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时间:2025-03-03 03:37:34 作者:jpftz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jpft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篇1:忆江南(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读懂这首词,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了解这首词的意思

难点

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生齐唱歌曲《今日天气好晴朗》。

师:同学们,这么好的天气蜜蜂也忙,蝴蝶也忙,我们也别闲着,这节课老师邀请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诗人带我们去游一游江南,他就是白居易。(课件出示白居易像)

2、生自由介绍白居易的情况。(相机出示《暮江吟》一诗。)师补充介绍:白居易晚年回到北方洛阳居住,67岁的时候他回忆江南美景写了《忆江南》这首词。

二、探究课文

(课件出示《忆江南》词)

(一) 自主探究。

1、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词。(2、3名)

3、说说词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4、翻开书,再读这首词,看看注释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5、生质疑。

6、同桌互说词的大意。

7、指名说。

(二) 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从哪能看出白居易笔下的江南很美呢?

小组合作:

用你们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朗读

法、欣赏法、图画法、表演法等)深入体

会忆江南这首词。

2、小组汇报。

相机示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想像江南美景。

三、总结 拓展

1、同学们,我们的江南之行就要结束了。下课前,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师:大自然的美是无穷无尽的,让我们用心去发现美,用优美的语言去表达美吧)

2、发挥想像,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改写一段优美的现代文。

[忆江南(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2:《火烧云》(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火烧云》(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还应致力于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设计力图将文本以立体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在充分的读中让学生领悟到写颜色的不同的表达方法,体验到文本的语言美及大自然的美,从而享受到语文的快乐,语文的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多彩与多变。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事物的兴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来描写事物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在不断地欣赏语言及所描绘的自然美的过程中感悟抓住美句体会意境的读书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3.情感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享受文本的语言美及语言所描绘的自然的壮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前准备:关于火烧云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受美

1.同学们,看见过魔术吗?你最欣赏哪位魔术大师?很好,这些都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魔术大师,都很善于变化。但你们知道老师喜欢哪一位魔术师吗?

2.今天,大自然这位魔术师又向我们展示了一页辉煌的篇章。(点击课件,出示云图片)看着这大自然的杰作,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点击出示“火烧云”三字)刚才大家欣赏了大自然的杰作,那能否来读读她的名字,让大家从她的名字中享受到美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鼓励)

3.火烧云是美丽的,作家萧红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运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来赞美了火烧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作品。

4.同学们,欣赏了火烧云的图片,还认识了她的名字,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在学生质疑后归纳成四个问题:什么时候有火烧云;为什么称她为火烧云;火烧云的颜色和样子即怎样美;火烧云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1.请大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高声,可以低吟,相信不一会儿大家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

2.检查

(1)你觉得在本课中有难读的句子吗?读给同桌听听。

(2)解决大家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

①课文有否告诉我们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鼓励仔细读书的同学。

②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火烧云名字的来历?你怎么知道的。(只要找到这个句子就可以)

(三)精读课文,体验美

1.那请大家读读这个火烧云的句子,可以边读边做点记号,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检查:

你有收获吗?并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示出来。(认识到“烧”字的准确性;领会火烧云的多变)(板书:变化)。

3.课件展示,补充想象

傍晚,你抬头仰望天空,只见霞光万丈,在云彩的衬托下,天空呈现一片火海,色彩斑斓,你有什么感觉?(惊奇、喜悦)那你请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齐读。

※4.同学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作者的笔也是生花的,看,仅仅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云朵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变化之感。

5.同学们,既然大家说到了颜色,请大家读读写颜色的段落,然后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哪个词,哪个字美,做点记号,她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呆会儿,可以用你的朗读展现出来,也可以把你联想到的用语言描绘出来。

6.检查

你想交流的是哪个句子,请你来试着读和说。

重点研讨(1)第三自然段

⑴你想告诉大家什么?……(体悟到表示颜色的词的丰富性及生动性,初步体验到火烧云的美丽)

※⑵作者的语言真可谓是独具匠心,作者的描绘也可谓是细致入微。你看着、看着,仿佛觉得满天的火烧云犹如什么?你会如何赞叹?

⑶火烧云美就美在颜色艳丽多彩,颜色瞬息万变。请大家来欣赏。(播放课件:火烧云连续图片)

⑷让我们带着自己对火烧云的或赞美,或感到神奇,或感到壮美之情来读吧。

⑸一起来朗读与背诵。(诵读好之后,课件停止)

重点研读(2)第一自然段

⑴这是写火烧云颜色的句子吗?请大家再默默读读。

⑵交流。

⑶那同样是写颜色,可是你体会到不同吗?

小结:作家就是作家,地面上的一切颜色的变红、变深,归跟结底是因为天上火烧云的颜色在变。这样间接地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使得火烧云美得丰满,美得神奇,美得气派。读书也应该这样,你越读体会就越深。

7.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朗读这1、2、3段吧。

8.这么美的段落应该背出来,能把2、3自然段背出来吗?

9.配乐朗诵来赞美这瑰丽的火烧云。(教师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诵读第二、三自然段)

(四)语言实践,创造美。

1.同学们,作家描绘了地上的这些人和动物的变色,但到最后还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也来作一回小萧红,根据平时的观察及阅读,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项作业,再来丰富文章的语言,使火烧云的美更加丰满吧。

2.交流并诵读自己的作品。

[《火烧云》(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葡萄沟》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葡萄沟》第1课时

教学预设目标

1 识记“最、坡、梯、够、修、味、留”,使学生通过学习感悟“盛产、梯田、山坡、茂密、五光十色等词语和句子。

2 在整体感悟课文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重点感悟描写葡萄生长情况的句子。

3 通过虚拟的情境,让孩子在葡萄沟游览一番,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葡萄”(葡萄实物以及生字、拼音)。个别读,范读,随机指导:“葡萄”的“萄”

要念轻声。咱们一起来叫它一声。

2.““葡萄”这两个都是生字,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记住

3. 你能用“葡萄”说说话吗?(我很喜欢吃葡萄。葡萄有的很甜,有的甜中带酸,也有的很酸,味道可多了。葡萄的颜色很多,有红的,有紫的,有绿的,可美啦!我妈妈可爱吃葡萄了。夏天,我们一家经常在葡萄架下乘凉。……)

4. 同学们从葡萄的不同方面说了葡萄,今天我们就到长满了葡萄的地方去玩一玩。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出示“葡萄沟”)

二、初读感知课文

1. 葡萄沟的葡萄有什么特点啊?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和新词读准,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

2. 你认识它们了吗?检测读书情况。(切换图片)个读,集体读

葡萄 新疆 茂密 凉棚 维吾尔族 吃个够 颜色 吐鲁番 梯田

随机理解 梯田(看图理解)这几个词中有几个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呢?“疆” 你是怎样记住这“疆”字的。

3. 谁能告诉大家葡萄沟在哪里?(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课文是怎么写的,请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读第一段第一句话)点击出示句子,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 葡萄沟盛产水果。

2) 那里的水果很多。(你从哪里看出那里的水果很多呢?,“盛产”, 注意了盛是后鼻音,这位小朋友真会读书, 那“盛产”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了吗?)

3) 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

三、1. 谁能告诉大家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1) 那里盛产水果

2)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哪一个句子说明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呀!你能读一读吗!表扬)

3) 那里的老乡很热情,热情好客!

4) 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

5) 美丽的地方。好地方。

葡萄沟盛产水果,景色优美,葡萄干非常有名,而且那里的老乡又很热情好客,所以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2. 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主要是因为那里--盛产水果,

葡萄沟盛产哪些水果,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怎样来写的。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用“~~~~”划出写水果的句子,读一读。

3. 谁能站起来读一读写水果的句子。(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切换图片2)请大家再看看这个句子,作者在写这些水果时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从哪里看出来?(按时间顺序,“五月”“七月”“九十月”这几个词中看出来。)

4. 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写葡萄的段落,边读边完成屏幕上题目 :这一段共有(4)句话,从第2句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从(夏季、秋夏)这几个词中看出。

请大家找出具体写夏季和秋季的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读懂读好。

请大家看写夏季的句子。(点击出示句子)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1) 葡萄的枝叶很多。我是从“茂密”和“向四面展开”这几个词中看出。

2) 夏季的枝叶很美,从“绿色”这个词中看出。

3) 把向四面展开的枝叶比作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5. 快抬头看看,透过茂密的枝叶,你发现了什么?(葡萄沟的夏季是十分炎热的,要是这时候,人们来到葡萄沟,来到这像凉棚样的枝叶底下,会有什么感觉呢?

凉快的感觉,好像来到空调房里,舒服极了。)你们能不能通过读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呢?自己试一试。

6. 秋季的葡萄。(点击出示句子)自读这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主要写葡萄的颜色很多很美。

在这个括号里你觉得填上什么词语最合适( )的葡萄“一大串一写出葡萄多,还写出大,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能从一句话中读懂了这句话写出了葡萄的多、大和美。那么你能不能美美读一读呢?

一起来看看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吧(出示图片)

讨论:五光十色能不能用五颜六色代替? 为什么?“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都写出了颜色的多和美,但“五光十色”还写出颜色有光亮,这样就更美了,因为成熟的葡萄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

(出示图片)这里的葡萄串儿这么大,数量和种类也这么多,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一颗颗葡萄水灵灵的,像一个个玛瑙似的晶莹剔透,真是美极了,让我们来美美的读读吧! 看着这些葡萄你有什么心情呀?你能不能带着你心情来读读这个句子啊?男女生比赛读。(反复朗读)

7. 葡萄沟夏天的枝叶很茂密、很美,秋季的葡萄多、大而美,下面我们一起把写夏季和秋季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葡萄沟葡萄之美。

这句话读得真美,那你想不想把它背下来,回家的时候也让爸爸妈妈也感受一下葡萄的美呢?先自己试着背背看吧!指名背。

四、结束语

葡萄沟的葡萄真是又好吃又好看啊!

[《葡萄沟》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4:树林里(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树林里(第1课时)

《现代小学语文》(第二册)

组织引导者: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金素文 评说 杨明明

教材分析

《树林里》是《现代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部分第20课。这篇课文很有情趣,尤其是第二自然段出现的几个象声词“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形象生动,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课文的插图是彩色的,图中的“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栩栩如生,是看图识字的好资源。凭借教材优势,让学生愉快地识字。在此同时,也体会到树林里各种小生命的可爱。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愿望。

2.新课程标准下识字教学的走向是“课内识字,课外巩固;课外识字,课内展示。”在课内,教师要充分地调集学生已有的积累,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多识字。

预设目标

1. 认识“啾啾、咚咚、哗啦”等词语,交流孩子熟悉的像声词中的简单汉字,并引导发现构字规律;看图认识“鸟窝\树洞\天牛 \毛毛虫”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音、细”。

2.正确地朗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感受树林里各种可爱的生命。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识字

(师:老师带小朋友到森林里玩玩。)

1. 请学生进入“森林”听声音,说说听到了什么。

2. 大屏幕出示“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这几个像声词,请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评说:运用现代媒体,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物的环境中,增强了主体感受,激发学生识字、阅读的兴趣。)

3. 交流:

猜猜说说“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都是谁发出的声音。

① 关于“啾啾啾”的学习

怎么读?“啾啾啾”是谁在唱歌?

【评说】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了“角色”。

请看一段实录――

生:“啾啾啾”是小鸟在唱歌。

师:现在,我们把这里当作树林,那你们就是--(生接)小鸟。那我呢?

生1:您就是大鸟。

生2:您就是鸟妈妈。

师:我是鸟妈妈,你们都是我的孩子。下面妈妈和小鸟们一起来唱“啾啾啾”,你们先唱还是妈妈先唱?

(齐读--个别读)

评说:“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的亲切、自然。当“孩子”把“jiu”读成“jio”时,“妈妈”就亲切地唱给他们听(这里实则起到了正音的功效)。“妈妈”的唱是“范唱”的作用。在正音的过程中,也有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但用“请这只(群)小鸟来唱”来指挥,学生就觉得非常有趣。于是机械的生硬的生字记忆便充满了生趣。

②“咚咚咚”的教学

师:“咚咚咚”是谁在做什么呀?

【评说】“咚咚咚”,究竟是谁在做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候答时间,有了足够的体验的空间,于是就有了各种生动的“咚咚咚”。

请看一段实录-

师:咱们先不急着回答,好好想想看,咚咚咚是谁在做什么呢?来,我们边读边来做做动作。

(学生边读边做动作--有的做敲门的动作,有的做啄木鸟给大树啄虫的动作,有的在敲鼓,还有的小朋友离开位置,从不远处大摇大摆地走过来。)

教师随机走到其中的一名学生面前,开始交流。

师:请问,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生1:我是啄木鸟,我正在给大树治病呢!(请该生表演,其他学生读“咚咚咚”)

生2:我是兔妈妈,刚刚采蘑菇回来,正在叫小兔子们开门呢!

生3:我是大黑熊,我在森林里散步呢!

评说:此时,学生的想像释放了,教师及时运用生生互动中显现的各种“资源”,不仅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识字,也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练习说话。

③“卡滋卡滋”:有的说是人走独木桥时发出的声音;有的说是毛毛虫咬树叶发出的声音。

④“哗啦哗啦”:有的说是泉水流动的声音;有的说是小野鸭在小河里游泳,翅膀拍打水面发出的声音。

(4)师小结:这些都是树林里的声音。(课件出示“声音”一词,学生齐读。)

树林里,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句:)

4.正确朗读课文1-2自然段。

二、随机识字

1.(播放课件录音--几种动物、昆虫的叫声)请学生认真听,再说说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这几种象声词:叽叽叽、喳喳喳、呱呱呱、嘎嘎嘎、咩咩咩、嗡嗡嗡、喵喵喵。

教师随机把这些词和学生见面(如果学生说的词,教师有准备的,就直接卡片出示。如果没准备,教师就写到黑板上。并有意识地把这些词归类。即是“口”字旁,又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是“口”字旁但不是形声字的放在一起;不是“口”字旁的放在一起,如:汪汪汪。)

2.引导学生发现构字规律。

师:看着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一般有以下几种发现:

(1)除了“卡滋卡滋、汪汪汪”,其他的都是“口”字旁;

(2)都是三个字的,三个字都是一样的;

(3)都是动物的叫声;

(4)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的字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评说】对于“叽叽叽”这类简单的象声词,学生早在幼儿时期,通过唱歌、念儿歌和童谣就已经比较熟悉了。课堂上,教师充分调集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真正地让识字回归到生活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字规律,激发学生自觉识字的热情。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3.指导书写“音”、“细”。

三、看图识字

1. 请学生细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请学生先把认识的词和课文中的插图连线。(课件出示连线的样子)遇到困难时及时找同学或找老师帮助。(如:有些学生不认识天牛,有些学生一下字找不到毛毛虫了等等)

(2)小组交流:读--把认识的词语读给同伴听听;

听--同伴认识的词语我认识了没有;

学--请小老师帮助。

3. 集体交流:读准必须掌握的三个词语--树洞、天牛、鸟窝(下限目标)

4. 师生齐读第3自然段。

【评说】这是个全员参与的识字过程。教学时,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图文对照,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又一次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个动静协调的过程,在前半节课的“热闹的叫声”后进入静静的自学情景,也是一种和谐。

四、尾声

师:告诉你,在树林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枯枝和落叶,因为小动物一听到声音,就会躲起来的。告诉你,走进树林找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就像一棵树一样。(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课件又进入了“森林”。观看着森林中可爱的小生命们――――――

课结束。

【评说】让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需要为孩子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和学习环境。――――设计这节课的教师在努力。

让孩子感到学习有趣,是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非是当啦啦队的欢乐。让每一个学习者都在真正的学习,而且在自己的起点上提升。――这是每一位新语文课标实施者时时要想到的。――――设计这节课的教师在努力。

附:课文

树林里

树林里有许多许多可爱的生命。

听!静静听!啾啾啾、咚咚咚、卡滋卡滋、哗啦哗啦……不同的鸟,不同的小昆虫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看!细细看!一棵树上,有树洞、有鸟窝;一片叶子上,有天牛、有毛毛虫……只要我们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你会认识许多可爱的朋友。

告诉你,在树林里要走得很轻很轻,不要踩到枯枝和落叶,因为小动物一听到声音,就会躲起来的。

告诉你,走进树林找一块石头坐下来。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就像一棵树一样。

《树林里》教后反思

有老师问我:“这么好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时,我们一般都侧重于阅读,你为什么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个问题是我和师傅一起备课时就考虑到的。

新课程下的教材观强调,语文教材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和师生对话的“话题”。可见,教材只是凭借。

《现代小学语文》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研究的态度。我们可以把《树林里》上成阅读课,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它设计成识字课,这是一种尝试。关键是看这样的课是不是真正的有趣、有效,课堂上有没有孩子自己情趣的投入,思维的投入。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很在乎“孩子是否喜欢”。教学时,通过“情境识字、随机识字、看图识字”这些识字方法,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进入课文,去发现构字规律,在发现中积累语言。

课间,当我问孩子们喜不喜欢这节课时,孩子们雀跃--“上课时,我们把教室当成了树林,金老师是鸟妈妈,我们是小鸟,我们一起在树林里唱歌,就像真的一样!”“这节课我发现了这些字都是‘口’字旁的,还发现了这些词都是动物的叫声,我很开心!”“老师让我们把认识的词和旁边的图连线,我觉得很有意思!当我把‘毛毛虫’这个词和插图中的毛毛虫连起来的时候,我也很开心!”我想,也许这些就是课的成功之处吧。

这个设计我共试了6次,因为每个班学生的情况不同,因此每次尝试都会有新的发现。而师傅总在课前课后对我说:“不要硬记原来的教案,应该对学生作充分预设,这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在教学时,一定听清学生的发言,善于捕捉‘亮点’、利用学生即时生成的资源,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提高。”

在“随机识字”这一环节,我就是这样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自然地渗透构字规律,促进教学生成的。

备课时,我们就估计学生可能会发现“都是口字旁的”、“都是三个字的”、“都是动物的声音”这几种特点,至于“右边的那个字就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这个特点或许会有困难。师傅提示我:“不在乎孩子能否说全,要在乎学生有没有参与发现!┅┅”

几次尝试中,发觉所有班级的学生都在积极在发现,有个别班级的学生甚至发现了“形声字”的规律。

有的学生说:“右边的字好像就是这个字的读法。”也有的说:“左边是口字旁,右边那个字是当拼音的。”虽然,孩子说不清楚,但是,大家已经在努力地发现了!我没有马上去纠正他们,而是把这个空间继续留给他们。让他们尝试着说清楚。当学生都明白“右边的字的读音就是这个字的读音”时,我就点住“右边”的字,请学生认读,然后再读读整个象声词。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生字的印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不断地产生许多学习信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供教师使用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也正是我在几次尝试后的最大感受吧。

[树林里(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精读和泛读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精读和泛读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浏览”

马观花”造句。

2.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基本方法,学会精读和泛读,努

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所讲的几点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还记得吗?

(《“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掌握了好的读书方法,能使你事

半功倍。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来读一篇新课文--《精

读和泛读》。(板书课题)什么是精读?什么是泛读?一边读,一边

做记号。

二、初读指导

1.朗读课文,画出5个生字,要做到会读会写。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 浩如烟海 精读 梗概 走马观花 泛读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梗”要读准后鼻音,“浏”的声母是边音。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浏览:大略地看。

梗概:大略的内容。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说说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1)要积累知识,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精读。

(2)要学会泛读。

(3)泛读可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书刊,同时又是精读的基

础。

(4)泛读的一般方法、方式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5)精读和泛读结合,就能获得最佳读书效果。

5.讨论:全文可分几段?各段讲什么?

第一段(第1自然段):说明读书的重要和“精读”的方法。

第二段(第2~7自然段):介绍“泛读”的常识和方法。

第三段(第8自然段):说明只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就能取

得最佳读书效果。

四、指导书写

观察田字格中生字,逐个临写,提示:

浏:左中右三部分。

籍:笔画较多,左下“耒”字旁的第一笔是横。

[精读和泛读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练习2(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练习2(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4、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难点: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它们的意思。

三、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第一题

(1) 以第一个“抓”字为例,指名说说用音序查字典的方法,并组词。

(2) 展开竞赛:用音序查字法查其余的字,并按要求组词。

(3) 集体检查“查字典”完成的情况。(指名答、评议、指正)(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同学可以给自己加一个五角星)

2、第二题

(1)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请学生拼读音节,再读读所填的词语, 集体校对订正。(全对的同学给自己加一个五角星)

答案:面颊、熟练、迅速、艰难、阴云密布、破涕为笑。

3、第三题

(1)指名说说“同意”是什么意思。(赞同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2)思考:“要求、学校、看法、主张”4个词语是不是都表示意见、看法的?

(3)找出与“同意”不能搭配的词语后,把其他三个词语与“同意”用直线连起来。

(4)让学生读读搭配后的词组。

(5)用同样的方法,独立完成“发现”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4、第四题

(1)让学生读题后,找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

(参考答案:赶紧--赶快,连忙,马上;称赞--夸奖)

(2)试着把自己认为意思相近的词写在括号内,代替句中带点的词,并读一读句子,看意思是否有所变化。

(3)师生评议,集体订正。

5、第五题

(1)引导学生读题,明白题意。

(2)让学生说说“迅速”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口头造句。

(3)读读第2个例句,用带点词口头造句。

(4)各人试做,教师巡视、了解。

(5)交流,评议。

6、第六题

(1)分析两句格言的异同。

告诉学生,这是两句格言。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部分都是用生活常识打比方,后半部分是要说明的道理。

(2)指名读格言。同桌互相讨论,说说这两句格言各是什么意思。

①第1句:即玉石不经雕琢,就成不了有用的器具;人不刻苦学习,就成不了有用的人才。格言告诉我们,要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才,必须刻苦地学习。

②第2句:告诉我们要勤思考,多动脑,会开动脑筋的孩子越来越聪明。

(3)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两句格言。

7、第七题

(1)自由朗读短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说说这篇短文主要写什么。

(写列宁小时候读书,不光学习好,而且品德也好,是学校品学兼 优的好学生。)

(3)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讨论:“遥遥领先”“品 学兼优”各是什么意思?

(4)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列宁从小学习很用功”具体表现在“从一年级一直到毕业,每次考试,他总得第一名,而且成绩遥遥领先。”)

五、板书设计:

练习2

赶紧--赶快、连忙、马上; 称赞--夸奖

刚……就……

[练习2(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i u ü (第 1 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日期 2004 年 9 月 8 日 星期 三

课题 (i u ü (第 1 课时)

课 时教 学目 标 1、认识i u ü 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2、能正确认读四个声调。3、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i u ü。

课时教学重 难 点 重点: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i u ü。难点:正确认读带调 i u ü

教学媒体准 备 卡片 教学投影片

时间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2101810 一 看图激趣 导入新课1、出示情境图:你们喜欢这个地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2、谈话导入:这农家小院真美。你看,小朋友住的房子多漂亮啊!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朋友正在河边给鲤鱼喂食呢!院子的周围种着树,乌鸦飞来树上做窝。小朋友的妈妈多勤劳呀!她在做什么呢?二、学习单韵母i1、教师示范发音,请学生仔细观察。2、请学生齐读,指明个别读,检查发音情况。3、让学生试着自己给I戴上四顶帽子在读一读。4、打乱i的四个声调,指明几个学生认读。5、请学生用i的四个声调组词。三、学习单韵母u ü1、指导学习韵母u和ü的读音。(方法同I)提示:注意区分i和ü的读音 扁扁嘴巴iii 圆圆嘴巴üüü2、请学生认清韵母i u ü的形。四人小组看图讨论如何记住i u ü3、指导书写i u ü。 (1)请学生同桌讨论i u ü这三个单韵母在拼音格中所占的位置。 (2)教师在拼音格中板演i u ü,请学生边看笔画笔顺边书空。四、复习巩固1、出示a o e i u ü的卡片,请学生认读。2、指明认读a o e i u ü的四个声调:ǎ ǘ è ó à ǖ ā ò ǘ ǐ í ē 看图说话。看教师口型,学习发音方法。自由读i的四个声调。认读i的四个声调。听教师发音,注意区别i和ü的读音。念一念顺口溜来区别两个韵母的发音。想方法记住i u ü。讨论i u ü的书写位置。看教师示范,书空笔顺。认读a o e i u ü及其四个声调。

教后录 1、“i、u”的发音较准确,“ü”的发音有的学生不够稳,嘴型容易变化。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发音方法的指导,这样发音才能更加准确。2、四个声调中的第二声和第四声学生出错率较高,应加强指导和训练。3、中优美的情境图能让枯燥的拼音学习变得生动而又有趣,也使学习更贴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在课文插图上多花a一点心思,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i u ü (第 1 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8:学会合作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学会合作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当众演讲。

2.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事例的作用及强调的重点;会当众演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7 学会合作

2.齐读课题后,提问: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3.课文中的“合作”指的是什么?

4.人们为什么必须相互合作?

5.怎样才能与人搞好合作?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立 典范 悠扬 倾泻 和谐 协作 顾名思义

卓有成效 情不自禁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钥匙 嘴唇 倾泻 协作 顾名思义

瓶子 牺牲 一幢 情不自禁

(2)指名读,注意读准带点的字。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而想到它的含义。

倾泻:课文指美妙的乐曲好似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飞扬出来。

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交响乐团:大型的管弦乐演奏的团体。由弦乐器、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组成,参加者能达上百人。

(4)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分自然段读课文。

5.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说明生活在世界上大家都离不开与别人合作。

第二段(第4~6自然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具有协作精神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才能合作得好。

第三段(第7自然段):指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文后练习2。

[学会合作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少年闰土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3、能写一段“我”的外貌描写。

4、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我”的外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四角的天空。”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投影仪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教学重点:

朗读说话训练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人物

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主读书

2、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 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4、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按段朗读课文,要读得琅琅上口

1--5自然段要多读几遍, 读得琅琅上口。

6--15自然段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等)

[少年闰土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0:一定要争气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2 一定要争气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两个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践、熟练”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意思。

3.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了解童第周青年时期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会童第周当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中的两个长句子。

难点:①体会两句话不同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偏偏、勉强、资助”等词语的意思。2、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理解课文第1段。3、初步了解童第周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

重点难点 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初步了解童第周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环节 具 体 设 计 设计意图

谈话揭题 (1)出示课题。2、一定要争气看了课题,请你说说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 “争气”是什么意思?该用什么语气读?文中写谁“一定要争气”?他为什么要“争气”?(2)简单介绍童第周。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为了新中国的富强放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勤奋工作三十多年,为我国的分子生物研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篇课文讲的是童第周青年时期的事情。

听课文录音 带上面的问题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生字多读几遍,记记字形。(2)划出生字所在的新词,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检查自学 (1) 认读生字词,正音,重点指导:础 授 贫 认读多音字:降、强、差偏僻 基础 期末平均 勉强资助 贫穷 熟练 尝试 实践(2)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偏僻、勉强、资助、发奋、尝试”的意思。(3)比一比,口头组词。 末( ) 勉( ) 贪( ) 僻( ) 未( ) 免( ) 贫( ) 壁( )

指导分段 (1)再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1:课文写了童第周哪两个时期的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同一件事的?(2)要求按童第周的童年时期、中学时期、留学期间的时间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3)交流、反馈。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5 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有几句,每句讲了什么?重点讲什么?(2)比较句子:A 童第周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B 丁丁一边听音乐,一边看书。讨论:“一面……一面……”和“一边……一边……”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一面……一面……”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有时做一种事,有时做另一种事;“一边……一边……”是指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3)联系上下文思考:童第周童年的穷苦生活会关系到什么?(家里穷,无法学习,所以文化基础差。)(4)齐读课文第一段。

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2题。

[一定要争气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1:二次根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数学教案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数学教案

二次根式教学设计(第1课时)数学教案 2010-02-02 22:14:25 阅读2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理解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学会根据性质化简二次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掌握公式的一般推导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 【重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概念; 难点:确定根号内字母的取值范围,运用二次根式性质化。 【学习过程】: 一、课前热身: 1、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9 0.64 0 5 2、正数有几个平方根,0有几个平方根,负数有没有平方根? 3、非负数a的平方根是什么?算术平方根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二次根式的概念: (1)形如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分析形如的含义(含有根号且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练习:指出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2 a x-3 -5 (2)二次根式要有意义,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被开方数不小于0) 例1:要使下列各式有意义,字母x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1) x-3 (2) x (3) x +2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性质1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探究时可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性质的推导:将a分别取9,4,0,0.64代入,请学生猜想 等于多少? 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3.例题解析 运用:例2:计算 (2)性质2 性质的推导:a取4,16,0.25,0得出规律,并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加以说明。 练习: 学生小组讨论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并完成练习。 三、课堂小结:(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篇12:山谷中的谜底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绿线内的两个只识不写,联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在大雪重压之下生存的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由自然现象所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理解什么是“谜”、什么是“谜底”。

2、质疑。如: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是谁揭开了这个谜底?……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联系课文想想新词的意思,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3、读完后思考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文简介“加拿大”、“魁北克”等词,视学生情况指导朗读。

四、组织交流初读收获,引导进一步质疑。

1、说说自己读懂的“谜”和“谜底”,找读文中有关句段。

2、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视情况相机处理。

五、指导生字书写。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读课文。

2、抄写词语。

[山谷中的谜底第1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处理数码相片教案--第1课时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1课时教学设计

《金木水火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荷塘月色》(第1课时)说课稿

树林里第1课时

《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词》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色鹿》第2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