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灰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 第1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2篇:《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3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试题第4篇: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第5篇: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6篇:《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7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第8篇:《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9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0篇::《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1篇::《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2篇:《北京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3篇:应用题/简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4篇: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5篇:人教课标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篇1: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渗透法制教育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维吾尔族的认识,了解一些维吾尔族的有趣风俗,简要了解新疆是维吾尔自治区。
2、简介我国的民族情况、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行政区化情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条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3、师生讨论交流:
(1)各自了解到的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
(2)各民族应该怎样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共建祖国美好大家庭?
5.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6.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7.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2:《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重点 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1、灯 光
深情地 憧憬
壮烈地 牺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朗读
三、观察插图,理解课文2-5节
四、默读训练,理解课文6-10节
五、总结
1.师述:每当晚霞渐渐隐褪,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意味着夜幕已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欢聚一堂,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地作一次书中散步;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的人流中,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十三课《灯光》中讲述了一个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憧憬灯光并为之献身的感人故事。
3.出示课题。
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后习题,抄写词语。
1.请同学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2.指名读文:
3.自由朗读,图文对照,请你谈谈你看懂了读懂了什么?
师抓要点,有机点拨。
“憧憬”是什么意思?他憧憬什么?为什么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是深情的?
4.文中哪些地方要读出深情的语气?
5.引读,第二节中的第1、2句向我们交代了郝副营长是--(著名……经验),他今晚的战斗任务是--(由他……道路)
1.过渡: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实现了吗?
2.齐读第10节。
3.师述,这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祖国下一代能拥有良好的学习条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自己却没来得及看到憧憬已久的电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4.默读回答问题:
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默读回答问题。
(1)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
(2)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3)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5.交流自学情况:
6.师述: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
7.选择文章的中心
出示小黑板,选择文章中心,并说明理由:
①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的好品质。(舍主取次)
②刻画了他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为大部队燃书照明自己牺牲的感人事迹。(主要内容)
③歌颂了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8.指导朗读第6-8节
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敬仰,现在老师和同学们-起配合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八节。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都能在灯下学习生活,又怎能忘记那些诸如本文主人公那样的英雄们,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并为之发愤图强!
齐读课题
读课文、朗读
看插图,默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插图的相应内容。
(读)大约一切准备……憧憬里去了。
自由读,谈谈读懂了什么
自读,指名读。
引读
齐读第2-5节,注意读出深情的语气。
快速默读第6-10节,哪一节中直接告诉了我们?
齐读第10节。
默读回答问题:
答题的方法与步骤。
(1)理解题意
(2)找出内容
(3)摘取要点
(4)组句答题
交流自学情况:
朗读第6-8节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走出回忆,悟作者对先烈的怀念;写由“灯光”所想到的,在读文中融入深深的怀念。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题3,背诵6-9节
[《灯光》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3: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试题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试题
一、填空。
1、某地一天最低气温是零下八摄氏度,应写作( )。
2、在0.5,-3,+90%,12,0,-这几个数中,正数有,负数有(),(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4.05读作( ),负四分之三写作( )
4、向东走9m记作+9m,那么-7m表示( ),0m表示( )
5、银行存折上的“2000.00”表示存入2000元,那么“-500.00”表示( )
6、在数轴上,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数从( )到( )的顺序。
7、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 )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 );而正数都比0( ),负数都比正数( )。
8、一包盐上标:净重(500 + 5)克,表示这包盐最重是()克,最少有()克。
9、大于-3而小于2之间有()整数,他们分别是()。
10、在数轴上,-2在-5的()边。
二、在○里填上“>”、“<”、或“=”
-3○1-5○-6-1、5○--○00○5%
三、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2.5+325%-1
四、一辆公共汽车从起点站开出经停靠丫载客数量记录如下表:
起点站A站B站C站D站E站
上车/人+15+10+3+50+1…
下车/人-20-4-3-6…
1、从起点站到E站中()站没人上车,()站没人下车。
2、公共汽车从C站开出时车上有多少人?
篇4: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说说我自己》这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我让学生介绍最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调动了学生生活积累,又激发了学生的欲望。接着以一个自然的话题介绍老师自己为例,进行口语互动,然后向学生说明这就是在口语交际。
其次,我让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的同学,介绍时力求把这个人的特点说出来,让大家猜一猜说的是那个同学。这样,增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使学生想说自己的.欲望再次升华。
最后,我让学生在介绍别人的基础上想一想怎么把自己介绍给同学,激起了学生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欲望,同时出示了说和听的要求,这样学生在说的时候有一个目标,不会出现胡说、乱说的现象,听的同学也回根据提示给予说的同学以补充和点评,既训练了学生的说,有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
本节课,学生说的欲望非常高,听的同学也十分认真,课堂气氛空前高涨,达到了我意想中的效。
篇5: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导学内容:P35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7--11题
导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 的比等于35 和14 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新课标第一网
学习例3 解比例1.52.5 =6x
这个比例和例2的比例有什么区别?哪是比例的前项和后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应该怎样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 :13 0.4:x=1.2:2 1.2:2.4=3:x
2、汽车厂按1:24的比生产了一批汽车模型。轿车模型长24.92厘米,它的实际长度是多少?公共汽车长11.76米,模型车的长度是多少?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 例3 解比例 1.52.5 =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 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 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 X=10
x:320=1:10
10x=320×1
x=32010 新课标第一网
x=32
篇6:《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5例2、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解比例
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
(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
①240÷3×2=160(厘米)
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 厘米。
240: =3:2
3 =240×2
=240×2÷3
=160
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
(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 厘米,建立比例240: =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 =3:2的?
(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10= : 0.4: =1.2:2 =
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单位: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1)分别写出每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体积的比,看它们能否成比例。
(2)照第一杯蜂蜜水中蜂蜜和水的比计算,300毫升水中应加入蜂蜜多少毫升?
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板书。再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成比例。
分析:第一个问题应该说比较简单,比分别是25:200和30:250。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练习六》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36-38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小组代表展示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整理成果,小组内成员可以互相补充完善。
(可能出现文字整理和用具体例子并画图整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首先让小组内后进生先说,有优生补充。给每类学生展示的舞台。】
二、智慧大冲关
师:下面我们进行智慧大冲关,这里为同学们准备了几关练习题,看你能冲到哪一关。
第一关:我学会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下面是不是比例,为什么?
15:3 20:4 0.3:0.4=3:4 a:b=1:2
2、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3.6∶1.8和0.5∶0.25 40∶80和1/2∶1/4
18:12和30:20
有A类学生读答案,C类学生补充释疑。
生1:3.6∶1.8的比值是2,而且0.5∶0.25得比值也是2,所以他们能组成比例。
生2:3.6∶1.8=0.5∶0.25因为他们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生3:我们要区分好比和比例。比例是一个等式,比不是。
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两个相等的比叫做比例和比例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两种方法来判断是否能组成比例。
第二关:解比例,请独立做,比比看谁最认真。
X∶6.5=6∶4 5∶8= X∶16
由A类学生说答案,出现错题时给他一定的时间改错。
C类学生总结解比例需要注意的事项。
师小结:用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来解比例。
第三关:请独立思考,有疑难点小组内讨论解决。
1、请大家用1,2,4,8这四个数组成一些比例
学生展示组成的比例并解释理由。
师总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的三种方法:①比例的意义;②比例的基本性质;③比的基本性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判断方法。
生继续展示其他的比例。
师:前面我们利用4个数可以组成8个不同的比例,并且从中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2、a∶b=c∶d,如果把a扩大到原来的10倍,要使比例成立,则( )
① b缩小到原来的 ②c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③d扩大到原来的10倍 ④c缩小到原来的
第四关:请自由组合,共同探讨,共同解决。
1、根据4×6 = 3×8写出比例,你能写出几个?
2、已知a和b都是自然数,3∶b=a∶8,你知道ab各是多少吗?
下课前2分钟,师出示本题的答案,请优等生们比较讨论。不做统一的讲解。
师:如果这道题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课后问老师。
三、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更渴望享受成功的快乐。
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上,我摒弃以往的通学通练的模式,而是将练习题由易到难设计成几关,前两关是基础题,后两关是能力题。如此,让优等生能攻克更多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冲关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题的设计层次性还要再加强一些。第三关的题要再稍微降低一些难度,让A层次的学生有时也能做出来。
篇7: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方法是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通过解方程的方法来求解。学习这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1、在解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自主探究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突破方法: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比例中未知项的各种计算方法,并从中进行优化。
2、难点: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突破方法:了解各种和比例知识相关的问题,掌握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灵活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2、学法:学生独立探究,全班交流,优化出解比例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教材例题投影图。
2、学生:常规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1、复习
(1)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8:20和7.2:8、100:0.2和10:0.0022导入新课
谁能很快说出下面比例中缺少的项各是几?(学生试说)14:21=2:、1.25:()=2.5:4
教师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为学习解比例的知识做准备。互动新授
(一)教学例二
1、投影出教材第42页例二。
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度约320m,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2、阅读与理解
(1)学生独立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小组内交流获得的信息。
已知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约320m,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10。所求问题:这座模型高多少米?
3、分析与解答
(1)分析题意,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模型高度:实际高度=1:10。
(2)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交流中既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把比看作除法,那么x:320=1:10就可以转化成x/320=1/10,学生就可以运用原来学习解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x:320=1:10转化成10x=320*1来解。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问:根据什么?)x=320*1/10x=32
答:这做模型高32m。
(二)教学例三
1、出示教材第42页例三。
解比例2.4/1.5=6/x。
2、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什么。内项是1.5和6,外项是2.4和x。
3、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交流订正解:2.4*x=1.5*6x=1.5*6/2.4x=15/4
5、小结
提问:解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它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解比例时,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按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七、巩固练习
1、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一题
这道题设计了三道未知项的位置不相同以及不同形式的比例,通过练习巩固解比例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进行交流订正。
2、教材第42页“做一做”第二题
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和例题类似,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已知一个内项是3,另一个内项是多少?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的知识。在解比例时,我们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按照解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
九、板书设计解比例
例2:解: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m。x:320=1:10
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320*1/10x=32
答:这座模型高32m。
篇8:《比例尺》的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49页比例尺及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和掌握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比例尺。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包括会使用电子地图上的放大、缩小、漫游、测距等工具,根据需要找到目的点。通过查看电子地图了解所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学会使用网上的电子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交流
50cm:40m=50cm:4000cm=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m,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交流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m=50km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交流
你是怎么画的?【根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根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入──抽象得出概念──再回到实际生活解决问题.” 首先,从中国地图入手,设下悬念,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紧接着,让学生汇报自己预习的情况,注意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研究.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出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的计算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创设设计学校平面图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条件才能完成,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练习的设计上可以举面积计算的例子,强调比例尺只是距离比,不是面积比,同时可以举一些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扩大的例子,避免学生形成惯性思维。
《练习八》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53-55练习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认识,能够熟练的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会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2、在练习过程中,体验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求图上距离并画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根据数值比例尺:1:30000000,标出线段比例尺。你是怎么想的?
二、基本练习
1、团结路的实际距离是1800m。
(1)量得团结路在图上的距离为4.5cm,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
(2)将这幅图的比例尺用线段比例尺表示出来。
2、七星瓢虫的实际长度是5mm。量出右图七星瓢虫的长度,求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课本第54页第3题)
三、对比练习
1、填空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1:50000 1.8km
1:2000000 450km
1:60000000 15cm
(1)你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的?
(2)你是怎么求实际距离的?
2、解决问题
(1)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大约长1900km。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
(2)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cm。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1、篮球场长28m,宽15m。用1:500的比例尺画出篮球场的平面图。
(1)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2、课本第55页第10题。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设计
张鸿森供稿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三角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馈
1、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自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2、关于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困惑?
3、揭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关键点拨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正方形和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2、三角形的放大和缩小。
按2:1画出例4中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
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2)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
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3)画一画。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小结:放大和缩小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形状。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58页做一做。
2、课本第61页第1题和第2题。
3、把一个长4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放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周长和面积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听课随想
反思与体会:
篇9:《抽屉原理》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抽屉原理
石羊小学 陈远德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抢椅子的游戏吗?现在,老师这里准备了3把椅子,请4个同学上来,谁愿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有4枝铅笔,3个盒子,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问题:4个人坐在3把椅子上,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4支笔放进3个盒子里呢?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我们把4枝笔放进3个盒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现了这个结论。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得到这个结论呢?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总结:只要放的铅笔数盒数多1,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放进2支。
2.完成课下“做一做”,学习解决问题。
问题:6只鸽子飞回5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为什么?
(1)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交流、说理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一个鸽笼里飞进一只鸽子,最多飞进4只鸽子,还剩一只,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笼里。不管怎么飞,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笼里。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里”的结论是正确的。
总结:用平均分的方法,就能说明存在“总有一个鸽笼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一个个笼里”。
(二)教学例2
1.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2.学生汇报,教师给予表扬后并总结:
总结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总结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2本”只要用“商+1”就可以得到。
问题: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用“商+2”可以吗?(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学生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
总结: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三)学生自学例题3并进行自主交流,试着用手中的用具模拟演示场景。
三、解决问题
四、全课小结
篇10::《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编制人:蔡 娜 时间:2010 . 08 .25
课题 NO.3-4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分数除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推理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会分析除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关系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
一、自主学习:xkb1.com
1、自学课本P37-P39页
思考: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2、填空。
1)、 米是 米的( ); 米相当于( )米 。
2)、自行车的速度是汽车的 ,把( )看作单位“1”。
3)、一个数的 是 ,这个数是( )。
4)、一根卅绳长54米,剪去 ,还剩( )米,把( )看作单位“1” 。
3、解方程。
二、合作探究:
例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用算术法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
例2、小伟买了一枝钢笔,一枝圆珠笔和一枝铅笔,一枝圆珠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 ,一枝铅笔的价钱是一枝圆珠笔的 ,买一枝铅笔花了2元钱,买一枝钢笔花多少元钱?
要求:1)、用两种方法解答。
2)、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小结:1)、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关键:
2)、分数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方程解法:
算术解法:
三、学以致用:
1、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
1)、鸡的只数是鸭的 。
2)、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2、列式计算新课 标 第 一 网
1)、一个数的 是64,求这个数。
2)、12的 与什么数的2倍相等?
3)、 加上一个数的 ,和是1,求这个数。
四、解决问题:
1、小红看一本书,已看了76页,是未看页数的 ,这本书小红还有多少页未看?
2)、修一条公路,施工方工作3天,每天修 千米,已知3天修了这条路的 ,这条路一共有多长?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余下的 ,这时还剩80页没看,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篇11::《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编制人:蔡 娜 时间:2010 . 08 .27
课题 NO.3-5
班级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在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极度热情,全力以赴,精彩展示,做最好的自己。
重点:掌握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学会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之后由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巩固知识。
一、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P39-P40页
2、直接写出得数。
3、画线段图表示下面各数量关系,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1)、杨树比柳树少 。
2)、柳树比杨树多 。
xkb1.com
二、合作探究:
例1、美术小组有25人,美术小组的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要求:1)、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2)、用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解答。
小结: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是:
例2、一个机械加工厂,九月份生产一种零件1000个,比原计划多生产 。多生产多少个零件?
要点提示:解答分数应用题,在找准单位“1”的同时,还要看清所要求的问题与单位“1”的关系。
三、学以致用:
1、想一想,填一填。
商店运来彩电150台,( ),运来空调多少台?
1)、空调比彩电少 ,列式是( )。
2)、150除以(1 - ),条件是( )。
3)、空调比彩电多 ,列式是( )。
4)、彩电比空调多 ,列式是( )。
2、列式计算
1)、一个数的 是 的 ,求这个数。
2)、 与 的积再除以 ,商是多少?
3)、 的倒数的3倍减去 ,差是多少?
四、解决问题:新课标第一网
1)、超市运来一批洗衣粉,第一天卖出 ,第二天卖出剩下的 ,第三天和第二天卖得一样多,这时还有500袋,超市一共进了多少袋洗衣粉?
2)、有一桶油,第一次到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总数的 ,第二次倒出12千克,第一次倒出油多少千克?
3)、一筐苹果的 是16千克,吃去这筐苹果的 ,还剩多少千克?
4)、有一根竹竿插入池塘中,竹竿的 露出水面, 插在泥里,池塘水深1.7米,问这根竹竿长多少米?
新课标第一网xkb1.com
篇12:《北京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北京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篇13:应用题/简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简单应用题只需要一步计算就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都是由两个己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而且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都可以由已知条件经过一步计算直接求出答案。至于在不同的题目里用什么方法计算.则需要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然后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已知的是哪两个条件来确定。
练习: xkb1.com
一 、根据问题找出需要的条件,写出数量关系。
①平均每月生产多少台?
②剩下的是全长的几分之几?
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④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⑤实际比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米?
⑥圆柱的侧面积是多少?
⑦三角形面积是多少?
⑧出勤率是百分之几?
二、关山小学六(1)班有男生40人, 女生20人。(根据两个条件,提出不同
问题,编成简单应用题,并解答。)
①共有学生多少人? ②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③男生是女生的几倍?(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 ④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三、解答后比较问题的不同。
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
① 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②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复合应用题
复合应用题就是不能一步计算求得答案,而需要两步或者两步以上的计算才能求得答案的应用题。
一. 解答复合应用题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
①分析法: 问题 →条件 ②综合法; 条件 → 问题
二.解答应用题-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算什么。
③列式求得结果。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三.解答方法:⑴ 分步列算式解答。 ⑵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练习;
1. 修一条高速公路,原计划每月修3600米,10个月完成任务,实际每月修900米,实际几个月完成了任务?
2. 从甲地到乙地共行13千米,前1.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千米,后在山地行走,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在山地行走了多少小时?
3.学校举行科技节,学生制做航模250件,海模150件,航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海模件数是总件的百分之几?
4 .一桶汽油重25千克,用去 ,剩下多少千克?
5 .李师傅一天共生产300个零件,经检验有3个不合格产品,求产品的合格率。
6. 某化工厂采用新技术后, 每天用料14吨。这样,原来7天用的原料,现在可以用10天。这个厂现在比原来每天节约百分之几?
列方程解应用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等量关系式。
③用x表示未知数量,列出方程,解方程。
④检验是否正确,写出答语 。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很明显,直接可得到;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不明显,要分析题意才能找出;有的应用题等量关系式隐藏,如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不会出现在题目中,所以熟记学过所有的字母公式很重要。
练习:
1.找等量关系把方程列完整。
(1) 小思看一本96页的科幻小说。她每天看X页,看了5天还剩24页没看。
=96
或 =24
(2妈妈买了2千克白菜,每千克2.4元,又买了X千克萝卜,每千克2.8元。一共用去
13.6元。
=13.6
或 =2.4×2
(3)通讯班铺设一条全长X千米光缆线路,工作15天架设了全长的93.75%。再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天,铺设1.5千米。
=1.5×15
2.列方程解下列各题。
(1)长方形周长30cm,长8cm。宽是多少cm? (2)某田径队有男队员30人,比女队员的 少3人。
女队员有多少人?
(3)海滨县兴隆农场种小麦189公顷,小麦播种面积是玉米的112.5%,种玉米多少公顷?
(4)商店运来苹果750㎏,比运来橘子的2倍多250㎏,运来橘子多少吨?
(5)一支工程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38米,第二天修了42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的是这条路全长的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用不同方法解答应用题
把题中的关键条件转化成另一种说法是难点,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提倡最佳解法。
练习:
1.图书室新购了文学书和科技书共750本,己知文学书是科技书的2倍,文学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
2.西山村去年收晚稻30000千克,相当于早稻谷的 。去年共收稻谷多少千克?
3.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成的。如果要化合7.2千克的水,需要氢和氧各多少千克?
4.学校买来62.5米电线,每12.5米可做5根插头线。照这样计算,买来的电线能做多少根插头线?
xkb1.com
5.学校买来乒乓球60个,比买来的篮球少 ,买来乒乓球和篮球共多少个?
6.养鸡场肉用鸡是蛋用鸡的5倍,蛋用鸡比肉用鸡少1800只。蛋用鸡比肉用鸡各养多少只?
7.一个长方体棱长和是72㎝,已知长宽高的长度比是3:2:1,这个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8.一批零件,前3天完成总任务的 。照这样计算,再过几天可以完成任务?
9.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8cm,长和宽的比是2:1,这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关键找出1倍数量(或说单位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练习:
1.甲乙的和是36,甲是乙的2倍。甲、乙各是多少?
2.妈妈比女儿大28岁,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妈妈和女儿各有几岁?
3.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椅子的单价是课桌的 ,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4.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后增加了87.12,这个数原来是多少?
篇14:和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P29页第1-3题,完成练习五。
教学目的:
1、复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
2、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
3、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幻灯片.指名让学生回答: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2)做第29页第1题:指出几个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29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2)做第29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体积的部分。
4、学生独立完成第29页第3题。(先思考“用多少布料”求什么?“装多少水”又是求什么?区分清所求的是圆柱的表面积或体积时再计算)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圆锥有哪几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2)做第91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将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2)做第29页第2题中有关圆锥体积的部分。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判断,并画出高,小组讨论订正)
2、做练习五的第2题。
(1)学生审题后思考:求用多少彩纸是求圆柱的什么?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3、做练习五第5题。(可建议学生用方程解答)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3、4、6题。
篇15:人教课标教材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
教
学
设
计
年 级三年级五班
姓 名张 良 先
德阳市实验小学
2007年3月
第九单元 数 学 广 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渗透了相应的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思想方法,使学生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体会集合,等量代换这两种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等量代换数学思想的体会和运用。
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 2课时
教学计划:
第一课时 数学广角(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借助具体内容初步体会集合思想方法。
2、使学生能利用集合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广角(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第十单元 总复习
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八部分: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较重要,也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清楚本册知识的分布,学会整理知识。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察、应用意识等得到发展。
3、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复习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意知识内存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统计观察的培养。
4、加强空间观察的培养。
5、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课时分配:
4课时。
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 复习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八个方向的掌握更加熟练、准确,能正确运用方位词说明路线。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已学统计图、表的特点。并能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整理,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
3、复习年月日相关的知识、时间计算及表示方法。
4、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负责态度。
教学过程:
一、整理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
1、在画平面图时,怎样表示八个方向?
2、在我们教室里,你能指出这八个方向吗?再说说每个方向都有什么摆设?
3、一名同学起立,说说在他的八个方向中,每个方向对应的是哪个同学?
4、讨论并总结:确定八个方向的简便方法。
5、做一做P112页1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6、教师总结。
二、整理统计相关知识。
1、介绍学过的几种统计图。
2、说说统计图的作用。
3、做一做P113页5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教师再小结。
三、口答:
1、一年中哪些月份是大月?小月和平月?
2、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普通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说?
4、做一做P114页6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教师总结强调。
四、做一做。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五5---7题。
第二课时 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
两位数乘两位数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一位数整除多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及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4、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都学习了些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验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都学习了些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验算?
2、口算:
60×20 24×10 23×20 40×90
96÷4 213÷3 189÷9 420÷7
3、估算:
79×30 14×39 35×19 61×80
79÷4 16÷5 83÷9 430÷7
4、做一做总复习第2题和第4题,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9题和第10题,让学生小组内说说怎样想的?再教师讲评。
6、教师总结。
二、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10、11题。
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的:
1、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预设:
一、生活引入,复习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单位。
1、师:看,这是什么?
师:景老师在裱这幅字的时候,要制作镜框,在数学上就是求它的什么?
配上的这块玻璃的大小,在数学上指什么?
师:今天我们就是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板书课题:周长和面积
2、师:什么叫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哪些单位?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什么叫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基本练习,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
1、分类比较。
1、教室的黑板长大约是 米,宽大约是 米,围在黑板外边的一圈金属条大约长多少米?
2、一张长方形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有多大?
3、小芳的房间有一个边长15分米的正方形窗户,妈妈想给它装上窗帘,至少需要多少窗帘布?
4、一张边长8分米的方桌,用铝合金条包桌沿,需要多少铝合金条?
师: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题目是求面积的?哪些题目是求周长的?
汇报交流。
学生练习(答可以先不写)
2、生活体验。
师:在我们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也是求周长的?哪些问题是求表面积的?
三、动手操作,探索周长和面积的联系。
师:一个农民伯伯把两块同样大小的地分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有一天,哥哥给它的地围上了篱笆,弟弟用同样长的篱笆去围,结果发现弟弟的篱笆不够围一圈。这时,两兄弟就发生了争执,都认为对方的地比自己的地大,认为父亲不公平。同学们讨论一下,你的意见呢?
师:用篱笆去围这两块地,篱笆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1、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边长1厘米)围出几种周长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周长(厘米)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16
16
16
师: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师:比较这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你有什么想法?
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你能在下图中(每小格为1平方厘米)画出几种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并填表。
面积(平方厘米)长(厘米)宽(厘米)周长(厘米)
16
16
16
师:从上表中你可以发现什么?
小结: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最小,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差距最大时,周长最大。
3、师:现在同学们帮兄弟俩算一算,到底谁的地大,篱笆为什么不一样长?
4、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怎样剪才能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小?如果要使小长方形的周长最大,应该怎样剪?
四、课堂总结:(略)
五、完成练习二十五第8、9题。
第四课时 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分析方法,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材P115页11、12题。
二、指导学生读题,找信息。分析解答步骤。
三、学生说,教师板书。
四、指导学生总结分析方法和解题步骤。
五、教师小结解决问题应注意的和分析方法。
六、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五13、14、15、16题
七、指导分析完成思考题
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9课教学设计--渗透法制教育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整理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