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阿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 目录
- 第1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第2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第3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第4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第5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6篇: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7篇: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8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9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0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1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2篇: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3篇: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4篇:《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5篇:《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第16篇:《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篇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一、教学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明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二、教学策略
1、本节知识结构:
动物行为的概念
动物行为的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本节教学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3、本节教学难点: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多媒体播放不同动物的各种行为的录像:雄鹰盘旋之中突然俯冲捕食野兔,两只雄性角斗,小鸟筑巢等精彩画面。
㈡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实验中,作出的假设是什么?实验中实验者的控制因素是什么?你能预测实验的结果吗?
点拨:实验者作出的假设是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实验的控制因素是光照。
2、活动:对研究涡虫的行为实验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中,涡虫的行为中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步骤1中反应是舒展身体。步骤4中反应是收缩身体,是后天学习来的行为。
3、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点拨: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行为,是和其他行为一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等建立起来的一些行为。
议一议: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点拨:动物的行为得它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㈢灵活运用,巩固提高
例1人工包头的野马从不懂得去水坑饮水到会去水坑饮水,说明野马具备了什么能力?
例2资料分析:①年幼的'黑猩猩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自己的妈妈,学习生存的本领,利用一块地衣从石缝中汲取水液,还能学会利用一根沾水树枝,从洞穴中取出白蚁作为食物。②大山雀偷饮牛奶。③成年黑猩猩会从树上摘下宽大的树叶当伞用。可以拿到高处的食品。
试分析并与同学交流一下:年幼的黑猩猩、成年黑猩猩、大山雀的学习能力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㈣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在学习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通过分析知道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在后天生活中通过各种经验而具备的行为,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意义。同时需要思考的是,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建立的过程,以及动物的某些学习行为会消失吗?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㈤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开放探究。
篇2: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动物行为的资料。
教学重点
篇3: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
教学难点
分析涡虫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实验
板书设计
篇4: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动物的行为教案
一、动物的行为的概念
二、动物的行为的分类
1、先天性行为
2、后天学习行为
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思路,引导学生畅谈其直接经验,导入教学过程。首先,要理清动物的行为的概念,再按其发生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只有先明白这些概念,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学生自学P22“动物行为研究示例:涡虫的行为研究”填表;
标题 涡虫的行为研究22
发现并提出问题 发现:涡虫生活在石快或其他物体的下方。
提出问题:涡虫为什么生活在石快下方?
作出假设 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1:(1)用滴管从培养皿中轻轻地吸入一只涡虫,迅速地送入试管中。(2)向试管中注满晒过的自来水或河水,加水时防止产生气泡。用胶皮塞塞好管口,然后用记号笔在试管中部做一标记。靠近试管塞的一端记为试管A端,另一端记为试管B端。(3)将试管水平放置,直至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4)再次使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用铝箔套遮住试管B端的光,观察涡虫10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实验后,把涡虫放回培养皿。
实施实验并记录 按实验1进行,结果发现涡虫停留在黑暗环境的数量明显多,而且呆的时间久
分析实验现象 从实验的进行,可看出涡虫总喜欢暗环境。
得出结论 涡虫喜欢黑暗环境是先天性行为
标题 涡虫的行为研究22
发现并提出问题 发现: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
提出问题: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是先天性行为
作出假设 涡虫喜欢黑暗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2:(1)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用强光照射涡虫,观察涡虫对强光的反应。(2)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涡虫,观察涡虫对电刺激的反应。(3)用强光照射涡虫,几秒钟后再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涡虫。重复这一步骤100次。(4)第101次只用强光照射涡虫,观察涡虫对强光的反应。
实施实验并记录 实验2:(1)发现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舒展身体;(2)发现涡虫对电刺激的反应是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4)经过101次的重复,结果发现涡虫对光的反应也变成了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
分析实验现象 由此看出,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得出结论 涡虫对光的反应也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是后天学习行为。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者的探究思路、方法、结果等展开讨论,一方面使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另一方面是分析科学家获得的数据,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对动物的大多数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认识动物的行为有利于他们的生存和生殖。
标题 对研究涡虫行为的实验进行讨论23
内容 1、你认为实验1中对“涡虫为什么生活在小溪中的石块下方”这一问题作出了什么样的假设?
涡虫喜欢生活在黑暗无光的环境。
2、在实验1中,属于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是什么?你能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吗?
光照,A端有光,B端黑暗。步骤(3)A端、B端都有光,涡虫的停留时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步骤(4)A端有光而B端黑暗,如果涡虫喜欢黑暗环境,在B端停留的时间会长。
3、实验2的步骤(1)与(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2步骤(1)中,涡虫在强光刺激下舒展身体,是涡虫的.一种本能行为;步骤(4)中,涡虫在强光刺激下收缩身体,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这是因为涡虫对“光照――电击”的连续刺激作用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导致收缩身体的条件刺激。
4、实验中观察到的涡虫行为对涡虫有什么意义?
实验1中涡虫趋向黑暗的行为是一种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实验2中涡虫强光刺激下收缩身体,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使其能够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
然后,学生举例说明,巩固教学内容。列表比较: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 通过条件反射、尝试、顿悟、印随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进化趋势 无脊椎动物行为的主要方式 动物越高等,后天行为越发达,占全部行为的比例也越大
课堂作业(讲评)P25思考与练习1、2、3题
1、大马哈鱼为例。
2、乌鸦为例。
3略。
布置作业《伴你学生物》
预习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者的探究思路、方法、结果等展开讨论,使他们能够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认识到动物行为的重要性。
篇5: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动物行为的特点。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按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并且使学生懂得,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具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2.动物行为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一方面它是在前五节教材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和提高,是知识的一种升华,所以是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要真正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确实有ߌ
篇6: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识记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
(2)使学生知道动物行为的特点。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
(2)通过对动物行为特点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重点难点
1.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是教学重点之一。按动物行为形成的时间,将其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并且使学生懂得,无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具有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2.动物行为的特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一方面它是在前五节教材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和提高,是知识的一种升华,所以是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对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初中生,要真正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
录像(或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图表入手
导入新课
篇7: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十二章第六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习题精选题1 动物的行为同生活 有密切关系,对动物 的生存和 的延续都有重要作用。
解 环境;个体,种族。
动物行为的产生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环境的联系紧密,如鸟类的繁殖行为的发生受到季节,森林的具体环境的优劣,食物多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条件不适宜时,很可能不发生繁殖行为。动物的各种行为都是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的,即使有些行为对某一个体不利,但对种族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攻击行为对一方不利,但可保证强者,适应环境者生存下去,使种族一代比一代更强,更能适应环境。
题2 每种动物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体的 系统、器官、器官和 协调作用的结果。
解 神经;感觉;运动;激素。
任何一种动物的行为,都不是某个器官、系统单独活动的结果,它涉及到许多器官、系统的参与,尤其是要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统一调节之下完成的。没有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任何行为都不会发生。
题3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 因素决定的,是动物的一种先天具备的反射。
解 遗传;非条件。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在出生时就具备了的,是由父母通过遗传物质传递给它的,而且可以继续传递给后代的一种本能的生存能力,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动物的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贮食行为等都是先天性行为。
题4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 过程中,通过积累 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属于 反射。
解 成长:生活;条件。
后天性行为在动物出生时并不具备,是在具体的生存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而新产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暂时的,不能遗传给后代,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它要比先天性行为复杂、高等。
题5 一般说来,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 ,后天性行为也越 ,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所占的比重 。
解 复杂;复杂;越大。
动物越高等,脑越复杂高等,对外界信息的处理越多,越复杂,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有利于生存。先天性行为可以保证动物的基本生存能力,后天性行为会使动物产生新的行为,适应新的环境,而且这种新的行为能力是高等动物适应环境必不可少的能力。也就是说,后天行为越复杂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能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题6. 已经初步具有“学习能力”的最低等的动物是( )。
A.原生动物 B.腔肠动物
C. 扁形动物 D.环节动物
解 由于原生动物没有神经结构,而腔肠动物体内的神经网十分简单,所以这两类动物还没有“学习能力’,只具备先天性行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很差。而从扁形动物开始,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环节动物的“学习能力”则超过了扁形动物。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选项C正确。
篇8:《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尝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操作,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使学生能够模仿教材的探究实验,独立完成一些课下研究课题。 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实验时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确立团结互助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教学难点:探究动物行为成因的实验及其组织教学。 教学方法:谈话式、演示式、启发式、实验式 教学准备:各种动物行为的录像片或图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材料。 复习:1、运动系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2、请用一句精炼的话概述骨、关节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作用。 3、行为泛指动物的动作或活动,动物的行为主要包括哪些活动? (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泳、飞行等,还包括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的动作,甚至边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判断下列各种动作是什么行为?多媒体播放 包括取食、攻击、防御、贮食、繁殖、迁徙等行为。 导入: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都饲养过哪些动物?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好吗?(让学生说说自己所养动物的乐事)。 继续设问:同学说得栩栩如生,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那么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不用)这些行为不用教,是生来就有的,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而如果你想让小动物,如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费劲了。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训练它)这就是说动物会学习,所以动物还具有学习行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新课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定义 A组 B组 新生儿会吃奶、刚出生的小猫、小狗会吃奶 儿童用筷子吃菜,杂技团的小猫、小狗表演节目 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这两种行为有什么不同呢? A组: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本能) B组:遗传因素的基础;环境因素的作用;生活经验或学习获得。(习得行为) 尝试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进行比较,完成下面表格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形成 (生来)就有的本能行为 出生后逐渐(学习形成)的新行为 获得途径 由体内(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环境 意义 (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多,越(复杂),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判断:下列动物的行为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学习行为? 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蜘蛛结网、蜜蜂采蜜、鱼的趋光性、迁徙行为 (小猫吃奶、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蜘蛛结网、鱼的趋光性、蜜蜂采蜜是先天性行为;而大雁南飞、鹦鹉学舌是学习行为;迁徙行为两种行为都有) 2.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意义 过渡: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遗传有关)。 学生看书P32~33 讨论:1)对比资料1和资料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有什么不同?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些简单的,出生时必不可少的行为。即对动物的生存繁衍意义重大。比如初生的小袋鼠发育不完全,如果不具备爬向育儿袋的本能,就不可能生存下来,而学习行为是动物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保证) 2)对比资料3和4,先天性行为有哪些局限性? (虽然美国红雀喂养金鱼的行为是出于本能,但这对于美国红雀来说,是一种浪费,因为它喂养的金鱼对本物种的延续没有任何意义;从另一个角度说,任何动物都不可能靠父母喂养一生,如果一种生物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这种生物就会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敌害等而被大自然淘汰) 3)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吗?学习行为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吗? (有。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对于同种动物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种的动物来说,即使学习条件相同,学习的速度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学习行为也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并达成以下共识: 动物生来就有的,且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先天性行为有利于动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不能够适应环境的改变。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不同动物学习行为的能力不同,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形成的时间也较短;动物的学习能力还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学习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繁衍意义重大。 3.认识人类的自身学习动动脑:请同学们阅读书P37“狼孩”的故事,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新的认识?这对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有何启示? 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人类的学习行为复杂、多样,这使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抓住大好时光发愤学习,否则就像“狼孩”一样。 教师启发:同学们说的很好,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学们应当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 三.练习:P37. 2、3 四.小结:动物种类繁多,动物的行为形形色色,但是动物的行为具有共同特点,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一般有两种: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请大家一起来说说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五.作业:目标 六.板书: 第二节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定义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意义 3、认为人类的自身学习七.反思:篇9: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2):通过对“研究蜗牛的实验”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3):通过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事物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过程中,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讨论“研究蜗牛的实验”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合作。
(3):通过学习“后天学习行为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主动积极学习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教学重点: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5.教学难点分:
分析蜗牛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展示资料→交流成果→小结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出示一些动物行为的挂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
第一节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动物行为研究事例:蜗牛的行为研究(另:谈谈人类或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其间巡视、旁听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补充和完善,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1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
1假设蜗牛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实验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无光。
步骤3中A端、B端都有光,蜗牛停留的时间是随机的,没有明显异。
步骤4中A端有光,B端无光,如果蜗牛喜欢黑暗的环境,则蜗牛在B端停留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师:在试验1的基础上我们再看实验2。
试验2的过程
师:我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是什么呢?
生:狗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建立
师: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活动中3、4的问题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步骤(1)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伸展身体,这是涡虫的本能行为。
步骤(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收缩身体,这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连续刺激,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4.实验1的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的生活环境。实验2中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同学们已经在课前看了书,现在我们根据书45页和25也上的内容阐述着两种行为的区别。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吃牛奶
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3、下列各项,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里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4、乌贼遇到危险时释放墨汁,对这一行为不正确的叙述是()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是一种学习行为C、对个体生存有利D、是生来就有的行为
五.小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鸟育雏蜜蜂采蜜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灰喜鹊喂养小杜鹃动物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行为也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业:
篇10: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3、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4、参与问题讨论,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5、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并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强化;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材料的准备。
三、课前准备
教师:动物行为相关资料;果蝇的相关资料;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以及果蝇的采集和饲养的布置。
学生:宠物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果蝇的采集和饲养。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判断并说出资料1———5中是动物的哪一类行为?
小组观察讨论。
直接观察教材的资料。
引导学性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知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的形成是由其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有局限性。能说出资料1、3的行为不是学来的。
小组代表阅读相关资料。
阅读教材资料。
组织其他同学认真听取汇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激励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习行为越复杂,动物的适应能力就越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观察讨论,对比资料1与2、资料3与4、资料1与5,能说出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形成的时间就越短。
提示对资料2、4、5的对比观察。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并进行积极的评价。
知道动物的学习行为是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人类或自身的学习也应是长期的和不断发展的。
讨论“资料分析”中讨论题4,能说出人类或自身学习的意义。
提示对题4的讨论,在讨论中作为积极“旁观者”参与,在问答中注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根据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能作出假设。
阅读探究的资料背景,能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认可教材提出的问题,填写相应的假设答案内容。
提示阅读。在学生探究活动开始时,注意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的态度来面对科学问题;在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尝试制定探究计划,能设计探究实验的对照组和实验组,会选择并控制变量。
议论教科书及教师的提示,能说出探究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说出实验对照和所控制的变量。
巡视,并旁听学生的讨论。参与学生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引导的技巧,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篇11: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观察事物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乌龟的绕道取食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本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方法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动物行为的兴趣。
课前准备:龟,木块,沙土,湿草,新鲜的猪肉碎末(馅)
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设计探究
阅读资料、小组讨论、设计探究
指导、组织、
完成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实施探究、分组实验、记录结果
指导、
倾听
讲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动物的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哪些属于学习行为,并且我们也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师:(导入新课)是的,动物行为学家通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行为学研究,即综合法。今天我们就运用综合法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看一下乌龟(已饿了一段时间,食欲较强)是否可以绕道取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部分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
阅读动物的绕道取食,从课本35页到36页。
师:根据课本给出的背景资料和老师已给的实验材料,请你提出动物绕道取食行为的探究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老师已提前给乌龟用沙土和湿草筑了个巢,并且在它们的巢穴中喂食过新鲜的猪肉馅。
学:提出假设“乌龟可以绕道取食”
师:那你如何来证明你的假设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可书36页的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二:
学:分组讨论后完成探究。
师:请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探究。
学:在班上交流各组的探究。
师:大家的各有所长,下面由我和大家来在刚才的基础上共同讨论找到一个最佳探究。
先将饿了一段时间的小乌龟放好。
用木块挡成几条道路,每条道路宽约15厘米,长大约100厘米,其中有4条是走不通的(取不到食物的),一条是可以取到食物的通路。
把乌龟放在入口处,出口处放好沙土,湿草和新鲜的猪肉馅,观察乌龟要经过多少次错误尝试才能找到食物,并记录下每次找到食物的时间填入表格中(5次)。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写出实验结论。
学:实施新的探究,并记录观察结果,填好表格,得出结论
师:让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学:各组发表各自的观察结果和所得出的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此探究活动,谈亲身感受(不要过多限制学生)。
学:先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最后。通过此探究,认识动物的学习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人类是动物界进化等级最高的类群,人类的学习行为也是动物界中最为复杂多样的,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生存质量也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人类有复杂的语言文字,有着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的、依靠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行为。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通过本探究,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三)课堂: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动物的学习行为。通过本探究使大家掌握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希望通过本探究,能够的学业有所促进作用。
篇12: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不同的行为,如取食行为、繁殖行为、防御行为、迁徙行为等。
2.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
3.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例,知道这些行为对生物生存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源,锻炼观察能力、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通过制定并实施探究实验,锻炼实践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难点:
1.通过资料分析,说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动物的学习行为。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主要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常识和兴趣点,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和引导
通过ppt课件呈现以下内容:
(1)骆宾王的著名古诗《咏鹅》。
(2)潘玮柏《壁虎漫步》中的一句歌词“有只壁虎懒洋洋地在漫步,但它吃起蚊子的动作很迅速。”
(3)播放视频短片: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漫天低飞的蜻蜓。
篇13: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内容在生物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本课从观察宠物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关问题,提高认识,促进今后的学习。因此,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用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探究动物行为的成因;尝试编写探究实验报告。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加探究活动,培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鼓励创新;在问题探讨中,认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对其生存的影响;认同人类学习和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探究实验的实施。
难点:探究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经过整理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及关键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教材中“资料分析”中的图文制成的课件;动物行为相关资料课件;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关键步骤制成的课件,及采集和饲养资料;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和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片;布置学生准备。
学生准备:整理过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菜青虫卵的采集和隔离饲养及记录;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查找有关菜青虫的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思路
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通过课前一个月时间的观察和《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的精彩回放,增强了感性认识。因此从叙述观察到的动物行为入手,区分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再看资料分析材料,进一步学会区分认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然后探究一种动物的行为,加深理解动物行为的成因,最后播放《动物世界》精彩片段,拓宽视野,增强趣味性,收到课虽尽意未止的效果。
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实施个性化的探究方案,肯定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性探究活动,倡导创新,合作交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只是引导、点拨、协助、积极参与的旁观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主动获取,积极探索,提高能力。
生物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篇14:《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述动物的行为对动物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让学生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
(2):通过对“研究蜗牛的实验”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3):通过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培养学生比较、区分事物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研究蜗牛的资料过程中,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在讨论“研究蜗牛的实验”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合作。
(3):通过学习“后天学习行为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主动积极学习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教学重点:
篇15:《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5.教学难点分:
分析蜗牛研究的资料,概括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展示资料→交流成果→小结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出示一些动物行为的挂图,设置疑问启动思维。
篇16:《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案
2、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动物行为研究事例:蜗牛的行为研究(另:谈谈人类或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其间巡视、旁听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的评价并补充和完善,以达到教学目标。
实验1的过程:
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
1假设蜗牛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合理即可)
2实验控制的因素是光照,A端有光,B端无光。
步骤3中A端、B端都有光,蜗牛停留的时间是随机的,没有明显异。
步骤4中A端有光,B端无光,如果蜗牛喜欢黑暗的环境,则蜗牛在B端停留的时间应该长一些。
师:在试验1的基础上我们再看实验2。
试验2的过程
师:我们也做过类似的实验是什么呢?
生:狗分泌唾液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建立
师:在此基础上来讨论活动中3、4的问题
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步骤(1)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伸展身体,这是涡虫的本能行为。
步骤(4)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是收缩身体,这是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连续刺激,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4.实验1的先天性行为适应相对稳定的的生活环境。实验2中涡虫的后天学习行为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
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知道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同学们已经在课前看了书,现在我们根据书45页和25也上的内容阐述着两种行为的区别。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属于学习行为的`是()A、野鸭的迁徙B、蜘蛛结网C、蜜蜂采蜜D、山雀偷吃牛奶
2、动物具有“学习能力”,有利于()
A、找到食物B、逃避敌害C、找到配偶D、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3、下列各项,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A、马戏团里狮子表演节目B、老鼠打洞C、小狗作算术D、蚯蚓走迷宫
4、乌贼遇到危险时释放墨汁,对这一行为不正确的叙述是()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B、是一种学习行为C、对个体生存有利D、是生来就有的行为
五.小结: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1.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鸟育雏蜜蜂采蜜动物的先天性行为-灰喜鹊喂养小杜鹃动物的本能是生下来就有的行为,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同时也因为这些动物体内具备了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也就是生理因素成熟了。2.后天性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具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动物的后天性行为-山雀偷吃奶油、蚯蚓的学习行为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行为也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六、作业:
★ 后天观后感
★ 后天观看心得体会
★ 后天观影心得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教案(合集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