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kdlzieklz”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秋声赋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秋声赋教学反思,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 目录
篇1:《秋声赋》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分析鉴赏能力
2、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具体可感的表现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表现手法
体味作者在文中抒发的难以言尽的人生感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赋是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
请说出高中课本中曾学过的宋代的赋(苏轼的《赤壁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宋代文赋的开山之作,他和苏轼的《赤壁赋》交相辉映,代表了宋代文赋创作艺术的巅峰,堪称宋代文赋的典范
PPT: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
散读课文
二、研读文本、探究感悟
(一)摹秋之声
1、阅读课文第一段,请找出具体描写秋声的是哪些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作者听到的声音是否有变化?找出并品味显示声音变化过程的字词,从这些字中,我们能发现秋声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变化,“初”、“忽”、“其触于物也”我们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所听到的“秋声”的变化之急、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来势之猛、令人悚然
3、听到这样的秋声,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此时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又多了一层特点:悲
(二)绘秋之状
1、作者在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中,有关键性的字词解释秋声“悲”的原因吗?
提示:有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中的关键词“故”:原因,一个“故”字,说明上文讲明了作者觉得秋声悲的原因
2、找出关键词语,把这部分概括一下,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原因的?提示: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
表现手法:色、容为实,气,意为虚,表现手法是由实入虚
PPT:
v “烘托”就是指对作品中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刻画其周围的相关事物,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v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代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8226;诗概》)
v “秋声之韵味写不尽,以秋状写之”
作者绘秋状是从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声悲的原因,所以描绘秋状还是紧扣住秋声
(三)议秋之气
1、作者要写的是秋声,但为何又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秋的典故: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PPT: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
辛弃疾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古代的“秋后问斩”等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作者甚至用“伤”解释“商”,如陶渊明的《咏荆轲》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用“戮”解释“夷”(古人常用同音或同义字作解释)
提示:作者从各个方面极力铺陈,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这是宇宙生成的哲学思考,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是从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或秋文化)的角度揭示秋声悲切的原因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把对秋声的描绘从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作了充分铺垫
(四)抒秋之叹
1、请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层:人生无尽的忧虑使人身心疲惫,耗损人的精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第二层:忧思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主旨: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气对草木的摧残或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
提示:(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三、布置作业、巩固深化
1、请说说本文的结尾好在哪里?
2、“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主题,你认为《秋声赋》在立意上有无突破创新?
3、完成20xx年上海语文高考卷(试题六)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参加市语文特级教师的申报评选课,专家组的金志浩老师在面试时表扬说“周老师你的课上的不错”
我较为满意的是以下三个环节,自以为是上出了深度和境界:
1、理清第三段的思路,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你体味出欧阳修这声叹息背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立足文本,还可联系《醉翁亭记》作者被贬滁州等经历、《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心劳形”等)
3、你如何评价这声叹息?把这声叹息放入到我国文学史的长河中,你发现它与古代哪些先贤哲人的对人生的悲叹是一脉相承的?
欠缺之处: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方面做得不够
大量的语文课文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叩问,是作者对所经历的生活及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情感体验的一种表达这种蕴含在课文的独特情感体验、以及作者表达其情感体验的独特方式,是任何外在的“言传知识”传授方式所不能把握的,唯有借助于体验而把握,“因为以人为对象的文本,必须通过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才能得以内化与存储,更何况其中的不少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有体验”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还要重学生的体验,这就要关注课文自身的情感体验性,而课文又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遥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启动学生的心灵、调动学生的情感力量、激活学生的悟性潜能,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体认、领悟课文的情感内容、情感倾向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自我情感的净化与升华
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如何让学生敞开心灵,以开放的'心境浸润在课文的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自己原初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还要引导学生对这一经典的文章,要常读常新,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去探索思索人生。
篇2:《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共3段,一段一课时,相对而言,时间上比较有余,学生能当堂掌握重点字词及划线句。
对于课文第2、3段的讲解,我自己不太满意。第二段第一个问题“齐读第二段,找出作者对秋声直接评价的语句”学生就回答不上来,通过举例说明什么事直接评价,再让学生回答。问题2、3(2.“为何秋声令人感到悲、凄切?作者主要从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3.课文是在写“秋声”,可这里却写“秋状”,是否离题?)有点重复。对于第二段,学生未必是理解的。能否设计一个大的问题,去理清第二段的脉络,再分小问题引导学生去理解?
第三段,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时,多回答“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引导学生回答既然不该怨恨秋声,那么应该怨恨什么呢?或者说到底是什么残害了自己?学生回答“百忧感其心……忧其智之所不能”,其实已经找到答案了,我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他们就沉默了,前面应该再多些铺垫,让多数学生能回答出“人事忧劳”。
篇3:《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相对于《滕王阁序》来说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文言文,文中以对话的形式,把文章全部结合在一起。但是对秋声的描摹方面,有些难度,学生无法体会那种意境。本课的教学,我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是文言文,落实字词是最为重要的`,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的随堂课,似乎有些花样也失去了公开课时的重要性了。第一课时,先疏通文字,第二课时就文章思想内容上做进一步的深化。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
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
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以这节课为例:我尝试采用从哲学和美学两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关哲学、美学原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篇4: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教学反思
我是把这节课当作研究课来上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听课教师的争鸣,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看用这种方法上语文课究竟行不行,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大胆实践一下自己早已有之的教学设想,并能得到专家指点。
这节课上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思:
1、原创性。《秋声赋》在其它版本的教材里未选,所以没有任何现成的教学用参考资料,之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在于可以自己逼着自己白手起家,自设炉灶,辛苦是肯定的,但自我锤炼的力度和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备课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和想法逐渐沉静下来,变得清晰、理性,可行性也明朗起来。这愈发坚定了我一定要上好这节课的信心!
2、创新性。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以这节课为例:我尝试采用从哲学和美学两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关哲学、美学原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3、启示性。很早就想和各位语文同仁交流这个问题。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如果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或多或少地带给学生一些启示,使他们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某种豁然开朗的精神愉悦,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量的积累上产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并能将这种课堂体验延伸到课外,那该多好!启示性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没有启示性的课堂我认为学生取不到“真经”,是很可悲的。基于此,这节课在设计上我强调了“文质哲”文章学习“万能三角”的普遍性,“起承转合”基本写作思路的可操作性,以及对文章主题把握的多义性,让学生能够领悟并初步掌握最简洁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收获中得到启示:只要掌握了学习规律就会事半功倍,学习就会变得轻松、高效,从而善学、乐学。我想借这节课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只要认真钻研和实践,就会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另外,如果是公开课或研究课,一定要让听课的老师能从执教者的教法上得到某种启示(利弊互现),这样才更易于产生争鸣和讨论,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教研质量。
4、不足:课文的主题多义性我先行列出三条,让学生选择验证,从实际效果看:一是如果放手让学生总结出这三条,再自行验证,那样教学过程会更显圆润。二是肯定还有其它见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开来,总觉得不过瘾。另外,精心设计的四个研究性课题和“起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的美学规律研讨(原本设想应为本课的一个亮点)也因时间关系未能进行,殊为遗憾。
以上拙见,遗笑于大方之家,还望不吝赐教,万分感谢!
篇5:秋声赋教课反思
秋声赋教课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前后始终以“学案”为依托,为学生营造融入文本的学习氛围和搭设深入理解文本的学习支架,整堂课当中力图以学生的学习经历为线索,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及时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及时解决疑难,但是,由于课堂容量的有限,本堂课对于文本的主题挖掘和把握还远远不够,然后这又是理解文章的难点和必须逾越的障碍。同时,课堂上也能感觉到学生的主动性还远远不够,因此,仍需要思考如何面对生情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目标的适切
课前对文本的教学目标有诸多设想,但是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来看,可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有的放矢地调整,例如如果有课时允许,可以适当将目标分层阶,用不同的课时尝试解决相对集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本文文赋的特点可以作为切入口,而文本主题的挖掘,可以适当延后。
2、问题的适切
课前搜集了学生的问题,但是处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有一些没有展现,还是比较仓促地在学案课前预习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研讨,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些教师看似 简单的问题,并以一定就没有价值,例如“童子的描写”“有声无声的变化”,现在看来都是由研读价值的.,因为这些是从学生能力层面的而言问题,是文本深挖的 前提,并不能因为教师试图将文本深挖而忽略学生能力本身。就我们的学生来看,看似容易的问题也许就是很好的切入口,关键是教师能否由浅入深地引导。
3、策略的适切
课堂中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但是出于条件限制,无法全部展现,学生的许多问题也不能全部解决。课后,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改进,例如尝试在教学策略上更多地还原学生的原貌,由学生间的互相启发来解决一些问题,而是不教师的简单演示等等。
最后,这堂课也启示我想更多地老师们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之路上继续探索。
篇6: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
福安八中 林宏雄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声赋》是语文版选修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三、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初读 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 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 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 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
感叹。
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欧如澜,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风格。
(二)初读 感知课文
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文言句式。
(三)悟读 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读第一节,要求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师点拨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一句应用陈述语气朗读,“悚然”应重读,欧阳修所说的内容应保持“惊异”的语气。
师:童子“出视”后所说的这句话,朗读上应怎么处理?
教师点拨,欧阳子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没有感觉;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年少,没有这样的经历,因而,在朗读时,应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2、学生交流讨论,处理2、3、4段的朗读。教师点拨并强调:朗读是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不同的人,对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处理上可能有差异,这是允许的。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四)议读 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完成下面问题。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害三个部分。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尾声,也可列为一段。
(五)赏读 探究文本
1、探究一 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点拨:
欧阳修在文章前两段中摹秋声,绘秋状,到了第3段,作者先用“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来承上启下,指出草木无知无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残,飘零殆尽,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残,伤害当更为甚,这种伤害并非来自秋气,而是来自“百忧”、“万事”,看来,忧愁焦虑是一种比自然界的秋气更厉害的东西,人无金石那样坚固的质地,干么要跟草木一样,始则争荣,终至遭受摧败呢?至此,欧阳修从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结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是:想一想吧,究竟是谁被这无形的“秋”伤害了。既然认识了这种秋对人身心伤害的酷烈,那么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声呢?
作者纵笔摹秋、绘秋、都是为了最后托出另一种秋,让人们不必恨自然界的秋声,而要防止忧苦劳碌对人的戕害,正是反面宣扬一种清静自安,无劳无忧的思想。
探究二 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描摹得具体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给秋声状态,唤起人的丰富想像,把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就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显得十分具体生动。
探究三 屏显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为《秋声赋》,而第二段写“秋之状”,离题了吗?
2、试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赏。
4、文章结尾的巧妙。
5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界的春荣秋败的原因,这一问题作者又是怎么认为的?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
要求四人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
(六)听读 整理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整理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五。
板书设计
秋声赋
(八)教学小结与反思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著名的文赋,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将文言知识的学习让给学生,通过质疑、讨论、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以“读”贯穿始终,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语感,理清思路,领悟作者的情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篇8: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在简介文体特点、背景知识后就引导学生根据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清理全文脉络,掌握文章“卒章显志”的结构模式,让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再深入一步。 实践证明:学生如果熟悉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就为诵读打好了基础。 二、反复朗读,抓住诵读教学的根本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三、熟读成诵,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著名教授石声淮先生说:“会背书者背结构。”这是经验之谈。一篇文章有段落,一个段落有层次,一个层次也有组成它的句子。背诵一篇文章可遵循由句到层,由层到段,由段到篇的基本规律,划整为零,聚零为整,逐层逐段地背诵,直至全篇。 《阿房宫赋》第二段较长,望而生畏。如果清理一下层次,就好背诵了。全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宫人来源,宫人生活,宫中珠宝。层次明晰,易于背诵,就是在一个极小的层次里也还可以寻找速记窍门。在“宫人生活”这一层中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忆:宫人早上起床后开镜──梳发──洗脸──焚香„„这是从一层一段而言。从全篇看更应该理清层次。《阿房宫赋》全文四段,前三段是“体物”,最后一段是“写志”。分清了这样的结构,背诵全文就方便多了。 2.注意句法特点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又如第三段有议论句,有描写句。若用波浪线划出议论句。全段议论、描写泾渭分明,分而背之,各个击破,记忆迅速。 3.利用修辞手法文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又如第三段中间运用夸张和排比构成的一组描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夸张排比句压缩为“柱头多于农夫、椽子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乐声多于言语”的短句,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按原文把句子展开,这一段内容便可以迅速记下来。
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以诵读训练为主,以知识讲解为辅。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旧教学格局,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篇9: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上完《阿房宫赋》,感觉还不错,但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的内容是介绍杜牧和赋这种文体。由于学生对杜牧比较熟悉,所以一提到杜牧及他的诗时,学生就能把以前学过的杜牧的诗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而我也趁这个机会补充一些关于杜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我觉得这种方法不错,效果也挺好的。接着就介绍“赋”这种文体。由于在必修一讲古典诗歌时介绍过“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所以介绍“赋”时直接由这三种表现手法引入,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讲赋的来源、特点时,学生都能知道一些,我只要补充一点就可以了。当然,赋的分类,还是要我自己来说。象《子虚》《上林》《别赋》《阿房宫赋》这些文章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子虚》《上林》。我的想法是把赋的分类讲解了,其中还能够涉及到四个时代的文章特点:汉代的古赋篇幅大,形式较自由,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变革,三言七言等,而且多是问答形式,多生僻字,铺张扬厉,辞采也较为华丽;俳赋,也叫骈赋,形式就比古赋较固定了,而且多用典,带有骈文的特点,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律赋,是唐宋时科举考试时常用的文体,多由皇帝或考官出八个字为韵脚,形式更为固定,压韵也严格,多为文字游戏;文赋,则是相对自由的文体,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因而也有人把古赋和文敷合称古赋,其中文赋在铺排的基础上拓开了议论的内容,先河之作就是《阿房宫赋》,典范是《前赤壁赋》,文赋是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写的,所以在形式上也就有了散文的气势,而且它追求的是清新流畅的文风,这就和其他的赋有了区别。可以说文赋接近于散文了。这样解释了之后,学生对赋这种文体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二课时是梳理文言知识。由于这篇课文是高一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书,所以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我教的两个班学生素质还是不错,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因此,这一课时,效果其差。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所以第三课时上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篇10:《阿房宫赋》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 《秋声赋》读后感
★ 秋声写景作文
★ 阿房宫赋教学设计
★ 秋声触怀散文欣赏
★ 荷花赋散文
★ 阿房宫赋翻译
秋声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