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itzh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注意“溉”与其形近字“概”“慨”,“慕”与“幕”“墓”,“棘”与“喇”“刺”的区分,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并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依旧荒芜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对比,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接着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通过对比,进而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2.板书课题《荒芜了的花园》。
二、疏通字词,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形近字辨析:
概、墓、棘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学生交流。(如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张满野草。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追慕:追怀、羡慕。
惋惜:惋,叹息。惜,爱惜,吝惜本课指对花园的荒芜表示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4.简述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5.师生交流。
三、教师课堂小结。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课下复习文章,找出花园来客们的几次讨论和争论,认真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现情境。
1.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2.指生复述课文。
二、深入挖掘,精读感悟。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1――4段,勾画出: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提醒学生“灌”“荆”的写法,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二)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重点环节预设:
事情似乎因几位来客而发生了转机。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1―4段描写花园昔日美好景色的句子,今昔对比,体会“追慕”“惋惜”的含义。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体会反问句式的强烈语气。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花园来客的表现。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对比刚开始时小动物的满怀希望,从侧面反映出动物们对人们希望的破灭。试想它们又会对花园来客说点什么?
四、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五、课外延伸,知识积累。
1.仿写寓言小故事,试着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寓言的魅力。
2.以本课内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召开一次以“诚信”“踏实”“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
篇2: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注意“溉”与其形近字“概”“慨”,“慕”与“幕”“墓”,“棘”与“喇”“刺”的区分,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并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文章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依旧荒芜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对比,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对比理解“荒芜”。
出示漂亮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
接着出示荒芜花园图片,问学生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通过对比,进而理解“荒芜”一词的意思。
2.板书课题《荒芜了的花园》。
二、疏通字词,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形近字辨析:
概 墓 棘
溉 慕 喇
慨 幕 刺
3.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学生交流。(如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张满野草。
荆棘:丛生多刺的灌木。
追慕:追怀、羡慕。
惋惜:惋,叹息。惜,爱惜,吝惜本课指对花园的荒芜表示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
4.简述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5.师生交流。
三、教师课堂小结。
一座荒芜了的花园,迎来了几位来客,似乎有了重焕生机的希望,但是在几次三番的争论与扭打中,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这座荒芜了的花园只有继续荒芜的命运。课下复习文章,找出花园来客们的几次讨论和争论,认真的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重现情境。
1.复习词语:荒芜、荆棘、追慕、惋惜、毅然、滔滔不绝、凄凉、悉心。
2.指生复述课文。
二、深入挖掘,精读感悟。
(一)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学生自读课文1——4段,勾画出:这荒芜的花园昔日如何光景?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交流:
体会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适时引导学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提醒学生“灌”“荆”的写法,是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二)研读重点,朗读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花园来客都想还花园以美丽,他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重点环节预设:
事情似乎因几位来客而发生了转机。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勾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
(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1—4段描写花园昔日美好景色的句子,今昔对比,体会“追慕”“惋惜”的含义。
2.这几个人说了些什么?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体会反问句式的强烈语气。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雄心勃勃的想把花园建好,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希望。)
4.那么,花园来客们接着做了什么?
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讨论,看看他们讨论的经过,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的决心很大。
细细的讨论
悉心的讨论
滔滔不绝的讨论
讨论改造方法
辩论——谩骂——扭打
5.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
(因为这几个人虽然改造花园的决心很大,但是他们光说不做,而且各持己见,没有一个人去行动)
师:你们是从哪看出来他们光说不做的?
(他们由黎明讨论到傍晚,从详细计划到入手方法,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6.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花园来客的表现。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对比刚开始时小动物的满怀希望,从侧面反映出动物们对人们希望的破灭。试想它们又会对花园来客说点什么?
四、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只说空话,不去实干,是任何事都做不成的。做人不能夸夸其谈,只说不做,将会一事无成。空谈不如实干,行动剩于雄辩)
2.学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这是一群怎样的人?
3.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五、课外延伸,知识积累。
1.仿写寓言小故事,试着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感受寓言的魅力。
2.以本课内容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3.召开一次以“诚信”“踏实”“合作”为主题的班队会。
篇3: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一、导入揭题阶段
1.板书课题《荒芜的花园》
2. 你眼中花园是什么样的?荒芜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
生:花园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生:荒芜的花园没有生机。
(师追问:荒芜何意?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查字典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
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三、精读感悟阶段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看到荒芜了的花园,花园来客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读、悟,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重点部分预设:
(1)第六段,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的哭了。他们坐在快要坍塌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生:他们面对凄凉的花园很难过。
师追问:追慕何意?追慕什么?
惋惜何意?惋惜什么?
(抓住重点词“追慕,惋惜”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段至第三段,今昔对比,理解花园来客今天的惋惜心情。)
师总结:今昔对比,花园的荒芜使来客痛心不已,为他们后来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品读: 谁能读出他们此时惋惜的心情?
(2)第七段,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生:他们下定决心整理花园。
……
师追问:“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这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生: 反问句。起鼓动的作用,鼓动大家去重建花园。
师追问:其他人是如何响应的?
生读: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
好。”
师评价引导朗读:
A.好,你读出了他们毅然决然的态度。谁再来读读?
B.好,大家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
师总结:那么,花园来客们究竟做了什么?
(3)第八段到第十八段,
生:他们开始讨论如何重建花园。
师追问:他们是如何讨论的?文中反复出现了六次“讨论”,两次“辩论”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他们讨论时态度的变化
(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的方法,“悉心地讨论”如何布置,滔滔不绝地讨论了整整一天,直到后来“相互辩论”到“谩骂、扭打”)
师:结果如何?
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
师:作者这样大费笔墨的详细描绘他们的讨论,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滑稽。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呢?
生:更能吸引读者。
生:有讽刺的意味。
师:那么大家再读一读,看谁能将他们这夸夸其谈的表现呈现给大家。
生读。
生表演。
师总结: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群空谈者的滑稽表现,我们在读中感受到了这种独特写作方式的魅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模仿运用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文章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手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的写作手法:
(1)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他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2)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3)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4)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师: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你能结合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吗?
第一组:学生结合青蛙和蟋蟀的表情、动作、心理谈感受.
第二组:学生结合刚开始花园来客毅然决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态度和后来一无所成的结果谈感受。
师总结:对比的写作手法本文中反复出现,成为文章的一大特色。使我们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用心良苦: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将是一无所获
四、课堂练习
这是一群______的人。
允许学生多角度看,多角度谈体会,总结本课的感受。
五、课后向生活延伸
1.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向大家推荐《伊索寓言》,希望大家用心读一读,写写自己的感受。
2.大家可以将自己感受到的或是取之于身旁的智慧火花试着编写一则寓言故事,写在小本本上。
篇4: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学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篇5:《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材的分析:
这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课文第1到第4节写贝尔太太的大花园吸引了无数游人前来游玩,她生气了,于是挂起了一块牌子: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可是游人还是成群结队地前来。于是,贝尔太太换上了新牌子,威胁大家这里有毒蛇,并且离医院遥远,游人一旦被蛇咬了将会有生命危险,这一招果然奏效,再也没人光顾大花园了。课文的第5节写了几年后,美丽的大花园真的成了毒蛇横行的荒芜之处。贝尔太太开始怀念起以前的快乐的游客们了。课文第6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在阅读中自主学习5个生字“忌茵仆允勿毒”,重点理解并积累词语:“毫无顾忌”、“忘乎所以”、“提醒”、“望而却步”、“杂草丛生”、“荒芜”。
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6个。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清“忌”的上半部分是自己的“己”,分清“勿”和“匆”。指导学生读准“茵”的前鼻音,读准“允”的字音是“yǔn”,不要读成“rónɡ”。
理解词义结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例如“荒芜”,联系课文中描写花园荒芜的句子进行理解;同样理解“毫无顾忌、忘乎所以”也结合在阅读理解第一、二节进行,通过人们在花园里的表现,体会人们的心情,进而理解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花园前后的变化的原因,根据课文内容想像说话,了解贝尔太太不同的心情。
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她越看越生气,心想:;孤独、寂寞的贝尔太太守着她的大花园,她非常怀念那些曾经来她园子里游玩的快乐的游客,她常常自言自语地说:。”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读文后的感受,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目标三:获得“分享是快乐”的真切感受,体会与别人分享快乐,将会得到更多快乐。
教学中,以读代讲,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内容,并从中养成边读别思考的习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让别人在此种植快乐”是什么意思,然后再理解整句话。
策略的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相互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
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与教材这一敞开的`、具有生命灵性的文本进行对话,通过反复阅读、解读,让学生有所体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的蕴涵。
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奋点,引导学生阅读、走进文本。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电教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本课的教学中,多处以媒体为介,课文伊始的一组花园的对比演示,设置学习的悬念,激发学习的兴趣;体会贝尔太太落寞、孤寂的心情的教学中,以一幅“荒芜的花园”的影像,这样借助媒体引领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以这样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体验文本所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
教学过程中,通过所创设的情景,学生获取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的情趣,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立足主体,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本。
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本课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了解决文章理解难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文本。如教学重点片断时,以主人公贝尔太太的前后心情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读文章找相关语句,看媒体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合作完成说话练习,探寻贝尔太太心情变化的原因,进而体悟“分享是快乐”的深刻蕴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地感悟文本,唤起了孩子们对小男孩深深的敬意。
设计的期望是,教学始终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体验文本所表达内涵。
(三)展现个性,培植发散点,引导学生丰富、升华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本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点,有意识的设计教学的发散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丰富文本的内容,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理解词语。在本课的几个重点词语的理解与积累时,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对于“无所顾忌”一词的理解,先从词语字面意义上,然后通过引读课文后一节的相关内容,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人们在贝尔太太的花园了感受到的.快乐,最后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悟出“无所顾忌”即是丝毫没有考虑到贝尔太太的感受而有所顾虑。同时借助这一词语的理解,学生对于文本的学习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设计期望体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除了词语理解与积累的设计外,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逐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的学习中挖掘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表达与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本课的语言实践环节的设计是贯穿本课的教学,在课文的教学中,结合贝尔太太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借助文本之一载体,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揣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情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期望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动态实践中随文理解、积累适度的语言知识,着力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特质。
篇6:《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是众人各持己见,却没有一个人去行动,最终花园依旧荒芜。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是一无所获。表达了作者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重点理解生字“灌”、“荆”和词语“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2.研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续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花园是什么样子的,添加板书“荒芜了的”,再让学生说:荒芜了的花园又是什么样的?看题目你们会有什么疑问。
2、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这些疑问会在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生字、新词,不理解的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灌、荆”两个字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3、交流对新词“追慕、惋惜”的理解。
4、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荒芜的花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
1、重点句子理解
(1)、当花园的来客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应是什么?
(2)、两次写青蛙和蟋蟀的句子划出来。
(3)、花园来客们做了什么?划出描述看看他们讨论的句子。
2、学生小组交流:结果怎么样呢?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然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四、放飞思想,文本升华
1、这是一群_____________人。
我想对他们说__________。
我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_。
2、续编故事。
一天又过去了,几个花园来客依然在谈论着,试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发挥你的想像,续编故事。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主要以孩子主导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在放飞思想,文本升华这个环节比较好,让学自己明白事理,还有在续编故事部分,孩子想象丰富,同时也明白自己在通往理想目标路上,要脚踏实地。
本还存在一些不足,再续写故事部分,由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展示。
篇7: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丽,引出反差
1、谈话引入:(板书:花园) 同学们,能简要描述一下,你所见过的花园吗?
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啊,花园是个吸引人的地方,那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是休息放松的好场所。可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却长满杂草,荒芜了。补充板书:荒芜了的)
3、读题释题:文中是这样描述这“荒芜了的花园”的。请轻声读读句子,说说对“荒芜”的理解。
生: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2、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几个人想让荒芜的花园恢复往日的美丽,但他们只说不做,结果荒芜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三、品读课文,学习习作
1、默读课文思考交流:
(1) 这荒芜的花园究竟有什么样的景致呢?
(2)全班交流。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文中花园来客的语气。
3、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的个性写作手法。
四、拓展练习
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用我们易于接受的方式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自己试着编写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篇8:《荒芜了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荒芜了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4、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5、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6、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习前后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练笔。
同学们,一说到美丽的花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大家拿起你手中的笔,发挥你的想象力,看看谁笔下的花园最漂亮。(学生交流)
是啊,一座美丽的花园,芬芳的花儿,青青的草儿,碧绿碧绿的池水从青石桥上缓缓流过,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青蛙在池子里呱呱的开演唱会,夜莺在繁茂的枝头唱着那悦耳动听的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吗,这座美丽的花园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同走进今天的课文――荒芜了的花园(介绍作者郑振铎)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
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借助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理解生词意思。(出示小黑板)
荒芜 荆棘 灌溉 凄凉
追慕 惋惜 缩回
2、检查预习情况,引导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
3、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荒芜:田地或庄稼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枯萎:干枯萎缩。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凄凉:落寞,凄清。
追慕:追怀,羡慕。
悉心:用尽所有的心思。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感到可惜。
毅然;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滔滔不绝:比喻话多,连续不断。
漫骂:用轻慢嘲笑的态度骂。
石罅:石头缝。
4、理解生字新词后,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
(1)荒芜了的花园是什么样子?
(2)荒芜了的花园里又发生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学习写作。
1、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这荒芜的花园究竟有着怎样的景致。
2、生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了那些景色,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的?
3、全班交流,教师做整理:通过对比用之前花园的美更突出此时花园的凄凉。
4、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做小练笔。仿写花园从前和现在的对比。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荒芜了的花园》这篇课文,那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吗?
二、自主学习细读感悟。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意、品出味、悟出神。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有体会的地方可简单地批注。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出示中心问题:说说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青蛙、蟋蟀的心情是怎样的?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小组讨论;
抓住重点词、句、段全班交流感悟;
总结全文,升华交流感受。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身来,答道:“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青蛙带着满肚子的欢喜,由池岸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地,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跑到墙角下,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全班交流。
交流点:*抓住两次写青蛙和蟋蟀的词句交流。由“青蛙的欢喜、跳出来听”、“蟋蟀停止悲鸣,看他们讨论”,体会仿佛有了希望。由“青蛙等得不耐烦了……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又悲鸣起来。”体会花园来客的讨论毫无价值。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体会青蛙和蟋蟀的无奈。
抓住几个人讨论的词句交流。他们“细细地、悉心地、滔滔不绝地讨论”,有黎明到傍晚,从“互相辩论”到“漫骂、扭打”,荒芜了的花园“依旧”荒芜着,体会只说不做的空谈者一无事成的蕴意。
三、分角色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品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分角色读。
四、体会表达方法。
思考:在这则寓言中,作者是怎样运用朴实而精美的语言,解释深刻道理的?
五、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亡羊补牢》,把自己感悟到与大家交流。
(2)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3)试着创编一个寓言故事,与同学交流修改后,贴在“作品展示台”上。
篇9:《荒芜了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荒芜了的花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领悟作者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词句感受人物心情
2、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
板书设计:
11荒芜了的花园
只说不做
各持己见
照旧荒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想象了花园昔日的美丽,也感受了花园现在的荒芜与凄凉。现在,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品词析句
1、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预设:(1)因为那几个人只是说不做
(2)因为那几个人自私,不听别人的意见,最后甚至谩骂起来。……
2、那这几个我刚来花园时看到眼前的景象他们是怎么想的?你又是从哪能感受到的?请认真读课文的第61页。
预设:抓语言“难到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不,决不!……”
抓动作“毅然”体会坚决的态度
3、练习朗读
4、你还从哪能感受到他们要把花园整理好?
抓:细细地讨论、悉心地讨论、画……
过渡;对于住在这荒芜的花园孤独、寂寞的小青蛙、小蟋蟀,它们看着这几个人决心要整理花园,此时它们的心情怎样?(高兴)
想象小动物对未来的憧憬:
是啊!此时小青蛙高兴地从石罅中跳出来,小蟋蟀也停止了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小脑袋,它们此时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5、感情朗读
过渡:青蛙和蟋蟀对这几位来客充满了希望,脑海中憧憬着花园的未来,这几位来客出雄心勃勃地要建花园,可为什么最后这花园不是照旧荒芜着?请再继续读课文。
预设:抓18段“辩论”“谩骂”“扭打”
6、他们为什么事争论?指导读出争论的气氛。
你觉得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只说不做、不会合作)
过渡:满心欢喜的青蛙和蟋蟀的心情又会怎能样?你是从哪能感受到了?
抓(不耐烦、哭着脸、不高兴、慢腾腾地、希望破灭了)
7、感情朗读
8、点出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把前后的心情进行了对比,更加让我们感受到它们的失望与无奈,所以,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三、总结全文
四、你想对这几个人说点什么?给它们提点建义。
五、拓展延伸
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合作,脚踏实地,能听取他人的见意。
篇10:《荒芜了的花园》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几个人想重修荒芜的花园,但众人各持己见,最终花园依旧荒芜着。文章从“所见”和“所闻”两方面写出了花园的荒芜,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花园的荒芜寂静,文章条理清晰,情节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讽和哀伤。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不如实干,行动胜于雄辩。夸夸其谈,只说不做,最终结果是一无所获。文章表达了作者希望少些空谈,多些行动的美好愿望。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9个生字,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 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 走入文本抓住人物语言的前后变化,找依据,谈感受,体会事理。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重难点分析: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是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花园来客的心理,通过对比、诱发想象让学生体会青蛙、蟋蟀的由满怀希望到失望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篇11:《荒芜了的花园》教学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认读5个生字尤其注意“芜”字的读音,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叙事文章的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
3.了解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写寓言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明白要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词语的意思。
2.认读课文,小组学习交流,使生字词再强化。
3.快速浏览文章,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重点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态度、动作前后的变化,感受只是夸夸其谈,不落实行动到头来只能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花瓣卡片、课件
一、导入揭题。
1.板书课题《荒芜的花园》。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你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荒
芜的花园》。
书写完后,师提问:“荒芜”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①:偏旁部首都是相同的,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
预设②: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师:看到这个词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①:想到公园里杂草丛生,到处都是草。
预设②:本意指草长得多而乱,指田地、花园等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二、初读课文。
师:在我们的印象花园总是和美丽联系在一起的,这座花园为什么是“荒芜的花园”,一起走进荒芜的花园,看看里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大家打开书,大声地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第二个,想想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1. 检查读书情况开火车读,齐读。
出示生字:荒芜 灌溉 荆棘 凄凉追慕惋惜
缩小 石罅
2.概括课文内容。 “荒芜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品读赏析,感受花园的变化。
1.那这座花园以前景色是怎样的,现在又究竟荒芜到了什么地步,请同学们自由读第 1——4 自然段。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分别说一说花园以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 生:以前花园有美丽的池水、美丽的花木、唱歌的夜莺。现在的
花园只见杂草与荆棘, 只闻蟋蟀的悲鸣,花木枯萎了,池水干了,一片荒芜。
师:美丽池水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生: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池子里没有一点水池的荒凉的样子。
师:如此美的花园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里会怎样? 生: 我会很感到很惋惜, 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我想恢复花园的美景。
师:有几位花园来客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当他们面对花园的凄惨景象,他们的反映是什么?请同学找一找,并体会着读一读。
课件(他们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现出这样的凄凉景象,几乎要心痛得哭了。 他们坐在快要坍倒的'草亭中的破椅子上,谈起这座花园以前的美景,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
师:是啊,当他们看到如此凄凉的花园,他们个个脸上都露出了怎样的神色?
生:追慕惋惜的神色。
师:“追慕”的意思是?
生:追慕的意思是追怀、羡慕。
师:他们追慕什么?
生:他们追慕花园以前的美景。
师:“惋惜”的意思是?
生:可惜、叹惜
师:他们惋惜什么?
生:他们惋惜美丽的花园变的如此荒芜。
师:是啊,花园的荒芜让他们痛心不已,他们是怎样说的? 课件(一个人叹气道:“难道我们就任它长此荒芜了吗?”其余的人都毅然站起来,答道: “不!决不!我们大家应该努力把它整理好。”)
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最能够体现出他们的决心,这个词语是: 生:毅然
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生:坚决的,毫不犹豫的
师:就让我们试着读出来客的毅然决然的决心。
学生试着感情朗读,读出毅然决然的决心,指名读。
3.青蛙和蟋蟀看到这群来客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想把花园建好,有什么表现?画出来体会着读一读。
课件:(青蛙带着满肚的欢喜,由池岸下的石罅中跳出来听。蟋蟀也暂时停止了它的悲鸣,由草丛中露出半个头来,看他们讨论。 )
师:从青蛙和蟋蟀的表现中我们仿佛看到荒芜了的花园仿佛有了 生:希望
4.师:那么,花园来客在表明态度后,又是如何做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8——18 自然段。
师: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生:他们讨论改造花园的方法。
师:他们是如何讨论的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把老师的这段话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他们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花园的方法,( 悉心)
地讨论园中的种种布臵,甚至于 从(黎明 )讨论到(早餐 )过后,后来他们又舍弃将来的详细的计划,转而讨论改造的入手方法,直到后来相互(辩论 ),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而(互相谩骂 )、(扭打)起来。
5.师:他们这样的讨论、辩论着,他们却没有
生: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荒芜的花园照旧荒芜着。
师:是啊,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逝去,他们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行动,虽然他们的决心很大,但这种没有行动的讨论,荒芜的花园只能是照旧荒芜着。
6.接下来我们把他们来到花园的后的感受和行动及对话分角色表演。
有几个人来到花园, 看见这座美丽的花园出现凄凉的景象, 他们个个脸上都显出追慕惋惜的神色,一个人叹气道 “一生读……” 其余人都毅然的站起身来, 答道: “生齐读……” 他们先是细细地讨论改造花园的方法, 悉心地讨论园中的种种布臵, 甚至于从黎明讨论到早 餐过后, 青蛙暗想到 “……” 后来他们又舍弃将来的详细的计划, 转而讨论改造的入手方法,
A 说:“……”B 说“……”C 说“……”其余的人说:“……” 他们相互辩论,甚至因为意见不合而谩骂、扭打起来。
7.面对这样的结局,青蛙和蟋蟀又有那些变化?
课件:(青蛙等得不耐烦了,哭丧着脸,不高兴的,一步一步,慢腾腾地仍旧走进石罅中去。 蟋蟀的希望也渐渐地破灭了, 它不愿意再看他们的争斗, 终于把头缩回草丛中, 跑到墙角下, 拖长它的音调,又悲鸣起来。)
篇12: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导语:你知道古罗马吗?你去过斗兽场吗?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参观古罗马斗兽场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段意是什么?
2、在课文中划出我们一家参观的顺序。先写参观前,我的心情,再写远看斗兽场的总体印象,接着写近看斗兽场的样子,又写我在斗兽场的联想,爸爸的讲解,最后写我们离开了斗兽场。
3、我参观斗兽场前后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在斗兽场的广场前,看见几个武士打扮的人,我高兴极了,为什么参观完后我却对他们失去了兴趣?参观前,我心里急得要死,参观后,却觉得斗兽场的残垣断壁显得有些狰狞可怕呢?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平等、自由、生命的热爱与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有什么变化?(轻松―沉重)
4、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畅所欲言吧!
三、思考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练笔:自拟题目,写出自己的感受
篇1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运用浏览的方式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语,体会人物品质及所蕴含的感情这一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授课老先生和“我”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大体了解课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入题,齐读课题。
二、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清每一句话。
(同学校正,老师适当选择段落泛读,指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会认的字“钝”“沧”“涕”“菌”“锥”“苛”“诲”这7个字都是形声字,但是认读都有一定难度,在认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菌”不能读成“jǔn”,“苛”不能读成“kě”,“诲”不能读成“huǐ”。“纤”是个多音字,在本课读“xiān”。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恩”和“思”、“衷”和“衰”“哀”、“诲”和“悔”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冤”字是上下结构,下边是个“兔”字,别丢掉最后一笔“点”。)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四、作业
1、读熟并理解课文。
2、写会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1972年,“我”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一次根据临床病例进行诊断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考试中,“我”我提出的方案中,采用了常规的治疗,还加了抗菌素。执教的老先生批评“我”,并扣了分。“我”认为老先生批评得不够完全,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位老先生是新疆首屈一指的医学权威,但是,当他知道“我”增加抗生素的原因以后,肯定了“我”的做法,修改了“我”的分数,并且表扬“我”敢于指出上级医生的错误。这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并且深深地影响了“我”。)
二、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看课后思考与交流)
(1)思考与交流
第1小题“快速浏览课文,了解相关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是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为目的练习题,可以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三个问题的答案都能在文中直接找出来,1969年“我”从北京到西藏当兵;1972年“我”来到乌鲁木齐新疆军区军医学校上学;老先生说明了考试扣分的理由之后,“我”觉得冤枉是因为在5000米以上的高原气候恶劣,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时不用抗生素,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到临床上出现明确地感染征象时才开始用抗生素的话,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已受到严重威胁了。老先生只给“我”的分数改过来是因为“我”在高原情况下使用抗生素的做法是正确的,还因为“我”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不是因为教授自己知识的老师是权威就放弃自己的观点。
以上内容供参考,学生能根据相关段落说出大意即可。
第2小题“读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为大家提供的是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语句,它们比较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观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会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第(1)中,讲的是老先生扣分以后“我”的反应。首先“我”坦诚说明自己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菌素的学员,联系自己在高原生活的经历,觉得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完全的地方。因为特殊情况就要特殊对待,可是老先生没有这样做,反而给“我”扣了分,所以,“我”觉得冤枉。
第(2)是教务老师说的话,也是对老先生的介绍。“最著名”“首屈一指”“权威”等词语都说明老先生的学识之高。因此,教务老师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讲得都是有道理的,我们都信服。
第(3)是老先生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的是医生要把病情和病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只听导师的教导而忽视病情与病人。老先生在这里赞扬了“我”从病情和病人的角度出发,不盲目地迷信权威,同时也表现出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风医德。
第(4)是“我”在这件事情以后,在聆听老先生的教诲以后,为自己确立的观念。这观念包含的就是爱自己,珍视他人生命,为保卫生命而努力!
(2)拓展与运用
本体是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课文以“我”所见所闻的角度从神态、动作和语言这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了这位执教的老先生。文中没有写教务老师把“我”的意见转给老先生的场景,也没有说明老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这道题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补白,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写这位老先生。可以结合阅读教学现引导学生说一说,再相互补充。补白要合乎实际,不能随意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运用心理描写来写老先生的时候,要注意与课文中人物特点保持一致。
三、再读课文,读熟并听写课后积累。
四、作业
1、抄写课后积累,并用加点词语造句。
2、预习下一课。
篇14: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篇15: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请用朗读来表达你们的热情。学生齐读课题。
2.学过这篇课文,你脑海中浮现哪些词语?齐读黑板上词。
二、学习新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课件多媒体播放音乐,渲染气氛)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情况非常危机)
2、此时此刻真是——万分危急!(课件:课文)课文中用了三个“告急”,三个“!”,还有一个“……”,让我们感受到了情况的万分危急。你能把这种情况读出来吗?指导朗读,齐读。
3、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课件:课文)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齐读)
4、小结: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二)学习第二部分
在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九江的大堤上看一看。
学习活动一: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5自然段,看看哪些画面描写让你铭记,用笔画一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悟。小组交流概括
过渡:一个个画面都深深的触动了我们的心,那下面我们按照顺序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感人画面。
1.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感受
A.“四百多名·········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师:你对哪个词感受最深?生:从“顿时”“一声令下”“上”感受到官兵行动迅速。
师:是啊!他们在与洪水抢时间呢!请你再读这句话。
师:谁还有补充的?生:我从“一条长龙”感到了人多。
师:那这长龙是谁?不错,人民子弟兵。第一自然段也有一条“暴怒的巨龙”,又指谁?生: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师:看来这是一场龙与龙的决战,这样的战斗必定会是气壮山河的。谁还想读?
师:评价的权利交给你们,他读得怎样?(这样的队伍真是气壮山河!)像这样的句子你还找到了哪句?
B.“官兵们肩扛……..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师:看看这沙包,每袋足足有一百多斤重,请你再读第一句。(这沙包真是沉呀!)“穿梭”你体会到了什么?哦,官兵们行动快呀!
师:战士们这样就是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大堤,保住大堤
生:读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师:索性是什么意思?(干脆。)你再读读,干脆点!读得真好。赤脚奔跑,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起说,大堤,保住大堤。请你读接下来这句。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山石突兀、重叠
师: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漓,他们疼吗?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知觉。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师:这样的场面真是,(板书:惊心动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动、我们的震撼再读读这几句话。还有哪里让你惊心动魄?
C、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惊心动魄了。看这就是人墙(多媒体:人墙画面)这墙是砖头砌的吗?是沙包垒的吗?对,是用自己血肉之躯筑起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真是惊心动魄!他们是怎样的子弟兵?
生:团结
师:当时情况怎样?说明了什么?
生:坚强、不怕牺牲,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师:(板书:英勇无畏)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这更是乐观的精神呀!(板书:乐观)
师:这样的场面用文中的对联就是:(出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过渡:子弟兵是那么的让人敬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2)播放视频,身临其境体会战士的心情。
谈感受
(3)带着感受练读,指名读
(4)播放音乐齐读
2、感悟“铁汉本色”
过渡:是啊!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么第四自然段就是对黄晓文的大特写.这就是点的描写,而上面描写的叫面,在写作中,这叫点面结合,我们以后在写作中还要加以学习)
学习活动二: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小组成员介绍黄晓文事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同学们,在黄晓文的事例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呢?(生:黄晓文有钢铁一样的坚强的意志,黄晓文不愧是铮铮铁汉)(好,我们看)
1)(出示):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ǔ)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2)这是一组什么描写?哪些字比较重要?出示:(咬牙、拔、扯下、捆、扛、爬……)
3)把“拔”,这是怎样地拔?(课件将“拔”放大)
(用力地拔、迅速地拔、坚定地拔……),
4)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一定有感觉,一定有体会,谁来读?
5)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黄晓文拔出的是铁钉,更拔出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这样的铮铮铁汉,我们能忘记吗?(不能)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是什么说的?(指名说)
过渡:是的,这样不顾自己安危,心系人们的人数不胜数,下面我们再去认识一些这样的人物吧。
3、学习“勇救群众”的场面
学习活动三: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小组间分句子读一读。
(1)战士们都救出了哪些人?仅仅这些吗?
(2)是啊,我们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灾区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稳重所说——————引读哪里有·····
(3)欣赏图片
(3)出示关键词,试背课文
飞向飞向飞向
(三)走出战场,情感升华
过渡:是啊,我们会铭记1998年夏天的这场大江保卫战。这些人们子弟兵你们会忘记吗?齐读最后一段。
1、激情朗读“大江,永远………。”
2、《为了谁》这首歌,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次聆听这首歌,永远记住这群英雄。
★ 《花园》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荒芜了的花园》教学设计(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