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时间:2022-12-30 03:52:15 作者:愤怒的g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愤怒的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上午8:16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我深受教育。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首先讲到“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是一首动听的歌传诵至今;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然后,又讲到了“仁”。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我们有责任心,必须让我们出去与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和我们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己的环境对比,从而培养责任心,懂得体谅人,关心人。一个人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我们要关爱他人,与人交往,使自己健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立”。自立,自己劳动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自强就是需要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自信的意思是自己要相信自己。自己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快乐。正是有了自信,人们的心中才有无尽的希望。

感恩并不是要我们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从小事中也能体现出来,早上父母出门前的一声招呼,下班回家后的一句问候。感恩是父母回家后递上的一双拖鞋,一杯暖茶。行动吧,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篇2: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四、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使人叹为观止。

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感恩,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总能引起人们的遐想,今天我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做一个感恩的人吧!

篇3: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老师主讲了三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正确引导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技巧;三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强、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于丹老师其中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从前,有一个小男孩每天都会在一课大树下玩,可是有一天,孩子愁容满面的对大树说:“你看别人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是我们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去卖,你就可以买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每年的秋天才会来大树下摘果子去卖。过了几年小男孩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都有家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做房子。”又过了许多年青年人成了中年人,他又对大树说:“别人都漂过海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干砍了做独木舟”。 他把独木舟推进海里漂走了,渐渐的这个男人变老了,长出了根根白发,他又来到树桩前,树桩问他:“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也应该不会理我了吧?”可是这个男孩不离不弃,一直陪这树桩晒太阳。

这让我想到了天下的父母像大树一样,为了成就孩子的一生,在无私的奉献而不求回报。为了孩子过得好,甚至连生命都可以牺牲掉。百善孝为先,我们要懂得感恩,要勇敢的承担爱与责任,将来回报父母。我们不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很帮助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特别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多辛苦。而您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总是惹您生气,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要好好学习,来回报您!

看完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在成长的过程中要我们树立自信,讲究仁爱,克服一切困难坚定信心,把自己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4: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我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我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

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我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我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我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篇5: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我个性的感兴趣,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故事《树与人》,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树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听完这个故事我忽然想到:这不就是孩子与家长的故事吗?孩子想要什么,家长狠下心来再贵也要达成孩子的心愿。之后于丹老师讲起“孝”这个字来,“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孔融让梨等很多的成语故事都与“孝”字有关。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在吉林的一个普通家庭中一位阿姨对她的女儿百依百顺。一次,阿姨的手被热水烧伤了,女儿正在看动画片,她把手伸向女儿,女儿却不闻不问,还把阿姨的手推到旁边说:“别烦我,我在看动画片呢!”我不禁想到了这位小女孩太不懂事,父母生养了我们,教育我们,而她却不会感恩,我真为她感到羞耻。

其实,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孝敬父母,从家中的家务事做起,尽一份孝心,让父母也能够快乐起来。

篇6: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题讲座,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职责。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透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想想自我,有时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啰嗦,有时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不情愿,想到那里,我不禁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还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太不就应了。在那里,我想对爸妈说:“我错了,我以后要听你们的话,好好孝敬你们,好好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齐快乐的学习,树立自我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用心进取,做一个优秀的合格人才。

篇7: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于丹老师演讲风格语气平和、神闲气定,常常用小故事比喻一个道理,一下子吸引住了我。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四个主题,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抵抗挫折潜力的重要好处,四是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其中第一个主题是我最有感触。

在讲第一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明白,但它却再一次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颗粗壮的大树和一个调皮的小男孩,每一天小男孩都来找大树玩,摘几个果子吃、摘几片树叶玩,大树都不生气,每一天都盼着小男孩来和它玩,大树一天一天的盼着,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来找大树了,又过了很久他已经是个初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恼的叹着气,大树说:“孩子啊,你怎样了?”小男孩说:“别人都有钱买新玩具我都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卖钱吧。”于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来收果子。之后,小男孩于是好久都不来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树底下叹气,大树问:“你又怎样了?”“别人都有钱盖新房子、娶新娘,我却没有。”“那你把我大的树枝都看下来卖钱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来看大树,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树下叹气,“你学业也成了,房子也盖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呀?”大树问,“别人都去海外了,我却在家里待着。”大树说:“你把我的树干砍了做船吧!它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于是,小男孩就把树干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来了,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大树问:“我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一个大树桩,你肯定我不愿理我了,

哎。”“不,我回来,是因为想和你一齐晒太阳,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父母无私地给予我们这么多,我们就应懂得珍惜和回报。目前作为学生能回报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于丹老师还讲了周总理每次回家都给老父亲喂饭,然后才自我吃,父亲去世后好长时间都不断流泪。这些都是对孩子的最好教育。

名人尚且如此,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孝敬父母,让她们觉得幸福!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教育好自我的学生心存感恩,对家人、对长辈、对老师、对朋友、对社会,和以前帮忙过自我的人都就应感激!感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这一刻做起!

篇8: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在吉林教育频道收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受益匪浅。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小故事。把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孩子长大,时时刻刻奉献着自我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孩子实现了愿望。孩子长大后,大树变老了,孩子明白每一天陪着大树。这时于丹老师讲到了“孝”字。百善孝为先,要我们明白感谢父母,尊敬师长。“仁”字是要我们充满爱心,和善待人。“自立、自强、自信”是说孩子的成长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主要的是经验和悟性。

想想自我,有时候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他们啰嗦。有时候他们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我总是不情愿。想到那里,我感到很内疚,爸爸妈妈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而我却不明白感恩,总惹他们生气、悲哀,真是太不就应了。我今后有空闲的时候,给爸爸妈妈送一杯温水、一杯热茶。足以表达女儿的孝心。帮妈妈拿东西、洗几次衣袜,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我学会感恩。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最主要的,否则即使你考试得了100分,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

篇9: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周六早上八点十分,我准时打开电视,收看于丹老师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于丹老师语言妙趣天成,一个个小故事被她娓娓道来,而这些搞笑的故事又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关孝心的部分让我感触很深。

“什么是孝呢?”,于丹老师首先发问,然后讲述了一个《男孩与苹果树》的寓言故事:男孩小时候很喜欢和大树玩耍,大树每一天都等待着男孩;到了男孩少年时期,大树让他摘取果子换取学费和玩具;青年时期,大树又把树枝给了男孩盖房子和娶新娘;之后大树贡献出树干给中年时期的男孩做独木舟去周游世界。能够说大树为男孩付出了一切,最后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当男孩成为老人时,他想去的地方已经去过了,想看的东西也已经看过了,此刻他只想和树桩在一齐晒晒太阳。

故事中大树和男孩的关系多像爸爸妈妈与我的关系呀!都说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的爱,它只求奉献不求回报。而作为子女又就应如何呢?“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子女要有感恩的心,即孝心。古时候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现代有敬爱的周总理吃饭时总是先给父亲喂饭;田世国为救母瞒着她偷偷捐肾;台湾企业家赖东进跪着给失明的父母喂饭。看看我自我,在家是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平时要什么有什么,可一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我就会对爸爸妈妈大发脾气,怨东怨西的,甚至有时对他们的说教不屑一顾。

记得不久前我和妈妈一齐去商店,妈妈原本是准备给我买笔记本,但是到了商店,我就被里面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所吸引,看看这支笔、摸摸那支笔、再试一试,哎呀!这些可真漂亮。妈妈已经选好要买的东西,我笑眯眯地对妈妈说:“给我买这套钢笔吧”,妈妈说:“你都有那么多笔了,还要,不买。”一听这话,我的脸一下子就变了,小嘴翘的老高,之后,妈妈再问我还有什么东西没买吗?我就爱答不理的。事后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自我确实已经有很多笔了,要它也只是因为好看,正像妈妈说的买就买确实需要的,不要贪图好看。想想在生活中妈妈对于我确实需要的东西,无论它多贵,妈妈也从不拒绝,总是很痛快地答应。而可有可无的东西,妈妈就会让我思考到底需不需要。我当时却因为妈妈的拒绝而生气,此刻想来十分惭愧。

生活中爸爸妈妈总是在一点一滴地关心着我。好吃的、好喝的都是让我先吃;而剩饭剩菜从不让我吃;脏了的衣裤、袜子只有我脱下来放在一边,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将它们洗干净;每一天下班后他们又总是第一时间冲进厨房为我准备可口、丰盛的饭菜;我有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总是向他们述说,他们会为我排忧解难,而他们却从未对我讲述自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难事和不快,因为他们总期望我每一天快快乐乐地、健健康康的。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后让我明白孝敬父母,懂得珍惜父母之爱,师长之爱;让我明白抵抗挫折、自立、自强、自信的重要好处。所以,从这一刻开始,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朋友……

篇10: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之后,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明白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我们不仅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忙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个性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教育实习心得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篇11: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告诉了大家怎样去感恩父母。

她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4、5岁时,去一棵大树下摘树叶,拔树枝玩,有时他不高兴了,就会在树上刻字。到了小学时期,孩子来到树下一脸不快乐,大树就问:“孩子啊,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有足够的学费,有钱去买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大树说:“那这样吧!你摘下我的果子去卖钱,就有交学费和买玩具的钱了。”孩子高兴极了,每年秋天都来摘果,然后就不来了。到了成年阶段,孩子又回到树下开心不起来,再也结不出果子的老树问:“孩子,你把书都念完了,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你看我的同龄人都有家了,可我没房来迎接我的新娘。”老树说:“你看,我有很多又大又壮的树枝,你能够把它们砍了然后去盖房。”孩子听了立刻砍了老树所有的树枝走了。孩子到了中年时,又一次不开心的回到老树下,树干问他:“你又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啊?”孩子说:“我总要看看远方吧!我的朋友都飘过大海去了远方,而我却不能。”树干想了一会儿说:“你能够砍了我的树干,做一个木筏去远方。”孩子听了兴冲冲地把树干砍下拿走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头上长出了白发。一天,他来到树前,树根说:“我没了果子,没了树枝,没了树干,你就不会再陪我了吧?”孩子说:“

该去的地方我都去了,此刻,我就想陪着您晒太阳。”

其实,我们的父母一向像这样满足着我们,我们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让他们也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篇12: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交往,如同茫茫大海上的灯塔;交往,如同无边沙漠上的绿洲;交往,如同饥饿难忍时的食物……交往时十分重要的,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那天,我观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感触颇深。

讲座是关于交往的,于丹教授对中小学生交往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在的中小学生爱把自己锁在家里,不愿与别人交往,本是该快乐嬉戏的时候,却很少见到他们玩耍的身影。中小学生中54%的人认为交往不重要,他们更愿意看电脑与电视。36%的人更愿意与父母等长辈交往。只有10%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子。这充分的说明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不懂的交往,不愿意交往。当我看到这时,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认为,交往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通过交往,我们能交到许许多多的新朋友。我们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我们身上所没有的优点,正所谓: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很好的提高自己。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把快乐与朋友分享,会得到两分快乐。当我们烦恼的时候,把烦恼与朋友分担,烦恼会减少一半。当我们需要朋友时,朋友也会给予我们:在我们成功的时候,朋友的一句真心的鼓励,会告诫自己不要骄傲;在我们失败的时候,朋友的一句安慰,让我们不气馁,给予我们温暖与希望。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这说明了交往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这使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一位科学家为测试交往的重要性,找了学习相差不大的两个中学生,同时转到陌生的环境上课,其中一位性格很外向,很喜欢与人交往,而另一位则有一些内向,也没有什么朋友。当他们两个转入这个陌生的环境上课时,都十分的不习惯,成绩也快速滑下。过了一个月后,令科学家所震惊的是:那个外向的学生在下课时身边聚满了人,和他有说有笑,他的成绩也提高很快;而那个内向的学生下课时孤零零的坐在那里,没有一丝生机,他的成绩也在继续下滑。当科学家问那个外向的学生为什么成绩上升的那么快时,他笑了笑,说:“在我成绩下滑时,我结交了许多好朋友,他们给我讲解我不会的问题,还给予我许许多多的鼓励,我的成绩自然开始提高。”而问到另一个学生时,他含着泪,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玩耍,当我感到伤心难过与无助时,没有人安慰我,我感到十分自卑……”通过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交往的重要性。

杰利密·泰勒说过:友谊是我人哀伤时的缓和剂,激情的舒解剂,是我们的压力的流泄口,我们灾难时的庇护所,是我们犹疑时的商议者,是我们脑子的清新剂,我们思想的散发口,也是我们沉思的锻炬和改进。我们要学会交往,结识一些良友,会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为交往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

篇13: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本周,陪儿子一块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收看期间心中也是一片感慨,即而发生共鸣,回头看看儿子,他也是满眼的湿润,一脸的真诚感动。

看着已经高出自己许多的孩子,不仅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身影,许多年以前,作为父母的儿子,我不也是曾经时刻紧跟在父母身边,尽情的享受着父母之爱。在人的一生中,父母之爱是最简单的爱,是一种人性化的爱,但又是最深、最伟大的爱。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一直到你娶妻生子、成家立业,但这还不算完,时常要看到自己孩子的模样、听到孩子的声音,那种舔犊之情不禁让人泪眼婆娑。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自己家的成份被划成了富农,作为富农家庭的成员是要享受与别人不一样的“待遇”的。爷爷、奶奶及父亲经常要挨批斗,干最苦最累的活。父亲上学期间成绩很好,却不让考好的学校,只好上了一所中专学校,但在上了一年后学校就因为学生要上山下乡而解散了。但父亲的性格是坚韧的,没有学上就回家种地,即而生下我们兄妹四人,作为富农家的孩子,在别人眼里总是没出息的主,人们总在背后指指点点:这一辈的.人又完了。可父亲却总是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不会比别人差的。

别人家的孩子早早的辍学务农,我们家里的人口多,但我们兄妹都在上学,这让父母承受了太多苦痛与劳累,但他们从不报怨,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承担了一切劳作,为的是我们以后能有出息。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完成自己功课。

那种艰辛岁月的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得了的,但我们的成长过程却是令人骄傲的,没有打骂,没有欺骗,也没有斥责。有的只是父母无私的关爱。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有了家室,各有自己的事业,在老家农村的父母自然也是每天都把我们挂在嘴上,他们是幸福的,因为在村里只有他们的子女在城里上班,是有“出息”的人,认为自己的苦没有白吃,自己的累没有白受,孩子的成就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当然他们的愿望还不仅仅是这些,当他们的孙儿出生后,他们又把关爱延伸到了孙儿辈的人,像关心我们一样成天在电话那边“唠叨”。

我时时被父母为我们所付出的爱所感动,这种感动是发自内心的,是终身难忘的。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希望他的成长过程是快乐的,也希望他经过磨练而长大成人,所谓成人就是成为人真正的人。希望你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能够融于社会,爱护国家、关心他人,为社会能够做出贡献而又受人尊敬的普通人,这就需要你首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需要感谢父母,因为他们给了你生命,抚育你成长;还要感谢另外一群人――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你要感谢你的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竞争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你要感谢太阳,它让你获得温暖;你要感谢大地,它让你有生存空间;你要感谢江河,它让你拥有生命的源泉。

学会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艺术。感恩是乐观的。

教育一个孩子感恩应该从孝道开始,一个只有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才有能力爱周围的人,才会真正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胸藏天下。一个连自已父母都不懂得感恩的人又怎么能去爱天下苍生呢?每个人的生命,因为有爱的包围,才会有希望,因为有爱的萦绕,才有了温暖,因为有爱的牵绊,才有活着的动力。作为家长,我会将人间的至诚之爱给予孩子,希望他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感悟生命真正的意义、明白人生的方向......

篇14: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明白了许多,我怎样去做一个“大写的人”?怎样做一个知恩、感恩的人?怎样解决问题和做事?

看到爸爸那两鬂的白发,心中的愧疚油然而生,我从前做的事太伤父母的心了,理解之后精神得以重生。

孝,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其实,不管是本分、传统美德、还是义务都无所谓。难道没有这些规定,我们就不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不要把这当成一项工作,这是爱的行动,是本能的付出。现在,我们还小,在物质上不能给太多父母的需求,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其它方式来孝敬父母。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同时自己也不要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当然,如果我们长大了,年老的父母也只是希望痑陪伴着他们,像儿时一样,簇拥在父母的膝下,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虽然我们正值青春期,但是我们绝对不能以所谓的“逆反心理”为借口,去伤父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因为父母为我们牺牲了青春,给了我们生命和太多的爱!

人生就是一本书,时间的手匆匆将它翻过,并不理会谁读懂了,谁还在糊涂。如要使做事有效率,最好是“想到就做”。养成“想到就做”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你随时都有新的成绩:问题随手解决,事务即刻办妥。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坚定自己必胜的信念。面对困难,要学会冷静,沉着思考,要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全局。然后,一步接一步,有系统地剖析它的形成原因,不利和有利两方面的影响。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我想这也是我在今后成长过程中应该做切实努力的方向。

朝阳,向天穹的额顶升起;

光明,将大地的阴郁驱尽;

生命,在光辉中诞生、延续;

在光明的世界里寻求希望的踪影。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于丹观后感

于丹教育心得

于丹讲座观后感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清明节于丹《感恩生命》演讲稿

于丹语录

于丹心得

感恩教育观后感

于丹感悟人生

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合集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于丹感恩教育观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