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三年级上册《亲人》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三年级上册《亲人》教学设计,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 目录
篇1:三年级上册《亲人》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亲人》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二、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把谁称作亲人?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师:在这些事例中,哪位亲人的事例给你的感受最深,就学习哪件事。怎么学呢,老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自学提示,谁来读一读。
课件:默读,思考志愿军回忆了和这位亲人的哪些事?事例中的哪句话给你的感受最深,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
谁对大娘的事例感受深,小金花、大嫂、学习相同段落的同学就近两三人结合小组,进行交流。
3、汇报自学,读中悟情(大娘):
师:谁对这件事感受深,读出你的感受。谁也找的这句话读出你的理解?同学们注意听看他们哪读的不一样。
师:她是通过抓重点词语弄懂句子的含义的,大家要向她学习这种好的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指导。
课件: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点拨:结合课文想一想雪指的什么,炭指的什么。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给战士们送来的仅仅是打糕吗,对,你们体会的真好,是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志愿军,鼓舞了志愿军使他们的斗志倍增,顽强拚搏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愿意再读读吗,把大娘关心志愿军的情感以及志愿军拚搏的精神读出来。谁来读读。
课件:我们还记得…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师:在这部分中还有哪件事给你感受深。
点拨: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抢救的是谁,是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志愿军,失去的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唯一的亲人,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朗读:面对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你一定有很多感受,愿意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我也想读,听听有没有和她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读。
师:想像一下当时的画面,进入情境感情就出来了。
4、汇报:小金花:谁对这件事感受深。
课件:同志们伤心的…你怎么落泪了呢?
点拨:学生朗读,失去妈妈小金花没有哭,可是与志愿军就要分别的时候,小金花却落泪了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5、师:还有哪件事令你感受深。
投影:“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你来读读。
问:这样高的代价指的是什么代价?
6、小结:
学习了他们的事例后,你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选择你感受最深的段落用你的朗读,读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换位感悟
1、师: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的战士,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你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角色练习说。
2、汇报:谁来说,你以谁的身份说。(还谁想说)
3、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感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再读读课题你对课题有没有新的理解。
4、师:那么今天就是亲人送亲人了,让我们共同抒发一下对亲人的依恋之情吧!
五、运用悟情
1、师:既然是亲人送亲人,你能不能将这段话改为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自己先练一练,也可以互相说说。
2、汇报:
改为:再看一眼志愿军战士,让他们再停留片刻。
3、师: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渲染升华
1、师:你们说,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什么凝成的?可称之为伟大的友谊。
2、火车慢慢的启动了,让我们再读读最后三段,再次感受一下两国人民那依依不舍的深情吧!
3、师:火车越去越远,可是两国人民的心却是越来越近。
两国人民共同说着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4、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咱们来写首诗吧,永远记住当时的场面。出示诗句填空“血火凝深情,依依相送行。无言默默泪。
(你我一家人“惜别知情深“有缘再相见“只见车影远”“天涯若比邻”“彼此常牵挂”。)
篇2: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能够用瓶盖排列、拼贴图形。
2、能够将各种瓶盖组合起来做成1——3件玩具。
3、对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瓶盖的巧妙利用,如何来设计、组合。
教学难点:
把各种各样的瓶盖组成有趣的东西。
教学准备:
范作、示范用材料。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瓶盖,腊光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谈话的形式)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份礼物。
你们看:(各种各样用瓶盖制作的的玩具。)
二、引导学生欣赏。
感受各种各样不同造型玩具的艺术美。
引起学生对设计的兴趣。
三、讨论交流设计与制作方法。
(1)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看到过的圆(柱)形的物体及物体中的圆形部分,如水井、风扇、太阳、月亮、灯、篮子、娃娃的眼睛等。
(2)四人小组讨论:如何将这些与眼前的瓶盖联系起来。
(3)联想游戏:
将两个瓶盖放在一起,想一想,他像什么,叠在一起,又像什么?将三个瓶盖放在一起,又像什么?比一比,看谁想的最多。
(4)老师小结。
对有道理的方法都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考虑:我今天准备用瓶盖做什么?还要用到哪些材料,怎么做?四人小组商量讨论。
四、学生动手制作
老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想像,设计出与他人不一样的物品。老师巡视并帮助能力较差的学生。
五、交流欣赏。
(1)全班互相欣赏每组的作品。
(2)请学生来说说你最欣赏哪一组的作品,为什么?
篇3: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2、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清楚明白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3、乐于交流,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态度礼貌大方,能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交谈。
教学准备:
课前每个学生向家长了解自己名字里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猜姓名,揭题
1、教师导语:同学们,认识老师吗?怎么称呼我?
对,老师也想认识一下你们,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
那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2、教师引导:知道老师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猜猜看?(生答)告诉你们,老师这个名字是……所以就给我取……这个名字了。
3、揭示课题:现在同学们都知道我名字里的故事了,老师还不知道你名字里有些什么故事呢。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向父母了解你名字的来历,现在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
二、介绍自己名字的含义
1、指名交流,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告诉大家你名字里的故事?(指名说,随机强调说话时的注意点。)
2、师评点,并出示说话要求:(1)说说姓什么,叫什么;(2)说清楚是哪个字;(3)名字是谁给取的;(4)为什么叫这个名字;(5)说说小名。
3、现在你想不想把你的名字里的故事告诉你周围的同学听?这样吧,我们六人合成一组来讲讲。(生小组交流)
4、周围的同学都知道你名字里的故事了,可老师还不知道,其他同学也都不知道呢,你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说,师随机点评。)
三、拓展练习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有,我有,大家有。有些知名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趣,老师来说两个人的名字,你们看认不认识。王昊、谢婉滢?不知道吧。那知道月亮姐姐吗?冰心呢?告诉你们,其实王昊就是月亮姐姐,谢婉滢也就是冰心奶奶。原来王昊、谢婉滢是她们的父母给取的大名,而月亮姐姐、冰心是别人或者自己根据她们的职业、爱好等给取的昵称或笔名。假如让你给自己取个名字,你会取怎样的名字?
2、你现在取好名字了,你能把你取的小名或者别名来告诉大家吗?你还要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生说)
3、有些知名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趣,课后可以去搜集、了解一下。
4、回家以后,和家里人说说,你从名字里知道了哪些新鲜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家名字里的故事,原来小小的名字里有着大学问呢!【2】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
2、说出对自己名字的看法,学会交际与沟通。
3、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快乐,培养学生交际与沟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来历,学会交际。从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回家向父母打听自己名字的来历或者询问家人或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指一生: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师问他/她:你知道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吗?你会写他/她的名字吗?(生写)
师问:同桌,他/她把你的名字写对了吗?(同桌说正确的名字写法。)
师再问:你知道他/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
二、以教材为依托,了解名字
1、我们学过的课文都是哪些作家写的?说说他们的名字。
2、你知道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那些人物?说说他们的名字。
3、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名字?
4、这些人的名字当中,你知道谁的名字的来历。
三、以说话为基础,小组交流名字的故事。
1、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说说你叫什么名字?是谁给取的?为什么给你这个名字?它有哪些特殊的含义?参考:大家好,我是,在字典里,我的名字中的()字的含义是()。通过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是希望我()。知道了这个名字的含义,我感到()。
2、根据上述,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
交流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的听,如果有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向讲的同学提出来,进一步了解。注意用语要有礼貌,神情自然。
3、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说清楚了没有?说得有趣吗?
四、作业
回家给家里人说说,你从同学的讲述里知道了哪些新鲜事。看看你能不能讲得清楚,说得有趣。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
清楚、有趣
教学反思:
说名字里的故事,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里都有家人对他们的期待,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去询问家人自己的名字有什么含义,这不仅有利于加强亲子关系,也让学生理解家人的良苦用心。课堂上,我多让学生说,让学生写他人的名字,也是在促进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交流故事环节,我以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发言,使他们能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所想的内容,以真正地实现沟通和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篇4:《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作者] 甘谷县西关小学 秦欢琴
[内容]
一、看懂图意引导
学生按由主体到背景的顺序观察图画,要求学生看得细致,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1.?图上画着谁?她们有多大年纪?图上的什么能说明老人的年纪大?她们各穿着什么服装?由此可知道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人?
2.?她们在干什么?你是从图上的什么景物知道的?她们会说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3.?根据以上问题,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②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硬朗、灵便、及时、毕竟、尊重。
③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擦”“肠”的读音,并分析指导“擦”“眯”“顾”的写法。提问词义。
②指名读出描写图上内容的段落。
三、讲读课文
(一)学习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课文五、六自然段。说说“我”为老奶奶做了件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老奶奶有衣物要洗呢?体会“我”是个多么有心计的`人啊!
2.?“我便悄悄地……然后又悄悄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语气。
3.?出示一段话,回答下面的问题: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①去掉带点的词,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句表达图意的。②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③老奶奶为什么说“真比我的女儿还亲氨?体会“照顾”的意思,说说“我”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在家里你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爷爷、奶奶或者你的?
4.?过渡提问:“我”能主动为老奶奶洗衣物是从小受了谁的影响?受到谁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妈妈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2.?妈妈是怎样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我的?
3.?小结:由此可见,“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妈妈身体力行及谆谆教诲的结果。
[1] [2]
篇5:《亲人》教学设计
《亲人》教学设计
一、看懂图意引导
学生按由主体到背景的顺序观察图画,要求学生看得细致,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1.图上画着谁?她们有多大年纪?图上的什么能说明老人的年纪大?她们各穿着什么服装?由此可知道她们各是哪个民族的.人?
2.她们在干什么?你是从图上的什么景物知道的?她们会说些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3.根据以上问题,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②通过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硬朗、灵便、及时、毕竟、尊重。
③知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2.检查自学效果:
①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擦”“肠”的读音,并分析指导“擦”“眯”“顾”的写法。提问词义。
②指名读出描写图上内容的段落。
三、讲读课文
(一)学习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课文五、六自然段。说说“我”为老奶奶做了件什么事?“我”是怎么知道老奶奶有衣物要洗呢?体会“我”是个多么有心计的人啊!
2.“我便悄悄地……然后又悄悄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语气。
3.出示一段话,回答下面的问题: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①去掉带点的词,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用词句表达图意的。②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③老奶奶为什么说“真比我的女儿还亲氨?体会“照顾”的意思,说说“我”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在家里你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爷爷、奶奶或者你的?
4.过渡提问:“我”能主动为老奶奶洗衣物是从小受了谁的影响?受到谁的教育?妈妈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2.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3.小结:由此可见,“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妈妈身体力行及谆谆教诲的结果。
4.过渡提问:妈妈和“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2.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毕竟”“上了年纪”“不灵便”的意思。说说“及时”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还可以将它换成什么词?
3.朗读课文。
四、总结
1.课题《亲人》中指的是谁把谁?当作亲人?
2.课文中哪些部分是作者的想象?根据什么想象?
3.学了这课,你受到什么教育?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写生字、词语,并用“及时”“照顾”造句。
篇6:《亲人》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篇7:《鱼就是鱼》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描写技巧,试着看图练写,注意使用动作来描写鱼儿的举动。
2、通过阅读懂得想象是建立在个体认知基础之上;探索过程有惊喜也有危险;属于自己的世界是最美的。
教学难点:
写话中会使用表示动作的词
教学过程:
导入:李欧李奥尼是绘本界的“伊索”,爱讲故事,故事里不仅有看得见的老鼠、青蛙、蟾蜍等小动物,也有看不见的大道理,边听边思考会让你脑洞大开。
一、看原版书说书名,体会扉页的用意(水底世界)
二、老师娓娓讲述故事从跨页1--6页
注意:跨页5 水草长出水面,代表时间之长
三、看文字,画画面。(跨页7--10)
跨页7 人是人的思维,因为人看见过鸟;鱼有鱼的思维,鱼没有离开过水底,他没有见过鱼之外的东西,所以就有鱼身鸟翅膀。
跨页8 因为有了跨页7的思考方向,孩子根据鱼的思维行进,会画有翅膀的奶牛。(再一次印证想象是建立的已知的认知中。
跨页9 10 鱼被青蛙激起了强烈的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即使在黑夜也常常想起,触发了后面剧情的发生,这是鱼的思维,一切动物离不开鱼的原型
四、看画面,填句子(跨页11--12)
指导: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描写鱼的状态,更进一步,试着加上语言描写。
五、娓娓讲述故事结局,悟深意。(跨页13--14)
注意:封底连封面是一幅完整的画面,鱼只有在水里才会感觉到世界的美丽。
[《鱼就是鱼》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
篇8: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唱:《乃哟乃》
2、动:简谱“do、mi、sol”及相应的柯尔文手势;认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音乐游戏“小音符找朋友”
3、拓展:了解土家族的歌舞节日“社巴节”中最具特色的“摆手舞”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do、mi、sol三个柯尔文手势及相应的唱名。
2、通过表演,加深对歌曲《乃哟乃》的印象,配上柯尔文手势,帮助认识和唱准do、mi、sol三个音。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乃哟乃》的独特旋律赋予歌曲的浓郁民族风格。
教学难点:视唱《乃哟乃》时配上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认识和唱准do、mi、sol三个音。
教材分析:歌曲是一首土家族儿歌,全曲由do、mi、sol三个音构成,独特的旋律赋予歌曲浓郁的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钢琴、谱表、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萤火虫》
要求:声音柔和,气息平稳,腰部有力支撑,唱出三拍子的韵律及夜晚的宁静感。
三、复习
1、复习do、mi、sol
(1)do、mi、sol三个音的柯尔文手势。
(2)听音训练
教师操作:钢琴弹奏每个音数遍,学生闭眼听,听出是什么音就用手势来表示,错的坐下,对的继续听音。
学生活动:听音练习得“听音冠军”。奖励一颗“红星”
2、视唱复习
535531553531‖
教师操作:钢琴伴奏
学生活动:跟着钢琴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
四、新授歌曲《乃哟乃》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土家族的儿歌,这首歌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乃哟乃》
1、播放录音范唱。
教师操作:播放录音
学生活动:欣赏录音演唱。
教师解说“乃哟乃”的意义:跳吧。
2、学习歌曲演唱
教师操作:钢琴弹奏
学生活动:跟着琴声轻声哼唱。
教师操作:钢琴伴奏
学生活动:跟琴轻声演唱歌曲《乃哟乃》
教师操作:钢琴伴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活动:分组及个别进行有感情地演唱。
3、歌谱学习
教师操作:钢琴伴奏
学生活动:跟着琴声轻声分句唱谱。
学生活动:全班齐唱乐谱。
教师操作:示范乐谱演唱并加进柯尔文手势。
学生活动:自由练习五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练习柯尔文手势。
交换乐句练习手势
将全曲连起来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
三、小结
教学反思:
《乃哟乃》一课是一节以唱,奏,跳为主的综合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乃哟乃》。了解土家族文化特点,学唱歌曲。学跳舞,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本节课,不管是土家族民俗风情的介绍,还是歌曲学唱前的听音游戏和学会歌曲后的摆手舞的学习,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为了体现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为设计而设计。
首先,通过简单的歌曲学习。引出土家族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并通过他们的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他们的摆手舞,在从学习摆手舞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摆手舞的伴奏乐器及节奏特点,并加以掌握。最后通过故事把整个教学结果呈现出来。并行成一个ABCAB的曲式结构。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接收学习与发现学习。我在教学中更注重的是采用发现学习的方式,运用“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学生,必须有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内化。”这一理念贯穿教学。这首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首先,用复习Do、Mi、SOL入手,根据整首旋律的音符节奏特点,从“135”的单音练习到旋律练习,不仅让学生熟悉这三个音,还为后面呼唤的场景打下了基础,我对识读乐谱的教学有了突破。
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因此我采用了手号的教学法。让同学们既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手号的帮助下更好的注意音准。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平时课堂中识谱视唱教学的难题。然后我又用“师生接龙演唱”这个游戏让学生自主地学会了歌曲,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音高、掌握了节奏,这个过程设计的环环相扣,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唱歌曲时我在这节课中巧妙地将相关文化渗透到教学中,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本课中土家族风土人情的介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了解,恰到好处,加深对土家族的印象。摆手舞的学习也是过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来历,再观看教师示范,总结舞蹈特点,最后进行学习。直观的视频教学让学生能很快的了解并掌握摆手舞的特点。在加入伴奏乐器后,课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完全激发出来。
总之,我从音乐本身的需求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进行了相关文化的渗透,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最后的展示是对一节课的总结与归纳。上完这课我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很丰富,形式多样,结构的完整性保持的很好。
篇9: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我是人民小骑兵》是吴光锐、王小平、齐景全作曲的一首木琴独奏曲由手风琴伴奏。结构为三部曲式。全曲由引子――A段(主题及其变化重复);B段(变奏+华彩);A段+尾声三部分组成。乐曲引子曲渐强到减弱的力度变化来模仿马蹄声。乐曲为2/4拍,节奏明快、时而舒展、时而密集,全曲采用乐句重复、音型级进、模进、变奏。旋律在低音、中音、高音区的上行和下行连续进行,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对比,以及颤音的运用等手法表现了小骑兵在草原上换的腾的场面。音乐所描绘的小骑兵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目标】
1、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感受蒙古族小骑兵的勇敢,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
2、通过静心聆听,学唱主题曲、模仿律动、敲一敲等音乐活动来音乐力度的变化,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
3、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我是人民小骑兵》,听辨主奏乐器――木琴的音色特点,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及情绪。
【教学难点】
尝试听辩出音乐中的风格和乐曲中的力度变化。
【教学重点】
体会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用不同的方式参与音乐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都来自大草原上,会骑马吗?模仿以下骑马的动作!
学习新课
师:蒙古小骑兵给我们带来了一段优美的音乐,让我们来听听、看看。(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音乐课件)
1、你知道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出示图片,介绍木琴的形状、演奏方式和音色特点。)
2、(播放《我是人民小骑兵》动画音乐课件)用动作、声音模仿骑马并听辨音乐力度的变化。
师: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呢?(小骑兵在骑马,他很勇敢)
谁能用声音来学学骑马呢?你是怎么知道小骑兵是由远到近的?
师:小骑兵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那我们的马蹄声该怎样呢?(由远及近,越来越响,渐强)用木鱼、双响筒等乐曲来学一学。
师:那如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应该怎么表现呢?(由近及远,越来越轻,渐弱)
轻的时候音乐也就是弱的,重的时候音乐也就是强的。你能举例出生活中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3、创编故事情节
师:小骑兵从遥远的地方来,一路上会遇到哪些事呢?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结合图片)
4、学习创编各种骑马舞蹈的动作,表演《我是人民小骑兵》体会小骑兵的勇敢。
师:如果去美丽的大草原上玩,什么作为我们的交通工具呢?
老师可不太会骑马,谁能来教教我呢?(鼓励学生创编多种骑马方式表演)
师:小朋友们表演的都不错,那你觉得如果我们去大草原的话还要注意什么呢?(学习小骑兵勇敢的精神)
再次完整的听乐曲,并总结。
篇10: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采山谣》
三课时
教学总目标
1、在“视、听、唱、动”的活动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体验秋天丰收之后的乐趣,从而表达对秋天喜爱之情。
2、演唱《溜溜山歌》,欣赏二胡独奏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河北吹歌《打枣》初步了解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歌词,创编画面,创作游戏,尝试创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全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教学思路
本单元用“歌谣”串联一些民歌、民间音乐和童谣,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用演唱歌曲形式,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欢民族音乐;用感受二胡独奏曲的形式,是学生了解二胡和河北吹歌,喜欢它们的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内容
唱:《树叶儿飘飘》《秋天红艳艳》《溜溜山歌》
听:《八月桂花遍地开》《采山谣》
动:音乐游戏“夸秋天”
教学重点
选择情绪的方法处理歌曲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全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
第一课时《树叶儿飘飘》
教学目标
1、学唱《树叶儿飘飘》,学生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参与对歌曲的创造、表现和体验,在“视、听、想、唱、动”等综合音乐活动中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2、在聆听中感受、生活中表现、创编中发展。
3、让学生初步掌握和认识全音符时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抒情的美好的声音表现喜爱秋天的心情。
2、尝试结合美术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感受音乐激发兴趣
1、导语
(请一位同学用二胡演奏一段乐曲,放一段二胡乐曲)
你们知道他演奏的是什么乐曲?(简介二胡的构造、性能,并模仿二胡演奏姿势)
2、听录音:播放二胡独奏《八月桂花遍地开》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什么情绪?(通过视、听、讨论,加深对作品的感受)
3、在次播放乐曲,请同学听着音乐,哼唱旋律,模仿二胡的姿势演奏。
4、第三次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学生扭秧歌步,用动作来感受乐曲所表达情绪。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这首乐曲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后回答)
2、(出示画面,树叶飘动的情景)
师:树叶儿飘呀飘,荡到了天空。你们猜猜,谁会看它?
3、聆听鸟儿飞翔的音乐,随音乐律动。
4、(请一位同学上台模仿燕子飞舞的动作,教师弹奏,学生活动,教师朗读歌词)同学们,你们模仿蚂蚁和小鱼的动作。
5、你们能不能设想一下,它们看见飘落的树叶后会做些什么?
6、教师范唱
三、参与学习寓教于乐
1、(出示歌词)教师再次范唱
2、练习重、难点:切分音“53?
”“32
?”跳进“3-5”“1-5”及结合歌曲结束部分,认识全音符。
3、跟琴轻声模唱,音要唱准。
4、分角色进行配乐朗颂歌词
5、学唱歌曲:师生合作、分组、分角色等进行演唱。
四、情感表达体验乐趣
1、教师准备树叶道具,供学生使用,分组按角色进行情景表演。
2、各组汇报,相互评价
3、布置家庭作业:
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五、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秋天红艳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大胆、自信地演唱歌曲《秋天红艳艳》,从中表现出愉快心情、唱出美丽的秋天。
2、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手、脚、嘴等身体部位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动作进行歌唱表演等。
3、音乐游戏“夸秋天”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胆、自信地参与创编、表演。
2、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秋天红艳艳》
3、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秋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活动展示
1、同学们,我们用动作和歌声表达出秋天的美《树叶儿飘飘》
2、再请个别同学上来表演一遍,把你们自己准备好的道具带上来,创设情景。把制作好的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二、学习歌曲:
导言:同学们展示、表演的很好,你们听!
1、观看课件,使学生理解歌词大意。
2、学生学习歌词。
3、教师范唱。
4、学生张口默唱。
5、轻声唱。
6、启发学生带着高兴的情绪演唱《秋天红艳艳》。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秋天红艳艳》。
三、创编、表演
导言:同学们,今天演唱地很好。可惜今天这儿没有打击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大家能想个法子来为歌曲伴奏吗?
1、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手、腿、口技为歌曲编创伴奏。
2、随《秋》歌曲为歌曲音乐拍节奏为歌曲伴奏。
3、教师头戴喜鹊头饰扮演妈妈邀请爱劳动的小喜鹊宝宝们在教室飞行,欣赏秋色,收获秋天。
四、小结
第三课时《溜溜山歌》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溜溜山歌》,体会歌曲的语气,简介安徽民歌的特点。
2、欣赏河北吹歌《大枣》,感受用唢呐模仿人物对话的情景。
3、唱一唱、认一认全音符、十六分音符。
教学过程
一、认认、唱唱全音符、十六分音符。
1、复习拍的有关知识,五线谱中do的音高音位,复习do一la6个音的音高音位。
2、在“手谱”中找到“do”的音高位置,并玩玩手谱游戏,复习一下学过的7个音。
3、感受全音符、十六分音符。
4、学习看谱视唱,注意十六分音符的作用。
二、学唱歌曲《溜溜山歌》
1、导入:教师唱几首民歌,让学生说出什么地方的民歌?
2、(教师弹琴范唱)请你们根据歌曲拍一拍强弱规律或划指挥
图式认出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3、看谱拍节奏,。
4、教师弹歌曲旋律,范唱歌谱,学生拍歌曲节奏。
5、让学生按旋律走向。
6、分句视唱,学会歌谱。
7、学读歌词,接龙形式
8、用亲切、喜悦的情绪,演唱歌曲《溜溜山歌》
9、听听安徽孩子是怎样唱《溜溜山歌》的。
10、模仿安徽小朋友演唱的方法。
11、边唱边表演
12、教师示范创作一段歌词,然后指导学生自己创编。
三、欣赏《打枣》
1、听赏《打枣》吹歌
2、同学们,乐曲中有唢呐模仿人物对话的情景,你听出来了吗?猜猜看,他们在说什么?
3、我们也来模仿一下唢呐的声音。
四、小结
第四单元课后反思:
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指《音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经过学习应达到的演唱、演奏、识谱视唱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普通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教学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其内容和要求都是从感受与表现音乐的情感需要出发,适应音乐实践活动的需要,不作过高、过难的要求;而且,音乐教育的音乐知识技能学习都是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之中,没有独立的分科,因此,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评价应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综合演唱、演奏、读谱视唱、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考核。本单元用“歌谣”串联一些民歌、民间音乐和童谣,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用演唱歌曲、读谱视唱、欣赏形式,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喜欢民族音乐;用感受二胡独奏曲的形式,是学生了解二胡和河北吹歌,喜欢它们的独具魅力的演奏风格。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学到一些基础的音乐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篇11: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感受体验、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唱歌曲“七个小兄弟”,能对歌曲进行综合性、创造性表演。
2、通过聆听和表演《Do― Re― Mi》,走进音乐的世界,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听赏、分析、比较等方法,让参与、体验音乐的魅力,了解和熟悉“音乐朋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听、唱、动等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作品带来的乐趣,萌生积极尝试好探索音乐奥秘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对歌曲能进行综合性、创造性的表演。
2、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歌曲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
钢琴、VCD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定向导学激趣
目的:通过聆听和表演《Do CRe――Mi》,走进音乐的世界,在“听一听、唱一唱、演一演”中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的听、唱、议、演等各项活动,并从中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方法:赏析、体会、参与、表现。
过程:
1、动一动
学生随着《Do―Re―Mi 》的伴奏音乐,与教师一起律动。
2、猜一猜(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七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
听赏歌曲《 Do―Re―Mi 》。
3、议一议(复听歌曲,深入感受)
师:有谁知道刚才欣赏的歌曲叫什么?是哪部电影的插曲?
简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故事情节。
复听歌曲,请学生议一议歌曲的情绪以及演唱形式的变化。
4、演一演(参与表演、加深体会)
用表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和歌曲中所表达音乐形象的体验。
1)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扮演老师(或老师担任),表演歌曲的领唱部分,其余同学分成七个小组,分别扮演do re mi fa la si 七个小音符,表演歌曲的合唱部分。
2)相互评价
全班同学在唱唱、跳跳的同时展开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身的欣赏和表演水平。
(二)感受探索自主学习
目的:能用活泼欢快的歌声演唱表现歌曲《七个小兄弟》。
要求:引导学生自我感受,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探索音乐元素,这是三年级学生音乐学习的发展性要求之一。
方法:赏析、体会、参与、表现、合作。
过程:
1、小音符的本领
师:这七个小音乐就像是《白雪公主》里七个神秘的小矮人,它们的本领可大了,能变化出成千上万不同的曲调。
播放几首歌曲,带领同学们唱唱,谈谈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小音符为什么变化出这么多曲调呢?
师小结:小音符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
2、引入歌曲《七个小兄弟》的学习
1)播放歌曲《七个小兄弟》的录音,请同学们听辨歌曲旋律在节奏变化后所产生的不同情绪,感悟音的高低、长短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让学生反复听赏、感受、体验中,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此歌)
2)听别歌曲中(1―4小节)与(21―――24小节)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分男生、女生进行演唱
3、表演与创作
4、歌曲拓展编创活动
师:童话故事里的七个小矮人,有一个非常可爱又漂亮的朋友,是谁呀?(白雪公主)
师:我们也把她请来跳舞、唱歌吧!
(讨论决定由班上一位女生扮演“白雪公主”,男生扮演“七个小矮人)
分组讨论并进行创编动作,并做汇报表演。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三)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目的:挖掘生活中跟音乐有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要求:通过寻找生边能够发出响声的物品,演奏或为歌曲进行伴奏。
方法:讨论法、比较法、表演。
过程
1、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有的甚至还能唱歌呢!
2、教师和学生 一起寻找身边能够发出响声的东西,创编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七个小兄弟》进行伴奏。
(四)小结
篇12: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学会《对十》,并用明亮的声音欢快地演唱;能用自己动手制作的霸王鞭边唱边表演。
听赏时,能随乐哼唱双簧管独奏曲《小放牛》的旋律,并说出乐器的音色特征。
能积极参加《谁家的门铃在响》的音乐游戏,并能初步听辩和模唱简单的音程。
教学设想
本课在设计时采用“听-唱-做-学-演”的教学形式,创设全体同学一起去农村游玩的教学情景,将三个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先听着《小放牛》的音乐踏上去农村游玩的旅程,然后再通过《谁家的门铃在响》的游戏邀请一个小动物做导游,最后在和农村的小朋友一起学唱和表演《对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演唱歌曲《对十》,并用自制的霸王鞭进行表演。
难点:即兴为《对十》创编歌词和舞蹈动作。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一套、小木棍、彩色纸、剪刀等。
教学方法
情境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律动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表现农村小朋友生活的歌曲,你们还记得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个比赛,看谁的歌儿多?
学生演唱《老水牛角弯弯》、《放牛歌》、《采山》等歌曲。
师:你们唱得都不错,今天我还要再次带大家到河北省的农村去看一看,听说那里的小朋友喜欢边说谜语边对歌,而且还边唱边舞着小彩棍!你们想去吗?那我们就出发!二、寓教于乐
听赏《小放牛》
师:同学们,在出发前我们最好先熟悉一下河北的小朋友都喜欢唱什么样的歌曲,要不待会儿他们向我们挑战,要和我们对歌怎么办?我们可不能输呀!我这里有一首根据河北民歌改编而成的乐曲《小放牛》,你们先听一听。
聆听乐曲,让学生选择乐器。(讲台上放竹笛、手风琴、双簧管。)
师:你们知道这首乐曲是那种乐器演奏的吗?(简单介绍双簧管。)
师:听完乐曲后,你仿佛看见河北农村的小朋友都在干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听儿歌对唱《小放牛》。
师:说得不错,小朋友都在河边放牛、玩耍,你们听他们还边玩边唱呢!(课件播放歌曲)
介绍对唱形式。
师:这首歌曲有几个小朋友演唱呀?他们演唱的语气是怎样的呢?
师:对了,两个,我们把两人或两组之间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叫做对唱。
音乐游戏《谁家的门铃在响》
师:下面我们就出发吧!在开始旅行之前呀!我给每一组都请了一个小动物当导游,但是他们现在都还在家里睡懒觉呢!你们去叫醒他们,好吗?
模唱门铃声。
师:我现在将每个动物家门铃上的声音告诉你们,你们请听清楚了!(全班模唱)
小兔:31小熊16小猪15小猫63小狗51
上门请小动物导游(全班分为五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小动物。)
师生游戏。
用钢琴弹奏门铃声。
学生听到后,先说是哪个小动物的家,再用叮咚唱出来。
唱对了,小动物的家门就会打开,唱错了的话小动物就不开门。
(课件演示)
师:小朋友,你们真不错,每组都请到一位小动物当导游了。下面我们就出发吧!
学唱《对十》
同学们,你们看,河北的农村到了,你们看那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播放小朋友边唱歌边打霸王鞭的片段。)
介绍霸王鞭。
师:这是河北小朋友最喜欢的一个传统节目,每到过年过节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表演,他们手上拿的道具叫霸王鞭,你们想学吗?
初听歌曲
师:别着急,在学打霸王鞭之前,我们必须学会歌曲才能边打边唱,你们仔细听这首歌,它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习歌词。
师:这也是一首对唱的歌曲。下面我来问,请同学们回答,好吗?(按节奏念歌词)
小组之间对念歌词,接龙游戏念歌词。
要求学生读出一问一答的语气。
模唱旋律
师:请同学们一起轻声用“噜”哼唱一下这优美的旋律。(模唱两遍)
学唱歌曲
师:老师带唱第一段。
请学生演唱第二段。
全班学生跟琴齐唱三、四段。
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速度来演唱?(情绪:欢快活泼;速度:中速。)
你能在演唱这首对唱歌曲时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吗?(学生讨论。)
师生对唱,表演歌曲。
全班参与,分组对唱。
三、创造表现
歌词创编
师:同学们,你们仔细看一看,我们唱的歌曲和歌名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生答:歌名是《对十》,而歌曲只唱了对三。)
师:所以,剩下来的歌词就由你们来创作完成好吗?
课件出示图片。
师:每个动物小导游的手上都有一张图片,你们就抓住这个动物或植物的特征来进行歌词的创作吧!
学生讨论创编歌词
采用不同演唱形式,进行自创歌曲的表演。(鼓励学生联想其他的事物来创编歌词,互相之间可进行问答。)
舞蹈学习与创编
师:学会了歌曲,我们就可以边打霸王鞭边唱歌了,下面请大家拿出我们自己在家里制作的简易霸王鞭和老师一起来学几个基本动作吧!
教授基本动作:单腿背手击鞭
半蹲叉腰击鞭,两人单腿背手对击鞭
全班合音乐一起表演。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动作吗?(学生讨论,创编新的动作。)
小组上台展示表演。
全班边唱《对十》边表演。
四、总结全课。
篇13: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牧歌》】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
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小放牛》
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初听录音乐曲:师设问:
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
C、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
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
4、听乐曲
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篇14:三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生平与主要作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中华民族的音乐。
(2)体会“小毛头”街头卖报的情景。用纯真的心情唱好歌曲《卖报歌》。“新”“旧”对比,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创设“小毛头”街头卖报的情景。用歌声与形体动作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情绪的启发,学生动作的创设。
教学准备:钢琴、VCD《聂耳》电影片段、报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情――情景导入
二、激情――了解聂耳的生平以及《卖报歌》的创作过程
(1)老师:你们想不想了与聂耳有关的事情?
课件欣赏 电影《国歌》片段
欣赏后,教师对聂耳生平简单介绍
请同学唱一唱,如果没有就放录音欣赏一遍《卖报歌》
三、感受情感――学习歌曲《卖报歌》
A、划拍视唱乐谱(看课件上出示的乐谱)
唱一两遍
B、学唱歌曲
四、表现情感――启发学生体会歌曲
请一位同学来唱第一段歌曲。(学生演唱,老师弹琴)
体会第二段歌曲: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把歌曲唱一遍,然后要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意思,怎么表现,并把关键的乐句唱出来。
同学小议后,再一起把这一段唱一遍
体会第三段歌曲: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体会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唱。欣赏老师的演唱,学生体会,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一段也是表现“小毛头” 卖报时的凄惨景象,但最后一句是表现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所以要唱得强一些。)
同学们模仿老师的感觉把第三段唱一次。
按体会的情绪完整地把歌曲唱一遍。
五、创设情境――动作表现与歌曲的情感结合
分三段,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创设“小毛头”当时卖报的情景,表现“小毛头”的心情。
以小组的形式分别表演
同学点评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一起表演
六、小结
老师:今天我们再也不要像“小毛头”一样去街头卖报了,我们可以坐在这明亮的教室读书学习,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爱,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
第二课时
听赏乐曲《金蛇狂舞》
教学重点:听赏乐曲《金蛇狂舞》,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堂鼓和锣营造热烈气氛的表现力,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气氛,探索、表现乐曲表现的情境。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金蛇狂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能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2.通过欣赏,感受音乐中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以及不同音乐元素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境;
3.通过欣赏本课乐曲,使学生了解“螺丝结顶”、“对答呼应”等民族音乐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上节课介绍了,聂耳叔叔不但写了许多反映穷苦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和爱国歌曲,还创作了优秀的民乐合奏曲,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金蛇狂舞》。
三、新课教学
A、初步完整感受
B、分段聆听
C、完整体验
四、综合游戏
五、小结
★ 三年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亲人》教学设计(精选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