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汤汤水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中秋咏月诗词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秋咏月诗词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十五夜望月》
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 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 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 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由《七子之歌》导入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作业:课后收集一些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
《水调歌头》
苏轼
教学重点: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 学生总结
(1) 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篇2: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
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
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
⑵《水调歌头》(苏轼):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4、师生一起诵读。
(二)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在班上自由交流。
(三)学习小组推荐同学交流课前从唐诗宋词中收集的其他咏月的诗句。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选一个十五月明之夜,与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听爸爸妈妈讲嫦娥奔月的传说。以“月”为话题随意写一段文字。
篇3:初中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基础上说出诗词的思想感情。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多媒体
2课时
第一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习重点:
一、理解词的大致意思,并能背诵全词。
二、理解词人的感情变化过程,体会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从写月或月光的诗句入手,进入新课。
自古,“月亮”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情趣的字眼,不少文人骚客尤其喜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成就名作佳篇。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东坡的一篇旷世杰作,同样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预习检查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
提醒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栖鸦( )绮户( )宫阙( )琼楼( ) 天涯( )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齐朗读这首词
(下面,同学们看屏幕上的提示和结合课本的注解,进一步认识苏东坡,并且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四、第二次朗读训练
①学生个人朗读;
②学生齐读。
五、思考讨论
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①讲解“联想”的定义。
②讲解“想象”的定义。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二) 这首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①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
②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下阕----怀人(抒情)
③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五)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六、达标测试:
(一)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述作词缘由(怀念子由)。
(二)在“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三)“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四)联想:草尖上的露水珠(滚动的珍珠等)。
(五)想象:看到旋转的电扇,我想到……
(让学生自由发挥或让他们课后思考。)
七、归纳小结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八、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首词。
(二)请同学们根据所学诗篇,写一首四句以上的咏月小诗。
第二课时:十五夜望月 我的思念是圆的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情思以及思想境界。
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朗读全诗
二、教师简介作者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775)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五、深情并茂背全诗。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检查学生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二、赏诗
1、学生个人朗读全诗。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4、请学生说说朗读体验。
5、深情并茂背全诗。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篇4:初中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
组织背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
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
组织交流,评价
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
课后作业:
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篇5:中秋咏月诗词 教案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1)
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 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 ⑵《水调歌头》(苏轼):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4、师生一起诵读。 (二)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在班上自由交流。 (三)学习小组推荐同学交流课前从唐诗宋词中收集的其他咏月的诗句。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 选一个十五月明之夜,与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听爸爸妈妈讲嫦娥奔月的传说。以“月”为话题随意写一段文字。篇6: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
(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qī) 冷露(lù) 丙辰(chén)
宫阙(què)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琼楼玉宇(qióng)
三、合作探究
(一)赏析《十五夜望月》
1.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明确: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赏析下面的诗句。
(1)中庭地白树栖鸦
明确: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清冷之感,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冷露无声湿桂花
明确: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确: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二)赏析《水调歌头》
1.请大家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内容理解:这首词上阕主要写什么?下阕呢?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5.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中秋望月
一句:侧面烘托←皎洁,宁静→朴实简洁
二句:暗写望月←寂静,优美→浮想联翩
三句:直写望月←推己及人→意境悠远
四句:委婉抒情←发出疑问→含蓄深远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借明月自喻清高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矛盾
豁达、通脱
五、课外拓展
中国人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又寄托了无数情思。请你完成以下关于“月亮”的题目。
1.写出与月亮有关的乐曲或歌曲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佳节,各地都有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习俗,请写出你的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请你用“/”划分朗读节奏,并作简要赏析。
对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示例: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曲《思乡曲》、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2.示例:吃月饼、赏月、给长辈送礼物等。
3.节奏: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赏析:上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篇7:七年级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及原文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篇8:中秋咏月诗词
第一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 怎样体会后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第二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篇9: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篇10: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篇11:《中秋咏月诗词》 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 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 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
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
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
(五)当堂背诵
四.学习《水调歌头》
(一) 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 听朗读带。
2. 学生自由诵读。
3. 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 疏通课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
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探究学习
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
篇12:13、中秋咏月诗词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一、 目标全解:
1、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 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 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4] [5]
篇13:中秋咏月诗词同步训练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同步训练
1.填空。
①王建,字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苏轼,字________,号________,《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
②《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____而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则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
2.默写。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④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两句带有“月”的诗句,本文诗句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下面这首《凉州词》的解说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首句“远”、“上”二字,描绘出了黄河滚滚滔滔流向天际的雄浑景象,意境辽阔;第二句中,一个“孤”字,不但写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荒僻,也抒发了戍边士卒的孤独寂寞的情怀。
b.第三句中,“羌笛”是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怨杨柳”是指吹奏名叫《折杨柳》的哀怨的乐曲;第四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明写了边塞的荒凉凄寒,暗写了统治者对戍边士卒的漠不关心。
c.诗的前两句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黄河、白云、高山等景物巧妙地组合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后两句运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戍边士卒的同情。
d.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悲壮苍凉而又韵味深远的意境。
5.(xx年无锡)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6.(xx·四川)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1)(2)题。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xx·黑龙江)“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造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仲初、唐、《王建诗集》;子瞻、东坡居士、苏辙
②杜郎中、亲人、艾青、祖国统一;
2.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3.“明月别枝惊鹊”、“月出惊山鸟”、“明月万山头”。
4.c
5.a 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厚,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
6.(1)深秋晚景图(意近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中形象的感受能力和联想能力,并能对诗中的形象加以概括。
(2)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心情(意合即可)。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传达的情感的理解。
篇14:中秋咏月的诗词的内容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 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
篇15:中秋咏月的诗词的内容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中秋咏月的诗词
★ 中秋咏月的诗句
★ 咏鸡诗词
★ 中秋诗词大全
★ 中秋诗词朗诵稿
★ 关于中秋的诗词
★ 中秋诗词佳句
★ 中秋夜访月作文
★ 中秋美文:念月
中秋咏月诗词教案(精选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中秋咏月诗词教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推荐度:![]()
![]()
![]()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