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安德鲁在烤蛋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煮书》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煮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煮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三、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初次看到这篇文章的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领会什么是“煮书”?为什么要“煮书”?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字音
苍劲有力转椅嘛食粮杜甫疑惑不解
得心应手妙词佳句豁然开朗
指名读
齐读
2、练习
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直挂的长条的字画。
书画笔力老练挺拔。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
3、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节读课文。
(2)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疑——爷爷书房里的一张条幅使“我”产生了“书怎么可以煮”的疑问。
释疑——爷爷的解释使“我”弄清了什么叫“煮书”。
悟理——“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
(四)、精读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煮书”?大诗人杜甫是怎么“煮书”的?结果怎样?
(2)谈谈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你还知道那些有关“煮书”的名言。
(3)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煮书”?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煮书”就是读书时反复朗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大诗人杜甫小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他做起诗来就感觉得心应手。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读书能够透彻理解万卷书,写文章就会如有神助。即多读书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有关“煮书”的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作为小学生应该这样“煮书”:每天清晨起来,放声朗读几遍课文,仔细品味一番。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设计
1、摘抄妙词佳句。
2、写两句有关“煮书”的名言。
篇2:《煮书》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文之前,我把这一课怎样教学也好好的“煮”了一遍:这篇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相对学生之前学习的课文,这篇课文内容较深 ,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开课初,我就从课题的“煮”字入手,让学生用这个字来组词,学生说“煮菜”“煮饭”“煮茶”等等,我问“你们煮过书吗?”学生都使劲的摇头,此时我让学生读题质疑,最后将问题小结为三点:
1、什么是煮书?
2、怎么煮?
3、煮书有什么好处呢?
这篇课文较长,将问题归纳以后让学生读文,边读便圈画,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最后还是有部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透彻的理解课文,有的住“煮熟了”有的还是“生”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对那些能力弱的学生要降低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体会学习的乐趣。
篇3:“煮书”
江苏省南京市 南京市青云巷小学 三(1)班 于佳汇
星期五,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名叫“煮书”。我一看这题目,一串串问号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书怎么能煮呢?书一煮不就烂了么?再说,书煮熟了也不能吃……
我带着一大堆问号看起了课文。哦!书中作者的爷爷告诉我们,原来“煮书”不是真正地“煮”,而是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的.爷爷还告诉我们“煮书”先从“煮”语文书入手。书上的每篇作文都是范文,每天早晨,放声读上几篇,细细品味一番,十分有意思。这样我们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以后说话和写文章就不愁了。嗨!瞧我这记性,每天早上我们不都在“煮书”吗!我那书都快被我“煮”烂了。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了“煮书”不是真正的“煮”,而是去反复诵读品味。
指导教师:郭慧芳
投稿:2004-7-2 16:12:26
篇4:下册《煮书》教学片断及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师:板书课题--“煮书” 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 生:什么叫“煮书”?为什么要“煮书”? 生:怎样“煮书”? 生:为什么要用“煮书”作为课题? ……(略) 师:好,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 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 [评析:这一教学过程,从审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学生有了探求知识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作了有力地铺垫。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师:谁来说说你读懂什么?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煮书”,就是“常常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生:我知道了“煮书”的好处是“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 生:我还知道了怎样“煮书”。就是“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啊!” 师:出示相关语句。 谁能把这些语句读好?先自己读读。 生:自读。 师:谁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读得怎样,要说出理由。 生:读。 生:评议。 生甲说:读得好。因为读出了课文的内容。 生乙说:他读得很流畅,但没有把爷爷的语气读出来。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乙:读。 生:齐读。 [评析:这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体现了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师:我们已经读懂了课文,你们想不想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演出来? 生:齐声说“想”。 师:好。那么,你们先分组准备一下。 生:分成四人小组作准备。 师:巡回作指导。 师:谁起来表演? 生:纷纷要求上来表演。 生:表演。(略) [评析: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在入情入景的表演中,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课文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什么是“煮书”和怎样来“煮书”。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是怎样“煮书”的?或你准备如何来煮书?生:踊跃发言。 生甲:我是这样“煮书”的:平时我拿到一篇课文,总是先把课文读熟,然后边读想边在书上做上记号。 生乙:我是这样读书的:我读书时总是边读边思,碰到不懂的地方问别人。 生丙:我以前读书很马虎。学了这课后,我懂得了怎样读书了。以后我要认认真真地读书了。 ……(略) [评析:学生的发言,有的用刚学到的内容谈自己的读书打算,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把书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与自己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总评: 这一教学片断,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那样,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下册《煮书》教学片断及评析(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5:三年级语文上《煮书》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煮书》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五册第五课,本次说课主要围绕着第一课时进行说课。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不难明白借鉴他人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文章字里行间投射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渴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鄂教版第五册的第二单元围绕“学习和生活”这个话题,编选了三篇课文,课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细读《煮书》后自会明白,书是人类的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读写能力,但是低年级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老师课堂上的重点也从字词的教学向阅读教学转移,但毕竟还是三年级刚刚开始,这个转变在课堂上是潜移默化的进行。所以《煮书》这篇课文安排在这里是非常巧妙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全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的读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4、学写生字“茶、食、然、朗”。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能正确的读课文,这个是重点,难点是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学会写四个生字,初步感受读书方法。
五、说教法
采用视频展示仪小黑板与板书相结合,运用学生自学,互学,朗读,学生讨论,老师归纳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针对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故每次上课总是要先复习旧课,首先进行听写。听写的词语为“高低不平、勇往直前、崎岖不平、读书、学然后知不足”写完后学生在视频展示仪上展示,互相改作业。(此处用时三分钟)
2、用红粉笔板书“煮”谁认识这个字?指名学生读。给这个字组词,“煮饭、煮菜、煮饺子……”哦,我们一般做的`饭菜用“煮”。板书“书”(黄色粉笔)那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却和我们平时说的“煮”有些不一样,谁来读读?指名学生读课题。
3、教会学生质疑方法之一: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板书:质疑方法针对文章的题目质疑。
4、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疑问,来,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读完课文后,把生字读一读。这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整理的感知课文内容,另一个目的是检查学生前一天在家里的预习情况。
出示多音字“卷”读音并组词。让学生初步了解,卷在做动词的时候,读三声,在做名词的时候读四声。出示小黑板,读小黑板上的生词。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领读。读完后,问,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理解了那些词语,说说你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对词语的理解是本学年段的重难点)在小黑板上还有一对反义词,你找出来了吗?(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训练也是词语学习中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看看小黑板上,老师把四个生字的写法不一样的“点”给标出来了,你们仔细的看看,这四种点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说四个字中的点的写法的区别。
在《练字本》上把这四个字描一个,写一个,注意点的写法。这里及时的完成写字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生字的记忆。(此处用时22分钟,是整节课中用时最多的部分,因为考虑到本课的生字词非常多,而且学生又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看是不是把生字都读准了。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指名一个学生就可以了,这个设置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质疑,在这里就是要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质疑,并且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小声读第一小节,说说第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苍劲有力”是什么意思?看展示仪,看这两个大字,你有什么感觉?读这一句话,用朗读来表达苍劲有力这个词语的意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小节本课所学内容,提示下节课所学内容。
(三)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一二两题。
七、说反思
1、对课时的分配不是非常合理。第一课时其实可以顺势的解决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煮熟?”就直接安排在学生说完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可是当时我放过了这个问题,第一个课时就显得比较弱一点,即使是三年级的开头,也应该是可以安排进来的。
2、开课中的听写,可以利用其它时间完成。放在课堂中,一个是占用了本课时的教学时间,再一个把完整的课堂人为的进行了切割。
篇6: 《煮书》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煮书》是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五册第五课,本次说课主要围绕着第一课时进行说课。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读书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从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不难明白借鉴他人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身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读书、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文章字里行间投射出对知识的理解和渴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鄂教版第五册的第二单元围绕“学习和生活”这个话题,编选了三篇课文,课文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细读《煮书》后自会明白,书是人类的朋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在低年级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读写能力,但是低年级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老师课堂上的重点也从字词的教学向阅读教学转移,但毕竟还是三年级刚刚开始,这个转变在课堂上是潜移默化的进行。所以《煮书》这篇课文安排在这里是非常巧妙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全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能正确的读课文,这个是重点,难点是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学会写四个生字,初步感受读书方法。
五、说教法
采用视频展示仪小黑板与板书相结合,运用学生自学,互学,朗读,学生讨论,老师归纳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针对本班学生自身特点,故每次上课总是要先复习旧课,首先进行听写。听写的词语为“高低不平、勇往直前、崎岖不平、读书、学然后知不足”写完后学生在视频展示仪上展示,互相改作业。(此处用时三分钟)
2、用红粉笔板书“煮”谁认识这个字?指名学生读。给这个字组词,“煮饭、煮菜、煮饺子……”哦,我们一般做的饭菜用“煮”。板书“书”(黄色粉笔)那这两个字组成的词却和我们平时说的“煮”有些不一样,谁来读读?指名学生读课题。
3、教会学生质疑方法之一: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板书:质疑方法针对文章的题目质疑。
4、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疑问,来,让我们一起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
(二)新授课
1、初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字音读准,读完课文后,把生字读一读。这个环节一个是让学生整理的感知课文内容,另一个目的是检查学生前一天在家里的预习情况。
出示多音字“卷”读音并组词。让学生初步了解,卷在做动词的时候,读三声,在做名词的时候读四声。出示小黑板,读小黑板上的生词。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领读。读完后,问,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理解了那些词语,说说你理解的词语的意思。(对词语的理解是本学年段的重难点)在小黑板上还有一对反义词,你找出来了吗?(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训练也是词语学习中的需要突破的难点)
看看小黑板上,老师把四个生字的写法不一样的“点”给标出来了,你们仔细的看看,这四种点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说四个字中的点的写法的区别。
在《练字本》上把这四个字描一个,写一个,注意点的写法。这里及时的完成写字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生字的记忆。(此处用时22分钟,是整节课中用时最多的部分,因为考虑到本课的生字词非常多,而且学生又刚刚从二年级升上来)
2、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注意看是不是把生字都读准了。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指名一个学生就可以了,这个设置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质疑,在这里就是要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质疑,并且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小声读第一小节,说说第一小节说了什么意思?“苍劲有力”是什么意思?看展示仪,看这两个大字,你有什么感觉?读这一句话,用朗读来表达苍劲有力这个词语的意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小节本课所学内容,提示下节课所学内容。
(三)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第一二两题。
篇7: 《煮书》教案及教学反思
原文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横幅,上面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煮书”。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椅子上品茶。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侯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写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读课文入手嘛!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目标转化。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三、学习课文,品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四、指导学生写字。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二、品词析句,体会感悟。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提高,课外延伸。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
今天上这篇课文之前,我没有让孩子们回家预习,我想了解孩子们自学生字的能力如何。需要多长时间记住课后生字。孩子们在交流回报时可以看出,比较注意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后鼻音与前鼻音的区别。能采用多种方法记识生字。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告诉孩子们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如理解“苍劲有力”,可让孩子们看插图中的横幅,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和运笔的力量。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在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两种心境的不同。如:“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理解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在教学课文时,我采用直奔重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题2是学习重点。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按照此题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后,找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面前汇报心得体会。这一环节体现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篇8: 《煮书》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懂得读书只有反复诵读品味,说话写文章才能得心应手。
三、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煮书。”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初次看到这篇文章的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领会什么是“煮书?”为什么要“煮书?”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字音
苍劲有力、转椅、粮食、杜甫、疑惑不解
得心应手、妙词佳句、豁然开朗
2、练习
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直挂的长条的字画。
书画笔力老练挺拔。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
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
3、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节读课文。
(2)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疑——爷爷书房里的一张条幅使“我”产生了“书怎么可以煮”的'疑问。
释疑——爷爷的解释使“我”弄清了什么叫“煮书。”
悟理——“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
四)、精读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煮书?”大诗人杜甫是怎么“煮书”的?结果怎样?
(2)谈谈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你还知道那些有关“煮书”的名言。
(3)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煮书?”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煮书”就是读书时反复朗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大诗人杜甫小时候就是这样读书的。他做起诗来就感觉得心应手。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读书能够透彻理解万卷书,写文章就会如有神助。即多读书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有关“煮书”的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3)作为小学生应该这样“煮书”:每天清晨起来,放声朗读几遍课文,仔细品味一番。
4、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设计
1、摘抄妙词佳句。
2、写两句有关“煮书”的名言。
篇9:课文《煮书》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煮书》一课时,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我采用了自学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导入新课时,我先板书“煮”,然后让学生认读后组词,找几个同学组几个词后,转入正题:同学们组的词大家都很熟悉,没有不懂的,可你们听说过“煮书”这个词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煮书》,看看是怎么回事?导入从语文基本的练习组词开始,学生不知不觉被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上,方法简便、有效。
在教学课文时,我采用直奔重点的学习方法。课后题2是学习重点。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组织学生按照此题要求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交流后,找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面前汇报心得体会。这一环节体现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意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乐趣。
大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课文的最后我又安排了拓展延伸的环节。在学生学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谈对《煮书》中提出的学好语文的的重要途径的看法,再说出自己认为还有哪些途径。如此,深化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几条途径的认识,开阔了视野。
篇10:煮书作文
煮书作文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说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篇11:《煮书》读后感
汉语文学,聚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华,到了今天,在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会煮书。
“煮书”是什么,就是把书放在锅里煮熟吗?不是的,“煮书”是指要把书读明白,读透,这就是“煮书”。
用老师的话来说,学习语文是一个慢功夫,要多读书,多读名著,多多积累,才可以写出好文章。而积累,又要去积累一些什么呢?我们要做到的是争取每周读一篇名著,坚持背诵古诗,写出一手好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诫着我们要认真读书,把书读透,才能提高写作的能力。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展望将来,对我来说六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即将来临,这是我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也是最重要的一年。所以,在今年我一定要努力!
语文学习就像摆在面前的一座大山,而我,就像是愚公。我每积累一点,这座大山就会慢慢地变矮,变小。而我要做到的就是把这座大山铲平,去征服它,因此,我就要用出百分之二百的力量才能做到。
学会煮书,学会积累,爱上语文,让自己成功!
篇12:煮书读后感
煮书读后感
煮书读后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得好,书读得好,作文自然写得好。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煮书》。当我读到这个题目时,一个疑问又一个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煮书?书不是读的吗?怎么能煮呢?煮它干吗呀?又不能吃。这也太奇怪了吧!我怀着满脑子的疑问,走进了这篇文章,去探个究竟。
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看到爷爷的书房挂着一副条幅,上面写着“煮书”,感到很奇怪,就去问爷爷。后来在爷爷的讲解中明白了 “煮书”就是一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原来,作者的爷爷是借“煮书”,教给作者读书的道理啊!
仔细品味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书是精神食粮,当然可以煮;要想学好语文,写好文章,就一定得煮书;煮书的方法可以先从语文书下手,因为语文书里面的'课文都是经典文章,都是范文。每天清晨,放声读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就能体会文章的情感,牢记妙词佳句,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低下了头,真是惭愧!我课外书是读得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从来不是那么仔细,也没有反复诵读,只喜欢故事中的情节,光为了看热闹,一目十行,只知故事大概就算了。有时还把有些字的字音搞混,被妈妈戏称“白字大王”。每次这个时候,我都尴尬地不得了。
不过,在众多的书中,我最喜欢看科幻书,每次看起科幻书来,都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对最有想像,最刺激的段落,反复诵读。因此,每次写起科幻文章来,都会得心应手,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出充满科幻、奇异、想像的长篇佳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看来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我基本上做到了大声诵读,遇到精彩的段落,我便会背下来,有时候便不由自主地吟诵。正因为这样,有时候写起文章来就会心血来潮,时不时的冒出一些优美词句,让文章顿时增色添彩。看来这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我以后不但继续博览群书,还要学会“煮书”,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得好,书读得好,作文自然写得好。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煮书》。当我读到这个题目时,一个疑问又一个疑问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煮书?书不是读的吗?怎么能煮呢?煮它干吗呀?又不能吃。这也太奇怪了吧!我怀着满脑子的疑问,走进了这篇文章,去探个究竟。
文章主要讲的是,作者看到爷爷的书房挂着一副条幅,上面写着“煮书”,感到很奇怪,就去问爷爷。后来在爷爷的讲解中明白了 “煮书”就是一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反复诵读品味,把书读熟读透。这样,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
原来,作者的爷爷是借“煮书”,教给作者读书的道理啊!
仔细品味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书是精神食粮,当然可以煮;要想学好语文,写好文章,就一定得煮书;煮书的方法可以先从语文书下手,因为语文书里面的课文都是经典文章,都是范文。每天清晨,放声读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就能体会文章的情感,牢记妙词佳句,从而写出精彩的文章。
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低下了头,真是惭愧!我课外书是读得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从来不是那么仔细,也没有反复诵读,只喜欢故事中的情节,光为了看热闹,一目十行,只知故事大概就算了。有时还把有些字的字音搞混,被妈妈戏称“白字大王”。每次这个时候,我都尴尬地不得了。
不过,在众多的书中,我最喜欢看科幻书,每次看起科幻书来,都爱不释手,津津有味,对最有想像,最刺激的段落,反复诵读。因此,每次写起科幻文章来,都会得心应手,洋洋洒洒,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写出充满科幻、奇异、想像的长篇佳作,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看来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我基本上做到了大声诵读,遇到精彩的段落,我便会背下来,有时候便不由自主地吟诵。正因为这样,有时候写起文章来就会心血来潮,时不时的冒出一些优美词句,让文章顿时增色添彩。看来这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
我以后不但继续博览群书,还要学会“煮书”,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 与妻书教学设计
★ 聘任书设计及
《煮书》教学设计(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