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第一课时)

时间:2023-09-09 03:42:45 作者:卡内贡努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卡内贡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硫酸(第一课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硫酸(第一课时),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硫酸(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入: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上都有重要用途。对于稀硫酸同学们并不陌生。初中学习酸碱盐时曾学习了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浓硫酸是否具有和稀硫酸相同的性质?为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在回顾初中所学的稀硫酸的基础上学习浓硫酸。

总结板书:浓稀硫酸的溶液组成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点题: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浓硫酸的有关性质。

设计意图:从组成的区别来认识性质的不同,并明确学习重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 °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讲解:浓硫酸的三大特性。

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结晶水、湿存水、空气中的水分。

配合学生实验1(小组合作):

实验1.吸水性实验:在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晶体的颜色变化。

2.脱水性:浓硫酸将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原子个数比为2:1的比例从有机物中脱出,使有机物炭化。

配合学生实验2

实验2.脱水性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纸屑、棉花、木屑,再滴入几滴浓硫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老师讲解,结合本组实验现象,具体分析浓硫酸的特性。

3.强氧化性:浓硫酸加热时能氧化绝大多数金属,同时也能氧化非金属碳,本身被还原为低价硫的化合物或单质。

配合学生实验3

实验3.强氧化性实验:在一支试管中先加入一小块铜片,而后再加入3ml浓硫酸。塞好带导气管的单孔塞,加热。检验并吸收生成的气体。

教师应:

● 结合学生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浓硫酸的特性,并板书。

●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关系。

● 强调铜与浓硫酸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写离子方程式。

● 补充浓硫酸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小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书设计:

一、硫酸

1.溶液的主要成分:

稀硫酸:h2o、h+、

浓硫酸:h2so4、h2o

2.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无色、油状液体

浓硫酸:质量分数98.3%,沸点338 °c,难挥发、强酸,易溶于水,放热。

3.浓硫酸的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教案点评:

关于硫酸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教学在教学引入时从学过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思考,以达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浓硫酸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在本节教学中以实验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硫酸(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过程:

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蔗糖葫芦”实验要领,学生分组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应用浓硫酸的性质解释你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组织、讨论、总结

●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 组织部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

● 各组讨论探究问题

● 组织各组代表分别

● 汇报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

学生分组实验:

“蔗糖葫芦”实验

实验步骤:

取药:分别称取20克蔗糖、量取15毫升浓硫酸。

混合药品:将蔗糖放入200毫升烧杯中,滴入几滴水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然后小心倒入浓硫酸,迅速搅拌至蔗糖变黑,静置玻璃棒。

总结实验现象,小组展开讨论,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蔗糖葫芦”产生的原因。

讲解:浓、稀硫酸的性质决定了硫酸具有广泛的用途。利用幻灯片展示硫酸的用途。

板书:4.用途

讲解:下面学习一种实验方法,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板书: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提问:如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存在呢?

● 组织学生实验(给出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步骤

● 组织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学生自愿回答)

板书: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 存在。

学生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继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讨论硫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课堂练习: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四种溶液?

组织学生讨论检验方法、并实施。

(如果有可能,可分小组进行实验。)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检验方法之一:

1.分别取少量待测液,滴入几滴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的液体为碳酸钠溶液。

2.另取少量余下三种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沉淀生成的为硫酸钠溶液。

3.再取余下两种溶液,分别滴入少量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的为氯化钠溶液。无现象的为硝酸钠溶液。

师生小结:硫酸溶液因组成不同其性质有所不同。稀硫酸溶液中主要成分为h+、,主要表现h+的性质,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的主要成分是h2so4分子,具有浓硫酸的特性。

课后作业:

1.网上查询硫酸钙、硫酸钡的组成及用途并记录下来。

2.书后作业138页第三、四题

3.思考题:比较浓、稀硫酸的氧化性。

板书设计:

4.用途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离子的检验方法:在试管中取少量待测液,先用少量盐酸或硝酸溶液酸化,再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或硝酸钡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 存在。

篇3: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0.3+0.4    1.5+0.5    2.4+1.2    4.5-0.9    5.3-4.8   8+2.5

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7.65+2.13   3.14-2.09   0.96+4.68   8-7.56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  用珠算计算。8.76+4.03

(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  用珠算计算。 5.6-0.85

(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

(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2)请学生填好书上第3页的内容,并读一遍。

5、练习

(1)试一试  26.75+3.4     25.72-9.8

(2)书上第4页2、4。

三、布置作业

p.4   1、3

篇4: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159      1328-579     426+98       2307-296

(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口算    口算练习(1)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板书算式2.83+1.57

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    ②竖式怎么列?  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

3、学习例2    计算。 15.64-3.9

(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4、试一试    10.84+2.6      3.05-2.85

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

书上第2页   1、4、5

7、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作业

书上第2页练一练   第2、3

篇5:硫酸

教学目标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知识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浓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浓的性质和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的氧化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在实验室里利用H2SO4可制哪些气体?

利用H2SO4除了可以制取这些气体外,还能生产出许许多多的化工产品,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三节

一、

回忆浓有哪些物理性质。

1、纯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提问】浓的稀释方法。稀有哪些化学性质?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从酸的通性出发,举例说明稀具有什么性质?

讨论

 

【板书】2、稀的化学性质

①     酸的通性(强酸)

②     H+的弱氧化性。

3、浓的化学性质

浓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实验室中常用浓来干燥不与它起反应的气体。

【板书】①吸水性(干燥剂)

三种形式:a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b吸收气体中水蒸气(作为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c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白色说明浓有吸水性。

结论:浓具有吸水性。

【板书】②脱水性(炭化)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

现象:三种物质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黑色的炭。

【实验6-4】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蔗糖逐渐变黑,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

结论:浓具有脱水性。

说明:①脱水性是浓的性质,而非稀的性质,即浓有脱水性。

②脱水性是浓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时,浓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为2:1夺取有机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③可被浓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被子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炭化)。

 

【板书】③强氧化性

【实验6-5】浓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强调: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讨论:分析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动动手:请设计实验证明浓与炭反应的三种产物。画出实验装置图。

 

介绍: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说明原因)。

拓展:浓还可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请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H2S + H2SO4 (浓)=

HBr + H2SO4(浓)=

FeSO4  + H2SO4 (浓) =

FeO + H2SO4(浓)

小结:(1)浓有强氧化性,包括还原性很弱的银在内的很多物质,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被浓氧化。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的氧化性,一个原因是在高浓度下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另一个原因是中含有非金属性较强且又呈最高价态(+6)的硫元素。

(2)浓在作氧化剂时,主要是+6价硫的原子得电子,被还原为含低价硫元素的物质,一般不会有+1价氢被还原,即一般不会生成氢气。

(3)浓在作氧化剂时,硫元素被还原的程度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中学化学中常见的还原产物为SO2。

请同学们根据的性质,归纳出的主要用途。

4.的用途

作业 :P138 三、四

第二课时

复习:浓有哪些特性?写出溶液电离的方程式。

引入:H2SO4和可溶性盐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SO42-,如何检验呢?

【板书】二、根离子的检验

【实验6-6】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填表: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溶液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溶液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原理:H2SO4和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SO42-,可以利用BaSO4的不溶性来检验SO42-的存在。使用试剂是:可溶性钡盐和盐酸(或稀硝酸)。

+HCl溶液

常用方法:

+BaCl2溶液

①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HNO3溶液

 结论:可能含有SO42-、Ag+、Hg22+。

+Ba(NO3)2溶液

②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HCl溶液

+Ba(NO3)2溶液

    结论:可能含SO42-、SO32-。

③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HNO3溶液

+BaCl2溶液

    结论:可能含SO42-、SO32-。

④  X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现象(沉淀不消失)

结论:可能含SO42-、SO32-、Ag+、Hg22+。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

讨论

在中学化学里常常先用盐酸把溶液酸化,以排除CO32-、SO32-、Ag+等可能造成的干扰,再加入BaCl2溶液,根据是否有白色沉淀出现来阐明原溶液中是否有SO42-存在。

 

上述实验中,待测试剂是客观的,并且是给定范围的,所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待测液是未知的,就要考虑其它离子的干扰,就要对所加试剂和加入试剂的顺序进行恰当选择,否则会得出错误结论。

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

 

方法之一:

NaCl、Na2SO4、NaNO3、Na2CO3

 

Na2SO4、Na2CO3

NaCl、NaNO3

继续加HCl

取原溶液加AgNO3溶液

白色沉淀

消失

白色沉淀

不消失

Na2CO3

Na2SO4

NaCl

NaNO3

+ Ba(NO3)2

无白色沉

淀生成

有白色沉

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无白色沉淀生成

[介绍]介绍选学:钙、钡。

作业 :P137  一

P138  二s

篇6: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和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是在初中学过稀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的化学性质和的用途。浓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浓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的性质和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的性质,指出具有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第三节

一、

比较:纯、浓、稀

发现:纯中只有分子,浓中为水合分子,稀中有氢离子及根离子。(重点学习浓)

1、          纯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的稀释方法。

2、          浓的化学性质

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的用途。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 :P137二、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回答:浓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浓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浓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与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  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篇7:硫酸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

3.          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氧化性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   新课

课时:   2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

篇8:硫酸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SO4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Na2CO3

现   象

化学方程式

强调:①BaSO4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②检验SO42-的方法,可溶性钡盐+稀盐酸或稀硫酸。

化学反应方程式: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a2CO3+BaCl2=BaCO3↓+2NaCl

BaCO3+2HCl=BaCl2+CO2↑+H2O

说明:实验室通常用先酸化再加入可溶性钡盐的方法来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

讨论题: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与Na2CO3溶液?

介绍选学内容:

硫酸钙  CaSO4・2H2O 2CaSO4・H2O,石膏绷带、调节水泥凝固时间;

硫酸钡  不溶于水、不溶于酸、不被X射线穿透,“钡餐”、白色颜料。

新课的延伸:

检验硫酸根离子的方法有以下多种选择,哪些是可行的?

①稀硝酸+硝酸钡溶液   ②稀盐酸+硝酸钡溶液

③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④稀盐酸+氯化钡溶液

⑤硝酸钡溶液+稀硝酸   ⑥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⑦硝酸钡溶液+稀盐酸   ⑧氯化钡溶液+稀盐酸

教学小结:

①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方法;

②  硫酸根离子检验的化学原理。

作业 :P137  一、课堂巩固

三、四  作业

课后小结:

篇9:硫酸

一、硫酸

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

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重点学习浓硫酸)

1、          纯硫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

⑴  硫酸的吸水性

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         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  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

【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

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

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

⑶硫酸的强氧化性

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

【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Cu+2H2SO4=CuSO4+SO2↑+2H2O

强调:硫酸所起的作用(氧化剂与酸的作用)。

叙述:浓硫酸也与木炭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2H2SO4=CO2+2SO2↑+2H2O

强调:钝化现象及有关应用(分别举Al、Fe、Pt、Au,说明不同)。

3、浓硫酸的用途,指导学生读135页图示,说明硫酸的用途。

新课的延伸:

1、足量的铜与50ml18mol/L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反应停止后,被还原的硫酸为

(A)0.45mol  (B)o.45~0.9mol(C)0.9mol (D)<0.45mol

2、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碳与硫酸反应的气体产物的方法。

教学小结:

浓硫酸具有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作业 :P137二、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新课的准备:

1、         回答:浓硫酸的特性:高沸点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比较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

2、         浓硫酸与铜反应时,起氧化剂与酸作用的硫酸物质的量比为多少?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3、         浓硫酸与碳反应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为多少?

4、         提问:检验Cl-方法。

新课进行:

二、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设问:硫酸与硫酸盐溶于水时都会产生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可以发生反应,能否利用这个反应来检验硫酸根离子呢?

【实验6-6】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现象?

稀硫酸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三支试管   Na2SO4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Na2CO3          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按课本要求,填写表6-2

加入BaCl2溶液

加入盐酸或稀硝酸

篇10:琵琶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学习诗前小序,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五分钟)1、找出五个重要知识点

2、小序有何作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

3、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答案展示:

1、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找出小序对应的段落。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㈠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㈡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篇11:诗词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古代诗词优美的意境。

2.学习诗词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3.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难点:理解其中丰富深刻的意蕴和优美的意境。

解决办法:

1.古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比赛。

2.背诵比赛。

3.唐诗宋词知识竞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代的诗人如满天的星斗一样,他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自己的感情、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另外还有一首明朝夏完淳写的《别云间》。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2.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笔下清幽的景致令人忘俗;另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诗人在远贬至蓝田关时,写下的七律,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明快,风格沉郁,《明云间》作于作者在云间被捕之际,悲壮、豪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常建,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都不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常自称昌黎韩愈,后世也称他为韩昌黎。曾先后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任监察御史时因上书请免徭役而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十四年任刑部侍郎时又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文学上既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又是著名诗人。他反对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力倡古文。在诗歌创作上,笔力雄健,气势雄伟,力求新奇,自成一家。有《韩昌黎集》。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人。9岁能诗文,15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事败之后,其父、师先后死难。夏完淳复人吴易军中,参谋军事。军败后,流亡于江汉之间,继续为抗清奔走。后为人告发被捕,解送至南京。洪承畴以其年幼,欲为他并脱,夏完淳痛骂不止,凛然就义,年仅17岁,他的诗歌表现出悲壮激越、高亢雄壮的风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少年英雄和诗人。有《夏完淳集》。

2.诗歌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整体感知: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宋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

设计问题:(1)开头两句点出了人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出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登破山,人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环境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话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的欣赏起来。他举日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诗的后两句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这时仿佛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声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

(6)全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本诗的写作背景: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人大内”,触犯“人主之怒”几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才由刑部侍部贬为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城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当韩愈到达离京城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这首名篇。

讲读前两句,提问:

(1)这两句点明了什么?明确: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获被贬亦无怨无悔。提问:

(2)开头这两句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说说有什么作用?明确:“朝一夕”说明了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外。

(3)诗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明确: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韩愈刚直不阿的性格。

(4)诗的五、六句是什么描写?作者借写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描写环境的。云彩浓重横在秦岭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家,也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险阻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5)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

(6)诗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明

篇12:《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 之一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武松是个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人。

2、能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通过讨论明白学习这篇课文与现在提倡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不矛盾,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的勇敢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武松打虎是怎样打死猛虎,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锰虎。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初学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完成课后填空1。

(分别是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2、检查自学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交流填空题1

(3)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精彩?

三、学习重点部分武松打虎

分小组讨论

1、武松是怎样打死锰虎的?用自已的话说说。

2、你从中体会到武松是个怎样的人?

3、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内容

(1)自读练习

(2)指名读,学生点评。

四、展开讨论,延伸课外,深化中心。

提供一则新闻

一个饿熊闯进一家农户对其农人进行嘶咬,可是村民却束手无策,原因是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熊是属于国家保护动物,没有上级命令不能擅自伤害。待村长打电话请示上级后再去营救那村民,那村民已被熊咬死。

提出讨论题

看了这则新闻,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人们提倡保护野生动物,武松打虎这类文章不该看了,你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我们要学习的是武松勇敢无畏的精神,并不是人人去打虎,而当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还是应当机立断保护。

《景阳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第一课时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挑山工》第一课时 之二

《分橘子》第一课时

基础训练7 第一课时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教案

小雨点教案第一课时

《一只小鸟》第一课时

《画风》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硫酸(第一课时)(推荐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硫酸(第一课时),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