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海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二力平衡说课课件,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二力平衡说课课件,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 目录
篇1:二力平衡说课课件
二力平衡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弹力》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
② 难点 :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出结论。
③情感、态度与价直观 :通过小组实验体会并融入探究学习的合作氛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及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说学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节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讲解、讨论、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方法辅助教学。
2、学法: 学生在我所创设的物理环境中,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活动主动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为了本节知识的铺垫,提出已学问题: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教师附板书: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生活中的物体有不受力的时候吗?如,一个同学站在讲台前上,老师在车桌上匀速推动粉笔盒。前者是静止状态,后者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处于两者状态下的物体是不是看、就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那?如果受到力的作用又受到那些力的作用那,请大家讨论一下并在本子中画出物体受到的力的示意图。(找生来黑板板演。)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小组合作互助的能力和练习了前面的知识。而后让大家观察发现实际生活生产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这时物体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当物体虽然受力但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这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举例: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 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二力平衡,我们就从这开始学习二力平衡。从自然而然的引出二力平衡的内容及课题。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见黑板中的二力平衡的力的示意图,请大家观察,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图中的力的示意图你能猜想一下两个力要想平衡需要满足那些条件那?请学生猜想,教师将猜想的结果板书。有了猜想就应该验证猜想,下面教师要求学生 探究实验。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说明一下(1)实验器材的改进(为了弥补课本实验的不足:只有一个小车,不能探究同时受力在不同物体上的情况,我把课本实验器材中的`小车改成了硬纸板,同时增加一把小剪刀,便于把一个物体变成两个物体)。实验前,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实验和器材使用的目的、观察的要点以及注意事项,我简单说明了一下,以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应该说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喜欢摆弄实验器材,知道它有趣,其实并不了解实验是干什么的和怎样实验以及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没有真正从实验中得到知识)。
实验步骤:
①硬纸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②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③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④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运动状态如何;
开始第五步前,提出问题:是不是硬纸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就一定位于平衡状态。
⑤将两钩码系在硬纸板上使两小车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用剪刀将硬纸板剪断,观察硬纸板的运动状态。
按照探究实验的常规分几步进行,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等到学生完成后,找组内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讨论交流), 最后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⑵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的设计、操作、观察、思考和总结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了,也反映了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知识作小结后,出示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20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为多少?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20牛,确定出灯受拉力20牛。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二力平衡还有哪些应用。(如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落时知道重力那阻力有多大等等)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了解到了理论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最后向学生强调一下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可以找三明同学上前来展示二力平衡是三个物体间如两名同学想两侧同时拉一名同学时中间的那名同学受到了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而相互作用力士两个同学之间的相互性如只有两名同学之间相互的拉动一样。这样的设计不但便于让学生理解记忆,也增强了课堂的气氛。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最后以学生汇报有哪些收获来小结本节的的内容,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和谐的氛围,以“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来结束这节课。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又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求知状态。
第四环节: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因此我采用了多层次的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能及时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中。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设计
篇2:二力平衡教学课件
二力平衡教学课件
二力平衡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力的平衡
1、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篇3:《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条件后,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提炼记忆法”,将条件提炼出来,达到简、明、准,同时也提高了思维能力。此外,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听课、记笔记、练习等科学方法,使课堂成为指导学法、培养能力的主渠道,使学生运用“会学”的技巧达到“学会”的目的,实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阅读课本P62页图9-1的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匀速行驶的列车、静止的叠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引出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一种。
2、新课教学
以二力平衡为贯穿全课的明线,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二力平衡条件,以突出重点,运用典型练习进行循环式训练,突破难点。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器材:带两个定滑轮的铁架台、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步骤:
①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②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③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④将硬纸板剪成2半,还能平衡吗?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
启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通过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4.9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4.9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补充习题基础部分练习。
篇4:《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平衡/不平衡)
演示:用剪刀把平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无法判断是否是平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篇5:《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篇6:《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篇7:二力平衡说课稿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4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堂引入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
a.停泊在水中的充气船。
b.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
c.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d.静止在桌上的杯子或其他物体。
2.教师:片中的充气船、飞机、运动员、大象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二力平衡)
引入2
请学生坐在椅子上保持静止,问他们是否受到了力。结合上节所讲的牛顿第一定律,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2【活动】进行新课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板书)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板书)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木块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木块不动,把两个吊盘放在同一侧,两盘加入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木块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木块静止,用手旋转木块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木块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两个相同的木块分别系住一个吊盘,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木块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板书)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教师把例子写在黑板上)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充气船、运动员、公鸡、鸭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5)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吊扇的平衡。
悬挂在教室里的风扇,其重为40N,能求出天花板对它的拉力吗?根据二力平衡条件中的大小相等可知:F=40N。
(6)请分析出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受力情况。
活动3【讲授】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活动4【练习】课堂练习
1.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只受一对平衡力的作用,则该物体( A )
A.可能在水平面上向任意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只能以一定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只能沿一个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D.不是静止,就是沿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
A.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3.吊车吊着质量为2 t的集装箱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如果集装箱变为以0.2m/s的速度匀速下降,吊车要给集装箱多大拉力?
分析:首先分析集装箱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分析图。集装箱受到重力和吊车对它的拉力。集装箱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处于平衡状态。不论它是上升还是下降,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彼此平衡,大小相等。根据质量与重力的关系求出集装箱受到的重力,再根据两个平衡力的关系,求出拉力F = G。
答案:已知:m = 2 t = 2 000 kg
求:F
解: G = mg
= 2 000 kg× 9.8 N/kg
= 19 600 N
F = G = 19 600 N
答:吊车对集装箱的拉力大小都是19 600 N。
4.放存水平桌面上的质量为0.5kg的物体,在一个2 N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各多大?
分析:如图右所示,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重力G与水平桌面的支持力N,水平拉力F与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物体所受力一定是平衡力,重力G和支持力N平衡,大小相等N =G = mg=0.5kg×9.8N/kg = 4.9N;水平拉力F与摩擦力f平衡,大小相等f =F=2 N。
答案: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水平拉力2 N,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2 N,重力G = mg=0.5kg×9.8N/kg = 4.9N,水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4.9N。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第49页3—5题。
活动5【导入】板书设计
课题8.2二力平衡
(一)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第2节 二力平衡
篇8:二力平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用具:水平桌面、木板、滑轮两个、细线、钩码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提问引入
牛顿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是不是只有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才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引导: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引出平衡态的概念,进行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平衡状态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
过渡: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二力平衡条件
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12.6-1所示,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可在教师引导下由多名同学互相补充使其完善。
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请学生画出图中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并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平衡力,哪一对力是二力平衡。
静止悬挂的电灯。
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
匀速运动的拖车。
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三、总结、扩展
让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篇9:二力平衡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二力平衡的概念、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的这种编写思路,符合初中学生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其中通过实验,在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促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力学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所以二力平衡条件是重中之重。本节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后面学习浮力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也做好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准备。因此,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状态。会画二力平衡时的受力示意图。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了解二力平衡条件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索的欲望。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策略:通过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等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掌握的目标。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准备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圆满地达成目标,需要优选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安排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活动,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力。在实验中,指导学生学会“实验探索—思考深入—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得出二力平衡。
篇10:初中物理力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篇11:来自地球的力说课课件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取之于司南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四节。
从《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表述 :对重力属于了解范畴,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重力是在学习力学内容时接触到的第二个力,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力之一。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初中物理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学习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
二、说学生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会切实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课程的设置基于学生的基本经验出发,对于重力的.大小,我们学生有充分的感知,理解上也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重力的方向,即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不同,学生理解上有些障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大量从生活事例中列举事实,来加以说明,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三、说学法
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万物都会受到地球重力的作用。学生有着大量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重力的存在,学生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重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初步完成对重力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介绍重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地巩固本节所学内容知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程理念。本课采用的主要学法如下:观察——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应用
四、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教学中应以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引入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教学中,可以通过重垂线的制作,检查教室的标语、墙上的宣传画、墙角、门框等是否竖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情境导入——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庐山瀑布》】请同学们欣赏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思考:为什么水总是往低处流,而不飞上天去呢?
教师: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设疑激趣,由自然现象引出重力概念,使学生感觉自然,易于接受,从生活走向物理.
2、新课教学
(一)、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演示实验】 ①粉笔头自由落地;②向斜上方抛粉笔头。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①这些物理现象与上述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介绍英国著名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树下的故事》
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二)、重力的大小如何 ?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教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这两个苹果有什么不同?
请两位同学上台来用手掂一掂,感觉如何?
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物理《加油站》,了解质量的概念。
教师:哪个苹果受到的重力更大一些呢?
设计意图:学会科学的进行猜想,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猜想:质量越大所受重力越大。
2、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教师: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放置在竖直放置的弹簧测力计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学生利用这些器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数据记录表格,开始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填写好《学案》中的G-m图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并培养数理结合的能力
3、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找多组同学出示数据记录,并投影学生数据记录,小组内选出代表交流数据并讲解过程及结论: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比值是9.8N/Kg.,学生说明g=9.8N/Kg的意义。
得出公式:G=mg
4、实际运用:例题:张华同学的质量是50千克,他的体重是多少牛?王芳同学的体重是392牛,她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学生练习《学案》
设计意图: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知识。
(三) 重力的方向向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重力的大小,那重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教师演示实验】:(1)将手中的物体放下,观察物体下落的方向怎样?
(2)在铁架台上吊起一个铁球,观察铁球静止时悬线的方向,再将铁架台倾斜一个角度,观察悬线的方向。
【学生活动】动手小实验,明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设计意图:由直观印象到实验论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教师演示实验】用水槽演示水平方向,说明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
教 师:老师在教室的墙上贴一幅画,哪位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重垂线帮老师将其挂正?
【学生活动】两同学上台利用重垂线贴画并说明方法。
教 师:出示水平仪,哪位同学可以利用它来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呢?
【学生活动】同学上台利用水平仪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并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 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教师演示实验】:拿起手边的直尺,放在手指上使其平衡。
【学生活动】: 用同样的方法使钢笔在手指上平衡
教师:是不是在任何位置它们都能平衡呢?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设计意图:从实际操作引出重心,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和质量的分布都有关系,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反馈练习:同学们《学案》中苹果和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教师:重心的应用
教师:提高物体的稳度(了解应用)
(五) STS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地球对地面物体的重力使物体总也不能脱离地球,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克服地球引力和大气屏障,将人类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太空,这就是航天技术。神舟5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更要努力的学习。
【观察视频】: 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努力学习的决心。
(六)谈谈收获,布置作业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布置作业:1、P95 第2、3题
2、以《假如重力突然消失》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观察视频]:神州七号宇航员感受神奇失重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犹未尽的学生感到课堂内容回味无穷!
★ 初中历史说课课件
★ 篮球课说课课件
★ 草原说课课件
★ 风筝说课课件
★ 影视制作说课课件
★ 焦耳定律说课课件
★ 影视说课课件
二力平衡说课课件(合集1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