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草芥歌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自然之道说课教案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自然之道说课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自然之道》说课材料
《自然之道》说课材料
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学习本课,除了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受到保护大自然,敬畏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探究自然规律的教育。因此在进行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加强与科学学科的联系,注重学科整合,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发现、培养学生了解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教学时,我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导火线,引出什么蠢事?这个蠢事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以及“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救幼龟”,“害幼龟”,“受启发”三个版块进行教学。
基于以上认识,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不前,愚不可及、颓丧”等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的。
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采用联系对比、换位思考、抓重点词等方法,重点体会“我和同伴”的行为和“向导”的话语,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情境,感受领悟文章内涵,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乌龟的资料、小黑板
教学流程:
1.“ 救幼龟”部分
我首先抓住重点词语“踌躇不前”理解,并讲出当时幼龟的处境,诱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游客和向导的想法心情联系对比,突出救幼龟的常人举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2、“害幼龟”部分
这部分分四步:先是让学生充分的自学,画出感受最深的部分,简单写写感受。在集体讨论蠢事 以及带来的后果,借助插图说说当时海岛上幼龟被啄的情景;接着从课文中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并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受启发”部分
主要采用换位思考,让学生体会游客和向导的无奈和悔恨,逐步揣摩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篇2:自然之道说课课件
自然之道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适当展开联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启示。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采用多媒体直观法、引导学生想象法、拓展学生思维法等。
五、说学法:朗读加联想,自主品读、画重点句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提出问题,什么是“道”? 引发探究兴趣。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讲的。)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运用了读中想象加领悟的方式。把握文章中人物的心情变化开展。可爱的小海龟们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⑴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体会嘲鸫的心情。范写“啄”字。
⑵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找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抓住“若无其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体会“极不情愿”。带着问题读书“为什么向导这样说?”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向导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飞走了。
向导极不情愿 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向导的心情和做法之间的矛盾与无奈,以及后文的故事发生。
救了小龟,我们的心情如何了?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的教训,说说看。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 “道”深入学生内心。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七、说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焦急 若无其事
震惊 极不情愿
悔恨 发出悲叹
篇3:课文《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课文《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问题预想)道指什么?什么是自然之道?
二、初读课文,概括故事。
1.了解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文,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同伴到南太平洋族游,因救一只幼龟,而伤害了许多只幼龟。随机板书:游客、向导)
2.理清线索。
从同学们的话中老师知道,我们和同伴本想救幼龟反而伤害了幼龟。请大家迅速浏览课,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3、4节)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5至8节)
3.学习词语
读了一遍课文,同学们抓住了主要内容,理清了线索。文中有一些好词语值得我们积累,老师请大家读一读。
踌躇不前若无其事见死不救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争先恐后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同学们,这些词语中要注意哪个字的读音?
三、学习“救幼龟”。
1.“踌躇不前”在文中是形容谁的?同学们找到那个句子,读一读,再联系上文想一想什么是“踌躇不前”?(欲出又止)
2.正在这时,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是呀,怜悯之心人皆有之,谁能忍心见死不救?)
3.自由读第4节,画一画游人和向导的不同表现。
(1)游人:紧张焦急
(2)向导:极不情愿
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朗读体会若无其事)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把“极不情愿”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四、自学“伤害幼龟”。
一只可爱的幼龟得救了,我和同伴本以为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接着发生的事却出乎意料。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5至8自然段,这四个段落中一定有一些句子能引发你深刻的感受,请你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做一点批注,写写自己的'感受。
1.学生读书,批注。
2.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想一想幼龟鱼贯而出的场面是什么样?读读下文,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欢乐”与前文哪个词照应?“颓丧”由这两个词你想到什么?)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朗读指导,体会“悲叹”,再说一说向导为什么而悲?)
指名读——生评(怎么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指名读——全班读
五、小争辩。
1.学到此,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向导最初说的那句话。(多媒体出示)
向导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①读
②这句放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同学们,联系向导后说的话,你有什么问题?(多媒体出示)
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还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正方:赞同反方:反对
六、启示。
1.现在让我们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学了这课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2.自然界处处都有规律,我们要发现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出示图片)
3.谁还知道这们的例子?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板书:
自然之道
游人:紧张焦急——震惊悔恨
向导:极不情愿——悲叹……
“救”害!
篇4:自然之道课件教案设计
自然之道课件教案设计
【教学理解】
读了课文首先我对这位作者是很敬佩的:自然之道那是何其复杂、何其深奥且难以剖析的道理啊!然而就这么个简单的事例就把自然之道解释地如此透彻,再加上严紧的逻辑,准确的语言,此等好文章我们教师怎能放过呢?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14个生词。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启发学生如何选材,感受文章之美。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
一、教师介绍文章协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理解生词尤其是对鸟的名称和习性以及大自然的一般规律作一简单介绍
3、理解一些好词好句。
三、再读课文
1、读课文请把课文的主人公分成2派
2、再仔细研读来评价下“向导”和“我们”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3、总结:善良好心
4、反思为什么好心却办了坏事(学生讨论)
5、如果你是当时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再讨论)
6、总结出自然之道的含义及遵循自然规律。
四、小结布置抄写的'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
一、回顾何为自然之道
二、区分自然之道
如养鸟是违反吗?引进优良品种是违反吗?动物园是违反吗?
三、教育讨论我们该如何遵循自然之道
四、我们是通过文章而懂得这么多的知识的
五、你来评价下这位作者
他那些地方的描写或者那些写法值得我们模仿学习呢?
教师最后总结:用词准确,用句有逻辑,有说服力。最主要的是作者的选材值得我们学习。
六、讲解我们该如何的选材如写《妈妈的爱》
能表现妈妈爱的事情太多了……如何选择一两件事情来写就尤其关键了。再通过这一两件事情而展开词句的组织就容易多了。
七、布置作业
再写一篇自然之道。必须另选材料。
篇5: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设计
自然之道公开课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幼龟、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尊重“自然之道”的启发。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之道”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用适当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向导的话,从而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揭题。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自然之道。大家事先预习过吗?读过课文吗?读过一遍的请举手;读过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2.知道“道”是什么意思吗?“自然之道”呢?
二、初读梳理。
1.初步读文,学习词语。
请同学们再读读全文,尽可能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这几个词你能读正确吗?
加拉巴哥岛 巢穴 踌躇 结伴而出 侦察 颓丧
你自己在读课文过程中,还觉得哪些词不容易读好,提出来。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梳理人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和物?
适时板书:我们 向导 幼龟 食肉鸟
A.“向导”是什么人?这个向导可不是一般的向导。
B.我和七个同伴,简称“我”们;我们也不是一般的游客,我们来加拉巴哥岛旅游的目的是什么?
C.幼龟,先是一只,后是一群,成百上千只。
D.嘲鸫、海鸥、鲣鸟,它们有一个总名称,叫做食肉鸟。
(2)串说故事: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如果你觉得有困难,老师给你一点帮助。(你可以这样想:我们去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了什么情景?我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随机板书:救助 伤害
过渡:课文写了“我”和同伴本想救助幼龟反而伤害了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我们救助那只幼龟?(3、4节)
三、理解“救幼龟”
1.(出示句子)(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出,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来。)
(1)“踌躇不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再联系上文想一想,课文怎么写它“踌躇不前”?理解“探、欲出又止”。
(2)再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3)它的小心谨慎是有原因的,你能从上下文中找到依据吗?
2.一只嘲鸫用尖嘴啄它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幼龟的生命受到威胁。同学们,此时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所以“我”们——
我们都很焦急,可是向导却说——
出示句子: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1)练读句子,体会“紧张与焦急”,理解“若无其事”。
(2)对比着读,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
(3)读到这里,你读出了什么疑问?
(要点把握:向导为什么那么冷淡?向导说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
四、续学第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想说说: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 ,其他的幼龟就 ;现在,那只幼龟没有回到巢穴,其他幼龟 ,于是 ,结果 。
2.讨论争辩:如果我们不去帮助那只幼龟,情况会怎么样呢?你的课文依据是什么?
3.练习并小结:
(1)我和同伴们看到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心想:
(2)所以,向导说——再读向导说的话。你明白“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五、巩固练习。
1.复习词语。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鱼贯而出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极不情愿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1)读读,说说,哪些词语的意思你明白了?
(2)把词语放回课文中,边划边读。
2.填空作业。
出示,并准备作业纸:我们去加拉巴哥岛旅游,看到嘲鸫啄小海龟,向导却( ),我们很生气,责怪向导( )。向导在我们的要求下把幼龟抱向大海。不久,成百上千的幼龟从巢中( ),( )爬向大海。我们很快明白,自己干了一件( )的蠢事。尽管大家全力补救,累得( ),那些食肉鸟还是吃得饱饱的,叫声( )。
第二课时
一、过渡:
那只小海龟得救了,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是作者在后面的`课文里却写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自己默读剩下的课文段落。
二、学习课文6-8段。
1、首先来回答:为什么说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说,注意表达的顺序。
说到侦察兵时,教师出示句子: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小幼龟从巢穴里鱼贯而出——
从这些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幼龟的多,都争着向外爬)
怎么读?
老师问学生:你就是巢穴里的一只小幼龟,你来告诉大家,你们为什么要争先恐后的爬出来?
(我们派出去的侦查兵没有回来,他肯定看到外面没有危险,而是匆匆忙忙地去大海了。如果遇到什么危险,他会返回巢穴中的。)
这说明了向导抱走了小海龟是给了后面的小海龟一个错误的信息。就是这个错误的信息使成百上千的小幼龟提前出了巢穴,接着又导致了什么后果呢?
学生接着谈一谈。
2、老师:数十只小幼龟已经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这些小幼龟被食肉鸟们吃掉时,又是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来展开想象,选出其中一种情况写一写,看谁写的具体形象。
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想象当时情景。
一只幼龟正兴奋地向前爬着,它正在美滋滋地想:“我就要见到我亲爱的妈妈啦!忽然一只鲣鸟飞快地俯冲下来,使劲地啄它的头。小幼龟被这样的突然袭击吓坏了,它本能地把头和四肢缩进了壳里。那只鲣鸟并没有放弃对幼龟的袭击,它用又尖又长的嘴朝着幼龟的壳里使劲地啄,几下子就把幼龟的头啄得血淋淋的。一会儿,小幼龟变得血肉模糊,失去了知觉,四肢无力地伸出了龟壳。鲣鸟津津有味地把幼龟吃了下去。
一只幼龟看到同伴都向前爬去,它也加快了脚步,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便向前爬着,边想回头招呼自己的同伴,可是它还没有张开口,就——
一只幼龟正低着头奋力地向前爬着,忽然听见同伴一声惨叫,它还没有回过神来,就——
一只幼龟刚刚把脑袋伸出巢穴,想追赶同伴,可就在这时——
一只幼龟经过奋力地爬行,终于到达了海边,它激动地想:“我终于可以在美丽的大海里生活了。”突然——
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
3、老师: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凄惨的场景,感到了震惊,急忙学着向导的做法在海滩上营救着小海龟,累得气喘吁吁,但是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对小幼龟的弥补也是谨小慎微的。所以——
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1)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老师:食肉鸟们因为吃了无数的小幼龟而高兴地叫着,但是活下来的小海龟这时候会怎样想?它们会对我们说什么呢?
采访学生: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那只小小的侦察兵,你在大海里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救了你而感到高兴呢?
老师总结:我们好心却做了这愚不可及的蠢事,并没有得到幼龟们的感谢,所以——
出示句子:
我和同伴慢慢地走在沙滩上。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伤心
(2)比较句子,体会“悲叹”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加上“悲叹”好在哪里?(能体现出向导极度悲伤难过的心理。)
板书:悲伤
根本可以换成什么词语?
向导为什么会如此悲伤?(非常自责、后悔——幼龟的灾难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师:再次读这个句子,感受向导的悲伤之情。指读、齐读。
师小结:看来向导既不是没有同情心,也不是想让饥饿的食肉鸟有口饭吃,他对幼龟的生活习性还是很了解的,也知道这种做法可能会给幼龟带来危险,但迫于游人的压力而又不得不做。当然,也许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后果会那么严重。
三、谈感悟、谈启示。
同学们,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相信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可能出现的回答:大自然中的现象是十分复杂的,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或指挥;人不要自作聪明,要知道,有很多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事与愿违,好心办坏事;…)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好,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之道,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板书:遵循)
四、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就是人们破坏了自然规律,发生的后果总是事与愿违,都是有哪些呢?我们课下调查一下,下节课交流。
篇6:自然之道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是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中的一篇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普说明文。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课文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观察南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啄咬时,不顾向导的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入大海,而导致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件事使“我们”感到震惊和懊悔。同时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揭示了“自然之道不可违”的自然规律。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一定的阅读科普读物的能力。这篇课文的内容并不复杂,学生容易读懂。我在学生读熟课文,自学完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深入学习海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2、能力目标:抓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心思想。3、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懂得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就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全文围绕小幼龟的命运写了人们的态度和表现,从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出他们悟出的道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通过具体事实来说明道理,表达感情时,把学习的重点确定为:1、把握我和同伴与向导感情的变化:2、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感悟“道”。教学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以读懂情,以读悟理,以读练说,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所以,在教学时,我决定把学生的读文本放在首位,采用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跟读、齐读等不同的读的方式,
以读代讲,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读书,反复阅读语言文字,领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明白道理。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产生表达欲望时,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升华文本内容,从而达到全面把握、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入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当然,学生的自读自悟离不开教师恰当的启发与点拨,因此,我将按照如下的步骤,并借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读懂文本。
一、自主阅读,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习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注: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文我一体,用心读书,书入我心,我入书中进行有效阅读,感悟文本,并学会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触摸文本角色的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动于衷、铁石心肠、无情、残酷)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我是中央台记者,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要这么说?理解向导话中的意思)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不要管它,随它去吧……)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劝说向导)再分角色朗读。
“你得想想办法啊!”(焦急)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若无其事)
“不能见死不救”(责备)
(这段设计,体现学生个性的阅读文本,体会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实阅读体悟,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分享别人的智慧与成果,提高自己的认识,如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更是阅读的一种乐趣。)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板书:害)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习)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六、布置作业
出示课件:作业:
1、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探讨有关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关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过哪些启发,有什么发明创造的资料。
板书设计:
遵循救
人自然之道龟
违背害
人是万物之灵,自作聪明,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篇7:自然之道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自然之道》,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作业及板书等几个板块来展开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讲述人与自然关系的课文,文中讲了我和几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一行九人,结队到一个小岛旅游,偶然发现一只幼龟出巢入海,马上可能成为食肉鸟的美食时,我和同伴不顾向导劝阻,执意要求向导出手相救。正当我们为此善举而得意之时,却发生了让我们极为震惊的一幕:扮演侦察兵角色的幼龟安全后,后面成群的幼龟因此获取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纷纷出巢,结果导致大量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食。于是众人深为懊悔自责。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与生活规律,人类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往往就会好心办坏事,这便是自然之道。
(二)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认写生字词,积累文中的词语。
2、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丰富见闻学识。
3、情感态度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任意违背。
(三)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多媒体直观法、质疑问难法,引导学生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学生思维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解题、初读
多媒体播放关于克隆绵羊多利的画面及克隆的相关知识,因为此文的题目较抽象,所以新课开始,我先以克隆为话题来引入,克隆应当是精确地复制植物或动物,绵羊可以克隆复制,那么人可以克隆复制吗?后予以否定。
再指出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父母自然的创造,而克隆人违背了自然规律,会带来太多严重的缺陷和后果,以此引出课题自然之道,道即道理、自然规律之义(以克隆这个新鲜而不太熟悉的话题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对题目的理解)。
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自然之道理,分段读文,纠正字音,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探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鱼贯而出、若无其事、愚不可及等字词的音义。
(二)激趣悟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演真实再现场景,更好激发学生思考,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受伤害,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先布臵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然后分角色来演3、4、5三个自然段的场景。
1、分析第三自然段:一人朗读,一人扮幼龟,一人扮嘲鸫,其他同学找出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表演后点评,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
2、分析第四自然段:先找出第4段中表示我和同伴以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然后自由朗读,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并揣摩此时人物的不同心理。后分角色朗读,再指名表演,向向导表演者发问: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潜台词是什么呢?引导学生理解此句的意思,结果是向导极不情愿地施救了,嘲鸫颓丧至极。
3、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之作用,特意提出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其异同:a、我们干了一件蠢事!b、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通过比较,联系课文,学生便不难明确:我们的确是好心办了坏事,是愚不可及。其后果是怎样的呢?多媒体展示二幅图画,一幅侦察兵小海龟面临危险;第二幅:几十只幼龟惨遭大屠杀(直观地对比展示,让学生内心产生极大的触动,于是更能意识到违背自然规律后果之严重,也更能体会文中人物此时的心情)。并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幼龟顷刻丧命,食肉鸟们饱餐一顿,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再比较句子,让学生表情朗读天啊!看我们做了什么、并体会低着头、悲叹等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让学生体会此时因自认为好心的一个举动却给小龟们带来灭顶之灾的后悔自责,愧疚及悲哀等心理)。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4、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龟,否则违背初衷必然会适得其反。
(三)道入人心,读写结合
1、此时此刻,如果我们也在海滩上,亲身经历了这一幕,我们除了也会悲叹,还会思考些什么呢?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
我走在沙滩上,回想起刚才的一幕,心想:。(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学生的思考、想象、发言,稍加点评)。
2、全课小结,拓展延伸,你们:这些思考正是本文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在他的原文中这样写道:鲁莽相助,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3、适当拓展延伸,让道深入人心。
大自然有其一定规律:比如动物的迁徙不能挽留,老虎只能是肉食动物,而野牛不会改变吃草的本性。湖海之鱼不能在鱼缸中存活等等,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作业:
还能再举几例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所做的蠢事吗?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关注此类现象,加深对人类此种蠢事的认识。
五、说板书
遵循→→保护 自然之道 小龟 违背→→伤害
↓
尊重自然,遵循规律
设计此板书可以对比展示遵循与违背自然之道所导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且再次诠释了自然之道的含义即尊重自然、遵循规律,使人印象深刻。
篇8:自然之道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他们的目的是观察幼龟怎样离巢入海,在观察中为救一只幼龟,没想到这是龟群的“侦探兵”,成千上万的龟群也爬向大海,因来了许多食肉鸟,造成幼龟的伤害。描写了众人与向导对此事的后悔之情。
通过本篇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自然之道。
二、设计理念
比中明“理” 读中悟“道”: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和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建议,按照“感知、感悟、升华”的流程,让学生在比较、想象、朗读等语文活动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悟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初步的理性思考能力。
学习目标: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的。
2.明白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要尊重自然之道,遵循自然规律,一切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和行为注定要失败的。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重难点: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生活阅历,本文选用板块教学模式。
活动一:串联一组词语
活动二:品读几个句段
活动三:畅谈一个收获
1.从读中感悟文本
本课是一篇丰富学生见识,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文章。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我引导学生透彻地把课文读熟,通过范读、齐读、分角色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层层提高要求,阶梯上升,循序渐进。
2.给学生自我提升的空间
根据课改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并围绕课文内容,共同分享资料。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这节课引导学生品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故事。在交流中明白说明的道理。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说学生情况
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对大自然,对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借助本课的学习,对他们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有很好的帮助。
篇9:自然之道说课稿
一、自主阅读,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根据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我以复习生字词为目的引出学生说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后引导:假设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跟着向导一起上岛,看看在岛上我们都做了什么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仔细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
出示课件,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
2、找出有关句子,说说自己是怎样愚不可及的?把你的体会批注在书上。
3、把你的体会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注: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自主阅读的体验,文我一体,用心读书,书入我心,我入书中进行有效阅读,感悟文本,并学会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触摸文本角色的情感脉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张扬学生个性。)
二、抓重点词句,以问导读,领悟“道”
我先引导学生推敲文本中的“欲出又止”和“踌躇不前”两个词感受小绿龟的处境,读懂文本传递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这段话!学生通过读,充分理解这段语言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了: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紧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补充,个性阅读文本,体会游客与向导截然不同的态度。我设计了四个引读问题。
1、如果你就在现场,面对这样紧张的一幕,你又会怎么做?那么同伴,向导又是什么反应?体会我、同伴、向导的对幼龟处境的不同态度。
2、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可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
在我们眼里向导是个什么样的人?(无动于衷、铁石心肠、无情、残酷)那我就要采访一下向导,看他怎么说?(我是中央台记者,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要这么说?理解向导话中的意思)
3、此时,我和同伴对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是怎么理解的?(不要管它,随它去吧……)
4、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劝说向导)再分角色朗读。
三、图文结合读,通过比较分析再读,体会结局的残忍。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画面读中想像,想象后再朗读文本,补充文本,通过读去填补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过想象让学生走进文本、甚至超越文本。)
如:我在出示“不一会,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快的叫声,响彻云霄。”这段文字的同时,我还展示了食肉鸟啄食幼龟的动画,并配有食肉鸟响彻云霄的叫喊声,我问: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如何?向导的心情呢?我们再把书读进心里:向导心里难受极了:(学生发挥想象填补心里的想法)
是啊,向导心理难受极了,我们救了一只,却伤害了无数只。(板书:害)
教师引读,学跟读:
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之前说的那句话(出示向导的话:“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齐读)还会指责他吗?现在你该如何体会“自然之道”的含义?(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四、以读促写,深化情感
课文读到这儿,孩子们(出示写话练习:)
假如我是葬身嘲鸫之腹的一只小幼龟,我想说……
假如我是一只吃得饱饱的嘲鸫,我想说…
假如我是亲身经历这件蠢事的作者,我想说……
请选择一个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交流,教师小结:我们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会保护幼龟,如果人违背自然之道,就会伤害幼龟。(板书:人违背遵循)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孩子们那,我们“我们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
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还设计了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内化“道”。师: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知道哪些违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吗?我们之前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拔苗助长》《我要的是葫芦》《“打扫”森林》,都是讲自然之道的课文。学生讲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五、回归升华,真诚解“道”。
教师总结:其实,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生存的规律,如果我们违背规律做事,就会得到与愿望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自然之道,就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篇10:《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自然之道》教案设计
一、谈话揭题,初解道
1、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旅游,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好吗?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大自然中的真实故事──自然之道(板书课题),齐读读题。
2、读了课题,你知道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老师提供道的四种解释,文中是哪一种?【1】(规律)
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意思?(自然的规律)
3、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自然规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探究吧。
二、自主学习,感悟道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旅游的地方是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的飞机起飞了,请大家系好安全带。
趁这空隙,我想问问同学们:上飞机前,向导告诉你们,此趟旅行,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实地观察一下南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⑴
指名交流。(学生有的交流的是书上讲的,有的是课外搜集的)
过渡:你们真棒,能了解这么多绿龟的知识。
3、同学们,美丽的加拉巴哥岛到了!已近黄昏,我们抓紧时间上岛吧:
(故作惊讶)咦,刚上岛,看见了什么?
(1)赶紧先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2)指名读这段话。
(3)这段话里的幼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警、可爱、聪明)哪些词句让你有这样的感受?(探、欲出又止、侦察)
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幼龟的机警、可爱和聪明。
(4)此刻的幼龟欲出又止,想想幼龟的出是为什么?止又是为什么?
想出来又不敢出来,犹豫徘徊,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与欲出又止意思相近的词是哪个词?(踯躅不前)幼龟踯躅不前,欲出又止是有道理的,(引读)因为正当
(5)师:你们看见过嘲鹰吗?嘲鹰是一种异常凶猛的海鸟,有时候甚至会攻击狗这样体形庞大的动物。试想一下,弱小无助的幼龟面对如此凶猛的天敌,又是啄又是拉,处境多么危险啊,此时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紧张、担心)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4、看到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我们的`态度和向导有什么不同?自由读课文4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划出我们和向导的神情的词。
⑴
学生交流。我们紧张、焦急,向导却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⑵
你读懂了若无其事吗?若无其事是什么意思?(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你从向导的若无其事体会到了什么?
沙滩上真的没有事吗?(不是)是啊!我们着急,担心,揪心,向导却若无其事,谁来读读向导说的话?(指名读。)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怎样的呼喊呢?(不能见死不救)
⑶向导在我们强烈要求下,极不情愿地把幼龟抱向大海。
从向导的极不情愿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我们成功地解救了一只幼龟,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好事,这是好事吗?(不是)我们干的是一件什么事?
5、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愚不可及是什么意思?(文中形容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我们到底干了一件什么蠢事?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⑴自由读6~10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2)师:被我们解救的侦察兵出去有一会儿,还没回来。如果你们就是巢中的小龟,你们会怎么想?
(看来,沙滩上很安全,侦察兵进了大海,我也可以安全进入大海了;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我要好好游个泳我们可以出去了!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美丽的珊瑚多么令人向往,伙伴们,赶快行动吧!大海啊,大海,是我生活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我来吧你追随:哈哈,说不定我们还可以见到我们的妈妈呢!)
师:是啊,带着一份向往,一份期盼,巢里的幼龟们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
是啊,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他们满怀着对大海的无限遐想,满怀着希望,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抽读第十自然段第一句话)
眼前成百上千的幼龟惨遭食肉鸟的啄食,请同学们看,一场龟群的灾难正在我们面前痛心的上演。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此时的沙滩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面对幼龟如此的惨状,向导和我们是怎样做的呢?(学生齐读句子)
⑶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此时的补救显然已经晚了,看到一只只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痛苦,我们知道自己错了。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⑷我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踱步,引读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出示)向导为什么悲叹?(心里难过)你能读出向导悲叹的语气吗?指名读,齐读。
(5)是啊,如果不是我们救了那一只幼龟,那一群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作者在这次旅行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自然之道,那就是(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或者你有什么感悟?
自然之道奥妙无穷,这次经历让我深深地感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大自然就会给我们惩罚)、(如果不了解自然规律,就会好心办坏事)、(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保护,违背自然之道,大自然受到伤害)(无知,就会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我们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违背自然,自作聪明,只能好心办坏事,聪明反被聪明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才能保护自然,造福人类。)
三、总结拓展,升华道
1、老师从你们的发言中知道了,同学们对自然之道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万物之灵的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大自然就会受保护,就会做好事。如果违背了自然之道,只能好心办坏事。(相机完成板书)
2、生活中,你有好心办傻事的时候吗?或者接触到过违背自然之道的事吗?说出来大家听听。
(我要的是葫芦、揠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猫种鱼打扫森林)谈候鸟迁徙不能挽留,谈山涧小鱼难在鱼缸生存,谈老虎圈养便失去野性,谈温室难育参天大树,以及尊重大自然,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等等。
篇11:《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的出现,都是老师适时提出来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下,鼓励学生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
二、从教学目标上看。
这节课能够关注文本,引导学生同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引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在训练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方法,从而整合了三维目标。并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了抓住重点句子、字词来探究文章内容。
三、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四、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科的教学思路清晰。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如果执教者能把文章的主线和线索相互交融来理解文章就更好了。比如每一次情感的变化都能和主线联系起来。利用大屏幕反复出示文章主线,老师加上适当的引导性语言,学生重复朗读,语气一次比一次深刻。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会更深刻,效果会更好。
五、从教学方法、手段和效果上看。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抓住重点字词填表格非常新颖,有创造性。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比如,采用自读、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老师注重了朗读指导。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不明显。原因很多。特别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听课教师太多,对学生造成了干扰。如果老师再有点激情,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更好了。
六、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总之,本节课执教者预设的特别好。如果在以上几点能稍加注意,本节课会更完美!
篇12:自然之道评课稿
课堂结构
整个课堂以旅游为线索,过渡自然,扣人心弦,从导入到新课再到课后引申,都围绕一个中心,以这个中心为支点,学生的思维围绕这个支点迸射出五彩的火花。一堂好课就应该是这样,像一部影片,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课堂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至关重要,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画龙点睛,是否能把整堂课组织的井然有序,生动有趣,这些都跟课堂语言有关。赵老师在这节课上,对语言做了精心准备,每一句话都引人入胜,导入生动有趣,总结言简意赅,做到画龙点睛。
课堂评价
在课堂上能及时、准确的给学生以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导。赵老师在这节课上所缺少的就是这一点,很少听到鼓励、赞扬学生的话语,学生已经表现得很出色了,个别学生的回答相当有创意,老师要是能给一两句肯定或赞赏,学生该有多乐。学习的劲头将会有多大。所以,在课堂上,千万别吝啬自己赞赏、肯定的语言。
教学重点的把握
虽然语文课并不要求有统一的模式,可模式再变,有一点不能变,必须扣题,任何教学形式都必须为教学重点服务,高年级是篇的教学,中年级是段到篇的过渡,文章的主题必须让学生明确,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个主题,理解这个主题。像赵老师这节课,必须让学生学完后知道:自然之道是什么意思?而且能把自然之道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学这篇语文目的何在。如果学完课文,连这些重点问题都是是而非,怎么能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每听一节课,总有许多收获。常常思考,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会越来越强。
篇13:自然之道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石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科的教学思路清晰。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篇14: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把握文章的主线,抓住文章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学。
在这节课上,我抓住了以“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经线,前后联系;以“我”和同伴以及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纬线的教学主线开展教学,横向贯通。
本课围绕着“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中心句,从“愚在哪里”,“蠢在哪里”,“痛在哪里”,“悔在哪里”,“悟在哪里”这几个版块进行教学。
教学本课我又以绿龟的命运为主线索,紧紧联系“我和同伴”及“向导”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
因此在学完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让学生通读课文,然后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主线感悟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想法。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
坚持与文本的对话,读中感悟,读中促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活动中的对话,是建立在“文本”话题之上的。教师必须通过“文本话题”,激活孩子的相关知识和生活体验,促使孩子深入思考,积极对话。通过对话交流,获取来自文本的信息和来自学习同伴的信息,从而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形成新的能力品质。因此,我的教学活动的着力点是疏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这样两次对话:假如你就是在现场的作者和他的伙伴,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做法,哪些想法是“愚不可及的”?假如你就是那位生物学家向导,回头想一想,当时你的哪些想法,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让学生换个位置去感受,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读向导说的话,相
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当然,在这一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之前缺乏良好的铺垫。有一些过渡也不够自然。同时在幻灯片的设计上要注意链接时,考虑学生的问题生成。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篇15: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篇16: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近几年,在学区里,我也曾经听过林老师多次的示范课,每次都是收获多多。她的教学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教学环节非常的紧凑。
2、语言非常的简练。
3说话干脆利落。
4、目标落实,教学效果好。
今天这堂课虽然不那么完美,但也有不少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二、教师注重字、词的教学,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在初读课文时,老师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先出现几个重点词语“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等让学生填空,归纳课文内容。这样做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培养同学们的概括能力。
三、教师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悟出愚蠢的多重原因及受到的启示,在入境体验与情理交融中,感悟“自然之道”的真正含义,触动学生心灵,受到启发。
篇17:自然之道的评课稿
《自然之道》是一个令人深思,很有教育意义的文本。整篇文章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展开,通过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却害了几十只幼龟的事例,告诉我们大自然中万物的生长都有其特殊的规律,通过“我们”的内疚、后悔来警醒世人做事不可莽撞,应遵循自然界的一切规律。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课堂是否也应该遵循“自然之道”?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课堂的“自然之道”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面对这样一个文本,我们到底如何去解读?如何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呢?彭华丽老师的课对学生的学段目标把握非常的准确,在她这堂课中体现出来的许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去借鉴:
一、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老师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体现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即教学生学会学习。
彭老师在《自然之道》的教学中,时时处处体现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如: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孩子们边读边圈画重点字词;运用六个四字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等,特别是理解“若无其事”这个词时,
老师先让学生读,读完便问:你为什么这样读?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再读,老师又及时告诉大家:对,这样就是“若无其事”。
二、善于捕捉、有效设计训练点。
于永正老师曾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问题”。所谓“语文方式”就是读、说、写、思等方面训练。本节课所谓“语文问题”,就是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碰撞与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而体会“自然之道”的内涵---好心办坏事
彭老师就是从语文的基本方式出发:逐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第3自然段的教学,就是通过抓关键词,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揣摩幼龟和嘲鸫的心理,继而体会幼龟的“小心翼翼和危险”,进而进行了读的训练。
课堂教学的“自然之道”我想就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但真正要做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王崧舟老师说:所评之课不过是观照自己灵魂的一面镜子。在评课中,你在发现他人的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个新的自己。
★ 自然之道说课稿
★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
★ 读自然之道有感
自然之道说课教案设计(共1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