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豫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咏怀》教学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咏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篇1:《咏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
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它是汉武帝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置此官。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置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
5.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阮籍五言《咏怀八十二首》,是千古杰作,这是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的第一首,有序诗的作用。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直举情形色相以示人”,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冷月清风、旷野孤鸿、深夜不眠的弹琴者,将无
形的“忧思”化为直观的形象,犹如在人的眼前耳畔。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诗品》)。即是此诗显著特点。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种从生命本质意义上提出的孤独感是过去诗歌中从未有过的。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有人有景但无不示意着诗人内心的焦躁。然而,这里的动是以如磐夜色为背景的。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写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的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这似乎是在写自然景色。但是,景中有人。因为在月光下徘徊的是诗人,清风吹拂的是诗人的衣襟。所以,可以说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这样写,比直接写人,更富有艺术效果,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仍是继续写景。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如果说,上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这两句就是写诗人的所闻。所见者清风、明月,所闻者哀鸿、鸟鸣,皆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在月光下,清风徐来,诗人在徘徊,孤鸿、翔鸟也在空中徘徊,月光朦胧,夜色苍茫,他们见到什么?一片茫茫的黑夜。所以“忧思独伤心。”这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言近旨远,寄托幽深,耐人寻味。阮籍一生放放荡荡,潇潇洒洒的过了,阮籍的五言咏怀诗,给后世五言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篇2:《咏怀》教学设计
【任务性预习】
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分别提取2—3个关键词或短语,并说明关于作者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文选》李善注引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于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能力提升】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是如何紧扣一个“独”,凸现一个“忧”?
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渲染出冷漠枯索的气氛。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孤独者的伤感和愤慨,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而诗人夜不能寐、起坐弹琴、徘徊忧思,直接表达了痛楚忧伤的孤独感,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这首诗还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起坐弹鸣琴”、月光徜徉、清风吹拂衬托如磐黑夜的死寂、深重。茫茫夜色笼罩一切,象征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的重压,凸显诗人的忧伤和痛苦之沉重。
2、结合阮籍生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谈谈你对诗人“忧”的理解?
阮籍所处政治现实极其残酷:司马氏与曹魏统治者夺权斗争激烈。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政治气氛极为恐怖;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道德虚伪现象严重。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尤为尖锐、深刻。阮籍本人处境亦十分艰难:曹魏、司马氏两种势力都极力拉拢他。他对司马氏高压统治十分不满,不能公开反对,只能醉酒佯狂躲避矛盾。《夜中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里的苦闷心情、看不到希望的忧思。
【我的问题】
阅读中,你有哪些疑惑?怎样的联想和感受?请写在下面,准备与老师同学讨论。
提示:可从字词理解、内容把握、表现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提问,也欢迎提出其他问题。
【我的研究专题】
1、古代诗歌中的“愁绪”梳理
结合“推荐作品”(阮籍的`感时伤怀、陶渊明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李白的怀古伤今、李清照的离愁别恨)
2、解读阮籍的人格悲剧:
是时,司马氏与曹氏的权利争斗几乎贯穿这一时期的终始,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残酷斗争无疑将整个社会推入了黑暗的深渊,文人这一敏感的特定阶层在面临这一残酷的现实环境中,其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但被剥夺,而且其政治信念和伦理理想也遭到彻底的摧毁。
阮籍是人格颇为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心”与“迹”有异,“才”与“性”相离;行为上“慎”与“狂”兼具,“真”与“伪”同体;作品则外在风貌与潜蕴内质有别,以至相悖。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阮籍的人格悲剧,也就成了客观公正评价阮籍的前提和关键。
3、诠释阮籍独特的人格魅力
阮籍是个不拘礼法但心地坦荡高洁之人,是个至情至性之人,外形放浪不羁如浪子而心地高洁坦荡如长天白云的人格魅力。
4、品味阮籍的酒与泪
阮籍以放诞纵酒为朝隐的同时,内心流着伤痛的血,他的爱与绝望,灵魂深处的苍凉与深沉,在那个花间飞血的时代是如此绚丽。于是自残式的狂饮每化作穷途之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阮籍的穷途之哭,哭出了士人千般痛苦和万般无奈,哭尽了历史的困惑和时代的悲凉!其痛苦在于,想归隐不能,想和光同尘不能,想尽孝不能,想保持内心淳正亦不能。他才高,比兴借喻,纵论古今;他气傲,不谄媚,不阿谀,危言危行。然而,魏晋的烽烟湮没了他的才、他的识。一车一人,独行苍茫大地,车上载着酒,泥路高低不平,车颠簸着,突然马停了,他睁开醉眼一看,路走到了尽头。前无去路,后无聊赖,泪水无端夺眶而出,接着声声抽泣,而后滔天号啕,歇斯底里,响彻荒郊野外,一时千禽尽哭,万木同悲。
阮籍站起来了,不是凭借武功,不是依靠呐喊,很难想象,他的武器竟然是酒。酒,让阮籍在醉态中抗拒着这个时代的无序,也正是酒的乱性,梳理着阮籍内心深处的文化人格,那身影也因之挺立起来,最接近我们这个民族文化人格的本真。 便终生逃于酒,恋于酒,酒成了他的生命水和忘情水,但酒果能忘情吗?只怕酒入愁肠,化成悲苦绝望的血和泪!王恭曾让王忱比较一下阮籍和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郁积不平,须用酒去浇它。”因这一浇便冲淡了那济世的雄心,因这一醉便消释了那万古的愁怅。于是,在酒垆少妇的花裙下,他醉了;至爱母亲的丧礼上,他醉了;日暮途穷的绝壁上,他醉了;朝廷议事的大堂中,他醉了;刀光剑影的军营中,他醉了;蜿蜒流转的小河边,他醉了??醉眼看到的宇宙是瘦的,天地是小的,而杯中乾坤浩大,壶里日月悠长。他用酒浇灌了他的生命之花,那花香飘了千年,你看他:在明月下以明月入酒,醉里便把世情辨明了。在轻风中以轻风入酒,醉里便将王侯看轻了。在秋水边以秋水入酒,醉里便让愁思冰释了。在荒野里以荒野入酒,醉里便使壮志空荒了。
5、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中国古代文人的活法。
请收集并阅读相关诗文,看中国古代文人面对不幸与强权时所持的人生态度。
从屈原投江殉国到陶渊明归隐田园,再到阮籍饮酒自封,我们看到是历史的悲哀,看到的是忠贞的苍白。无情的风雨,吞噬了多少栋梁之才,可恶的乱世,撕毁了多少忠良美梦!历史功过,谁来评说?
篇3:《咏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教学进程: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二、知人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博览群书,尤好老庄。为人狂放不羁,任情自适,鄙弃礼法——对母亲情感深厚,但守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面前,公开纵酒吃肉。晚年做过步兵校尉,又称“阮步兵”。 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嵇康、山涛、刘伶(裸奔—“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阮咸、向秀、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
籍容貌环杰,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穷途之哭是其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有名的抒情组诗。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借古讽今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常恐遭祸,故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
三、论世
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司马氏集团一方面高举屠刀,一方面为笼络人心,强调礼法,提倡忠孝。面对白色恐怖,动辄得咎,一批头脑清醒的士人远离政治,笑傲林泉,高谈阔论,企图以不跻身仕宦的方式来保全生命,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另外,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四、诗歌鉴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一个孤冷凄清的夜晚,“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实景
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月”、“清风” —→衬托其高洁不群。
“薄帷”、“吹我襟” —→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明月相伴、清风相慰,形影相吊,高洁而落寞幽独—→视觉、感觉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孤鸿” —→给人以失群无依之感;“翔鸟” —→令人顿生无处栖生之哀
“孤鸿”、“翔鸟” —→眼前之景/自我象征
它们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仿佛在传播一种哀切的声情。
“北林”、“外野” —→凄清幽冷之境界—→听觉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
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永恒的悲哀??
五、细处探微
1.教师范读诗歌。
2.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忧思
3、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
六、艺术特色
1、读者可从诗中所展示的“情形色相”中感受到诗人幽寂孤愤的心境。但是那股“忧思”仅仅是一种情绪、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人们可以领略到其中蕴涵的孤独、悲苦之味,却难以把握其具体的内容。
2、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借诗的意象和意境,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绝对的孤独感,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这样写,使人感到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3、这首诗采用动静相形,情景交融的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起坐弹鸣琴”是动,清风吹拂、月光徜徉、鸿号鸟鸣也都是动。动,更衬托出了夜的死寂,夜的深重。特别是那“孤鸿”在夜间高声哀号,给人以惊悸之感。这茫茫夜色笼罩着的一切,象征着政治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心灵上承受着的重压。
4、诗人并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凉意的清风吹拂在诗人衣襟上,造成一种凄清的气氛。含蓄不尽,意味无穷。
七、小结
与乱世亲密接触的文人,宛如风中之落叶残花,没有能力拯救自己,更没有能力拯救世界。面对微笑着的带着血痕的雪亮刀锋,他们只能选择躲,躲,躲。世上并没有钢筋铁骨的碉堡可以供他们防身,他们,只能躲在香醇的酒浆里,躲在悠远的琴声里,躲在落寞的幻想里,最后醉死、心碎死或者被莫名其妙的罪名杀死。
八、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不过,尽管诗人发出“忧思独伤心”的长叹,却始终没有把“忧思”说破,而是将内心的情绪含蓄在形象的描写中。
九、作业:练习册“拓展迁移”。
篇4:《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
明显不是。
写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点拨之三: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明确: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 ,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点拨之四: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点拨之五: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点拨之六: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点拨之七: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朗读、背诵
(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六、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略)。
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七、迁移扩展
同样是昭君出塞的事迹,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的昭君,而在史学家翦伯赞和剧作家曹禺笔下,昭君却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请思考:若以由昭君出塞想到的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打算选取什么角度来写?
1、学生思考讨论。(前后四人一组,选代表发言。)
2、教师朗读例文《美女赌江山》(原载《语文学习》第2期):
美女赌江山
西施、王昭君柔柔弱弱的一群,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历史却在她们面前变得凄婉哀怨。尽管,她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
一、朝为浣纱女,晚成吴宫妃。从她看到范蠡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西施命运的悲剧。贫贱与高贵的转变,完成在瞬间。这瞬间带来的,却是伤痛的永恒;她钟情于范蠡,却不得不弃他而伴夫差;她被夫差感动,却不得不做着背叛他的事。
在勾践与夫差的较量中,勾践赢了,赌是西施;夫差输了,赌是江山。勾践很聪明,一个美女换来一座江山。可他又多么残忍,为了他的野心,西施付出了美貌和青春,付出了爱情与爱人!而她,只是勾践手中的一颗棋子!
有人说吸食回国后被视为红颜祸水沉湖而死,有人说她与范蠡泛舟远离。我宁愿接受后者,因为我不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卧薪尝胆的勾践是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更重要的,我不想西施本是悲剧的人生以更悲惨的故事结局。
二、汉宫内,汉帝御笔一点。王昭君被这漫不经心的一点,历史却因此打了个回旋。和平与战争,文明与野蛮,交往与撕杀,竟然都由一个女子柔弱的双肩来承担!
倾国倾城,汉帝盛怒之下,杀死毛延寿。她在汉帝懊悔与不舍的目光中,一步一步走出汉宫,走向那茫茫的大漠,走向不可知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美貌与青春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百十年后,当她的族人被汉朝的骑兵赶往更恶劣的北方,她,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统治者的缓兵之计,她,只不过是一块挡箭牌。她若泉下有知,会不会流泪,会不会伤痛?只是,她已经成为那方青冢,她的情感,已经迷离在历史的风尘之中
三、西施、王昭君等皆为美女,因为美,她们才成为政客手中的工具:拿她们的美貌赌江山,拿她们的青春赌明天,使她们成为一代王朝的随葬品。在后人对她们或褒或贬的评价中,有谁,真正理解她们的苦痛;有谁,真正同情她们所作出的牺牲;有谁,真正关注她们的命运。她们的裙裾,飘扬在硝烟与战火中,使那段历史变得凝重。我用一颗虔诚的心和一支笨拙的笔,来怀念这些在历史的书页中留下深深一痕的女性!
四、课外作业
将上面的话题作文扩展成文。
篇5:《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教学难点 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课内语文教学法
教具器材朗读带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
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问——细读句子,体味情感。
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此处可由学生自由提问题,没有问到的师补充预设的问题。)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读出主人公了么?(王昭君)
2、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怨恨)
3、昭君在汉元帝的深宫时,不过是个失宠的宫女,她风光出塞,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贵的**,对于我们今天一般人的理解而言,她应该是草原逐日的千里驹上最幸福的那个人,又何来怨恨之说呢?她怨什么?你是从那些诗句中读到的?
(试)明确: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4、香溪水畔聪颖异常的那个女子,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6、佳句鉴赏 :学生自由鉴赏 (这首诗歌当中,我认为有两句诗写得非常美,我自己很喜欢,不知道有没有同道中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环佩空归月夜魂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四、(再试)解决问题、共同探究诗歌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明确: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五、评——说出你学习诗歌的感受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请我们轻轻地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壮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作业(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 施 罗 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提示方向:
1、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借景抒情、比喻)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比、反问)
篇6: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了解王昭君的故事及其命运的悲剧性;品悟王昭君于和亲使命中蕴藏的复杂情感。
过程与方法: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诗人对古人尊敬与赞美的朴素情怀;学习诗人表现人之性情的真实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意象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吟咏昭君同时寄托的深沉悲慨。
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揣摩法。
教学准备:课件与视频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名人导入:三峡风光,地杰人灵。荆楚之地,湖北秭归,不仅孕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生长着一位倾国倾城的姑娘,她就是王昭君。(板书课题)
诗人回眸:杜甫,字子美。亲历“安史之乱”,诗怀忧国忧民。人称“诗圣”,赞誉其“穷也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褒扬他登峰造极的七律艺术。
背景剪影:因好友严武突然病逝,失去了生活依靠的杜甫离开了成都草堂,乘舟沿江直至夔州,绘山川之壮阔之美,抒忧国忧民之思。
初读感知:
1.视频朗读。
2.集体朗读(配乐)
3.自由朗读,思考:
1)诗人从哪些方面追怀王昭君的故事?
2)故事中你读出了王昭君哪些情感?
3)诗人咏怀王昭君的用意有哪些?
精读揣摩:
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钟灵毓秀之乡,山水奔腾之势,为昭君村的展现勾勒出阔远壮盛的背景,表现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子的身世遭遇,突出其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联的特殊性。
赴:极富动态和气势,表现了荆门山的雄奇美丽,引出昭君的不同凡响。
二.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为了祖国民族的安宁和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大漠的征途,昭君用美丽的青春和生命维系着中原与匈奴几十年的友好往来。
紫台:壮丽繁华的汉宫 朔漠:荒寒萧索的大漠
青冢:青春容颜的埋葬 黄昏:黯淡无边的凄凉
艺术效果:色彩鲜明,两两对应。
一“连”字诉说了昭君关山迢递的迷茫凄伤与生命荒寒的岁月悠长;
一“独”字勾勒出昭君背影的孤独寂寞,寓形象于意象之中,两相衬托,旷古凄凉;
一“向”字透露出永恒的怅恨,以渐进的动态感传达了玩味不已的神韵。
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夜月魂。
貌若天仙却不受宠幸,被遣匈奴仍怀念故国;生命已逝却魂归故乡,清冷幽寂只闻环作响。
画工的颠倒妍媸,元帝的昏庸大意,造成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一个“空”字流传着昭君绵绵不尽的深沉遗恨。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声响,亘古悠长;挥泪泣血,幽怨情长。王嫱,不仅是一个深明大义舍小为大的和亲使者,而且是一名日夜思乡借曲抒怨的悲苦宫女。这才是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明妃,才是有性格有情结的中原姑娘。
怨恨:诗眼。一怨元帝昏庸,二怨远赴他域,三怨终老番邦。
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乡土最深厚的共同情感在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身上表现的尤是深沉悲凉。
写作用意:
借古抒怀:诗人着眼昭君被统治者所远遣所抛弃的那种悲慨和寂寞孤独,借她想念故土夜月归魂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课堂小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表达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悲。
板书设计: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 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 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 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 无辜遭贬
异域终生 空归环 西南漂泊 有家难归
篇7: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经历并明确其共性
2、掌握咏史诗的基本特征与鉴赏方法
3、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与品读感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探讨诗歌内涵
2、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特征与鉴赏方法,最后以课堂实战巩固所学知识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味诗人蕴涵于诗歌中的深沉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美感鉴赏
二、教学策略设计
本教学设计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旨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知识的预习、知识的问题化以及合作探究的设计等处着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注重课堂的连贯性,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并且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掌握咏史诗特征,运用咏史诗知识赏析具体诗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图片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讨论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2、多媒体展示王昭君与杜甫的图片
3、学生表达自己对四大美女个人或整体的看法,着重明确王昭君的生平经历。
4、思考杜甫诗中以王昭君为人物的用意
运用多媒体展示让内容形象直观,激趣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知人论世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他小组适当补充
2、教师强调重点知识的积累1、以小组为单元在预习的基础上分享王昭君、杜甫的基本情况,其余小组适当补充
3、知识的归纳整合。学生积累知识,为诗歌分析奠定基础
(三)《咏怀古迹》诗题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解题
2、教师补充完善,并要求学生积累相关知识
3、学生在预习基础上分享积累知识,明确组诗体例
4、学生了解《咏怀古迹》其余四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词组诗体例,并培养学生积累知识,分享知识的习惯
(四)文本把握
1、引导学生诵读诗歌,纠正诵读断句、读音等
2、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学生一起串讲诗歌,达到文白互换的效果
4、预留时间,要求背诵
(1)学生诵读诗歌,个别诵读、集体诵读,把握断句以及个别字音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把握情感基调。
(3)与教师一起串讲诗歌,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对诗歌进行文白互换。
(4)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师生通力合作,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之上把握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最终达到背诵诗歌的目的
(五)品读感悟(多媒体呈现问题)
1、找出点明昭君情感的词语。
2、文本赏析(采取知识问题化的模式,以问题形式+小组探究的方式进行鉴赏)
3、这首律诗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①、首联写景用意何在?
②、颔联主要写了昭君的那些事?突出昭君怎样的命运?抓住重点词语进行鉴赏。
③、赏析颈联中的“空”字,并思考昭君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④、尾联的“怨恨”点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这到底是谁的“怨恨”?请说明理由。
4、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对品读感悟进行小结
(1)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认真审读题干,深入思考问题,逐步完成教师多媒体呈现的问题
(2)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模式,逐个发言,互相学习,打开思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3)讨论结束以后,小组代表代表小组发言
(4)针对小组发言,全班进行讨论整合,形成合理恰当的认知
(5)学生对品读感悟环节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将知识进行问题化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对诗歌进行有效解读。
注:
1、本环节基本无预设答案,由学生个人、小组探讨交流归纳整理,适当时教师可予以引导点拨。
2、知识问题化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引导,倡导学生自提问题,在课堂设置中给学生预留提问时间,要求。
(六)合作探究(由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总结)
问题:题为咏怀,可诗歌通篇只写昭君,似乎并无作者个人情怀,是不是诗歌本身与标题不符?小组探究,把握诗歌寓意设置问题,由表及里,了解诗歌通过咏史怀古以抒发自己身世之感的主旨
(七)咏史怀古诗的介绍
教师以合作探究为契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咏史诗这一诗歌类型,并对其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明确诗歌类型,掌握咏史诗的涵义以及鉴赏步骤。使得学生从具体的咏史诗出发,掌握咏史诗的一般知识,并能以此指导咏史诗的鉴赏
(八)课堂实战
教师设置同类咏史怀古诗《蜀相》,多媒体展现诗歌以及设置的问题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对知识进行巩固
五、板书设计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被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辨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极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前一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应的与课程相关的预习内容,如王昭君、杜甫的人生经历,自己对两者的情感体悟,重在使得学生动脑动手,同时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主要体现在课程导入中。在导入之后,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小,基本能得出答案。对于文本的把握以问题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本教学设计合作探究中将讨论核心由王昭君转入杜甫,从而归纳梳理出咏史怀古这一诗歌类型,最后以课堂实战对于所学进行巩固。本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但是在时间的分配与把握上存在问题,实战内容只进行了一半,因此细分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是必要的。同时由于学生预习的有限性使得课程进度缓慢,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对于学生预习内容进行有效指导。
篇8:阮籍“咏怀诗”的教学设计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书诗。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
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冈,万代同一时。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乃悟羡门子,今自蚩。
(七槐子注:“望所思”是核心。所思者,便是理想人物,他们昭示着诗人的理想家园?“所思”要深究,这是延伸的关键词之一。羡门子,名子高,古仙人也。另,须再对照纸质版,考“悟”字。)
篇9:阮籍“咏怀诗”的教学设计
于心怀寸阴,羲阳将欲冥。挥袂抚长剑,仰观浮云征。
云间有玄鹤,抗志扬哀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
岂与鹑`游,连翩戏中庭。
(七槐子注:玄鹤者,核心意象。全诗取赋比兴之“比”。这与咏怀诗其一,写法基本不同。)
篇10:阮籍“咏怀诗”的教学设计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
使心伤。
(七槐子注:凤凰者,核心意象。全诗也是用“比”。怆liàng:悲伤
篇11: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学情分析
教参按时间顺序第一次入编唐代杜甫诗歌,所以务必详细介绍杜甫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文化特征及其时代精神,便于横向迁移到其他作家作品的阅读,能够很好的知人论世。
三、重点难点
1.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情感体验法、朗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三)学生齐读诗歌
品味诗歌,体会情感;教师正音。(省 xing)
(四)诗歌大意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五)赏析诗歌
提问: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词?(解释“诗眼”的含义)
怨恨。
提问:虽然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呢?
不是。
提问:那写的是什么?
写景。
提问:描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描写了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的壮阔景象。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小组讨论1: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参考回答:不同意。其一,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提问:颔联对仗很工整,它是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十分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表明昭君难以回到家乡。 “朔漠”对“黄昏”,无边的大漠和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显得十分空旷凄清!
“朔漠”是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无边的大漠与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连在一起,着重突出了大漠的空旷凄清。无边的大漠与小小的青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孤独凄凉的氛围。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小组讨论2: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1、民族观念的局限,“贵华夏贱夷狄”。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2、华夏纲常伦理观与匈奴的婚姻习俗相悖,“一女不侍二夫”。昭君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
3、个人情感无所寄托,回国无望。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昭君先后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死后,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在多次改嫁与回乡无望的绝望的双重打击之下,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提问:昭君的悲剧究竟是怎样造成的?(请学生复述典故)
王昭君因为不愿意收买画工毛延寿,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把昭君的画像丑化,导致昭君没有被汉皇帝选中,冷落深宫。
提问:昭君的悲剧真的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PPT展示王安石的《明妃曲》)
不是。
对于昭君悲剧的制造者,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那般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根本上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提问: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那她对元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了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小组讨论3: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展示杜甫个人经历)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g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跟昭君太相似了: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秋兴其二》)。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板书)
(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七)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
(八)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运用鉴赏咏史诗的三个步骤自学《咏怀古迹(其一)》。
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听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想象长城外才盛开的那些清香,想象风沙呼啸的沙漠下,骑马的英雄,还有那,夕阳下的青冢,望向故乡。(播放蔡琴的《出塞曲》)
六、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 怨恨 杜甫
悲昭君以自悲
钟文婷
篇12: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首先用古代对联:“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引出王昭君,导入新课。
然后介绍《咏怀古迹》五首,内容所涉及的五个人物,表明作者借古人古迹抒发自己的情怀。
接着朗诵诗歌,重点点拨六个词语:尚有村、一去、省、空、春风面、环佩,让学生结合注释感知全诗,思考点明主旨的词语是什么。
接着赏析全诗:
首联:点明昭君村的位置,群山奔赴、三峡壮丽----------钟灵毓秀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远嫁大漠、葬身异域------悲凉萧瑟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的根源,埋没宫中、葬身塞外------怀才不遇
尾联:写王昭君的怨恨,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点明主旨
最后把杜甫和王昭君的命运进行对照:
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佩空归------千载之怨
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奸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
教师总结:诗人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对比鲜明借古讽今。而且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篇13: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进而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总体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但是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在引导方面稍显不足。我认为学生以前学过此类诗歌,理解起来应该难度不大,因此备课时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比如诗歌中非正常语序的诗句,没能及时点拨到位,使得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轻松。
2、课堂提问与点拨学生回答方面有明显欠缺。提问缺乏艺术性,有点简单直接,导致学生回答的质量也不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是有些同学的回答质量不高,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是帮助学生能力提升的好时机,或者追问,或者引导他查找自己回答的漏洞,进而完善答案。显然在这方面我所做的不到位,拘泥于课堂预设,对学生引导不足,以至于同一个问题,接连几个学生的回答都只打擦边球,甚至是答非所问。
3、课堂语言不精练,有些拖泥带水。有的同学回答的已经比较精彩、到位了,这时候不需要再重复,但我总怕有学生不明白,还要反复说上一两遍,使得课堂容量不大,有时候还会让学生有一种依赖心理,不认真听同学的回答,单等着老师再作总结。
4、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高一(1)班一向课堂上比较积极活跃,且常常发言会带给我一些惊喜,所以我对他们的期望值有些高,忽略了诗歌理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当这节课上出现有些同学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就缺乏耐心了,表现有些急躁。
从一节课中看出我平常上课时遗留下来的缺点,这再次提醒我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14: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每一次读杜甫的诗,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杜甫晚年的诗,充满了漂泊之苦、家国之思。以前,在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之时,就觉得这首诗非常美。现在做了老师,教完这一首诗后。我的感觉又不一样了。以前只是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现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教学之时,我是逐句进行引导分析的。第一句,群山沿河赴荆门,写出来一种磅礴的气势。教学之时,我问学生,王昭君是一个女子,而次句写的是如此的气势磅礴,好像与王昭君女子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果王昭君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大英雄,那么,格调就相吻合了。我也不急于解释,而是让学生讨论。学生们百思不得其解。在这种情况下,我做了讲析,昭君出塞,给汉朝和匈奴带来了四十年的和平。在杜甫的心中,王昭君就是一个英雄,而且是一个大英雄。所以这句诗的格调与王昭君的身份绝对吻合。所以,这一句诗足以看出杜甫对王昭君的崇拜之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紫台”是皇宫,“朔漠”是塞外大漠,“紫台”是汉元帝居住的地方,“朔漠”是王昭君所去的地方。“紫台”是歌舞升平的地方,“朔漠”是苦寒之地。教学中,我问学生:为什么把“紫台”与“朔漠”放在同一句来写?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出来,是为了对比。我接着追问,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有何目的,学生们经过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是为了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我接着追问:把汉元帝与王昭君进行对比又有何目的,学生中有人回答到:是为了说明汉元帝是把自己的平安幸福建立在王昭君痛苦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汉元帝的讽刺之情,对王昭君的同情之情。我对这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对这一段的问题的设置和提问我比较满意。
独留轻重向黄昏,我问学生,“独”字传达出怎样的信息,有学生回答,独字写出了昭君的孤独。我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问:“青冢”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经过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来,此时,我做了讲析,青冢就是埋葬王昭君的坟墓,王昭君生前孤独,有家有国不能回,死后,埋入孤坟青冢之中,依然孤独。此情此景,让我们这些有感情的人对我那个昭君岂能不心生同情。次句依然表达出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之情。
画图省识春风面,次句是对汉元帝在选妃之时只看图画,不看真人的荒唐做法进行讽刺。讲析起来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接受。环佩空归月下魂,在分析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在一个明月之夜,王昭君的孤魂回到故乡秭归,来看望她的故乡,她的亲人。我让学生谈一谈此时此刻王昭君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得非常动情。我感觉,效果的确不错。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在讲析这两句诗,我提问学生,其中的“怨恨”仅仅是王昭君的怨恨吗?如果不是,那么还包括谁的怨恨,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怨恨”二字不只是王昭君的怨恨,还包括作者自己的怨恨,还包括王昭君同情者的怨恨。他们怨恨以汉元帝为代表的那些当权者的有眼无珠。使才貌双全的王昭君沦落胡尘。
最后,我对全诗作了总结。我们常说“郎才女貌”,王昭君的怀貌遇和杜甫的怀才不遇实质是一样的。杜甫实际上是通过写昭君的不幸遭遇来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杜甫写这一首诗时同情昭君,后人在看这首诗时不仅同情昭君,同时也同情杜甫。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深有感触,语文老师在教学之时绝对不可象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样一言堂,无论如何要启发和引导学生。一定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形成深刻印象,才能够全身心投入,才能够感兴趣,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咏怀》教学设计(锦集1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