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时间:2022-12-11 05:52:08 作者:宇宙可行性报告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宇宙可行性报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六、教学时数:2课时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

1.正音练习。

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

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 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庄稼收成不好

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

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

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五.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

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

七.布置作业 :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

二.分析解读四五段:

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 无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

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

② 胜

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

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

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

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

③ 数

A数罟不入洿池密

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

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E数不胜数计算

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读第六段。

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

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

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

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

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

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

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四.分析解读第七段。

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

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

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

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

D穷兵黩武兵力

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

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

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

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七.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

2.背诵全文。

篇2:《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教材概述】

1、内容分析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 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2、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思路方法】

1、教学思路: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教学方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3)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4、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语设计】

· 1、故事导入: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地盛产沙丁鱼,但每次渔夫们出海回来,捕得的沙丁鱼都会死去很多。这令渔夫们非常苦恼。然而,有一个聪明的渔夫,他的沙丁鱼却死得很少,为什么呢?原来,他从外地购了几条喜欢吃沙丁鱼的鲇鱼放在船上,使沙丁鱼们有了恐惧感,动了起来,增强了活力。

那么,同学们,这则故事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这是谁说的?他是怎样阐述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学生答: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

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更进一步走近孟子,学习他的《寡人之于国也》。

2、名句导入:“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著名代表孟子关于治国方略的著名言论,意思是说“治国方法有两种,就是仁政和暴政罢了。过分虐待他的人民,那自己也会身死国亡,虐待不太厉害也会造成危险使国家削弱。”这里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那么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共同探究仁政的具体内涵。

【推进新课】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2、基础知识

(1)、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不义的战争,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孟子名轲 ,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3)、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hào) 弃甲曳兵(yè) 数罟不入洿池(cù gǔ)

衣帛(yì bó) 庠序(xiáng) 鸡豚狗彘(tún zhì)

饿莩(piǎo) 不入洿池(wū)

(4)、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莩”通“殍”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信息筛选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提问: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第一段:

提问:“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明确:“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提问:“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明确:“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篇3:《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2)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古汉语知识。

2、能力目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能够体会孟子的行文特色。

3、情感目标

(1)从孟子的言行之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2)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解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3、重点字词以及语法知识的归纳;

4、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辩,站在现代的角度理解孟子的思想;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1、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2、教师适当补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去深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吧。

(三)、熟读课文

1、教师泛读,学生注意听字音。

2、学生齐读全文。

3、教师纠正、强调易读错字音。

【易读错字音】

好hào战:喜好征战。

数罟cùgǔ:密网。

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

洿wū池:池塘。

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

畜xù:畜养。

孝悌tì:尊敬父母礼敬兄长。

庠xiáng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

颁bān白:(头发)斑白。

饿莩piǎo:饿死的人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ì,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àng,为王,称霸)

不可胜(shēng)食也:(胜,旧读shēng,意为尽。做“胜利”讲的时候,读“shèng”)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轮流先朗读后翻译,一人一句。

2、教师点拨,依据课文注释强调重难点字词以及语法。

【语法知识】

一词多义:

·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2、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3、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 河南 济源 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

【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王无罪岁】 :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树之以桑】:

树:一般“树”是树木(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种树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般“食”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吃

(2)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5、常用虚词

·然

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助词,……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

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篇4:《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②把握文章结构,了解孟子如何层层深入进行论述;

③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

了解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掌握本文比喻鲜明、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掌握“之”的用法;

2.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如实词“数”、“胜”等,虚词“之”,名词作动词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或……或……”、“是何异于……”;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点拨,学生通过通读、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

3.情感与价值观:

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积累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交流法、点拨法

一.导入: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把他们并称为“孔孟”,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孟子以及他的思想。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更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孟子的篇目,所以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关键词:孟子,亚圣,民本思想,仁政)。

三.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我们可以看出是梁惠王和孟子的对话,梁惠王在问孟子关于自己执政的问题;那么孟子作为一个普通人(臣子),他在面对君王的提问时会如何回答,如何在君王面前把自己的主张阐述清楚呢?本文的论辩艺术特色又是什么呢?我们在第二课时会解决以上问题。今天我们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把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尤其是“之”的意义和用法,整体把握文意,为下一课时研究文章的内容和孟子的论辩艺术做准备。

四.诵读全文、正音,强调重点语法现象:

(文言文的诵读和对字词句的理解是重点,也是理解文章结构思想的前提,这一篇又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所以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时的重点)

师生齐读全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正音:

生僻字:数罟(cù)不入洿(wū)池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涂有饿莩(piǎo)

多音字、异读字:然而不王(wàng)者 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王好(hào)战

学生再读,读准字音、停顿,尽可能初步感知孟子的语言特色、把握对话两人的情感。

学生自由读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疏通文意,解决老师给出的文中的重点的字、词,直译重点的句子(下面划横线的地方),如果有不明白的字词句,标示在课本上: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①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篇5:《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篇6:《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篇7:《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课文鉴赏说明

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一、理清文脉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王好战,请以战喻。”总提一句,然后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突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二、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以便于背诵。

1.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二、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见“课文鉴赏说明”关于第三部分的分析。

三、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整理过去学过的文言实词的义项,积累常见文言词。

四、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

可以从两方面评价。(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教学建议

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教学时可参考“课文鉴赏说明”作适当讲解。

●有关资料

一、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常┑脑俅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万章问:“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孟子说:“天与之。”又说:“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孟子・万章上》) 是说尧把舜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开介绍给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做了天子。虽然在孟子看来,归根到底天有决定权,但是天还是把事情告诉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过孟子说法的唯心论雾障,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看来,一个政权的建立是要通过百姓认可的。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种思想为“敬天保民”,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还有,齐宣王问孟子:“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回答:“于传有之。”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对国君也可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这是合情合理的。这一点,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4.政事以民为归宿。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利,但是,在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5.用人以民意为准。

孟子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又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梁惠王下》)孟子主张选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杀掉某些人,光听左右大臣及诸大夫的话不行,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这种观点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

孟子主张君王应做到“不扰民”,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又分析君与民的相互关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孟子认为有小勇,有大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这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齐宣王又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称赞周初古公父带着他的妻子姜氏到岐山之下,并说:“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这种思想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篇8: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

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由《论语》导入新课。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正音:

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①弃甲曳(   )兵

②涂(   )有饿piǎo(   )

③鸡豚(   )狗(   )之畜( )

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⑤无(   )失其时

⑥谨庠(   )序之数

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⑤wú无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课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2.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指导: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河内凶亦然

弃甲曳兵而走

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2)应掌握的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5)出自本课的成语

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重点点拨:

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末之有也

②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判断句

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二、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三、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

篇9: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掌握“凶、察、兵、直、数”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3.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2.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时数】

3教时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 视频播放《五十步笑百步》

千秋亚圣-孟子:他是继孔子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出“性善”论。被尊为“亚圣”,和孔子一起合称“孔孟”。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邦国的主权在民:应由百姓决定立谁为君

3.用人以民意为准:选拔、杀掉某些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不能只听大臣、大夫之言

4.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不扰民、与民同乐

5.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6.反对不义的战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 背景介绍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3] 字词整理

1.给下列字注音

王好战 弃甲曳兵ye 数罟不入闯 gǔ wū 衣帛yi 鸡豚狗彘zhi 庠序xiang 饿莩piǎo

2.词语讲解

凶:

(1)不吉祥,不幸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庄稼收成不好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3)凶残、残暴

攘除奸凶(《出师表》)

(4)恐惧而喧嚷骚动

敌入而凶(《国语》)(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察:

(1)观察、仔细看

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2)考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考察后推荐

察臣孝廉(《陈情表》)

(4)明智、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1)兵器、武器

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2)军事、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兵法》)

(3)军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士兵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1)与“弯”相对

木受绳则直(《劝学》)

(2)正确的、正直的

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指南录〉后序》)

(3)面对、遇到

与单于相直(《汉书》) (与单于相面对)

(4)价值,后写作“值”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副词,仅,只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6)副词,径直、一直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7)副词,竟然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数目、数量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2)几,几个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3)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4)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闯(《寡人之于国也》)

Shǔ

(5)计算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颁〗通“斑”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互动设计4]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树之以桑      〖树〗种植

(3)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4)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5)王无罪岁      〖罪〗归罪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使….迁移)

[互动设计5]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互动设计6]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只是……罢了,那还是……)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例1 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例2 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例3 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例4 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⑤/③/④/②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例5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篇10: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互动设计7]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引出论题。(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

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第二部分:(2-4)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指出本质。(以“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点拨: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第三部分:(5-7)

阐述市“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论述观点:要行王道。(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朗读指导

第5段兼用排比和连环两种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为一层,语势逐层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层,这是孟子的主要意图所在。“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轻读,后者重读。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表陈述语气,气势充沛,要读出层次。最后用双重否定句式总结,要读得坚定有力,其中应有劝勉之意。

选一男生朗读5、6段,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齐读5、6段,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数罟 ②数之以桑 ③衣帛 ④养生丧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朗读指导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yin,朗读时,要读出义愤之情来。“涂有饿莩”句要读出悲愤、严厉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出讽刺意味。接着用一个比喻来反驳,应用严厉的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弃虐政行仁政,应用和缓、劝慰的语气来读。

学生依照指导自行朗读品味。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检 ②发 ③王无罪岁

学生背诵课文5、6、7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8] 归纳

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1. 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他认为应该“不违农时”,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2.孟子表明了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的理想,具体的说,要是让民众安居乐业。

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互动设计9] 写作特点

说理结构严谨

比喻生动形象

感情充沛昂扬

论辩雄辩缜密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 讨论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古为今用)

1.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概念。

六、研讨练习

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学说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

篇11: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原因。

2.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掌握“数、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

德育目标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孟子思想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

2.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包括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语感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活动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

2.点拨教学法。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较艰深。为此,在背景资料介绍、文化知识简介及比喻说理的分析方面教师须相机点拨指导,避免学生囫囵吞枣。

3.讨论法。应与诵读同步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相关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篇12: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要点

简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师生共同分析1~4段,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文题)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结合注释①及课后关于孟子的介绍了解孟子。

教师适当补充: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识、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的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对孟子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学生浏览、把握背景。

四、熟读课文

1.放录音两遍。

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注意断句,体会孟子的语言特色。

3.教师出示投影,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1)选出加点字音、形正确的一项( )

A.养生丧(sānɡ)死 不可胜(shènɡ)食 庠(xiánɡ)序之教

B.饿莩(piāo) 龟玉毁于犊(dú)中 孝悌(dì)之义

C.数(shù)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ánɡ)者

D.鸡豚(tónɡ)狗彘之畜(xù) 数罟(ɡǔ)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错的一项是( )

A.河内凶(荒年) 曳(拖着)兵 谷(稻谷) 不可胜(尽)食

B.庠序(学校) 孝悌(孝顺父母) 斧斤(砍伐树木) 洿(浊水不流)池

C.饿莩(死人) 王无罪岁(年岁) 狗彘(母狗) 鸡豚(养猪)

D.勿夺(抢夺)其时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饿莩

(选两名学生回答,明确)

(1)A(B.莩piǎo;犊—椟;悌tì。C.数cù;污—洿;王wànɡ。D.豚tún。)

(2)C(A.谷:粮食。B.孝:孝顺父母;悌:敬爱兄长;斧斤:斧子。D.全对。C.饿莩:饿死的人;罪岁:归罪于岁;彘:猪;豚:小猪。)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学生留意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

5.结合注解朗读,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6.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提问: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学生明确。

教师出示投影,全文结构自然呈现。

投影: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不要求精确,允许有不同表达)

明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缘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接着谈自己的主张来回答梁惠王的疑问。

2.研习第1段

(1)选一学生朗读第1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学生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问: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试读。

提问: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学生讨论并交流。

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研习第2、3、4段

(1)学生齐读2、3、4段。

(2)理清背诵思路。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板书: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设圈套)

不可---------------------------------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走进圈套)

(3)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低和。

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1~4段。

2.理解掌握重点词语。

3.熟读5、6、7段。

篇13: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

篇14: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借助字典,正确译文。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解题

孟子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二、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1、掌握本文的通假字:

“无”—“毋”,“颁”—“斑”;“涂”—“途”。

2、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3、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4、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四、课文分析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附】

1、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

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

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

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

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答疑: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篇15:《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教学重点】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拓展延伸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仅体现在治政方面,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我选取了孟子学说中的几句,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导学生提高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若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导:

古人言:“知耻近乎勇。”羞耻感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篇16:寡人之于国也..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章(课) 节 1课时 备课时间 11月16日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读预习: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一、学生进行《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学生自读预习:

1、自读正音:

数罟(gu)闯兀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B凶多吉少

C汉初匈奴凶黠

D甫闻凶讯

E缉拿元凶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师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孝悌(ti)饿莩(piao)

2、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庄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

杀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夸大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A直不百步耳  只不过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与“曲”相对

C理直气壮  正确

D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E直上载公子上座  径直

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

师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

五、教师加以指点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前三段。

请生解析:

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

五、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

板书设计:

篇17: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有关常识:《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

[1]

寡人之于国也..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8:《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

篇19: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章(课) 节 1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11月16日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教学重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解决办法:1、学生自学质疑、讨论答疑

2、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3、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

2.、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学讨论答疑

教师诱导讲析用时10分钟学生思考活动练习用时30分钟

教师诱导讲析学生思考活动练习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指导学生自读预习: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一、学生进行《孟子》介绍:

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孟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二、学生自读预习:

1、自读正音:

数罟(gu)闯兀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凶

A河内凶

B凶多吉少

C汉初匈奴凶黠

D甫闻凶讯

E缉拿元凶

②       加

A邻国之民不加少

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 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师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

孝悌(ti)饿莩(piao)

2、 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分析课文第一段:

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

庄稼收成不好

不吉利的事

凶恶,残暴

不幸,多指丧事

杀人的人

更加

施加

放上

增加

夸大

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

四、分析解读二三段。

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A或百步而后止  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  有时

C莫之或止  表示不定

D云霞明灭或可睹  或许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朗诵

《寡人之于国也》语文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初中一年级

寡人之于国也初中一年级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的原文及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高一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寡人之于国也》 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