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5 03:39:07 作者:cherrySH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herryS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下面给大家分享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模拟片段教学与说课的区别

1、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模拟片段教学:说教学程序。

2、说课的“说教学程序”: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综合运用、拓展延伸、小结等;模拟片段教学的“说教学程序”:一般说“新授”部分。

3、说课主要说“为什么这样教”,模拟片段教学重在“怎样教”。

二、模拟课堂片段教学应注意的几方面

1、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情境;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生的汇报交流:直叙、转述

2、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学课本等。

3、要体现课堂评价的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评价适时、恰当。

4、要展示板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有所选择;字体规范;布局合理。

5、不能出现科学性的错误;如:《平行与垂直》 《认识几分之一》 《连续退位减法》。

6、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信息收集、整理和交流的能力;

7、要体现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8、要关注学生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同的解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述等要能及时板书。

三、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1、计算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算理的引导与表述(如:9加几,凑十法);板书的巧妙设计:色笔、横线、位置

2、空间与图形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统计与概率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板书不可少;案例:《复式条形统计图》

4、解决问题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四、其它一些问题

1、如何开头?

2、教学目标要说吗?

3、复习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商的变化规律》

4、如何小结?

5、要充分利用资源—————没有三角板

篇2: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决问题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要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本节课之前,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已经会解决了。本节课要让学生用另一种数学眼光,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这种特殊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上,能否真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其关键重要的一环是,如何引导启发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比例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要为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和机会。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在复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借助对比练习,总结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策略多样化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一般步骤,准确判断题中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记录卡。

尝试教学法、引导发现法等。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反比例的应用,因此通过本环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的意义理解,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情景图,说一说图意,了解数学事例。

2.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引导过渡:这个问题除了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下面我们继续探究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吗?

2.小组合作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发放学习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对应的数据,填写下表。

和的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组织学生如何开展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记录卡”的应用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从上表可以知道一定,所以和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相等。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比例的解是x=16。

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再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 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

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师:反思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一起来归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

一找、二判、三列、四解、五检。

[设计意图]“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学们不仅用我们过去的方法解决了李奶奶的问题,还发现用比例的方法也能解决李奶奶的问题,同学们真能干!接下来请你们解决一下王大爷的问题吧!

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联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教学设计

篇4: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体积,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准备:

1.调查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测量一个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出课题 1.创设情境。

(课件)这是我们蔚蓝迷人的地球,它同时有一个别名叫做水球。地球表面70%是水,且大部分是海水,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非常贫乏,淡水资源仅占水资源的2.6%,而可饮用水仅占淡水资源的1%。(课件:扇形统计图)

2.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水是生命之源,人一刻也离不开它。但在实际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教师:课前我请同学们调查了周围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晒一晒”吧!(预设:洗车,水龙头没关等)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一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习以为常的小事,因为有些人意识不到水的珍贵。但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现在,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干旱之苦。(课件播放我国西南地区干旱图片) 3.观看图片,思考讨论揭示活动主题。

人类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导致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用水频频告急(课件)。因为缺水,导致大片良田干涸,颗粒无收;

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

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严重威胁。当我们看到这些画面时,我们是否感到心情沉重难过? 教师追问:看完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水声引入本课内容,并在课堂上连续呈现干旱地区缺水的生活场景图,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心灵深处发出要“节约用水”的呼喊。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组织活动,交流体验 1.活动一: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情况: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过渡:别小看水龙头流下的这一滴滴小水珠,时间长了可不是一个小数字。昨天同学们已经调查过了,我们新世纪小学有多少个水龙头?(100个)如果每个龙头都漏水的话,大家猜一猜这样一天下来要浪费多少升水?(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这样漏一天,究竟会浪费多少升水呢?我们可以从1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开始研究。

2.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做了调查,请说说你所调查的漏水的水龙头情况? 教师:大家调查的地点不一样,看来水龙头的漏水情况也不一样。大家认为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哪个数据来代表学校的水龙头漏水量?(预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师:那我们选一个统计量来进行计算。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0.05升,那么,一个水龙头一天又将漏水多少升呢?100个水龙头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要求,完成1号学习卡的任务。

3.建立直观印象。

教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升,你知道72升水有多少吗?我们的矿泉水桶的容积为18升,一天漏水的体积相当于多少桶矿泉水的体积? 教师:我们把同学们的统计表制成了折线统计表,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预设: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得出结论” 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一所学校的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使学生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三、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教师:同学们,单单我们一个学校的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升,一年就是26吨水啊!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教师: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水的信息(如果1个人1年用30 t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如果制造1吨纸需用450吨水,这些水可以造多少吨纸?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同学们自己选一个问题计算,各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写答案。) 教师:谈谈你看到计算结果后的感受?

篇5: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重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益阳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的人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活动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活动准备: 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我国目前和益阳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 2、学生分组作实验,观测水龙头滴水量,测量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

3.调查一下自家每个月的用水量活动学具 量杯、卡纸、计算器 教学准备 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干旱的图片,浪费水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评论 师:同学们!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你们,愿意吗? 双手抓不住,用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打一物)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课前已布置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收集与水有关的资料信息,同学们做的怎么样? 二.汇报资料,收集信息评论 (一)汇报结果 1、师:看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想必一定是收获累累,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收集有关水的信息资料,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好!(有代表性的资料可鼓励小组展示在黑板上) 2、师:看来每个小组都非常用心尽力,收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具体,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3、播放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

(二)交流总结 1、师:通过刚才的观看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

小组1: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

小组2:我国水资源现在非常匮乏,不仅农村缺水,城市缺少,到处都非常缺少。

小组3: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师:每个小组都总结的非常好,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调查还是非常严重的,那浪费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那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呢? 3、小组甲:我们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下结论。

师:有没有异义的小组?那你们想用什么数据来验证,你们操作的方案和步骤是什么? 4、小组乙:因为现在我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还有好多个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都在使用自来水,所以我们想选定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作为实验的对象 (三)合作实验 1、实验 (1)、小组汇报实验的步骤(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的跟进幻灯片的播放) (2)、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板书 (3) 、师质疑:每个小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生活中水管的大小不同,试验时穿孔的大小不一样) 2、计算 建立直观印象。

(1)、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以前学过的那个数据来代表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平均数)(师板书:一个水龙头平均一分钟的漏水量) (2)、师:通过实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50克,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算什么? 小组甲:可以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漏水多少了。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1个水龙头1分滴漏 50 g水 ,那么1时、1天、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 1分 g 1时 g 1日 kg 1年 t (3)小组报学习卡的填写结果、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千克,你知道72千克水有多少吗? 我家的矿泉水桶一桶大约有18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天大约就要漏掉4桶水 师: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我们还能把上面的统计表制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4)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 1、联系实际 (1)教师:同学们,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千克,一年就是26吨水啊!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议教师选定一个问题共同解答,假若一个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 算式是:26 300000=780万吨 (2)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体验生活 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现在把780万吨水进行以下的量化,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 (1)如果1个人1年用30 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 (2)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 (3)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 (4)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解答,展示算法并讲明算理) 3、交流感受 教师:看到这些数据,每个小组有什么感想?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滴虽小,随着时间增加,水管增多累积起来可就成了大大的浪费) (五) 总结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谈谈你的感想。

课后作业: 1、设计几句“节约用水“的口号。

2、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用水方案。

3、为全校师生写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

篇6: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课题课时1班级六(5)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科书第74、75页。2.本节课重点不是单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的知识。 3.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感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通过本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提供素材,引导学生自悟,比较归纳。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实验数据,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1、屏幕显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请学生说说对这则广告的理解。引出课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节约用水呢? 二、问题讨论,明白道理 1、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畅谈有关水的认识。 2、课件展示相关资料,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3、交流感想,强化体验。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三、参与活动,亲身体验 师:水龙头坏了或没有关紧,水一滴一滴往外流(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师:课前我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漏水试验,我们一起来看看试验结果吧! 1、小组交流、展示成果。(一分钟大约滴水50毫升) 2、计算统计,交流感想。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时间 1分钟 1小时 24小时 1年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水?(1立方米约重1吨) 3、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4、(课件出示)小明刷牙时不间断放水30秒,用水约6升。小刚用口杯接水刷牙,需要3口杯水,每杯用水约0.2升。 a、小明一次刷牙的用水量相当于小刚多少次刷牙的用水量? b、采用节水刷牙的方式,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按每人每日刷牙两次算,那么每月(30天计算)可节水多少升? c、节约的这些水,如果以一户三人,每户月均用水量为8吨计算,够你家用几天? 学生评价家庭用水状况,提出节水建议。 独立分析计算、汇报计算结果,交流想法四、解决问题,提出方案 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 1、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生活中的节水片段。 2、出示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板书设计:节约用水七

篇7: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龙头滴水速度的测算及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教学难点: 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出示各地干旱图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你收集到的信息,并说明资料来源。

2、阅读资料P105页(阅读宝贵的水资源片段,了解我国及地球上水资源状况) 阅读任务:

(1)用笔勾出相关的统计数据,展示相关的统计数据)。 (2)说出你阅读此片段的感想。

3、交流学习结果,板书:2300立方米、1/

4、121位看了这些数据和你收集到的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

4、课前请同学们做了一个水龙头1分钟漏水试验,老师为你们每人都测量了一分钟的漏水量,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

5、计算统计,交流感想。

(1)师:根据上面的滴水速度,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平均一个漏水水龙头漏水情况统计表

时间

1分钟

1小时

一天

1年(365天) 水量(升)

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升水?(如果1立方米约重1吨)一个水龙头一年浪费多少吨水?(2.628升=2.628吨)要求学生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约为3吨

1 (2)在统计表中选择恰当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中的数据发现,滴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板书:滴水量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1、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生说说收集到的节约用水的资料) 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节约用水的措施。节水倡议(生齐读: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106页第3题。(运用调查的和计算出来的数据解决问题)

2、周围有那些浪费水的现象?你能算出一年全国家庭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吗?(老师提供信息①全国大约有1.5亿个家庭,②平均每个家庭有一个水龙头漏水,然后结合前面已得到的结果算一算全国的家庭一年大约浪费多少吨水)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

篇8:数学二年级表内乘法教学设计

一.认真研读,深挖教材。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结合课程标准就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表内乘法(二)”在小学计算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单元主要内容和例题分析,单元教学建议和重难点处理几个方面做以下解说。

1、研读教材

表内乘法(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是数学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技能。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

7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学习)

8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巩固)

表内乘法(二) 9的乘法口诀 解决问题(加深)

乘法口诀表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整理和复习

2、横纵向联系

纵观人教版1—6年级学教材,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正是小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今后学习乘法的基础。与二年级下册一、解决问题,二、表内除法(一),四、表内除法(二)。三年级上册四、有余数的除法,六、多位数乘一位数,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五、两位数乘两位数,七、小数的初步认识,八、解决问题。四年级上册三、三位数乘两位数,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年级下册一、四则运算,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五年级上册一、小数乘法,二、小数除法,四、简易方程。五年级下册二、因数与倍数,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六年级上册二、分数乘法,三、分数除法,五、百分数。六年级下册二、圆柱与圆锥,三、比例,六、整理与复习以及各牵扯到乘法的计算均有联系

横向来看表内乘法(二)是在表内乘法(一)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

3、编排特点

本单元在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3).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教学每部分口诀时都将所有相关的乘法算式排列在口诀表的两边,既便于学生理解一句口诀可以用于计算两个乘法算式,也自然地渗透了乘法的交换律。

(4).教材呈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记忆口诀的活动和练习。如“对口令”“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了乘法口诀。

(5).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能用它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过7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概念的教学,以及如何用乘法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将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的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形成数学的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1、《数学课程标准》对数与代数领域的总体要求是: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2、本单元的具体要求是:

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

三、方法灵活,尽显高效

根据教材的与领悟我特制定以下教学措施

1.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

教学时融入实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用实物图引导学生理解,得出连加结果,从而推导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一只七星瓢虫身上有7个点”, 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一只螃蟹有几条腿”, 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引入“每个小组有9人”,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例4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学生生活中经常做的事——打扫卫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扫教室卫生人数中,扫地的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然后再配以带有直观小人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7的2倍,就是2个7,因此擦桌椅的是14人。

2.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比较困难也比较枯燥;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对口令”“开火车”“找朋友”“数青蛙的嘴眼腿”“数螃蟹的腿”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且朗朗上口的歌谣唱诵,心情愉快而印象深刻地记住口诀。

4.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可以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如教学例2时可以让小朋友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可以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

四、结束语

“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其实,贴近生活、趋向简洁、真实有效的课堂才是 “真”课堂,也是我们最需要的数学课堂!让我们去粗取精、返璞归真,在师生真诚、互动的前提下,用真实、朴实、扎实和丰实共同演绎本色课堂的精彩华章。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及除法知识点精选

2-5的乘法口诀

一、5的乘法口诀

1. 利用5个5个连加的方法,列出有关5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5的乘法口诀。

2. 5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5,所得结果个位上的数字不是5,就是0。

3.口诀的编制方法:口诀的前半部分表示相乘的两个数,后半部分是相乘的积。例如:四五 二十(四五:相乘的两个数;二十:相乘的积)

4.要点提示:根据五五二十五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二、2的乘法口诀

1.利用2个2个连加的方法,列出有关2的乘法算式,根据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

2. 2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2。

3.要点提示:应用2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的结果都是双数。

三、3的乘法口诀

1.根据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编制3的乘法口诀。

2. 3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3。

3.要点提示:根据“二二得四”和“三三得九”都只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

四、4的乘法口诀

1.先用数数的方法得出结果,再列乘法算式,根据乘数和结果编制4的乘法口诀。

2. 4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每相邻两句口诀的结果相差4。

3.要点提示:应用4的乘法口诀计算出的结果也都是双数。

五、2 ~5的乘法口诀的应用

1.运用2 ~5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

2.要点提示:要根据问题中所给数的特征,确定使用哪句口诀计算。

六、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1.学会收集、选择、整理数学信息,利用收集到的数学信息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要点提示:数学问题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乘法的认识和乘法口诀

(1) 认识乘法算式并理解乘法的意义:

认识:乘数╳乘数=乘数

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

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如3╳4=12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12或4+4+4=12;

3+3+3+3=12写成乘法算式是:3╳4=12或4╳3=12。

(2) 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 熟记表内乘法口诀: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会根据一个乘法口诀推出另外的乘法口诀,如根据“三七二十一”可以推出“五七三十五”(5个7比3个7多2个7,也就是在21上再加14,即21+14=35。)

错误典型:

a、“口诀”与“读作”混淆:

如:3╳7=21,读作:3乘7等于21。口诀:三七二十一(其中的“十”字容易漏掉)

除法的认识和用口诀求商

(1) 除法的意义

能够结合算是说出除法的意义,如算式21÷3=7可以表示:

a、把2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7;

b、把21拿来分,每份是3,可以分成7份;

c、21是3的7倍。

体会除法与乘法的“互逆”。

(2)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商 (了解: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 会用乘法口口诀求出除法的商:

同样一句乘法口诀一般可以写出四个算式,两个乘法算式,两个除法算式,如:三九二十七:3╳9=27 9╳3=27 27÷3=9 27÷9=3

(4) 理解“倍”和“倍数”的意义:

倍: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生的话来理解——“大数里边有几个小数那么多”。

倍数:学生的话——“一个数的倍数就是这个数一个那么多、两个那么多、三个那么多……的数”,比如3的倍数是3、6、9、12、15……

(5) 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认真读题,仔细分析。

篇9: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表内除法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以及算理。

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平均分”的直观认识。同时通过不同分物方式的对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是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的:一种是先确定份数再分,及“等分”;二种是先确定每份数是多少再分,即“包含”。分的方法不同,对应的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但是都是用除法解决。“包含”的问题其实也就是一年级学习的减去相同数的问题,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通过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 “除法是减法的简便运算”。因此,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获得充分的直观认识,是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拐杖”。教师教学时,要立足于除法概念本质的建立,学生也只有在理解了算理以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去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注重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注重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积累充分的直观经验。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圈一圈、填一填以及列除法算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使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在教学问题解决时,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用除法解决相关问题的算理依据在哪里。

3、重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深化学生对除法算理的理解。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学习除法单元的问题解决时,学生能快速列出除法算式,但是只要出现在其他单元的除法问题,有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要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了。因此有的孩子就会加减乘除乱写一通,还有的孩子根据数字的大小来猜测使用什么方法解决。其实,说到底问题就在于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时运算模型识别不敏锐,而该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四则运算意义的建构初期。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算理的描述,对孩子多追问“为什么?”。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从除法的意义教学开始,注重让学生完整表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解决教学中,重点突出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领悟,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不断地进行追问以及“多元表征”的统一,让学生不止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4、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5、以直观图示为桥梁,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期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已经能够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准确理解题意,将抽象的文字用直观的图示表示出来,便于学生看清楚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10:《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35÷=5

篇11:《表内乘法》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乘法》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要求:

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3、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单元课时安排:大约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篇12:人教版六年级上英语教学设计表

【教学设计】

本课是初中英语新目标七年级上册Unit 3的巩固练习课,一节英语课教学设计。通过本单元新授课的学习,学生们已基本把握了对人的外貌的描述;学会了谈论身高、体重、发型、面部特征及着装特点;能够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好恶。但大部分学生不能系统的将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与技能整合;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建构”的熟悉还不够完善,综合能力还有待进步。因此,本节课将立足于此,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利用听说读写多种练习方式,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包括年龄,职业,爱好等,使学生能够流利地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更具体详尽的先容。为此,我设计了几个既科学又有趣的任务与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学英语的爱好,发挥其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切合了“learn by doing”的教学理念,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Review the vocabulary and patterns of describing people's looks.

(long hair/short hair;straight hair/curly hair;tall/short;heavy/thin;medium height/build…)

2.Have the students try to talk more about people.

(looks/job/age/hobby…)

【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g-in Begin the class with apiece of music named“掀起你的盖头来”.Then have one student sing the song for class.According to the song,let the students imagine what the girl in the song looks like.Show the Teaching Aims--Let's go on talking about people's looks.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爱好,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想象和表达空间。)

Step 2Revision(Show pictures of famous actors and students in class.Using the pictures,the students practice the vocabulary and patterns in this unit.)

Show pictures of Yao Ming,Pan Changjiang and Zhou Jielun to review“tall/short/medium height”like this:

Teacher:What does Yao Ming look like?

Student:He is tall.

Show pictures of the students who wears glasses/has abeard/in ared coat.to review the following patterns.

Teacher:What does she look like?

Student:She wears glasses.

(设计意图:用生动鲜活的图片再现所学的词汇,既温习了旧知识,又为下面英语综合运用环节扫除语言障碍)

Step 3Presentation(Section A;3a)

1.Listen to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four classmates.Match them with the pictures.

2.Have th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s carefully and try to recite them.

3.Sum-up--How do we describe aperson after reading the four passages of“Part 3a”.

(Answer:We can talk about aperson's hair/build/height/clothes/beard/hobby.)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中的.语言实例,强化认识“如何具体详尽地先容他人”;对目标语言进行针对性练习)

Step 4Guessing game 1.Have one student as avolunteer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Make sure he can't see the picture showed on the screen.

2.Show apicture and let the volunteer guess who is it.Others can help him by describing the person in the picture.

3.Change volunteers.The one who can guess it quickly will be the winner.

Show apicture of Jet Lee.You can describe him like this:

He is afamous actor.

He has short straight black hair.

He is alittle bit short.

He can do Chinese kung fu.

His movie,Shaolin Temple,is very popular.

(Supllied:pictures of astudent and ateacher in our class/Yao Ming/Li Yong/Xiao Shenyang)

(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激发其说英语的欲看;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运用英语)

Step 5Model show(Groupwork)

1.Work in agroup of four;Choose one student as amodel;Others help the model to make up himimmolation/herself.

2.Students describe the model;They can write down what they want to say;and choose aspeaker to show their descriptions of the model.

3.Both the model and the speaker come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One walks as amodel;the other describes.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虚拟情境,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强化其合作意识)

Step 6Writing/Homework Imagine what you will look like when you are 30 years old.Try to write the description of yourself.

(设计意图:用writing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其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本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巩固训练”的目标,学生积极性高,参与面广,学习效果很好,教案《一节英语课教学设计》。美中不足--温习环节有些拖沓,难易度层次不清;Model show环节,放得开,没收拢。

篇13: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今天上第一节新课《数一数》,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节奏慢,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新课上完了,习题没来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维持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行为。当然还有我的教学语言过于啰嗦,话多,实在值得反思。

4班上课伊始,课前准备有待加强。收拾学具盒,摆好数学课本花了一些的时间。然后就是各种整纪律,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般,我一方面舍不得花太多时间整纪律,一方面孩子太闹,又不得不停下来整纪律。这就导致纪律没整透,孩子依然闹。今天我用了投影,结果很多孩子很好奇,一直问:老师这是什么?上课的时候,郭林轩就在讲台前跑来跑去,一会儿动动幕布,一会儿摸摸投影机,我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郭林轩就在碰投影,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整治他,只是随便说一说,没什么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最气人的`是郭林轩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碰那个,带着其他小朋友也开始闹腾。龚文轩就是极受影响的一个,今天很开心地在讲台上跑来跑去,被我吼回去了。5班的许睿聪也是,一直要上厕所,声音很大,直接走到你面前,想不理他都不行。所以今天总结下来就是一半的时间在整纪律,但是也没整透。

一年级的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使劲表扬。不只是回答得好的同学要发积分,只要站起来回答了问题,和答案相关的就可以发积分。像郭林轩只要他坐得住就可以发积分,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就行。许睿聪也是。不要吝啬,要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不要吼孩子。才开始不能吼,不仅自己嗓子受不了,孩子也会对你厌恶。整纪律的时候一定要达到效果,不能因为时间问题就放松要求,我让你们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情就要做完。切记拖拖拉拉。

3、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学生精彩的回答要大肆表扬,今天周优悠回答数小鸟的时候就说2个2个地数,已经会分群数数了,有乘法的基础在里面。

4、一定要让孩子介绍自己数的方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5、同伴交流合作的时候,左右不分。

6、一定要有积分奖励、物质奖励。

篇14: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上课时间:3/10 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刚才做的三角形,同桌相互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实践操作,探索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 第2根长度

(厘米) 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 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如果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回答)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了解了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篇15: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 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边画边讲:现在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巩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篇16: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

上课时间:3/14 累计课时: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谈话:你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为哪几类?(锐角、直角和钝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又有哪几类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1. 出示书本上6个三角形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说说他们各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

指定几个学生回答。、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①号三角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提问: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类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都有两个角时锐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角有的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有的是直角)我们抓住不同处来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

谈话: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三类。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 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1) 判断一下说法对吗?

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谈话:三角形的3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至少有两个锐角;3个角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2) 教师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只露出一个钝角;只露出一个锐角。

组织学生讨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第(1)题是直角三角形,第(2)题是钝角三角形,你们回答的非常准确。第(3)题只露出了一个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三角形,因此无法判定是什么三角形。

3. 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 出示一个椭圆,谈话:如果我们用这个圈表示三角形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部分,填写出每部分的名称吗?要求学生尝试着在集合图中表示分类的结果。

(2) 出示学生填写的分类集合图,并说说对图意的解释: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判断画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个角都比的吗?如果不是,你是怎样比的?

谈话: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就能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 独立完成,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 提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办法?(有的凭观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 谈话: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时,一般情况下凭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如果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接近直角时,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准确地作出判断。

3. 做想想做做第3、4、5题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展示部分学生的操作结果,共同评议。

4. 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各自动手画,展示学生的答案。

提问:你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 做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总结提高,课后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篇17: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 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www.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18:人教版数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二)板书:直的

(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慢。设置课前的摆绳子游戏,难度不大,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摆、拉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感知曲与直的不同,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线段是直的。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3.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4.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5.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6.全班汇报。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7.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形象、直观的线段内化成抽象的概念。而学生刚刚学习物体的测量,运用测量线段为后面的画线段做好铺垫。】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

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如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

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文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很高, 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九年级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品德表格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可能性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数学五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经典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下数学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六下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集锦1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数学表格式教学设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