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wait5120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 第1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第2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第3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第4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第5篇: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第6篇:英语四年级教学设计第7篇:英语四年级教学设计第8篇: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第9篇: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第10篇: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第11篇:四年级英语Unit3教学设计第12篇:四年级英语Unit3教学设计第13篇:观潮 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第14篇:小学体育四年级教学设计第15篇:小学体育四年级教学设计第16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第17篇:小学四年级《手拉手》教学设计第18篇: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第19篇: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篇1: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Learn the sentences
2、Learn the animals
教学重点:The new words
教学难点:The new words
教学用具:Tape/recorder/pictures/things
教学过程:
Step1: Revision
Step2: Learn the new words of fruits
1、Look at the fruits
2、Learn the new fruits
3、Listen to the recording
4、Read the words
5、Say out the fruits
6、Step3: Let’s do
1、Look at the pictures
2、Listen and do
Step4:Exercises
1、《基础训练》
2、Look and say
Step5:Summary and homework
板书设计:
Unit 4 My home
Where are the keys?
作业布置:
1、Listen to the tape
2、Read the words.
篇2: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Part A的Let’s learn和Let’s do板块。Let’s learn部分学习的单词是:bedroom, living room, study, kitchen, bathroom。教材通过一幅温馨的家庭居室内部场景图呈现了单词的词形和意义。Let’s do活动用于操练A部分Let’s learn板块的居室名称。通过TPR活动形式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单词的音—义匹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掌握询问物品或人物位置及回答的对话句式。但是,对于将“位置”的空间设置在家庭居室中是新鲜的。对于家庭居室的名称,如“卧室”、“厨房”、“客厅”、“书房”等词汇,学生仅有中文的概念。若将情景设置在“介绍自己的家庭居室名称”情景下,学生会有迫切希望运用这些英语词汇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2、能够熟练运用句型Where’s Amy? Is she in the study? Yes, she is.进行询问并作出回答。
3、能够关注某些居室名称的相似构词方法,即词中都有room一词,如:bedroom, living room, bathroom.
(二)技能目标
能够听懂指令并根据指令语做出正确的动作,最后建议教师补充Go to the bathroom. Wash your face. / Take a bath.
(三)情感目标
1、能够树立关爱家人、热爱家庭的观念。
2、能够积极、健康得憧憬自己的家庭生活状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
教学难点:掌握单词bathroom和kitchen的发音。
五、教学过程
1. Warm-up/Revision
(1)师生问候
设计意图:师生进行日常交流,复习学过的交际性口语。
(2)Let’s look
教师使用课件展现多幅关于家的图片,让学生理解单词home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图片,利用学生的洗好,为学生的学习做铺垫,、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2. Presentation
(1)单词呈现
教师利用课件依次教授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在每个单词的教授过程中,以一个问题或一个句子作为引导。
(2)Let’s guess①
通过英语猜谜游戏,巩固新单词。
(3)Let’s guess②
教师呈现Zoom快速闪现的课件页面,让学生说出Zoom的位置。
(4)Let’s learn
教师播放Let’s learn的视频,学生跟读。
设计意图:在每个单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讲授,而是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并围绕一个单词的学习进行拓展,培养树立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学习策略。学生掌握新单词后,通过观看、模仿视频,进一步巩固新知。
3. Practice
(1)Let’s do
教师播放Let’s do视频后,分发标有单词的家居图片,并说明游戏规则:4名学生一组,一名学生发出指示语Go to the …其他学生找出正确的图片;发出指示语的学生依据Let’s do内容继续陈述表示动作的句子,如Watch TV. Read a book.等,其他同学做出正确动作。
(2)Let’s say
教师布置话题:用学过的句子和单词,描述自己的家。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也是充分体现英语教学“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接下来的描述题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检测,让他们在练习中不断巩固这节课的知识。
4. 作业
(1)自己设计房子并用英语写好各个房间的名称。
(2)把家里各个房间的名称用英语介绍给家长或同学。
设计意图:作业简单易完成,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Unit 4My home
study Go to the … Read a book
kitchen Have a snack.
livingroom Watch TV.
bedroom Have a nap.
bathroom Wash your face. Take a bath
篇3: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提供的是Part A中Let’s talk和Let’s play的内容分析。Let’s talk本部分学习的核心句型是Where is she? 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 Is she in the study? Yes, she is. / No, she isn’t.以及She’s in the kitchen.教材通过Sarah与Amy寻找猫的情景,让学生感知句型的语义及语用功能。Let’s play这一游戏是传统游戏Hide and seek。一人藏一文具,一人用句型Is it in …?连续询问物品藏在哪里,直到找到为止。游戏一般两人结对完成,两人可以互换藏和找的角色。
二、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学生,通过上学年的学习,已经能够掌握简单的一般疑问句句型及回答。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对英语兴趣浓厚,模仿力强,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教师需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
三、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片和教师帮助下理解对话大意。
2、能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及意群朗读对话,并能进行角色表演。
3、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Is she/he in the …? Yes, she/he is. No, she/he isn’t.询问物品或人物的位置,同时作出判断,并能够在情景中恰当运用句型:Where is she? She’s in the kitchen.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或词组living room, study, kitchen的意思,并能够正确发音。
4、能够在“猜猜看”的游戏中,依照语言示范,运用所学句型Is it in your …? Yes, it is. / No, it isn’t.询问同伴将物品藏在何处并作答。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疑问句Is he/she/it …?及其回答。
教学难点
(1)介词in的使用。
(2)能够理解she作为cat指代词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Sing a song
设计意图:第四单元My home这首歌谣尽管是新歌,但是旋律优美,是学生喜欢的音律,且朗朗上口,听一遍,孩子们即会拍手唱。在上课伊始就让孩子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英语学习的氛围之中,为本节课房间名称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展示
(1)复习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三年级旧句型,复习句子Is it in the box?让学生共同回答。
(2)导入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句型:Is he in the …?
(3)对话呈现
学生观看Let’s talk动画,初步感知对话内容。
(4)朗读
教师播放录音,学生模仿跟读。
(5)表演
教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对话,评出最佳表演奖。
设计意图:每个句子的学习之中,教师不是简简单单的教授,而是帮助孩子们唤醒旧识并感知新的东西。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将存储在脑中的已会内容融会贯通。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了解新单词、句子的意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巩固练习
(1)对话表演
教师使用课件呈现Lets play,学生仿照课件对话内容分组设计对话、练习。教师选出几组学生做全班表演展示。
(2)游戏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房间,并对自己设计的房间进行描述。
设计意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也是充分体现英语教学“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理念,给孩子们分阶层的.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不断巩固这节课的知识。
4. 作业
(1)学生两人一组,仿照Let’s talk部分设计对话、练习朗读。
(2)向同桌介绍自己家里的居室设施。
六、板书设计
Unit 4My home
Where is she? cute
Is she in the …? study, kitchen, living room
Yes, she is.
No, she isn’t
篇4: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把已学生词通过真实、自然的情景学习会话,并通过各种趣味游戏巩固运用所学语言。本节教学内容:小学英语PEP(Book3)Unit 4 Part A Let’s talk和 Let’s play PartC Good to know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住宅结构的基础上,学会用一般问句“Is it in/on/under…?来提问东西在哪里,并做出肯定与否定回答。学习本节内容了解英语国家家庭住宅的结构级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学过一年英语的四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而且富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英语的喜欢已初步体现出个性。因此,在课堂中设计一些任务,游戏及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求知欲,达到语言教学的效果。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听懂、会说句型“Is this your bedroom?”“Is it in…? Yes, it is./No, it isn’t.”“ I have a new……” “Where’s……?”并能在实际情况中运用。
2)技能目标:能灵活运用Let’s play 中的一般疑问句玩游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和热心帮助别人的好习惯。
3、教学重点:句型“Is it in……? Yes, it is./ No, it isn’t.”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it is连读的发音及 isn’t的发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掌握一般疑问句及其回答。
“Is it in……? Yes, it is./ No, it isn’t.”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it is连读的发音及 isn’t的发音。
篇5: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课时教学是依据小学英语PEP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A部分 Let’s learn和Let’s do设计而成。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十一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特别感兴趣。而且他们接触英语已经有一年半时间,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再来,在本单元A部分学生将会接触到介绍人物的诸多单词,我相信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思想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最后给出语言框架。
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 a bedroom, a …. I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 I can read a book in the study ….Welcome to my home. 通过师生示范,并结合图片和动作让学生学会介绍自己的家,高效的完成课堂任务。
四、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和kitchen,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加以运用。
2.能听懂并发出一些指令,如: Watch TV. Read a book. Have a snack. Take a shower. Have a sleep.
3.能用下列语言简单介绍自己的家:This is my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 a bedroom, a …. I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 I can read a book in the study ….
4.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
五、教学重点
1.能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和kitchen,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加以运用。
2.能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
六、说教学方法:
1、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形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2、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3、动作教学法: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来辅助英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
5、发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全身各个部位的不同动作达到记忆的目的。掘学生潜能。
七、教学难点
能理解并会说Have a snack. Take a shower. Have a sleep.等语言,并能用下列语言简单介绍自己的家:I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 I can read a book in the study ….
八、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教案。
2.学生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家的平面图。
3.教师准备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和kitchen的单词卡片。
九、教学过程
Step1: Warm-up(热身导入)
1.Greeting:T:Hello,Boys and girls.
2. Free talk:T:This is my home. I like my home(guess the meaning by looking a picture) .
What about you?
(让学生首先感知课题,对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接受新知识)
Step2: Presentation(新课呈现)
1.Lean the new words: (Look at the picture)
(根据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性,用图片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视觉效果能让孩子积极去思考和加深记忆)
a.living room.
Took at my home. What is in it?
Ss: Living room.
T: Yes. This is a living room. Follow me: living room, living room.
b.study
T: Is this a living room? Ss: No.
T: Oh,sorry. I go the wrong way. What is this? Ss:study.
T: Yes, this is a study. Follow me: study, study.
C. kitchen /bedroom/ bathroom
T: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is this? Ss:kitchen
T: Yes, this is a kitchen.Follow me: kitchen,kitchen.
2. Practice.
a.Listen to the tape recorder and read.
(听过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指导和纠正学生的发音)
b.Spesk in English,you speak in chinese.
(通过这个游戏环节来巩固单词的学习和记忆)
c.Draw your home and write down the name.
(学以致用,发挥孩子的想象,同时培养孩子对家的热爱)
3.Let’s do
a.Listen to the tape recorder.
(带有旋律的音乐节拍,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更迫切的学习)
b.Guesing the mesning .
(发挥想象力,调动孩子的想象力)
d.Read after the tape
(指导和纠正发音,同时找个别同学站起来读,满足孩子的学习的欲望)
4.Do action
(学习英语和游戏动作相结合,使枯燥的学习变得更生动,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Step4: Extension(拓展延伸)
1.介绍自己的家
T: (多媒体出示一张新的home图。) Look, boys and girls, this is my new home. You can see a living room, a …. I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 I can read a book in the study …. Can you introduce your home now?
Ss: Yes.
T: Take your pictures and introduce your home with your partner.(多媒体出示师示范语言,学生同桌介绍自己的家。)
T: Now, who can introduce your home to the whole class? (请部分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家。)
T: Well done! Now, please walk around the class and introduce your home to your friends. (学生在教室自由走动,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家。)
(学生的感情升华,同时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对家和生活的热爱。)
Step5.homework:
Please introduce your home to your friends.
十.板书设计
This is my home
study Read abook
bathroom Take a shower
bedroom Have a sleep
livingroom Watch TV
kitchen Have asnack
篇6:英语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掌握加、减法的表达形式,能并较熟练地unyong英语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2、通过教学Let's talk,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Meet”介绍他人,并在适当的场合熟练运用“Welcome”及其礼貌用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单词ask,answer的发音和认读,要求根据自然拼读法能写出单词ask和plus。
2、能借助语音、语调表达情感。
3、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加、加法的.计算。
4、能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表示欢迎的用语,加、减法的英语表达法,鼓励用语,道别用语。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常规问候与复习
二、Let's play 游戏。
三、Magic box单词教学
1、教学单词minus和plus。
(1)复习minus和plus。
(2)引出单词ask和plus。
2、在复习的工程中,使用更多的鼓励用语。
3、教学“Good for you。
四、Let's talk对话教学
1、通过图画猜测图画大意。
2、将听前活动写在黑板上,然后听音。
3、检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作适当讲解。
4、学生再听,练习,表演。
五、Listen,circle and say
六、完成《课堂活动评价手册》
篇7:英语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主要学习时间的表达法以及描述在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日常活动。主要句型有;What time is it? It’s…….
2.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很有规律。建议教师在新授新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
3.在教学中,还应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表达语言,感受语言从中得到学习。
学情分析
1.我班上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我在本课时中参入了很多操练交流互问互答的环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会觉得枯燥,而又可以掌握与运用重要句型。
2.Let’s talk中,再一次出现了复习时间表达的重点句型,且为特殊疑问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口头问答,巩固今天所学的重点句型。
教学目标
1. 能听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和词组:music class , PE class ,breakfast,English class, lunch,dinner.
2. 能认读句型What time is it?并做出相应单位回答It’s time to…….It’s time for ……..
3. 能听懂Lets do 部分的指示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听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单词和词组:music class , PE class ,breakfast,English class, lunch,dinner.
2.对新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 nine o ’ clock. It’s time for ……..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Warm-up
二、.review
三、presentation
四Practice
师问些日常用语
师说中文意思
听A部分Let’s do录音,让学生随着旋律跟唱并表演。
教师出示教具钟来教时间表达法“What time is it?”师将钟拨到1点,师强调one o’clock.然后师将钟拨到三点,引出three o’clock.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将o’clock划出来。师领读教师出示卡片‘breakfast’
师将初升的太阳画在黑板上,并在旁边标上6:00。
教师出示卡片‘lunch’教师将钟拨到12点,师问我饿了,该吃午餐了。
用同样的方式学习‘dinner’
教学Let’s do
1.师发指令:
It’s o ’ clock.
2.师发指令:根据实际情况将时钟拨到合理的位置。
猜时间游戏。
教师不让学生看到钟面,然后拨动时针。问:“What time is it?”
生回答
生说出相对应的英文单词。
学生随着旋律跟唱并表演。
生跟读
生拨到相应的位置。
生当场猜时间,师再出示正确的答案,看哪组猜的对。
通过唱歌形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提问,给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并体会到学习英语所带来的乐趣。
让学生在玩中不段学习新知识,并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感受成功。
让学生在玩
中不断重复和练习新学知识,并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感受快乐。
篇8: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扩大、缩小
出示书中练习
37×10=400÷10=
37×100=400÷100=
师:观察37×10=370。我们还可以说“把37扩大10倍后是370。”那37×100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把37扩大100倍后是3700。)
师:说得不错,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35×10=350,把35扩大10倍是350。38×100=3800,把38扩大100倍后是3800。)
师:你能不能举出不同的例子?(25×2=50,把25扩大2倍是50。25×4=100,把25扩大4倍是100。)
师:再看400÷10=40,试着说一下。(400÷10=40,把400缩小10倍是40。)
师:那400÷100呢?(400÷100=4,把400缩小100倍后是4。)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500÷10=50,把500缩小10倍是50,500÷100=5,把500缩小100倍后是5。)
师:能举出不同的例子吗?(120÷2=60,把120缩小2倍是60。120÷3=40,把120缩小3倍是40。)
二、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两组算式。
(1)4×2=825×40=1000
40×2=8025×20=500
400×2=80025×10=250
师:这两组题首先我们先看第一组。竖着观察你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扩大10倍、100倍,积8也跟着扩大10倍、100倍。)学生在这里如果不能准确的说出师可引导说出规范的话。
师:再看第二组你有发现什么?
(其中一个因数25因数2不变,另一个因数40缩小10倍、100倍,积1000也跟着缩小10倍、100倍。)
师可引导说出规范的话。
师:说得不错。好同学们当我们发现这些之后我们能不能把我们刚才的话总结一下?
小组讨论。
师巡视
集体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师可适时指导规范学生的话。
(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指多名同学说。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一规律做几道题。(师板书15×6=90)
师:根据15×6=90老师再写一个算式让你算一算得数,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准。(师板书:15×24=
指明说答案,并说思考过程。
师:说得不错,通过用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很快的说出得数。好,下面我们再看一题——师板书
15×30=15×48=15×36=15×54=
(让学生逐个按“积变化的规律”表述。)
师:根据上面的算式说出23×4=
师指明说答案,并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表述。
然后师接着出题:230×40=23×40=
三、练一练
做第一题:生独立做,师巡视。集体订正时着重然学生通过比较用积变化的规律来表述。
做第二题:说出判断理由。
四、总结
篇9: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概述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 , 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 、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 × × | × × × × × |×
竹 叶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 × | × × × × × | ×
竹 叶 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 ×× × × | × D D D | × ×× × × | × D D D‖
×× ×× ×× × | ×× ××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师:看了这么好看的舞蹈,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表演表演吧,好,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图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篇10: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段我小的时候老师给我讲的一个小故事,好不好?(学生齐答:好!)
猴山上,猴王带着一群小猴子生活,其中有一只名叫肥肥的小猴子,它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猴王就利用分饼子的机会教育帮助了它。猴王分别给每只猴子8只桃子,要它们平均分2天吃完,许多小猴子拍起手来表示满意,唯独肥肥大叫着说:“8只桃子太少了,不够吃。”猴王说:“那好,我给你16只桃子,平均分4天吃完。”话音刚落,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猴王又说:“那我给你32只桃子,平均分8天吃完。”肥肥还没等猴王说完又嚷到:“太少,太少,还不够吃。”猴王最后说:“那我给你64只桃子,平均分16天吃完,怎么样?”肥肥得意地说:“够了,够了。”猴王和其它小猴子都笑了起来,而肥肥却莫名其妙。
2.启发提问,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为什么猴王和其它小猴子听完贪吃而又自作聪明的肥肥的话后,都笑了呢?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8只桃子,平均分2天吃完。”
“16只桃子,平均分4天吃完。”
“32只桃子,平均分8天吃完。”
“64只桃子,平均分16天吃完。”
得出以上的条件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列出算式,并计算出小猴子平均每天能吃几块饼。
8÷2=4(只)
16÷4=4(只)
32÷8=4(只)
64÷16=4(只)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猴王四次分桃,看起来分得的桃是越来越多,其实平均每天能吃到的桃子只数都是一样的。
(2)猴王是运用什么知识来帮助教育这个既贪吃又自作聪明的小猴子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3)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8、16、32和64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2、4、8和16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二、进行新课
(一)揭示商不变的性质
1.观察比较。(先填表,再比较)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 数
4
20
40
400
800
商
学生发现这五组题的商都是6。然后,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并回答问题。
(1)第2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生:第2组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5倍,商没有变。)“都”扩大5倍,也可以说“同时”扩大5倍。(板书:同时)第3组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怎样?(生:第3组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第4、5组分别同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怎样?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说得好!要扩大相同的倍数,商才不变。(板书:相同倍数)
(3)请同学们以第5组为标准,拿第4、3、2、1组分别同第5组比较,看被除数和除外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又发现什么规律?(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商不变。)
2.归纳小结。
(1)师生共同比较两种变化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把两种情况总结概括成一句话“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
(3)提问:如果被除数和除数不是同时扩大,或者扩大的倍数不相同,那么这个性质还存在吗?(用上面的例子,说明被除数、除数扩大的倍数不相同,商就发生变化。)
(二)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1.教学例11。
口算:3600÷600 4800÷400
(1)口算出得数后,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如把被除数3600和除数600同时缩小100倍成36÷6,得6。
(2)要求学生在4800÷400这一题的基础上,编出两道题目,使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化了,而商不变。
2.做一做。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根据132÷12=11,很快写出下面几道题的商,并且要说出道理来。
132000÷12000=
1320÷120=
13200÷1200=
26
4÷24=
2640÷240=
26400÷2400=
3.教学例12。
计算:8760÷120=
引导学生讨论:
(1)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有没有简便的算法?
(2)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零都可以划去?
(3)(出示876000÷1200)这道题怎样简算?被除数末尾有三个零,计算时为什么只去掉两个零而不去掉三个零?
[这道题目的出现,作为例题的补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做一做。
计算:8060÷620 13500÷270
5.小结、质疑。
三、巩固练习
1.“猴王分桃”的故事中,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教育帮助贪吃的小猴子肥肥的?
2.计算下面各题的商。
28÷14=( )
(28×3)÷(14×3)=( )
280÷140=( )
(28÷7)÷(14÷7)=( )
56÷28=( )
算完后,请算得快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商为什么都是2?
3.根据“300÷60=5”,分别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300÷5)÷(60○□)=5
(2)(300○□)÷(60×2)=5
填写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两题的题意。即,(1)被除数缩小5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当( );(2)除数扩大2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当( )。
4.在( )里填商。
(1)24÷4=6( )
(2)24×2÷4=( )
(3)24÷(4×2)=( )
(4)(24×2)÷(4×3)=( )
(5)(24÷6)÷(4÷2)=( )
讨论:(2)式和(1)式比:被除数扩大2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2倍;(3)式与(1)式比: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2倍,商缩小2倍。可见,要使商不变,第一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
继续把(4)式与(1)式比,(5)式与(1)式比,得出商不变的第二个条件是: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的倍数必须“相同”。
四、课堂作业
教科书练习二十第1―3题。
五、课堂小结
篇11:四年级英语Unit3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时的主要句型:These are your pants. And those are my shoes.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在情境中理解主句型。
【教具准备】
1. 本课生词的单词卡片。
2. 课文的配套挂图。
3. 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 教师和孩子小时候的衣服。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 Lets chant
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巩固单复数形式的表达。
2、Guessing game
孩子们都闭上眼睛,一个孩子描述自己的衣服,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教师拿出几件学生小时候的衣服,让孩子猜猜是谁的,导出句型:“These are your pants.”然后,教师拿出几件自己的衣服,让孩子猜猜。导出句型:“Those are my shoes.”教师指着两组衣物,反复重复以上两个句子,让孩子对主句型有所了解。
教师播放录音,让孩子观看故事,理解内容。边看边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说一说,在句子 “They are so small.”中通过动作引导孩子理解句意。
分角色小组练习和表演。
lets find out
出示配套的挂图,让孩子用学过的句子进行描述。
两人一小组说一说。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 失物招领
把孩子们的一些衣物放到讲台上,让孩子描述,描述正确了就可以取回。
2. Yes or no
教师让孩子蒙上眼睛,摸一摸桌上的衣物猜一猜,These are my socks./...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孩子带来自己小时候的衣服。
两个孩子一组运用学过的句子进行介绍。
仿照课文内容,表演故事。
各小组展示。
篇12:四年级英语Unit3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4 It’s warm today. Part A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关于谈论天气状况的一些基本的形容词和句型,本课围绕weather一词展开,学习四个关于天气冷热暖凉的单词,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故事表演,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时的目标为:1.能听、说、认读本课的重点单词hot ,warm, cold ,cool, weather.和weather report. 2.能利用所学句子来表达不同地方的天气,如It’s warm/cold/…in….能进行问答: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 It’s…in….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能听、说、认读单词warm, cold, hot, cool,weather和weather report. 难点是:能听说并熟练运用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 It’s warm/cold /…in….能.
本节课我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参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这节课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为成功: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层层深入,递进,学生学习由浅入深,易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2. 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比较落实。为了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读、猜、演、说等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及时的掌握单词并能进行运用。
3. 本节课利用烧杯装入了不同温度的水,让学生亲身感受了冷热凉暖的变化,在教授cool这个单词的时候,用图片解释它的两种意思,学生易理解。weather这个词是本课中发音最难的,我用天气变化的图片引出weather ,结合以前学过的sweater 和father这两个单词的发音进行比较,既可复习旧知识,又可突破本课难点。用一个chant 来操练和巩固weather 这个单词的发音,这样学生易掌握。教weather report这个单词的时候,播放从网上下载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音乐,学生对此音乐应该相当熟悉,在音乐的伴随下学习weather report,学生一定非常有兴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
1. 由于本节课是我参加今年我校高效课堂“同课异构”活动的一部分,而我个人目前又兼任了很多的行政工作,教学的班级不是自己的班级,所以教学的内容安排很多,虽然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由于之前“备学生”的环节,自己下的功夫过少,将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对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不够火候,拖堂了。
2.在本课时的教学中,由于是大班教学,为了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与操练,于是,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后部分的表演时间明显偏紧。还有由于教师的示范,学生在演的时候没有放开来。
3. 评价忘了总结并且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还不够。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能够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地上下来,而且学生也比较的配合。这些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但是我觉得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过的操练和说的机会,让他们学好英语,说好英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仍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英语学习的最佳方法。
篇13:观潮 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
观潮 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徊铭 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植松与桂
④遂命之曰“右溪”
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4.全文可分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段): 。
第二层( 段): 。
参考答案:
1.páihuáimínɡzhānɡ
2.①江合 ②全都 ③种植 ④就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写右溪的位置、特点和两岸的景色。
第二层为第2自然段,叙述整治“右溪”的价值和开发的经过,点明“右溪”名称的由来。
课后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20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课后习题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板书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 与侧面烘
弄潮图-----身怀绝技 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篇14:小学体育四年级教学设计
跨越式跳高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1.进一步提高和熟练学生的跳跃动作和质量。
2.以通过竹竿为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发扬学生团结奋斗,相互合作的优良作风。
学习内容:跨越式跳高
学习步骤:
一、自主活动、活跃情绪
教师活动:1、集合队伍,宣布课的内容,组织学生常规练习。
2、小游戏(老鹰捉小鸡)。
3、组织学生自行进行准备活动练习。
4.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调控。
学生活动:1、快速安静集合队伍,精神饱满地进行队列练习,体现出良好积极的精神面貌。
2、在游戏活动中,与小伙伴密切合作,每人都做过老鹰,小鸡,和母鸡并积极进行准备活动。
组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教师活动:1、询问学生上次课我们学习跨越式跳高有哪四点要求,老师再上次的基础上,在强调最后起跳时步子的要求(最后两步要小,并且最后一步要先用脚跟着地,并且身体向后仰)。
2、组织学生加长一点距离进行助跑起跳,并规定每人练习的数量,老师巡视观察并指导。
3、集合,对学生练习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评,讨论对策。
4、再次练习。
5、采用升高竹竿的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向自己挑战,完成学习任务。
6.组织学生回收器材。
学生活动:1、通过老师的提问,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老师为什么要你们这么做?。
2、展开行动,积极与自己的小伙伴密切合作练习。
3、在挑战练习中,为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组的荣誉进行不断奋斗。
4、总结自己在这节课中获得的收获,并能够相互谈谈跳跃时的感想。
组织:集体练习队型如图,分组练习(略)
场地器材:短绳28根田径场一片跳高架一副
篇15:小学体育四年级教学设计
内容:1、50米快速跑2、游戏:计时
目的:1、能知道用积极摆臂、加快步频来提高跑的速度。
2.了解游戏方法、规则,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能主动参与练习,体会速度感和胜利的喜悦。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
教学内容:1、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布置本课内容和要求。
2、准备活动
3、站立式起跑练习
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教学内容:
一、50米快速跑
1、重点:能做出50米快速跑的全程动作,做到动作自然、放松、快速。
达成目标:发展学生的快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协调能力。
教师活动:把学生分成四组站在四根跑到一端,教师口令指挥。
学生活动:1、学生听口令跑
2、听口令追逐跑
要求:认真、跑直线
次数:2时间:5分钟强度:中
二、计时跑(游戏)
重点:提高学生快速跑的能力
达成目标:发展学生的快速能力和灵敏、协调能力
教师活动:1、组织进行站立式起跑的50米快速跑计时比赛。
2、教师口令指挥
3.规则:第一名为该组获得1分,最后以得分多的为胜队。
教师活动:1、学生听口令做,四人一组
2、要求:动作协调、认真刻苦,跑自己的跑道,要为集体争光.
次数:3X5时间:16分钟强度:强
教学内容:1、放松2、课后小结
达成目标:通过放松运动,提高学生的兴奋性,达到放松的效果。
教师活动:口令指挥
学生活动:听口令、音乐做组织:体操队形
篇16: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篇17:小学四年级《手拉手》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手拉手》教学设计
《手拉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乘法》中最后一节课的内容,是关于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三、教学法的选择
创设情境法、指导法、小组合作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我准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自制“爱心捐款榜”。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2.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予引导。
3.教师谈话引入课题:手拉手。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自主探索
活动一、探究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1.教师课件出示情境图,让学生看看图中的小主人笑笑和淘气在做什么?
2.教师课件出示信息,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鼓励学生帮助淘气计算一下自己需要花的钱: 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自主试着列式计算。教师请个别学生上黑板计算。
5.教师引导学生检查计算结果。
(2.8+6.1)×3
=8.9×3
=26.7(元)
6.引导学生探究出小数运算的顺序与整数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课件出示知识点)
(1)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2)一个算式里,如果即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活动二、探究整数运算律也可在小数运算中完全使用。
1.教师课件出示情境问题: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并试图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列式计算,并指名学生上黑板计算。
4.教师结合学生的计算引出整数的运算律对于小数也同样能用。
5.教师课件出示知识点,引导学生回顾。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 ×c=a× (b×c)
(5)乘法结合律:(a+b) ×c=a×c+b×c
(三)巩固练习
1.教师创设情境“用智慧传递爱”引导学生做练习。
2.教师说明练习与活动的具体要求和做法。(每5人一组,小组比赛做题捐款。每人每道计算题做对相当于捐助1元钱。每人每道解决问题做对相当于捐助10元钱,累计看哪组同学捐助的钱最多。)
3.鼓励学生完成练习,师生集体订正答案。
4.教师播放音乐,汇总学生的做题情况,并展开捐款活
动,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五)布置作业
1.课后完成教材第45页的第5小题。
2.自由完成练习册中《手拉手》的练习题。
3.从今天开始,学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六)板书设计
手拉手(小数的混合运算) (2.8+6.1)×3 2.8×3+6.1×3
=8.9×3=8.4+18.3
=26.7(元) =26.7(元)
篇18: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一、展示收集、交谈理想实现
1、学生展示自主收集的名人伟人实现理想的事迹。
2、引导认识实现理想的方式。
3、师生交谈:实现理想应有明确的理想目标,要从一个个小的目标做起,你的目标是什么?说一说。学生畅谈理想目标。
4、引入新课:要完成一个个的目标,最好方式是什么呢?制定计划是实现目标最重要的一环。我们今天就为我们的理想目标的实现来设计一个行为计划表。
二、范式分析、获悉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计划表。计划表一般包括哪些部分呢?师生交流,获得认识。
2、小结:一份计划表有标题、表格、文字等内容部分组成。
3、分析与思考:怎样设计计划表才美观,使我们看到计划表就对行为充满信心?设计美观的计划表还应配上相应的装饰图案和画面,标题可用美术字进行美化。
4、尝试与发现:提问:计划表的设计除了绘制的方法外,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试一试,看看谁的方法最特别?学生讨论,尝试剪贴、压印等方法设计表格局部和进行美术字的装饰美化练习。
5、学法指导:展示尝试练习的效果,自由评述。针对学生的尝试作业,有学生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演示示范,指导解决学习问题。
6、交流设想,启示创意。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提出要求、创意设计
1、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理想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的计划,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将计划进行表格化设计。
要求:美观实用,计划内容与装饰画面富有统一性、趣味性。
2、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展示、评述表达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自我评价画面表现效果与要表达的设计意图。
2、学生互评,评选最佳创意作品、最佳使用作品等。
五、教学延伸:你制定的计划是可行的吗?课后去执行一下自己的计划。让我们用行动计划明天、实践今天,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理想都能如愿以偿。
教学后记:
篇19:小学四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制美术第八册中的第7课〈〈折折做做〉〉。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反复折叠方法,完成各种立体造型作品,培养同学发明思维和手工制作技能,促进同学个性潜能的充沛发展。
教学重点:
纸工物体的造型设计与基本的折叠方法。
教学难点:
纸工物体不同立体造型的设计与基本技法的运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参与资料、纸工作品等、各种材质的纸资料、胶水、剪刀、线绳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夏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谁想谈谈,夏天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夏天非常的炎热。
师:在非常热的时候,你们怎样来降温呢?
生:用扇子扇,就凉快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扇子是我们夏天避暑最好的用具,同学们看,老师现在就把扇子给大家带来了,(出示一把小扇子),这把小扇子是用反复折的方法制作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自身制作一把小扇子,现在我们就来开动脑筋,看看谁最先做出来。
二、同学用反复折的方法制作小扇子。(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讲评同学的作品。
1、同学介绍自身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小扇子。
2、请一名同学示范小扇子的折法。
3、教师提醒同学小扇子的装饰方法。
四、出示各种纸工作品请同学欣赏。(通过同学欣赏各种纸工作品,激发同学创作热情)
师:同学们看,这些小蝴蝶、小雨伞、小孔雀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它们都是用反复折、剪、扎、系等方法做成的,你们有没有信息来试一试。
生:有。
师:同学们看这张“巧手园地”还没有作品,现在老师向大家征集作品。
师:现在我们就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看谁制作的立体造型样式新颖,谁就是我们今天的智慧星。
五、同学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六、总结:展评同学作业。
★ 四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英语My home教学设计(整理1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