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设计2

时间:2024-12-29 12:50:55 作者:木桃盒子 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木桃盒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观刈麦》教学设计2,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观刈麦》教学设计2,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观刈麦》教学设计2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篇2: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

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

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 )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月27日〈〈人民日报〉〉。 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 割麦 生活贫苦 同情

(有田者)

贫妇 拾麦 赋税繁重 批判

(无田者 )

诗人 旁观 不劳而获 愧疚

(统治者)

篇3:《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紧扣关键字词的解释,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通过比较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3、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并通过仿写形式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面对五月麦收,我作了一首小诗: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你们能从我的诗中看出我的心情吗?

在诗后续一句“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曾经的五月,麦收的季节 ,诗人白居易于田埂边看割麦,于是有了我们今天要共赏的《观刈麦》中不一样的“五月心情”。

(二) 新授:

1、诗中人

大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

(妇姑、童稚、丁壮、贫妇人、“我”)

2、诗中景

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中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肯定不可能把诗中的字词一个不漏地翻译下来,所以教师可以在他们的回答中即兴提问,如:“妇女孩子往哪送饭”、“贫妇左臂悬着怎样的筐子”、“丁壮们在什么天气情况下劳作”等,为的是有效调控学生字词翻译的落实情况。)

3、诗中情

①引言:我们通过文字,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我们能再通过行为,看到他们的内心吗?

A、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诗中的丁壮和贫妇。请以诗中字词句为依据,揣摩丁壮和贫妇的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理话。

追问: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落实翻译:家田输税尽)

小结: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悲凉之意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言自明。

B、古代表现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但本文着实高人一筹,那是因为诗人在那个时代就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作此诗时他正任县尉,是主管一县的治安、催租等事物的官员。看到此情此景,他“自愧”,于是他自言自语道:

②引言:作者的情通过作品传给了我们,我们是否也该拥有这份“诗心”来悲悯一下农人呢?请依据本诗内容,对老师的自创诗歌《五月的心情》进行续创作。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 ,(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 ,(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 ,(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③引言:此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请同学们读读诗句,说说诗中人的命运。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教师小结: 古诗中此类农民矛盾心理和矛盾现象众多。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强烈的讽刺意味在这些矛盾中不言自明。

(三)诵读:

引言:“一首诗只有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以下是一位网友对本诗的阅读建议,请你参考他的建议读一读,并以最后一段为例,从语速、语调、重音等角度谈谈自己的阅读建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有一点丰收的欣慰,节奏比较快。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平静的念下来就好,不用特意调节速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心相连的感觉,要用将心比心的语气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悲伤、压抑节奏较慢,最后一句声音拉长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四)尾声: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我们庆幸的是他的笔下有刈麦的丁壮和贫苦的妇人,然而在他的文笔触及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想给刚才的诗再添一个结尾来结束本课。

《五月的心情》

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

它笑意盈盈,

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

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全不是这样。

五月的农人不肯放下手中的镢头,

五月的贫妇艰难觅寻散落的麦粒,

五月的诗人带着“诗心”悲悯眼中的农人。

我带着很多人走近你,

倾听你五月用历史诉说的秘密。

五月,你诉说着不同的心情,

然而我们,

听到的却只是同一个声音。

课后思考:谈谈你对《五月的心情》中“秘密”的理解,并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同一个声音”是指什么。

篇4:《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 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

情感与态度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媒体

幻灯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

生:了解作者

师:突出强调

白居易、叙事讽喻诗

生:自读

师:指出需认读、掌握字词

输税 农桑 曾 荷 晏

生:齐读、概括内容

师:整理、归纳

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

情境二:

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师:例: 幻灯1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

师:小结

品析诗歌 ,学会赏析方法

问题:

引出文章主旨

1、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2、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生:发言

师:整理、板书

劳作辛苦

苦-------- - ------ 输税尽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关心百姓疾苦

把握诗歌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情境三: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师:指导,提供词语 幻灯2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

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仰天长叹 面红耳赤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

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总结课文

师:总结学法

读诗韵,赏妙点,悟情感,创意境,现主旨

生:背诵全诗

触旁通类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师:出示材料 幻灯3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xx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篇5:观刈麦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及写作背景。

(2反复呤诵,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

2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的诗歌教学中,主要以诵读、积累为主,学生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欣赏诗歌的知识、能力,本课时的教学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巩固学习诗歌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系统化,通过课堂实践转化为阅读诗歌的能力,形成欣赏诗歌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观刈麦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观刈麦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由此导入白居易的《观刈麦》。

活动2【讲授】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题目解说

2、老师范读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

讲解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4,学生有感情朗读

5,全班齐读

活动3【活动】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讲诗中的人与事

2、由一个问题引入到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把握。

3、根据对诗的把握为诗分层。

4、感受诗人的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4【测试】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应掌握知识

活动5【导入】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篇6: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

一、新知导入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

篇7:《观刈麦》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篇8: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2、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他的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注意句读

刈荷箪 童稚 携饷灼秉穗 禄石晏邽

2、齐读、概括内容

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这是写的全景。

2、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4、思考:

(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

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

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

(“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4)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6)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苦————输税尽———生活困苦、劳作辛苦

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四、学生探究,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3、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

生自由诵读

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五、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

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

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

词语: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生读、想象、描述、交流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

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押“ang”韵

六、总结扩展。

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1、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2、“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观刈麦》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篇9:观刈麦教学设计

导入:

自小我们就读到唐代李绅《悯农》作品之《锄禾日当午》,大家还记得吗?好,大家一起背下来。很好,你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农间耕作的辛劳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农夫劳作的诗歌——《观刈麦》。(板书课题)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谁来介绍一下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与“元稹zhěn”齐名,世称“元白”。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大家看题目中“刈”字。左边是“乂”,意为右手;右边是“刂”旁,联合起来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镰刀收割庄稼。所以刈麦就是什么?观刈麦就是什么?

听读古诗,检测字词。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2、听课文录音。

分析诗歌

1、这首叙事诗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教师:割麦、拾麦分别是哪几句?

教师:因此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

教师:

先看题目中的“麦”,诗的开头哪些句子写到了麦?麦子什么颜色?什么情态?

明确:“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黄色。覆盖着田垄。

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南风呢?

明确:刮风会下雨。

2、古有谚语“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割麦时得抢收,抢收不及时麦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发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将全部白费。农人得接天连夜地干,什么时候干完,什么时候才能松口气,所以诗中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

倍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时间是——五月,地点是——田间

教师:在这两句诗中有两个字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是那两个字?

(少、倍)

再看题目中的“刈”字。刈麦的人是谁呢?在哪里割麦?他们的家人有些谁?在干什么?

明确:丁壮;南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妇姑指谁?“荷”何意?“携”何意?

“荷”与“携”的位置能否互换?妇女儿童提上汤水,担上食物全家出动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气小,只能提,大人则能担。给田里劳动的丁壮送饭去。

哪一句运用正面描写生动体现刈麦者忙碌艰辛?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教师:先找找与“蒸”一样底部有四点的形似字吧。找找规律看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明确:煎、熬、熏、热、照等,都与火(气)有关。

教师:四点是热气上升的样子,割麦人受农历五月地面热气熏蒸。

脚下是热气的熏蒸,那背上受什么烘烤?

明确:农历五月炎热的阳光。

3、在“蒸”、“灼”下割麦人真是太热太苦太累了,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们却怎样?

明确: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侧面描写)

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为什么?

明确:人们岂是不知累,岂是不知热,只不过是趁着天长,趁还没有下雨,要多干些活而已,更是为生活所逼,活命。其中一个“惜”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里,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教师: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违背正常心里,归根到底是生活所逼,突出社会的黑暗。

教师: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苦、再热、再累、再痛也得忍着、挺着。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感情读诗中写刈麦人的这句话。

教师: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揭示了割麦者农民的艰辛的社会现象)

教师:在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这个全景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贫妇抱子挎篮拾麦”

全班齐读有关句子

这是一幅贫妇拾麦特写画面。从哪个字看出贫妇的穷?

明确:蔽

贫妇人手里拿的是什么?

明确:遗穗

一个贫穷的妇女怀抱幼小的孩子,手里提个破篮子在一旁拣拾收麦时遗落的麦穗。贫妇人真是太可怜了,导致她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得知?

赋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教师:“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瓦不遮屋的真正原因。

农妇为了交租税把田地卖光了,只能拾麦穗充饥了。

教师:所谓“苛政猛于虎”啊

4、可想而知,贫妇人曾经也有田地,曾也是割麦人,但因为缴税沦落到拾麦的地步。只要繁重的赋税存在,今天的拾麦人曾经是……(昨天的割麦人);今天的割麦人也会成为……(明天的拾人,恶性循环,这强烈的讽谕尽在其中。想象一下,这样的季节还有麦子可拾,明天、后天、再后天,如果没有了麦子可拾,今日的拾麦人处境又将如何呢?

教师:请男生读刈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刈麦的紧张忙碌,再苦、再累再热、再痛也忍着;请女生读拾麦的一段诗,要尽量读出悲凉、无奈,但还得活着。

教师:此八句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揭示了拾麦者赋税的繁重的社会现象)

教师:让我们再回到题目,看题目中的“观”字。作者白居易看到今天的割麦者和曾经的割麦者,有何感想?

明确:“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全班齐读议论部分

白居易写作这首诗时任什么官?

明确:周至县尉。

教师:县尉就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的小官。所以他深切地了解人民的悲惨生活,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5、为此诗中写到“念此羞自愧”,你们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吗?

明确:官吏不事农桑却过着舒适富裕的生活;农民辛勤劳动却生活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作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师:诗人触景生情,由农民们痛苦的生活联想到自己的舒适与安逸,因此感到无比的愧疚与伤怀。诗歌也从上面的叙事转为抒写内心同情的情绪,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教师: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再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伸张在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减轻农民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篇10: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

白居易观刈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初读课文。

三、纠结只因这一字

1、刚才同学们走近乐天的诗篇,读着油墨芳香的文字,读到了刈麦人的生活 。你是从哪些文字品出的?

那苦凝聚在重似千金的“惜”字上,

那苦翻卷在暑气炎光里。

2、同学们,能用自己的朗读传达出刈麦人的心灵之声吗?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读的好请介绍经验)

4、教师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刈麦者的诗句。

四、心碎只为这一句

1、刈麦人是苦的,那么诗中其他农民的生活又如何呢?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你觉得谁更苦?为什么?

3、诗中的农民如此,此诗外的农民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其他古诗中的`农民众生相。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蚕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你能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五、怎一个愧字了得

前后同伴合作,分别扮演贫妇和诗人:

1、以诗中字词为依据,揣摩贫妇心理,向站在田埂边观刈麦的诗人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2、依据文本,说说你听了贫妇诉说之后的心理。

3、揣摩“愧”字包含的深意。

4、透过本文说说你认识的白居易。

篇11: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

观刈麦这是一首讽喻诗,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学情分析:

《观刈麦》这诗是白居易的一篇叙事讽喻诗,文字有点难,所以我让学生先预习,自己查资料,培养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预习作业已经作得很好了,而且经过一学年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能力,所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的。

教学流程图:

导入新课 →解题→了解作者、体裁→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质疑、点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反复吟诵,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 的理解、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教学方式

自读、点拨、质疑

学习方式

朗读法、预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今天我们就一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导入新课

二、解题,介绍作者

1.何为“刈”呢?

2.作者为什么要观刈麦?时为周至县尉,负责治安、催租)

3.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学生根据预习作业上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三、朗读诗歌

注意押韵(押“ang”韵)(朗读诗歌、熟悉内容)

四、质疑

哪些句子不理解,师生答疑。(质疑、答疑、检查预习作业,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五、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几个场景?(农人割麦、贫妇拾麦)

2.这两个场景各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出来的?(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请你想像一下丰收的场景和农民挥汗如雨割麦、拾麦者诉说时的情景。(一望无际 此起彼伏)( 汗流浃背 筋疲力尽 腰酸背疼 )(声泪俱下 忍气吞声 衣衫褴褛 面无菜色 悲痛欲绝 家徒四壁)

“抱子在其旁”中的“其”是指谁?(割麦者 )为什么割麦人要拼命割麦?(拼命抢收,为了缴租)为什么他又舍得贫妇在他旁别边拾麦?(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4.划出中心句(家田输税尽)

5.赋税本来是用来干什么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用来做一些公共事业,造福百姓的。)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用来干什么了?((可是封建社会的赋税被统治者挥霍掉了,统治者像一群大老鼠吞掉了老百姓的`劳动果实。)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6.也就是说除了写了农人、拾麦者,还写了什么人?(诗人)他在干什么?(旁观)他属于什么阶层?(统治者,只不过他是一个能够同情老百姓的统治者,事实上封建社会很多统治者都认为自己享受是理所当然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劳而获,使得赋税更加繁重,百姓更加艰苦。)

7.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1.积极发言,诗生进行交流。

2.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分小组合作讨论

1.培养学生能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品读、欣赏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六、再读诗歌

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

读以下二则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

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月27日〈〈人民日报〉〉。 讨论交流(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农人 割麦 生活贫苦 同情

(有田者)

贫妇 拾麦 赋税繁重 批判

(无田者 )

诗人 旁观 不劳而获 愧疚

(统治者)

篇12:《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观刈麦》教案,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

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诵读、理解、赏析

教学难点 :

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

(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

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 ) 荷箪( hè dān ) 童稚( zhì ) 饷(xiǎng )田

穗( suì ) 秉( bǐng ) 曾( zēng ) 三百石( shí )

(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人物 做什么

妇姑 荷箪食

童稚 携壶浆

丁壮 刈麦

贫妇人 拾麦穗

诗人 观刈麦

(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割麦者的忙碌辛苦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忙碌辛苦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心理活动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拾麦者 鲜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拾麦者的苦困生活 明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对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赋税沉重 比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不劳而获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触景生情 官员生活舒适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全诗精华)

具体分析:

1,“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的忙碌。

2,“覆陇黄”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可以表现出农民将更忙了。

3,下面那些句子最能体现出农民的忙? 全家出动那几句。

4,同学们能想象农民当时忙碌的样子吗?文中那些句子体现了?

全文分别从正侧两面说明了农民忙碌的样子。

5, 上面一部分说明了农忙时全家出动的场景,那么接下来又有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贫妇人拾麦穗的场景

6,同学们能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一贫妇人吗? 贫

7,贫妇人贫的根源在那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看到这里我老师在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和同情,那么诗人这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那里可以看出了?诗人为什么要“念此私自愧”?

(九)全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官吏不劳而获的舒适生活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请学生有感情朗读,再全班齐背。

三,总结: .

全诗写出了中唐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在重税的压力下,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现在呢?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党中央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并实行多方惠农政策,农民的地位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富起来了。

四、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篇13: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草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邮箱: kingzhauh@sina.com

篇14: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

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1.观刈麦的教学设计

2.买电器优秀教学设计

3.窃读记优秀教学设计

4.优秀的教学设计

5.中职英语优秀教学设计

6.中职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7.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8.自然之道优秀教学设计

9.观潮优秀教学设计

10.《长城》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5: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申朝辉

教学时间:2003-9-4

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 荷箪 童稚 饷田 灼 秉 穗 吏禄

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 ”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作者邮箱:

篇16:白居易的观刈麦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几天,我看到这样一首小诗:五月的心情是土地开出的花朵,它笑意盈盈,那笑是麦子散开的麦芒,那笑是刈麦人上下俯仰的身浪……

这首诗字里行间饱含的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深深地打动了我。

然而,五月的心情却不全是这样。曾经的五月,也是麦收的季节,诗人白居易在田埂边看农民割麦,写下了《观刈麦》这首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他不一样的“五月的心情”。(板书课题作者)

谁来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白居易的'情况

大家了解得可真不少,看来同学们昨天预习得很充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有关白居易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简介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段文字,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记录在书上。

有人说“诗歌的灵魂是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诗歌,在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活动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方式:个体自读,圈画生字—集体释疑—小组确立朗读方式—合作试读—四个组代表展示——集体齐读

同学们在朗读时觉得那些字需要注意读音?在小组朗读的时候注意正音,其他小组适时点评。

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同学最认真的读书姿态了。非常感谢刚才几个小组同学的精彩展示。同学们,一首好诗是可以不断让人挖掘的,也是可以不断打开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大意,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解,理解诗歌的意思。

活动二再读诗歌,读懂意思

活动要求:争取字字落实,注意译后句子通顺流畅。

活动方式:释疑解惑—1+2互译(读、提醒重点字词、译)—合作试译—全班展示(友情提醒:互译时,善于利用书下注释;翻译过程中,其他小组可及时补充或修正哟!)

这个小组的同学翻译得很准确,我们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及时进行了补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小组之间的互助越来越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诗的意思,能不能试着归纳一下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我们能不能从中选择一组诗句,发挥自己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活动三结合诗句,想象画面

活动要求:小组选定一组诗句,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句所描写的表现农民辛苦生活的画面。

活动方式:小组选定画面——交流讨论,补充完善——小组1+1展示(读诗句,有感情朗读小组描写的画面)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汗流浃背,一刻也不肯休息的农民,看到了那个不堪重负,生活凄惨的母亲。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这些人的生活?“苦”(板书)

当站在田头的白居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诗句,大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活动四体会感情,探究主旨

活动要求: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想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活动方式:个体思考——组内交流——小组展示

补充介绍写作背景总结

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官吏的丰衣足食和农民的痛苦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板书“愧”

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注意。(板书同情关心)

作为一位时刻关注百姓生活的封建文人,白居易在他的其他诗歌作品中也曾经描述了当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诗句。

(出示幻灯片)

调节时间

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再读到刚才的这些诗句,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观刈麦》这首诗,了解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把这首诗歌一起来读一读。

篇17:白居易长《观刈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明确续学习目标

3、了解作者

(二)感悟新知

1、扫除文字障碍

2、用句式“我最欣赏( )(词),因为( )”或者“读了(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三)探究新知

1、丁壮割麦和贫妇拾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

2、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学生在理由练读,最后朗读比赛)

(四)归纳整理

(五)达标测评

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 。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

5、《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句子是( )。

6、布置作业

背诵《观刈麦》,并将本诗改写成记叙文。要求采用第一人称,结合自己经验,合理想象。

篇18:《观刈麦 》教学设计优秀篇

《观刈麦 》教学设计优秀篇

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

教学模式:八步教学法即:激情导入、展示目标、指导自学、教师巡查、检查自学、展示点拨、汇报小结、当堂考核。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 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的感情。

设计理念:

古代诗歌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教学设计重视诗歌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反复吟诵品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改亮点:

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一改过去先教后学的老方法,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入课题: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百花园里盛开着这样一朵奇葩:她像花儿一样美丽,她像歌儿一样动听。其独特的魅力和醉人的芬芳注定了她永远都将是我们解不开的心结,挥不去的情缘。这朵奇葩就是唐诗。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唐诗,跟着诗人白居易的脚步,一起去观看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一起去感受那令人心酸落泪的劳动画面。( 出示课题《观刈麦》)。

二、展示目标,明确任务:

1、读诗歌。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品诗歌。通过对诗中精彩场面的赏析, 品味诗歌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诗歌主题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3、背诗歌。能流畅的背诵诗歌。

三、指导自学一: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呈现形式:先学生自学,教师巡查,再检查效果,展示点拨。)具体过程如下:

1、按两个要求初读诗歌。

一是亮开嗓子读,二是读准字音。边读边做好学案上重点字词的注音。

重点字词:

刈( ) 陇( ) 荷( ) 饷(    )

秉(    )  曾(    ) 禄(    ) 晏(    )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学案并订正。

4、请一个学生读并评价。

5、全班齐读。

6、思考:本诗属于什么诗?叙了一件什么事?从而导入对诗题的分析。

四、指导自学二:

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呈现形式:先学生自学,教师巡查,再检查效果,展示点拨。)具体过程如下:

1、自主品析诗中的第一个场景。

⑴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劳动情景描述出来。

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在全班交流。

⑵提问: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的主要内容?(丁壮割麦。)

⑶学生有节奏的朗读这几句诗。

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用导学案上的句式1自主赏析这八句诗。。(小组合作学习)

句式:“ 我从 (字、词、句)中看到人们劳作之苦,因为。”

学生自主赏析。交流。

生:从“荷”“携”两个字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全家人都出动,一家老小都给田里的人送饭吃。

生: 从“灼”字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他们的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他们已经汗流浃背了,却还在不停的劳作。

生: 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明明是力量都用尽了,却还不知道热,并且还要珍惜这漫长的白昼,反常的心理写出了他们的辛劳。

生: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句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生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师补充:这两句诗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的条件下近乎变态的心理,人们怎么不知道热,怎么不知道累呢?只不过是想趁着天长多干些农活而已,实在是为生活所迫啊!白居易在《卖炭翁》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所有生活的痛苦、无奈跃然纸上。)

生:从“蒸”字中看出劳动人民的劳作之苦,因为在炎炎烈日之下,暑气蒸腾,大地就像是一个蒸笼,丁壮们却还在田间割麦,可以想象得到,该有多么辛苦啊!

……

师:同学们真棒。品完这八句诗,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劳作之苦,请大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几句句诗。

⑸学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几句句诗。

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边读老师边进行指导。

2、自主品析诗歌的第二个场景。

⑴学生齐读诗歌。

⑵小组学习:

①学生边读边对照注释,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

②用导学案上的句式2来品析这几句诗。(小组合作学习)

句式2:“ 我从 (字、词、句)中看到人们生活之苦,因为。”

生:从“敝”中看到人们生活之苦,因为她在别人收麦之际,却挎这破烂的篮子来拾捡麦穗,可以想象她的家已到了贫困潦倒的地步了。

生:从“遗穗”中看到人们的生活之苦,因为在麦收之际,她没有麦子可收,只能靠拾捡别人遗落的麦穗来作为一家人的口粮。已经到了穷得揭不开锅的境地了。

生:从“家田输税尽”中看到了人们生活之苦,因为家里产的粮食交完税后都不行,还把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赋税是多么繁重啊!

……

师:同学们的品析很精彩,那么,请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造成他们如此悲苦的生活呢?

生答。

师:对。一个“税”字道出了劳动人民生活悲苦的社会根源,繁重的赋税使他们劳而无获,食不果腹。可以想象得到,今天的拾麦者就是昨日的割麦者,今天的割麦者也有可能成为明天的拾麦者啊!

③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几句诗。

五、指导自学三:

体悟情感,价值生成。(呈现形式:先学生自学,教师巡查,再检查效果,展示点拨。)具体过程如下:

⑴学生齐读诗歌。

⑵思考:1、这一节主要写了 什么内容?

2、请用诗中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⑶生交流展示。

⑷请一个同学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六句诗。

六、汇报小结,体验深华。

⑴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⑵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七、当堂检测,课堂反馈。 减字背诵

下面我们进行减字背诵接龙赛。老师抽两组参加比赛,其他组当评委,如果有一位同学接错或接不上来均扣5分。好,准备两分钟。

生准备。

比赛。

生齐背。

篇19:《观刈麦》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学生发言时,喜欢说套话,不能切实的指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阐发自己的观点。

总之,课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还算理想,但在价值观的导向上还有待深入。

篇20:《观刈麦》教学反思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只是在拓展上,学生发言时,喜欢说套话,不能切实的指出身边的一些现象或阐发自己的观点。

总之,课文理解和情感把握都还算理想,但在价值观的导向上还有待深入。

看过“ 《观刈麦》教学反思”的还看了:

观刈麦教学设计优秀

观刈麦优秀教学设计

观刈麦翻译

观刈麦 白居易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

白居易诗作《观刈麦》赏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翻译赏析

怎样牢记白居易的叙事诗《观刈麦》

麦哨的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学设计2(锦集2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观刈麦》教学设计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