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6 04:17:59 作者:memei563579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memei56357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静女教学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静女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静女》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这涉及到对诗歌的情节的理解。可作多种假设。一,女主人公走出来了,并且赠送男子彤管,而且两人一面说笑一面散步到了野外,女子又送了荑草。二,这只是男子等待女子的一个场景,因为“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不知女子心意,于是前思后想,回忆种种情事,以揣测女子“不见”的因由,揣测女子对自己的心意。三,这是三个恋爱场面,感情一步步加深。)

小结:“诗无达诂”,所以成就了诗歌的朦胧美、含蓄美。这也体现了诗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情节连贯起来,于是也就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诗歌了就因此而有了无穷的魅力。

(2)讨论“城隅”的.解释:

质疑:城隅有两种理解,一是“城边角落”,一是“城上角楼”,你愿意取哪种解释?为什么?(为什么课文注解首选的是城上角楼?)

提示:A、两个见面地点有什么不同?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地点?

B、如果是第一次见面呢?会选哪里?为什么?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角楼?C、根据诗歌的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爱是“初始阶段”还是“高级阶段”?根据分析,选择哪个地点妥当些?

D、地点的选择也跟人物的性格有关,什么样的性格会选择什么样的地点?据诗歌的描写,人物性格如何?

小结:一词“两解”甚至“多解”,无“定解”,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朦胧而耐人寻味。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直接传授)

1、重章叠句的形式的表达效果达既加强了诗意的表达达又层层拓展诗境拓增加了抒情效果;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琅琅上口,有音韵和谐之美。

2、《诗经》“三义”,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直言其事,赋。)

四、作业(拓展迁移)。

1、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里写爱情的诗句吗?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琼瑶把《蒹葭》改编成一首曲子,邓丽君把它唱红了,听过吗?请你欣赏一下。(出示歌词)请同学们也把这首《静女》改编成现代歌词,也就是写成一首现代诗歌,注意要体现出诗歌体裁的特点,体现出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会谱曲的同学最好能同时谱上曲子。

篇2:《静女》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静女》一诗,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约会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纯朴、美好的情感。诗经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

二、学情分析

《静女》一诗语言较为通俗,高一学生结合注释,应该能理解字面意思,但一些较难字词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讲解。另外,这首诗内容较为生活化,学生应该比较有兴趣,学习时,可更多地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但由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的限制,对于含有深意之处,不能深入理解其意,此时,教师可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目标:

1、掌握《诗经》基本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及通假字;

2、能够准确地表达了诗歌内容;

3、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男女主人公新形象特点并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初中时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吗?(能背吗?)《关雎》中主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其实《诗经》中还有很多爱情诗。(多媒体展示: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其东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的爱情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二)介绍《诗经》文学常识(多媒体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又称《诗三百》或《诗》,现存诗305篇。按内容音乐可分为风、雅、颂,按表现手法又分为赋、比、兴,“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三)朗读正音

1、初读诗,正字音(展示:姝、俟、踟蹰、贻、洵、荑)

2、找通假,明读音(展示:爱、见、说、女、归、匪)

3、听范读,明节奏

4、再读诗,感诗意

(四)分析诗歌

1、分析第一章

(1)点出重点字词:姝、俟、城隅、踟蹰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丽,在城上的角楼等我。(她)躲藏起来不出现,(急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徘徊。

(3)本章描写的是什么?(男女主人公约会的场景)

(4)想象姑娘此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也许她正悄悄向外窥视,看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正偷偷掩口而笑,正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2、分析第二章

(1)点出重点字词:娈、贻、彤管、炜

(2)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红色管萧。红色管萧颜色鲜亮,喜欢你的美妙。

(3)思考:“彤管有炜,说怿汝美”有没有深层含义?

(男青年表面指喜欢彤管,实际上借此表达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4)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见面时,恋人赠物的场景)

3、分析第三章

(1)洵:确实归:通“馈”,赠送

女:通“汝”,你

(2)(姑娘)从牧场回来赠送我茅草,(茅草)确实美丽又稀奇。(但我喜欢的)不是你的美,(而是因为你是)美人所赠送的。

(3)这一章又写了什么内容?(恋人赠物,赞美恋人)

(五)人物形象分析

如何鉴赏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请概括出诗中小伙子、静女的形象特点,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男子:憨厚、痴情的恋爱中男子形象

(憨厚“搔首”“踟蹰”

痴情见面前焦急不安;

见面后兴高采烈;

对礼物的重视)

静女:天真活泼、温婉深情、内外兼修的恋爱中女子形象。

(天真活泼“爱而不见”

温婉“信物传情”、“赠茅”深情

内外兼修“姝”“娈”)

(六)小结:

《静女》一诗通过写男、女青年约会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主题)

(七)作业:分析陈与义《寻诗两绝句》诗中陈居士人物形象特点

(八)板书:

见面前:期望约会

静女见面时:恋人赠物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见面后:赞美恋人

林蟠桃

篇3:静女

先秦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踟躇:徘徊不定。

娈:面目姣好。

贻: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有:形容词词头。

炜:盛明貌。

说怿:喜悦。

女:汝,你,指彤管。

牧:野外。

归:借作“馈”,赠。

荑: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非。

贻:赠与。

鉴赏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篇4: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教学反思

篇一: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中专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题材也比较生动、语言活泼。针对这篇文章的这种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古文学习及写作的兴趣,我布置了一篇比较开放的作文题,那就是改写或是续写《静女》。学生们马上兴奋、雀跃不已,非常有兴趣。因为有话可写,作文马上就交上来了。我一本本的读他们的作文,时而忍俊不禁,时而为他们新奇的想象力而惊奇…… 他们的改写续写太精彩了!经过这次特殊的作文,学生们对作文没那么排斥了,而且也对接下来的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我想,以后还要经常在语文教学和作业上进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等。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古诗是很难上的,短短的几句诗要深入的挖掘、拓展开来,让学生去体会、感悟,实在是太难了。平时也很少听到古诗这样的公开课,只知道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新课程下的古诗课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去自主感悟,达到一种无痕的教学效果。说归说,可做起来实在是难。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阅读体验课,是想通过学生的阅读后改写成歌词、小品、议论文等其他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准备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有少数同学在课堂表演中有笑场现象,从而导致课堂组织有些遗憾,时间上也显得紧张,使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中专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 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总结提高,努力使教学改革能有更大的收获。

篇二:静女教学反思

选了《诗经》。自认为是很美的文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多痴情的词,多美的句子……

自认为是选得很好。却不曾料到,其实,不太合适。

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现在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由于没有课本。有些学生没有充分的预习好,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得非常好,录音,琅琅书声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意境,可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或许是由于有听课老师在的原因,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所以,后来的时候,学生跟我说,老师,选的这篇文章不太合适,我们都没话可说。所以,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女生很多,男生却很少。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的。虽然,最后目标达成,但是,还算勉强。

篇5:《邶风•静女》教学设计教案

《邶风•静女》教学设计教案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3.写一篇小

篇6:高中语文静女教学方案设计参考

有关高中语文静女教学方案设计模板参考

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文言字词;

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

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知课文;

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

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略)

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

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 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

(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2)讨论:女主人公究竟是位怎样的女子?还有哪些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思路?(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以物传情,未听其语已暗传情,含蓄温婉,聪慧可人。)

3、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

讨论:(1)讨论:女主人公有没有出现过?

a、有。下文馈赠物品时出现。

b、没有。下文馈赠物品只是男子的回忆。

以上两种意见同学们同意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篇7:诗经静女全文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

①静:闲雅贞洁。姝(shu):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ichu):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eyi):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 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异:奇特,别致。

译文

姑娘温柔又静雅, 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 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 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 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 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 宝贵只因美人赠。

赏析

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 少男少女相约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 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生气勃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言喻、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两情相会,相看不厌,物因人美,爱 人及物,天空真一片纯净透明碧蓝如洗。

从这当中,我们可以见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 希腊艺术的魁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恩也说, 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如是。它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砰然心动,神魂飞扬。

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

篇8:诗经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赏析: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读者必然深受感动。

篇9:诗经《静女》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译文: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远自郊野赠柔荑,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鉴赏: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两章,从辞意的递进来看,应当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在章与章的联系上,第二章首句“静女其娈”与第一章首句“静女其姝”仅一字不同,次句头两字“贻我”与“俟我”结构也相似,因此两章多少有一种重章叠句的趋向,有一定的匀称感,但由于这两章的后两句语言结构与意义均无相近之处,且第一章还有五字句,这种重章叠句的趋向便被扼制,使之成为一种佯似。这样的结构代表了《诗经》中一种介于整齐的重章叠句体与互无重复的分章体之间的特殊类型,似乎反映出合乐歌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渡历程。

读诗的`第二、第三两章,读者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对诗人的“写形写神之妙”(陈震《读诗识小录》)有进一步的感受。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篇10:《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授课

年级

一年级

专业

幼教

学生数

45

授课

时间

2010.12.20

教材

高教版

授课

类型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熟练阅读全诗,做到字音、节奏正确,最终能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阅读基础上,能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指导诵读全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编演课本剧。

教学关键点:指导诵读方法,指导编演技巧和提出明确要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表演法,情景陶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授课课件,一束青草,一支笛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2分钟)

课件播放轻音乐《梁祝》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25前,我们的先人,就上演着动人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关雎》中触摸到了君子思恋窈窕淑女的情怀,在《蒹葭》中我们透过朦胧的芦苇荡,看到了小伙子上下追溯,隔河观看伊人的浪漫。今天我们看一对情侣如何约会,他们又会给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阅读《静女》一诗。

二、指导阅读(11分钟)

1、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体会读音和节奏

3、师生共读全诗,巩固字音和节奏的掌握

4、小练习,检查学生对字音节奏的把握

姝(shū)俟(sì)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5、指导背诵方法:竞赛背诵全诗,分节背诵,记住关键词。

三、结合注释,了解诗的含义(13分钟)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经》及本诗含义

2.相互提问,识记关键词的意思

姝俟爱踟蹰贻炜说怿女归

3.复述诗歌讲述的故事

4.探究诗歌写作技巧,分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a.前两节的结构相似,个别词句相同,这叫什么写法?

(重章叠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b.诗中男子更爱彤管还是荑草,为什么?

(借彤管和荑草的美表现人的美和对人的喜爱。允许自由回答,能自圆其说就行。好像更喜欢荑草,“洵美且异”也许是因为这是静女辛苦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四、编写课本剧(5分钟)

1.编写指导:

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想象,分组编写,注意剧中的人物性格,故事发生的`环境,重点台词和动作的设计。

2.学生编写,(限制时间,不求完美)巡视全班临场指导,发现优秀编写小组,以备选择表演

五、表演课本剧(5分钟)

根据自己的剧本进行表演,没有编好的,也可进行即兴表演。

表演后进行讲评和鼓励。

六、课堂练习(3分钟)

课后作业1、2题

七、课堂小结(1分钟)

我们读了,背了,编了,演了一首爱情诗歌。让我们记住了一位静女,一位小伙,一根彤管,一束荑草¨¨¨爱情是美好的,只有劳动者,才配拥有如此美好的爱情。我们祝福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八、板书设计静女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三点:

1、反复阅读,熟读成诵。在课堂上,引入竞赛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背诵。

2、编写课本剧,即兴表演。学生可能从没编过剧本。经过鼓励,学生有了尝试的冲动。学生的表现欲望得以激发,合作意识得以培养,结果表明,学习可以有多种形式。

3、音乐的运用。在朗诵过程里,有音乐伴奏,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学生既陶醉在古典诗歌里,又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不满意的地方:

1、对诗歌写作技巧赏析不够,学生也没有对此产生兴趣。

2、表演课本剧,学生不够大方,台词缺少创造性。

篇11:静女改写

又是三月,和煦的微风吹散了女子脸上的娇羞,掩不住的笑意漾在嘴边,仿佛城外望不到边际的白茅海,轻轻摇曳。

“邶!邶!”素衣的女子招着手跑来,呼唤声中的喜悦是化不开的甜蜜。白色的草镀着夕阳的金辉,在她的怀中更显得妩媚。()等在城门的男子望见那倬约的人影,眼眸里满是澄澈的笑意,他微微启口,好听的音节轻柔地滑出:“风。”

“快瞧啊,邶!瞧这白茅草多茂盛呀!”女子忙不迭地捧上那一株鸟羽般的植物,眼中流动的光彩摄人心弦。

“很漂亮。”男子低下头,爱怜地拨弄着女子手里的白茅――那是邶国象征着爱恋的草。

“那……”女子小心地瞥了一眼男子笑容颇深的脸,试探道:“我把它送给你,好不好。”

男子的笑容更深,“风。”

“呃?”

“你脸红了。”男子笑得促狭。

“才没有,是夕阳照的啦。”女子撒娇地别过脸。

“好。”男子“噗”地轻笑,接过白茅草。

女子霎时眉开眼笑,做了个鬼脸,匆匆跑进了城门,男子手握着白茅,微笑地凝望着女子迅速淹没在人群中的背影。他听到了,那如和风一般的声音跟他说:

“三日后的酉时,不见不散。”

日将沉西山,最后再贪恋一眼邶国城中的人情。

城隅站着一白衣男子,手里血红的笛子和白色的茅草是对奇异却眩目的组合。他翘首以盼,似是在等待着谁。

路过的两个少女看见他,掩着嘴,嬉戏巧笑地走过去了;老绮颤巍巍地经过,也一副了然的表情,还喃喃地念叨着:不错不错。男子不由得有些窘,搔搔脑袋,思忖着:风大概又躲起来了吧,要不要去找找呢?

微风习习,牵着白茅草欢快地舞蹈。男子细细端详,不自禁地,一丝幸福爬上他的脸庞。白色的植株依旧美丽如初,甚至染上了几分淡淡的光华,就如……她一般。

“风?”男子霍地抬眸,四下却望不见伊人。哈,他自嘲地笑笑,也许是把风吹拂树叶的声音当作了她的音言。

“哥哥是不是在等一个很漂亮的姐姐呀?”稚嫩的声音忽然传来。男子顺眼下望,竟是一小小的孩童,“你吹笛子给那个姐姐听吧,说不定姐姐就会来了哦!”

男子有些诧异,但很快明白那顽皮的女子定是躲在了某处。轻笑出声,缓缓举起红笛。

那是多么美丽的笛子啊。男子阖上眼,回想起那天她赠笛子时,他的微笑。悠扬如风,宁静似月的调子自指间流泻而出。这是他们初见时,他为她吹的曲。

叶涛声“沙沙”,似是女子明媚的笑。

睁眼的刹那,朦胧中是佳人走来。

篇12:《氓》和《静女》

《氓》和《静女》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情节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其笑矣”,《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士”所热恋,这又该怎么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解说:用此深层次激疑导入,既可从知和美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从中提高对诗的品味。)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堂课我们留下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可告诉我们“士”的变化是关键原因。

社会道德说:情节为“兄弟不知,其笑矣”,当时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到“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又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

(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象而不是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绳运动。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葚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们喜欢的是貌而非是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而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抱布贸丝”倾慕求婚,后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再如“女”和“士”之间一个坚贞,一个“二三其德”等,也是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的艺术形象进行想像,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解说:此题从美的角度来设计,旨在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获得美的愉悦。)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像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定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想像。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问题。

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篇13:静女赏析

古诗内容;

《国风·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 静女

静女教案

《邶风静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诗经·邶风·静女

静的反义词

静悄悄的近义词

作文 静,乱

静初三作文

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精选

静女教学设计(推荐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静女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