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o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
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
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
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篇2: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近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板书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爱新装心思兴趣.“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六、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游行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游行,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游行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五、板书
穿新装骗子加班骗子献衣皇帝穿衣大家吹捧展新装老自姓不敢说真话一个小孩说了真话所有的百姓都说真话皇帝心里很恐慌
六、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4、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篇3: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模板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互生共长的。而学生又是阅读对话活动关注的中心,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去自行发现、自行构建文本的意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根据《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要充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
【文本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是一篇享誉世界的童话佳作。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来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
它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提炼概括、集中创造出来的,比现实生活中实有的更具代表性,因而能够让读者感到信服。《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就很有这种特点。
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在于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情分析】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提高,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了童话这种形式,所以从内容来看本文浅显易懂。
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课文思想主题的把握往往不够深入,而且大部分学生对童话的写法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课文理解常常稍显肤浅,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法方面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逐步深入。
要浅文趣教,让学生在学习中读出兴趣,体会谐趣,悟出理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理清写作思路;通过分析各种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练习运用默读和跳读的方法;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调动创新思维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领会童话所揭示的人性中虚伪的弱点,培养敢于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童话通过描写人物,借助夸张、合理的想象来揭示作品主题的写法
【教学方法】情境激趣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
【过程设计】
一、创情境,引新课
诗意的童话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记忆,我们曾无数次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那里充满了幻想和神奇。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两首小诗,……由顾城《献给安徒生童话的诗》引入安徒生,作者介绍由学生补充完整。
安徒生用他那支神奇的笔,带我们走进了神奇的童话王国。那个渴望幸福,渴望爱,甘愿化为泡沫的人鱼公主;那个受人排挤,遭人欺侮,最后美丽蜕变的丑小鸭……都是大家记忆深处的感动。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近安徒生童话,重温经典之一《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情节,明思路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围绕线索梳理本文情节结构,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并在横线处填一个字。
引子:皇帝爱新装(第1自然段)
开端:骗子织新装(第2--4自然段)
发展:君臣看新装(第5--22自然段)
高潮:游行穿新装(第23--32自然段)
结局:小孩揭新装(第33--36自然段)
3、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预设答案:蠢、骗、伪、假、傻、套……)
4、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分别用一个字加以概括)
以骗为例: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设计意图:梳理情节,理清思路,让学生紧扣“新装”来概括,有利于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快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读课文,品人物
(学生活动设计)
课文运用一系列人物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一群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请大家跳读课文,然后就某个人物发表你的看法。
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把文中某个人物描写的有关句子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在下列句式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
一个的皇帝(描写)
两个的骗子(描写)
一群的大臣(描写)
一些的百姓(描写)
一个的孩子(描写)
2、小组代表上黑板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分析人物,落实到具体的生动典型的语句上去赏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是突破“学习重点”的一个过程。)
四、明是非,辨美丑
1、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想一想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只有小孩子敢说真话?
3、小孩子最先说了真话,紧接着老百姓也说了真话,而皇帝为什么只是发抖,他明知道这是个谎言,还要继续把这谎言继续下去呢?
4、笑声过后,你在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讲诚信、说真话
童话世界里的人生哲理——真、善、美
读童话读生活读人生
【结束语】童话是什么?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但其实成人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盘点收获,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作业设计:
1、拓展延伸:这个故事在生活中真的会发生吗?你能列举一些类似的事例吗?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
2、小试身手: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宫中会发生什么事呢?试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给本文写一个续篇,大胆想象,合理夸张。
(设计意图: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夸张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写法来续写故事。)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老课文,但它又是一篇典型的童话故事,所以我根据童话的特点,以情节、人物、主题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童话主旨和夸张、想象的写法的理解为教学难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2、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3、研读课文,品析人物。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夸张的写法以及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方面来品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师生互动;
4、质疑探究,归纳主旨。以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主;
5、总结写法,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夸张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写法来续写故事。教学时间为两个课时。在教学中,我基本做到以下几点:
1、以语文课堂的三个维度为基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教给学生品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归纳文章的主旨,渗透思想教育。
2、为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但同时也有如下遗憾:
1、一课时的内容时间有些仓促,在品析骗子、官员等人物形象时,如果能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2、在体会童话所揭示的深刻意义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我强调了是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讲解,但是在课堂中,都是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赏析的。通过这两节课,我感触很深,认真反思,收获不浅。要上好一节课,我们教师首先要自己独立钻研教材、教参,吃透文本。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过程,将学生放在首位。再次,教师课堂上要有随机应变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篇4:初一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一、童话的想象和夸张
二、童话的朗读
教学难点
1、本文是怎样运用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表现中心的。
2、体会“诚实”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阅读《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明确课文的出处、作者、国籍,文章的体裁。教师小结童话的特点,突出“幻想、想象和夸张”,启发进入课文。
二、观看录相(或听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诵):《皇帝的新装》
1、要求: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
2、教师注意在关键处停下指导学生猜读:例如,听到“为了要穿得漂亮”,想象一下,这个皇帝图漂亮可能会到什么地步?听、想、读结合,体会作者想象丰富精妙之处。
三、学生读,要注意正音正字。
1、学生各选一个角色的几句话画出朗读标记后试读。(标记按下要求作:/表示节奏,→表示平调,↗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折调。)教师作示范,指导朗读。
3、列出课文中出场人物名单及人数。
4、选定角色,起立朗读。同学朗读完毕,要互相评议指出优缺点。
四、概括故事情节。(略,参见教材分析)
五、作阅读提要,具体要求:
1、抓全篇的基本内容,即主要故事情节,勾勒轮廓;
2、各情节之间用连贯的语句叙述,可适当加以评论;
3、语言要简洁。
4、课外朗读全文录音。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讲讲、议议,把握各个角色的社会意义。
(提示:根据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分析、说明)
1、故事开头为什么要着意写皇帝喜欢“穿得漂亮”?
2、骗子为什么要介绍“新装”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3、皇帝为什么会相信骗子介绍“新装”特性的那段话?
4、皇帝、官吏明明一无所见,为什么还要交口称布料“美极了”?
5、从皇帝、官吏、骗子的所作所为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6、小孩子为什么能一语道破真相?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7、讨论故事中“诚实”的含义。
8、根据以上的分析,同学们从这篇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让他们各抒己见。)
三、口头训练:将课文改为骗子作第一人称复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班会时间,表演《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四、归纳童话的特点。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手段
朗读法、导读法。
课堂采用导读提示、学生自读、议议讲讲、读读练练的形式;采用朗读提示,学生自读,培养有节奏、有表情朗读、讲、议的能力。
篇5:初一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篇6:初一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大家爱读童话故事吗?为什么呢?因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蕴含一定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介绍作者:
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三】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以下问题接龙复述课文:(出示投影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为新装举行的大典上,老百姓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评析: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这些题,可以把全文内容提起来,并为下文分析人物特点、人物受骗原因做准备。)
【四】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根据课文5-21段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
请看投影屏幕:
1、课题是皇帝的新装,这件新装有何特点?这样的衣服你认为会不会存在?既然大家一读就知道新装是假的,为什么两个骗子还有那么大的胆子去骗皇帝?
2、皇帝一心想穿上这件新衣,为何没有一开始就亲自去看布料?当他亲自去了,面对空织机时有何心理活动?
3、当他觉得老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时,为什么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教师明确: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
4、请你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个……的皇帝。概括皇帝的特点。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
(评析:这四道题在难度上是有梯度的。第一题的第一、二问,学生都能答出,第三问和第二题就需要动动脑筋回答,而第三题只有个别好学生才能答出,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又富挑战性。)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一个愚蠢的皇帝。他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骗局前受骗就说明了他的愚蠢,而且作为一个皇帝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
一个不称职的皇帝。他每天只知道换衣服,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人们说起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一个虚伪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没看见,却不敢说出来。
一个可悲的皇帝。两个骗子用这么简单的骗局就能骗了他,而且他还不知道哪个大臣称职,还要用衣服去检验,非常可悲。
这些正是皇帝的特点。也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特点,才使这样简单的骗局成功,才导致了他可悲的下场。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传》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教学分析:
接龙复述课文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了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给课文加副标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
篇7:《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②感知课文情节,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③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内涵,结合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学习默读课文与朗读课文。
②学习生字。
③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近几年反映宫廷生活的电视剧很多,大家一定从电视上看到过许多皇帝,那么他们都穿什么样的衣服呢?皇帝的服装又给你什么感觉呢?(威严、高贵)可是竟然有这样一位皇帝,他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大街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这一故事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作者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作者,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
整体感悟
①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在默读前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a.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回视、不指读。
b.速度要快,每分钟约500字。
c.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d.圈出不会认读的字。
②教师板书重点字,教学生认读。
炫耀 妥当 分外 滑稽 陛下 御聘 头衔 爵士 勋章
③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指导简单评析。
[要求]分别担任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小孩子、其他人、旁白。
a.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准确表达语气。
b.听读的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出故事大致情节。
④请学生复述课文并作简单评析。
要求抓住重点情节、重点人物的重点语言复述,并注意模仿人物说话语气。
⑤理清故事情节。
在前两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划分故事情节、层次。
教师板书:皇帝爱新装成癖一骗子做新装一大臣官员等人看新装一皇帝穿新装出丑
以上两个环节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清故事,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
小结
阅读童话类文学作品,可以像阅读本课一样,先从情节人手,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课文内容,明白层次、结构及详略,然后再做细致的揣摩、探究。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词语。
②熟悉课文情节并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探究性讨论为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教学设计
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并记录好讨论结果(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问题)
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②故事中的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③你怎样理解故事的内涵?
④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预期结果]
问题一、二:故事的主人公是皇帝,这是个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极端奢侈、不务正业的皇帝。
问题三: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
问题四: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戳穿了骗局,揭出了真相,意在教育我们要保持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教师依次出示问题(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问题一:皇帝无疑是愚蠢的,昏庸**的,那么骗子骗取皇帝的钱财并愚弄皇帝这一行为值不值得肯定呢?为什么?
预期结果:有人也许会说骗得好,这样的皇帝,不骗他骗谁。而且愚弄了皇帝,也给百姓们出了一口气。有人也许会说骗子是可耻的,因为他们的动机就是骗钱,并不像一些“侠客”一样劫富济贫,伸张正义。
问题二:如果你当时在现场,你会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站出来,第一个说真话么?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情况么?你是怎么做的?说给大家听听。
预期结果:可能有同学说自己会站出来说真话,有可能有同学会说不敢。多数同学肯定都会遇到“说还是不说”的情况。至于如何做,可能有些同学不会讲真话。这一问题,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站出来说实话。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结合身边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通过这个环节的讨论,达到深刻领悟文章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高贵品质的目的,同时,培养多角度思维方式,也是这一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的“导学”特别重要。在讨论中,一要“导”学生说真话,二要“导”学生结合课文情节,结合生活实际分析。
小结学生发言,布置作业
①教师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
②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海的女儿》、《豌豆上的公主》等。
篇8:《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寓意。
智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1、由题目设问导入。
2、带着“给主人公加定语”,这样的一个问题朗读课文。读完之后,同学们用“一个___________的皇帝”谈自己对皇帝的初步认识和评价。
3、用两个字概括故事的情节,教给学生排除法、检验法、比较法。
4、文中的各类人物与这两个字有什么联系。
5、分组合作讨论,“骗”与“贪”的关系(教给学生析因阅读法),明确童话寓意。
6、提供中国古代文言文《狂人之细布》的材料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阅读,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明确童话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批判或揭露。
狂人之细布
昔狂人,令绩师绩锦,极令细好。绩师加意,细若微尘,狂人犹恨其粗。
绩师大怒,乃指空示曰:“此是细缕。”狂人曰:“何以不见?”师曰:“此缕极细,我工之良匠,犹且不见,况他人耶?”
狂人大喜,以付绩师。
(南朝《高僧传(初级)》)
────────
〖注释〗
绩师:纺织师。
加意:特别用心的织。
恨:不满意,嫌。
参照注释疏通句意后,要求学生与皇帝的新装进行比较。
7、游行大典结束后,皇帝会想些什么,展开想象,口头作文。
【板书设计】
小孩无揭
皇帝欲受
骗子财行
官员位助
百姓生传
篇9:《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第六单元第26课《皇帝的新装》
教材简析:
一、主题: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
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二、情节:开篇即夸张地述写了皇帝喜欢穿新装的癖好,接着讲述了两个骗子投其所好,轻而易举地骗过了皇帝,而后为皇帝“做”新装,是故事的开端。后来皇帝两次派大臣与官员查看新装,他们什么也没看见,可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愚蠢不称职,都一味儿地夸赞布料华丽漂亮,这是故事的发展。最后写皇帝穿上“新装”上街游行,当众出丑,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三、特点:采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地夸张是本文的显著特点,特别是用夸张手法塑造皇帝与大臣们的形象,从而更突出了他们虚伪、自欺欺的丑行。
四、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童话的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要适当点拔,使之对主题的理解水到渠成。
五、学生对文中问题的理解分析极易人云亦云,且理解肤浅,务必引导学生要独立深思,各抒已见,对问题的认识一定要言之有据。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
3、领会童话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
2、出示学习目标。
3、作者、体裁简介。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标上段序、听准字音并思考:
⑴皇帝有什么爱好?他的新装“新”在什么地方?
⑵根据“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情节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⑴爱新衣;新在“布:人间最美”,“特性奇怪:不称职、愚蠢者看不见”;
三、、分析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
⑴总括起来,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字,文章所写的人物与这个字分别有什么关系?
⑵仔细阅读课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的描写,然后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 受 揭
骗
皇帝 孩子
骗子 大臣
行助
皇帝:愚蠢、虚伪、奢侈、昏庸;
骗子:狡诈、善骗;
大臣:虚伪、自私;
孩子:天真纯洁、无私无畏。
四、探讨主题
1、皇帝甘于受骗,大臣乐于助骗,甚至百姓纷纷传骗,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2、故事中由一个小孩揭穿骗局,有什么用意?
明确:1、上层人物愚蠢、虚伪、自私、腐朽,整个社会假话成风。(揭露前者,批判后者,这就是这篇童话的主题)
2、教育我们要保持纯真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五、质疑问难
六、小结:一场闹剧,围绕“新装”,刻画出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 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真诚,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反思的。
七、作业:续写课文结尾(写在练笔本上)
要求:情节合理,文意相关;200-300字。
篇10:《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②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③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 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2、过程和方法:
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2、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培养敢说真话的品格。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为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炫耀 xuànyào (1)光耀的样子(2)华丽奢侈(3)夸耀
称职 chènzhí 才能与职位相称
妥当 tuǒdang 稳妥适当地
呈报 chéngbào敬词,呈文上报
滑稽 huájī
(1)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2)流行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一种曲艺,与相声相近,生动有趣
陛下 bìxià 对君主的尊称
精致 jīngzhì 精巧细致;细密
头衔 tóuxián 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爵士 juéshì
(1)欧洲君主国的最低爵位,不世袭,不在贵族之列
(2)领有爵士头衔的人
骇人听闻——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随声附和——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
1、设计导语: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2、简介作家作品:
(1)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像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安徒生童话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他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乃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共3页,当前第1页123
(2)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爱—织—看—穿—议—揭)
3、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皇帝喜欢穿新衣服,写出故事发生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至4段,叙述两个骗子向皇帝行骗,写出故事的发生。
第三部分,第5至22段,叙述大臣和皇帝受骗、骗人,写出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23段至末尾,叙述皇帝裸体参加游行大典,写出故事在高潮中结束。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五、课堂总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选作基础训练作业。
第二课时共3页,当前第2页123
一、复习检查:(联系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 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三、品读课文,讨论探究: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着重写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3、大臣、官员和皇帝都去看布料,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它们不同在哪里?
4、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讨论探究,归纳总结。
四、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五、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六、课堂总结,课外训练:
1、根据刚才的答记者问,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札记:
篇11:《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一、引言。
同学们,你们爱穿新衣服吗?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本无可厚非,但一个人如果穿得太出格,不掌握分寸,出尽风头,必将适得其反,闹出笑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皇帝的新装》。
二、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新装写了哪几件事?(见板书)
2、新装是什么样子的呢?
板书:
爱新装 做新装 试新装 展新装
显癖好 现手段 露愚心 揭真相
(皇帝) (骗子) (皇帝) (小孩)
三、分析讲解课文:
1、京城的两个骗子为什么能够欺骗皇帝而得逞?
(A、他们掌握了皇帝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显嗜好;
B、衣服的特性满足了皇帝穷奢极欲的心理,又迎合他自负多疑的个性——现手段。)
2、皇帝有爱穿漂亮衣服的嗜好,所以急于想知道衣料织得怎样了,又想起新衣的特性,“心理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但他又相信自己“无需害怕”。你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万一我看不见这衣料多难堪哪;这个国家我说了算,谁能把我怎么样。)
3、大臣、官员们看见新衣服了吗?皇帝看见新衣服了吗?在根本不存在的衣服面前,哪些人说了假话,他们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说假话是为了保住他们的地位和职务;市民中的成年人说假话是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皇帝说假话是为了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露愚心)
4、是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小孩子说出真话后,老百姓就马上传播开来?
(小孩子单纯,心里没有任何顾虑和杂念,所以敢说出真话;老百姓一看有人说了真话,“法不责众”,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揭真相)
5、当人们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时,皇帝是怎样的神情?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是真的,他知道他的愚蠢已经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是为了把这次游行大典举行完毕,以此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四、讨论:
你读了这篇童话故事,受到哪些启发教育?
1、说假话人大多有私心,头脑里有杂念;
2、昏庸无能的人常会任用阿谀逢迎,说假话的人;
3、骗子骗人总是投其所好,满足被骗人的私欲和虚荣心。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显示出来)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微胖、富态、语气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油头滑脑、阿谀逢迎。
4、老大臣:年迈、苍老、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对皇帝毕恭毕敬、貌似诚实实则狡猾;故作恣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庸庸碌碌、阿谀逢承、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计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却明白。
9、小孩子:无所顾忌、天真单纯、对大人说话不理解、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子父亲:想借孩子的话指出真相,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六、小结,布置作业 。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大家想一想,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大家续写本文。
篇12:《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通过分角色朗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把握人物个性。
2、师生围绕“皇帝为什么会上当受骗?”等问题进行阅读对话,从而深入探讨文章主旨。
3、激发引导学生对故事作批判性创新阅读与思索。
4、提供情境,舒展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前准备:
1、翻阅图书广泛地了解安徒生,作成资料卡片。
2、预习全文,自我设计最想与人探讨的问题。
教学流程:
一、学生交流资料,简介安徒生。
教师可适当作补充。
二、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个性。
1、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课文中不同角色的语气。
(1)、各学习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学生自由点评:谁读得最好?)
(2)、在学生小组分角色合作朗读的基础上班内演读,挑选第5至第14段。(教师可饰演老大臣一角参与其中)
2、教师与学生对话
全文围绕“骗”来展开故事情节,文中的各色人物与“骗”的关系怎样?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两位大臣骗己骗人;老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三、交流对话,师生合作探究。
四、拓展训练、链接生活。
1、本文想象丰富,故事情节曲折,让我们一起根据下面的情景提示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一次想象之旅。
(1)游行大典结束,皇帝回宫以后……
(2)过了一年,骗子又来了……
2、我们身边有着样自欺欺人的事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五、延伸阅读
1、再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以“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为话题,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将选择“丑小鸭”这一形象与学生交流)
2、学习小组各自编排课本剧,准备班内汇演。
精彩片段实录
师:皇帝为什么会受骗?
生:皇帝太爱漂亮了。
生:骗子的骗术太巧妙了,他们声称“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样一来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师:分析得很好。能结合课文并有自己的阅读分析。
生:皇帝受骗还因为他身边没有贤明的大臣,他被蒙在鼓里。
生:可是哪有人敢对他说明真相啊!
师:说得也是。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这篇课文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的。故事最早的篇名即是《赤身裸体的国王》。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昏君穷奢极欲、蛮横专行,大臣们也总是明哲保身、曲意奉承。
生:被压迫愚弄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投机取巧,欺骗有术。
师:说得太好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启示我们要说真话。
生:启示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
生:启示我们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敢说真话。
师:你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实在太好了!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这个社会说真话的反而倒霉,人们也就不敢说真话,因而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谁说出真相?
生:一个小孩。
师:这场骗局最后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分组。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因为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还未被当时不良的世风所影响。
生: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
师:说得对。让孩子发出“天真的声音”,也是安徒生用童语写童话的具体表现。同时,这“真”“美”的举动也和充斥前文的“假”“丑”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探究到安徒生的童话为何如此优秀这一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作者想象丰富,善用夸张手法。
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安徒生想象丰富,善用夸张。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中的描写作具体的分析。
生:文章第一节写皇帝酷爱新衣到了荒唐的程度——“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里用了夸张突出了皇帝的昏庸。
生:作者安排骗子所说的衣服的“特性”就极富想象,这种特性为下文的骗局展开作了“保障”。
生:在骗局面前,皇帝、大臣、官员的表现大体相同却各有特点。例如皇帝的骄傲、狡猾,老大臣自恃年高资深又可怜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师:分析的很透彻。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在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虚伪、愚蠢;有人认为是揭示人性的弱点,教育人们不要自欺欺人。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不做自欺欺人的人,而做一个
诚实勇敢的人。因为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
众生:没有。
师:好! 对于文中的人物,如皇帝、大臣、骗子、百姓等我们大致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你能“另辟蹊径”对他们做一番别样的评价吗?
生:皇帝被当众揭穿真相但未杀害小孩、百姓,还是有些仁慈。
生:大臣们也是迫于形式。
生:骗子精明,敢于愚弄最高统治者。
生:百姓尽管是无辜的,但他们有着致命的人性弱点,不敢做“出头鸟”。……
师:同学们能多角度的看待一个人,而且言之成理,有理有据,很好。当然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重要的是把握他的主要特性,辨证地评说他的“功”与“过”。由此我们也能更好地明确我们的人生态度。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情节简单,思想内涵却较深的童话。所以本课的重点也就在于如何把握全文的主旨。教师有必要借这一课的学习,教会学生分析,把握课文内涵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学习,知识的传授,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接受,而是利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助、交流的过程、自主地获得。这种自主学习易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种自主不是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放任自流,也不是说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正确的。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间的最佳结合点。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本课在一遍遍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多次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教师的平等参与激活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人物心情,基本上把握了人物个性。从而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意味着师生的交流是平等地与文本对话,教师的引导与分析,并不是代表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中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课文丰富的内涵,并调动了学生的人生体验,体现了解新课改理念,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更主要的是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后让他们注意驰骋,在“另辟蹊径”评价人物,学生思维空前活跃,评价的有理有据,使阅读过程也就成了一次愉快的旅程。
“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教任何一类体裁的文章,要以点带面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在这点本课设计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篇1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童话故事情节
2、体会文中对比、心理描写的作用
3、初步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
一、导入新课
1、由《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
2、投影:作者:安徒生国籍:丹麦体裁: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情节
2、学生复述,理清课文段落,并列出小标题:(1)癖好(2)受骗(3)出丑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各个角色的身份、个性,要分清哪些是人物心里想的和口头说的。一般地说,心里想的应轻读,口头说的应重读,朗读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来,口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
4、讨论归纳人物性格特点,并形成板书:皇帝(愚蠢、昏庸)骗子大臣、官员(狡猾)(自私)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情节齐读投影内容齐读学习目标自读课文学生复述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方式备课札记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分别找出运用对比、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2、分析“对比”手法开头:为了突出皇帝酷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穿漂亮的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尾: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与皇帝、大臣对比,从而突出孩子的天真、纯洁和聪明,突出皇帝、大臣的虚伪、愚蠢和卑鄙。
3、分析“心理描写”手法以第5段为例:心理描写十分细致,一波三折,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皇帝急于想看看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但他不敢亲自去,这件事暴露了他貌似尊严,实则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几句几经转折的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把皇帝自信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征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
五、布置作业
篇14:《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情节。
3、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4、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联想和想像。
2、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3、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方法:想象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新课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二、作者简介
这是一篇著名的'童话,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下面哪位忠实的读者想大家推荐一下他的主要作品?
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猜想。到了一个新情节的开头,不要急于往下读,可以先把书合上,自己先试着想像,看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是否有差别。(肯定会有不同的想像,可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内容,老师可及时给予鼓励。)
②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③ 指导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或段落,以便帮助理解文章线索,进行深入思考。
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爱——织——看——穿——揭——议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展开情节,让不同身份的人在这场骗局中登场,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
角色朗读,读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四、布置作业:
① 写生字,理解词义。
② 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能正确读出语气。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人物分析(想一想 议一议)
我们常说做人首先要是非分明、爱憎分明,别让谎言蒙蔽了我们的慧眼,别让虚伪侵蚀我们的心灵,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 议一议”下面的问题:
1、读完课文之后你觉得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谁又是最可爱?(找出证据来)
2、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最可笑者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 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 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 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骗子行骗为什么一路绿灯?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愚蠢,更怕丢了乌纱帽。
皇帝: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丢了王位。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也怕说真话有危险,但心里却明白。
虽然骗子是最可恨的,但是在这里骗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把“解剖刀”的角色。通过他们照出了皇帝及大小官吏们的丑恶灵魂,解剖了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病态社会。
二、小结
通过这则童话故事告诉我们
诚实正直 光明磊落
诚信
诚以待人 信以立身
三、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情节发展,骗子在安徒生的笔下他们最终没有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运用你的想象力续写文章《游行大典之后》。
六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集锦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