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25 03:41:49 作者:mint6120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nt61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渔歌子》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渔歌子》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渔歌子》教学反思

由于这首词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怀。我让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雨小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这是钓鱼的最佳时间,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遗憾的是少数学生课上不够积极,对画面的描述语言不够优美,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要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篇2:《渔歌子》教学反思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篇3:《渔歌子》教学反思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

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

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

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

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篇4:《渔歌子》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篇5:《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篇6:渔歌子教学反思参考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篇7:《渔歌子》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篇8:《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两岸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篇9:《渔歌子》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1、创设情境,导学得法。《渔歌子》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2、借助想象,读出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篇10:《渔歌子》教学反思

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自学提示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而在课堂上,老师只是起引导、加深点拨的作用,全部由学生自主交流,完成整首词的学习。整堂课,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在课堂交流时,往往参与度不够。比如在学生欣赏画面理解词意时应该要利用课本中的画面,学生更好理解。“斜风细雨不须过”在这句的理解上教师并没有明确点拨,忽略了对比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篇11:《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

教学这首词时,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这首词所蕴涵的情感。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准、读懂、读好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训练学生通过看注释,写画面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词内容的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使画面逐渐丰富,再在把心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为展开个性化的朗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查了资料知道“唐诗素描”不同于对唐诗的一般意义的解释,它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用优美的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每一首唐诗描绘成一幅精致的写意画。

那么《渔歌子》简单的27个字,就可以想象成:这是江南的春季。雨迷蒙了远天,西塞山躲藏在更深远的背景中,时隐时现。一行白鹭充当了这幅静物画中灵动的几笔,纯洁的羽毛如雪,擦亮了人们黯淡的目光。

江面上,满河的桃花是季节写给流水的诗句吗?每一瓣,都是一个清丽动听的词语。鳜鱼不时跃出水面,肥美的身子一抖,又掉头钻入透明的水中,只留下几圈浅浅的涟漪。它也想读这首春天的诗么?

视线的一隅,一只破烂的筏子泊在静静的江中。船头,戴青箬笠、披绿蓑衣的诗人,手握一杆没有鱼饵的钓钩,双目微闭,若有所思。其实,他钓的并非是鱼,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罢了。

风用轻灵的细手,穿引着如丝的雨,悄悄为江南织一张嫩绿的地毯。

真的好想做一只自由的鸟,从此栖落在那株岸边的小树,不再归去。

这样,优美的唐诗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了,它们成了一幅幅亲切的画面在脑海永远不会褪色。

篇12:《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与景。词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一、丰富想象,品出词中画。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得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道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唐代书画家颜真卿曾经夸他写得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象,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意。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老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不仅看到了连绵的.群山,飞行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白鹭,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花香。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让人情不自禁的吟诵一曲《渔歌子》。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品出词中情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所代表的思想感情。由此本节课中我给学生补充了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长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并设计了和学生和诗的环节。这并不为拓展而拓展。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诵读词。了解了诗歌背景,又是以对歌的形式呈现,此时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我适时发问:弟弟呀!你为何不归呀?学生答案脱口而出。我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三、反复朗读,悟情悟境

朗读时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因此在整堂课中我都贯穿了诵读领学。初读,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读得有点“词”味,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读,和诗读,直到最后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了感情。从而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篇13:《渔歌子》的教学反思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由于这首词学生早已熟读成诵,在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所以在课堂上我着力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怀。我让学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想象画面,借助课文插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画面,再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想象出的画面,这一环节,主要是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最后,我让学生说说渔翁为什么“不须归”,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渔翁已经陶醉在了春天的美景中,有的说雨小不用回去,还有的认为这是钓鱼的最佳时间,舍不得回去……这样的品读,使学生感悟到了作者所塑造的悠闲自得的渔翁形象,以及作者所透露出的淡泊的情怀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遗憾的是少数学生课上不够积极,对画面的描述语言不够优美,看来以后在课堂上要对这些学生多加引导,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篇14:渔歌子教学的反思

渔歌子教学的反思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篇15:《渔歌子》的教学反思

《渔歌子》的教学反思

20xx年3月31日,多媒体教室,校级创优课如约而至。曾经想过拖延,再好好准备一下,但是,既定好了日子,如果可以,也不想再改变。

上课之前,去了一趟多媒体教室,试了试课件,自己试着讲了一遍,理了理思路。带学生,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对于自己准备比较充分的课,上起来还是比较有信心的。随着导入、揭题,课程一步步步入正轨。学生们的朗读尤其让我惊喜,很多学生已经跨过了生字生词,基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本以为会成为难点的“读出自己的味道”,没想到初步就成功了。但是,有的同学是一开始就掌握的不错的,也有的同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好在,大部分同学,在这堂课上的朗读,能够有所进步。

在入情入境部分,我设计了教师配乐朗读,将学生引入诗境,想象画面。由于感冒的缘故,我十分担心自己能否读好,这关系到孩子们是否能进入情境。好在,声音还算可以让人接受,加之配乐比较优美,即兴发挥了一下,学生们还倒算乐在其中。之后,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同学们的所见比较丰富,甚至有的还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鸣,这课堂中的生成令人惊喜。期间穿插了“白鹭”这一意象的介绍,本以为会不好理解,没想到李言蹊和陈聪两个人帮了我的“大忙”,一个说出了一身洁白,志向高洁;一个说出了自由自在之感,为我节省了时间。随后,教师揭示,相信很多同学都应该理解了白鹭的意义。“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张志和眼前只看到白鹭,没有看到其他的鸟儿,就表明了作者的志向,此处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说出来了,好在,学生也理解的差不多。桃花流水节奏的划分是课始一个学生在朗读时无意暴露出的,我借此埋下伏笔,现在揭示正是时候。同学们想了一会,就明白了桃花随流水的意境。但是,鳜鱼的讲解中似乎有些打破了课堂的美感。因为知道学生们可能很多都没吃过鳜鱼,难以产生对鳜鱼的喜爱,所以,我就找了几幅鳜鱼做成的名菜图片,告诉大家鳜鱼的味道,以期让学生们喜爱上肥美的鳜鱼。此时,再回头让学生读一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应是别有一番滋味。

接下来就是角色进入了,我直接说“此刻,你就是那个渔翁,下起了斜风细雨,你回不回去?”学生们不假思索“不回”,为什么?本以为学生会回答喜爱鳜鱼,但是,学生们没让我失望,他们回答的是喜爱这美景,享受这斜风细雨,当然,也有不在一个频道的回答“觉得这样做很特别”,那个学生总是不深入思考就回答问题,积极倒是积极,只可惜总是答偏了。好吧,这也算他的独特感悟,没有太多言语,找几个在频道上的救救场吧!

为了让学生对词的.感悟更深,我安排了诗人介绍和《渔歌子》另四首。难度可能有些高了,我该再多解释几句,也许就更好了,但是,学生们也是聪明的,他们的回答基本令人满意。最后,课堂在唱词声中美美地结束了,我喜欢安排这样的结尾,有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今后,在难度的设置上更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随着与学生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将会让课程设置的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更快的找准切入点,攻克难点,学生学习的也更加愉快。长路漫漫,其修远矣。

六年级下册第九课《渔歌子》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案

孟强渔歌子教学说课稿

《渔歌子》古诗词鉴赏

作文 改写《渔歌子》

改写古诗《渔歌子》作文

《渔歌子》改写作文300字

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教学反思简短

《渔歌子》教学反思(集锦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渔歌子》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