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by0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语法简单,学生很容易读懂。因此,我把诵读指导作为主线,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诵读时间,从而达到基本成诵。最后通过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为第二课堂的内容做准备。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
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2、诵读指导详细,学生朗读文章的气氛较浓厚,并通过阅读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业设计巧妙,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让学生对文言句式有较深的感悟。
当然,在这堂课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导语有其可取之处,但所用时间过长。
2、如果学生事先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那么这节课将难以进行。
3、内容安排较多,时间比较紧凑。
教学的方向: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再次是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二、本课教学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1、本文诗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我语言的节奏和文言语言特点以及文言语气词的语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学生很容易读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这里的“然而”并非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转折连词,而是“这样却”的意思,它是两个词。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几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则几乎是“矣”字,此两者语气不同,表达的情感内容也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认真体会。
2、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具体教学中让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理清作品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课外的分组、结合话题指导材料查找、搜集、筛选,对于改变学生原来被动的接受和教师教什么我听什么的学习方式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探究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让学生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原本深奥的人生哲理,遥远的古文常识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论辩方法,通过研究学习的形式,通过互相间的探讨,通过阅读他人的解读,化为简单的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得到了落实,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6、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如小组解析疑难语句,对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联系历史和现实,结论虽不一定准确、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
1、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2、学生课外阅读、搜集相关材料不够,今后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积极地参与进来。今后应着重思考如何才能调动所有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2: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ye 数罟不入闯 gǔ wū 衣帛yi 鸡豚狗彘zhi 庠序xia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兵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直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数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闯(《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篇3: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互动设计7]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指出本质。(以“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三部分:(5-7)
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论述观点:要行王道。(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 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yin,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 归纳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1.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的理想,具体的说,要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互动设计9] 写作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昂扬
论辩雄辩缜密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六、研讨练习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篇4:小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小学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方法:
串讲法,朗读法
教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一)导入新课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四)复习出自《孟子》的名句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篇5:《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素材
导入: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题解:“寡人之于国也”原句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谦词,今义是形影孤单的人,即孤家寡人。“焉”“耳”“矣”均是文言句末语气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原句是主谓句,感叹句。“于”,介词,与“国”合成介宾短语。“之”,用于主语和介宾短语之间,提顿语气,强调介宾短语的意义。
有些书编入这篇文章取成语名“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错误或缺点,只是程度轻一些,却在讥笑别人。另有成语“弃甲曳兵”也出自这篇文章,常用来形容败逃的狼狈相。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他生活在战国中期,兼并战争非常激烈,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曾游说各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现存七章)传世。——见初中《语文》第五册。
孟子是孔子之孙孔 的再传弟子,孟子的出生距孔子的去世1左右。孟子曾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成他的政治理论“仁政”,主张行“王道”。“仁政”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用这种办法统一全国就是“王道”。“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恢复井田制。“仁政”的政治理论是“民本论”,哲学理论是“性善论”。孟子曾游说魏、梁、齐、宋、鲁等地。宣传他的“仁政”“王道”的主张。
战国中期,各诸侯国都在讲究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联横,互相攻伐。孟子却讲“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是脱离实际,加之孟子自己的知识分子的傲骨,不肯趋炎附势,故他的主张不曾被诸侯采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说他:“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科举考试,都以“四书”为命题依据之一。
《孟子》现存七章,全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孟子一向被认为是儒学正统的继承者和捍卫者,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元文宗封他为“亚圣”。《孟子》七章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腾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都是摘取每章开头几个字眼命名,没有特别意义。汉代赵歧注释《孟子》,把每篇都分为上下两部分,故有《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的篇名。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论语》文字简约、含蓄,《〈论语〉六则》最显著,《孟子》却以雄辩著称,文势磅礴,感情激越。所以说《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1)情感强烈,文笔犀利,论辩性强;(2)论证手法灵活善变,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曲折,巧妙控制论辩方向,驱诱论敌就范;(3)巧用比喻,使枯燥理论具体、生动,富有可读性,说服力;(4)文辞方面富于铺陈扬厉,时露尖刻,句式喜用排偶,笔锋咄咄逼人,文酣畅淋漓。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主张“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社会兵员缺乏,劳力不足。各诸侯国也就处心积虑的争夺人力。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采取了一些体恤百姓的措施,以求吸取人力资源,但收效甚微,故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却“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借梁惠王的疑问,或说是心理需求,宣传自己“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三、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 C.数cù;污—洿;王wànɡ 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5、6、7段,理清背诵思路,教师适当作朗读指导。背诵5、6、7段。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5、6段
(1)女生齐读第5段,男生齐读第6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学生看课文,思考。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学生找出三组排比句回答)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提问: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学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板书:
(Ⅰ)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效果
王亩之宅,树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填充空缺处,尝试背诵5、6段。
(3)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 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习第7段
(1)学生齐读第7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书:
要求学生对照板书,尝试背诵第7段。
(3)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四、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请学生归纳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确: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分类归纳文言知识,注重词句积累。进行拓展训练,使学有所获。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或滚动式背诵。
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结构严谨。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动,文字显得从容不迫。
气势充沛。语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节铿锵,气势非凡。
学生随此背诵相关部分。
教师再次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合书循声低和,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气势。
三、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①树之以桑
②可以衣帛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无罪岁
⑤既来之,则安之
⑥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
③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④行李之往来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养生丧死无憾
(3)与“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图 B.各是其所是
C.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谁之过与
(4)选出与“各不可胜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5)分别说出下列句中的加点字的词义和用法。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无失其时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选7名学生依次回答,其他学生指出对与错。
明确:(1)⑤与例句是使动用法。(①②③④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⑥是名词作状语)
(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相信自己,今义为一个双音节词。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俱与今义不同)
(3)D(A.提宾标志,无意义;B.动词,赞同、肯定;C.名词,正确)
(4)C(A.表句中停顿,B.表疑问,D.表句中停顿)
(5)“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衬字,无意义;结构助词,定中之间“的”;代词,否定句中作宾语前置;衬字,无意义)
“于”(对于,到,比,在,跟、与,均为介词)
(6)①“无”通“毋”,不要。
②“无”通“毋”,不要。
③“颁”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
(7)C(注意“是何异于”应译为“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师生共同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引导学生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明确:
1.数目 1.发射
数 2.几,若干 发 2.派遣
3.shuò,屡次 3.打开
4.cù,密 4.花开
1.不弯曲 1.兵器
直 2.仅 兵 2.战争
3.价值 3.军队
4.兵士
1.能承受
胜 2.尽
3.胜利
4.超过
5.优美的
四、课堂练习
教师预先将此部分内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课堂阅读。
君与民
梁惠王①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以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见梁襄王③。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 ①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称魏惠王,他在位期间,曾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所以又称梁惠王。
②晋国:这里指魏国,梁惠王自称本国为晋国。
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在位。
阅读本文,真正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请学生谈谈阅读体会。(教师可作适当指导,但不能动辄评判)
(本语段译文见备课资料部分)
五、课堂小结
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讲的“仁者无敌”,强调的都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那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没有冲垮我们,极其强大的金融**没有压倒我们,关键是我们有一个能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党是战无不胜的党,奥运会申办成功,WTO的胜利加入,无不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人民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行进。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2.阅读《读本》P250《墨子》中的片断《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篇6: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之畜( )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无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三、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四、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五、总结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探究活动
《论语》与《孟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调查法(侧重于孔孟故里的学生)。
参读书目:
(1)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学儒术早期儒学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张传开、汪传发《十大哲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4)《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杨树增《先秦诸子散文·诗化的哲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刘冬颖《与圣人对话·孔孟精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黄卓明《诸子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9)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7: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篇8: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的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 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C.数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篇9:《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多媒体教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重点) 2.积累文言词句.(难点) 3.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三、导读。 1.孟子和梁惠王在讨论什么问题?谈话主要有几个环节?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 ――使民加多? ――反面论述:为什么做不到――――正面论述:怎样能做到(王道) 2.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梁惠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他如何看待自己? ――好战;能赈灾救急;自以为是;满腹委屈。自以为仁德之君,对百姓尽心尽力,百姓却不理解。 孟子怎样和梁惠王进行讨论?为什么?阐明了什么道理? ――――比喻论证,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战争设喻,以对方感兴趣的内容来说理。说明梁惠王与别国君主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只有程度不同而已。 3.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孟子怎样阐述王道?讲了哪些措施? ――从日常生产、生活中举出事例,阐明王道之始;再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等方面阐明王道之成。 ――保证生产,保障民生;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发展生产,改善民生;重视教育,崇尚孝悌。 孟子为何反复强调不可耽误生产时节? ――含蓄地批评梁惠王好战,为战争需要占有劳动力、耽误生产时节。 孟子“刺人而杀之”之喻,有何讽刺意味? ――指出了梁惠王惯用的推卸责任的方法,鼓励梁惠王推行真正的“仁政”。 四、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获得百姓拥护的根本保证。 五、词句巩固 通假: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王无罪岁/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古今异义:河内凶……河东凶/民不加多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养生丧死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孔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秋水》/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出现的一般规律:否定句中、疑问句中、“唯……是……” 六、文中成语 弃甲曳兵――形容战场上狼狈逃跑的样子。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与别人有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的去讥笑别人。 七、作业:背诵全篇。 [补充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①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②矣。天油然③作云,沛然④下雨,则苗垄萑恍酥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认真认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提示:这一章孟子论述了“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张国家统一。实现统一,孟子反对杀人,也就是反对战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统一天下。 注释: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②槁:干枯。③油然:盛多的样子。④沛然:大雨滂沱的样子。⑤(bō)蓬勃的样子。⑥人牧:治理百姓的人,指人君。牧:牧养,这里引申为治理。⑦由:同“犹”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出来以后,对人们说:“远远打量,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气势。他蓦地问我:‘天下要则那样能够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归于统一就会安定。’‘那么谁能统一天下呢?’他又问道。‘不随便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我回答道。‘那么又有谁来追随他呢?’他又问。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愿拥护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长情况吗?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会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现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会生机勃勃地重新生长起来。像这种情况,有谁能改变呢?现在各国国君,没有谁不是杀人成性地暴君。倘有一位不随便杀人、不草菅人命地君王,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解救。果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拥戴他,就像水流向低处,湍急迅猛,什么也挡不住啊!”篇10:《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教材概述】
1、内容分析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 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
1、教学思路: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 1、故事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2、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基础知识
(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3)、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衣帛(yì bó) 庠序(xiá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饿莩(piǎo) 不入洿池(wū)
(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莩”通“殍”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信息筛选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第一段:
提问:“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确:“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提问:“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明确:“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篇11:《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数罟cùgǔ:密网。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ū池:池塘。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不可胜(shēng)食也:(胜,旧读shēng,意为尽。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èng”)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语法知识】
一词多义:
·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 河南 济源 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5、常用虚词
·然
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助词,……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篇12:《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②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孟子如何层层深入进行论述;
③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之”的用法;
2.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实词“数”、“胜”等,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把他们并称为“孔孟”,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更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篇目,所以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关键词:孟子,亚圣,民本思想,仁政)。
三.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看出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在问孟子关于自己执政的问题;那么孟子作为一个普通人(臣子),他在面对君王的提问时会如何回答,如何在君王面前把自己的主张阐述清楚呢?本文的论辩艺术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二课时会解决以上问题。今天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尤其是“之”的意义和用法,整体把握文意,为下一课时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孟子的论辩艺术做准备。
四.诵读全文、正音,强调重点语法现象:
(文言文的诵读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是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结构思想的前提,这一篇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所以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师生齐读全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正音:
生僻字:数罟(cù)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涂有饿莩(piǎo)
多音字、异读字:然而不王(wàng)者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王好(hào)战
学生再读,读准字音、停顿,尽可能初步感知孟子的语言特色、把握对话两人的情感。
学生自由读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解决老师给出的文中的重点的字、词,直译重点的句子(下面划横线的地方),如果有不明白的字词句,标示在课本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篇13: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文化”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掌握文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3.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文言基础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
王:名词作动词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
(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
(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
篇14: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散文艺术特色
三、课型 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㈠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㈡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3、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或“他认为民应多”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对他的疑问作了直接的回答吗?
5、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寓指什么?
6、是啊,梁惠王不但谈不上尽心,还可以说有“虐政”现象,哪一段体现出来了?为什么不直接在惠王发问之后就指出来?
7、从“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提示仁政,你能认识到孟子论辨艺术有哪些高明之处吗?我们如何借鉴学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重点赏析5、6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孟子写颁奖词,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2、通过比较阅读、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一、忆旧导新 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领会了孟子在论辨中善用比喻,寓言委婉劝谏,步步诱导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主要来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赏析他激情荡漾的语言——酣畅淋漓宣王道,激情荡漾品语言。
二、引导学生“悟王道,品语言”
㈠比较阅读
师引:大家知道,孟子师承孔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说的另一继大成者。我们也曾学习了会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许多名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 (1)德不孤,必有邻。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巧言令色,鲜仁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师:今天,我们再读两则 (3分钟)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师引:这两则论语与本文的哪两段内容是相同的?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仁政------王道
师引:从语言、句式上来讲,孔子的《论语》与孟子的风格有何不同?你们觉得哪种表达更好?(或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概括简约----具体详尽
㈡以声传情读出来(以读促悟)
师引:对于这种激情荡漾,气势磅礴的排偶句、顶真句,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语速是快是慢?语调是升是降?语势是强是弱?大家先自由诵读,读出荡漾激情,读出磅礴气势。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 《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 寡人之于国也朗诵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