心理活动等内容。明确本文想象的特点:大胆合理。
第三步:从女娲的角度来理清故事情节,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主要过程,学生依据提示理清故事情节。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思维训练,同时依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要求学生在默读、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同时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明确想象手法的运用,为下一环节的赏形象作铺垫。】
3、探究阅读
第一步:挖掘“人”的内涵。
引导学生抓住“小东西”、“小家伙”、“人”三个称呼的变换为切入点。朗读表现泥捏人的叫“妈妈”喜悦之情的语句,体会为什么要这样想象,学生从课本找依据并反复读出这种喜悦的情感,随后提出问题:女娲给这些心
爱的孩子取什么名呢?让学生从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义,探究“人”的内涵。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教师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关键语句的方法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步:根据课文分析女娲母亲形象,并与古人眼中女娲形象作对比。
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女娲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要求学生朗读、欣赏,将每一句话在脑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画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劳、善良、朴实的母亲形象。通过阅读交流,学生会有这样的收获: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掺和、揉团”,第15段中的“拉、伸、搅、挥洒”这些动作描写。学生脑海中呈现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间女娲在池塘边造人的画面。一个勤劳的女娲便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
第9段女娲听见叫妈妈的喊声那种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读分析,呈现女娲日以继夜辛勤造人的场景。
学生像这样将每一句话通过朗读、欣赏幻化成图画。这样既是对女娲形象的赏析,也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
这一环节的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赏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画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也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一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读、思、议的过程中深度分析文本把握女娲这一母亲形象。
【教学就是交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合作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互补性,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则要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契机,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立足文本通过朗读、抓关键词、赏析语言等方法,挖掘内涵,赏析人物形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内涵与女娲的母亲形象,从而凸显亮点,突破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4、拓展阅读
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想象子自己是当时造出来的第一个人,会有哪些举动?
小组合作,选出一个发言人。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我”看到了什么景象,“我”会有怎样的举动,“我”和女娲怎样相处,女娲会交给“我”哪些能力等。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性思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开拓学生想象力,达到由感知想象到创造想象的升华。这既是运用,又是知识的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5、迁移练习
1)认真修改你创作的《女娲造人》,注意细节描写。
2)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充实女娲的形象。
【整理思维,进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进学生对女娲形象的把握与充实,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六、简化板书设计,以画龙点睛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书反映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力求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复杂的内容明朗化,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目标性原则,使学生准确把握本课的学习重点。
篇10:《女娲造人》
在巴利亚的印第安人部落里,一片凄惨悲凉。干旱严重地袭击了这个地区。许多天来,地上不见一滴雨点,太阳喷着如火的烈焰,烤焦了森林、果树,毁坏了庄稼、牧草。大地上连一块遮荫的地方也找不着。大家唉声叹气,无望地放弃了田间的劳作。
面对着可怕的自然灾害,部落里的七个酋长感到无能为力。他们认为这是上帝抛弃了他们,或者是上帝在惩罚他们。他们决定迁居异乡,走得远远的,离开这可怕的地方。酋长们的这种绝望行动是应该受到责备的。因为他们一走,部落就成了乌合之众。
正当酋长们准备出发的时候,一件料想不到的事情突然发生,使他们停下了迈开的脚步。在一片荒漠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她的脸是那样秀美甜蜜,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安祥地熟睡着。那个地方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姑娘。令众人更为惊异的是,姑娘纤细的身上刺着七种不同颜色的花纹,熠熠发光。就在姑娘躺着的地方的上空,出现了一条璀璨夺目的七色彩虹,和姑娘身上花纹的颜色一个样。
过了一会儿,彩虹和下雨的征兆消失了。但大家为这个漂亮姑娘的出现所鼓舞,被她安祥快乐和甜美的情绪所感染,纷纷拿起久已放下的农具,又开始了田间的劳动。
部落里的巫师发现了七个酋长的内心秘密和他们远走的目的,就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隐蔽的山洞里。那里收藏着许多粮食,足够部落的居民充饥。巫师告诉酋长们,上帝并没有抛弃他们。当七个酋长离开山洞,回到原来那一片荒漠的土地上时,那个美 丽安祥的姑娘不见了。他们忧伤地举目望着天空。就在这时,一 条巨大的七色彩虹穿过湛蓝的天空,把晴空一切两半。一会儿,又出现了第二条彩虹,和第一条彩虹平行着横贯天空。接着,从 两条彩虹的彩带里下起了绵绵细雨。雨越下越大,细雨变成了瓢泼大雨。干旱的土地 响着,吮吸着这甘甜的雨水。燥热的空气顿时清凉不少。
大家欢呼着,跳跃着,望着彩虹,捧着雨水,欣喜若狂。庄稼得救了,大家得救了。沉浸在欢乐中的大家,竟忘记了漂亮姑 娘的消失。
然而,七个酋长在回家的路上,惊喜地又看见了姑娘。姑娘静静地躺着,但她已死去了。她脸上充满无限甜蜜和安宁的表
情,她纤细的身上刺着的七种颜色的花纹,颜色不是涂上去的,而是一种神圣的反应和显现。
酋长们铺仗在姑娘身旁,称她为 “阿玛依拉阿尼”,在印第安语里,它的意思是 “彩虹的化身”。自此以后,印第安人就把这个姑娘当作女神来敬奉。
篇11:《女娲造人》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开天辟地 女娲 掺水 塑造 [ ]
2.课文第10自然段“人”字所用引号的作用是 [ ]
A.特殊意义 B.强调
C.引用 D.特定称谓
3.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
(1)开天辟地________
(2)生气蓬勃________
(3)兴高采烈________
(4)疲倦不堪________
4.下列语句表现女娲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内容的一句是 [ ]
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
C.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
D.她终于想出了一个方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
能力提高
1.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像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
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把女娲造人的动机想像为女娲感到世界太孤独了。请发挥你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说明女娲造人的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无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的坟头前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 在,他考上了,面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来,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上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看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1)赫然________ (2)颤颤________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
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 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________。
5.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________的情感。
6.第⑦段在“啊”后面连用“!”和“?”,其作用是________。
7.文章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篇文章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文章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鸡蛋”,用“无题”作题,可更好地概括上述人和事
C.文章充满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起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女娲造人》课后练习答案:
[四基达标]
1.C
2.D
3.(1)开辟 (2)旺盛的样子 (3)神采神色 (4)忍受,能支持
4.D
[能力提高]
1.课文增加的内容有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场面 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2.此题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3.此题着重在拓展想像力,能合情合理即予认可。
[开放探究]
1.(1)h8 (2)ch4n
2.表明“他”因带来的钱不够学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3.C 4.“母亲明白了”
5.伤心而感动
6.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7.围绕同情、关心、帮助这一中心仿说。
8.语言 动作 神态
9.B
篇12:女娲造人(网友来稿)
女娲造人(网友来稿)
闫妍
教学目标 :
1、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3、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2、把握想象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相关资料与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
二、比较阅读,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1、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53页,齐读课后习题下面的词语。然后小声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将课文与课后《风俗通》中的短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②比较后筛选,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有感情地读一读。
2、小组交流后明确:
①大多数同学更喜欢课文。袁珂的《女娲造人》是根据《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改编的。《风俗通》中的短文想象大胆,情节较简单,是故事的骨架。袁珂的《女娲造人》在此基础上,想象更丰富,情节更具体,使得故事血肉丰满。
②更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的情节,如:女娲造人的动机、造人的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感、女娲的喜怒哀乐……挑出语段品读,着重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给大家提高点要求,能不能用你的口头语言,再现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讲述,尽量投入感情,表述连贯,力求生动。
说明:同位之间合作,互相讲述;推荐两三个同学当众讲述,鼓励借助肢体语言表现。
三、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的魅力。
1、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象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及时把成熟的见解写在黑板上,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板书结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2、结合学生的板书,浅析女娲。
学生板书中有的将女娲看成神,有的将女娲看成人。
问:女娲到底是神还是人?(明确:神)
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象)
教师板书,给女娲画上一对蝴蝶的翅膀----插上想象的翅膀
3、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抟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教师板书:将大胆奇特与合情合理,分别填充在翅膀的两翼。
四、拓展阅读,试运用创造性想象扩写神话。
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扩写《夸父追日》。选择一处情节,写片断。
夸父拄着杖,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里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生写作文片段,师巡视指导。
请两三个同学读自己的片段,其他同学评析其中的想象是否符合要求。(师生共议)
五、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张开想象的双翼自由飞翔。
六、课外作
篇13:《女娲造人》说课稿(七年级下册)
《女娲造人》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女娲造人》,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二点补充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 说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女娲造人》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第3篇课文。它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神话。袁珂以大胆新奇的想像,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想像力上,可以通过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加以引导,看图片想像故事,更可以让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进行想像的训练。
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目标 :
(1)、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发挥自己联想、想像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像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重点:
(1)、体会神话故事中想像的魅力。
(2)、把握想像的特点,尝试运用大胆合理的想像。
二、说教法
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本,赏析女娲这一人物形象,并发挥自己的想象改写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平台,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指导归纳法、拓展思维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课文
辨析6幅中国古代神话图,指出名称。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像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像,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捏土造人的神奇。
(二)、了解神话、神话的产生。
(三)、整体阅读、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的作用。
1、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讲述课文。读完课文后借助以下五个问题了解本文内容: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是怎样造人的?造出来的人是什么样的?
3)女娲造人前后心情怎样?
4)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反应怎么样?
5)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2、学生复述课文。
(四)、合作探究
美好的故事不能浅尝辄止,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则神话中想像的焦点----女娲。
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既娲是一个 的神,又是一个 的人。
说明:同桌讨论,踊跃发言,教师参考提示: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再问:女娲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她是借助什么创造的?(明确:想像)
(五)、探究写法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像,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明确:大胆奇特的想像,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像,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像要大胆奇特,却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还要合情合理。)
(六)、拓展思维
设计两个情景,可选做。
情景一:欣赏图片《后羿射日》,展开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的想像,联成一个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二:借想象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
(七)、课堂小结:
(1)小结: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像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像”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张开想像的双翼自由飞翔。
(2)格言共勉。①想像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
②想像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们正是依靠想像力征服世界!--奥斯本
郭慧
篇14:女娲造人读书笔记
今天我打开书柜,翻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从书里看到了《女娲黄泥造人》这个故事,于是我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传说女娲也是人类的始祖,民间有些地区现在仍称她为祖姑娘,并经常去祭拜女娲。相传很早以前,天地之间只有女娲一个人。白天她面对着山川锦绣、鲜花经开的迷人景致,自娱自乐,飘然与名山秀水和万花丛中。可是到了黑天,她却双眉紧锁,独自一人感受着孤独与寂寞。她幻想着:要是能有一天,有好多人和自己一起观赏风景的话,哪怕是一人,该有多好啊!于是第二天,女娲就到小溪边,用黄泥一丝不苟地做起泥人儿,打算到了晚上和它说说话,好打发寂寞无趣的时光。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女娲刚做完了一个泥人,没想到那个泥人竟然朝女娲说:“妈妈!妈妈……”女娲被这喊声陶醉了,她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欣慰的看着眼前的情景,一种成功的喜悦使女娲有升发了无穷的力量。她接着又埋下头捏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
时间过得很快,女娲不知道捏了多少个泥人。她已经气喘吁吁,没有力气再捏泥人了。忽然一个新想法又掠过了她的头,女娲起身折了一根柳枝,沾满了泥浆,然后再甩了出去……天黑了,女娲筋疲力尽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周围,又看了看山坡上、溪水边站满了人,人山人海。女娲朝大家挥了挥手,然后,她把肩宽和肌肉健硕的人分做一部分,把他们叫做男人;把胸部比较丰满的人分做一部分,称她们为女人,并规定他们可以自由娶嫁,生儿育女。人类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了下来。
我们长大了,记忆渐渐会被淡忘。儿时的玩、笑渐渐而被时间埋没了。可从不曾忘记的,却是这些让人沉浸于联想中的传说……女娲日夜兼劳,为了“人”这高贵而智慧的种类而付出着心血与汗水,使人感叹!
这些传统的文化在中国造就了不朽的回忆;这美丽而动人的情节锁住了我们的.心;这些质朴而充满爱的故事,才是我们最值得珍贵,最值得留恋的啊!请保留着女娲的这种无私与伟大!女娲造就了人类,造就了这个繁衍生息的种类。这人类的母亲啊,又满载着多少的爱呀!
篇15:女娲造人读书笔记
今天,我读了《女娲造人》这个传说故事。知道了很多有趣的传说。
这个传说里面讲了一位美丽善良和爱百姓的好神仙,名叫女娲。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都有来了,但是女娲娘娘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一天,女娲娘娘了来到水池旁,看见水里的自己影子,觉得很有意思。
于是她便坐在水池旁,抓起一团黄泥,按照自己的模样,捏了个小娃娃,不一会儿,这个小娃娃会走,会说话,十分可爱,女娲娘娘就称这个娃娃叫“人”。女娲娘娘造出一个人还不够,就捏了很多。女娲娘娘使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久而久之,人将面临灭绝。女娲为了让他们繁衍生息,便造了一男一女让他们结婚生子,这样人类就繁衍下来。
读了这个美丽传说故事,我知道了女娲是这样造人的。
篇16:女娲造人读书笔记
我读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后有很多感想。
女娲是因为她太孤单了,才造成出了人类。女娲是一个爱动脑的女神。我要向她学习,让问题化解掉。例如,我有些题不会做,多读几遍就会了。
女娲是这样造人的:有一天,女娲找到一条小溪。于是,她就在溪边蹲下身来,拿起泥巴,照自已的样子,做了一个泥娃娃。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把泥娃娃放到地上时,那个泥娃娃居然活蹦乱跳的。
女娲心里很高兴,就继续捏泥娃娃。不一会儿,女娲就做了好多好多小泥人儿。并且还给她们都戴上了头饰。
女娲心里想:如果死亡一批再造一批,也太麻烦了。于是她就给男的注入了阳气,给女的注入了阴气。
因此,女娲也就被人们称为始祖。
★ 女娲造人课件
★ 女娲造人教案
★ 女娲造人阅读答案
★ 女娲造人课堂反思
初中语文《女娲造人》说课稿(共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