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30 06:10:11 作者:donutdodo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donutdod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唐的盛衰教学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唐的盛衰教学设计,希望您能喜欢!

篇1:唐的盛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内容,知道其发展演变过程。

2、例举史实,分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感受盛世气象。

二、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三、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 唐太祖、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的肖像图片,让学生辨认。

2、思考:唐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二)、了解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出示资料:据史书记载,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6,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提问:你认为唐太宗有可能会实施哪些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1、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思考:

(1).唐太宗重视生产的措施是源于他对什么的总结?

(2).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出示资料:经过唐太宗的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三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賫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作用:有利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增强了国力。

提问:唐太宗把“水”和“舟”分别比喻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时,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共掌朝政,唐朝之规章法典皆多为其所制。房氏多谋略,杜氏善决断,是以人称之为“房谋杜断”。唐太宗时与之商谈国事时,房氏常出谋划策,但优柔寡断。而杜氏果断立决,取拾得当。二人齐心协力,搭配得宜,佐唐太宗治天下。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唐太宗的这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4)这番话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风范?

反映了唐太宗善于以史为鉴,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的治国风范。

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征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征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回顾比较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总结: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提高了行政效率。

(2).分工合作,互相牵制。

(3).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3、文化上:完善科举制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gòu)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思 考:

(1)、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分别以什么标准选拔官吏的?

(2)、对读书人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3)、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沿袭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沿袭和完善科举制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三)、武则天与“贞观遗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原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高宗去世后,她自己做了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豪门大族,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出示资料: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诗中的开元是谁的年号?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什么关系密切?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

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

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

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

出示 :曲辕犁、筒车示意图

(2)手工业发达:唐朝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

丝织业技术高超;

唐三彩是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

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像银像雪,像玉像冰。闻名于世的唐三彩融合绚丽,斑驳淋漓。

出示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唐三彩、四川丝锦等图片

3、商业繁荣(引导学生看书)

(1)从哪些方面可以反映出唐朝商业的繁荣?

.都市众多商人多城市规划整齐

(2)出示: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古代洛阳城

古代扬州城: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4、出示资料:

盛唐气象

英国学者威尔斯描述道:在整个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五)、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渐渐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爆发了以边防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9,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唐朝灭亡后,中国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

课堂小结

按照板书从左到右进行复述:恢复并走向强盛——渐趋衰落

篇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重庆市四十八中 樊春霞

学习任务: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学习重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学习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在两千年以前,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纷争,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全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音)

唐雎(jū)         以君为长(zhǎng)者

以头抢(qiāng)地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

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

(1)由4位学生进行:秦王,安陵君,唐雎的语言各一人,其他部分一个人。

(2)大家评论四人的朗读情况:音准,是否体现出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和感情。

(3)老师在听学生意见后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领会积累一些词语。

──秦王。分前后两种情况,前面是傲慢无礼,口气强硬,轻视对方,后面是讨好和软的口气。其中:

前1: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用现在的什么词来表示?(生答后)确定“可要”。

抽出读这句。师指导。大家齐读。(以下各项同此作法)

前2:何也?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例3: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冠:帽子。跣:脚。抢:撞。

后:寡人谕矣。谕:明白。

读时要强调:

──安陵君。奉承恭敬,口气委婉。

“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虽然如此。要与下文形成转折。

──唐雎。沉着冷静,干脆利落。

虽千里……岂直五百年哉?虽:即使。

岂……哉:难道……吗?反问句式

与臣而将四矣   矣:了(陈述语气)

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四、课外作业

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

1.学生读错的字及正音。

2.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强语气的词)可要

何也 也:(疑问语气)呢

故不错意也 错:通错,放置。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冠:帽子跣:脚抢:撞

寡人谕矣 谕:明白

虽然,受地于先王 虽然:虽然如此

虽千里……岂直五百里哉?虽:即使。岂……哉:难道……吗?

与臣而将四矣 矣:(

篇3:《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

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

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

2、预习《核舟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

篇4:《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一、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速谈

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朗读

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四、研读

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合、读议结合,在熟悉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情节的发展过程、突出文章的十C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

自读点投

一、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

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

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

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

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表现手法

1、选材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自读思考

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此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

篇5:《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共33篇。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谋议或辞说。同时它还是一部散文集,文章的说理透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歼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徙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有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

篇6:《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⑴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⑵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⑶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速和语调,读出感情。

生:学生自读课文。

篇7:《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生A:正音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缟素 休祲 色挠

师:表扬A读得好或指出A读错的字,要求其他同学注意。

师:下面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

生:认真听读,注意老师的语气、语调、节奏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再次感知文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自主学习,翻译字句:

师:同学们,下面请你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注释,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并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组内析疑问难。

(学生把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词句上的疑问提出来,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师: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出示PPT课件5)

唐雎不辱使命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以头抢地 庸夫之怒 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师:出示一词多义提问(出示PPT课件6)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 把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凭,靠

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免冠徒跣 光

徒以有先生也 只是,仅仅

师:出示重点句子(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句子翻译)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作为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说。

篇8:《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师: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 哪两个主要人物?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安陵君、唐雎、秦王。唐雎和秦王是两个主要人物(板书:秦王、唐雎)。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了国土。

师:课文很精彩,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

(某生复述,教师表扬其勇敢精神并根据复述情况进行简要点评,并提问每段大意:第一段写了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第三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第四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师:秦王要求“易地”包藏祸心,小国使臣唐雎是怎样一步步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生: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师:课文主要运用了语言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请小组讨论,概括秦王和唐雎的性格特点?(提示:可以按照“从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______的秦王”和“从_________一句中,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的唐雎”的格式来谈。

生1: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阴险狡诈,不动用一兵一卒就让安陵君交出土地的秦王。

生2:“安陵君其许寡人”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以强凌弱、骄横狂暴的秦王。

生3:从“先生坐!何至于此” 一句中,看到一个他外表虽然强大,但内心其实十分懦弱,即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秦王。

生4: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终守之”一句中,我看到一个已识破秦王的伎俩,从容镇定、有胆有识、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的唐雎。

生5:从“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一句中,我看到一个爱国忠君、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的唐雎。

生6:从“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一句中,我看到一个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唐雎。

(若学生找不全,教师可以提示原文,这句话(或从这一神态、动作描写)能看到一个_______的秦王/唐雎,并做好板书。)

篇9:《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师:唐雎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师提示,如:面对社会不良风气或是面对歹徒,我们应当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地斗争……)

生思考回答:有。我们要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收获。2、教师总结。

篇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1、巩固性作业:熟记重点字句翻译。

2、拓展性作业:请搜集几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他们的事迹。

答案示例:

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墨子:防止公输般和楚王攻打宋国。

3、创造性思维作业: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写一个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片段。

八、[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秦王: 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跪谢

唐雎: 临危出使——沉着——士之怒——挺剑

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不畏强暴 视死如归

篇11:《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

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授新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

傀(guī)挠(náo)

2、学生朗读第一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4、学习课文第二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5、讨论以下问题:

①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请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唐雎揭示秦王的骗局,表现了维护领土的严正立场。

6、学习课文第三段,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⑤请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三、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疏通以下字词,理解本段。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徒以有先生也。

2、思考讨论:

①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②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③请概括第四段的段意。

写斗争的结局。

三、整体感知:

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4、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5、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采用反衬手法刻画人物。

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士。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与秦王抗争。秦王的骄横、狂妄、狡诈和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形象反衬出唐睢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的精神。

②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的性格。

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示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对话双方各自的语气符合各自的身份和个性,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

③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

本文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人公——唐雎,突出文章重点。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面对暴秦勇敢无畏、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经过,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怫然(盛怒的样子。)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抢地(撞地。抢,碰、撞。)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懂得。)

2、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篇12:《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知识,初步体会课文大意。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2、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等。

教学过程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三、检查预习

四、字词重点归纳

1、重点词句

加惠:给予恩惠

长者:忠厚长者

错意:置意

休祲:休:吉祥。祲:不吉祥,吉凶的'征兆

挠:屈服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意为直身而跪。

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头。

2、古今异义

虽然——今:表转折古:即使这样

是——今:表判断古:这样

易——古:交换今:容易

谢——今:感谢古:道歉,谢罪

3、词类活用

广:形容词做动词扩大

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五、整体把握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4、你如何评价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权、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六、研讨与探究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分析第三自然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为畏强权,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四)分析第四自然段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七、文章结构分析

起因:以地易安陵愿终守之

秦王不悦使唐雎使于秦

经过:故不错意也非若是也

轻寡人与虽千里不敢易

高潮:天子之怒布衣之怒

结局:长跪而谢之

八、拓展探究:

(一)如何刻画人物?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

2、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秦王:色挠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

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

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伏虎英雄。

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二)唐雎的说话技巧

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对方,不辱使命。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道义)、言之有“力”(威力)

九、启示: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课后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示例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唐王维

钱唐湖春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唐筛介绍信

唐骏语录

陆游和唐婉

唐的盛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的盛衰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