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作文

时间:2024-04-04 03:37:16 作者:大风大骚 作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大风大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7篇七年级下册作文,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作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七年级下册作文

一天,鸟窝中飞出了两只双胞胎鸟儿——两只大小、外型一样的小鸟儿,唯一不同的是,一只鸟儿比另一只鸟儿头上多一块白色的羽毛。然而,两只小鸟选择了不同的未来:小林飞进了充满危险但无拘无束的大森林,小安为了过富足、安定的生活,飞进了鸟笼,成了一只宠物鸟。

森林中,危机四伏,小林面对的是饥饿、寒冷、死亡……它时刻感觉到周围布满了虎视眈眈的猎食者。白天,它费尽心机寻找食物,还得时时提防着自己成为老鹰、蛇的午餐;晚上,是最危险的时候,小林必须及早找到一个安全且足以避寒的树洞以度过森林寒冷的夜晚,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小林就必须警觉地竖起羽毛……

森林生活使小林变得勇敢,它日益茁壮成长,学会了许多求生的本领,它的羽翼日益丰厚,它的身姿日益矫健,它的眼神日益灵敏。

另一个世界,安于享乐的小安,躲在主人给它安排好的鸟笼中,锦衣玉食,日子过得安乐而富足。但是,渐渐地,小安失去了飞翔的能力,体态臃肿,神情木讷,像宠物一样生活的它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小安的主人带着它去森林里野营,小林在树枝上,小安在鸟笼中,两只小鸟重逢了。

“是你吗?小安,你头上那块白色的羽毛还是那么漂亮,只是你的身材变得让我险些认不出你了。”

“啊!是小林,你也变得让我差点儿认不出了,你变得更清秀了,你的眉宇间透露的刚强是我以前没见过的。”

“你很幸福吧,有吃不完的食物,不必担心敌人的侵害。”

小安的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看着自己足足比小林胖了两倍的身材,想着蜷缩鸟笼中的寂寞,真是不知如何回答。

是啊!两只小鸟选择了不同的前途,一只选择了搏击、成长,另一只选择了享乐、委靡。

一个好的选择,便是一个不同的人生。

篇2:七年级下册作文

月球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了未来的月球,梦见我到了月球上。

在不知道多少年后的一天,人类登月的梦想实现了。人类在月球上的基地已经建成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迁入基地开始新的生活。

月球上的宝贵资源对人类来说,可真是价值惊人啊!地球上稀有的铀、钍、稀土等,而在月球上却十分充足。而且,在月球上的玄武岩里的钛铁矿的体积占了四分之一,钛大概有100万亿吨以上,这个数目多得惊人啊,并且人类能直接利用这些石头来生产水、液氧燃料等等。

月球可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啊!难怪人类一直都梦寐着登月啦,现在梦想终于实现了,我正在感叹道……梦醒了,我回到了地球上。现在,正是夜晚,抬起头来便望见了月亮。

此时此刻的月亮是那么的寒冷,如果你去了会变得很孤单;如果你去了,可能难以活下去。尽管月亮是寒冷的,但我相信,月亮上真的有美丽的仙女嫦娥,有桂花树,有可爱的玉兔,我们还可以在月球上遥望海蓝色的地球呢!我相信会有那么的一天,因为物理,使一切都有可能。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能制造出电灯、飞机、火车、轮船呢?在那个年代的人会想到有飞机的可能性吗?但物理使飞机成了铁证如山的事实,使前人所认为的不可能成为可能。这就是物理了。

人们以前能根据物理的原理来把它们制造出来,那将来,人们也一定能根据物理的原理,让我们在月球上居住的。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哦,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你就能吃到从月球上“进口”的冰淇淋呢!在我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月亮是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在广寒宫上有月桂树,有玉兔,美丽的传说即将成为现实了……让我们放眼看世界,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人类不再只有一个家了。

篇3: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Hello, everyone! I don’t like sports, but I like eating very much. I eat a lot food every day. For breakfast, I like milk, eggs and bread a lot 。 For lunch, I like French fries, chicken, hamburgers and apples. For dinnerr, I like fruits, vegetables and rice.

【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8篇】

篇4: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Look! This is Tom’s room. His photos are on the wall. His T-shirt is on the bed. His baseball bat is behind the dresser. The keys are in the drawer. The computer is on the desk. Where is Tom’s baseball? Oh, It’s under the bed. What is on the floor? They are Tom’s shoes, socks and computer games.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s room?

【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7篇】】

篇5:七年级下册英语考试作文

How to learn English?Do you know?Here is some advice on me: You should listen to the radio and listhe to the music.You can learn many new words from it.But you cant understand every word.You only need to listen to the key words and main ideas.Why not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 in class?lets try to find some English friends and talk to them.How about reading?You should read English newspaper and English magazines.I think writing is important too.Why dont we write down our mistakes in the notebook?And dont forget to write down the correct answers next to the mistakes.

I hope my advice can help you improve your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篇6:七年级下册英语考试作文

Only the delicious food, know the whereabouts of your soul; Only the delicious food, listen with your heart to tell of the stomach. Have to hurry, how much we missed the pure delicious; Tip of the finger food, the food and love in your pocket. You have your personality, I have my pursuit: pot bag meat.

A week off to just into the house, smell a fragrant delicious cuisine. I am sure that mother gave me a delicious pot bag meat. I follow scent into the kitchen, did not beyond my expectations, mother in doing pot bag meat for me. Saw the delicious pot bag meat, stirs my saliva, slowly began to mean. I hurried back, that I may not let mother found. My mother asked me to write my homework first, and then wash your hands, give me to eat a delicious pot bag meat for a while.

I which have idea to write my homework, my mind only pot bag meat. I wash your hands, take the double I dedicated chopsticks quickly do the table. Soon, my mother brought a plate of golden pot bag meat came in, not mother put the pot bag meat on the table, such as I have already put a piece of into the mouth. Enjoy the pot bag meat delicious, mother see I eat with a smile. I asked my mother: “why dont you eat?” “I ate,” mom said. I dont believe, just put a bowl to the mother. Then we together eat it with relish.

Pot bag meat, why are you so good? Let me have a special liking to you. Because the pot bag meat is permeated with mother selfless great love to me.

篇7:七年级下册英语考试作文

In 2003 of SARS, influenza, fever is what a terrible a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 great nation. At that time, very accidentally I also infected with the influenza, sudden fever, and havent been back for three days, the mother began to be nasty, from time to time be caring and attentive.At first, I also see in textile city hospital, then, listen to the doctor said I the illness is likely to b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all me in the hospital. Under this, my heart felt a qualm, tears streaming down and mother saw a consolation way: “dont be afraid, no matter what disease, the doctor here dont have to be afraid, always medical well.”

But to say that finish, mothers eyes are red. Back home, mom and dad said: this light textile city, after all, is a small hospital, not to be trusted. Or else... Show him to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oxing, where the doctors see more patients, have experienced.

Mother said: “all right, all right, anyway is better than the small hospital.” The next day, mom and dad and then take me to the hospital to see. On the taxi, the driver moved speedily sent us to the second hospital outpatient service building, after blood tests to check, the doctor said I this is no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just call me in the hospital be in hospital, but a few days. I have heard, earnestly to the doctor said I am not in the hospital? The doctor firmly replied: “in the hospital is good for you.”

Not much said, father, mother took me to the hospital pay booths.Days in hospital, I was slightly better, just went with dad itself through through the fresh air, go for a walk.Finally, I was released from the hospital and left with me for three weeks, hospital beds, the building of the aunts. Back to his home reunited.

篇8:七年级下册抒情作文

我说:“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有可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不错,母亲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是伟大的、坚强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有母亲在一旁陪伴你,你永远也不会感到孤独。

在六年级时,一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不舒服,就给妈妈说了一声。可是,妈妈却说:“小孩子能有什么事?上学去吧!”当时我想:“哼,我不舒服连管都不管,什么妈妈呀!”我也没怎么吃饭就上学去了。

到了学校,原本也没有那么冷,可是我就觉得四面都是寒风在向我袭来,上课老师讲的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只是在一旁冻得发抖,第一节课好歹下了,同学喊我玩,我说:“我不舒服,不玩了。”说完,就趴在桌子上了。这时,就感到一个同学推我说:“苗垚清,你妈妈来了。”我听了,心头一惊,我妈妈原来还想着我。我赶忙出了教室,一看妈妈真的在那,我心里一下子好像有了依靠,也有了精神。看见我,妈妈过来用手一摸我的头,就焦急地说:“头怎么那么烫啊,赶快去医院!”接着妈妈又让同学给老师说一声。妈妈骑着车子带上我迅速赶到医院,一测体温,我们都不禁心头一震——41℃。大夫马上开药让我先打个小针退烧,接着开了吊针。妈妈拿了药就陪着我在哪里打针。此次发烧一共烧了三四天,体温总是打上针就下来,针停了没有半个小时体温又上去了。妈妈有多急,我看不出来,我就看妈妈忙的又给我找了中医大夫来看,回到家,我躺在床上,妈妈就去给我熬中药,熬好了,凉一点就来喂我喝,我不想喝,妈妈就说:“喝上一点就好了。”我没有办法,就喝了。到了晚上,烧的就更厉害了,妈妈给医院大夫打电话,医院大夫也讲:“你来了,只能打退烧针,你白天已经打了不少针了,没有什么好办法。”妈妈就开始给我用温水进行物理降温,一擦就是一夜。就这样整整四天三夜,白天妈妈陪我在医院打吊针,我饿了,妈妈给我喂饭;我渴了,妈妈给我端水。晚上一夜妈妈就给我物理降温,三个晚上妈妈没有合眼的在照顾我。到第四天上午我的体温终于退下来了,我看到妈妈眼里含着泪很开心很柔柔的看着我在笑,一股暖流充满了我的心间,使我一下子感到了巨大的母爱。

到后来我才知道,我这次高烧不退把我妈妈吓坏了,可是妈妈怕给我负担,一直是那么镇静,在我面前表现的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在我平时的生活中,妈妈给我的也是坚强和鼓励,陪伴着我,让我努力的往前跑,不孤单。

母亲,犹如一棵参天大树,使我在烈日炎炎下感到清爽。

母亲,犹如一把伞,在雨雪中为我遮风挡雨。

母亲,犹如一瓶甘露,使我在饥渴中摄取营养。

母亲,是我心中的依靠;母亲,是我精神上的力量。

我坚强,因为——

有母亲伴我一路走来。

篇9: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篇一:我的好朋友 My good friend

My friend Wei Hua was born in March, 1992. He lives in Beijing now. His father is a worker and his mother works in a hospital. He is good at maths and often gets full marks.

As good friends, we often play basketball together. He often helps me with maths when I have difficulty in it. He wants to be a scientist when he grows up.

我的朋友魏华出生于1992年3月,他现在住在北京。他的爸爸是一名工人,妈妈在医院工作。他数学学得好,经常得满分。

作为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当我学数学有困难时,他经常帮助我。他长大后想当科学家。

篇10: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I study in No.2 Middle school.

My favourite subject is English. Because I think it is very easy and we can talik with foreigners by it.But I dont like Maths,its not easy at all.

I am not good at it.

I am good at Music,so I like it, too.

Do you think so?

篇11: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Hello,everyone!Im Li Mei.Look! This is my family photo. This is my grandmother. She is 58. This is my father. He is a teacher. He is 36. and my mother is 36, too. Who’s that boy? Oh, he is my brother. He is 13 and I am 12. My brother and I are students.

篇12: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Miss Wang is my English teacher. She looks very young. Shes aboutthirty years old, and she wears glasses. Shes funny. But she is strict withus. She wants usto study hard. Her lessons are interesting. We are very happyin her class and we all likeher lessons. She is a good teacher, and we all like her.

篇13: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

Zhang Jing is my good friend. She studies in Qingdao.

Her home is about three kilometers from school. She usually rides her bike to school and it takes her about twenty minutes .But when it rains, she goes to school by taxi. It takes her only five minutes . Her father and mother both work in a hospital. It’s eight kilometers from their home. They take a car to work . It takes them about ten minutes.

篇14: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 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 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 问题3:

1,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 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 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 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 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

1, 数轴的三个要素;

2, 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 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 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篇15: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 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有理数除法运算、感知数学知识具有普遍联系性、相互转化性.

(四)美育渗透点

把小学算术里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范围内,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完整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构思启发导语 并及时点拨,使学生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2.学生学法:通过练习探索新知→归纳除法法则→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和倒数的概念.

2.难点:有理数除法确定商的符号后,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

3.疑点:对零不能作除数与零没有倒数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彩粉笔.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归纳除法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这节我们应该学习,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同小学算术中除法一样—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必须以学好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为基础学习.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倒数.

(出示投影1)

4×( )=1; ×( )=1; 0.5×( )=1;

0×( )=1; -4×( )=1; ×( )=1.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题目.

【教法说明】在有理数乘法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地做出这几个题目,在题目的选择上,注意了数的全面性,即有正数、0、负数,又有整数、分数,在数的变化中,让学生回忆、体会出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

师问:两个数乘积是1,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题目0×( )=1得出0乘以任何数都不得1,0没有倒数.

师:引入负数后,乘积是1的两个负数也互为倒数,如-4与,与互为倒数,即的倒数是.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题目,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

【教法说明】教师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思考,循序渐进地引出,对于有理数也有倒数是.对于怎样求整数、分数、小数的倒数,学生还很难总结出方法,提出这个问题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做下组练习.

(出示投影2)

求下列各数的倒数:

(1); (2); (3);

(4); (5)-5; (6)1.

学生活动:通过思考口答这6小题,讨论后得出,求整数的倒数是用1除以它,求分数的倒数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必须先化成分数再求.

2.

计算:8÷(-4).

计算:8×=? (-2)

∴8÷(-4)=8×().

再尝试:-16÷(-2)=? -16×()=?

师:根据以上题目,你能说出怎样计算吗?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讨论.(一个学生回答)

师强调后板书:

[板书]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亲自演算和教师的引导,对有理数除法法则及字母表示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教师放手让学生总结法则,尤其是字母表示,训练学生的归纳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在黑板上出示例题.

计算(1)(-36)÷9, (2)()÷().

学生尝试做此题目.

(出示投影3)

1.计算:

(1)(-18)÷6; (2)(-63)÷(-7); (3)(-36)÷6;

(4)1÷(-9); (5)0÷(-8); (6)16÷(-3).

2.计算:

(1)()÷(); (2)(-6.5)÷0.13;

(3)()÷(); (4)÷(-1).

学生活动:1题让学生抢答,教师用复合胶片显示结果.2题在练习本上演示,两个同学板演(教师订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中两个题目都是对的直接应用.1题是整数,利用口答形式训练学生速算能力.2题是小数、分数略有难度,要求学生自行演算,加强运算的准确性,2题(2)小题必须把小数都化成分数再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提出问题:(1)两数相除,商的符号怎样确定,商的绝对值呢?(2)0不能做除数,0做被除数时商是多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1—2个同学回答.

[板书]

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

【教法说明】通过上组练习的结果,不难看出与有理数乘法有类似的法则,这个法则的得出为计算有理数除法又添了一种方法,这时教师要及时指出,在做有理数除法的题目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回顾例1 计算:(1)(-36)÷9; (2)()÷().

提出问题:每个题目你想采用哪种法则计算更简单?

学生活动:(1)题采用两数相除,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的方法较简单.

(2)题仍用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较简单.

提出问题:-36:9=?;:()=?它们都属于除法运算吗?

学生活动:口答出答案.

(出示投影4)

例2 化简下列分数

(1); (2); (3)或3:(-36)

(4); (5).

例3 计算

(1)()÷(-6); (2)-3.5÷×();

(3)(-6)÷(-4)×().

学生活动:例2让学生口答,例3全体同学独立计算,三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例2是检查学生对有理数除法法则的灵活运用能力,并渗透了除法、分数、比可互相转化,并且通过这种转化,常常可能简化计算.例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如在(1)()÷(-6)中.

根据方法①()÷(-6)=×()=.

根据方法②()÷(-6)=(24+)×=4+=.

让学生区分方法的差异,点明方法②非常简便,肯定当除法转化成乘法时,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3)小题也是如此.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及倒数的概念,回答问题:

1.的倒数是__________________();

2.;

3.若、同号,则;

若、异号,则;

若,时,则;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三个学生口答.

【教法说明】对这节课全部知识点的回顾不是教师单纯地总结,而是让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自己把整节内容进行了梳理,并且上升到了用字母表示的数学式子,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的倒数为__________,相反数为___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__

(2)(-18)÷(-9)=_____________;

(3)÷(-2.5)=_____________;

(4);

(5)若,是;

(6)若、互为倒数,则;

(7)或、互为相反数且,则,;

(8)当时,有意义;

(9)当时,;

(10)若,,则,和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

(1)-4.5÷()×;

(2)(-12)÷〔(-3)+(-15)〕÷(+5).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仿照例1、例2自编2道题,同桌交换解答.

2.计算:(1)()×()÷();

(2)-6÷(-0.25)×.

3.当,,时求的值.

(二)选做题:1.填空:用“>”“<”“=”号填空

(1)如果,则,;

(2)如果,则,;

(3)如果,则,;

(4)如果,则,;

2.判断:正确的打“√”错的打“×”

(1)( );

(2)( ).

3.(1)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_.

(2)互为相反数的数(0除外)商是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必做题为本节的重点内容,首先在这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仿照例题编题,学生也有这方面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选作题是对这节课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十、板书设计

篇16: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清朝的建立和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

君主集权强化的利与弊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明初几个皇帝对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以及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其目的是什么?(加强君主集权,使自己的统治更加有效)

2、其中,“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负面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具有束缚作用,扼杀了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助长了为了当官而死读书、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这个时候,人家欧洲正处在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与科学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飞跃发展的态势。而明朝人们的思想却被紧紧束缚着,走向衰落就是难免的了)

过渡:从国内来看,汉族建立的明朝日益腐败衰落的同时,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则蒸蒸日上。他们怎样取代明朝?怎样统治全国?请阅读新课。

新课讲解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1、努尔哈赤在历史上起了哪些作用?(统一女真,建立后金,攻打明朝,迁都盛京)

教师补充“八旗制度”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努尔哈赤为了增强女真军队的战斗力,创建了“八旗制度”(副板书)。他规定所有的女真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通通参加战斗,按照军事需要来组织管理整个民族。最初把自己的部族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各用一种纯色的旗帜——黄、红、蓝、白,称作“四旗”。

到统一女真之时,又增设四旗,统称八旗。他命令八大旗主(亦称“贝勒”、“铁帽子王”)共议国政,后又设八臣以辅佐之,称“议政大臣”,与“铁帽子王”共同议政,这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副板书)。因此,女真的军队作战勇敢,连战连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2、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为什么叫“后金”?(女真族的祖先阿骨打在12世纪初所建立的政权叫金,所以人们把努尔哈赤在17世纪建立的政权叫后金。)

3、除了阿骨打之外,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契丹——阿保机;党项——元昊;蒙古——铁木真)

4、努尔哈赤和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本民族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5、清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时间——16;人物——皇太极;事件——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

6、清朝为什么能够入主中原?(明末政治腐朽,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皇太极改族

过渡:因此,清朝建立之初,政局很不稳定。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怎么设立?(保留内阁、六部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帝和乾隆帝怎样调整中央政权机构?(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乾隆帝撤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3、中央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沈阳故宫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时,皇帝坐在中间的大政殿里,处于中心位置;铁帽子王和议事大臣还能坐在甬道两边的“十王亭”里,位置也很重要。在北京的乾清宫、军机处处理军国大事时,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军机大臣就只能跪在地上了。这说明皇帝权力已经至高无上,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4、清政府怎样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制造“文字狱”)

5、“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描绘的情境有什么问题吗?(这是一幅相当优美的月夜景色,没有任何问题,作者却被冤杀,反映出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的阴暗心理。)

6、文字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思想受禁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课后小结

秦始皇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尽失人心,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消除分裂隐患,有利于国家大一统;还由于太学的设立,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明朝“八股取士”,一方面使得科举考试制度规范化、标准化了,另一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还导致学风的败坏,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清朝文字狱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思想受禁锢,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篇17: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

认识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认识宋词及三位杰出词人的风格与作品;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秋天景色;

宋元时期的书画家赵孟及作品;

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及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对有关插图、幻灯片的观察、想象及对具体材料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创造美,在愉悦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懂得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其国家的强盛密不可分,并以此为基础。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录音等),加强课堂的热烈气氛和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景。

采用讲授法、启发式、比较法、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成功属于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现状、勇于创新的人。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古人的精神为动力,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形势变化对文化繁荣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灿烂的宋元文化

以《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导入本课。

【讲授】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1.司马光生平

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历史名著并能头头是道讲给大伙听;20岁时考中了进士,继续刻苦学习,开始编撰此书;他翻阅的资料达301种之多,花了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精力,为我国历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资治通鉴》

(讲授法):宋神宗继位后,司马光把《通志》读给宋神宗听,听后神宗点头称赞──书中记载的历史,好像一面镜子,可以常常对照借鉴,检查自己的得失。因此,他给这部书赐名为《资治通鉴》。

此书叙述了战国至五代的历史,共294卷,300多万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文笔简练生动,记事真实可信,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史书。

同学们,司马光编此书是多么不易呀,没有顽强的意志不行,不持之以恒也不行,在前人的基础上不创新更不行……

同学们在欣赏了宋朝的史学作品后,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宋词。

中国古典文学这块瑰宝是由代表着不同时代最高成就的文学样式凝结而成的。那么,你们还记得曾学习过的知识吗?(春秋:诗经;战国:楚辞;汉:赋;唐: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与元朝的文学样式。

(讲授法):词来自民间乐歌、诗,与音乐有关系,至宋代才出现了百花争艳、空前繁荣的盛况。同时出现了三大著名的词人。

播放有关视频

(1)苏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其词气势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开拓了用词表达重大社会题材的道路。

(2)李清照与《声声慢》、《醉花阴》

(3)辛弃疾与《破阵子》:辛弃疾曾参加过抗金斗争,大声疾呼朝廷应力图富国强兵,以恢复中原安宁。他写下《破阵子》一词,给至交陈亮以安慰和鼓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在领悟宋词之余,我们一起来品尝宋元的绘画与书法,它将把我们带入美丽的艺术长廊。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与艺术(板书)

1.绘画(板书)

(1)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讲授法)同学们:北宋画家张择端画了一幅世界闻名的《清明上河图》,距今已八百多年了,可它还完整地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此画长5.25米,宽0?25米,描写北宋的首都在清明节时候的热闹场面。内容包括:人物──360行的人物都画出来了;街市──店铺、作坊、酒楼、茶馆、当铺。走在这些街上的是各种形态的人,你来我往。架车、挑担、赶毛驴、推独轮车、骑马、坐轿、散步、形态逼真,都看得清楚。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画的主要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这在当时可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不但是一幅美术作品,同时也是城建设计中最早的鸟瞰图之一。

(2)赵孟頫与《秋郊饮马图》

赵孟頫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提出要向大自然学习。要有个人的独创性,反对形式主义,学习古人,应该创造出超越古人的东西来,这才是根本,他的绘画成就就说明这个道理。此图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与唐朝一样,宋代也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

2.宋朝书法──“宋四家”

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宋代书法风貌。

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学习”是无止境的,既要善于吸取前人经验,又要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走在时代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18: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一和元朝的建立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掌握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行省制度的建立;掌握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能力: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元朝的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文中的“一代天骄”是指谁?他有什么贡献?让我们进入第12课的学习。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1.蒙古族的兴起

2.铁木真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统一了蒙古。

12,建立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你认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客观因素:部落混战,民族压迫,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强大的骑兵。

个人因素:坚强的意志,机敏果敢

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一代,蒙古贵族们出于对财富的贪欲,竞相掠夺人口和畜产,形成无休止的部落战争。战争汰弱留强,到12世纪时,原来部落林立的蒙古社会,只剩下几个较大的对抗集团。蒙古部的首领铁木真善于用兵和团结其他部众,力量逐渐壮大。统一了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国。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星天旋转,诸国争征,……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看一下蒙古史书上记载的情况反映了那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改变的?

这段记载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情景。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的战争,实现了蒙古的统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又做了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尽快地把课本上的小字内容浏览一遍,想一想,成吉思汗的行动为元朝的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和金、西夏作战,南下进攻宋,还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成吉思汗的对外战争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应该从成吉思汗身上学到些什么?

学生回答

……

幻灯片显示:

同学们,投影打出的是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陵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成吉思汗是位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成吉思汗在世时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为后来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后代是怎样建立起这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朝代的。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同学们请看课本,看一看元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灭金后,蒙古对南宋形成了包围之势。后来,忽必烈即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忽必烈即汗位后,随后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幻灯片显示:《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是南宋抗元派将领文天祥所写。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元朝统一是历史的进步,同时文天祥抗元也为后世所传颂,这矛盾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2.元朝社会经济与对外交往

南宋灭亡以后,元朝的形势稳定下来,在经济方面和对外交往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了解元朝的经济状况。

请同学们把课本上关于元朝经济的内容看一下,了解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看完之后请复述主要内容。

(1)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农场。

(2)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3)为便利南粮北运,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4)元朝的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中外交往也很频繁。

【教师归纳】

请同学们根据元朝的运河图说出元朝两段新运河的名称和起止点,说出元朝海运的起止点。

幻灯片显示:通惠河、会通河。

元朝的两段新运河是指由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元朝的海运是由长江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运往大都。

由元朝的运河能想到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关于元朝的对外交往,我们来看一下马可·波罗的情况。

马可·波罗的图片及简介:意大利旅行家,曾于元世祖时在中国呆过多年。回国后写了一本书《马可·波罗行纪》,书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

同学们,在中国古代的朝代中,实现大统一的有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结束分裂局面的有秦、西晋、隋、元四个朝代,在这四个朝代中,元朝的疆域最大,那么,元朝的疆域包括了哪些地方?元朝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治理?这是我们下面将要学习的内容。

3.行省制度

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关于行省制度的一段描写,找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具体内容、影响等。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目的: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①中央:中书省: 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③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

④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想一想:行省制度的影响有哪些?

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教师归纳】行省制度,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尤其是把今蒙古、西藏、新疆东部及南部、海南岛,台湾以及东北边远地区纳入中央的管辖范围之内,加强了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疆域。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与元朝行省制度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其影响深远。

刚才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了民族融合,确实是这样,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中华民族大家庭进一步形成,仅就这一点来说,元朝的历史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大家在课本上找出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

元朝时候,许多汉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原来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融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学生在回答时,教师用简明的板书表现出来:民族融合的表现: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迁入中原、江南、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回族的形成。

作用: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

秦、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

课后小结

1.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9: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个寒假转眼间就过去了,新的学期又将开始,为了下学期更好地搞好七级英语教学工作,特做以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上学期掌握知识情况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本学期我们的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听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用新课标理念,结合新课标精神,进行课堂改革,实行教与学的互动。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努力用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二、基本情况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体会,我所教的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掌握了英语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积极主动认真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好。但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少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自觉性和自控力都较差,相应的学习习惯也差。主要原因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记忆单词的方法,连基本的单词听写也不过关,导致看不懂,听不懂,学不懂。学生的听力也还有待提高,在这方面失分也较多。主要是听的时间太少,接触英语的时间不多。针对种种问题,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采取多种措施,注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听力、写作等英语学习技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能力。

三、采取的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采用课前5分钟语言展示,编排课本剧、讲故事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2、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课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3、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

4、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

5、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6、抓好学生的基础检测,力争单词和短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过关,主要通过课上竞赛形式检查、课下小组集中检查,另外实行与家长沟通的方法进行监督和检测。

7、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逐步转化后进生,培养优生。尤其课文中的句子以及课文更要分层要求然后再去检查。

8、有条不紊地对学生进行单元检测,对优秀和进步学生仍然进行奖励评价,建立后进生档案,降低后进生百分比例。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初一下册共有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个。全书采取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每个单元都列出明确的语言目标,主要的功能项目与语法结构,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词汇,并分为A、B两部分。A部分是基本的语言内容,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学期主要是继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同时要求学生懂得课堂上的用语和一些基本的对话、短文,能够看图说话,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

五、教学工作及课时安排

第一周:Unit 1

第二周:Unit 2

第三周:Unit 3

第四周:复习月考

第五周:Unit 4

第六周:Unit 5

第七周:Unit 6

第八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九周:Unit 7

第十周:Unit 8

第十一周:复习7、8单元

第十二周:Unit 9

第十三周:Unit 10

第十四周:复习9、10单元

第十五周:Unit 11

第十六周:Unit 12

第十七周:复习11、12单元

第十八周:复习考试,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篇20:古诗(七年级下册)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

(2)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

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

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篇21:七年级下册语文 全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 全集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 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2  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 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3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4   鹤  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篇22:古诗(七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设计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新疆五家渠一中  苏新华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

导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

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  要正确读音、断句。

3、  识别诗体。

二、诵读

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篇23: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七年级下册第十课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

设计人:张少蕊

第十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目标 1,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

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

3,正确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关注当今经济的发展。 一,【自主学习】

“苏湖熟,天下足”

唐朝中叶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稳定,大批民众纷纷南迁,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的( )和( ),增加了南方的( ),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北宋后期,已有了(“ ”)的说法;南宋时期,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 )。 南方农业的发展

1,在宋代,南方最重要的农作物为( ),南宋时,( ),( )是主要的稻米产区,稻米产量占全国首位,故有(“ ”)的谚语。并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 )。

2,农耕技术发达:( ),( ),( )等各种田间技术日趋精细;当时出现了一种专门适应水田耕作的工具---( );南方人民还发明了(“ ”),用于( ) ,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宋代的纺织业发达:( ),( ),( )精美绝伦;( ),( )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工艺,( )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 )成

为宋代产棉区主要的农村副业。

2,制瓷业繁荣:有( ),( ),( ),( ),( )等名窑,昌南镇改名为( )成为江南最大的瓷器制造中心

3,造船业发达:能制造大型海船,以( )的造船技术最为精良。

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1,商业都市:商业城市中最大的是( )和( ),繁华程度均超过了唐都长安。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外贸港口( ),( )和( )等地设有( ),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3,纸币:

(1)产生:( )前期,( )地区出现(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流通于四川地区的,叫做( ),流通于东南地区的,叫做( )。

(2)影响:纸币的产生促进了( )。

二,【当堂检测】

1,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原因是因为( ) A,南宋与金签订了合约

B,宋辽议和

C,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D,经济中心的南移

2,“苏湖熟,天下足”,景德镇兴起的瓷都,临安的商业超过东京,反应的是中国古代( ) A经济中心的南移 B手工业的进步

C商业的繁荣 D农业的发展

3,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

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4,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

C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D“苏湖熟,天下足”

5,宋代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

①杭州 ②开封 ③广州 ④成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三,[合作探究]

1, 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分条理组织答案)

2, 宋朝海外贸易为何发达?(分条理组织答案)

3,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4, A:(南宋,北宋) B:(钱引,交子,会子) C:(四川,我国东南地区)从A,B,C各选

适当的一项,编写历史穿越小短剧。

5,北宋时出现的纸币的名称是?它有何社会地位?

6连线题:

北宋 钱引 四川

交子

南宋 会子 我国东南地区 四,【知识巩固】(整理导学案答案)

篇24:七年级下册精选文言文2019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伤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 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孙权劝学》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口技》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翻译: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大宴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安放一个八尺长的屏障,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个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障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狗叫,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的丈夫说梦话。接着,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摸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连续不断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唱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发出来,各种妙处都具备。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翻倒倾斜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障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短文两篇》

原文: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往北去大湖喝水。没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从前,共工和颛顼争做皇帝,(共工于战中大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太阳月亮星宿向西北移动。地向东南方塌陷,所以江湖流水、泥沙向东南方流去。

《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

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中的肉卖光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扔给它们。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屠夫又把骨头扔给它们,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困窘,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在打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几刀杀死狼。屠夫刚想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从柴草堆中打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狼。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中学生多读文言文,不仅可以增加语言储备,提高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让我们一起进步吧!

篇25:七年级下册寓言故事

烧砖工人把砖坯一块一块送进窑内。有一块砖坯知道将要被烈火烧身,吓得浑身直打哆嗦。旁边的砖坯安慰它说:“小兄弟,不要害怕,这是难得的好机会,我们经过这次煅烧就能成为有用之材了。这块砖坯一点也听不进耳内,它拚命躲呀,挤呀,终于藏进一堆垫砖坯的稻草里,逃避了这次煅烧。

过了一段时间,这块砖坯又同那些经过煅烧的砖会合在一起了,砖们为这块砖坯而发愁和难过。可是砖坯看见它过去的同伴仅仅是变黑红了一些,也没有多大变化,就无所谓了。

不久,工人来把砖运走,一个工人从砖堆里发现了这块砖坯,惋惜地说:“怎么还有一块没烧过的砖坯呀?”随手把它丢到一旁。眼看着过去的同伴都高高兴兴地奔向了战斗岗位,这时砖坯才后悔了。可是这已无可挽回。它就这样孤单地被遗弃在一旁,任凭风吹雨打,慢慢变了型,终于成了一滩烂泥。

篇26:七年级下册寓言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去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们都以为它已经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棵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啊?”朋友们诧异了。

“我怕种下去会被太阳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浸霉。”

“那可以开沟排水么!”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那么,不种下去,不让它开花,不让它结果,这颗种子还有什么值得珍贵呢?”

篇27: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用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书》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描述。

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时间开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讲授】经济重心的南移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学生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从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问题: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活动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种作物的图片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用多媒体表示)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活动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活动四:

[提出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找一找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学生回答问题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蜀锦、江浙丝绸、景德镇瓷器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达。)

活动五:

请大家先认真阅读第三目内容,分小组找一找,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六:

幻灯片顺序出示唐都长安与北宋的东京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动态《清明上河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宋朝的纸币交子图等,分别从商业都市、海外贸易、交易工具等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宋朝商业的繁荣。

活动七: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请大家回顾所学知识,讨论归纳一下这一过程。

【活动】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史实得出历史结论和归纳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坚持“史为今用”的原则,达到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

【测试】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后习题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5.读图回答问题: (P59北宋纸币)

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

称,以及它最早出现的时期

和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七年级下册抒情作文

七年级下册的作文范文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英语语法

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人与自然

七年级下册英语作文范文40字

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生物试卷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

七年级下册作文(共2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七年级下册作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