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时间:2020-07-30 08:03:55 作者:qwer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qw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篇2: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马说(韩愈)

10.小石潭记(柳宗元)

11.陋室铭(刘禹锡)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5.爱莲说(周敦颐)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

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huìxiāng)兮,又申之以揽茞(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chàchì)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kè)死以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ɡòu)。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zhù)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háng)。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jíjí)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篇3: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一、字音

缦回màn不霁何虹jì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ínyìngqiáng辘辘lù

剽掠piāo杳不知yǎo尽态极妍yán

鼎铛chēng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在庾之粟粒yúsù横槛jiàn

呕哑ōuyā参差cēncī鬟huán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篇4: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文言实词

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篇5: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B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近四年宁夏海南高考卷文言文试题特点

(一)选文特点

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节选自《晋书·嵇绍传》,节选自《宋史·朱昭传》,节选自《明史·花云传》,四年皆为史传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700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一事多人)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如的《韦丹传》;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结局,如的《朱昭传》。

(二)设题特点

以近四年宁夏卷为例,文言文试题分为两种类型:选择题(3道共9分)和主观翻译题(2道共10分),其中三道选择题测试角度也很固定,分别是实词考查、信息筛选、分析概括题。

1.实词考查题:

高考高考例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答案为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答案为D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答案为C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杖:拿着

B.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翼:保护

C.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趣:归顺

D.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徇:掠取

答案为C

从四年高考试题可知,实词考查以常见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为主,重点考察实词的语境义,如07年的济:渡过难关,放在语境中不合情理。

2、信息筛选题

高考例析

07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3分)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答案为C

08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的不敢辞也。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答案为D

09年: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答案为D

10年: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是(3分)

①拔剑跃马冲阵而进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

③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④贼缚云,云奋身大呼

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答案为B

从以上四道高考题来看,信息筛选题题干指明传主的某一方面的特点,题肢由6个从文中抽取的句子组成,备选项各为三个句子,要求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一项。从设误特点上,6个句子其中有2-3句不合要求,比方07年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其中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体现韦丹整顿吏治,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则体现韦丹有大功劳,10年全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的一组中,②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体现花云的勇猛,⑤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⑥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体现了花云临危不惧的铮铮铁骨,此三句均不符合要求。

3.分析概括题

高考例析0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答案为c

分析概括题概括评价中心思想或表达技巧及作者的观点。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如07年的分析概括题,错误的选项为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和原文对照,“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错误选项却把侵吞粮食的主角说成是“仓库主管”,实属张冠李戴。

4.句子翻译

高考例析:08年.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要求翻译的句子文言现象较为集中,涉及实词理解、虚词意义与用法、句式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比方上句中的“所以”“行”“寻”“征”“以”皆为关键词。

这四题的安排顺序是很有讲究的,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个别的字词语句文段到全文内容的理解,每一题都要结合语境从文中找答案。学生一般的做法是,先阅读一遍文章,然后对照原文按照题目顺序一个一个做下。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很多时间,纠缠于选文字词句的理解而不得要领,而且也违背了人们认知事物时从面到点,从粗到细的规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先从文言文阅读纯客观题最后一题看起,倒着顺序做。

三.应对策略

第一步:倒吃甘蔗

1、读信息筛选题题干——定中心

信息筛选题的设题思路是把文中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若干信息抽出来,让考生辨析,据此可判定文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或行为有何特征等。

做文言文时,先阅读这个题目的题干,从而了解文章的人物及中心,带着这个中心去读原文,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读分析概述题选项——定内容

概述题所给选项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这一步骤,建议基础较差的同学放在读原文之前进行,而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在读完原文后读此题来印证自己所获取的信息。

第二步:节节划读

划读史传文,就是用竖线把结构中的段落层次划分出来。这样有利于理清脉络,即使没读懂,也至少要知道事件、时间、人物间的关系。

第三步:读题目,定答案

1、文言实词题:内外推义

语境推义(填空),句法推义(对称性、搭配性),语汇推义(其他合成词或成语)

音形推义(不得已而为之)。

2、信息筛选题:细究题干

筛选之前,一定要把题干中的要求分析清楚:包含几方面的内容,要选出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选项等等。

如09湖北卷题11,要求选出分别表明“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选项,那么一个是内容要对应,一个是顺序要符合。

3、分析概括题:理解文意,按图索骥

理解文意: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弄清楚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对谁做的,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做的,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等等,不要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也不要把两个人当成一个人。通常选项中的错误都出在这四要素的混淆上,我们一定要仔细分析。

结束语:做文言文阅读题,原则是:里应外合

里应(解题技巧):

1、倒吃甘蔗——粗略了解文章内容

2、节节划读——理清文章脉络

3、读题目,定答案

外合(全面积累):

1、文言实词:常见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2、古今异义:区别异同,了解分类3、文言虚词:18个常见虚词4、文言翻译: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

篇6: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应当熟悉的重点词,一些词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会遇到的。

1、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追究,查办 )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3、孔子曰:“吾与点也”。(《论语·四子侍坐》)(赞同,称许)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招致)

5、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于宾客。(《魏公子列传》)(介绍,引见)

6、自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世家》)(辅助,改动)

【(11全国)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7、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责备)

8、以是知公子恨之复反也。(《魏公子列传》)(遗憾)

9、平伐其功(《屈原列传》)(自夸,炫耀)

10、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项羽本纪》)(功勋)(逞。)

11、人穷则反本。 (《屈原列传》)(陷入困境)

12、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礼物)

13、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刺客列传》)(礼物)

14、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项脊轩志》)(古代女子出嫁)(归:出嫁)

15、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归附)(遗憾)

16、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没有依靠)(悬赏捉拿)

17、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项羽本纪》)(悬赏征求)【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购:悬赏捉拿】

1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羽本纪》)(交游,交往)

19、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刺客列传》)(助长,帮助)

20、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推究……本源)

2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刺客列传》)(迎,迎击,抵抗)

22、孔子贫且贱。(《孔子世家》)(地位低下)【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过秦论》)(发扬,发展)(功业)

24、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进学解》)(都)(具有,占有)【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全,都】

25、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留侯论》)(疲困)

26、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选拔)

27、每有制作,必先以简察,然后施用。(《陈书?姚察列传》)(审阅)

28、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慰问)

29、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监督)

3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给…看)

31、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高祖本纪》)(向…表示)

32、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解除)

3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改变)【勣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改变,更改)】【亦不能夺之矣 夺:改变。】

3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虻》)(登上)

35、若夫乘天地之正。(《逍遥游》)(顺应)

36、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劝学》)(快速的样子)(碰撞,碰到)

37、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报任安书》)(撞,碰撞)

38、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能,能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39、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留,久留)

40、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秦晋殽之战》)(停留)

41、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危害,祸害)

42、臣侍汤药,未尝废离。(《陈情表》)(中药汤剂)

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热水,开水)

44、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魏公子列传》)(拜访、探望)

45、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五蠹》)(称赞)【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称赞】

46、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列传》)(称赞)

47、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宽容,饶恕)【成语“严惩不贷”“责无旁贷”的“贷”分别是:饶恕,推卸】【贷于人无得 借钱】

48、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因为)

4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因为)

50、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柳子厚墓志铭》)(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判……罪)

51、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犯……罪)

52、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魏公子列传》)(问候,慰问)

53、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太史公自序》)(攻占,巡行)

54、二世使使者斩以徇。(《高祖本纪》)(示众)【斩以徇师 徇:示众 】

5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小路→从小路)

56、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离间)

57、侯生乃屏人间语。(《魏公子列传》)(私密,私下)

58、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差错)【进之布指算,不爽 爽:差错】【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59、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女子出嫁)

60、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报:回复)

61、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刺客列传》(打开,展开))

62、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打开,开启)

63、“使者至,发书, 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史记·李斯列传》(拆开诏书或书信)

64、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高祖本纪》)(谢罪,道歉)【及觉,痛咎谢 谢罪】

6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劝告)

篇7: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整合

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

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

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

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

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

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6、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唿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

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

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

篇8: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整合

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

③履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

5.兵

①……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②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兵器,名词)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策略、计策,名词)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名词)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招引、招纳,动词)

②致万乘之势(达到、获得,动词)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

9.及

①非及向时之士(比得上,动词)

②及至秦始皇(到,等到,介词)

10.北

①乃使蒙恬非筑长城而守藩篱(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②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动词作名词)

11.度

①内立法度(制度,名词)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长短)

12.遗

①因遗策(遗留下来,动词)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动词)

13.爱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动词)

②宽厚而爱人(爱护,尊重,动词。)

高二历史知识点梳理整合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梳理整合

高三数学复习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梳理

苏教版初一语文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梳理

小学六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一年级语文古诗知识点梳理

高三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梳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整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