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意义的故事

时间:2020-01-07 08:06:20 作者:多面体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多面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有哲理意义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有哲理意义的故事,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有哲理意义的故事

曾看到过这样两则佛家故事,颇耐人寻味。

第一则是说,有一位贫家女为寺院供奉了两文钱,佛印禅师甚是感动,于是大发慈悲,主动为她“改运”。几年后,这位贫家女做了皇后。

有一天,皇后想起了高僧,她用马车拉了一车金银财宝,来寺院供奉。谁知,佛印禅师打发一位小徒出来应酬。皇后见佛印禅师如此怠慢自己,心里很不高兴。见到佛印禅师后,皇后生气地质问:“大和尚,我当年只供奉了两文钱,你却亲自见我。今天,我拉了一车金银财宝前来供奉,你却只打发徒弟来见我,未免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你这是什么道理!”

佛印禅师听后,真诚地说:“道理是这样的:当初你给的那两文钱,是你的全部家当,所以,我将你视做贵人;可今天,你所给的一车财富,仅是你的九牛一毛,所以,我让徒儿来接待你。”

另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休禅师。有一次,他接到州官的请帖去赴宴,但他穿了一身旧衣裳来到宴会所在地。谁知,门卫看到他穿得破破烂烂,硬是不让他进门。没办法,一休只好换了身新衣服才顺利进门了。席间,大家把菜用筷子夹起,往嘴里送,可一休禅师却是端起碟子,将菜往袖管里装。州官不解,问他为何如此。一休禅师一字一句地说:“你不是请我吃饭,而是请衣服吃饭。”州官听罢,顿时羞得满面通红。

第一则故事告诉我们,落魄时,要坚强自信,飞黄腾达时,更要低调做人,低调做事。

后一则故事告诉我们,总有一些人喜欢以貌取人,他们对上阿谀奉承,对下颐指气使。

这样做只能贬低自己的人格,让自己活得没有一点尊严。

篇2:有哲理意义的小故事

有哲理意义的小故事

1、利 息

在一次段考中,一个男生的语文得了59分。他找到老师说:“老师,您就再给我的作文加1分吧,就1分。求您了!”老师说:“作文绝对不给加分;但是,我可以给你把总分改成60分--我借给你1分。不过,你可要想好啊,这1分不能白借,要还利息的,借1还10,下次考试我要扣掉你10分,怎么样?要是觉得不划算就不要借了。”男生咬咬牙说:“我借。”结果,再后一次段考中,他语文得了91分,扣掉10分,净剩81分。

这位老师:一是有一颗真切的爱生之心,他不想让学生挨打;二是他充分相信学生;三是他善于利用契机激励学生。那个借分的学生由于获得了老师的“资助”,得到了老师的关爱,鼓起了奋斗的信心,从考试不及格到考试满分,实现了他自己的许诺。

一般说,老师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不会很重视,不会很信任,有的甚至会挖苦讽刺,巴不得借家长之手“好好整治”一下学生。老师心里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炼成钢”。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

2、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幼稚的声音在厅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地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张插图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订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受到了某种灌输。如何看待这种灌输呢?

【启示】这样的灌输使孩子们从小就“站着”,不会光“趴着”去看待那些大人物。这种自信心与健全的人格会为人的一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母亲的信念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台。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又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品质也过不了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当过纺织工,干过市场管理员,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地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三十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她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女儿落泪了。她明白了,实际上,母亲恒久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坚韧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而生长出的奇迹。

【启示】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4、渔夫的誓言

古时候有一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的时候都要立下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场上的黑鱼价格最高,于是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它一笔。但是这次鱼汛所遇到的全都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了岸后才得知市场上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要贵。他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打捞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是空手而归。他懊悔地发誓,下次出海不管遇到的是螃蟹还是墨鱼全都打。

第三次出海,渔夫严格遵守自己的誓言,不幸的是,他一只螃蟹和墨鱼都没有遇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他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启示】一个人在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理想的时候,不仅仅要符合自身实际,也要符合社会需要的实际。而社会需要的实际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因此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实际,调整自己的理想,这样才可能由理想变为现实。否则,即使自身条件再好,理想也只能是空想、幻想。

5、蜜蜂与苍蝇的实验

一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蜜蜂放在瓶口敞开的瓶子里,侧放瓶子,瓶底向光,蜜蜂会一次一次地飞向瓶底,企图飞进光源。它们决不会反其道而行,试试另一个方向。困在瓶中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况,是它们生理结构所始料未及的,因此,它们无法适应改变后的环境。

这位科学家又做了一次实验,这次瓶子里放的是几只苍蝇,瓶底向光,不到几分钟,几只苍蝇都飞出去了。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下、面光、背光。它们常会一头撞上玻璃,但最后会振翅飞向瓶颈,飞出瓶口。然后,科学家解释这个现象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启示】在人生的道路上,许多人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轻举妄动”。这种恐惧的心理,使许多人更丧失了成就未来的大好时机。实际上,在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往往总是伴随着挫折、痛苦和失败。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已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或者叫做“屡败屡战”的勇气。

6、扛船赶路

一个年轻人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途跋涉使我疲惫至极,尝尽了人间的心酸与苦辣,为什么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年轻人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您这儿的。”

于是,无际大师带年轻人来到了河边,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年轻人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年轻人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现自己的步轻松而愉快,比以前快得多了。原来,生命是不必如此沉重的。

【启示】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东西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它能使人清醒、成熟、长见识、出智慧,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是也。但是我们如果把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在肩上,那就会使我们无法负重前行。最后,在重压之下跨掉、趴下。

7、盲鳗现象

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很小且残疾的'动物——盲鳗。它的体型只有鳗鱼的半大小,而且眼睛是瞎的。但它对付海中霸王——鲨鱼,却很有一套方法。

盲鳗的口像个椭圆形的吸盘,里面长着锋利的牙齿。当盲鳗用吸盘似的嘴吸附在鲨鱼身上时,鲨鱼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盲鳗一点一点地向鲨鱼的腮边滑动,不知不觉中盲鳗已进入到了鲨鱼的体内。盲鳗进入鲨鱼的体内后,便开始大肆吞食鲨鱼的内脏和肌肉。盲鳗的食量很大,每小时吞吃的东西相当于自己体重的两倍。后院起火,在海底世界所向披靡、不可一世的鲨鱼,这时候却无法抵制体内盲鳗那两排长长的利齿。就这样,鲨鱼被盲鳗从里到外吃得干干净净。

【启示】这种小鱼吃大鱼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也反映在人的身上。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小缺点,不就是“盲鳗”吗?这也启示我们,一个人有了缺点,哪怕是极小的缺点,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加克服,发展下去,也会演变成大的缺点和错误。“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一个人堕落变坏,往往是从小事上打开缺口,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毁掉一个人一生前途的。因此,我们不能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的态度,必须防微杜渐,把坏思想、坏风气、坏作风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8、钟

一口钟,无论你敲那一边,它总是整体作响。人们听到钟声,只知道钟声洪亮悠长,从来也不注意敲的是那一边。经常被敲的那一边就不服气,它总想告诉世人,主人敲的是我,是我在响。为了证明这一点,在一个晚上它努力挣碎了钟体,让其他三面都落在了地上,只有它仍悬挂着,它想让人们听到它的声音。但它没有想到,,碎了钟片,任你如何敲打,也敲不出洪亮的声音。主人只得把地上的碎片收到一起,准备再铸一口新钟。寒风中,只有它孤独地挂地树上,没有人去理它,显得格外冷清。

【启示】钟声洪亮悠长,是各个部分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离开钟体的钟片就不具有钟体的功能,要想拥有,只有与其他碎片在一起,接受烈火考验,重新做“钟”才行。

篇3:有哲理意义的小故事

将优势藏一点,并不是坏事。

非洲象象牙的名贵举世皆知,可这并非是非洲象们的福音。相反,名贵的象牙却给大象们带来了厄运。偷猎者的目光瞄准了大象。一段时间,长着长长象牙的非洲象几乎被猎杀殆尽。

流落和离散的幸存者,在蛮荒的非洲草原,离开了猎杀者的视线。当它们惊恐地度过一个又一个茫茫的旱季,成功地存活下来,人们惊讶地发现,非洲象的象牙已失去了原来的长度,而且有越长越短的趋势。生物学家预测,如果猎杀不止,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非洲象的象牙会逐渐短到消失。非洲象会变种成不再长象牙的大象。

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非洲象的“特异功能”让生物学家也无法解释。大象何以意识到招致杀身之祸就是象牙。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客观的情况是,非洲象本能地在内抑制了象牙的生长。偷猎者的目光贪婪地盯在象牙上,既然象牙越来越短,甚至消失,非洲象的安全系数将越来越大。

名贵的象牙既是非洲象的精华所在,又是招来猎杀的祸根。当自身的实力不足以保护自身的“优势”,“优势”遭人觊觎和垂涎,倒不如隐藏优势,等待时机。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汽车独霸北美市场,而日本汽车因产量太少,在北美市场占有率很低,不到4℅。因此,美国的汽车厂商根本没有把日本汽车放在眼里。但日本汽车厂商在暗地里同美国同行较劲,他们根据北美人的消费习惯,设计了许多深受当地人欢迎的新型汽车。一度将日本汽车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到30℅。直到这时,美国汽车厂商才如梦初醒,赶紧商量对策,可惜已让日本汽车厂商抢占了市场先机,很大一部分利润都给他们赚走了,美国汽车厂商为此懊悔了好长时间。

优势不是摆设,而是一剑封喉的利器。投奔曹操的刘备,貌似忠厚驽钝,终日在后园种菜,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待以时日,东山再起;聪明的杨修,仅凭灵活的脑瓜和伶俐的口舌,时不时与曹操斗智,最终死在曹操的刀下。

将优势藏一点,并不是坏事。盘马弯弓,引而不发。一旦出击,犹如幽林中的响箭,关隘上的伏兵,隐藏已久,又突如其来。这样才可以将优势的价值演绎得淋漓尽致。

篇4: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哲理故事

【有人看到你了】

正值丰收时节,一个人心术不正,打算悄悄跑到邻居家的麦田中偷一些麦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加起来数目可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他等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黑云遮盖了明月,他偷偷带着女儿离开家。

到了邻居家的麦田里后,他压低声音说道:“孩子,你得给我站岗,如果有人来就大声喊我。”

然后这人溜进第一块麦地,开始收割。不一会儿,就听到女儿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一听,吓了一大跳,马上紧张地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收拾起来,走进了第二块麦地。

刚开始割了一会儿,女儿又大声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马上停下来,立即向四周张望,但还是什么人也没看到。他又收了些麦子,然后来到第三块麦地。

过了一会儿,女儿再次大声叫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捆好,然后悄悄地溜进最后一块麦地。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儿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可是仍然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他十分生气,责问女儿:“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每次我四处看了看,却什么人也没看到。”

“爸爸,”那孩子低声说道,“有人从天上看到你了。”

【别忘了谢谢】

一位外国总统问一位活了104岁的老奶奶长寿的秘决时,老奶奶回答说,一是要幽默,二是学会感谢。从25岁结婚起,每天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谢谢”。她感谢丈夫、感谢父母、感谢儿女、感谢邻居、感谢大自然给予她的种种关怀和体贴,感谢每一个祥和、温暖、快乐的日子。别人每对她说一句亲切的话语,每为她做一件平凡的小事,每送她一张问候的笑脸,她都忘不了说声“谢谢”。八十年过去了,是“谢谢”二字使老奶奶快乐长大,使老奶奶幸福长久,使老奶奶生命长久。

一位教师患癌症死了。他在临死之前留给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谢谢”:谢谢日夜照顾他的亲人,谢谢尽心为他治疗的大夫、护士,谢谢前来看望他的学生。

一位山区农民为了感谢收留他走失的孩子并将其送上回家汽车的好心人,竟在一座小县城里挨家挨户寻找了几千家,只是为了当面向那位好心人说一声“谢谢”。

一个盲女在妈妈的生日时送给他一份礼物,那是一点一点扎在生日贺卡上的盲文。妈妈看不懂,请别人给解释,没想到那段盲文竟让她泪流满面,并视为她一生中收到的是为珍贵的礼物。那段盲文是:“妈妈,谢谢您把我养大!虽然您没给我眼睛,但谢谢您给了我生命;虽然我看不见您,但我永远爱您,谢谢您。”

启示:有人总结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八个字,即: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再见,我错了,请,我们。其中居首位的就是“谢谢”二字,英文中也有一个词使用率,人们几乎每天词不离口,那就是“THANKYOU”。有时,一千句、一万句的感谢之情,都凝聚在“谢谢”这两个字上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也许是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功夫”也有先天缺陷】

很多人都知道“功夫”李小龙的功夫十分了得,但很少有人知道,李小龙本来是有先天缺陷的。

中国功夫历来讲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不好为练武之大忌。可李小龙从小就是近视眼。李小龙曾十分坦诚地说:“因为我从小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战斗。”

还有,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5厘米。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脚如发炮。同时,两脚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点,成为一种武术流派的典型。

启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李小龙的人生经历说明:只要充分发挥内因的积极作用,不悲观、不消沉,与逆境抗争,变不利为有利,同样能够成才,甚至做出通常情况做不出来的事情来。

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眼睛近视、两脚长短不一致对想要练武的来说是缺陷、劣势,是不利条件,但李小龙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扬长避短,不利条件反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有利条件。

该故事还启示我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虽然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却又给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李小龙正是在分析了自身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了不利条件的影响,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武术风格,成为国内外都掀起了“中国功夫热”的“功夫”。

篇5:有哲理意义的教育小故事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下面这些极富哲理意义的教育小故事,记得一定要看看!

1.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当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

2.20美金的价值

父亲下班回家很晚了,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赚多少钱?”“我1小时赚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

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于是,父亲走进儿子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

“爸爸,谢谢你。”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弄皱的钞票,慢慢数着。爸爸问:“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现在够了。”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时间可以换来金钱,也可以换来家庭的亲情和快乐。给孩子、家庭挤出些时间吧,因为有些东西拿钱买不到,有些东西错过了永远没法弥补。

3.为自己建造房子

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儿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请他最后再帮忙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可他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新房子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现在他得住在自己建造的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明白:每个人每天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建造房子,不是为了别人。我们认真,未来就享受认真的好处;不认真,未来受苦的也是自己。记住,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过好每一天,用好每一天,把整个人生用来建一幢华美的人生“大厦”。

4.分苹果的故事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一位犯人和一位成功人士,谈小时候母亲为他们分苹果的事。

犯人写道: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通过说谎,我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最终,我进了监狱。

成功人士写道: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苹果。妈妈说:“我把门前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最大的苹果。我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必须努力争第一。

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努力的人。

5.孩子比任何物质都重要

大卫在教他7岁的孩子凯利使用割草机割草。他正教孩子如何在尽头把割草机掉头时,妻子叫他去问事情。当大卫转身回答问题时,凯利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花圃中大约2尺宽的花被夷为平地……

大卫很生气,这是他花了很多时间、费了很大力才侍弄出的花圃,令邻居们非常羡慕的花圃!他开始对儿子提高音量,妻子很快地走到他身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大卫——我们在养小孩,不是在养花!”

大卫的妻子也提醒我们,为人父母必须明了孰轻孰重。孩子以及他们的自尊比他所破坏的任何物质的东西更重要。砸碎的窗户,碰倒的灯,掉在地上的碟子,都已经破了,花也已经死了,再责备孩子又有何用?孩子的心灵比任何物质更重要,孩子自尊和爱的花朵会开得比任何鲜花更美丽!我们必须记得:不要打破孩子的心灵,不要让他们觉得他们在父母心中不如那些东西重要,不要让他们因畏惧犯错而不敢行动,不要让他们的活力被压抑,不要再增添更大的损失。

教育是一门艺术,在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地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对最恰当的人做工作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爱心!

篇6:哲理故事:生命的意义

哲理故事:生命的意义

生为何生,只有明白生命的价值,那么才能明白活下去的目的和意义。

一位孤独的年轻人依着一棵树晒太阳。他衣衫褴褛,神情萎靡,不时有气无力地打着哈欠。一位智者从此经过,好奇地问:“年轻人,如此好的时光,你不去做你该做的事,却懒懒散散地晒太阳,岂不辜负了大好时光?”“唉!”年轻人叹了一口气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躯体外,我一无所有,我又何必去费心费力地做什么事呢!”?

“你没有家?”?

“没有。与其承担家庭的负累,不如干脆没有。”年轻人说。?

“你没有你的所爱?”?

“没有。与其爱过之后便是恨,不如干脆不去爱。”?

“你没有朋友?”?

“没有,与其得到还会失去,不如干脆没有朋友。”?

“你不想去赚钱?”

“不想,千金得来还会失去,何必劳神费心动躯体!”?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来我得赶快帮你找根绳子让你自缢。”?

“什么!你让我死?”年轻人惊诧了。?

“对。人有生就有死,与其生了还会死去,不如干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余的,不如死了,不是正合你的逻辑吗?”?

读者感悟

一个人可以没有金钱,可以没有名利,但不能没有希望,不能没有信念。生命原本没有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给生命一个意义。?

篇7:哲理故事:奋斗的意义

几乎所有的心理疾病和人格缺陷都缘于不自信,缺乏自信的人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偏激、怯懦、多疑、狭隘、冷漠等等。那么,人怎样才能拥有自信呢?实际上,自信不仅仅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还应该是一种可以操作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范畴很广,包括处世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等。

自卑者在许多能力的

有位非常自卑的年轻人向我提了一个疑问:“人们老说要奋发、努力,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事情。但是,我却怀疑奋斗到底有没有意义。比如,我的好友考上了清华大学,我就觉得我的人生没希望,活得没有意义了。因为从小我和她是一样的,可她现在那么好了,而我呢……你一定会说,你也可以考呀,只要你比别人努力一百倍、一千倍,你也肯定可以考上的。但是,你不觉得我的命是这么苦吗?为什么我就要比别人多努力一百倍、一千倍才能得到别人正常努力就得到的东西呢?我的朋友,她其实并不是很努力的呀。她以前读高中时,晚上看书看到9点就睡了。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其实,“奋斗”不是为了成全某种功利的目的,它本身就意味着激情、快乐与自豪,意味着收获与赠予。这样的“奋斗”,方能吸引人始终含辛茹苦地奋斗着。

其次,人的心理常常容易受到伤害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求事事都合理公平。所以才会有不少人产生“社会上都凭关系背景,我奋斗又有什么用”的观点。其实,把事事都公平作为人类的

第三,有的人总是想证明自己。他们把目光盯在别人身上,这类人以是否战胜了别人来定自己的荣辱。别人一有成就,他就觉得自己被远远地拉下了,奋斗也觉得没什么意义了。这样的人,只把丰富的人生定为一个目的,那便是要比别人强,比别人更

篇8:有哲理意义的诗句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7)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8)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9)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11)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12)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13)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5)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7)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8)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19)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20)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2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

23)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2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26)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7)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8)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0)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1)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3)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34)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8)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9)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40)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1)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长篇哲理故事有哪些

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富有哲理的故事有哪些

哲理故事:还是有两个机会

哲理故事:有酒味的木桶

无傲气有傲骨哲理故事

有深度的哲理励志小故事

与动物的哲理故事

有哲理广播稿

有哲理简短的话

有哲理意义的故事(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有哲理意义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