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06 03:36:58 作者:stanleymao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tanleym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吴兴高级中学   肖亮

【教学目的】

1、  落实文言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  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寓意。

3、  培养学生以现代眼光审视古代文学作品,关注现实的能力。

【教学设想】

1、运用板块式教学,把课堂设计为三个相连的渐进的板快,即“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

2、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可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阅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3、课文不难,注解也很详细,应放手培养学生自渎的能力,教师适时进行点拨 ,特别是培养学生推测语意的能力。

4、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中汲取智慧的结晶,并与现代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古鉴今,古为今用。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由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好导入。

晋朝陶渊明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大诗人李白爱酒,杜甫有诗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宋代大文豪苏轼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唐朝的柳宗元爱树,他不仅爱种树,更能从种树中得到做人的`道理,做官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明确本堂课的三大板块:

“读――准确地读”;“说――理解地说”;“写――感悟地写”。(幻灯出示)

三、读――准确地读:

1、  听读课文。请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要求:仔细听,认真看,心里读。(朗读完成后,教师指正。)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句读。

3、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整齐自信。

4、  熟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对照翻译,边读边翻译给自己听。教师巡视答疑。

5、  教师检查:

①学会结合语境,用文言积累和语法常识推断语意:(幻灯出示)

示例:1、遂而鸡豚(鸡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国也》)

2、名我固当

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②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做到准确、通顺。(提醒学生注意倒装句式)(幻灯出示)

1、故不我若也。

2、吾又何能为哉?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

四、说――理解地说:

1、说“发现”的话:

你发现郭橐驼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请你用“我眼中的郭橐驼是一个    的人…”进行评价。(讨论后发言)

教师总结:郭橐驼是一个既平凡又不普通的人。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其貌不扬,职业低贱,但他“种树”却很有一套,他种树讲究的是“顺木之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这个道理不仅用在了种树上,更把它用在了为官“治民”中,为官治民讲究的是“顺民之意”。“种树”和“治民”在郭橐驼这里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2、说“关键”的话:

怎样才是顺民之天呢?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直接交待正确的“养人”之术。请用“为官治民应该这样……”,补充出这句关键的话。(先齐读第四段,后说话。)

教师总结:为官治民就应该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给百姓自由的空间安排生产,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柳宗元把“治民”的大道理融在了“种树”这样的小事中写来,显示了他极强的文学功力。

教师补充:孙犁对柳宗元文章这种写法的评价(幻灯出示)

他(柳宗元)的文章都写得很短,却包含着很深的人生哲理。这种哲理,不是凭空设想,而是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得来。……他还能把自然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就是说,他能用自然规律、生活规律,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的见解和理想。使天人互通,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

――《谈柳宗元》

五、写――感悟地写:

“文章合为时而著”,但我们现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是很有借鉴意义。请看漫画《爱与碍》,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什么?请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写下你的感想。

(幻灯出示漫画,学生当堂写作,交流,教师评点。)

教师总结:我们今天读古人的文章,就要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阅读,来审视,读出我们现代人的感觉。“以古鉴今,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正确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结晶。

篇2: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鉴赏文章理趣,探究新颖活泼富有创意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理解、鉴赏:

1、文章最后一段写“吾问养树,得养人术”,阅读梳理全文,理解养树和养人之道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由养树之道推出养人之道的?

(1)第三段借郭橐驼之口,从种树态度和种树方法两方面,详细总结了他技艺高超的原因。种树的总原则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方法:“舒”、“平”、“故”、“密”,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并拿他植者和郭橐驼进行对比,突出正确的养树之道,也为后文引出养人之道作铺垫: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总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种植方法:“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培育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第四段还是借郭橐驼之口,把为官者“好烦其令”,巧妙和“他植者”构成类比对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态度: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情感:“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具体做法:“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3)至此,文章主体内在思想逻辑已不言而明: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2、最后一段点明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阅读赏析,联系当时背景,思考本文用意。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唐代安史之乱后,官府扰民现象严重,百姓疲惫不堪,作为一名正直的知识分子,早年在长安任职的柳宗元,很希望上层统治者能了解社会现状,加以改进。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3、开头模仿一般史传文体例,介绍了传主的什么基本情况?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

开头介绍了传主的姓名、形貌、籍贯、技艺;从这两段文字来看,郭橐驼是一位平凡普通、乐观豁达、技艺高超的劳动者;作者有意借鉴我国史传文的优秀传统:运用细节来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比如:“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鲜活起来了。

二、发现、探究

1、读写结合

(1)作者把种树写得非常贴近生活真实而饶有兴味,自然引出为官之道,除了作者的这个本意,我们还可以得出哪些充满理趣的对生活、政治、哲学等类似的思考?写百字短文,小组和全班交流。

(学生习作)“虽曰爱之,实则害之”。多么耳熟的一句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

深谙个中真蒂,用各种辅导班课外班考级奥数等充盈孩子的每分每秒,一旦孩子疾呼“把时间还给我,让我自由成长!”父母是非常惊讶的:都是为了你好,怎么就不理解爹娘呢?“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失去自我成长空间的小树苗,怎能挺拔成参天大树?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打着“爱”的大旗,剥夺我们自由成长的天性,否则就像作者所言“木之性日以离矣”。

(2)模仿本文寓言类传记这样新颖活泼的文体和写法,写一篇要寄托一定寓意的小人物传记。

2、活动设计

(1)请为高二年级宣传栏开辟一个文学特刊:主题是中国文学小人物画廊,从所学和所读的中国文学作品中,选择5—8位以普通人为主人公的人物,为他们画一幅写意画,并配上百字说明性文字。

(如庖丁、大铁椎、庞安常、大堰河、芦柴棒、琵琶女、窦娥、翠翠等)

(2)将课文改编成剧本,可以就文章的讽喻意义,加上一些对当今社会现象的反映。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创作剧本,设计道具,进行演出等。

3、专题研究

(1)从文体和写法上看,本文很是新颖活泼,颇有创意,从传记体方面,将本文和必修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作比较阅读,从寓言体方面,将本文和选修课文《庖丁解牛》作比较阅读,探究本文在写法上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从传记体方面看,都是传记文格局,即先介绍人物基本情况,再用正写反衬等笔法重点写一两事来突出人物性格和形象;不同的是,本文传主既非王侯将相,也非名人伟人,而只是一位身份低下的小人物,所选事情也是非常普通的种树实践,写得贴近生活而趣味盎然,非常鲜活。这样的选材和立意,使文章既有生活情趣,借凡人小事表达深刻道理,没有说教,很是形象生动传神,又使文章充满理趣。

从寓言体方面看,本文借种树之道喻官治民之道,同时还用了对比,拿郭橐驼和“他植者”作了两处对比,第一处意在突出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第二处对比是为了引出后文养人术。《庖丁解牛》借解牛之道喻养生之道,通过对比解牛的不同阶段,良庖族庖和神庖的不同境界,总结一代名“庖”的成功之道,引出养生之道。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而以此喻彼的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在寓言体文章中使用,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生动,易于让人接受,同时,不管是种树还是解牛,因为作者描述形象贴近生活,使得它们的寓意,能给人更具普遍意义的启示,为千百年来人们作多元解读提供了意蕴丰富的脚本。

由此可见,本文在内容、写法、文体、立意等方面,都颇为新颖活泼,体现了古文运动“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主张,值得我们在写作时借鉴,写出新颖活泼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2)《庖丁解牛》、《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六国论》、《阿房宫赋》《种树郭橐驼传》谈论的都是人与社会关系处理上要顺应规律的问题,分小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和道家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说一说对自己和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儒家:治国的规律是不扰民、要养民爱民。道家:避开矛盾、顺应自然,依天理,不强为。这可以和高考对接,如高考作文装石头装沙子装水,考的也是规律问题:做事顺序安排的自然之道;孰轻孰重等。

篇3: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橐驼的人物形象

2、掌握“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我们提倡大量种树,你会种树吗?你想到过种树的方法中还蕴涵着更深刻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由谈种树,进而阐明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不过,和河东狮吼倒没关系)。又官至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寓言《三戒》,游记《永州八记》,散文《捕蛇者说》。

2、上课思路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三、文题解读

1.题目怎么读?

2.“传”什么意义?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3.橐驼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是写骆驼的吗?

5.郭橐驼是人的名字吗?

6.这个绰号是褒扬性的,还是侮辱性的?

7.喊人侮辱性的绰号好吗?作者为什么不喊他这个侮辱性的绰号,是轻视他吗?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8.这是一篇传记性的寓言,作者可以给她起个名字呀,比如叫郭靖,比如叫XXX(用班级里性郭的同学的名字)。

(体现他社会地位低。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这样,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反映他的社会地位低。)

9.叫“郭瞎子”“郭瘸子”可以吗?

(驼背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劳累的可能,我们常听说“压弯了背”“累弯了腰”这样的话,从驼背这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辛劳的劳动者形象。)

10.文章为什么不叫“郭橐驼传”,而要在前面加上“种树”两个字?

(突出郭橐驼的职业,文章没有写郭橐驼的一生,只是截取他种树这点来写得。)

四、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的?

(郭橐驼,扣了文题中的人物)

(2)从几个方面写郭橐驼的?

①“隆然伏行”:四个字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这么少的文字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这么鲜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家用四个字,多几个也可以,把一个瞎子或者瘸子的形象刻画出来试一试。当然未必要刻画残疾的,刻画下你的同桌也可以。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的厉害了。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难得的是,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我们可以不忙回答,先看第二段)

(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

病偻:脊背弯曲。

类:似和……相象

名我固当:名-------为……起名,名词活用为动词。

固--------本来

因舍其名:于是连词,表示承接。

2.分析第二段

(1)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生:……

师:我个人认为,除了你们所认为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外,还和他身手不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你们可以不妨仔细看一下,哪里可以显示他的身手不凡?

A、际遇——争迎取养

B、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C、高超——不怕“移徒”,

D、枝繁叶茂、早熟果多

F、他植者莫能如也

并且这些内容从正面、侧面两个方面去表现他的技高。如:人(皆争迎取养——侧面);树(正面))

(2)串讲几个小知识:

驼业种树(以……为业,意动用法)

早实以蕃(实:结果,名词活用为动词)(蕃:多)

【橐驼之技】 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分析第三段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板书:顺之天致其性)

(2)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a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

b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3)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本段用对比、映衬,形象地塑造了橐驼的形象。

(4)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①解释加点词语:

凡植木之性(植:种植)(性:方法)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②活用:

其筑欲密n----v

非有能硕茂之也adj-------使动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adj------使动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n------v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n-----状语

③特殊句式: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那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再看下去。

4.研读第四、五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2)“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4)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5)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怜:怜爱。卒:终于)

勖尔植(勉励)

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

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

故病且怠(穷困)(懈怠)。

四、总结全文

(1)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指明学生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3)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a、对比与映衬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b、婉约而多讽

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以致其性焉尔(本性)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

凡植木之性(方法)见长人者好烦其令(治理)

C故吾不害其长而已(表因果关系连词,所以)

其培欲平,其上欲故(形容词,旧,这里指旧的土)

D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作为)

传其事以为官戒(作为)

2、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①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期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⑤⑥⑨/⑧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师点评:①③④⑦是n活用为v;②是n活用为意动;⑤⑥⑨是adj活用为使动;⑧是n活用为状语

3、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句(B)

A既然已,勿动勿虑B官命促尔耕

C早缫而绪D字而幼孩

4、翻译下列句子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2)吾又何能为哉: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篇4: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

法。

3、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4、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5、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类、固、致、易”等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的意思和用

法。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3、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第一节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诗歌在唐代已达到了顶峰,涌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著名诗人,可以说是璨若群星。唐代除诗歌创作取得辉煌的成就,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除《师说》的作者韩愈外,还有一位即今天我们所学课文的作者——柳宗元。

二、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曾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上他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并重”,还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并且两人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等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著有《河东先生集》。

三、解题:

本文表面上是人物传记,实际上是借郭橐驼种树之事,说明某个道理,究竟是说明什么道理,我们学习全文后便能得知。

四、讲析1-2段词句:

1、学生参看注解自主掌握文中词句:

2、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五、分析1-2段:

1、郭橐驼本名是什么?形貌有何特征?同乡人称他什么?

2、同乡人用他身体缺陷称他,他的态度如何?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表现了郭橐驼身残心不残,豁达、自信的性格。

3、学生概括该段中心。

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4、为什么这位驼者有如此豁达、自信的性格?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研读第二自然段。指定学生朗读该段,其他同学思考本段中心。

郭橐驼是个种树的行家、里手

5、这一段作者是如何表现表现郭橐驼是种树的行家的?

侧面描写:争相迎取养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正面描写:“挪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对比: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6、人们“争相迎取养”郭橐驼是为了满足自己怎样的需求?这两种需求暗示了什么?

两种:观赏游玩的[精神]卖果营利的[物质]

技术的全面

小结:综上所述,身残的郭橐驼有豁达、自信的性格我们就不难理解。

第二节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种树郭橐驼传》的一二自然段,通过这两个段

落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郭橐驼是一个身残心不残,豁达、自信的老者,种树技艺高超全面。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中的词句

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合作学习第三段词句

三、教师释疑

四、分析第三段:

1、郭橐驼树种得好,他种树的关键原则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用谦和的语气说明种树的关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郭橐驼种树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是如何评价的?

具体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态度:既然已……其置也若弃。

3、他植者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本段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

对比

郭橐驼顺应了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采取了正确的做法,收到了“天者全而其性得”的效果;他植者违背了树的本性,遭致“木之性日以离”。

5、学生概括本段中心:

郭橐驼谈种树的经验。

6、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又没没有与“他植者”做法相似的?

班上不只一个同学的家长都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我的孩子经常接到异性同学的电话,他她可能早恋,我查过了打电话的是同班的某某,麻烦你告诉我对方家长的电话,我要跟对方的家长谈一谈。”家长的做法与“他植者”很相似,都是冠以关心、爱护之名。但实际效果呢,往往适得其反。当然我并不是倡导早恋,但家长的做法不可取,会严重挫伤孩子双方的自尊心,结果学生与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

五、学生参看注解理解4-5段词句:

六、分析4-5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那么“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转移话题,将话题转到政事上来。

3、郭橐驼是怎样评价官吏繁令扰民的?

先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再铺陈,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

4、那么“种树”和“官理”有何相似之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种树:勤虑害树官理:繁政扰民

运用映衬手法告诉我们: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理解设事明理的写法。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作者有感而发,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借“养人”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

七、练习:

故:因:

故乡人号之驼因舍其名

此物故非西产因击沛公于坐

君安与项伯有故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

广故说言欲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

去也不顾

相如顾召赵御使

顾吾念之

三顾臣于草庐中

不复顾利害

篇5: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篇6:《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

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

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

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篇7: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种树郭橐驼传》名为传记,实为典型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由文及道,运用品读涵泳、研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趣和意蕴,采集文言之美质,陶冶情操,培养情怀,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理解,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义项。

2、提要勾玄,概述文意,整体把握由养树移向养人的行文思路。

3、品味探究,领会顺天致性、休养生息的治民之理。

【教学重难点】

1、领悟借种树事例以托讽的灵活章法,感受饶有趣味的人物语言和生活场景。

2、体味借寓言说理的写作艺术和运用对比阐释观点的手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导语,激趣入文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杜甫)“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苏轼)古人勤于植树,留下许多种树的诗文和佳话。其实种树是一门学问。它不仅可以绿化环境,造福人类.还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想启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宗元写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诵读积累,理解翻译

1、师问生答,简介柳宗元。

2、检查诵读,读准并识记字音。

3、实词检查,掌握用法。

名我固当:名词作动词,取名。

驼业种树:意动,以……为业。

早实以蕃: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其莳也若子:种植。

移之官理:名词作动词,统治。

爪其肤而验其生枯:名词作动词,用指甲划破。

抑耗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事实上。

故病且怠:穷困。今义:疾病。

字而幼孩:养育。今义:文字。

三、对比整合,文章写法

1、筛选信息:郭橐驼的种树经验概括为哪几条?请用文中词句回答。

(原则)“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方法)“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结果)“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2、比较信息:其他种植者和郭橐驼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方法)“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态度)“爱之太恩,忧之太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结果)“木之性日以离矣”

小结:郭橐驼懂得遵循树的生长规律,相机而动,而其他植者不顾树的生长习性,急于求成,最后适得其反。在两者比照中,孰对孰错显而易见。

3、齐读过渡句“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作者借郭橐驼之口揭示了当地的什么突出问题?

交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吏治不善)

读出描写“吏治不善”的文字,说说它的表达特色。

交流:铺陈手法,集中表现,有言有行,细致人微:多用短促的排比句,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令人足以想见官吏嚣张、不可一世的气焰。

4、诵读第2—4段,养树之道和治民之理该是什么关系?

交流:先谈“养树”,以“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起首。后论“治民”,以“吾又何能为哉”收尾,运用了映衬的写法,前后照应;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树尤如此,人何以堪!“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行文充满了强烈的现实精神和讽谏意义。

补充史料:

(ppt显示)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政令烦出,民不聊生。

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写作意图:警示统治者整肃吏治,宽简为政,顺应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维持承平之世。

写法归结:简洁生动;对比映衬;婉约多讽。

四、审美感知,人物形象

1.文章主人公郭橐驼是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朗读第一段,这里围绕标题中哪个词来交代了他的'基本情况?用几个词总结他给你留下的印象。

交流:“橐驼”,即人物绰号的由来。

品味:

“不知始何名”——身份低微,来自下层,默默无闻;

“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曰‘驼”’——吃苦耐劳,有奉献品质;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心胸豁达,性情开朗;

人物形象: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2.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小人物来讲述种树和养人的道理?

探讨:

A、他是劳动人民的一员,能够真正了解黎民疾苦。反映真实的社会弊病,虽其貌不扬,却乐观自信。有顺其自然的人生智慧,由他之口娓娓道来,更为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B、联系《庄子》一书中所写的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丈人等人,集外表丑与心灵美于一身,探寻美的真谛,留下不尽之意给读者以回味。

五、拓展探究,深入思考

1、本文与《捕蛇者说》在政治主张上有哪些异同点?

(ppt显示)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交流参考:

相同点:改善民生,以民为本;借故事言“道”。

不同点:本文重在劝诫统治者改善吏治,顺应民性,而《捕蛇者说》主要是提出减轻苛捐杂税的主张。

2、谈论发言:你怎样看待文章流露出来的“崇尚本性自然”的哲学观?

要点:作者承继了老庄学派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但也存在差别。“贵自然”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了解规律,利用规律,因势利导,适度掌控。姿态是积极的进取的,本文正可以反映出儒、道两家思想结合的品质。

3、每课推荐阅读:《段太尉逸事状》、“三戒”(《临江之麇》《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结束语:柳宗元的许多著名诗文都是在贬谪永州、柳州时期写成的。事实上,不管在顺境时还是逆流中,作家总是怀着一颗忧国忧民、关怀众生的热心,为官做事,处世做人,让生命在寂寞中闪耀出自己的光芒。文坛一支墨笔,描绘人世万象,婉谏政治得失.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士大夫身上那种正直、奋进、勇于担当的高尚人格,也正是这种人格,点化了我们民族的精魂。

篇8: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清文章的行文结构,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3.掌握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文言文基础知识

2.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新课,请学生上黑板写题目。(注意“橐驼”两字的写法)。

二、引出作者,学习了解作者的相关内容。

1.柳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抽学生背或学生齐背,教师根据意象作简要勾勒)

2.柳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学生齐背或教师引导背诵,并结合注解提示和强调柳宗元被贬情况及《永州八记》。)

3.柳宗元参与的重要文学活动:唐代古文运动(见注解)

4.其他:看课文注解,勾划识记重要内容。

三、课文朗读。

1.抽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和断句;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的阅读理解。

2.听读或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语感,并熟悉文本内容。

四、解析课文结构,初识文意。

设问:全文共计5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3.4两段稍长,1.2.5三段较短?

明确:3.4两段为全文之主体。第3段主要写养树之道;第4段由养树写养人之术。两段之间有由此而彼的逻辑联系,体现文章的创作主旨。

(第1段写郭橐驼名称的由来,第2段写郭橐驼善于种树,其目的在于引出后面内容;第5段点明写作主旨,深化主题。)

五、自读课文,句划生难字词。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3.4两段,感受文句的语言美。

二、详解3、4段。

板书:

种树之得: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 (正反对比论证)

治民之失:好烦其令

(举倒论证)

类比手法:明写事(或物),暗寓理。写作之旨在于寓理。如韩愈《马说》。

对比手法:以“得”比“失”,更见其“失”。

(从而揭示文章的写作主旨)

三、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学生针对不能理解和掌握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四、拓展赏读(只评读译文,不要求学生解读原文)。

1.刘基《卖柑者言》

【译文】

杭州有个果贩子,很会贮藏柑子。虽然经过一冬一夏,柑子仍然不会腐烂,拿出来还那么鲜灵灵的,质地像玉一样晶莹洁润,皮色金光灿灿。可是剖开来一看,中间却干枯得像破棉败絮一般。我很奇怪,就问他:“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你这样骗人也太过分了!”

卖柑子的笑着说:“我卖这样的柑子已经好多年了,靠着这一营生过活。我卖它,人们买它,从来没听到什么闲言碎语,为什么偏偏只有您不满意而忿忿不平呢?世上骗人的事多着呢,难道只有我一个吗?我的先生,您不想想看!当今佩戴虎符、高坐在虎皮交椅上的那些威严的武将,像是在保卫家国,他们真的就像孙武、吴起那样有韬略吗?那些峨冠博带的文臣,很像是气宇轩昂的栋梁之材,真的能像伊尹、皋陶那样建功立业吗?盗贼四起,他们不懂怎样抵御剿灭;生灵涂炭,他们不知怎样赈济解救;官吏枉法,他们无法挟制禁止;法纪败坏,他们不知该怎样整顿治理。白拿俸禄耗费国库而不知羞耻。你看他们,坐高堂,骑骏马,沉醉于醇釀,饱食着鱼肉,哪个不是威风八面令人望而生畏,气势显赫而不可一世!然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外表似金如玉,内里却是破棉败絮呢?如今您对于这些事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柑子!”

我默默地无以回答,回来后细细考虑他的话,觉得他很像诙谐滑稽的.东方朔一类人物。莫非他果真是个愤世嫉俗的人,是借柑子来讽刺世事的吗?

【附:原文】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剖其中,乾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乎?甚矣哉为期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期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忿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2.宋濂《以豕代耕》

【译文】

商於子家很贫穷,没有牛耕田,就牵一头大猪日出而作。大猪不肯套上轭,一套上又被挣脱,一天也不能耕一小块田。宁毋先生经过时责备他道:“你错啦!耕地应当用牛,以牛得力气之大能够耕起土块,蹄子的坚硬有力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猪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视但没搭理他。

宁毋子先生说:“《诗经》不是有话说了吗?‘向猪的祖先祭告,在猪圈中抓猪。’说的是要抓猪去杀了吃肉。如今您拿它来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颠倒了吗?我同情你才告诉你,您反而发怒还不搭理我,为什么啊?”商於子说:“您认为我颠倒是非,我还认为您是非颠倒呢。我难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须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不用牛,虽然侍弄不好田地,但它的害处小;不用贤人,天下遭受祸害,它的害处大。您怎么不以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治理百姓的人呢?”

宁毋先生回头对弟子说:“这个人应该是对现实有激愤的人啊!”

【附:原文】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曰:“《诗》不云乎?‘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言将以为肴。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五、简述说、赋、疏、传四种古代文体

1.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赋: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善于铺陈,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3.疏: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称“奏疏”或“奏议”。

4.传: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熟读课文,挖掘文意,以“关爱与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篇9: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经典散文作品,涵泳品味,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载的文化观念。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特有的语言形式去抒发情志,形成独特的美感,领会不同作者在审美上的独特追求,品系析章法之妙和细节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主旨,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掌握文章类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2.掌握对比、映衬两种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文言知识积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准确诵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一、课程导入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文章解题

种树郭橐驼传

职业姓氏外形+绰号文体

传记是一种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个人生平事迹的文体。从传记与史书的关系看,我国古代的传记主要有史传和史外传两类。史传是正史所载的人物传记,以司马迁《史记》的撰写为标志,“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人物传记较为精彩,富有文学性。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它是“稗官之属”,把它当作小说来看。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关注诗文题目的习惯,并回顾相关文体知识)

三、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其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著有《河东先生集》。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感知作品主题)

四、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强调生僻字读音

橐驼tuó病偻lǚ硕茂shuò蕃fán窥伺sì孳zī

莳shì勖xù缫sāo飧sūn饔yōng

2.感知文意

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详读文章,理清文本大意,标注陌生词汇。

3.听名家朗读,学生轻声跟读,熟悉文本。

4.学生朗读,教师提示错误字音

五、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大意。

①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②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③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④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⑤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的目的。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文章主旨、脉络)

六、回顾全文,熟读文章

学生自己通读全文,将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设计意图:为后面梳理字词、背诵全文做好准备)

七、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1-2段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写作手法。

一、研读第1段

1.学生朗读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始:原来。病:患……病。伏行:弯着腰走路。

类:像。号:起外号。名:命名,起名。

固:确实。因:于是。舍:舍弃。

3.思考: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郭橐驼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驼背的特点;

②“甚善,名我固当”,写以病为号虽不雅,但郭橐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写出了郭橐驼身残而自信的豁达性格。

4.回读第1段,加深印象。

二、研读第2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业:以……为业。迎取:迎接。养:用、使。

或:或者。移徙:移植。硕茂:高大茂盛。

实:结果实。以:而。蕃:多。

窥伺:暗中观察。效慕:仿效。莫:没有人。

如:赶得上。

3.思考

(1)人物有何特长?

明确:种树能手

(2)用哪些方法突出他的技术?

明确:①侧面烘托:“争迎取养”。

②正面突出:“硕茂,早实以蕃。”从成果看其技艺非凡。

③对比反衬:“莫能如”对比反衬出他的技艺无与伦比。

三、朗读背诵

1.熟记前两段重点词语,适时检查。

2.熟读并背诵前两段。

四、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3段文言知识,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写作手法。

一、学生朗读第1-2段,回顾重要文言知识

二、研读第3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节奏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1)重要词汇

孳:繁殖。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致:使达到。

性:性质、方法。本:根。培:培土。筑:捣土。

既然:已经这样。虑:惦记。顾:照看。莳:栽种。

置:放下。硕茂:形容词使动,使……高大茂盛。

早、蕃:形容词使动,使……早结果、结果多。拳:拳曲,伸展不开。

若:如果。恩:宠爱。爪: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日:一天天地。离:背离。若:比得上。

(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

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即“能为何”)

3.思考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板书:郭橐驼——顺天致性]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如何做到“顺天致性”?)

明确:

①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

②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板书:莳也若子;弃也若置]

(3)他植者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明确:①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②“木之性日以离”。

[板书:他植者——不过、不及;太恩太勤]

(设计意图:通过3个问题,逐步理清行文思路。)

(4)这一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①先指出郭橐驼种树好的基本原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这段的中心论点。

②然后从正面说明郭橐驼种树能顺天致性的态度和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③接着指出他植者害木之天者使木性日离的态度和方法。

④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5)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表现郭橐驼种树的正确性?

明确: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将驼驼种树方法与他植者进行对比。

(6)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的马虎的态度而详写太恩、太勤的态度?

明确:详细写这种态度是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主旨是要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这一主旨与种树太殷、太勤的态度和方法恰相类比,详细写是为了引导、强化突出主题。

朗读背诵:

回读第3段,掌握重点词句,回顾行文思路和写作方法,并背诵全段。

作业布置: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梳理4-5段文言知识,研读段落内容,了解写作手法。

一、学生朗读第1-3段,回顾所学内容

二、研读第4-5段

1.学生朗读,提醒读音、节奏

2.梳理重要词汇,疏通文意

(1)重要词汇

子:您。对人的尊称。理:治。长:统治、治理。人:民。

烦:繁。卒:最终。以:因此。勖:勉励。

而:你们的。绪:丝头。缕:线。字:养育。

遂:成、养好。辍:中断。飧:晚饭。饔:早饭。

且:尚且。暇:空闲。蕃:使繁盛。安:使安定。

病:困苦。怠:疲倦。

(2)特殊句式

理,非吾业也。(判断句)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宾语前置句)

(3)文化常识——避讳

本文中“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改“民”为“人”;“理”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改“治”为“理”。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①国讳

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

②家讳

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信陵君窃符救赵》:“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③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或作“□”。

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3.思考

(1)“问者曰”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2)郭橐驼是怎样评价和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本文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数个动词,把俗吏来乡时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3)作者借橐驼揭示“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病。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大铺陈郭橐驼种树的正确原理和方法?

明确:“长人者好烦其令”,与第3节“爱太恩,忧太勤”相对应。至此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完成从植树到治民的过度,用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之道类比治民之理。

(类比:将两个本质上不同的事物就其共同点进行比较,是通过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帮助说明道理或描述某种复杂情况。类比是试图通过参考不同但比较熟悉的某事来解释相对陌生的某事,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与那个相像”。类比能加强说理的形象性,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十分具体,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种树类比治民

顺木之天致木之性: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莳也若子:爱民如子

置也若弃:让百姓休养生息

种树马马虎虎:不顾人民死活

爱太殷,忧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木性日离:民病日急

害树仇树:害民仇民

(4)试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本文中所用的类比与对比手法。

提示:①本文总体上采用类比的方法: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②本文在阐述种树的道理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相比,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等方面构成对比。以郭橐驼与其他种树人对比,说明郭橐驼深知树的本性,更知道应如何去适应它,使其“天者全”。其他种树人中又以过于疏懒者与过于勤勉者对比,说明这两类种树人都违背了树木生长的自然本性,必然种不好树。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相对比,说明为官治理百姓与种树一样,要顺其自然,不要政令重重,催逼不已,使百姓不得安宁。

(设计意图:明确写作手法,使学生有所体悟,为日常写作做好铺垫)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三、朗读背诵

回读第4-5段,掌握重点词句和文化常识,回顾段落内容,熟悉写作手法。

四、小结

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篇10:《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偻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3.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教学设想:

[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难点]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简介作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三、简介作品。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四、解题。从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明确:形丑、性善、技高、理明。]

五、课文分析。

第一段:[注音]橐tuó偻lǚ

[注释]橐tuó驼:骆驼。偻lǚ:脊背弯曲,即伛yǔ偻病。类:似,好像。号之:称他为。名:起名,名动。因舍其名:于是舍弃他的(原来)的名。舍,放弃。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dàng。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分析]1.本段传什么?

明确: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段意)

2.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评]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行。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了。

[引]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段:[注音]徙xǐ硕shuò蕃fán窥kuī伺sì

[注释]业,以为业,名意动。为观游:以(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卖果者:指种树卖果营利的人。争迎取养:争着把(他)接来,养在家中。指雇用郭橐驼。他植者:其他种树的人。虽:虽然。莫:无定代词,没有人,没有谁。如:赶得上。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分析]

1.橐驼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1)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这说明他的种树技艺高超,不仅所种的树不怕移徙,而且他植者莫能如也。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小结橐驼种树本领:A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B所带际遇争迎取养;C技艺高超不怕移徙;D他植者莫能如也。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

第三段:[注音]孳zī莳shì长zhǎng

[注释]焉尔:语气词连用。全:保全。得:获得。害其长zhǎng:妨害它生长。硕茂之:使之硕茂。硕茂,这里是使动用法。早而蕃之: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早、蕃,这里也是使动用法。顾:回头看。爪:用爪抓破,名动。验:检验、察看。故不我若也:即故不若我也,宾语前置。何能为:即能为何,能做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分析]1.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也就是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面对好奇的询问,橐驼化神奇为平易,用谦和的语气娓娓道来。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总括种树经验,也暗含了全文的寓意。

2.在这以下,他从几个层次上作了具体论述?

明确:先谈木之性,从理论上进行说明;次谈种植方法,从实践上进行总结。然后中间插入议论,重新强调了顺其自然的观点。接着,又从反面申述,批评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的做法,特别指出顾虑重重、过于用心的危害。最后,以吾又何能为哉发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结构图:

总括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3顺其自然(议论)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反树木天性(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3.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明确:其莳也若子,其弃也若弃。

4.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

明确:不过则不及,太恩太勤。

[评]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5.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6.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7.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

第四段:[注音]长zhǎng勖xù缫sāo豚tún飧sūn饔yōng

[注释]子:对人的尊称,您。移之官理:即移之于官理,把它转用到做官治理政事这方面去。官理,官治,当官治民。理,治,统治。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长zhǎng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做官的。长,治理。人,民、老百姓。好烦其令:喜欢多发政令。烦,繁多。怜:爱。官命:官府命令。勖xù:勉励。获:收获,收庄稼。缫sāo: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字:养育。遂:成,引申为喂大。豚tún:小猪。鸣鼓:使鼓鸣,即击鼓。鸣,动使动。木,梆子。辍饔飧以劳吏: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辍,停止。飧sūn,晚饭。饔yōng,早饭。且不得暇:尚且不得空闲。暇,空闲。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何以,即以何,凭什么。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而前置。蕃、安,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病且怠:所以穷困并且懈怠。病,穷困。吾业者:我所从事的行业。其亦有类乎:难道也有类似吗?其,通岂,难道。注:其,解为大概,该句译为大概也有类似吗?这样似乎更符合原意。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回答)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却)给他们造成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分析]1.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用原文回答。

明确:评价: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祸呼、鼓、聚、击、召)

[评述]郭橐驼先直陈其为祸:而卒以祸;而后描述了官吏烦令扰民的神情动作:来而呼曰,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5.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明确: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勤虑害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则幼孩,遂而鸡豚。繁政扰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结构图:

根拳而土易虽曰爱之,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其实害之;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虽曰忧之,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其实仇之。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繁政扰民

6.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段:[注音]嘻xī

[译文]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段意: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二、总结全文。

1.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史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3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四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三、布置作业。

篇1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术”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法。

3.类比的写法,对比的手法

[教学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及本文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型]散文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介绍ppt

了解作者:

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作者】看注解,补充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俱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时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教案 ) 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教师范读全文(或放视频),边听边思考:

作者把一个什么道理寄寓于了个什么故事?

――郭橐驼“顺木之性,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

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过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小试牛刀:给下列字注音ppt

橐驼偻孳莳

勖缫飧饔

当仁不让:实词检查ppt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早(实)以蕃:

4其(莳)也若子:

5移之官(理):

6见(长)人者:

7故(病)且怠:

舍我其谁:选择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ppt

1.虽(A连词,虽然;B连词,即使。)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②虽鸡狗不得宁焉()

2因(A连词,表示承接;B连词,表示结果;C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趁机。)

①因舍其名()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因以为号焉()

3.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③且壮士不死即已()④存者且偷生()⑤臣死且不避()

四、分析文章ppt

【第一段】研读第一段: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1)本段传什么?(介绍人物身世)

(2)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

(3)驼自信什么?

总结: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第二段】思考驼豁达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1)橐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橐驼以种树为业且为种树行家。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

为什么“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A、所带际遇――争迎取养B、技术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C、技艺高超――不怕“移徒”,D、他植者莫能如也)

(2)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第三段】思考以下问题:

1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种树方法:“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

2他认为种完树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种后采取的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对自己的评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3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4)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对比、映衬)

【第四段】思考以下问题: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2)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

(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第五段】

1、指明学生翻译本段,师生订正

2、提问: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传其事以为官戒)

五、总结全文ppt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本文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2、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

(1)对比与映衬

(2)婉约而多讽(板书)

小结:文无定法,贵在鲜活、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教案 ) 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证,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大显身手畅所欲言ppt

大禹:顺水之性以浚其水

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为官: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观点谈谈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教育。

七、作业布置

篇12: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教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                                                  箴:劝戒

B.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                                 善:友好,交好

D.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                               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                                        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                                    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翻译“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4.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伞⑼跏逦牡热说挠勒旮母铮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1月版)

二、课文析读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篇借“传”立说的.讽喻性寓言。文章由事及理,以小见大,极富哲理,通过贴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恰当的类比,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我们阅读时应认真借鉴。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即文章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进一步阐明为政要顺应民心,要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政治观点。这反映了柳宗元期望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使老百姓能各务其业而不受烦扰的改革愿望。

文章为把“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郭橐驼所讲的道理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写此文仅仅是为了种树吗?我们说不是,要郭橐驼讲种树之理是为了“移之官理”,是用“养树”和“治民”作类比。作者通过对话,将“养树”与“养人”作类比,把种树、管理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树”与“人”,虽为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养树”与“养人”也各有其特点,但尊重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却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共同规律。因此,两者类比,既使人感到自然、亲切,也使文章增强了哲理性、说服力。

另外,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开头的叙述,语言质朴明朗;后面两大段对话,多用排比对偶,说理深刻,尤其是在排比对偶句中,活画出各种逼真情状,令人理服心折。例如,写他植者“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几句,把一个“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种树者的蠢行刻画得栩栩如生。又如,写俗吏旦暮扰民的“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击木而召之”一段排比对偶句,难道不也 把那纷纷扰扰,鸡犬不宁,百姓疲于奔命的情景都活画出来了吗?从语言上看,许多语句如串串珠贝、璀璨夺目,足堪欣赏。

《唐书柳宗元传》说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从这篇传记来看,确乎如此。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i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i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嫱茫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i:兔的别名。i,同“视”。② 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阅读提示:作者仿《史记》传记的体例,为之作传。文章把许多历史传说和神传故事编织起来,充分叙述了毛颖的通古博今和劳苦功高,通过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的“少恩”,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愤慨。文章构思新颖奇特。用诙谐幽默的拟人和双关。从一枝小小的毛笔,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高考真题

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

2.A(词语有“故、每、因、及”,涉及到课文的文章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故”作“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3.A(“从句式的角度看”提示了思考的角度。第①句“大人清白”是主谓式结构,第②句“名誉著闻”也是主谓结构,这样第①②句是相同的。第③句“乃知其都督也”,加粗部分的意思是“他是都督”,是判断句,结构也是主谓式。而第④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中“其都督”,意思是“他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所以③④是不相同的)

4.B(B项中“先其将归”译文有误,应为“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先”译为“在……之前”,“其将归”指胡威将要辞别回去)

5.A(“其父子清慎,一是指两者,二是侧重清正廉洁。①侧重其父勤俭,②侧重其子克己清勤,④侧重其子不受别人佐助,并把自己的“干粮”--绢,给了别人,说明清正无私。①②④充分表现了父子的清正审慎。③表示都督的虚伪,⑤表现胡质的束缚严明,⑥表现胡威清廉的影响)

6.C(A、B、D项叙述都是正确的。C项对都督的介绍与原文有出入。“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不对。一是文中说“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是通过其他信使告诉胡质的,并不是都督弄巧成拙,他自己告诉了胡质。二是文中还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也说明此事是胡威去告诉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的)

篇13: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C.孳(zī)               窥伺(sì)          实以蕃(fán)

D.缫(sāo)             飧饔(yōn溃      长(zhǎn溃┤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肌保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t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l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篇14: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种树郭橐驼传》的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òu橐驼tuó孳zī勖xǜ缫丝sāo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篇15:《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  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ò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

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金色花》课堂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课堂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植树节种树

《狐狸和乌鸦》课堂教学设计

《自然之道》课堂教学设计

《从现在开始》优秀课堂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堂教学设计(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种树郭橐驼传》的课堂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