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

时间:2022-11-29 14:41:06 作者:拿皮蛋挪木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拿皮蛋挪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

文/肖刚

心似巳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    轼

公元11,一生先后被贬谪八州的苏轼终于遇赦北还,结束了十余年的飘泊流离生涯。第二年,他游览金山寺,见到了寺中珍藏的自己十年前的画像,只见那时的他闲淡飘逸、意气风发,而今却巳是两鬓斑斑、垂垂老矣!岁月如斯,人世沧桑,他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用颤抖的`手在画像上题下了这首感怀之作。仅仅两个月后,这位千古旷世奇才便溘然长逝,走完了他传奇而又充满坎坷的人生旅程!

年轻时,他也曾怀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夙愿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理想,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也曾幻想着“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希望能实现其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是由于他耿介、宁折不弯的个性,使得朝中新旧两党都视他作敌人,排挤他、容不下他。乌台诗案成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政治斗争的倾轧下死里逃生的他,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根本应付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腥风血雨,从而明智地为自己选择了轻“官人”而重“诗人”的路子,为后世的人们捧出了一篇篇万古流传的诗文佳作。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谪黄州。在友人的大力帮助下,他在郡城旧营地东面开荒种地,自给自足,并自号“东坡居士”,完成了由“官人”苏轼到“旷达文人”苏东坡的优雅转身和变型。此间,他创作出了大量优秀词作,写下了诸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这样或是气势磅礴,或是超然旷达,或是孤独旁徨的优美词句。

贬到蛮荒之地惠州后,他没有消沉颓废、怨天尤人,而是随遇而安、平静乐观,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清新诗句,俨然有了“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味道。后来,只身陪伴他来到惠州、当初被他赞誉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爱妾王朝云病故,他悲伤地为她写下了“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夜雨倍思卿”的句子,并在惠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以示纪念。

第二次贬到更偏远的瘴疠之地儋州后,他巳是垂暮之年。面对如此变故与打击,他仍是云淡风轻、从容达观――“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他不计自己的苦难得失,仍一如既往地对国、对民抱着一片忠义仁爱之心。他在当地着书、办学、培养青年才俊,以无生的觉悟做着有生的事业。后来,他在儋州写下了《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他早巳看淡名利,清心淡泊,宁静致远,向往着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悠闲、隐逸生活。

黄州、惠州、儋州,磨砺了苏轼,成就了东坡,让后世人们有幸观瞻到了一位诗词达人、旷世英才。正如他自己所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回首平生事,得失我自知。几度宦海浮沉,贬谪流离,身如浮萍飞絮、不系之舟;看取眉头鬓上,形容枯槁,心似秋空霁海、巳灰之木。不如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只是不知,凤凰山下的那朵芙蕖,是否依然开过尚盈盈?

只是不知,霁雨初晴的望湖楼下,是否依然水如天碧?

只是不知,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是否依然可见当年那宛若清水芙蓉的倩影?

肖刚,四川射洪太和二小教师 。

篇2:读《苏东坡传》有感

如果真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可能并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能够完美诠释。他喜于创作,敢于谏言,勇于效力,棱角分明而诙谐幽默,风流倜傥而用情专一。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我想“真性情”一词是苏轼一生的关键。他的真性情使他对治理国家抱有满腔的热血与决心,因为真性情而与新党毅然对立,与朋友直言不讳,被政敌抓住把柄;又因为真性情在之后的人生中结交了各路好友,笑谈古今轶事,留下种种脍炙人口的佳话。

仕途风云

由于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青年时期便鹤立鸡群,声名鹊起。在他进京应试那年,他凭着《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赢得榜眼。在那一年中,他先后获得了欧阳修和宋仁宗的赏识,称他具有宰相之才,可见对他的器重。但我认为苏东坡对于政治的理想和抱负可能比宰相一职还要更甚。

在神宗时期,正值王安石得志之时,他的新法改革过于激进,不说为了国库增收而加重的赋税使百姓纷纷逃亡异乡,甚至连青苗法,这本是为改善民生而推出的政策,也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用强制要求人民借款去讨好王安石的工具。在司马光、范镇等人的影响下,苏东坡也成了反对派的一员。在熙宁三年和次年的二月,他先后给神宗上奏两次,其中《万言书》最为著名。在这篇长文之中,他最后一次尽其所能恳求皇帝改变主意,他从真正的公众意见出发,对皇帝阐述当下的局面所引发的后果。

从这篇文章,我们能看到他之所以一生留连官场,绝非为了功名,而是希望以己之力使皇帝认同自己的观点,从而改变当时政治的面貌与风气,真正做到“为民”而不是“为己”。为了在那个浑浊的朝廷刻出清流的影子,他不惜赌上自己的前程,甚至生命。

在另一段当权的日子,他根据神宗的遗诏,成了翰林,任知制诰。他极为诚心的为皇太后服务,经常一坐就是天黑。在之后担任杭州知州期间,由于暴雨而产生的饥荒具有很大的隐患,他赶忙向皇太后汇报民间的实情,试图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林语堂形容苏东坡为“单枪匹马”,我认为再恰当不过。当时,政敌利用京都并未暴雨连连的因素,斥责苏轼谎报灾情,尽管质疑声不断,苏东坡却还是独自一人奋战。他不断上书,请求拨款,购足粮食。可是,他却尝试未果,甚至被扣上了“灾伤不实”的帽子,弹劾的表章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尽管如此,在之后的任职岁月中,他还是尽力阐明百姓所受的饥荒与灾难,在一次次驳回中奋勇争辩,从这当中,足以能证明他对改变新法的决心,对百姓的关心,以及在这趟浑水中直冲向前的恒心。

命运多舛

纵使苏东坡曾任翰林这样的三品高位,他一生坎坷多舛,失势的日子远多于得志的时光。可他的智慧远超常人,又对朝廷一片忠心,而下场却不尽人意,这究竟是为何呢?

是他为百姓做事不够尽责吗?不是的,他虽然官途浮沉,但不能否认,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好官员,他为百姓做的事例足以达到彪炳史册的地步。尤其是在杭州的那段时间,他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完善了杭州城的水运体系,整治了西湖,修建了三潭印月和苏堤春晓的美景。正如他自己所认为的,他足以与白居易在任的那段时间媲美。

是他人脉不广吗?不是的,纵使他曾有两段时间站在当权派的对立面,但他却与欧阳修、文彦博、范镇、司马光这样的大臣私交甚好,与范纯仁、吕大防这样常年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一定的交情,甚至还与晚年的王安石交情匪浅,这种说法显然不通。

我想他之所以几度流放,是因为他的个人气质本就与当时官场的风气不符,他十足的真性情。

这可以使他深受百姓的爱戴,也可以结交诸多真心朋友,但也因为他过于固执己见,过于追求完美,而造成他的官途不利。他横冲直撞、善于争辩的性格,而与政见不合的人针锋相对,因此得罪了不少官员。他在皇帝面前过于直率,不会去讨好,甚至在太后身边独受恩宠时,也没有抓住升任宰相的机遇。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因素,他之所以奔走官场,绝非为了功名利禄。林语堂对他任知制诰时的评价是“在皇太后对他的恩宠下,他若是一心想要成为宰相,早就如愿以偿了”。起到最本质作用的,应当是他的笔。

篇3:读《苏东坡传》有感

世间万物,各有其华,各尽其主,此消彼长,来去得失,皆有定数。

——题记

有这样一个人,他生于宋的天下,行经江山万里,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词文旷达洒逸,仕途跌宕起伏,真实地存在于宋的历史中,婉转悠扬,处忧虑而不惊,遇风霜而无惧,虽有高才,终是命蹇,寄身四海。

他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堪称千古第一全才。

诗酒趁年华

他生在眉山,长在眉山,蜀地的山水赐予他满怀诗情,青山翠水渲染了他的风采,亦静澈了他的灵魂。

他潇洒不羁,心无遮蔽,只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曾举头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曾游遍名山大川,看天高云阔,也曾遍尝天下美食,赏汉唐遗迹,虽有风雨飘摇,也有佳人作伴,快意无比,放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他虽有满腹诗书,但生不逢时,奈何“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几番坎坷,看事态变迁,和山摇曳,心意阑珊,也愿随闲云野鹤,超然红尘。“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事如春梦了无痕

置身官场,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更要坦荡从容,任尔东西。他的一生许多年节都在羁旅中度过,他笑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入仕,已20余载,风骨犹在,然愈见清贫,他在杭州为官时,其表兄文同曾劝他:“北客南来休问世,西湖虽好莫题诗。”文同与苏轼一般,于世不多防备,但有所思,尽入文中,以述其快。然而他的志向高绝,心若明月,浩洁自爱的本性,却也为他埋下了祸根。

众生芸芸,爱恨交织,恩仇相随。因苏轼名扬天下,为人敬仰,有秦观之辈才学之士深慕之;亦有李定诸人深恨之。李定得王安石一手提拔,为了做官,曾隐家丧不报,被司马光斥为“禽兽之不如。”

神宗将变法失败之气,尽数落于苏轼身上,变法派内部矛盾与日俱增,神宗虽欣赏苏轼才学,喜其文章,但在李定等人搬弄挑唆下,定其罪行。

御史台遣了人来,于七月底将苏轼逮捕送至御史台监狱,待苏轼去后,御史台众兵卒趁夜围起苏家所乘船只,搜查书文,兵丁去后,悉取焚之,将苏轼书烧去了大半。

只是可怜多少繁华,又流落人间,藏入草木山水,等候世人捡去。

人间有味是清欢

建中靖国元年(11)七月廿八日,苏轼于常州的某个病榻之上,消逝尘寰,一代词宗就此逝去。

纵观他的一生,背负功名,尝尽流离之苦,想要做闲云野鹤,总难遂愿,落笔如风雨,自古无人可及。生时,不曾依恋过虚名浮利;死后,更无意后人对其生平是赞扬,亦或是批判。无论遭遇什么,经历多少,皆可如麝如兰,保持品性。

他留给后人太多佳句,太多珍贵,他超越了时代,无论去往何处,皆被以宾相待。他的存在,不为了打得天下开创新朝,但他又一直为清平盛世而努力。他的清醒,不悲凉,也不柔弱,而是一种沉静的豁达。

他在兵荒马乱的朝代长逝,把盛名留于宋词,纵万物虚幻糊涂,他仍是真实端然,人间无双。

千秋万世,一代词宗,人间只有一个东坡居士。他始终不缺那一份旷达与明净。

“转身,离去,看似寂寥的散场,恰是华丽的开始。”

篇4:读《苏东坡传》有感

古今文人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苏东坡。喜欢他的博学多才、重情重义,喜欢他的刚烈似火、坦荡潇洒,也喜欢他的风趣幽默、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地,就寻了些有关苏东坡的书来读。但读来读去,还是觉得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更对自己的味口,原因有三:

其一,是它的严谨。

林语堂先生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曾2次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东方用英文写作的第一人。他也许不是近现代最伟大的中国作家之一,但一定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学者之一。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曾用大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说:“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1936年举家赴美时,林先生就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在对苏东坡资料翔实研究的基础上,他裁剪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于1947年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成为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的“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正如本书的译者、台湾著名翻译学家张振玉先生在“译者序”中所说的那样:“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象力,好赋予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而林语堂先生在写作《苏东坡传》时,于考据、义理、词章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曾“读过他(苏东坡)的札记,他的一千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正是这些“笨功夫”加上自身的才气,铸就了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也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真实可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的苏东坡。

其二,是它的文采。

林语堂先生是民国的传奇大师,学贯中西,才高八斗。他曾经说自己,“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惜生不逢时,所处时代军阀混战、列强欺凌。为了躲避战乱,他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但这样的人生际遇带给林先生的不是苦闷而是幽默。这种幽默饱含了人生的智慧,总是能够在一两句话间,或者一则小故事中,去点破、领悟生命里的一些无奈,更重要是懂得如何与无奈相处,甚至化无奈为力量,从中看到光明。林著《苏东坡传》共二十八章,将苏东坡的人生分成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和流放岁月等四段,有政治、有情感,有生活、有事业,有欢喜、有苦闷……林语堂先生用如椽大笔,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六十余年的人生岁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读过这本传记,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是妙笔生花,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酣畅淋漓、至情至性的享受。读罢合书,可以感受到作者文字功底之深厚:犀利中不乏幽默,幽默中包含感悟,感悟中自带思考——关于人性,关于人生。书中的每一段描写都可以单独摘列出来以飨读者,真正做到了他所记载的苏东坡对写作文章的形容:“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当然,这也得益于译者张振玉先生的良苦用心和文学造诣,历经两载、字斟句酌,将这本用英文写就的传记翻译得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译成中文之后的那种隔应感,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

其三,是它的热爱。

苏东坡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的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写苏亦是评己。在林语堂的这本《苏东坡传》中,充满了对苏东坡满满的赞誉:他在“原序”中写道,“现在我能专心致志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又评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正是带着这种浓浓的苏式情结,在这部传记中,林先生用详实的资料、准确的诗文和恰到好处的文笔,还原了苏东坡大起大落而又旷达乐活的一生。他自己也坦承:“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喜爱哪个诗人,完全是由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在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更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苏粉”之情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因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怎么能够跨越千百年的时光阻隔,把《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林语堂之爱苏东坡,著于笔端,不加掩饰,完全是一个赤子在写另一个赤子。我想,很多时候,他似乎已经忘记自己是林语堂还是苏东坡,或者他已经把林语堂和苏东坡写到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苏东坡就是他对世间人性的解读,对人情冷暖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剖析。这种深入骨髓的写作,焉能不打动人心?因为热爱,方能参透,所以他对苏东坡的评价才会如此贴切传神:“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也成为历来研究苏氏之人士所必引的语句。

不过,也许正是由于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偏爱,所以《苏东坡传》中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表现出了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辨奸论》也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身上;就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都成了他沽名钓誉的罪状。我对王安石的认识并不全面,但我以为,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王安石推行新政并没有错,宋朝也是需要变法的,而且苏东坡也是同意变法的,只是王安石采取的方法过于自负、手段有待商榷。但在林先生的笔下,王安石“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这个评价未免过于苛责了,或许是林先生太替那些在新政中遭遇迫害的文人们悲痛了吧。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应该算是时代的勇者。

捧读《苏东坡传》,时时都会被这位伟人的旷世才情和人格力量所激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就是那个真实可爱的苏东坡——林语堂最喜欢的文人,也是我最喜欢的文人。斯人已如清风去,但“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篇5:读《苏东坡传》有感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

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爱,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浪漫色彩。

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性,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精神入世,用道家的精神出世,用佛家的精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精彩的一位。

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

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读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推荐:

1.《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

2.《苏东坡传》读后感大全

3.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4.苏东坡传读后感

5.苏东坡传读后感

6.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7.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

8.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7篇】

9.《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10.《苏东坡传》读后感3篇

篇6: 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二十八章终了:元符三年,哲宗驾崩,国事混乱。五月以后苏东坡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日下,在最后的日子中他每天以写作为乐,直到安详离去。

小时候只是知道他的词作很好,却不知好在哪里。读完苏东坡传之后我发现,他的词作中,写清新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能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一副副生动的景象跃然纸上;悼亡词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使人为之情动;豪放派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他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在这些作品中也融入了他面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每个人的选择容易受到周遭事物和环境的影响,有点人消沉、有的人玩世不恭,有的人平心静气,有的人坚持自我。终其一生才会发现,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成就或伤害的只是自己!应该像苏轼先生那样躬耕于东坡而怡然自乐,应该像苏东坡那样休憩河道造福后市;应该像苏老先生那样有发自笔端的衷情诉说!千百年年来再无苏东坡,千百年后再现苏东坡。

篇7: 读苏东坡传有感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坛,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大宋的整个天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在书上如是评价道。苏东坡先生他身兼多职,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可是,他并不悲天悯人,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真的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后他因言获罪,他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又有江湖之远的豁达。

从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何等的气度,但这是谁又能像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刻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大家都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苏轼却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他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就是东坡肉。

被贬惠州,朋友写信安慰她,他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之际,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给儿子写信说:“无令中朝”生蚝这么好吃,可别告诉那些当官的。被贬的人郁郁寡欢,而苏轼有心情开玩笑。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曾写道:“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去看看《苏东坡传》,了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快乐也好,悲哀也好,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

篇8: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我对苏轼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从小,“苏轼”这一名字就在教材中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苏轼不再只是诗词题目下面的两个字,而是一种节气、一种文体,是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一次奇迹。

《苏东坡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苏东坡的一生,从他出生到参加科举考试,从王安石变法到被贬受挫,直到他的生命结束,这本书也就完结。但苏东坡的杰作与他的精神并未从此就画上句号,反之,为世人代代传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诗词乃是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稚子都十分熟悉的绝世佳作。这些出诗词都出自一人之手――苏东坡,而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他的诗词或乐观,或悲壮,或豪放,或愉悦。字里行间无不让人感受到他的狂放不羁。他,他是一位文人。是一位能摆脱时空限制,在古人和现代人的记忆中打下独有印记的人。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是苏轼当年讽刺王安石变法写的一首诗。王安石变法是历史上的一大事件。王安石出台的一系列“理想主义”的政策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而总有些懦夫大臣为保全自己,去帮助王安石,谎报实情,蒙蔽天子的双眼。这当这群庸臣在梦中呓语时,苏东坡却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将实情向天子上报,动摇了他们的地位。

这一举动的后果会是如何,苏东坡心里一清二楚,可他就是不硬咽下这一到嘴边的话。他直率的性格,使得他被一贬再贬,但乐天派的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苦中作乐。发明美食,月下漫步,钻研书法,谈笑风生。他用行动告诉了所有试图将他的意志挫败的人:你能奈我何!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一个自由洒脱的人,一个顽强而富有活力的人,一个旷古奇才乐天派。他正直,绝不做任何欺骗他人的事;他率真,想到的事情都会直接说;他勇敢,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因为他不畏坎坷,才能做到我行我素,才能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而在当代,能做到向他一样的,又有几人?纵使不被别人迎合,纵使被人针对,但苏轼的一生是无悔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前方,苏轼正穿着蓑衣,欢快地吟诗漫步。此时,我已披上了那件蓑衣,向前迈步……

篇9: 读苏东坡传有感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就是苏东坡。

纵观着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即便是在环境极其恶劣,食物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他都能过着快乐的日子。他是一个实打实的乐天派。他曾对子由说道:“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也正是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的缘故。

但是,我从不认为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前者是睿智与冲动,后者是豁达与沉着。可以说,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宋仁宗景v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伴随着响亮的哭啼声,降生在了苏家。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将会成为一个文学天才。

在苏轼兄弟年二十岁左右,他们进京赶考。年轻、尚未褪去稚气的苏轼第一次进京,这将会成为他人生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在仁宗嘉v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轼考中,在二十岁那年,成为进士。他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苏轼此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

在26岁那年,他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兄弟二人平生第一次分手,每月经常互寄诗一首。在一首和诗之中,苏轼如此写道: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执笔深思,联想到了这二十多年的岁月,在心里已然有了对人生深刻的思考。苏轼认为,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从幼稚园,到小学,再到如今快要结束的初中,当我毕业后,除了同学册上的名字,毕业照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质的痕迹,一切就好像偶然发生的一样,又如此偶然地结束。但无论如何,生活就是前进的车轮,生活是永不息的。也许,苏轼这颗伟大的心灵也是在如此偶然的情况下,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偶然的,不可磨灭的足迹罢了。从这首七律中,已然可以看出了苏轼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西湖。荡漾的水波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熠熠。一艘小船在湖上随心所欲地漂着。

苏轼坐在其中,也许衣冠松散,也许半梦半醒。他喝着也许不是很名贵但却够辣够猛的酒。突然,天上飘下些细细的雨丝。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朦胧。苏轼醉醺醺的在这烟雨中,吟咏着这首七言绝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仅仅四行诗句,就表现了杭州的精粹、气象、美丽,巧妙绝伦。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十八年之后,他又再次任杭州太守。在杭州的这段日子,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快活的日子。但即便是在如人间天堂的杭州,也不是处处都是美好的。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新政实施期间,有不少农民因无力还债而入狱。在看见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应当不应当不顾后果,坦率表示自己的感慨,这是一个问题。但不够圆滑,一心想着百姓的苏轼为百姓伸张正义,写了不少抗暴诗,而这些诗也为他颠沛流离的一生埋下了祸根。

试问,如果我是苏轼,在王安石新政期间,是否会因局势而坦率感慨?我想,我不会。我可能会因为明哲保身而闭口不言。也许,这就是苏轼与常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真正的富有同情心的,感性胜于理性的,有着舍己为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诗人。但这种精神可谓是使他人生颠沛流离的幕后主使。但我坚信,苏轼是从未后悔过的,他的那颗伟大心灵,看到了常人所能看到的美好,亦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丑恶与残暴。但人们真的看不出那丑恶残暴吗?不,不是的,他们只是不愿看到,不敢看到罢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真正的变成苏东坡,是在黄州。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心灵成长所达到的最高峰。那一年,苏轼四十五岁,儿子迈二十一岁。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苏东坡的生活,可谓是十分困难。由现在起,他要一变而为农夫,过着田园生活,这也算是如了苏东坡的意。元丰三年(1080),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开始享受这神仙般的生活,虽然环境恶劣,但是无限的遐想、对美酒的迷恋、对风景的热爱使他的生活美满舒坦。

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思考人生。在六月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思想境界开始升华,他的乐天秉性在此时完全的暴露了出来,并不只是在年轻时的诗句里蛰伏着。此时他便再也不是冲动、满怀雄心壮志的苏轼了,他已然成为了豁达乐观、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的苏东坡。他在一首词里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仕途的不顺,似乎在苏东坡的眼中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足以为他伤心忧愁,而停下人生的脚步。他只是放慢脚步,缓缓前进,泰然处之。此时的苏东坡,已经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苏东坡。

每个人,都渴望像苏东坡一样成为人生的大彻大悟者,活得豁达,活得透彻。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人生醒悟的阶段,或是磨难,或是选择,或是打击。不要感到悲伤忧愁,只需选择一条路坚定的、泰然的走下去,相信我们都将等到成为大彻大悟者的一天。

――初醒是苏轼,大彻是东坡。

篇10: 读苏东坡传有感

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零星地洒在书上,一阵微风吹来,书轻轻地打开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苏东坡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在林语堂的笔下,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位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留在我脑海的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

苏东坡三番五次遭到小人陷害,关监狱,被贬他乡。出监狱后,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却不改习性,依旧作诗,自我解嘲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被贬到海南岛之后,他几乎只有一栋房子,朝廷欠俸不发,境况十分凄凉。海南岛根本不适合居住,但是他达观的人生哲学却让他没有失去快乐,让小人们也无可奈何。他和农民们交谈,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做菜,如东坡肉。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都源于他达观的人生态度。苏东坡遭遇这么大的挫折,却仍积极乐观,在挫折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往黑暗的大道,一条是通往光明的羊肠小道。关键就看我们自己会选择哪条道路,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三个人在砌同一堵墙,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头也没抬,不耐烦地说:“你没看到吗?在砌墙。”第二个人抬起头说:“我们当然是要盖栋房子。”第三个人边干活边唱歌笑着说:“我在盖一栋漂亮的大房子,不久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人们会在这过上幸福的生活。”过了很多年后,第一个人是工人,第二个人成了经理,第三个人成了老板。由此可见,心态是多么重要。

塞缪尔说过: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它,它也笑着看你。平时的学习生活也应该保持向上的态度。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抱怨作业多,老师严厉,父母唠叨,为何不换一种心态去想呢?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如何让我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做题时,看到题目文字多,便会认为题目十分难,不如,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考诚后成绩不理想,整个人郁郁寡欢,想到了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脸,和苏东坡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换个角度想,这次的失败只是在为下次的成功奠基,顿时又有了扬起风帆前行的勇气。苏东坡的乐观心态不断鼓舞着我,带着笑容去迎接风雨,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笑;你对它哭,它就哭。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无太大的差别,关键的差别就在于心态。做好心态的主人,成功和幸福也就离你不远了。

我抬了抬头,望着窗外,手中翻阅着《苏东坡传》,脑海中回忆着苏东坡,面对困难时的笑容,凄惨环境中的向上态度。我不禁感慨到:“生活是多么美好,我是多么幸福,我要做心态的主人。”

篇11: 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我所知的诗人中,李清照时时刻刻婉约,杜甫日日夜夜叹息,李白太过理想主义,陶渊明消极避世渴望隐居,苏轼是最为亲切和蔼的一个。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节,人间东坡”的说法。

他是一位大气的诗人。

他一生沉浮,几进几出。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迹遍满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论是降还是升,他总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气和乐观。东坡肉,烤羊脊背,东坡饼……单是与他有关的菜肴,就可以摆成一桌宴席。

他的达观,他的大气,甚至在笔间流露出来。被贬杭州时,他依然谈笑风生,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

他大气,他乐观,他潇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的达观;“不识庐山这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对人生。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希望和浩然正气,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他的初心。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阵清风过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个柔情的诗人。

为了百姓的生计,他与大权在握的当权者据理力争,却几遭贬谪。他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他的双眼,从不关注自己的腰包,而是关注民间的疾苦。

面对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青春年少的他独在异乡,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见,此时的他才表露其柔软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苏东坡,世间仍有苏东坡。

篇12: 读苏东坡传有感

虽则现在的电子书既方便携带又便宜、书本之多可谓任选不恼,我仍然固执地钟情于纸质书籍,就为手中的一缕墨香。当然,也是为了读到精妙之处可以在书本夹缝中写上当时的随想。看电子书则没有了这种趣味,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尽兴。

我是去年八月份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真是一本好书。这本书我读得很慢,因为要查很多资料。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不了解的典故或人物要问度娘,都不记得用多长时间才看完。今年7月初我和永泽去美国游学观光,这本书是带着的。可是永泽读不下去,我知道不怪他,这是一本需要喝着香茶,静心阅读的书。

回国以后的某一天早晨,永泽在背诵暑假作业中的古诗文。读到《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顺势翻出《苏东坡传》中记载苏轼写下这篇散文名作的一段文字。苏轼夜不成寐,因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如水月色,心境无比宁静欣悦。永泽专注地看,一页页地翻,突然他哈哈大笑!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它啦!之后,我们母子轮流阅读。经常因为看到有趣的地方我们会相邀共赏。要么哈哈大笑,击掌叫好!要么摇头晃脑,感叹一番!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在林语堂看来,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又是一个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一个元气淋漓富有生机、多才多艺多姿多彩的人!

跟随《苏东坡传》,我们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心怀天下、品格高尚;天真淳朴、洒脱爽朗的可爱可敬的旷古奇才。也看到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饮酒成癖的美食家;一只处于政坛风暴中的海燕;一个庸妄官僚的仇敌、保民抗暴的勇士!一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无边的至情至性之人。

苏轼确有奇才,文章写得实在漂亮。宋神宗用膳的时候举箸不下,臣仆们便知道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在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他拟了约八百道圣旨,每道无不铿锵有声,妥帖工巧,简练明确。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典,富有例证譬喻。苏东坡信手拈来,轻松完成,毫不费力。苏东坡去世后,一洪姓人士接他的职位,此人对自己的文才自视甚高,他问当年伺候苏东坡的老仆,他比苏东坡如何?老仆回答:“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不过他永远不用查书。”看到此处不仅令人抚掌大笑。

苏轼一生为官,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关心国事,勤政爱民。他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创监狱医生制度,严禁杀婴。在王安石变法后所留下的恶果遗患中,他只手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不惜与掣肘刁难的官场抗争。他毕生都在为老百姓的安乐奔走,不顾个人安危。苏东坡敬重朋友范镇,说他“虽不学佛而达佛理”。苏东坡不也如此,践行善念而非空谈佛法。林语堂说“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令人敬重钦佩!

苏轼性情疏阔、为人旷达,不谙俗务,待人接物远没有他的贤内助发妻王弗来得精明。每当苏轼与来访的客人谈话之时,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有一次王弗在客人走后,就跟丈夫说这是个投机取巧之人,你干嘛浪费口舌跟他讲那么多话。苏轼说,哦,是吗?竟浑然不觉。真是一派天真烂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傻很天真!

苏轼为最爱的人、事物可以写下最美的诗篇。他和弟弟苏辙书信往来,与好友诗词相和,无不美妙绝伦。他可以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他怀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他写诗词只为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得其乐。而这些有感而发、自然流露出来的诗文竟为他留下千古美名。

苏轼仕途坎坷、跌宕沉浮。在错综复杂的北宋政局中,作为保守派重要代表人物的苏轼成为新党围攻的目标,遭遇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他虽然保住了性命,却被降职,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为生性倔强,富有捷才,愤世嫉俗,又口直心快,尽管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还是屡遭贬降,甚至遭到逮捕,忍辱苟活。他的政治抱负在一次次贬降中受到打击。因此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时候,他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他寄情山水,邀月对饮,竹风诗韵,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他认为“江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有意思的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竟写出水准最高的好文章。在这期间,他贡献给天下人四篇绝世妙文: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我们上文提到的《记承天寺夜游》。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写的词作。他在黄州开荒种地,把这块五十亩贫地取名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建“雪堂”,常在雪堂宴请宾客。与之并称“苏黄米蔡”的大书法家米芾就是在雪堂认识的苏东坡。此时的苏东坡无比惬意。他脱去长袍,摘下方巾,穿上短褂,跟普通农民没有两样。可以为孩子们打的井出了水、自家地里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而欢欣雀跃!孩童般率性本真,可爱极了。

他夜游赤壁,忽生怀古之感。他是如此喜爱月夜。常常与友人月夜漫步,人影在地,明月在天。或泛舟江上,饮酒赏月,小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闻箫动情,望月伤怀。这段时间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年少气盛,更多的是旷达超逸。每读至此,着实令人心生羡慕!

被爱妾王朝云嘲笑“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大学士还是个美食大家。他为后世贡献了一道著名美食:东坡肉。这是他在黄州的另一个研究成果。苏东坡喜爱饮酒,作画之前必需饮酒。不仅如此,他还酿酒。写总结,记录酿酒过程,《东坡酒经》便是学术论文。苏东坡还研究茶道。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对烹茶的水温还有研究:“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实在是个很有趣、对生活无比热爱之人啊!

苏东坡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兼有博学高才,为人处事不拘泥俗套,他针砭时弊,亢言直论,不顾后果;他感受敏锐,随时随地歌唱美好。他嘲笑程颐迂腐不近人情;他结识一生至交高僧佛印,与其参禅论道,嬉笑怒骂,优哉游哉。苏东坡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有李白旷逸超凡的气概,有杜甫执著坚守的忠义,还有白居易穷达融通的从容,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悠然情怀。”

说不完的苏东坡,品不完的《苏东坡传》。

永泽还没看完这本书,我没催他。与其追求形式上的看完,囫囵吞枣,我更愿意他了解苏东坡,喜爱苏东坡,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天才,品味他留给后世美妙绝伦的诗文字画。学习他的冲天朝气,潇洒神韵和洒脱不俗的胸襟。

苏东坡形容自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因此他过得很快乐,很自在。他光风霁月,如清风一阵,呼啸而来,拂尘而去。

读苏东坡传心得

苏东坡传范文

读《爱迪生传》有感

读李鸿章传有感

读乔布斯传有感

《苏东坡传》精选心得体会1000字

关于阅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读史蒂夫乔布斯传有感

读《巨人三传》有感

读贝多芬传有感300字

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合集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教师读《苏东坡传》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