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

时间:2023-07-20 03:41:16 作者:猫咪机关枪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猫咪机关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

《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

《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1.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四)小结

(五)辅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 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教后小记:

篇2:《观书有感》第

清晨,阳光明媚,我来到池塘边看书。在这里,看累了还可以观赏风景,真是好自在呀!

池塘四周长着绿油油的小草,草丛中盛开着各式各样的野花。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从这朵花飞到另一朵上,不停地忙碌。许多蜻蜓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尽情地嬉戏。一些小动物也来到塘边喝水,真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大约半亩的方方的小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一样光润透亮。抬头仰望天空,碧蓝的颜色仿佛刚刚擦洗过一样,几朵白云慢慢悠悠地飘浮着。它们似乎也克制不住对小池塘的喜爱,纷纷投入了池塘的怀抱,天光云影来回徘徊,清晰可见,真是别有一番景致呀!

我禁不住思索:为什么这池塘里的水这样清澈呢?为了解开这个谜,我沿着池塘边一直往前走。不久,我发现了源头,活水正从源头源源不断地流来呢!这时,我恍然大悟:读书不是也是这样吗?只要我们多读书,知识就会像源头活水一样源源不断。

这时,我诗兴大作,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篇3:《观书有感》第

原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扩写:

有一座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面镜子一样被打开,远远的看,广阔的水面像玻璃一样平静,水面上,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显得十分的安。

近处看,一无杂质的水面上,清澈的可以一眼望到底,水中鱼儿游动的身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看,它们有的互相撞击,有的互相追逐嬉戏,有的漫无目的的游着,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点缀着这条白玉带。

阵阵徐徐的风吹来,水面上的一道道的波纹缓缓的移动着,好像一个老人在慢慢的蹒跚在平平的路上。

天空中变化万千的浮云与五光十色的光彩,在“垂柳夹岸水平铺”的水面上倒映着它们的影子,清晰而精致,似水彩画一般。在水面上慢慢的晃动着。

问那方塘中的水为何会这般的清澈,为何这般的明净。它总是这样回答: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帮助我吐故纳新,水中的鱼儿不停地翻腾着,为我源源不断的输送这水中的尘埃。

甘肃白银平川区兴平小学五年级:张暄

篇4:《观书有感》第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得真妙啊!我喜欢书,我酷爱书,我经常沉迷于书中,书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三四岁开始,我便爱起书来了。从小时的《365夜故事》到现在的《丁丁历险记》.《水浒传》等世界名着,我都细心钻研。其中,我最喜欢《水浒传》,它教给我做人要仁义。

我爱书!

篇5:岳阳楼记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5、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背诵

二、研讨课文:

1、朗诵全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

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3、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现箴之意。

14、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5、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篇6: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咬文嚼字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

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 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

文章的篇名是“咬文嚼字”,文章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 ,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

篇7:《整式》第2课时教案

《整式》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多项式,会指出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2.知道什么是整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通过列代数式,发展符号感。 二、教学重点: 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三、教学难点: 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四、教具: 电脑, Powerpoint幻灯片, 实物展示台。 五、教材分析: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多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都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通过多项式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活动1 我们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单项式中只有什么运算? 请指出下面单项式的指数和次数。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回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创     设     问     题     情     景       活动2 请写出下面代数式: 1.现在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无脊椎动物约有m万种,脊椎动物有______万种。 2.如图所示,城楼门口的形状下部是长方形,上部是半圆形.城楼门口的面积是______。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形成激情互动。   从实际情境出发,探究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是单项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有的数量关系单项式不能表示. 但是,是由两个单项式组成的,你能找到这两个单项式吗? 你可以说出分别是由那些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强调他们都是单项式的和的形式。 认识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   讲   授   新   课 活动3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请你说出一些多项式。 教室可让多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的不同发言,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鼓励。   学习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请大家看是多项式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加深对多项式的认识. 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下列多项式各是几项式,有没有常数项? 。 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请指出上面几个多项式的次数,并指出他们各是几次几项式。 师生互助,共同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习多项式的项的概念。 学习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做一做 请同学们完成P175的“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答。 训练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探   究 活动4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请同学们讨论:整式的.分母中允许出现字母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整式的概念。 巩   固   练  习把下列代数式填写到相应的集合中:   单项式集合{  …} 多项式集合{  …} 整式集合{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深刻认识整式的概念。   活   动   探   究 例3如图是由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组合体。 ⑴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组合体的体积。     ⑵这个代数式是整式吗?如果是,请你指出它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如果是多项式,请指出它是几次几项式? 解:(略)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并为下一节合并同类项做好铺垫。 回顾反思 活动5 1.今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吗? 2.怎样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什么是常数项? 3.什么是整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与鼓励。 整理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巩 固 与 提高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课后习题(P176)1、2、3、4.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巩固训练。 课 堂 反 馈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题)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6. 1. 2  整式  1.多项式的概念。  2.整式的概念。 3.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  4.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5.常数项。     课后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多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适时给出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进而给出整式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处理得当。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上反映出了一定问题,以后教学应该注意。  

篇8:《Myholiday》第2课时教案

《Myholiday》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重点:

1、句型:Where did u g n ur hlida?I went t ….

2、在情景中学会使用本句型,并能恰当的替换句中的动词短语以及地点。

3、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过的四会动词短语:t pictures,learned Chinese,sang and danced,clibed a untain,ate gd fd。

二、教学难点:

1、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所学对话。

2、复习巩固、熟练掌握上节课所学过的动词短语。

三、课前准备:

1、教学过程中所需的录音(Let’s tr, Let’s tal)、、动画素材。

2、上节课时(Let’s learn部分)的单词短语的图片和卡片,以及(Let’s chant部分)的单词短语卡片。

3、有关x疆的风景照和一张公园的风景照。

4、一些地名的卡片。如有条件可以准备一张中国地图。

5、教师和学生准备英汉词典。

四、教学过程:

1、War up ( 热身)

活动一:Let’s chant: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播放Start部分Let’s chant部分歌谣,学生说唱,复习有关过去时的基本句型。

(2)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2、Review (复习)

活动二:Spell the wrds: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出示单词短语卡片:t pictures,learned Chinese,sang and danced,clibed a untain,ate gd fd。学生拼读。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过去式和原形的异同。

(3)教师出示以上单词图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抢拼单词,拼读时小组成员可以提供帮助。

活动三:As and answer: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提问:What did u d esterda?(这句话也可以出现在画面中)

(2)学生回答:I ….

(3)教师适时的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表达没有学过的'动词过去式的形式。

(4)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回答。

3、Presentatin (新课呈现)

活动四: M hlida: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出示P39页的卡通故事前半部分图片(无文字)。

(2)学生看图,不出示文字。

(3)教师提问:Where did hn g n his hlida?

(4)学生根据图片内容回答问题:He went t Xingiang。

(5)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x疆:Wuld u lie t tal sething abut Xiniang?

(6)教师出示有关x疆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7)教师继续下面部分的图片,请学生继续看后半段。

(8)教师问:Where did Z g?学生回答:He went t Canada。

(9)如果学生说不出来, 教师点击, 每幅图画下面出现相应的文字。

(10)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认读单词短语。Please tr t read it.

(11)学生试读后,教师带学生朗读。

活动五:Let’s tal:

教学参考时间:6-8分钟

(1)教师提问:What did u g n ur hlida?

(2)学生回答教师问题。

(3)几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What did u d there?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

(5)教师点击,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6)请学生进行小组练习。Practise in pairs.

(7)教师出示动画〖中国的旅游资源.swf,教师点击文字,相应部分图片就拉近放大。再次点击,图片还原。

(8)请学生自愿结合,练习对话。

(9)请学生到前面表演。Wh wuld lie t shw ur dialgue?

(10)学生相互评价。

4、Practice ( 趣味操练 )

活动六:Let’s tr:

教学参考时间:2-3分钟

(1)教师播放,学生观看P41页画面。

(2)教师提问:What d peple in Xiniang lie ding?

(3)引导学生回答:The lie singing and dancing.

(4)教师播放,请学生听录音完成练习。Please listen and find the crrect picture.

(5)订正答案。Let’s chec the answer.

(6)教师播放录音或,学生跟读。Please listen and repeat.

活动七:Let’s chant: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教师播放Let’s chant部分录音2-3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单词短语的卡片按歌词中的顺序摆好。应准备的单词卡片有:went t Canada、went b airplane、sied、ae a snwan、a lt f fun、have a gd tie。

(2)学生根据卡片提供的内容练习说唱儿歌。教师适当强调歌词中的发音和节奏处理。Sa the rhe please.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儿歌,并为歌谣添加动作。Let’s chant and d the actins.

(4)小组展示,同学之间给予适当评价。

5、Cnslidatin

活动九:Exercises:

教学参考时间:3-4分钟

(1)成活动手册P26 3、4

(2)学生打开书,自己读图。L at the pictures.

(3)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让学生两个人一小组,互相叙述画面。Tal abut the pictures and tr t guess what u will hear.

(4)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完成练习。Please atch the.

(5)教师请学生订正答案。Let’s chec the answers.

(6)教师再次播放录音,学生检查订正答案。Please listen again and chec the exercise.

(7)学生完成练习4。Let’s d exercises 4.

(8)教师订正答案。Chec the answer.

(9)教师收练习册,或请学生到黑板上写正确答案,学生交换练习册互相订正。Chec up ur answers.

活动十:Suar:

教学参考时间:1-2分钟

(1)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2)教师出示重点句型Where did u g n ur hlida?

I went t ….

(3)学生做替换练习。

6. Hewr

(1) Listen t the tape twice. Then act it with ur parents.

(2) Mae ur wn dialgue with ur partner.

篇9:《秋天》第2课时教案

《秋天》第2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4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背诵课文。

3、能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教学重点:

1、会写4个生字:“了、子、人、大”。

2、继续背诵课文,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出示卡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用时:8分钟)

1、引导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2、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生字。(用时:16分钟)

1、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

2、教师引导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

3、教师重点指导生字。

4、教师范写。

5、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口头造句。(用时:8分钟)

1、出示课文中带有“一会儿”的原句。

2、指导说说有什么事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

3、指导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8分钟)

1、今天我们学习了《秋天》,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2、回家后请把你眼中的秋天画出来,然后拿来让我们共同感受美丽的秋天。

五、总结全课,深化认识。(用时:5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把范写指导贯穿学生书写的整个过程。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指导书写必须细致。不仅要从整体上观察生字的结构,还要对笔画的占格位置、正确笔顺、生字的大小,甚至笔画从哪里起笔,怎样收笔也要进行提醒。在学生沉浸在秋天美景意犹未尽之时,设计了让学生“用手中彩笔画出心中最美的秋天”这一环节,在读、说、画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篇10:《炮手》第2课时教案

《炮手》第2课时教案精选

设计意图:

抓住“仅有”,从生活体验导入,感受“房子这一点财产”的珍贵、珍惜,从而体会炮手的内心情感,语文三组:《炮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只有学生先体会到炮手心里对家的`爱,才能进一步理解、体会炮手内心多么痛苦,但又面临“小家”与“大国”的冲突选择,洞析他的行动如此坚决,才突出炮手的奉献精神如此难得,如此令人钦佩。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文中神态、外貌的描写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感受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2.通过学习课文,感悟炮手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3.布置作业,写一写炮手回到故乡后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结合描写炮手神态变化的语句,体会炮手的心情,理解炮手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概述课文

1.读词语。

2.选词补白,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情境导入,体会“仅有”

三、语境识词,体会情感。

1. 出示课文第2-10自然段。

2. 比较“苍白”“煞白”“惨白”

3. 理解“苍白。”(出示课件,学生自读)

4. 理解“煞白”。

5.理解“惨白”。

6.抓关键词,体会炮手的决心。

7.思考“一无所有”与“富有”,升华主题。

四、布置作业

深入浅出,静能生慧

篇11:《恐龙》第2课时教案

《恐龙》第2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电脑显示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5、课文中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使我们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的形态特点有了很清楚的.了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6、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我们来看一个片段。〖电脑显示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五、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六、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篇12:《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篇13:《观书有感》教案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使思考不够准确,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看法、想法,提出质疑。

(三)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对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力争全体学生参与探讨,为“后教”环节打下基础。

(四)集体交流展示:

我设计的后教环节,完全按自学指导顺递下来。先把重点放在有层次的读上。初读——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再读——读出节奏,字正腔圆。范读配乐——激发想象画面。美读——读出诗的意境。这四步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之后,一起探讨诗题中的“书”字,改成“塘”字,是否可以?引出难点。并设计了填空,给学生一个台阶,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及时小结,从而明白诗中的道理。进而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之后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五)当堂训练: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后两句诗所蕴含的道理。因此让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以此来加深理解。并进行了课堂练习。这些都是围

3绕目标来设计,让学生真正在一节课中掌握难点,有所收获。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读中悟理,容量大,学生即学又用,受益匪浅。

五.作业:默写古诗

六.板书:

观书有感

池水清——活水

人聪明——知识4

称象(第2课时)教案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500字

朱熹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精选500字

第一节脂肪烃(第2课时炔烃)教案

《夹竹桃》第2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词》第2课时教学设计

《九色鹿》第2课时教学设计

《穷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书有感》第2课时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