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时间:2025-03-27 03:37:46 作者:蔚蓝木子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蔚蓝木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梁玉秀

教学目标 :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篇2:《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的人

名词性结构不可作谓语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卒(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篇3: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

梁玉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6.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2.指名朗读,正音。

{(jiàn) (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3.齐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餍、富贵、{、国、终、讪

4.齐读课文,理解多义词

之、施、卒

5.齐读课文,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反\\”、\\“蚤\\”、\\“施\\”

6.齐读课文,学生翻译全文。

7.分析理解:

1.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2.从这句话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8.学习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9.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译《弈秋》

[1]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4:齐人有一妻一 妾

齐人有一妻一 妾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

篇5: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

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

郑光程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                   ……的人

名词性结构                      不可作谓语

所之                        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                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    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    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        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卒     (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     (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     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作者邮箱: zhenggc84222@163.com

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6:寓言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寓言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国有一名男子,与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然后酒足饭饱而归。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没听说他在外面做什么大事,家里妻妾又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他怎么有钱经常在外大吃大喝呢?”于是便问其原因。她男人说道:“我在外面结交的都是些富贵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请我去还用花钱吃酒肉?”

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对那妾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我问他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贵家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都不曾有一位贵客登门呀!看来我要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齐人的妻子起了个大早床。她躲躲闪闪地尾随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没见到有谁和自己的男人讲一句话。夫妻俩一前一后地在城里转了一阵子,忽然,这女人看见丈夫朝东门外走去,于是紧跟了上去。哪知道东门外是一块坟地。她只见自己的男人走东头、窜西头,向各家上坟的人乞讨着剩下的残酒冷菜。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气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妾,并且伤心地说:“男人是我们女人的终身依靠,没想到咱们的男人竟然这么不争气。”这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那男人的不是,为自己这辈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坟地里行乞的事已经露馅,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夸耀与贵人聚会的热闹场面。

世上居然有这般恬不知耻的人!由此看来,那些已经求得万贯家产、高官显爵的'人,不曾干过让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许为数不多。

这则寓言中的齐国男子,他那好逸恶劳、为贪图享受而完全抛弃人格的行为,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用齐国男子的丑恶嘴脸来比喻官僚的腐败、无耻,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知识拓展]

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篇7:《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齐国有一名男子,与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然后酒足饭饱而归。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没听说他在外面做什么大事,家里妻妾又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他怎么有钱经常在外大吃大喝呢?”于是便问其原因。她男人说道:“我在外面结交的都是些富贵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请我去还用花钱吃酒肉?”

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对那妾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我问他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贵家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都不曾有一位贵客登门呀!看来我要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齐人的妻子起了个大早床。她躲躲闪闪地尾随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没见到有谁和自己的男人讲一句话。夫妻俩一前一后地在城里转了一阵子,忽然,这女人看见丈夫朝东门外走去,于是紧跟了上去。哪知道东门外是一块坟地。她只见自己的男人走东头、窜西头,向各家上坟的人乞讨着剩下的残酒冷菜。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气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妾,并且伤心地说:“男人是我们女人的终身依靠,没想到咱们的男人竟然这么不争气。”这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那男人的不是,为自己这辈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坟地里行乞的.事已经露馅,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夸耀与贵人聚会的热闹场面。

世上居然有这般恬不知耻的人!由此看来,那些已经求得万贯家产、高官显爵的人,不曾干过让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许为数不多。

这则寓言中的齐国男子,他那好逸恶劳、为贪图享受而完全抛弃人格的行为,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用齐国男子的丑恶嘴脸来比喻官僚的腐败、无耻,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篇8: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师中心稿)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师中心稿)

邓浩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 :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 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v”)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v”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

[4] [5]

篇9: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师中心稿)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师中心稿)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v”)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v”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说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

化解:有的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的则认为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达内心的独白,这有点象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还是后者,这里“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他表达出来罢了。

●三、相关知识补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起连接作用。“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转折作用。

2、.写作动机是什么?先要看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字,本意是窥视,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人更属非礼,被“{”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里就用“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还不够,为了自我表白,在课文中,孟子又用“齐人”的故事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课文的.写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幅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子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谈谈讽喻。课文从总体上是使用了讽喻的手法。

讽喻即用一种富有机智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讽喻与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话中以与本体类似的事物为喻体同本体相比照,喻体不能单独成篇。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喻体,说明道理,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讽喻与讽刺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书其事,且具有贬责、指斥的意思。讽喻则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有批评,但那是一种善意的规劝。

讽喻的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

分别举例如下:

(1)进谏性讽喻 。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i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

篇10: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赏析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赏析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译文

齐国有个人和)妻)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么说)是吃饱喝足才回家。妻子问跟他)起吃饭的都是些什么人,么他就说)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妻子对妾说:“丈夫么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饭饱才回家,问是谁跟他在)起吃喝,都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可是,从来也不曾见有显贵体面的人到家里来。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几

么第二天)清早起来,么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么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打招呼交谈。最后么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不够,又四下里看看,到别的扫墓人那里。这就是他天天酒醉饭饱的方法。妻子回去,么把看到的)切)告诉了妾,说:“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辈子的人。现在却是这个样子。几于是两人)起在院子里大骂,哭成)团。丈夫却)点也不知道,还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风。

从君子的观点来看,世上的某些人用来追求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使他们的妻子小妾不感到羞耻,不相对在庭中哭泣的,几乎是少见的。

注释

处室:居家度日。

良人:古时妻子称丈夫。

餍么yàn):饱食。反:通“返几,回家。

显者:显要的人,达官贵人。

瞷么Jiàn):窥视,偷看。

蚤:同“早几。

施么yì):斜。这里指斜行,斜从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

国中:都城中。国:城。

卒:最后

之:来到

东郭:东边的城墙。

墦间:坟墓间。墦:坟墓。

祭者:祭扫坟墓的人。

讪:讥讽,嘲骂。

中庭:庭院里。

施施么yí):喜悦的样子。

希:通“稀几。

赏析:

这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品。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

男主角“齐人”,分明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的典型人物的缩影。他自欺欺人,做着连自己妻妾也被欺骗隐瞒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装出一副骄傲自满的神气。虽只寥寥几笔,但他的丑恶嘴脸已暴露无遗了。

但在具体分析本文之前,我想提个问题。即在《孟子》七篇中,每一章都有“孟子曰”字样,说明全书是孟轲的门徒及其后辈们追记下来的。惟独这一章偏偏没有“孟子曰”这三个字。因此近人高步瀛在《孟子文法读本》中认为,这一章应与它的前一章相连,不宜分成两截。我是同意高先生这一看法的,理由详下。现在先把它的前一章抄在下面:

储子曰:“王使人(jiàn,窥视)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正因为齐宣王派人对孟轲窥伺盯梢,才引起孟子讲出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如把两章连到一起,自然不存在惟独这一章没有“孟子曰”字样的疑问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修辞的角度来看。《孟子》书中用“”字的地方只有这两处,而这两段文字又恰好彼此衔接;如果孟子不是用齐人之妻的“良人之所之”来与储子说的“王使人夫子”相呼应,而是分成全无关涉的两章,那么这两个“”字的出现也未免太凑巧了。但上述两点还不是两章书应合为一章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将在后面做进一步的探究。

故事的叙述部分没有什么有意突出的笔墨,作者态度的冷静客观有点像契诃夫在写短篇。但文章却是由浅入深,由先果而后因(即先写现象后点出这种现象发生的背景)的手法,层层揭示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从“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了“其妻”的疑心,用“未尝有显者来”点出可疑的症结所在。接着笔锋却从其妻“”的角度由侧面往深处揭露:“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可见“尽富贵也”的话是纯属吹牛;然后写他“卒之东郭墦间”,跑到墓地上去了,这不能不令人奇怪,使读者也急于看到下文;最后谜底揭晓,原来他不过是个乞丐,而且是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抽蕉剥茧的手法还不够,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补上一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的厚颜无耻不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表露在神态上和精神状态中,此之谓“颊上添毫”。这种形象刻画真是跃然纸上了。

读这篇文章,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注意其文章的繁与简的处理。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和一个“泣”字也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确用过一番心思。

第二,有人会问,这个“齐人”穷得讨饭,怎么还有“一妻一妾”?我以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把所“”的结果又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弱。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第三,“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释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这有点类似于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对这几句话,过去曾有过争论,有人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人则以为应该是酒店小伙计说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作品中的主人公表达他内心的独白。这儿的“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她表达出来罢了。

第四,要注意本篇中“而”字的用法。这篇文章里的“而”字有两种用法。一种起连接作用,即“而”字的前后两部分是并列的,如“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的“而”,乃是连接“不羞”和“不相泣”这两个并列成分的,意思说她们是既羞又泣,不羞不泣的是太少见了。另一种则起转折作用,使文章显得透辟有力。如“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两句,要是没有这两个“而”字,便缺乏唤醒和点破的作用,文章也就没有波澜而软弱无力了。这两种“而”字的用法必须分清,而后一种对我们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也是可以借鉴的。

最末一段是作者对故事的总结性的断语。它只对“齐人”做了批判,却没有照应前面回答储子的话。这正是被后人把一章书误分为两章的原因,有的同志不同意高步瀛先生的看法,所持的理由也正在这里。其实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写法,本不要求再回到原来的论题上去。因为只要一照应前文,就会成为对齐王的谩骂,对自己的表扬,并把全篇讽刺的意义大大削弱。读者请分析一下:“”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动,“”人则更属非礼。一个人之所以要被人“”,想必他做出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宣王以王者之尊,竟派人去“”孟子,孟子当然很有反感,所以一上来就用“何以异于人哉”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驳斥。但如果从修养、学问、见识、阅历来看,作为学者的孟轲,当然有“异于人”之处。但这种“异于人”的地方是不怕被人“”的,问题乃在于根本不应该派人去“”。所以孟子提出了“尧舜”来同自己相比,意思是说尧舜也不过同平常人一样,何况我孟轲!尧舜是古之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可见孟子用来自拟的形象是高大的。而下面却讲了一个十分猥琐的故事。意思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说,只有一个人被怀疑自己是否伪君子时,别人才想到去“”他。“齐人”的故事一方面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一方面也正是为了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不会做自欺欺人瞒心昧己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轲从反面证明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对于前面的话,也就用不着再回过头去照应了。

篇11:《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故事及寓意

译文

齐国有一名男子,与一妻一妾住在一起。他常常独自一人外出,然后酒足饭饱而归。这人的妻子感到有些奇怪,心想:“没听说他在外面做什么大事,家里妻妾又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他怎么有钱经常在外大吃大喝呢?”于是便问其原因。她男人说道:“我在外面结交的都是些富贵家的人,人家三天一大宴、两天一小宴,请我去还用花钱吃酒肉?”

这人的妻子半信半疑。她悄悄对那妾说:“我们的男人每次出去,总是吃饱了酒肉才回来。我问他经常跟什么人在一起吃喝,他说都是些富贵家的人。可是我们家从来都不曾有一位贵客登门呀!看来我要了解一下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二天,齐人的妻子起了个大早床。她躲躲闪闪地尾随在自己的男人身后。但是走遍了全城,甚至没见到有谁和自己的男人讲一句话。夫妻俩一前一后地在城里转了一阵子,忽然,这女人看见丈夫朝东门外走去,于是紧跟了上去。哪知道东门外是一块坟地。她只见自己的男人走东头、窜西头,向各家上坟的人乞讨着剩下的残酒冷菜。这女人一下子全明白了。她气呼呼地跑回家去,把真相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那妾,并且伤心地说:“男人是我们女人的终身依靠,没想到我们的男人竟然这么不争气。”这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那男人的不是,为自己这辈子命苦而痛哭流涕。

那男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坟地里行乞的事已经露馅,回家后仍像往常一样得意洋洋地在其妻妾面前夸耀与贵人聚会的热闹场面。

世上居然有这般恬不知耻的人!由此看来,那些已经求得万贯家产、高官显爵的人,不曾干过让其妻妾蒙羞、痛哭之事的,也许为数不多。

寓意

这则寓言中的齐国男子,他那好逸恶劳、为贪图享受而完全抛弃人格的行为,集中表现了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用齐国男子的丑恶嘴脸来比喻官僚的腐败、无耻,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所在。

作品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词句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4.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5.富贵:指富贵的人。

6.其:指良人。

7.未尝:不曾。 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8.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9.蚤:通“早”。

10.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11.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12.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

13.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14.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5.道:方法。

16.终身:终身依靠

17.讪(shàn):讥讽。

18.中庭:庭院中。

19.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20.骄:骄傲。

21.几希:几乎没有。希,通“稀”。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精彩的讽刺小品。孟子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

男主角“齐人”,分明是当时社会上一个为追求“富贵利达”而不择手段的厚颜无耻的典型人物的缩影。他自欺欺人,做着连自己妻妾也被欺骗隐瞒的见不得人的勾当,却装出一副骄傲自满的神气。虽只寥寥几笔,但他的丑恶嘴脸已暴露无遗了。

但在具体分析本文之前,先提个问题。即在《孟子》七篇中,每一章都有“孟子曰”字样,说明全书是孟轲的门徒及其后辈们追记下来的。惟独这一章偏偏没有“孟子曰”这三个字。因此近人高步瀛在《孟子文法读本》中认为,这一章应与它的前一章相连,不宜分成两截。现在先把它的前一章抄在下面: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正因为齐宣王派人对孟轲窥伺盯梢,才引起孟子讲出了“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如把两章连到一起,自然不存在惟独这一章没有“孟子曰”字样的疑问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修辞的角度来看。《孟子》书中用“瞷”的地方只有这两处,而这两段文字又恰好彼此衔接;如果孟子不是用齐人之妻的“瞷良人之所之”来与储子说的“王使人瞷夫子”相呼应,而是分成全无关涉的两章,那么这两个字的出现也未免太凑巧了。但上述两点还不是两章书应合为一章的最有力的证明,后面将做进一步的探究。

故事的叙述部分没有什么有意突出的笔墨,作者态度的冷静客观有点像契诃夫在写短篇。但文章却是由浅入深,由先果而后因(即先写现象后点出这种现象发生的背景)的手法,层层揭示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从“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了“其妻”的疑心,用“未尝有显者来”点出可疑的症结所在。接着笔锋却从“其妻”的角度由侧面往深处揭露:“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可见“尽富贵也”的话是纯属吹牛;然后写他“卒之东郭墦间”,跑到墓地上去了,这不能不令人奇怪,最后谜底揭晓,原来他不过是个乞丐,而且是个死皮赖脸的痞子,“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种抽蕉剥茧的手法还不够,更在下面一段的末尾补上一句“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的厚颜无耻不但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还表露在神态上和精神状态中,此之谓“颊上添毫”。这种形象刻画真是跃然纸上了。

读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注意其文章的繁与简的处理。如写“良人出”至“尽富贵也”一节,竟不厌其烦地重复一遍。这主要是为了突出写这一现象。特别是第二次写时加上了一句“而未尝有显者来”,这就点出了可疑的关键,为下文的“瞷”做好了铺垫。同时,这一重复是为了与后文对照,相反而又相成。“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与“尽富贵也”恰好相反,而“餍酒肉而后反”则又与“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相成。前面的重复正是为了使下文反跌时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没有把她所“瞷”的全部过程重说一遍,只用了“今若此”三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便咽了回去。这个“此”字竟包括了从“蚤起”以下44字描写的内容,真是简到不能再简。这是因为前面的笔墨已写得淋漓尽致,精彩的镜头如再度出现就反而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非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即在下文,也只用了一个“讪”和一个“泣”字也已足够,至于“讪”什么和为什么“泣”,都无须细表了。可见作者对文章的繁与简确用过一番心思。

第二,这个“齐人”穷得讨饭,怎么还有“一妻一妾”?“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突出和情节安排的需要。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把所“瞷”的结果又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效果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弱。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第三,“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释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这有点类似于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对这几句话,过去曾有过争论,有人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人则以为应该是酒店小伙计说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作品中的主人公表达他内心的独白。这儿的“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她表达出来罢了。

第四,要注意这篇中“而”字的用法。这篇文章里的“而”字有两种用法。一种起连接作用,即“而”字的前后两部分是并列的,如“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的“而”,乃是连接“不羞”和“不相泣”这两个并列成分的,意思说她们是既羞又泣,不羞不泣的是太少见了。另一种则起转折作用,使文章显得透辟有力。如“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两句,要是没有这两个“而”字,便缺乏唤醒和点破的作用,文章也就没有波澜而软弱无力了。这两种“而”字的用法必须分清,而后一种用现代汉语写文章也是可以借鉴的。

最末一段是作者对故事的总结性的断语。它只对“齐人”做了批判,却没有照应前面回答储子的话。这正是被后人把一章书误分为两章的原因,有的同志不同意高步瀛先生的看法,所持的理由也正在这里。其实这是作者有意识的写法,本不要求再回到原来的论题上去。因为只要一照应前文,就会成为对齐王的谩骂,对自己的表扬,并把全篇讽刺的意义大大削弱。分析一下:“瞷”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动,“瞷”人则更属非礼。一个人之所以要被人“瞷”,想必他做出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宣王以王者之尊,竟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有反感,所以一上来就用“何以异于人哉”针锋相对地进行了驳斥。但如果从修养、学问、见识、阅历来看,作为学者的孟轲,当然有“异于人”之处。但这种“异于人”的地方是不怕被人“瞷”的,问题乃在于根本不应该派人去“瞷”。所以孟子提出了“尧舜”来同自己相比,意思是说尧舜也不过同平常人一样,何况我孟轲!尧舜是古之圣人,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可见孟子用来自拟的形象是高大的。而下面却讲了一个十分猥琐的故事。意思说,只有龌龊小人才阳一套阴一套,才有被“瞷”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说,只有一个人被怀疑自己是否伪君子时,别人才想到去“瞷”他。“齐人”的故事一方面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一方面也正是为了孟子自我表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不会做自欺欺人瞒心昧己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副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轲从反面证明自己是光明磊落的。因此对于前面的话,也就用不着再回过头去照应了。

篇12:短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短文两篇《齐人有一妻一妾》《弈秋》

一 关于课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先是故事的序幕,简单地交代了背景,引出了人物。再是故事的发生,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夸耀。然后是故事的发展,写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接着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愤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弈秋》在《孟子》原文里是说“王不智”的问题,但学习下棋是否专心效果大不一样这个例子,强调做事要专心致志,却具有普遍意义。从原文中“无或乎王之不智也”看,当是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辩解。孟子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一暴十寒,自然达不到培养的目的。自己接触王的机会很少,而王身边却不断有人给他泼冷水,自己又能怎么样呢?只好以下棋为喻,即使是让弈秋这样的围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会神的学得好,心有旁骛的学不好,这和老师没有太大的关系,也不是他不聪明,而是没有专心致志的缘故。

二 写作特点

1.故事完整。

这两篇短文都是孟子在论辩时穿插进来的寓言故事,故事有头有尾,叙述紧凑集中。情节勾连而下,颇富戏剧性。故事虽短,但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好像一幕精彩的讽刺喜剧,引人入胜。

2.形象突出。

不论叙事还是对话,都简练准确,生动传神,有力地突出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必餍酒肉而后反”的“必”字,显示了齐人可耻行径的经常性。“尽富贵也”的“尽”字,表现了齐人吹嘘、夸耀的丑态。《弈秋》中的两个人物形象也是如此,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对比鲜明,使人物形象生动突出。

篇13: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阅读及译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阅读及译文

原文阅读: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翻译译文或注释: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

篇14:齐人有一妻一妾文言文译文及见解

齐人有一妻一妾文言文译文及见解

这篇文言文相信大家都看过,不知道大家看过从中悟出什么道理没有啊?这就是每个人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的稳定。我们从中真的能学到很多。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1)者,其良人(2)出,则必餍(3)酒肉而后反(4)。其妻问所与饮食者(5),则尽富贵(6)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7)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8)有显者(9)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10)也。

蚤(11)起,施(12)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13)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14),之祭者乞其余(15);不足,又顾而之他(16)此其为餍足之道(17)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1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19),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20)从外来,骄(21)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22)矣。

注释

(1)处室:居家过日子,共同生活。

(2)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3)餍:满足、饱食。

(4)反:通返。

(5):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的人。

(6)富贵:指富贵的人。

(7)其:指良人。

(8)未尝:不曾。

(9)显者:有地位有声望的人。

(10)瞷(jià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11)蚤:通早。

(12)施(yí):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13)国中:都城内。国,国都、京城。

(14)卒之东郭墦(fán)间:最后到了东门外的墓地。卒,最后。之,去、往。东郭,城之东门外。墦间,坟墓间。

(15)之祭者乞其余:向祭墓的人乞讨剩下来的食物。

(16)顾而之他:掉头到另一个墓地去。

(17)道:方法。

(18)讪(shàn):讥讽。

(19)中庭:庭院中。

(20)施施(yíyí):喜悦自得的样子。

(21)骄:骄傲。

(22)希:通稀。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见解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寓意

这是一篇绝妙的讽刺小品,无情地鞭挞了那些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不择手段、出卖灵魂的无耻之徒。

易错字词解释

(则)尽(富贵也):全部。

骄(其妻妾):傲慢地对待。

(又)顾(而之他):回头看。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道理。

篇15:改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作文

齐国有一个叫吴尺的人,他有一个妻子叫明姬,一个妾叫小兰。他们三个的生活过得还算平静。

一天,吴尺回来时,拍打着肚子自言自语地说:“啊呀,今天吃了顿好饭,是个好办法。对,以后就这么弄吃的。”明姬听见他不知在说什么,也没有问他什么。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他的行为还像那天,真不知是怎么回事。这时,明姬觉得有些奇怪了。

一天,明姬问他说:“相公,你是天天和谁一起吃饭呀?”吴尺说:“都是那些富豪们,他们每天都请我吃饭,我想推也推不掉,只好天天陪他们吃饭了。唉呀,不说了,我要走了,马上要迟到了。”说完,他就走了。明姬越是感到奇怪了。心想:平时里也没见他与什么有钱的人交往呀,怎么会有人天天请他吃饭,一定有问题。于是她去问小兰是否知道吴尺有什么有钱的朋友,小兰说她也不知道,好像是没有。明姬把她的想法给小兰说了,并说她想暗地里看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吴尺像以前那样,高高兴兴的出门了,明姬暗暗地跟踪他,却发现在城里并没有一个人肯站着和他说话,并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明姬更是疑惑了,紧跟他直到城外的坟地,没想到他走向了上坟的人,还向别人讨上坟剩下的东西吃,吃完,好像没有吃够,又走向另一个上坟的。明姬心想:这是我的相公吗?他怎么会这样呀?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不至于这样吧。在不知不觉中她的衣裳都已湿透了,她真是没想到自己的相公竟是这样吃足喝饱才回家的。

明姬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立马转身回家去了,回到家告诉小兰说:“小兰,我们的命真苦呀。”小兰甚是不解问道:“姐姐,你这是怎么了!”明姬说:“你不知道,我们以终身相许的相公,他在外面的吃足喝够的办法竟是向上坟人讨吃呀。”小兰听到这个一下子傻了,接着大哭起来,明姬这时也放声大哭起来。

不一会儿,吴尺回来了,仍旧拍打着肚子似乎很高兴,看见妻妾在庭院里哭,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理她们就回房去了。

篇16:改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作文

在古时候,齐国有一个叫吴尺的人,他有一个妻子叫明姬,一个妾叫小兰。他们三个的生活过得还算平静。

一天,明姬问他说:“相公,你是天天和谁一起吃饭呀?”吴尺说:“都是那些富豪们,他们每天都请我吃饭,我想推也推不掉,只好天天陪他们吃饭了。唉呀,不说了,我要走了,马上要迟到了。”说完,他就走了。明姬越是感到奇怪了。心想:平时里也没见他与什么有钱的人交往呀,怎么会有人天天请他吃饭,一定有问题。于是她去问小兰是否知道吴尺有什么有钱的朋友,小兰说她也不知道,好像是没有。明姬把她的`想法给小兰说了,并说她想暗地里看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天,吴尺像以前那样,高高兴兴的出门了,明姬暗暗地跟踪他,却发现在城里并没有一个人肯站着和他说话,并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明姬更是疑惑了,紧跟他直到城外的坟地,没想到他走向了上坟的人,还向别人讨上坟剩下的东西吃,吃完,好像没有吃够,又走向另一个上坟的。明姬心想:这是我的相公吗?他怎么会这样呀?虽然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不至于这样吧。在不知不觉中她的衣裳都已湿透了,她真是没想到自己的相公竟是这样吃足喝饱才回家的。

不一会儿,吴尺回来了,仍旧拍打着肚子似乎很高兴,看见妻妾在庭院里哭,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理她们就回房去了。他自己觉得挺开心的。

篇17:短文两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弈秋备课

●备课资料

关于寓言,就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体。它的结构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生动,富于想像。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存在不少的寓言。例如《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自汉以来的历代作家,也常运用寓言来讽刺社会现象,其中成就很高的一位是唐代的柳宗元。

现在我们来述说古书中的寓言故事。

首先介绍《孟子》“揠苗助长”的故事,话说宋国有一位农夫,担忧他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把它拔高,帮助它快些长大,结果禾苗反而全部枯死了。这个故事警惕我们做事不可以急求速成,如果方法不当反而坏事。

再谈《庄子》“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有一个庖丁,他解剖牛的技术十分熟练,他那把用了十九年的刀仍然像新的一般,他可以在牛的骨缝之间,灵活地运刀毫无阻碍,现在我们用这句成语,比喻行家的技术纯熟。

《韩非子》里有一个“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夸口说:“我的盾最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穿。”接着又夸口说:“我的矛最锋利,什么东西都刺得穿。”于是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呢?”结果他无话可说。另外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是出自《韩非子》。

《吕氏春秋》“刻舟求剑”的故事,说有人坐船渡河,不小心把佩剑掉到水里;他就在剑掉下去的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等船靠岸了,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现在这个成语,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意思。

《战国策》里的寓言故事很多,例如比喻仗势欺人的“狐假虎威”;受过惊吓之后,遇事胆怯的“惊弓之鸟”;两者背道而驰,无法谋合的“南辕北辙”;还有“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这些寓言多半表现策士们游说诸侯的计谋。

接着来谈带有一点神话色彩的故事,例如有毅力去克服最大困难的“愚公移山”的精神,比喻无谓忧虑的“杞人忧天”的故事,还有形容歌声美妙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歌伎韩娥的故事,这些都记载在《列子》里。

最后,我们说柳宗元的作品“黔驴技穷”的故事。贵州不产驴子,有多事的人用船把它载来贵州,结果它毫无用处,只好放牧在山下。老虎没见过驴子、没听过驴叫,以为它是神,感到很害怕。后来发现驴子只会踢腿,沒什么本事,就把驴子吃了。

齐人有一妻一妾(网友来稿)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师中心稿)

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祝福教案一

认一认教案

一年级语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案

李白《妾薄命》赏析翻译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语文园地一教案

认一认优秀教案

《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集锦1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齐人有一妻一妾》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