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ma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青藏地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篇2: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及成因;能源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②学会区域空间定位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看图,析图,讨论等方式识记相关结论。
②教师采用图导图讲图练的教法及联系现实热点,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以“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线索,让学生了解、认识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关系。
六、教学重点:“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对自然景观、农牧业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九、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图导图讲图练法
十、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准备:(课前让学生自行复习本课可能用到的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一章知识,完成教学案上会做的基础题。)
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营造上课的氛围,铃响后点鼠标引入课题,再点鼠标呈现本课的三个复习目标,继续点鼠标呈现:复习目标1。
1、位置和范围(5分钟)
(屏幕显示)一级阶梯图(标明青藏地区面积)、青藏地区周边省区图,主要山脉图
要求:学生看图,识别区域及讨论,并回答:
①青藏地区方位,在哪一阶梯,面积?
②周边有哪些省份?
③提问青藏地区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讨论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画草图,标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进行巩固。
(承转: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那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是什么呢?)
2、区域地理特征(1分钟)
处理本目标,对中上等学生来说,教师提问学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对落后生则仍需要: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的三级阶梯图,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图,青藏地区降水图
提问:
①青藏地区地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②青藏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承转:高与寒是青藏地区的明显的区域特征,这一特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3﹑区域地理特征影响(25分钟)
播放韩红的《天路》视频,学生观看,教师以该视频为主线,不断点停画面,进而引出目标讲解。
呈现本目标的知识结构图并板书,然后依据此结构展开讲解。(见课件)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地形图,冰川景观图,学生看图。
提问:①地势的高低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老师三江源头、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及流向等,讲清三江源与三江并流的差异。)
②高寒的特征对植被有何影响呢?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2幅植被景观图,学生看图回答:植被类型有哪些?
③对农业地影响?
点鼠标呈现农作物景观图,分布图,农作物种类图,我国四大牧区图和短片青藏牧区简介,学生看图讨论。
让学生自己设问: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农作物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畜牧业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主要牲畜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④对居民风俗习惯影响?
点鼠标呈现藏民的服饰图,舞蹈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原因
⑤对聚落影响?
点鼠标呈现一住宅景观图,一聚落分布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分析原因。
⑥地形地势对交通建设有何影响?(交通不便)
(屏幕显示链接青藏铁路建设的相关视频、图等资料)
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线?有那三大难题?为什么现在才建?建设铁路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并归纳分析:山区自然条件对陆路建设的影响,如何分析铁路线建设的意义及区位,
教会学生回答此类问题一般性方法
⑦对资源的影响?
(屏幕显示)太阳能灶、地热发电站、雅鲁藏布江拐弯处森林、察尔汗盐湖等图、
旅游风光等图片和介绍。
提问:青藏地区蕴藏着哪些自然资源?为什么这里水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
(生看图回答,并分析原因,提示学生用某些知识)
最后呈现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以上主要资源的位置。
高寒畜牧业
十二、课堂:(4分钟)
篇3:《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重难点】
篇4:《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教学设计
2。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自主学习】
【一、世界屋脊 】
1.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 部、以西、以南,南至国界。
2.地形: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 ”。
“ , ”是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
3。气候: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 气候, 、年温差 ,日温差 。
由于海拔 ,空气 ,日照 ,太阳辐射 。成都和拉萨都位于北纬300附近,但两地1月和7月的气温车别很大,原因是受 因素的影响,拉萨位于 海拔高。气候冬寒夏凉,气温年较差 ,但日较差 ,藏族的传统服装 主要是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而设计的。
4。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受 干扰少大部分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
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长着 、、等多种高原特有动物。
5。湖泊:全国最大的咸水湖是 ,高原淡水湖是
6。高原之舟 :高原之舟指的是 ,它的毛 皮 可以保持体温,预防寒冷、体 身 ,可以载负重物。
【二、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 】
7。牧区:青藏高原是我国的 牧区,主要的牲畜有 、、,他们都能适应 、、等特殊高原环境。
8。河谷农业区: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的气候条件是气温较 ,有利气候条件是日照 。主要的农业区有南部的 谷地,东部的 谷地,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的好处是:气温较 ,土质较肥沃。适合喜
温凉的 、生长。
9。生活习惯:青藏地区居民的日常主食主要是 ,为了抵御严寒。人们都爱喝 酒,民居多为 。因为青藏高原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主要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 。
【课堂检测】
10。 “高原之舟”是对( )的爱称。
A。藏绵羊 B。骆驼 C。伊梨马 D。牦牛
1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 ( )
A。本区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自然特征是“高”和“寒”
B。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C。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大部分在高原的南部和西部边缘
D。本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12。关于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
A。受自然条件影响,河谷农业是其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
B。牧民居住的房子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
C。为抵御严寒,藏族男女老幼都喜欢饮青稞酒,味淡醇香
D。本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往往出现在河流灌溉地区、河谷及山麓地带
13。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 )
A。昆仑山和祁 B。秦岭和淮河 C。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D。横断山脉
14。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特征的形成,主要是( )
A。纬度高 B。地势高 C。离海远 D。寒流影响
15.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D.①④
篇5:《西北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上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节课,我收益良多,感触也很多,认真反思后,我记下了自己心灵的对话:本节课的内容我已特别熟悉,但对我的学生来说,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却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用美丽的图片引入新课,再用恰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两个地区,学生兴趣浓厚,这一点我是成功的;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试采用探究式和生成式教学方法,转换师生的地位,我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当中,学生的积极性倍增;同时,我鼓励学生以对比法来学习地理,教会学生“会学地理”而不是“学会地理”,比如,我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差异,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我依旧注重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在这一节渗透了人地和谐关系及区域经济联系发展的观念,对学生情感教育做出努力。
但本节课,给学生的时间较多,课堂时间的分配因此受到了影响,在答疑环节,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不能迅速给出科学的合理的解释,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让“生活地理”成为我的“地理生活”,为更优秀的学生服务,同时让我的学生更加优秀。
篇6:《西北和青藏地区》教学反思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用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差异、人文差异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这堂课的反馈,我认为自己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合理。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对地图的处理,自然景观的描述等等,体现了知识的直观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让学生计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地区要比同纬度地区温度大约低多少度,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整节课几乎是由学生活动串联在一起,学生在读图、讨论的过程中掌握我国的地形特点。
在这节课中,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
1、教师基本功有待提高, 例如教师本身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待提高。
2、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把学生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离学生很遥远,可是《青藏高原》、《天路》等却是广为人知、广泛传唱的歌曲,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我却没有进行挖掘。
3、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控制过于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如果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阅读后的看法,会更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篇7: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青藏地区
一、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2)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三、.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老师也喜欢旅游,这个暑假老师准备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下面有一段视频是介绍这个地方的,请同学们认真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
师:那同学们请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你都看到了哪些地理景观?
生:回答略
师:这些地理景观都来自哪里?
生:青藏高原
师:青藏高原属于四大地区的哪一地区?
生:青藏地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青藏地区。我们学习区域地理从哪些方面入手?(生答)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下第一个小组探究活动——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小组探究活动)
(二)讲授新课
1.小组探究一:认识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结合导学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以前后位相互合作的方式初探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及其包括的省区。
2)了解青藏地区人口、民族和面积。
3)找出青藏高原上主要山脉、地形区,说出其独特的地势特点 。
4)根据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 ,找出本区的资源。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找出本区的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看海拔说出其美称——世界屋瘠,用一个字描述本区的地形特点——高。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
篇8: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
2、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及其形成原因。
3、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4、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到西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5、通过阅读青藏地区的地形图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分析出其以“高”、“寒”为特色的自然地理特征。
6、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特点及分布,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7、通过对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自然环境的比较,了解两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及对其它地理事物的影响。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的分析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树立辨证思想,获得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西北和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西北地区自然状况的认识,从而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及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青藏地区“高”“寒”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关键]
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吗?
[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其实老师也很喜欢旅游,而且老师不仅喜欢欣赏各地的美景,还喜欢品位各地的特色美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从视觉上来欣赏几幅特色美食的图片吧!
[教师]出示风干牛肉干、奶酪、那奶酒、羊肉串、烤全羊的图片
[教师提问]吃过吗?好吃吗?这些特色美食它们都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哪几个?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二、讲授新课
[过渡]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我国的西北地区,通过刚才的部分特色美食,我们不难看出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什么?
[学生回答]畜牧业
[教师]出示标题西北地区是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教师提问]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什么以畜牧业为主呢?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
[提示]如果学生不能直接回答出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教师可以几幅超链接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西北地区地形图)让学生能够理解西北地区因为干旱,所以农业生产方式是以畜牧业为主。
[教师提问]那为什么西北地区这么干旱?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吧?
[学生讨论]西北干旱的原因
[提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两幅图片: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西北地区的范围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因此来自于海洋的湿润气流无法到达
[教师引导]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演示西北地区的范围图,带领学生读图找出西北地区的一系列山脉大兴安岭、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
[学生回答]再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所以西北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师生共同总结]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教师提问]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一下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看看同是干旱的西北地区,内部景观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引导]与什么有关呢?
[提示]出示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和 “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图。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东西距离很长,由于距海的远近不同,从东到西降水越来越少,地表景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教师引导]因此说西北地区的内部的景观从东到西依次是?
[学生回答]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是干旱,但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内部景观不同,所以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让我们来看一下西北地区的牧场类型。
[课件出示]中国的四大牧区,教师指图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篇9: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张艳 使用时间:9月 授课类型:省优质课
【教学目标】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并通过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展的思想,;
借助青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以青海矿产资源和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光照强与气温低的原因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让学生品尝青稞酥、牦牛干,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08-20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指导。
【学生活动】运用“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原理,分析青藏地区相比于同纬度地区,光
照强与气温低的形成原因。(播放微课予以指导)
【归纳提升】构建青藏地区地形、气候与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二、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河谷农业
【学生活动】在图上指出青稞、牦牛两种农产品的分布地区,
并说明理由。
【小结】强调河谷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走进雅鲁藏布江谷地,通过两道高考题,重点分析河谷农业的发展条件。
(1)(江苏卷)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
(2)(20海南卷)西藏年楚河河谷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比我国东部平原高一倍。分析年楚河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自然条件。
【归纳提升】注意答题思路的点拨和答题方法的指导。强调青藏地区发展的高寒牧业与河谷农业都是由高寒环境所决定的,体现了“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思想,同时,劣势也可以变优势,形成辩证的思维。
【学生评价】组内互评
【承转】青藏地区的农业生产深受高寒环境的影响,那么其它产业的发展呢?
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保护
【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
根据材料一,归纳1995-2013年,青海与西藏产业变化的不同点。
2. 结合材料,评价目前西藏、青海两省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
材料二 青藏铁路通车,西藏旅游业直接创收48.52亿元,比20增长75.1%。2013年,西藏旅游创造经济收入16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0.5%,成为西藏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归纳提升】强调青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开发资源带动建设,这是因地制宜的表现。但是因为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所以,一切发展都应该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只要这样区域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评价】小组互评
【课堂总结】以青藏地区为例,总结区域复习的一般方法:在认识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因地制宜的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在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课后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与困惑
【课后基础练习区】
右图为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其等值线的数值c>b>a,读图回答1-2题。
1.等值线不可能反映的是( )
A.海拔 B.气压 C.降水量 D.气温
2.峡谷附近的察隅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原因是( )
A.地势低,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
B.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终年多雨
C.大西洋西南气流带来大量的水汽
D.近年来“温室效应“增强的结果
篇10: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是比较成功地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地理复习课之中:
1、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加深了记忆: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象、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把综合性非常强的地理知识归纳起来,增强记忆的深刻性。
本节课只用了2幅思维导图就把《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整一章的主要内容生动有趣地归纳出来,右总到分,知识之间的记忆链接非常有趣紧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2幅思维导图如下:
2、本节通过思维导图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反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反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 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无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的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主题中心,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点的连接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发散能力越强就意味着更加庞大有序的数据库,个人的综合分析能力也就越强。
如本节课《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最中心的主题就是“青藏地区”,由于地区轮廓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本节课“青藏地区思维导图”就以青藏地区的轮廓和轮廓内部的`“青藏地区”主题作为导图中心。为加深学生记忆和加强记忆的有趣性,本人将青藏地区的轮廓进行加工,使其与海豚的轮廓有几分相似。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本部份内容的重点,因此延伸出去的两个关键词就是“高”和“寒”,自然环境特征深刻地影响了青藏地区人文特征,因此第三个关键词就是“人文”。而“高”、“寒” 和“人文”三个关键词又可以继续发散,发散内容可以有很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人就只列出一些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适当发散。发散过程中非常注意思维的逻辑过程,因为无序的发散会使知识变得凌乱,违背思维导图的宗旨。通过这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建立“青藏地区”的数据库,也同学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地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3、本节通过思维导图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鼓励多用生动的图形来取代生硬的文字,鼓励根据个人喜好形成自己风格的思维导图,鼓励多发散等方面的特点都说明了它将非常有效地激发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兴趣。
如本节课的“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都是我国地理环境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也是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可能很多学生都去过这些地方旅游,这样他们就可以把一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加到思维导图里面去,体验到创作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4、本节使用的思维导图框架预先设好并印发给学生,减少笔记时间,增加思维空间,而且 方便学生进行再次复习。
今后努力方向:
1、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进行思维导图创作,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 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今后会继续思考改进方向。
2、据相关文献介绍,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教学中以普遍运用了思维导图并越来越成熟,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仍然是相当欠缺,相关研究也比较少,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这一块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今后会密切留意思维导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发展,并搜索外国相关的发展研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3、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是利用制图软件“CorelDRAW”进行绘制,耗时较长,思维过程在图上没有很好地呈现,今后将尝试用思维导图的专门软件进行尝试创作,相信多尝试多创作,一定可以设计出思维过程更加清晰的思维导图。
篇11:《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反思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它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来完成学习内容,学生可自我检测学习的成效和能力,也使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差距,从而使个别辅导更具针对性。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减少了记忆知识点的数量。但是,探究学习是否适用于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另外,本节课运用分组自学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内容;运用指导读图法引导学生看、读地图,观察地理事物,使学生初步学会读图、识图,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更加清晰,便于记忆;归纳法,使学生有一个更明确的答案,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等等。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篇12: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青藏地区的学习,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及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高寒环境下的自然环境和农牧业。
学会分析高寒环境对人口、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青藏高原 视频
一曲天籁之音把我们带到了我们国家的哪个地区?
生: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不仅景色迷人,物产也富有。让我们先来感受下雪域高原的魅力。放组图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青藏地区,去领略它更多的风采。(板书)
《二》、新授:
(1)完成课前预习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课本17-21页,完成学法”课前预习“ 3分钟时间
学习这节课前,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下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东南部,图中斜线部分就是青藏地区。
(2)任务一 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1、接下来 我们来完成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完成以下思考
(找同学到黑板上指出答案)
青藏高原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屋脊——高(板书)
2、温度 气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数据,青藏地区那曲和江苏南京两地气温差异,分析数据,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青藏地区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都偏低)
也就是冬天寒冷,夏天凉爽,冬寒夏凉,这体现出了青藏地区什么特点?——寒 (板书)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最高,空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就差,加上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保持,所以即便是夏季,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也很低,而且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3、降水量
下面我们来看年降水量分布图,我们来看下青藏地区的降水量,通过图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大部分降水 少(板书)低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4、日照强
这里有西藏日喀则太阳能光伏电站,所以这里的日照非常的强。
5、高寒气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青藏地区属于
高寒 气候 冬寒夏凉
降水少
太阳辐射强
6、雪山连绵 冰川广布
青藏高原海拔很高,且多冰雪融水,因此成为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比如 长江的发源地 格拉丹东峰 黄河的源头 巴彦克拉山,还有其他大江大河,比如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都发源于此。
7、下面我们来总结下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
篇13: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二、.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PPT 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1.由PPT 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图、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区的山脉、面积、人口等。
2.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PPT 4)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显示(陆高海深)并完成课本P26的活动。
4、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程1.由PPT 6展示:青藏地区图、青藏地热资源图、雅鲁藏布大峡谷图、柴达木盆地盐场图、青藏铁路图。(P27)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PT7展示)
小结: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篇14: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2)找出青藏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河流。
(3)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
(3)使学生敢于探讨问题并主动与人交流。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3)通过青藏地区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了解我国的发展变化。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青藏地区的两个主要的自然特征。
(2)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分析气候特点,并说明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采用以下的教法进行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WebQuest”进行教学;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创设乐学情境,利用网络互动教学的特点,采用互动性较强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最关键的是本节课没有结束,可以延伸下去。
[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介绍网页——明确目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课堂测试——总结学习成果——指导课后学习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情景导入 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在音乐中进入堂课。 听音乐回答问题
提问:1、有谁知道这
篇15:《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理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新理念,把义务阶段的学生培养成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首先在教学思路上贯彻了正确的教学观,以“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为基准(新课程教学观的基础),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伴随着轻松愉快的音乐声学生开始自己动手,组内讨论,通过感知现象、读图分析、理解现象、学习探讨的自学步骤,使学生抓住“干旱”、“高寒”这两个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它区域的学习中去。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尽量直观,变抽象为具体。在这方面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 地区推广方案
★ 福建地区作文
★ 地区销售代理合同
★ 极地地区地理教案
★ 太阳能教学设计
★ zcs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青藏地区教学设计(推荐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