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吃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 第1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2篇: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第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第4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5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6篇: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第7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第8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第9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第10篇: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第11篇: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第12篇: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篇1: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 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
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
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 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 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 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篇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篇4: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开銮执教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独_______ 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兄弟”指的是_______ “一人” 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作者邮箱: qiansuzhen123@sina.com
篇5: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D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体验王维思亲,思乡之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亲,思乡之情。
一、情境导入
秋天到了,气温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秋的凉意,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温度各不相同。其实,在我们的古诗世界里,也有他的温度,有的古诗,让人读起来像是感觉到春天般温暖,有的古诗让人阅读后像是身处秋夜,让人感觉凉丝丝的。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诗的温度。
揭题: 9、古诗两首 (大屏幕: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在我们书香校园古诗文朗诵的活动里,我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藏在这首古诗里的温度,我们却未必都已感受,就让我们先走进诗人王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内心的冷与暖吧!(大屏幕揭题)
二、解题
1、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2、在重阳节这天,他在想念谁?板书:忆山东兄弟 (华山:陕西省华阴市境内,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
(注: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古诗下方的注释帮助阅读理解)
三、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A、王维的这首古诗是在离开家乡两年后重阳节的有感而发。
(大屏幕:十五岁时,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B、老师说过,文字是有温度的,请你读读这句话,然后说说你感受到它是暖暖的,还是凉凉的?为什么?
C、读相应的诗句,体会诗句温度。大屏幕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你认为这句诗的温度是怎样的?生回答后马上让他读。
引导体会两个“异”
异乡是什么意思?它相对应的词语是什么?异客是什么意思?
王维在异乡为异客,他孤独一人,而在家乡他拥有什么?当他遇到人生各种境遇时他会想些什么?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乡,当他( )时,他的亲人会( )。
俗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他不禁感叹————引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2、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一大早,长安城的大街上就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觉得这句话的温度是怎样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来?引导讨论:
A、你有没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经历呢?这种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B、可是这样的情形,这样的心情当时诗人王维拥有吗?
C、当时的场面越热闹,他的心里就越羡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过重阳节,他的心里就更凄凉,从而更思念自己的亲人。
(大屏幕:每逢佳节倍思亲。)
A、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佳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诗人王维在佳节里更加思念远方亲人,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B、同学门,现在通讯发达,当年想念远方的亲人的时候,你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亲人呢?(你可以给在他乡工作,学习的亲人打电话,也可以用QQ与亲人聊天),
C、可是,在古代,通讯闭塞,不发达。重阳节这天,别人的家庭老老小小头插茱萸,王维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年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王维孤身一人,他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迁移想象说话:端午节的时候……
中秋节的时候……
四、放手让学生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谈话,想象王维思亲。
引导谈话: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重阳佳节里,王维会回忆起什么,想到什么呢?
引导谈话: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他的兄弟,思念是彼此的,兄弟们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他们在登高的时候会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2、朗读,感受王维思亲。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他不禁写道——(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读:重阳节这天,王维独自在异乡,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请学生读。
引读:从前兄弟欢聚,如今唯独少了谁?请学生读。
引读:王维不能与兄弟团圆,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学生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孩子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背古诗。)
六、会写字的学习
诗句填空,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异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边是两个土;插的右边先写好千,在写剩下部分。
七、布置课外作业
同学们,今天,我们静静地走进了诗人叶绍翁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其实,还有一个诗人的`思乡之情更能让我们动容,因为他是我们龙泉的大诗人叶绍翁。明天的语文课,我们将要感受《夜书所见》中的冷与暖,所以老师先布置一个任务给你们。
1、傍晚放学,到华楼街去了解我们龙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叶绍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参观,二楼有叶绍翁的生平介绍。
3、有感情地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给家人听听。
4、收集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歌。
教后反思:
课上完了,应该很轻松,但是事实并没有如此。课后仔细思量,发现如梗在喉的原来是自己引导学生对诗句的诵读上。自认课前预设的引读比较巧妙,可是学生朗读出来的效果却不太尽如人意。回过头想想,自己是被为了整个课堂环节圆满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学生一字一顿的读诗时;在个别学生没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时,少了一份耐心做具体的引导,错过了引导的好时机。
对诗句的处理上,我觉得能做到扶放结合,前两句重点引导,后两句放开手脚让学生想象。理解诗句是为了诵读诗句,我努力去这么做。我们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读水平不算优秀,但课后他对我说,刚才他在读古诗的时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他能在诗文诵读里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应该算是本节课的一点点成功之处吧。
篇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教学设计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教师范读自由读 指名读。
三、精读理解
1.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评学生:你好学、善问、爱动脑子,相信你会越学越聪明的。)
对未能解决的疑问让我们在诗中寻找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
①默读古诗,划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并说说句意。
②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板书:思)
②(点黑板)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④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⑤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⑥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自由读这首诗,说说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篇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的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识字卡片。
3、课前让学生收集王维的古诗。
教学方法:
教材选入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首古诗,应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秀的音韵,并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想象感受诗歌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古诗,谁知道王维,以前背过王维写的什么诗?
2、师小结:王维是盛唐时期非常有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他的诗非常优美,人们评价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诗人王维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从题入手,整体感知
1、题目中哪个字是思念的意思?(忆)
2、从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相机指导: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山东”: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就在这。
3、小结: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出要求: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诗中,自由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读好。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全诗念通顺,注意诗句的停顿。
2、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插、茱”都是翘舌音,书空“插”
3、指名:还有谁想读
4、范读: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请注意老师的停顿
5、齐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真好,同学们,诗读到这儿,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一想这首诗大概讲什么意思
介绍注释及如何使用
3、小组交流: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4、全班交流: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两个问题,看大家对这首诗掌握多少?
问题一:为什么忆?
哪两句诗给我们作了说明?指名读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你知道这两句诗什么意思吗?
给“独”组词,“独”在这里是单独的意思;“异”指的是别的,其他的;这一句中的“独”和两个“异”让你感受到什么?
想象:在这样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怎样庆祝,大街上、家家户户是怎样的场景?
师讲述:别人的团聚、欢乐,大街上的热闹,对一个异乡人来说,都与自己无关,于是诗人越发地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也就是--倍思亲。
指导朗读:同学们,前两天也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重要的一个节日--中秋节,大家在学校博饼、庆祝生日,过得很开心。如果那天,你是一个人在一个你十分陌生的地方,身边没有爱你的父母和老师,也没有你熟悉的同学,看到别人庆祝节日,你的心情会怎样?
就是这种孤独寂寞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读这两句诗。
问题二:诗人忆了什么呢?
指名读后两句,并讲述意思,相机对个别词的意思作指导,如:遥--远
师讲述:是啊,在这大家团聚的美好节日 ,远方的兄弟们一事实上像往年过重阳节一样,登上了高处,兄弟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但是,少了一个了,少了谁?是的,是我,只有我孤零零的一个人在异乡啊!诗人想着,不由得感概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师配乐范读)
5、生齐读全诗
6、创设情境,练笔写话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王维十五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到了京城长安为考取功名,整整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亲人说,亲人又想对他说什么呢?
出示:王维想说:“ 。”
兄弟们会对王维说:“ 。”
五、拓展运用
王维的这首诗,尤其是前两句,流传千古,深入人心,于是因为种种原因在外漂泊,过节时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的人总会感叹一声: 。
六、指导书写生字
“深”,右上面不要多一点;
“逢”,里边的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
“佳”,右边不是一竖直贯四横;
“倍”注意与“陪”的区别;
“插”,不要写成“播”。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 异乡--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篇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4、指名回答。
○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忆”、“异”等6个字的读音,会写“逢”、“遥”等8个汉字;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在理解吟诵古诗,背诵古诗。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
课前的预习,孩子们习惯性的以生字词为主要目标,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读文章,了解这篇课文的大意。由于在以前的课文中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自身的生活常识还不够深,不能体会句子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内在情感,所以让学生体会诗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我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和个性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引领学生品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诗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的。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篇11: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一、畅谈节日,了解思乡之情。
1.看图片,说节日
师: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依次出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图片,生猜。)
2.聊重阳,谈习俗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传统节日吗在这一天,古时候的人们都会做什么呢?
(出示重阳节习俗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
3.揭诗题,解题意
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王维十七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忆山东兄弟)一起读诗题。
师:这里有一个生字朋友“忆”,请同学们联系前后词语说说“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因为离家求学,没有和亲人在一起,他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的哪里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注释,了解一下。(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王维的家乡就在那里。)
再读诗题,注意停顿。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认识王维。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篇12: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二、学习生字,初悟思乡情。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yì yì féng
忆 异乡 每逢
jiā bèi chā
佳节 倍 插
(2)、指生认读,说说识字方法。
(3)、齐读。
2、写字练习。
(1)、出示要写的字。
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
(2)、学生观察,说说写字要领。
异:上面不要写成“己”、“已”字。
逢、遥、遍:这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偏旁都是走之儿,注意要写紧凑。
(3)、练习写字。指两名学生上台板书,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笔一笔认真的写。
(4)、优秀作业展示。
3、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写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所思所想,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要注意“茱萸”读作“zhū yú”。
师:他读得怎么样?你愿意读吗?
师:在这样的吟诗声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诗意,品味思乡情。
1.理解前两句.
(1)、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重阳节本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诗人却说(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说了两个相同的字——“异”。“异乡”的意思是——他乡;“为异客”的意思是——做他乡的客人。如果我们此时在北京,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北京是——异乡,我们是——异客。
师:身处他乡的诗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吗?不是,而是——独自一人。我们从“独”能够看出来。“独”除了表示诗人只是一个人,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是孤独的。(板书:孤独)想象一下,诗人会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孤独?
师:这种在他乡的孤独的感受被诗人写了下来,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
(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因为孤独,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所以,诗人又说(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思念(板书: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吗?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们是从——“倍”字感受到的。
师:每一个漂泊的人都有着对家乡的回忆,都有着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思念亲人什么呢?
师:对亲人的思念不仅仅会在重阳节才有,诗人还会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下“倍思亲”呢?
师:当春节来临,一家团圆的时候,远在他乡工作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中秋月圆,阖家同庆的时候,远在他乡求学的人们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在重阳节的这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这样道出了人们对亲人的无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