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9-24 03:33:31 作者:秦晓岚 教学心得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秦晓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

吉宁宁

闲暇之余,我开始读《跟着名师教语文》系列丛书。第一次读,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的我,真要多向这些名师学习啊!平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恰当的情景来让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走出困惑,收获成功!

篇2:语文活着读后感1000字

读完《活着》,我的心情很沉重。这本书不是一两天看完的,中间断续了许久。昨天看完了最后一半,给今天留了个结局。

我本以为,我留下的这个结局会很平淡,会对福贵有一丝悲悯。我错了,我也没错。错就错在余华把苦根写死了,对也对在余华让福贵还活着。

这本书是第一本让我觉得书名跟文章内容非常契合的,却也给我一种别扭之感。主人公活着,支撑他活着的,都死了。

福贵是旧时地主家的儿子,败家且妄为。有个个好爹娘不知爱戴,娶个好妻子不知珍惜。也许是因为前半生穷尽富贵,后半生只剩下半点福气了。而这半点福气不足以支撑他拥有的一些人事,所以最后他拥有的、视为“劲头”的都一一离他而去。

福贵遇上了最动荡的年代—战争、人民公社、大跃进、土地改革。作者余华也生活在这个年代,他用最真实的、最冷静的笔触客观的书写了那个年代的动荡与疾苦。那个时代造就的,绝不止一个“福贵”,是成百上千的、是千千万万的。这也让我想到了电视剧《奔腾年代》里的那对主人公。他们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他们也经历了福贵经历的艰难与困苦。不同的是,他们最后爱人在侧,子孙满堂,事业有成,未来光明。而福贵只留了个独独活着。他们追求的是国家机车事业的的兴盛,为他们奠基的,是一个家庭的爱与团结。而福贵追求的—是家。有家珍、凤霞、有庆的家。再不济,留个苦根给他,他也像有个家。最后苦根被撑死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子,因为挨了饿,而后又有豆子吃,活活撑死了。太悲哀了……

余华没有强调是福贵给苦根送上的豆子;没有强调凤霞是为生苦根难产而死的;没有强调有庆是为了福贵的战友—春生的老婆强行献血,失血过多死的。他把这些可避免的错误与遗憾,风轻云淡描绘出来了。他太冷静了,让我想到了一个词—无情。无情却有情。家珍有情,从始至终没想过放弃福贵;凤霞有情,一如既往地勤劳且善解人意。有庆有情,怀揣着对生活的赤诚和对家庭的理解。或许余华是把感情倾注给了笔下的人物吧。

看完这本书时,一种绝望席卷而来。四个字—活不下去。可以概括这种绝望。许是我不够坚强,福贵太坚强了。他买了一头跟他一样老的老牛,不全是为了让它干活儿,也是为了它的陪伴。福贵说了一句话“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到他那个年纪、那个境遇,也该活得清明了。他很客观的概括了自己的一生“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不悲不喜,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醒悟。我叹服他的胸怀。

我的经历与阅历太少了,我不能轻易品评别人的人生。我说我自己的。我从来不是一个耐得住、藏得住的人。但我也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会了反省自己。当我意识到我总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用自己的傲气去看待人事的时候,我也在有意识地去改正。我学会收敛、学会沉默、学会忍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悦纳自己。我在尽力地活得坦荡,这能让我觉得舒服。在我的人生际遇中,大苦难没有,小挫折不断。我没有用眼泪,这是我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不爱哭,不会因为困难哭,只会因为感性。所以我经常刻意地去培养我的理性思维,希望能够冲减或者避免感性带来的错误。

篇3:高中生语文读后感1000字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篇4:我即语文读后感1000字

我即语文读后感1000字

陈日亮的《我即语文》是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全书收录了陈老师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章。陈老师的文章是他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结晶,读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读陈老师的教学经验。书中众多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有颇多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收录的文章来看,可以看出他的众多教学思想中多数都非常关注“本”。《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妨把这句话移用到语文学科,如果致力于语文的根本,那么语文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本”在求真

钱理群在本书的序言里说:“写这篇序言,既是‘以心契心’的交流,又是关于语文教育的个案研究。”阅读这本书,就是有一种跟陈老师以心契心地探讨工作中的疑惑和思考之感。

陈老师的教学中多处吸收借鉴了鲁迅的写作思想,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和孔子的“修辞立其诚”的思想,都是关注和强调要真诚为文。反思了自己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对学生的语言有过强化训练,也确实看到了有的学生过度追求语言形式而忽略文章内在思想的现象。陈老师的思想给了我一点启发,在作文中的“真”“诚”和文采之间的关系上,应是先关注真和诚,当学生可以以真和诚为基础时,他在情感方面也就会更加务实而严谨,不会追求过度浮夸,去追寻了一些错误的价值导向了。

二、“本”在基础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陈老师说:“语文是重在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学科。”也就是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无论哪一面,都离不开基础的训练。

在诵读方面,陈老师强调要多诵读、多背诵。在阅读方面,陈老师强调阅读要“大量阅读、思考而内化、外烁”,分析文章不要抽出而讲,要“历练自学”,即培养自学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懂得规范、学得方法、形成习惯。在写作方面,需要先静默观察,即积累写作材料;要遵循先模仿,再变化,最后创造的过程。

三、“本”在务实

陈老师的教育思想不是只存在于理论层面的,他的眼光是长远的,他的教学思想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他的“大化语文”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把一切“化”在语言之中,把语言“化”在一切之中。随时随地运用,跳出单科的格局,联系一个更大的世界,也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相关联。

他的“文心”思想,强调读文识心,以文育心,也就是在强调语文的人文关怀。

语文无边,处处皆语文。语文有境,用心追寻方可寻得。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感受到陈老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其实也就是他对这个学科、对这份事业深深的热爱。语文是他的信仰、信念,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仰。

一间教室,一支粉笔,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彩虹)

篇5:《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1000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周我阅读了罗恩・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在教育界很火,作为老师,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而,正如克拉克先生所说的,作为一名成年人,也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01

老师,教书育人,更多时候,是在传递自己的价值观。教师是什么样,极大可能学生也是什么样。教师没有素质,没有规矩,学生也就没有素质,没有规矩。主任说过一句话,你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他就能成为什么样。刚当老师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心想,我想让他们是听话的,守规矩的,可是他们并不是这样的呀。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你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就会指定一些规矩去约束学生,学生就会按照规矩来执行,久而久之,就成了你想让他成为的样子。而我,刚入职时,我还没有想好,自己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所以会一团糟。

一、课堂作业本要求没有细化。我刚入职时,压根不知道还有课堂作业本这回事。等知道了,就直接拿给他们写。我没有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写。还好他们是从三年级过来的,还知道要求,经常是学生告诉我,应该怎么写。这学期的作业本,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规矩了。下学期,我会把写作业本(包括课堂作业本和家庭作业本)的要求细化。每一个细节都想到,才不会出错。

二、上课起立问好要求没有细化。在一次练课时,主任告诉我,上课起立问好,你说完sit down,please,要告诉学生,要说thank you。这就是规则细化,细化到一句对话,都要提前规定好。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强调过这个thank you。现在上课起立后,学生说这句话时,稀稀拉拉,我也没有说过什么。我是一个不重视细节的人。但是知道这样做是好的,就得要要求自己,必须做到。果真,没有反思,就不知道,如何进步。

三、课堂纪律没有细化。我现在一直强调的是,上课有问题举手,不要下座。可是每次我都不严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下座的。我反思原因。肯定有我的原因,他举手了很长时间,但是我没有看到。所以,要求细化。举手,老师肯定会看到的,没有经过老师的同意,不能下座。书中提醒我的一点是,我没有坚持到底。制定了一项规则,就要要自己的标准,不管是谁,犯错误了就得惩罚,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手软。我有时会手软,不是有时,是大部分时候。我会想到,他还是个孩子,就原谅他一次吧。所以,才会有学生不断挑战这个规则。问题还是在我。

四、人的素质的细化。克拉克教会了学生很多,在很多小事上指定规则,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真正的教书育人。比如,给宾馆打扫卫生的服务员留小费;上厕所注意卫生问题;进门出门懂礼貌;主动帮人捡东西。克拉克先生先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再教学生知识。学生有素质,自然在班里会遵守纪律。

02

克拉克先生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把每一件事都制订了规则,都想好了策略。开学之前需要采购的东西,克拉克先生都会拍照告诉家长,这样就避免了很多麻烦。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这样学生就没有借口说自己不会做而不做作业了。诸如此类很多小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克拉克先生把能想到的一切事情都想到了,所以,他成功了。

除了细化规则,克拉克先生还时刻鼓励学生。细化规则,并严格执行,没有商量的.余地。克拉克先生严慈相济。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并进行表扬。克拉克先生会因为学生全部完成作业,而给他们做吃的。但是,同样也会因为他们违反规则,而把吃的送给隔壁班,或者是把要送给学生的棒棒糖,塞到自己嘴里。这种该夸就夸,但是还有自己的标准,才会使学生遵守纪律。我现在在四年级,需要做的就是有自己的标准,任何人,违反纪律都要受到处罚。

优秀是教出来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制定符合自己风格的规则,把规则细化。期待我的好学生。

篇6:《我的语文观》读后感1000字

《我的语文观》读后感1000字

真正的伏天到来,除了早上外出一个半小时的晨走,其余时间都窝在家里了。高温,加上脖子的紫外线过敏,蜗居是最好的生活。

两天时间,读完管大的一本新作《我的语文关》,这本书收录的是管老师近十年陆陆续续发表的一些文章,所以,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但是主题很明确,就是指向写作的语文课。

说到语文,众说纷纭,各个名师也是各显其能,有的专门抓写字,有的专门抓朗诵,还有的,老师抓古诗的读与写,名师苏静,她的学生个个能写诗,潍坊的韩兴娥老师则是海量阅读研究出了名堂。但是绝大多数的老师,我们这样的普通老师,都是在老老实实抓阅读,逮住一篇课文,读烂了,读碎了,带着孩子一字一句地分析,杜撰着人物的思想动向,耗时、费力,却也难得见到孩子语文素养的提升。于是,各种批评的声音接踵而来,任何人都可以对语文指手画脚,肆意地批评。就在这样的百家争鸣的**中,作文却一直是鲜有人触及的,而管建刚就守着这个边缘地带,一研究就是十几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堂。

用管老师的话说,语文的课本里面的选文,除了古诗词,其余的白话文,几遍下来,学生就能读懂百分之九十,而我们却守着这学生能够读懂的百分之九十耗费功夫,其实真正要教的是那剩余的百分之十。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不一定是写,或许是写作的方法、技巧。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也不见得就是每一课都要指向写作。对于管老师来说,写作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写作知识,而在于唤醒他们用笔说话的愿望,激发他们用笔说话的热情,坚定他们用笔说话的意志。于是,管老师创建了班级作文周报,为了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设立了阶梯型的奖励制度。于是管老师独创了做后讲评课,从孩子的文章中发现问题,进行点评,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这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

管老师的作后指导课,在他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系列书中专门有详细的介绍,前几年已经细细读过,具体的实施还是要到我们的孩子三年级的时候,但是因为读了,因为心里有了这份意识,有些经典的做法,早就已经开始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二年级随着日记的数量加大,还会有更多的这样的训练,虽然只是皮毛,虽然不及管老师的分毫,但是,相信行动就会有收获。

在这本书里,管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让我明白,管老师不是只上作文课,语文课,原来也可以这样来训练孩子习作。不一定写,但却明确的指向写作。以往的课堂上,我们补白,我们续写,可是却没有思考,作者为什么留白?为什么不继续往下写?而这正是写作的技巧。语文课上,我们大量的时间来想象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一些原本就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或者说,就连原作者也不一定会想到我们所说的这些感悟。而这并不是无稽之谈。已经有多少人在议论这些现象。既如此,该如何?少讲,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篇7:《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

周益民: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让人产生奇思妙想。

品读着文中的一词一句,仿佛听到了大师们的亲切话语,看到了他们不平凡的成长足迹。

篇8:《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 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

二年级名师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名师复习教案

小学语文名师优秀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名师教案

《名师谈班主任工作》读后感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名师下册教案

月亮怎么跟着我呢作文

语文读后感

《新课程怎样教》读后感

名师事迹材料

《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跟着名师教语文》读后感10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