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

时间:2023-11-02 03:47:22 作者:小骐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桃花源记课件,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桃花源记课件,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桃花源记》教案ppt

《桃花源记》教案ppt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下面是课文教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 字词:

1. 请同学们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 子 骥( jì ) 诣 太 守(yì )

2. 请同学们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 课文分析

(一)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打出文章题目:桃花源记)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理清课文思路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四)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

(五)重要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篇2:免费课件ppt

免费课件ppt

《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精彩的情节,但它用简朴的语句和简练的故事情节讲述出了一个不深奥却非常有意义的'道理.“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与错误的问题,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的诱惑的时候.”这是这篇文章最吸引人的一句。以下是《钓鱼的启示》ppt课件免费下载。

免费课件ppt

篇3: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 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 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 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 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 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 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 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ǎn)然 垂髫(tiá)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篇4:《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导语: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耕种的日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让小编带你学习写一下《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篇5: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同学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课堂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同学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同学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同学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同学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课堂教学后记

文言文课堂教学,同学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同学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同学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同学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不足之处是对同学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七:附课堂实录: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 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同学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

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同学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 刘毅传)

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 荆州蛮)

师:“蛮”就是南方。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

生接:“男有分,女有归”

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没想到同学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生讨论)

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

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笑)

生:我不喜欢。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

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

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篇6:《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教学课件

《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自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以来,作为一篇经典的文言文备受一线教师和研究者的关注。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介: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作品。这是一篇美文,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作者借写景之名表达自己的理想。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把握武陵人所见到的桃花源的景物,理清脉络,了解内容,体会陶渊明蕴涵其中的理想和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桃源之美。(本课时为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桃花源美在何处。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整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整理在语文摘抄本上。

教学过程:

一.走进陶渊明

1、教师导入:

竹篱密密,杨柳依依,烟云舒展,菊点宁静。穿越时间的隧道,有这样一位老者走来,他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他就是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位东晋著名诗人的足迹,感受他的真言语、真性情——

2、王聃等四位同学带我们一同回味《那朝那暮》感受陶渊明的真言语、真性情。

这是师生课下收集整理的资料。

(配乐:古筝《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自动播放一组有关陶渊明的图片,近距离感受这位高洁之士)

(设计意图:《那朝那暮》涉及陶渊明的作品多、评价全、语言美、修辞准确。这个环节注重展示班级学生的才华,四位同学精彩背诵后让同学们做评价,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训练,学生要在短时间对听取信息做出高度概括,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走进桃花源

1、品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设计意图:读中体验。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紧紧扣住本课教学目标)

2、复述课文。

归纳思路:发现桃源—进入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板书)

(设计意图:这是课后的习题,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复述的同时会发现本文结构自然,脉络清晰。对于写作教学是个非常好的指导)

三、跟随导游游览桃花源

导游一、带领大家游览桃林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林美景)导游刘禹良。

导游二、带领大家游览桃源风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桃源美景)导游杨莹。

导游二、带领大家访问桃源。多媒体展示:渔人访问桃源图)导游孟宇。

(设计意图:情境中体验。桃源景致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怎样突破这一美点,我提前安排了三位导游让他们写出导游词,学生经过筛选、提炼,写出了精致的导游词,借助收集到的桃源风光图,带领大家共同感悟桃源之美。我为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此外我还给这三个导游每人佩戴了一个麦克,一面小旗,导游的身份更加明确,学生们乐在其中)

四、探究桃花源美在何处

要求:

1、学生提出一个观点(如:景美、生活美、人与人与自然和谐、平等、自由、热情等)

2、引用原文做论据。

3、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体验这一环节。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能动地、自主地去获得感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效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师小结并质疑

(一)教师小结

归纳总结桃花源特点:环境之美、生活之乐、民风之淳朴。

(二)质疑思考

1、富有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桃花源是虚幻的理想世界,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一说法的依据。(学生回答,再次走进文本)

2、作者描绘桃花源这一理想世界的用意是什么?教师引导。

出示作者的时代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设计说明:背景介绍要突出重点)

六、赞美桃花源(配乐创设情境)

学生动笔写一写,小组互相交流,推荐阅读。

七、背诵课文

八、教师总结

九、布置作业

A.选作:(任选一项完成在积累本上)

1、作者描绘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对比“大道之行也”做一些阐发。让学生制表对比。

2、比较《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在写法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迁移探究中体验的能力。在本单元教学中学生将要学习《大道之行也》,通过作这样的方式,为创建一个宽广开放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B.必做:

熟练背诵课文。

篇7:陶渊明桃花源记课件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件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无情地鞭笞和批判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

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篇8: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桃花源记的课件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教给“钥匙”。

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课文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于是就终于“喧宾夺主”了。

《桃花源记》课文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

《桃花源记》课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第一部分,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缘溪行,望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此设下了悬念:

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又是什么地方?第二部分,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和随后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主体的核心。然而渔人辞去时又留下悬念: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部分,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复得路”的种种情景。这样一波三折,将读者带进了那个奇妙无比的世外桃源,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

读《桃花源记》你会发现其构思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其情节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其语言用词精到,生动可感,耐人寻味。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想《桃花源记》,它会使你“喜→疑→惊→迷”;评《桃花源记》,你会被“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所叹服。这也正是作品千百年来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提示”,了解常识。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引领,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

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自读,落实字词。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时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2)乃不知有汉:

竟:

乃大惊: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 两两狼之并驱如故:

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

详细地 具答之:

详细地

5)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

都 黄发垂髫:

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

请 处处志之:

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

到…去, 寻病终:

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

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

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

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加强诵读,教给方法。(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

“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

(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己朗读。教师点评,表扬优点,指出不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

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根据这段文字,充分发挥想象,以“奇遇”为题,作一番场景描写(300-400字)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讨论分析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

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

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篇9: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桃花源记课件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了解“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词义变化;

2.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

3.掌握“皆”、“咸”、“具”、“俱”、“并”等文言副词的意义。

情感态度方面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难点:古今词义,文言积累。

教法:朗读指导圈点批注。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叙事的口头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要()俨然()邑人()

阡陌()骥()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第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第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第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第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行”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背诵全文。

3.预习第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导读课文,理解文中主语省略现象;二学习范围副词“皆”、“咸”、“具”、“皆”、“并”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课文(散读)

二、试背课文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六,导读第3节。

讨论:

1.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要”通“邀”。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咸、皆”,表示范围的副词。(结合练习六)

皆:全,都。指人、事、物的全数。

咸:全,都,一般指人的全数。

俱:全,都。一般指两个以上的人同做一件事,在这个意义上,“俱”一般不写作“具”。

具:全部,引申为详尽、详细。

并:一起,一并。从类别上概括。

2.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3.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4.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练习二)

明确: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四、导读第4、5节

1.指名朗读、讲述句意。

2.讨论:

(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结合练习三)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

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会。()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古义:今义:

(2)绝境古义:今义:

(3)无论古义:今义:

(4)鲜美古义:今义:

(5)穷古义: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2)②,

2.(1)√,(2)×,(3)√,(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不足为外人道

小练笔:(略)

九课后作业:背诵并翻译全文。

板书

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第一段:发现桃花源

第二、三段:进访桃花源

第四、五段:寻找桃花源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课后反思

学生对桃花源的环境很感兴趣,能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言词语的掌握还有一定问题,在朗读反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篇10:将进酒课件ppt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附: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指导诵读的要点如下: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揭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3.“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4“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陶渊明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翻译

《桃花源记》 12

桃花源记 教案

桃花源记作文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课件(合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桃花源记课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