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szqqhu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目录
- 第1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第2篇:四年级上册教案 16、说勤奋第3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第4篇: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第5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第6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母鸡》优秀教案第7篇:《说勤奋》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8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第9篇: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第10篇:说勤奋(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11篇: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第12篇: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时教案第13篇: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第一课时教案第14篇:《说勤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第15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第16篇:四年级Lesson 5第一课时教案
篇1: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小组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白文体
1.板书课题。
2.解题:题目中的“说”就是谈、讲的意思。这是一篇说理类的文章。
3.自由轻声读文一遍,感觉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相比,有什么特点?
(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有关勤奋方面的道理;通过司马光、童第周两个具体的勤奋事例来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
4.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专门说明道理的说理文章。作者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论自己的观点。因此,从题目着眼,一看到这“谈”字就知道它的文章类型。
5.你能将题目在不变换主题的情况下,换一种说法吗?(《论勤奋》《谈勤奋》)
6.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2.交流(只要求说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
(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分段读通课文。
1.先拼读生字,读熟新词。
2.分段读通课文。
自己练读——指名读——纠正读音,指导读通长句——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作者所主张的观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
(2)把那句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3)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4)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5)出示:
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6)补充:你还知道哪些成功者是通过勤奋成才的?
3.齐读第一段。
4.当堂背诵第一段。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末:第二笔横比第一笔短。
“基”上面的“其”里面是两横,撇、捺伸展开来。
5.钢笔描红。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篇2:四年级上册教案 16、说勤奋
四年级上册教案 16、说勤奋
学科 语文 (第 七 册) 主备教师 郭冬梅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课题 16、说勤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引导法与讨论法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领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自读自悟加引导讨论 写作方法指导 教学准备 课前资料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板书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13说勤奋(边说边板书) 2、解题 谁来说说,题目中的“说”,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课题“说勤奋”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又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3、归并问题,把握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读要求: ①画出生词,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②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③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④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 2自读课文 3小组内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A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 “宋、砸”是平舌音。 “枕、稍、础、拙”是翘舌音。 “馁”的声母是n。 “卵”的声母是l。 B指导读好长句子,注意句中的停顿。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C读后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不要求说全面) D引导分段。 指名说说自然段的意思。 思考讨论: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三、精读感悟,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了这一段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种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并试着把这种感受带进你的朗读中! 2教师引导全班互动交流。(形式:说、读、议) 目标要点:A成功离不开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汗水和心血) B理解美好理想、理想境界的意思。 C设问突出观点比喻表达具体而生动,不显枯燥。 D美读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试背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说“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是从什么方面来证明的呢? (2)自学第二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 ①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看出什么?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找出描写的关键词 ③自由练读。 ④集体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3)自学第三自然段(学法同上) ①举童第周这个事例想要让我们知道什么?他起步晚、基础差。 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④自由练读。 ⑤集体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二次备课 课堂练习设计 1、说一说词意。 滚瓜烂熟毫不弃馁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造句。 既……又…… 课外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篇3: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具学具: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题
(板书:勤奋)看到“勤奋”一词,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来学习文章《说勤奋》,文中是如何来说勤奋的。(板书: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生字,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互问,四人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4、回答教师问题:你懂了什么?
5、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全班质疑问难。
7、齐读全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
过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找出主句。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3、体会交流
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设问)
古今中外,每一个胜利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喻)
用“鲜花”比喻胜利者所取得的成绩
用“汗水”、“心血”比喻胜利者付出的努力。
4、指导朗读。(个人朗读。全班朗读。)
5、归纳板书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这一段用设问的方法提出自身的观点,非常明确,引起读者的考虑。
五、作业抄生字。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我们继续学习下面的课文。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
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
c、特别“醒枕”的奥妙
D、取得的成绩(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读课文
(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绩的句子。
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发生了很大影响。
(4)体会交流
成果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发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胜利来自勤奋是真理。
(5)指导朗读
(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胜利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干有所作为,才干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干…………才干…………
(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安排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计划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胜利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篇4: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猫》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
性格 任凭 贪玩 尽职 屏息凝视 稿纸
梅花 变化多端 跌倒 开辟 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老实——贪玩——尽职
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
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篇5: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6: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母鸡》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母鸡》优秀教案
【教学简析】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并通过比较老舍两篇的特点,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加强语言实践。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或资料。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母鸡》。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序,勾画出生字并读一读。
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再读给全班听一听。
3.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4.课文写出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再次读文,找出反映这两种观点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向”、“不敢”。
三、自主探究,自主感悟
1.弄清课前“连接语”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2)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3.交流感悟,合作探究
四、汇报交流,品评体会
1.体会交流第一问题: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
(1)老舍先生对待母鸡的情感,前后是怎样变化的?
(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3)讨论:是什么让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又是什么让作者“不敢讨厌母鸡”?
(4)重点语句解析:
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
2.体会交流第二问题: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1)两篇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浑然一体。
(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在表现小动物的特点时,作者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生动具体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5)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师:同样是写小动物,用的方法不同,给人的感受就不同,所以同学们在自己的写作中,要注意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1.中心:
《母鸡》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说明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表达作者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2.“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3.积累词句:
感兴趣的词语勾一勾,句子写一写,读一读。
六、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母鸡 讨厌: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炫耀成绩
尊敬: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篇7:《说勤奋》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16 说勤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熟悉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
教学重点:学生能熟读课文,从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中初步感受“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含义。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叫看图说成语。
2、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要--勤奋。和老师一起板书。(板书“勤奋)
观察一下“勤”这个字,是力字旁。这个力字可有讲究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说明要努力,卖力,用力)
3、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谈一谈勤奋这个话题。(补充板书“说”)谁来朗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检查初读效果
2、课题叫《说勤奋》,那么课文中那些句子告诉我们勤奋很重要?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
指名说,相机出示:
A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C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D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你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把这两句话并成一句话。 比喻句。
3、作者是怎样把要勤奋这个道理说清楚的?(板书举例子、司马光、童第周)
4、他们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齐读课文,再全班交流回答。(板书:)
小结:作者通过举着两位名人的例子,其实是在强调“勤奋能够成才”。
5、这两个人,你最敬佩谁?用朗读来告诉大家。(指名读2、3自然段)
6、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勤奋?用笔画一画,然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老师评价学生读好了哪个词语)。疏通词语。
7、他们这样勤奋,浇灌出了怎样的鲜花呢?
(1)老师介绍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就。
(2)他们取得了这么伟大的成就都是靠――勤奋。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写道:勤奋就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作者在最后又告诉我们什么?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课文一开头,作者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了两个事例,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在课文结尾再次强调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像这样的文章结构,是说理文常用的方法。
三、生字教学
1、6个左右结构的字,特点是左窄右宽。
2、枕、惯、础的写法,描红。
3、末、基的写法,描红。
板书:
勤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举例子
童第周 剥离手术
成功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这篇议论文的学习,学生能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对课文的写法还是模糊不清。为了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尝试:
1.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主要有论点、论据。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在一开头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论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交流,学生知道“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鲜花”、“汗水和心血”,学生能说出含义,看来大致理解了。接着,我就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学生都知道是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故事,却无法更详细地概括。这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他们有什么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的不同点,感受作者举例的典型。
2.恰当的说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勤奋的认识。在学习司马光的例子时,我抓住“躲”这个字,引导学生想象画.
春日里,彩蝶翩翩,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夏日里,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________________,哥哥、弟弟______________,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在这样的说话训练中,学生知道了司马光的成功与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从而认识到,即使聪明的人,也要勤奋刻苦,不然也不会有所成功的。
3.课内课外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了悬梁刺股、牛角挂书、韦编三绝等关于勤奋刻苦的名言,还补充介绍了补充介绍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的“三脚床”的故事,还拓展了关于勤奋的名言,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懒,不仅不爱劳动,在学习上也懒,什么都等着老师来讲解,似乎自己不会动脑子。通过对司马光例子的学习,我教育学生,即使有点小聪明也要勤奋学习,并适时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勤奋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童第周的例子时,我鼓励学生现在学习差没关系,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给自己定计划,哪怕每次只是前进一点,日积月累,自己也会走向成功的。虽然一次教育可能不能彻底改变学生,但是我想总会对学生的心灵有点触动的。
不足之处:
1.教学中光注重“讲”了,而忽视了学生的“读”。课堂上我讲的太多了,学生自主思考、发言的机会有点少了。今后应摆正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感觉学生搜集资料的渠道太窄了,知识面不够宽.
[《说勤奋》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8: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篇9: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四年级上册《长城》第一课时学案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难点}
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中国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出示鹏博士软件的图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板书:略]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1]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2]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3]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 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课后小记:
板书设计: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t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篇10:说勤奋(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3、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课文向我们讲了什么道理?
2、课文是怎样向我们讲这个道理的?
二、老师小结:刚才大家所说的,也就是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告诉我们的道理。齐读这两小节。
三、课文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勤奋是成功的桥梁。自读2、3小节,简要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随机解疑。
四、自选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能加进自己的想象、动作,那么,你就是一位创新高手。
五、请两位同学上台演讲,并做适当点评。
六、说说司马光和童第周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天智不一,但都是通过勤奋而成功的。)
七、举例说说你了解的勤奋者的事例。交流收集到的名人名言。
八、读完课文,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对勤奋的理解,并署上你的大名,好的将收入我们班的凡人哲言录。
九、交流,评比。
[说勤奋(第二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能读准字母音,认清字母型。
2、认识声调符号,学习掌握a、o、e的四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声调韵母的音。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先读一个带有注音的`有趣的小故事,告诉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自己就能阅读注音读物了,以后学习查字典、学习普通话都离不开汉语拼音,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读儿歌:
汉语拼音用途大,学习生字需要它,
帮助学好普通话,我们决心学好它。
3、看图讲故事(依据课本插图教师编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习单韵母a
1、看图引出单韵母a,,板书a。
2、教师示范发a的音,边读边讲发音方法,讲解发音要领,并做示范。嘴张大,舌头居中,舌位低,嘴唇呈自然状态(不圆唇),发音过程中形不能变动。可以利用插图,借助“啊”让学生读准a的音;可编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张大嘴巴a、a、a。”
3、再引导学生看图:小女孩的头部像a的形,小女孩张大嘴巴发的就是a的音。
4、学生反复练习法发a的音。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单个练。(开小火车,指名读)
三、学习单韵母o
(方法同上)注意教发o音时,讲要领,做示范。发音时,嘴半开半闭,嘴唇圆拢,舌尖向后缩,舌面后部隆起,把“喔喔”的音拉长,口形舌位不变,接着呼气发音。
四、学习单韵母e
(方法同上)注意发e音时,讲要领,做示范。这个韵母不是“鹅)的音,是第一声e,“鹅”是第二声。发音时,口形要变扁,半开半闭,舌头后缩,舌根稍微抬高一些,嘴角往两边咧开,露出牙齿。嘴巴扁小e、e、e。
五、小结
教给学生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发音方法。
1、张大嘴巴a、a、a,拢圆嘴巴o、o、o,嘴巴扁小e、e、e。要告诉学生发单韵母a、o、e时,口形不能变动。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记忆a和e的形,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出图与字母形相似的部分。
2、跟着老师读儿歌。
①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
②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
③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
3、跟着老师读一读,说一说。
六、学习声调
1、认识声调符号,配合手势和儿歌一起学。 “ˉ”是第一声,“ˊ”是第二声,“ˇ”是第三声,“ˋ”是第四声。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2、练习读a、o、e的四声。
⑴按顺序读或变顺序读。
⑵二、三声对比读。 á——ǎ ó——ǒ ——ě
⑶联系日常生活,教师引导用带调的a、o、e组词说句。ā阿姨好!。ó哦,是这样吗?ò哦,我明白了。
飞蛾额头ě恶心饿了凶恶
七、巩固练习
1、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
2、让学生读卡片上不带调韵母,说说字母形状。
3、读带调字母,自读,指名读。
八、小结
我们今天学会了a、o、e三个单韵母的读音、认清了字母的形,掌握了四个声调。
九、家庭作业
请同学们回到家里让爸爸妈妈和你一起做拼音头饰,头饰上写上老师给你起的拼音字母名字。
板书设计
a o e ā á ǎ à ō ó ǒ ò ē ě
篇12: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凝练、传神、充满艺术张力的诗。远足的吸引力对任何小朋友来说都是巨大的。但这个吸引究竟是怎么个大法呢?大到……大到……睡不着觉呢!全诗短短三节,三节中作者都用同一个感叹词“唉”,三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童趣,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认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师:同学们,明天老师要带大家外出游玩一天。明天就能去郊游了,你们的心情怎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这种兴奋、激动心情的小诗《明天要远足》。
3.“远足”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识字。(用时: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自由识字、组词。
4.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5.全班交流,逐个点名交流自己记得快的字的方法。
6.课件展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
(1)开火车认读,认识偏旁“目”。
(2)小组竞赛读。
(3)全班齐读。
三、朗读课文,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老师领读课文,巩固识字。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畅。
3.全班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检测识字,总结全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展示字、词,检测识字情况。
睡不着 大海 老师 天亮
什么 地方 真正 同学
2.这节课你有哪些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由释题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识字教学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自主识字,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小组合作识字,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精神,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全班展示交流识字时,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篇13: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第一课时教案
六年级上册《詹天佑》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突破方法:
通过读事例、画示意图、看插图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
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生自由读
2.师根据学生情况,抽生分段读文,检测生字掌握的情况和读文情况并及时正音。(注意:挠是鼻音,岔是翘舌音。)
3.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詹天佑的一件什么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
4.此时,詹天佑在你的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自由说
5.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这句话在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那文中的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小结。
生汇报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倒下,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三、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
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6.师小结。生互查勾画的关键词、句、段。
7.读勾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四、细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深入理解。
1.自由读二、三自然段的重点句,说说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或提出不懂的地方。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学生还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第二个问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学生谈感受时,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2.细读了这些句子,此时,你最想对詹天佑说什么?
3.带着自己独有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二、三自然段。
课堂练习
(1)写生字,对难写的字和易错的字,教师进行指导,如毅、挠、庸、劣。
(2)背二、三自然段中感受深的部分。
篇14:《说勤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说勤奋》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 史学巨著 毫不气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近字组词。
未( ) 悄( ) 社( ) 梁( ) 渡( )
末( ) 稍( ) 杜( ) 粱( ) 度( )
板书设计 :
13、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
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篇15: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勤奋》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汹涌澎湃的钱塘江上的大铁桥,是他设计并施工的。建设亚洲第一座现代桥――武汉长江大桥时,他担任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并负责指挥设计和施工。一座座巍峨矗立的大桥,倾注了他无数辛勤的汗水和心血……
那么,茅以升又是怎样走上造桥这条路的呢?那是90多年前的往事了――
19的端午节,在茅以升的家乡南京市,举行了一场热闹非常的龙舟比赛。刚刚年满11岁的茅以升,早就热切地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但是不巧得很,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他突然病了,不得不躺倒在床上。谁知小伙伴们却是慌慌张张地跑回来说:“看赛龙舟的人太多,把文德桥压塌了,很多人掉到了河里,哭声一片。”
听到这里,茅以升两眼噙满了泪花。他直愣愣地望着天花板,脑际中闪现出文德桥下的惨景。“我长大了一定要学习造桥,为咱们老百姓造结结实实、永不倒塌的桥!”茅以和颤抖的声音发誓般地说。“好孩子,有志气!”父亲走过来,赞许地拍拍儿子的肩膀,给他以深沉的鼓励。
从此,茅以升幼小的头脑,便被“桥”这个字眼牢牢占据了。大人带他外出,只要见到桥,不管是石桥不是木桥,他总要在桥上桥下来回奔走,从桥面看到桥桩,兴趣盎然,流连忘返,从没有看够的时候。阅读古典诗文,只要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者段落,他总会立刻抄在本子上;见到有关桥的画面,也会像珍宝似地收藏起来。
有一次,茅以升听到一个神话故事――7月7日,牛郎织女盼望相会,无奈天河阻隔,这时有一群喜鹊飞到天河上,架起了“鹊桥”,使牛郎织女如愿以偿,相会在天河上……
听了这美丽的传说,茅以升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喜鹊能造桥,我要是喜鹊,那该多好呵!”
有一天,爷爷又给茅以升讲了一个“神笔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有一支“神笔”,用它画鸟,鸟能在天空飞;用它画鱼,鱼会在水里游;用它画楼,一座座高楼便拔地而起……”
“那用它画桥呢?”听得入迷的茅以升,全部的注意点,仍旧是集中在桥上。
“桥就如彩虹一般,飞架在江河上呗!”爷爷哈哈大笑着说。
“爷爷,到底上哪儿才能找到这支神笔呢?”茅以升急不可耐地问爷爷。
“这可有秘诀呀。”爷爷故意做出神秘状慢条斯理地说。
“什么秘诀?好爷爷,你快告诉我!我定要找到‘神笔’,画出最美最结实的大桥!”茅以升拉住爷爷的手,又摇又晃,几近恳求地说。
爷爷拿起毛笔,郑重其事地在茅以升的手心里写下“勤奋”二字,而后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就是‘神笔’的真正秘诀。你只要掌握了这两个字,无论什么大桥、高楼,都能从你的笔下设计出来……”
茅以升重重地点点头,他终于理解了爷爷良苦用心。
从此,茅以升发奋努力,勤奋学习,逐渐成长为闻名中外的著名桥梁。
篇16:四年级Lesson 5第一课时教案
四年级Lesson 5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习生词
2.Let`s talk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单词及数词。
2.使学生能听懂会说本课的`对话。
三、教学重点
掌握“Can you see ? What can you see? How many can you see?”三个句型,并能用来进行会话。
四、教学难点
掌握数词11~20并了解其构成规律。
五、教具准备
单词卡片 、录音机 、简笔画。
六、教学过程
【学习生词 】
A.出示单词卡,教师领读. egg farm any twelve twenty 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
B.学习拼读规则. a.字母组合ar常读作[a:] 如:farm car park. b.有些单词有双重音,要读的一样重,如:thirteen fifteen eighteen. .补充学习fourteen sixteen seventeen nineteen
C. 引导学生寻找13~19七个词的构成规律 . 20 13~19七个词的构成规律是在相应个位数词后加teen,
其中13(thirteen).15(fifteen)和18(eighteen)三个词略有变化,其余14.16.17.19四个词是符合规律的。
D.教师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Let`s talk】
A. 出示简笔画,找一位同学与教师配合表演这段对话。
B. 放录音,学生逐句跟说。
C. 同桌合作翻译对话。
D. 教师在简笔画下写出关键词,放录音,学生逐句跟说。
E. 同桌互相问答。
F.指名表演对话。
【效果测试】
选择
1.______can you see ? I can see some cups .
A How many B What C Where
2. Can you see some_____? Yes , I can.
A egg B eggs C egges
3.___________books can you see on the desk ? I can see four.
A.How old B.how many C. How many
★ 说勤奋 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第一课时教案(共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